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综合训练
初中七年级 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蒲松龄《狼》两则,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
欻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涎垂,步亦步,随屠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悬诸树而蚤①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空。
狼乃止。
屠即径归。
昧爽②往取肉,(a)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大骇。
逡巡(b),则死狼也。
仰首(c),见狼口中含肉,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③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注】①蚤:通“早”。
②昧爽:拂晓。
③直:通“值”,价值。
(1)将“审视、遥望、近之”分别填入【乙】文a、b、c三处,正确的顺序是: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
①顾野有麦场________②一狼洞其中________③有屠人货肉归________④不如姑悬诸树而蚤取之________(3)翻译下列句子。
①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②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4)“缘木求鱼,狼则罹之,亦可笑已!”作者认为【乙】文中狼“可笑”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遥望;近之;审视(2)看,视;名词用作动词,挖洞;卖;暂且(3)①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②当时狼皮价格昂贵,一张狼皮价值十几两银子,屠夫(由于得到了这张狼皮)小赚了一笔。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

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
案
简介
此文档是关于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的详细内容。
本文主要涵盖了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专题训练题目,并提供了相应的答案。
专题训练及答案
1. 专题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练
- 问题1: 请用文言文写出“我是一个学生”的意思。
答案: 吾乃一弟子也。
- 问题2: 老师对学生说:“好好研究,天天向上。
”请用文言文表达这句话。
答案: 师言:“勤学苦练,朝夕上进。
”
2. 专题二:文言文修辞手法练
- 问题1: 在下列句子中,找出使用了比喻手法的句子。
答案: “春风吹夜樱,时节艳夏菊。
”
- 问题2: 在下列句子中,找出使用了夸张手法的句子。
答案: “千军万马,势不可挡。
”
请注意,以上只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及答案的部分示例。
详细的专题训练及答案请参考相应教材。
总结
本文档提供了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专题训练题目及其答案。
希望本文档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书课内文言文专项练习《世说新语》二则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内集 ( ) 即公大兄无奕女( )儿女 ( ) 与友期行 ( )讲论文义( )( ) 舍去 ( )( )俄而 ( ) 去后乃至 ( )雪骤 ( ) 时年七岁 ( )欣然 ( ) 门外戏 ( )( )何所似 ( )( ) 尊君在不 ( )( )兄子 ( ) 相委而去 ( )兄女 ( ) 则是无信 ( )差 ( ) 友人惭 ( )可拟 ( ) 下车引之 ( )未若 ( ) 入门不顾 ( )因风起 (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停顿。
即公大兄无奕女,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与儿女讲论文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若柳絮因风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子曰 ( ) 在陋巷 ( )学而时习之 ( )( ) 人不堪其忧 ( )不亦说乎 ( ) 不改其乐 ( )不亦乐乎 (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 )人不知而不愠( )(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不亦君子乎 ( ) 饭疏食 ( )( )吾日三省吾身( )( )曲肱而枕之 (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 曲肱而枕之 (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 不义而富且贵 ( )(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不义而富且贵 ( )传不习乎 ( )( ) 于我如浮云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 必有我师焉 ( )三十而立 ( ) 择其善者而从之 ( )( )不惑 (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知天命 ( ) 子在川上曰 ( )耳顺 ( ) 逝者如斯夫 ( )( )从心所欲 ( ) 不舍昼夜 ( )不逾矩 ( ) 三军可夺帅也 ( )温故而知新 ( ) 三军可夺帅也 ( )温故而知新 (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可以为师矣 ( ) 匹夫不可夺志也 ( )可以为师矣 ( ) 博学而笃志 ( )学而不思则罔 ( ) 博学而笃志 ( )思而不学则殆 ( ) 切问而近思 ( )贤哉 ( ) 切问而近思 ( )一箪食 ( ) 仁在其中矣 ( )( )一瓢饮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新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 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某氏园中,有古木,鹊巢其上,孵雏将出。
一日,鹊徊翔其上,悲鸣不已。
顷之,有群鹊鸣渐近,集古木上,忽有二鹊对鸣,若相语状,俄而扬去。
未几,一鹤①横空而来,“咯咯”作声,二鹊亦尾其后。
群鹊见而噪,若有所诉。
鹳又“咯咯”作声,似允所请。
鹤于古木上盘旋三匝,遂俯冲鹊巢,衔一赤蛇吞之。
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盖二鹊招鹳援友也。
【注】①鹳:一种凶猛的鸟。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一狼洞其中洞:洞口B. 乃悟前狼假寐寐:睡觉C. 鹊巢其上巢:筑巢D. 集古木上集:停息、聚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群鹊喧舞,若庆且谢也。
(3)【甲】文中的狼贪婪、凶狠、狡诈,【乙】文中的鹊是怎样的呢?【答案】(1)A(2)①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②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①有情义,乐帮助;②会动脑;③善求助,④懂感恩。
【解析】【分析】(1)先要大致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句子意思,依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依据语境判断字词意思。
A.洞:名词活用作动词,打洞。
故选A。
(2)①重点词语:变诈:诡诈;止:只是;句意: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②重点词语:谢:致谢。
句意:喜鹊们欢呼起舞,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
(3)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故事情节,抓住鹊的行为表现的描写,理解形象,最后体会文章所说明的道理。
初中七年级上册 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选自《韩非子》)【乙】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球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选自《吕氏春秋》)【注】①遽(jù):迅速,急忙。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郑人有且置履者________②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________③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_______④不亦惑乎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你认为【甲】文段中“郑人”可笑的地方表现在哪里?(4)有人说,【乙】文段写的是“蠢人蠢事”,请简要概括这个“蠢人”所做的“蠢事”。
(5)读了【甲】【乙】两则寓言后,你得到的共同的启示是什么?【答案】(1)将要;测量;坠落;迷乱,糊涂(2)①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②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写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3)尺码是根据脚量出来的,自己亲自去买鞋居然还要先量尺码;买鞋时,尺码忘带,还要回去拿;别人反问问题的症结所在,他还执迷不悟。
(4)一个渡江的楚人不小心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船上刻下记号,船停后,便从记号处跳入水中寻找落水的剑。
(5)做事不可以拘泥、死板,要善于变通。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①句意为: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
且:将要。
②句意为:先测量好自己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
度:测量。
③句意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

初一上册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
”友人便怒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丙)管宁、华欲共园中锄菜。
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①同席②读书,有乘轩冕③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注释)①尝:曾经,从前。
②同席:同坐在一张席子上。
古人席地而坐。
③轩冕:指古代士大夫以上的官所乘的有棚的华贵车辆。
轩:古代的一种有围棚的车,冕:古代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戴的帽。
这里指贵官。
(1)下面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B.陈太丘与/友期行C.对子骂/父D.见/地有片金(2)下面划线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B.元方时年七岁/年与时驰C.太丘舍去/一狼径去D.华捉而掷去之/ 宋之丁氏(3)下面对[甲][乙]两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及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
(翻译:和儿子女儿们讲解诗文)理解:这句话写出了谢安一家其乐融融的情景。
B.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理解:从“撒盐”说明当时的雪下得很小,肉眼几乎看不到,缺乏美感,就像盐一样C.尊君在不?(翻译:令尊在不在家?)理解:“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谦辞,说明客人也有表现出谦虚有礼的时候。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韩诗外传》)【注】①敧(qī):倾斜。
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④虚则敧________(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
【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颠覆的呢?(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
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
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
“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
“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新七年级 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②及其家穿井________③有闻而传之者________④丁氏对曰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这个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案】(1)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2)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3)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
溉汲:打水浇田;②句意: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
及:待,等到;③句意:有人听了就去传播。
闻:知道、听说;④句意:姓丁的答道。
对:应答,回答。
⑵①重点词:道:讲述;闻:使……知道……。
翻译: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重点词:非:不是;于:从。
翻译:(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
⑶本题的答题角度有两个,一是从传播谣言者的角度,不能人云亦云,要善于分析,传闻是否合情合理;一是从丁氏的角度,与人交流时,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
故答案为:⑴打水浇田;待,等到;知道、听说;应答,回答;⑵①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也)知道了这件事。
②(我家)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里得到一个人;⑶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综合训练
对于在文言文方面刚起步的初一学生而言,积累和归纳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下面就三个方面对第一册的文言文作简单的总结。
一、文言虚词第一册的文言虚词主要掌握以下五个即可
之其而于以
1.“之”的用法和意义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他(他们)、她(她们),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结构助词,的;用作结构助词,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用在时间副词之后,辅助音节,没有实义。
③用作动词到、去。
从“之”的三种词性及功能来看,可归纳出如下口诀:
之字用法辨仔细,词性三类要熟记。
一作代词用途广,代人代事代自己。
二作助词最复杂,十有八九不翻译。
结构助词译作“的”,宾语前置作标志。
后置定语作标志,这种用法可不译。
主谓之间无实义,凑足音节表语气。
三作动ZYB-B 型可调式渣油泵词好处理,译作“到、往”最相宜。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②知之为知之()
③心之所向()④人皆吊之()
⑤学而时习之()⑥邑八景之一也()
⑦使之冲烟而飞鸣()⑧鞭数十,驱之别院()2.“其”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代词,它(它们)的、他(他们)的、她(她们)的;自己的,所指代的人或物因具体情境而变化。
②用作副词,其中
③用作语气词,表
ZYB 可调压渣油泵反问语气,难道;表推测语气,恐怕,大概。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其”的意义。
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②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星汉灿烂,若出其中()④蹲其身,使与台齐()
⑤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⑥择其善者而从之()⑦又其上,则黯然缥缈()
3.“而”的用法大致有:
“而”一般在句中作连词用,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顺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或意义。
①使之冲烟而飞鸣()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表承接
③人不知而不愠()④温故而知新表承接
⑤学而不思则罔()⑥而楼上人往来屑屑表并列
⑦相委而去()⑧暮而果大亡其财表承接
4.“于”的用法大致有
“于”在句中作介词,ZYB 煤焦油泵有“在”“向”“到”“从”“对”“比”“由
于”“被”“给”等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②余常于土墙凹凸处()
③子又留蚊于素帐中()④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5.“以”的用法大致有:
①用作介词,表动作行为的方式,有“拿”“用”“把”“从”“凭借”“”“因为”等意思。
②作连词用,表目的,有“来”的意思;表结果,有“以致”的意思。
请指出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
①徐喷以烟()②以丛草为林()③以观沧海()④独以跛之故()
二、文言实词文言实词主要从下面高温导热油泵三个特殊而又重要
的方面来总结
1.通假字
①知之为知之,是知也()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④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⑤由,诲女知之乎()
⑥尊君在不()
2.一词多义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故:()
②温故而知新故:()
③马无故亡而入胡故:()
④故又名“鬼市”云故:()
⑤作青云白鹤观观:()
⑥昂首观之观:()
⑦以观沧海观:()
⑧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⑨马无故亡而和胡亡:()
⑩能张目对日日:()
○11吾日三省吾身日:()
3.古今异义
①可以YHB 润滑齿轮泵为师矣古:()
今义:()
②相委而去古:()今义:()
三、第一册文言文中出现的成语有: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夏蚊成雷明察秋毫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YHB 立式齿轮泵知新择善而从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死而后已
参考答案
一、文言虚词1.①的②它(指道理)③无实义④他(指塞上之人)⑤它(指学过的知识)⑥表修饰关系⑦它们(指蚊子)⑧它(指癞虾蟆)2.①它的(所观察之物)②他的③它(指沧海)④自己的⑤大概,也许⑥他⑦它的(指楼)3.①表并列②表承接③表转折④表承接⑤表转折⑥表并列
⑦表承接⑧表3gr 螺杆泵承接4.①在②在③在④给5.①用②把③来
④因为。
二、文言实词1.①知通智②强通僵③说通乐④裁通才⑤女通汝⑥不通否2.①因此②旧ZYB 点火增压燃油泵③原因④因此⑤景象⑥看⑦观赏⑧丢失⑨逃跑⑩太阳
○11每天3.①古:可以凭借。
今义:表可能或能够②古:离开。
今义:前往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