《中药药理学》笔记
最新《中药药理学》笔记资料

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重点掌握药效成分、作用、机制)●中医基础理论:对人体生命活动与疾病变化规律得理论概论。
●中医药理学:就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中药四性(四气)得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无味,归经,升降沉浮以及有毒与无毒。
●四性:(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中药得四性就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得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得作用趋向。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得药物,即具有清热,凉血,泻火,清虚热,滋阴等功效得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减轻或消除寒症得药物,即具有祛寒,温里,助阳功效得药物,其药性属于热性或温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得影响热证→中枢兴奋症状寒症→中枢受抑症状寒凉药具有抗惊厥,解热,镇痛等中枢抑制作用,如钩藤,羚羊角等具有抗惊厥作用,黄芩,栀子,苦参等具有镇痛作用,金银花,板蓝根,连翘,穿心莲,知母,栀子,柴胡,葛根等具有解热作用。
温热药如五味子,麻黄,麝香等具有中枢兴奋作用。
●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得影响寒症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得症状、寒症:形寒肢冷,口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热证: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小便赤短,大便秘结根据寒症与热证病人得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与舒张压六项定量指标制定植物神经平衡常数。
寒症(热证)病人得植物神经平衡常数偏低(偏高),即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偏高)。
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β受体—cAMP系统功能得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能得亢进●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得影响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
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得功能(鹿茸,人参,白术,当归,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得功能(附子,肉桂,人参,何首乌),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虫草,海马,五味子)。
中药药理学重点

第一章绪论(P1)1.中药药理学是在中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以及机体对中药的药动学过程;阐明中药药性、中药药效、中药配伍和单味药、方剂、中成药应用的科学内涵,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地应用中药;评价中药产生毒性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和增效减毒原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发现创新中药,科学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药新药开发奠定基础;揭示中药药理学的科学内涵,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产业化,推进中西医结合,为中医药学、医药学和生命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二章中药药性(P6)1.多数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呈现抑制性作用多数温热药则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具有兴奋效应,寒凉药具有抑制性作用,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下丘脑-垂体-性腺内分泌轴而实现。
2.辛挥发油甘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酸有机酸、鞣质苦生物碱、苷类咸无机盐第三章中药药效学(P33)1.中药药效学的基本特点:多样性、选择性、复杂性、非线性、双向性2.影响中药药效的因素:(1)药物因素:①品种(正品大黄(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结合性蒽苷含量高,泻下作用明显;而非正品大黄(华山大黄、天山大黄)结合性蒽苷含量较低,泻下作用差)②产地(四川的黄连、川贝母、川芎)③采收季节(花类药材多在含苞欲放或开放时采收,如金银花、辛夷、丁香、槐米等皆在花蕾时采收)④炮制(生大黄为泻下作用,酒炙后则突出其活血作用,炒炭后则表现为止泻作用)⑤贮藏(刺五加在日照、高温的条件下贮藏6个月,其所含的丁香苷几乎完全损失)⑥剂型和制剂工艺(枳实或青皮煎剂口服,未见升高血压记载,但制成注射剂静脉注射却具有强大的升压作用)⑦剂量(人参小剂量对多数动物心脏有兴奋作用,大剂量则呈抑制作用)⑧配伍(相须和相使配伍,在药效上发挥增效协同,相畏和相杀配伍能减低和消除毒性)(2)机体因素:①生理因素:❶体质(阴虚质患者应慎用人参、附子等温燥之物,阳虚质者慎用苦寒之品)❷年龄(老年人体质多虚弱,祛邪攻泻之品不宜多用)❸性别(经期使用峻泻药、活血化瘀药等,可导致月经过多或出血不止)❹个体差异和种族差异(穿心莲对发热动物模型具有显著退热作用,但临床退热作用不明显)❺肠道菌群(番泻叶苷在肠道经肠道菌群作用后,转化为苷元,吸收加快,从而形成泻下作用)②病理因素(营养不良者体内蛋白质合成减少,使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降低,血中游离型药物增多,肝脏微粒体酶活性降低,药物代谢缓慢。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效:1.中药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激活人体内的免疫细胞,增强人体免疫力。
2.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一些中药可以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从而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具有治疗作用。
3.中药可以通过抗菌、抗病毒、抗炎等方式来产生药效。
例如,黄连具有抗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4.中药可以通过调节人体的免疫系统来产生药效。
例如,人参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二、中药的药物代谢:1.中药在体内可以被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中药的药效不仅与药物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有关。
2.中药的吸收过程通常发生在胃肠道和黏膜组织。
吸收速度和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物溶解度、渗透性、血液供应等。
3.中药被吸收后,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进而发挥药效。
4.中药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
肝脏中的酶系统可以将中药分解为代谢产物,通过尿液、粪便等方式排除体外。
5.中药的代谢速度和途径可以影响药物的药效和毒副作用。
一些中药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更强的药效,也可能具有更大的毒副作用。
三、中药的毒副作用:1.中药的毒副作用是指中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和危害效应。
中药的毒副作用通常与药物的剂量、质量和使用方式等相关。
2.中药的毒副作用可以是急性的,如过敏反应、中毒等;也可以是慢性的,如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
3.中药的毒副作用具有个体差异性,有些人可能对其中一种中药产生过敏反应,而其他人却没有。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需要按照个体化的原则进行合理用药。
4.中药的毒副作用还与中药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相关。
一些中药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代谢和吸收,增加毒副作用的风险。
以上是中药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中药药理学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如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质量控制等。
研究中药药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效和毒副作用,为中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基础。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汇总

《中药药理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药理学(PTCM):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药效学、中药药动学和中药毒理学。
20世纪初,陈克恢发现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具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
3.当归龙荟丸可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其主要成分为青黛中的靛玉红。
第二章中药药性1、四气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反映中药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趋势。
2、四气的现代研究:(1)中药四气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寒证患者中枢处于抑制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温热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热证患者中枢处于兴奋状态,痛阈值和惊厥值降低,寒凉药可使痛阈值和惊厥值升高。
(2)中药四气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3)中药四气与对内分泌系统功能(4)中药四气与能量代谢功能3、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1)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发汗、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调整肠道平滑肌运动等作用相关。
(2)甘味药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抗病毒能力。
(3)酸味药化学成份:单酸味要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4)苦味药化学成份:主要含生物碱和苷类成分;其次为挥发油、黄酮、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
(5)咸味药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
4、中药归经:是药物对机体治疗作用及适应范围的归纳,是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5、中药的升降浮沉:是指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即在人体环境里药物作用的部位。
第四章中药药效学一、中药药效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针对中药的功能主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阐明中药防治疾病原理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笔记

中药药理学笔记

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

中药药理学知识点一、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药理学是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以及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的科学。
中药药理学与西药药理学不同之处在于,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是中药复方或中药方剂,而西药药理学研究的是单一的化学药物。
中药药理学主要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毒理学等内容。
二、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方法1.体外实验方法:包括细胞培养、组织切片和离体器官等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研究中药对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的作用机制等。
2.动物实验方法:利用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动物体内器官、系统的作用和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例如,可以通过给小鼠建立实验性动物模型,观察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
3.人体试验方法:人体实验主要是指用健康人或疾病患者进行中药的药效学和药动学实验。
例如,在健康志愿者中观察中药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4.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研究中药对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探讨中药的药效和药理机制。
三、中药药理学的分类1.中成药药理学:研究中成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中成药是指经过提取、加工、配制等工艺而成的药物,如葛根汤、清热解毒片等。
2.方剂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方剂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方剂是指由多味中草药合理配伍而成的药物组合,如四逆汤、小柴胡汤等。
方剂药理学研究方剂的药理作用是否有协同作用,是否改变了中药单味药物的药理效果等问题。
3.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中药中的单味药物的药理作用和药效。
单味药是指中草药中的一种成分,如黄芩中的黄芩素、苦参中的黄酮等。
单味药药理学研究了单味药物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
综上所述,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药效、药物代谢与个体差异等药理学知识的学科。
通过体外实验、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等方法,对中药的药理学特点进行研究。
同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可以将中药药理学分为中成药药理学、方剂药理学和单味药药理学三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药理学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2.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对象中药药效学:研究中药对机体的作用规律。
中药药动学:研究机体对中药的影响。
四气的现代科学涵义温热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提高植物神经功能。
2.提高内分泌系统了功能。
3.增强能量代谢,产热增加。
4.增强心血管系统功能,强心升压。
寒凉药的现代科学实质研究1.降低植物神经功能。
2.降低内分泌系统功能。
3.降低能量代谢。
4.减弱心血管系统功能。
五味的现代认识五味是中药固有的性质,是四性的物质基础,是产生功效的基本物质。
五味与其所含的化学成分、功效间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1.辛味药辛温芳香,与所含挥发油有关。
解表药含挥发油,具有发汗或促进发汗的作用,并有改善微循环、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有利于表证的解除。
理气药含挥发油,对消化道功能有调节作用。
2.甘味药能补能缓,能和中,与其所含机体所需营养物质有关。
如大枣、党参、熟地、甘草等能补养人体,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3.苦味药能燥能泄,与其含生物碱和甙类有关。
4.酸味药能收涩,多与其含鞣质和有机酸有关。
5.咸味药具有软坚散结、软坚润下等功效,与其含碘和无机盐有关。
升降浮沉的现代认识1.升降浮沉的概念与表现2.药物的升降浮沉与其本身的性味密切相关3.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效,能选择性提高兔、犬离体或在体子宫肌的张力。
麻黄性辛、温属升浮,具有发汗作用。
附子辛、热属升浮,有强心、抗寒、抗休克作用。
浙贝性苦寒属沉降,有镇咳平喘的作用。
羚羊角咸寒属沉降,有镇静、抗惊厥、解热、降血压作用。
归经的现代认识1.中药药效与归经具有抗惊厥作用的22味中药均入肝经。
具有泻下作用的18味中药均入大肠经。
具有止血作用的21味中药均归肝经。
2.中药药动学与归经中药归经与有效成分分布密切相关。
14C-鱼腥草素由呼吸道排出,为鱼腥草归肺经提供依据。
3H-川芎嗪的靶器官是肝脏与胆囊,与川芎归肝、胆经的理论相吻合。
3.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微量元素是中药归经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
13种补肾药中含有较高的锌、锰配合物,通过锌锰“归经”而补肾。
归肝经的中药富含Zn、Fe、Cu、Mn,与肝脏是微量元素Zn、Fe、Cu、Mn富集之地相符。
有毒、无毒的现代认识1.毒副作用中枢神经系统的毒副作用先兴奋后抑制,重则引起中枢麻痹而死亡,如马钱子、乌头类药物。
心血管系统的毒副作用心悸、心肌受损、心律失常等心电图改变,如含乌头碱类药物和含强心甙类药物。
对消化系统的毒副作用胃肠道刺激作用如决明子、大戟等可引起恶心,鸦胆子等可引起呕吐,甘遂、芫花等可引起腹痛、腹泻。
对肝、肾的毒副作用(◇1肝损害:包括损害肝环境,引发药物性黄疽或中毒性肝炎、肝肿瘤。
◇2肾损害:损害肾功能,甚至造成肾功能衰竭。
◇3致心律失常)2.过敏反应有150余种中药能引起过敏反应,其发病急,变化快,甚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3.致畸致癌作用雷公藤长期接触可使细胞染色体畸变。
槟榔、款冬花、紫草等中药长期喂饲可引起不同的肿瘤生长。
药物因素1.品种不同品种,有效成分含量差异大,药理作用差异大。
如青蒿、石斛、大黄、贯众等。
2.产地不同产地、土壤、水质、气候、日照、雨量、生物分布等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质量。
3.采收季节不同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和全草都有一定的生长和成熟期,其中有效成分含量的高低,将随其不同入药部位的不同生长期而异,故采药时间应随中药品种和入药部位有所不同。
4.贮藏条件5.炮制6.剂型和制剂中药不同剂型,由于制剂工艺、给药途径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药物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性质。
7.剂量、煎煮方法和条件8.配伍和禁忌机体因素1.生理状况年龄①少儿期正在发育阶段,肝、肾功能尚不健全,用药量应适当减少。
小儿不宜用参、茸滋补。
②老年人肝、肾功能低下,用药量也应适当减量。
老年人体虚不宜用攻下祛邪药。
性别妇女有特殊生理期:月经期不宜用破血药,妊娠期注意妊娠禁忌。
情志、精神①情志、精神影响药物疗效。
②新药研制中应注意排除“安慰剂”的作用。
2.病理状态①清热药对正常体温的影响,只对发热患者有解热作用。
②五苓散只对水肿及小便不利患者有利尿作用。
③肝肾功能减退患者,药物代谢,排泄受阻,作用和毒性均增强。
环境因素地理条件、气候、饮食习惯、家庭环境等。
补阳药晨服;补阴药晚服。
乌头碱毒性:午时(12:00)>戍时(20:00)解表药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主治外感表证的药物。
表证:主要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的浅表部位所致的一类证候。
1.功效与主治功效发汗解表、利水消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
主治外感风寒、外感风热。
2.分类辛温解表药麻黄、桂枝等辛凉解表药柴胡、葛根3.药理作用1)发汗作用(作用机制:◇1直接影响汗腺功能,增加汗液的分泌◇2通过促进或改善血液循环而促进发汗◇3通过兴奋外周a受体而促进汗液分泌)代表药——麻黄2)解热作用(作用机制:◇1通过发汗或促进发汗;通过扩张皮肤黏膜血管增加散热◇2通过影响脑内的活性物质进而影响中枢的体温调节功能◇3通过抗炎、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影响体温。
)代表药——柴胡3)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代表药——柴胡4)镇痛、镇静作用代表药——桂枝5)抗炎作用(作用机制:◇1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2抑制组胺或其他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3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的功能;清除自由基等)代表药——柴胡6)调节免疫代表药——柴胡7)止咳祛痰平喘麻黄1.主要成分——生物碱2.药理作用1).发汗(麻黄生物碱)2).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1化学结构似肾上腺素,可直接兴奋支气管平滑肌的B2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升高细胞内cAMP,使平滑肌松弛◇2直接兴奋支气管黏膜血管平滑肌的a受体,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壁通透性,减轻支气管黏膜水肿;◇3促进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合成和释放递质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4阻止过敏介质释放;作用特点起效较慢,作用温和,维持时间长,口服有效。
麻黄碱、伪麻黄碱反复或交叉使用容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1)利尿2)解热镇痛3)抗炎、抗过敏4)抗病原微生物5)镇咳祛痰1)3、现代临床应用支气管哮喘防治低血压状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柴胡1.主要成分——柴胡皂苷(挥发油)2.药理作用1)解热(解热主要成分为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挥发油)2)抗病原微生物3)抗内霉素4)抗炎(主要成分是柴胡皂苷)5)镇静镇痛镇咳6)促进免疫功能7)保肝、利胆、降血脂(主要成分是柴胡乳剂,柴胡皂苷,柴胡醇,α-菠菜甾醇,机理:对生物膜有直接保护作用;促进垂体分泌ACTH,提高机体对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能力;促进肝细胞DNA的合成和组织再生,修复肝损伤;抗氧化作用)8)抗抑郁9)对内脏平滑肌的作用3.现代临床应用①上呼吸道感染性发热。
②咳嗽。
③病毒性肝炎。
④高脂血症。
⑤流行性腮腺炎。
⑥其他单疱病毒性角膜炎、多形红斑,扁平疣等。
葛根1.主要成分——葛根素2.对心脑血管系统的药理作用1)抗心肌缺血2)抗心律失常3)扩血管、降血压4)改善脑循环5)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血栓形成3.现代临床应用①偏头痛葛根片②突发性耳聋葛根片③高血压病葛根片④冠心病葛根素iv或id。
清热药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具有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燥湿及清虚热等功效,主治里热证的药物里热证:主要是由于外邪入里化热或因内郁化火所致的一类证候。
1.清热药的功效、主治及分类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凉血。
主治各种里热证,也用于其他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石膏、知母、栀子等。
清热凉血犀角、生地黄、玄参等。
清热燥湿黄芩、黄连、黄柏等。
清热解毒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清虚热地骨皮、银柴胡等。
2.清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是抗感染的主要作用代表药——黄连2)抗细菌内毒素代表药——金银花3)抗炎代表药——黄连4)解热代表药——金银花5)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代表药——黄芩6)抗肿瘤代表药——苦参黄芩1.主要化学成分——黄酮类(黄芩苷、黄芩素)2.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2)抗炎3)抗毒素4)解热5)保肝利胆降脂6)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抗过敏作用(免疫抑制作用的环节◇1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性介质释放◇2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炎性介质的生成)3.临床应用小儿肺炎、小儿菌痢、预防流感、预防-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病毒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沙眼、麦粒肿。
黄连1.主要成分——生物碱(小劈碱、黄连碱、掌叶防己碱、药根碱)2.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黄连对多种细菌、真菌及病毒有抑制作用,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
机制:破坏细菌结构,抑制细菌糖代谢,抑制细菌核酸及蛋白质合成)2)抗细菌毒素3)抗炎4)解热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小檗碱)(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抑制Na+内流,减少Ca2+内流抗心律失常降压)6)对消化系统的影响(利胆促进消化抗胃溃疡)7)增强免疫3.临床应用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小儿秋季腹泻、慢性胆囊炎、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糖尿病、急性肾盂肾炎等。
金银花1.主要成分——绿原酸2.药理作用1)抗病原微生物2)抗内毒素解热3)抗炎4)提高免疫功能3.临床应用呼吸道感染、小儿肺炎、阑尾炎、钩端螺旋体病、皮肤病等泻下药泻下药:凡能通利大便、排除积滞、攻逐水饮为主要功效,主治里实证的药物。
里实证:主要是由于肠胃实热内结、阴亏津枯,或水饮内挺所致的一类证候。
1.泻下药的功效主治与分类功效:通利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
主治: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
2.药理作用:1)泻下作用(刺激性泻药(大黄)、容积性泻药(芒硝)及润滑性泻药(脂肪油))2)利尿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K+-ATP酶有关)3)抗病原体作用4)抗炎作用5)抗肿瘤作用大黄1.主要化学成分——蒽醌苷和二蒽酮苷2.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①泻下(致泻的主要成分为结合型蒽苷)生大黄的泻下作用强大黄泻下的作用环节◇1大黄口服后,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在大肠被细菌酶水解成苷元,苷元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的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发挥致泻作用;◇2蒽酮具有胆碱样作用,可以兴奋平滑肌上M胆碱受体,加快肠蠕动;◇3大黄抑制肠平滑肌上Na+,K+-ATP酶,抑制Na+从肠腔转移至细胞内,使肠腔内渗透压升高,肠腔容积增大,机械性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加快;◇4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转化,还原成苷元,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而发挥泻下作用②保肝、利胆(机制:◇1大黄通过促进肝细胞RNA合成及肝细胞再生;刺激人体产生干扰素,抑制病毒的繁殖;◇2促进肝脏的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等途径,产生保肝作用)③胃黏膜保护、抗急性胰腺炎2)对血液系统的作用(止血大黄能缩短出血时间,作用确切,见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