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14.《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说教材

《圆明园的毁灭》是国家统编教材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通过一美一毁,爱恨交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说学生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五年级上学期的学生,五年级的学生,他们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理解能力,但要在脑中形成生动的具体的形象是相当困难的,虽说已初读了课文,但还是很难把握爱与恨交织的情感,尤其是难把这份情感升华为民族的责任感。因此,在教学中,要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说学习目标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举世闻名、玲珑剔透”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3、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部分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

五、说教法、学法

1、情景教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声音、形式、色彩、语言’思维的”。因此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感染,凭借电影、插图,让学生深入感受,激发对侵略者的憎恨之情。

2、以读代讲法:本文所叙的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差,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我把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运用。

3、主动学习法:提出问题,举出例子,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两课时今天,我汇报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过程我主要通过以下5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一)从图入手,形象感知众所周知,教师通过图画、音乐、和语言

描述,能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自然的将学生带入课文。我出示课文插图(圆明园毁灭后西洋楼的一片废墟),精心设计如下导语:如今,我们只能看到荒草丛中、乱石堆上几根劫后残留的烟痕犹存的石柱,石柱上雕饰的长青藤依然顽强地攀附在着,我们不难想象出此楼昔日的宏大与辉煌,四周绿树郁郁葱葱,飒飒作响,仿佛向世人诉说着什么,那么,这破败、荒凉的圆明园废墟,昔日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二)再现辉煌,生成情感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有“各个阶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我的教学设计为首先让学生充分朗读。1、让同学们默读三、四自然段,概括地说一说读到的昔日的圆明园是什么样的?课文又是怎样概括的呢?2、以小组为单位,以读读、品品、感悟的方法合作学习。3、汇报自学,点拨重点,深入理解。(1)对于学生理解的难点,结合课件中的图片讲解“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等美景,引发学生进行想象,体会为什么作者会产生“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置身在幻想境界”的感觉。引导学生从年代之长、物品之多、价值之大三个方面体会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2)了解了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你觉得圆明园怎么样?如果圆明园现在还完好地保存着,你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情去读三、四自然段?让学生再次用赞叹的语气读课文,再现圆明园中的辉煌景观。(3)当你了解圆明园的灿烂文化和辉煌景观之后,你对它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想到了什么?(通过逐层深入的读,个性化的品,使学生展开想象,生成自豪

感、美感)

(三)直面毁灭,升华情感

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将话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词体会侵略者的残暴。通过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在这样的氛围中,我进行激情升华,(放大火焚烧圆明园的镜头),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引出不可估量,并将这种爱与恨交织的感情传达给学生。

(四)课堂小结

为了引导学生将爱恨交织的感情升华为民族责任感,我进行激情升华,出示残垣断壁的图片,提出如下问题:学过了课文,当你在看到圆明园这三个字时,心里难道仅仅是自豪和对侵略者的痛恨吗?引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从而将爱恨交织的感情升华为民族责任感。

(五)作业布置

作业的布置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特点,达到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拓展知识面的效果,因此我布置这样一道作业题:这国难性的耻辱已经刻在我们心中150年了,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回到150年前,做一个小小的体验。如果你是决定国家前途的一国之君,如果你是参与国家管理的大臣,如果你是保卫国家领土的士兵,如果你是普通的老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火烧

圆明园的行径,你会怎么做?请自己选一个角色静静的想一想,然后写一篇随感!

九、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备课过程中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知识结构,正确把握知识内部的各种联系。我根据本文的结构设计板书如下:

圆明园的毁灭

不可估量

辉煌------→毁灭

自豪------→痛恨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板书抓住文章的主线,以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为线索,加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组共有四篇课文,以“勿忘国耻”为专题,展现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受尽屈辱、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一幕。《圆明园的毁灭》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毁灭》以浅近的语言,描述了圆明园当年的繁华,讲述了圆明园毁灭的过程,作者想让学生感受到的除了因祖国过去的贫病饥弱而忍受的耻辱之外以及由此而生的愤怒之外,更重要的,是想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得爱国行为。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够根据自己的需初步掌握查阅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基本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了围绕圆明园讲了哪些内容,对这段历史有一定了解。 三、说目标: 依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引导憎恨侵略者的丑恶行径,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层指导背诵课文。 (3)感知文章的布局结构及表达方法,学会分类积累词语。 说重点 1、体会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是如何被毁灭的。认识作者写作编排上运用的对比的手法,感受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妙、准确。 2、学习作者对比的描写方法。

3、背诵课文3、4自然段。 说难点: 1、指导学生抓住重点文字来体会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2、学习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四、说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四个方面:布局、建筑、收藏、毁灭 2、分类听写词语: 布局:众星拱月 建筑: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 收藏:奇珍异宝 毁灭:化成灰烬 这些词语从情感上有什么不一样? 设计意图:复习重点词语,分类听写帮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通过分辨情感的不同导入新课 (二)直面毁灭,激发情感。 1、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英法联军是怎样让圆明园化成灰烬的? 2、说说读后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形容一下侵略者,并引导讨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三)再现辉煌,深化情感。 1、学习圆明园的建筑: 自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看看圆明园的建筑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1)、出示: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你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按照学生的发现板书: 宏伟精巧副板书:对比 热闹恬静 仿照创造 民族西洋 指导学生理解这部分的对比写法,感受对比写法的好处。 (2)、有感情地朗读。 (3)、分层次指导背诵:填空背诵、出图片背诵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评课稿——《圆明园的毁灭》今天,我听了实验小学黄建国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要求通过朗读学习,想象曾经的圆明园辉煌的景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纵观整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个亮点:一过渡自然巧妙上课伊始,黄老师用充满磁性的声音给孩子们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然后用一句就在年月日,在北京城的上空,烟云笼罩,那时正发生着一件让国人耻辱,让世界震惊的事情。 孩子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吗?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接着,黄老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评论这次事件的句子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并重点品析毁灭和不可估量这两个词,从一上课,就把那种愤怒的种子悄悄地埋在孩子们的心里。 二课堂媒介的使用恰到好处黄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介绍圆明园的辉煌的过去(至自然段)。 在设计这部分的讲读内容时,他抓住课文中的三个评价圆明园的句子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通过播放圆明园的视频,配上深情的解说,帮助孩子们充分地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我认为,课堂上,主观的朗读与课件直观的音像图片资料双管齐下的教学手段非常重要,只有充分了解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才会激起孩子们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因此当同学们发出声声由衷的赞叹时,再顺势导出圆明园的毁灭这一部分,这样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起愤怒,燃起爱国之焰爱之深,恨之切,由于前面充分的学习与体验,为学习最后一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里,黄老师再一次播放视频,让孩子们看看当时的英法联军是怎样把圆明园毁灭的,进一步激起学生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痛恨,和对当时国力软弱乏力的无奈与痛心。 看完视频,还马上让孩子们谈谈此时心中的感受,把愤怒之情推上高潮。 这时的孩子们个个都心怀怒气,有很多的话想表达,这时,黄老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面对着圆明园这些断壁残垣,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既激发情感,又不忘落实写的训练。 总的来说,这是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课虽结束,但留给我很多很多的思考。 在这节课中,我似乎随黄老师穿越时空,畅游于昔日辉煌的皇家禁地圆明园,又似乎一下子让我经历了圆明园毁灭的整个过程。 这一前一后的强烈对比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只有国家富饶,国力强盛,才能够让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沉重屈辱的一笔永远成为历史。我走出教室,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怀不由在心里升腾,它化作一缕缕绵绵的思绪,飘向广阔浩渺的历史时空……

《圆明园的毁灭》阅读题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wáng huáng)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反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l ín líng)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péng féng)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地北,饱览着中外风

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fúfó)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1、我会选择文中括号内正确的读音。(4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景观()仿照()仿佛() 3、用“~~~~~”划出文中的排比句。(2分) 4、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2分) (1)()的殿堂(2()的亭台楼阁(3)()的乡村田野(4)()的民族建筑 5、缩写句子。(2分)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6、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3分)

(1)风景名胜():A、超过B、优美的地方C、能担任,能承受 (2)举世闻名():A、用鼻子嗅B、知道C、有名望 (3)武陵春色():A、情景,景象B、颜色C、脸上表现的神情 7、本文是从_______ 、_______ 和_______ 三个方面来描写圆明园的,其中 _________方面写得最详细。(4分) 8、本文标题为“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在内容上却用大量的笔墨描写昔日的辉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看着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5分)

《圆明园的毁灭》省一等奖教案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获奖教学设计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 踏而毁灭的景象。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 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 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选编本课的意图是,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把 搜集与整理、运用资料结合起来,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 生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 可以以情激情,以读激情,以景激情,以史实激情,特别是要重视以 读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以读为本”。通过读书,交流课前搜集 的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学生带入创设的情境中,引导他们把最 感兴趣的景观想象出来,并谈一谈自己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感受到 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再去读圆明园的毁灭,更能激发学生对侵略者野 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 命感。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 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抓住了圆明园毁灭前的辉煌和毁灭后的落没进行对比,将爱与恨,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1、追忆昔日辉煌景观,抒发曾经的自豪之情 由圆明园中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的照片开始,引起学生的兴趣,再通过阅读课文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文学沉淀,让学生感知圆明园的历史价值。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身处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然后抓住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化为灰烬”的心痛。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也为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2、引发强烈的内心震撼,宣泄喷涌而出的情感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五自然段,通过对“强盗们”抢东西的几个动词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和无耻嘴脸,面对强盗的无耻行径,面对美的东西瞬间遭毁,学生情动而发于外,其强烈的情感如黄河之水,飞泻而下。老师再引导学生说话“你心痛些什么?”“看看这把火烧毁了什么?”

3、运用录象画面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教学圆明园被毁灭这段,恰当地运用了电影画面,以特定的声音、画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播放了一个圆明园被毁灭的大致经过的录象,有效地创设了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虽然文中具体描写了被毁灭的经过,但究竟是怎样一个场面,由于学生没有亲眼所见,对课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象,而李老师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渲染了课堂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感情。 当看完了圆明园被毁灭的一段录相后,让学生谈感受、谈感想,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权,注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最后创设情境“假如你站在圆明园的废墟上,你会想些什么?”,这样为学生写话练习奠定了基础,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第四单元 14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估量、损失、殿堂、销毁、瑰宝、灰烬、举世闻名、众星挡月、玲珑剔透、亭台楼阁、诗情画意、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本课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 理解重点语句:“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 圆明园园景的照片或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1.有哪些同学去过北京的圆明园遗址,或者是从电视节目,课外书上,家长那里了解到有关圆明园的资料,请举手?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圆明园呢?(学生说。) 2.教师:同学们说得对,现在的圆明园是一片废墟。它是怎样成为废墟的呢?圆明园原来是什么

样呢?课文《圆明园的毁灭》会告诉我们一切的。(板书课题:22.圆明园的毁灭) 二、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读后简单说说。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对照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清生字字形,注意易错的地方。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思考: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1860年被英法侵略者毁灭的。) 四、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字卡片 损失苏州幻想唐朝博物馆艺术统统奉命 1.指名、齐读生字卡片,纠正不正确读音。 2.读词语,说说哪个字字形易错。区别:“幻”与“幼”、“博”与“搏”、“统”不要写成“”。 3.指出不理解的词语,大家讨论。通过查字典或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 4.读第116页第4题“读读写写”,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5.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字音)然后回答思考题。 五、自己朗读课文,质疑问难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看照片或图片,引入本课时 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圆明园原来是非常美丽的,现在的颐和园只是圆明园的三分之一。现在我们就欣赏圆明园的美景。(放录像或幻灯片。) 二、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么美丽的景色的呢 请打开书,自己朗读全文,找到课文的这部分描写。 三、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这里你知道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 讨论后板书:皇家园林: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四、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读后说说这里向我们介绍了圆明园的什么特点?联系课文前后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板书:建筑宏伟、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下面我对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这节课的教学中,老师将爱与恨,圆明园美与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领学生在“圆明园的毁灭”中进行一次灵魂的洗涤,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之旅。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xxx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柱森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柱森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

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三、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在教学中,柱森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范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 四、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过程中,柱森老师始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朗读,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来,教师在允许学生自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评课稿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教者上的是第二课时,主要讲解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围绕“圆明园的布局、建筑、文物这三方面来展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的探究”。从而很好的与圆明园的毁灭进行了对比,产生了感情碰撞,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还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纵观全课,主要有以下可取之处: 一、教学设计,合理妥当 孙老师精心钻研教材,从文本出发,利用教材本身的特点,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紧抓重点,孙老师先抓住2、3、4自然段,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追忆曾经的爱,然后再到第5自然段,“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整个课堂就营造得比较好不仅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更体现了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融,这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设计理念。 二、情景导入,激发情感 孙老师在“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这一环节中,利用了圆明园昔日辉煌时的图片和现在的残垣断壁的图片进行比对引入本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还激起了学生探究为什么圆明园会毁灭的原因,引发学习欲望。

三、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孙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三个方面进行了精读、精讲注重以读为本,充分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结合大量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出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壮观,让学生从内心真切感受到圆明园是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突破了难点,从而为后面圆明园的毁灭感到痛心,对侵略者的仇恨奠定了坚实的感情基础。 四、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指导学生读书,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处理好读讲关系,去引导学生多读和加大学生自学自悟的分量。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教学中,孙老师注重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课堂上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如在学习圆明园毁灭经过这段时,老师先播放影片引出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然后让学生带着痛惜、仇恨读好这段话,学生切实感悟语言规律,体会作者怎样传情达意,使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再次唤起爱国热情,惋惜、痛恨之情,从而更进一步体验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共鸣,课堂教学达到高潮,感情得到升华,激发学生爱国的情感。

《圆明园的毁灭》图片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为清代的皇家拆御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到清乾隆九年(1744年)基本建成。此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屡有修缮扩建,历时150多年。全园占地5 200余亩,方圆20多华里。全园建筑总面积超过故宫。人们习惯上所称的圆明园,实际上是圆明、长春、绮春(后改名“万春”)三园的总称,占地面积甚广。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的一半以上。在山水环绕之中,分布着145处景观,有些景观命名,直接以山水为主题。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风院风荷”,都来自杭州西湖十景。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仿瞻园的“茹园”,仿孤山放鹤亭的“招鹤蹬”等等,汇集了天下胜景和名园精华。 在圆明园的鼎盛时期,这里既是具有空前规模的皇家园林,又是清代皇帝发号施令、行使权力的统治中心。从康熙到咸丰,6个皇帝每年总有三四个月在此居住,并处理政务和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当年的大宫门两旁,曾设置了内阁、六部、军机处等中央政府部门办公处。在西北面的一片废墟残迹中,仍能寻找几组规模宏大的宫殿遗址。有上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举行盛大宴会的“九州清宴”、供奉历代清帝影像和祭祀用的“安佑宫”和藏书楼“文源阁”等等。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绮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选自语文六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

毁灭前的圆明园景观

万春园(绮春园) 游武夷山万春园 万春园大观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范文3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范文3篇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一): 在讲授《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前,我们组三位教师分头进行了认真备课,查阅了很多的资料,然后又进行了几次团体备课,最终定下教案,分头上课,每个人上完后评课修改,其他人再上.回忆整个过程,我们对《圆明园的毁灭》这课有了更深的了解,又很多的收获.反思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课堂结构简单明了,主要采用以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感悟课文资料,在朗读中体会感情.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圆明园内都有什么,然后让学生读出自我的感受,学生在读中感受到了圆明园的辉煌,在读中迸发出了对英法强盗的愤恨. 二,经过图片和影视资料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直观感受,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圆明园离我们十分遥远,不管是它的辉煌,还是它的毁灭,仅仅借用文字资料激发不了学生的情感,但经过展示圆明园的奇珍异宝,辉煌建筑复原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辉煌部分就容易多了.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惊了,此时,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焚烧的影视资料,学生的惋惜,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终一部分的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 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资料,提高学习兴趣.例如,马然同学找来一幅圆明园40景的扑克牌,课下同学们就互相传阅,对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有了很多的了解,在课上体会的就更深刻.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段时,我适时补充了两段文字资料,学生读后对英法联军更加气氛,恨之入骨.同时也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了他们好好学习,使祖国更强盛地愿望. 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教师拘泥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情感体验没有充分拓展开. 总之,经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体会到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二): 在《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中,我以三大学习主题为主线:"圆明园为什么会毁灭""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一个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问题内驱力的作用下,学生运用网络中的丰富的资源自主学习,或点击圆明园概况,或欣赏圆明园风光,或观看圆明园被毁的视频信息,或虚拟走进圆明园…… 根据自我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进取探讨。在网络上,学生还能够相互传阅资料,交流知识,各取所需,按照自我原有的基础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整个过程,教师随时能够利用屏幕监视,或遥控辅导学生学习。这些完全由学生主动探索,相互协商而学到知识,其价值远远超过教师在传统课堂上灌输,更有利于知识的坚持。 当学生感知到圆明园的辉煌后,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急待流落时,我们则设计了一个情感流露的环节:有学生想用优美的语言感情描述;有学生想当导游,更有同学把把自我最感兴趣的地方,制成了图文并茂的风光介绍,并辅以导游解说词,这样学生带着情感进入主角,感受到了圆明园美至极点的同时学生的情亦至了极点,同时更为后文名园被毁,将内心的愤怒与伤痛发泄至极点奠定情感基调。这样学习者经过将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储存以及对原有经验进行改组后,进一步建构了学习者新的认知结构和知识系统。 基于网络环境的阅读中,网络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和学生进行学习的工具,学生经过网络获取学习的信息并进行交流和反馈,到达主动地把握知识,主动地发现学习规律,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本事。 同时我也深深感到,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阅读的学习环境,使教学过程成为经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深化认识等环节到达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阅读过程,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教师更新观念,大胆地引进和创新,进取开发学习资源,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14 圆明园的毁灭(教案)

14 圆明园的毁灭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毁灭、不可估量、举世闻名、众星拱月”等23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园明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的变化。 4.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感受情感的变化。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的15个会写字,可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识字和理解。“金碧辉煌”这个词可结合文中句子以及相关图片来理解;注意区分同音字“臂”“壁”“璧”的不同用法。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境”与“镜”的区别,“陵”与“凌”的区别。 2.阅读理解。 本课讲的是中华民族曾经的一段历史,主要讲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毁灭后的景象。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不困难,但是通过语言文字,揣摩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中呈现了两幅画面,“不可估量”呈现的是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美丽的景观;“化为灰烬”展现的是圆明园被毁后的惨景。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想象两幅画面呈现的不同意境、不同的感情,这样就找到阅读文章的切入点了。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用词的准确,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能用相似的表达来说一说看到名胜古迹时自己的感受,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1.预习提纲 (1)读通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熟悉昔日圆明园的景观,感悟其“美”。 (2)初读课文,走进圆明园,体会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 (3)再读课文,体会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4)三读课文,走出圆明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5)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整理资料的方法。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殿、珑”等10个会认字,会写“毁、估”等1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亭台楼阁、天南海北、奇珍异宝”等23个词语。 2.能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学习第1、3、4自然段,在阅读中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圆明园断垣残壁的幻灯片。 师:孩子们,请静静地观赏这幅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指两名学生作答。 师:从1860年开始,这些断壁残垣就默默地伫立在北京西北郊圆明园遗址,历经150余年岿然不倒,它们,是在诉说一段历史。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段历史,走进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2.师生齐板书课题——圆明园的毁灭。 释题:“圆”是“圆融完美”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毁”字书写时应注意“工”的最后一笔变成提,“几”的最后一笔变成竖弯。“毁灭”的

《读后感习作指导》评课稿

《读后感习作指导》评课稿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不少同学害怕写读后感,那是因为他不是很明确什么是读后感,也不知道如何去感,如何下笔。其实,读后感就是读过一篇文章后得到的体会和感想,体会是你悟出什么道理,感想就是你联想到什么。许多同学在写读后感时往往会引用原文的内容较多,感受写得少,而且写得也很浅显,或者是所悟到的主人公品质与自己联系的实例不吻合。这些都是孩子们在写读后感时经常犯的错误。 那么如何做到孩子们在写读后感时尽量不犯这些错误呢?我认为这跟老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今天王老师的这堂习作教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我从四方面来谈今天这堂习作教学: 一、话题交流,感知读后感 读是感的前提,感是读的结果,因此对原文的准确理解,把握住要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前提和基础。对原文的阅读是否认真细致,是决定读后感的质量关键。所以我们必须把原文读通读懂,才能写好读后感。 今天王老师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导入,问: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同学们都能抓住文章的要点来谈读后的感受。王老师利用话题的交流导入,拉近了师生之间

的距离,又能借助回忆《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来帮助学生找感点,为写好本次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读例文,学方法。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让学生自己读懂例文,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后感的写法。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在学生自主发现的基础上,老师就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来共同归纳出读后感的一般方法。1、简介文章内容2、概括总体感受3、联系实际谈感想4、回归原文总结。这一板书的设计就让学生一目了然,对读后感的结构有所认识。这个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有人说,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生通过自渎自悟例文,在老师的巧妙点拨下掌握了读后感的写法,这样本次习作的重点也就突破了。 三、交流搭桥,快速行文 在着笔之前,老师先组织学生在班里召开一个“小小的读书交流会”,交流的内容就是同学们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籍。这个环节让学生进入无拘无束的愉悦环境中,产生说的愿望。 作文无论如何指导,都应该落实到写上,写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老师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写读后感,这样很好,我认为这样是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的,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也不会导致习作的千篇一律。今天老师只要求学生写“感”这部分,“感”是重点部分,也是

圆明园的毁灭

17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2、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毁灭的过程。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让学生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是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从而唤起学生捍卫祖国神圣尊严的责任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着祖国的强盛与衰败,进一步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教学准备: 《火烧圆明园》的影像资料片断,圆明园的相关图片,文中的部分句子。 教学过程: 师: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提前板书好课题)同学们,这节课继续学习17课,请大家齐读课题:《圆明园的毁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谁来说一说? 生1:作者是这样评价圆明园的: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老师板书:举世闻名)作者还怎样评价圆明园的?谁来说? 生2:作者还评价说: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板书:博物馆艺术馆)还有吗? 生3:作者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板书:瑰宝精华) 这些都是作者对圆明园历史地位以及文化价值的高度评价。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1:我想知道圆明园为什么被称为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生2:我想知道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生3:我想知道为什么作者这么高度评价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生4:我还想知道圆明园还有哪些国宝流失在国外?

老师看得出你是一个爱思考的孩子。还有那些同学想说? 生5:我还想知道圆明园中还有哪些珍贵的历史文物? 师:看来同学不仅在思考,有思想,而且还会学习,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那些有价值的问题,我们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请大家来看: 1、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为什么圆明园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3、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 师:-------,你来读一下好吗?(生读)好,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这三个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细细探究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现在开始。 (学生研读课文,教师巡视。学生可以读一读,说一说,相互交流。) 师:好,先到这儿。刚才同学们学得非常主动,也非常的认真,下面我们就来交流汇报自己的学习所得,现在谁来说,好,------- 生1:我对第一个问题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大家请看第二自然段:“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举世闻名”是全世界都有名,可以看出圆明园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气。“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众星拱月”是许多星星围绕着一个月亮,许多小园就是星星,月亮就是圆明三园,可以看出圆明园的设计独特新颖,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美感。 师:说的不错,请坐。他抓住了两个重点词语一个是举世闻名,一个是众星拱月,通过这两个词语我们看到圆明园确实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谁来继续汇报? 生2:大家请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从这两个有,也有,我体会到圆明园的景点很多,如果你爱热闹,你就去买卖街,如果你爱清静,那你就去山乡村野。 师:这里真的有人做生意吗?(没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了一个词,是象征。 师:那什么是象征?(象征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只是一种和他相近的)对,买卖街是一座舍卫城,城内街道、店铺、商号、旅馆、码头应有尽有,如果皇帝要逛街,宫女、太监等几百人就扮成商人、买卖人、游人,特别热闹繁华,真的像个买卖街。从这两个有,还有,你体会到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好,--------,你来说。 生------:我体会到圆明园中的景色非常多。 师: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我还能体会到圆明园中的景色非常美丽。 师:非常好! 生-------我还能体会到圆明园中的景物风格各异。 师:风格各异这个词用的非常好,非常恰当。好了,那我们怎样读出圆明园中这么多的建筑呢?现在请同学们练读一下。(生练读)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好,你来!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咬字清楚,也很有感情,通过他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圆明园的美。 师:你听出来了圆明园的金碧辉煌,你听出来了玲珑剔透,你听出来了买卖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听 课评课记录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公开课《圆明园的毁灭》听课评课记录 付红兵:《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围绕目标我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曹金玲:导学设计细致到位。《圆明园的毁灭》课文虽然不长,但内容丰富,尤其是重点段昔日的辉煌,涉及内容非常多。因此,细致、指导性较强的自学导航,更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学生自学起来也得心应手。本节课,学生们诵读感悟,材料补充,想象体验尽情展示。尽管孩子们有些放不开,稍显生涩,但是可见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到位的,只要孩子们是在不断的成长,进步,超越,这就是生本最大的宗旨所在。 闫红云:学生展示丰富多样。由于自学导航设计的细致清楚,要求明确,可操作性强,学生第一环节的自学讨论交流还是比较充分的。学后的展示效果也很好,有有感情地朗读,有对某些内容进行补充,有根据文中的景物进行合理的想象……精彩的语言屡屡闪现。但是展示的还是不够充分,但相信老师长期的坚持,大家都是有机会得到锻炼的。 柳健美:老师的感情朗读指导稍显逊色。也许是课文的内容太多,也许是学生合作展示的形式不利于情感的激发。老师在感情朗读指导方面就略显单薄,尤其是重点段落处理的有些草率。其实,无论是学生的自

学,还是讨论交流都是片面的,这里老师就把学生的这些散落的珠子穿起来,这就是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那么在今后我们的生本教学中,我们高段的语文教学还是要在自学、讨论、展示等方面加强训练,让学生会学习会展示。另外老师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将与目标无关的,与重点无关的勇于舍弃,减少无效活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观课评课反思

课题: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研究主题:自主预习顺学而导 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是人教版小语第九册教材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是一篇情感跌宕起伏、激发民族自尊心的记叙文,阅读教学的设计以大喜大悲的情感为主线,以重点句为凭借,以诵读、感悟、言语表现为手段,追求文本与情感的同构共生。既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欣赏它辉煌的过去,体验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又通过悲剧的结局,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对优美语言的欣赏、品味,强化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体现语文课的特质。 学情分析 学生对我国的历史文物的学习非常感兴趣 当今学生对圆明园知之甚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从而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学生具有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学习与运用搜索、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圆明园毁灭”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1、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辉煌景观,感受祖国的灿烂文化。 2、文章的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提供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功能,把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和惨遭毁灭的经过真实地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小学语文《圆明园的毁灭》 这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课文介绍的景观都已经消失,无法再现,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理解语言文字,并展开想象,凭借课件、图片等使学生对当年的圆明园辉煌景观有个大致的了解。 教学目的 1、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理解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和它的毁灭,使学生记住这一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难点: 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教具准备 1、课前让学生自主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图片。 2、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分清详略,突出重点。从课题看,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关于“毁灭”的内容。然而,纵观教材不难发现,全文写“毁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且文字通俗易懂;描述圆明园昔日辉煌却占用大部分篇幅,且难点较多。根据教材,我创新教学,大胆地将课文第二部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确定为教学重点,将“毁灭”的内容略作处理。其目的是以爱激恨,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历史的灿烂文化,痛恨侵略者的野蛮行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人类历史上最大最美的花园,一座拥有着无数奇珍异宝的园林建筑,却在三天三夜的大火中毁灭了。(出示课件:烈火燃烧下的圆明园毁灭图) 2、齐读课题。 二、提问质疑,理清思路。

评窦桂梅圆明园的毁灭

评《圆明园的毁灭》 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主题教学”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结束了。不,不是结束,是催生了所有上课的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深层思考:英法联军毁灭的究竟是什么?而他们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圆明园”这个符号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把孩子们引领上一条个性充分发展的金光大道?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首倡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次展示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原有基础上又是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这堂课,概括地说,就是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这便是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窦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这充分显示了窦老师“主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