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上课学习上课学习教案

合集下载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 血 液 循 环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 血 液 循 环

血液循环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a、能够复述血液循环的概念,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b、通过分析血液循环的血液成分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c、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教学设计过程:一、复习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及与它们相连的血管分别是什么?2、血液循环的概念?(学生回答后,要求及时纠正错误)导入:我们已学习了血液、血管、心脏,心脏和全身的血管组成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血液就在这个管道中循环地流动。

3、血液在心脏内如何流动?(回答:从静脉到心房再到心室再到动脉)过渡:那么血液在血管内按什么方向流动?下面我们通过多媒体课件来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二、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指导观察:(1)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2)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肺循环:指导观察:(3)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4)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并反馈观察情况。

三、分析体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师生一同分析)四、分析肺循环中的血液成分的变化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一)血液循环概念:血液在心脏和全身的血管所组成的密闭管道系统内循环地流动叫做血液循环。

体循环:起于左心室,止于右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全身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肺循环:起于右心室,止于左心房,血液变化的部位是:肺部毛细血管与肺泡处,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体循环与肺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会合。

(三)血液循环的意义: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地运来养料和氧气,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 教案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 教案

教案三大系统的关系任务三:梳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的关系从细胞的呼吸作用出发,利用示意图梳理三大系统的关系。

消化系统吸收的营养物质,呼吸系统摄入的氧气,通过循环系统送至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并将细胞产生的废物运送至呼吸系统及其他器官排除体外。

提问:通过消化系统吸收进入人体的营养物质,通过呼吸系统摄入的氧气分别最先达到心脏的哪个腔室?引导学生找出营养物质和氧气进入血液循环的位置,写出循环路径,解决问题,并进一步的理解三大系统的关联。

通过观察血液循环图,提出问题:为何消化道器官流出的静脉血要先通过肝脏再回心脏?补充肝脏的两大作用。

认同人是一个多系统协调配合的统一整体,以及血液循环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回扣问题,学以致用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循环知识,解答本节课导入时提出的问题:静脉输液时抗病毒药物如何从手臂到达肺部病灶?引导学生找准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位点,逐步写出静脉输液给药方式药物到达作用位点的路径图。

因为药物到达肺部病灶只需要回心脏一次后进入肺循环即可到达,接着提升问题难度,如果是到达肾脏病灶呢?通过对比,学生会发现药物到达肾脏病灶需要经过心脏两次,这与学生的前认知是有很大不同的。

而且需要强调药物最终需通过物质交换从毛细血管到达病灶处组织细胞才能发挥作用。

回扣导入问题,学以致用,加深对血液循环的理解与认识。

总结1.血液循环的组成:体循环与肺循环2.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比较与联系3.血液循环的意义对概念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巩固练习与课外拓展实践巩固练习:两道习题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了血液循环相关知识的运用:一是从体循环与肺循环血液成分变化的角度,二是从血液循环路径的角度,并要求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知识写出各种给药方式药物到达作用靶点的路径,并进一步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

课外实践:介绍血压的相关知识,鼓励学生课后利用血压计给家人进行血压的测量。

课外拓展:简单介绍新冠疫情治疗中的生命支持技术ECMO的作用原理,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找出ECMO的两种不同模式VV-和VA-模式有何区别,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每种模式应该适用于哪种患者。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教案、教学设计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心脏的结构与功能,特别是心脏四个腔室、瓣膜的作用及血液循环途径。
2.掌握心脏跳动的过程,包括心率、心音等概念,并能够分析心电图。
3.深入理解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生物医学素养。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心脏跳动的视频、实物模型等,激发学生对心脏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新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的心脏是如何工作的吗?它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简要回顾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知识,如血液、血管、心脏等,为新课的学习搭建知识框架。
(二)讲授新知
1.心脏结构:利用心脏模型、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心脏的四个腔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瓣膜(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主动脉瓣)的结构及功能。
2.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以下方法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a.利用多媒体课件、心脏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心脏结构及其功能。
b.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探究心脏跳动的过程及影响心率的因素。
c.结合病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心脏疾病对血液循环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
6.总结反思,提高素养:在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物学科素养。
7.课外拓展,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在课外查阅心脏相关资料,参加生物科普活动,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心脏跳动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心脏跳动的力量和节奏。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绘制一份心脏结构图,标注出心脏的四个腔室、瓣膜及其作用,并在图中简要说明血液循环的基本途径。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二)教案第二课时 血液循环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二)教案第二课时  血液循环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时教案【教学目标】(1)能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意义。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教学重点】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教学过程】(一)课前回顾上节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的内容,师提问:1.心脏四个腔的名称是什么?2.与心脏四个腔相通的血管分别是什么?3.心房与心室、心室与动脉的血流方向是怎样的?4.什么结构保证了血流方向是一定的?5.各心腔的心肌壁薄厚有何不同?为什么?6.心脏中血液的流向是怎样的?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并让学生了解血液循环有很多的时间应用,最常见的就是输液打针,例如:小丽患了肠炎,为了消炎,医生给她输液治疗1.为什么肠炎从手背输液可以治疗伤口?血液循环2.药物是怎样从手背运输到病灶处?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课前回顾并通过小故事进一步引发学习兴趣。

今天,人体内的一滴血----“小红”,又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沿途的风景---它已经司空见惯;要发生在它身上的大事----也早就屡见不鲜;出事的地点-----总是一成不变.这样的生活让它有些心生厌倦……(三)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观察课本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并阅读课本64页,思考以下问题1.小红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景点”(路径)?2.当小红再次从心脏的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景点”(路径)?3.在上面的两条循环路径中,小红经历了什么大事?4.出事的“地点”在哪里?展示解答:1.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3.三四题出事的地点是毛细血管网,小红变成了小蓝(四)为了让大家对血液循环有个直观的认识,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的途径。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案一、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及认知的特点,往往聪明活泼好动,思维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维略显不足的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的任务。

二、教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法导课:复习引入,体现温故知新。

2突破重点与难点:(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四、说学法、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堂巩固。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PPT(二)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师提问: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板书:一、血液循环途径),课前要求大家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哪位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血液循环?(英国医生哈维)一、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探究任务一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讨论: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这两种循环是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讨论:2、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儿发生的这种变化?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循环流动对于身体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师巡视)学生讨论后师板书:、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10-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 柳树 0 中学 10-11 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 课题 主备人 学习 目标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王艳丽 审核人 李汉满 课时设置 1 1.理解两条血液偱环途径 2.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科 生物 使用时间 课型 新授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理解两条血液偱环途径 学习难点: 学习难点:了解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学习过程 【预习导学】 体循环的途径: 肺循环的途径: 总结:血液循环的过程 体循环 起点 终点血液变化教 师 修 改 及 学 生 笔 肺循环 _______ ________ _____血变为____血 记 ________ _______ ______血变为____血功能 联系为________运来氧气和养料,把 与_______进行气体交换,获得氧 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 气,把二氧化碳交给肺泡 在心脏处汇合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承担物质运输的功能【分组合作】 观察 70 页“血液循环模式”图,默读 71 页的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如何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2、同组同学口述血液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精讲点拨】右图为心脏结构图,据图回答: (1)心脏主要由 构成,分为四个腔,其中心肌最 发达的是 。

(2)在图中流动脉血的心腔有 ,流静脉血的血管 有 。

(3)图中属于静脉血管有 。

(4)血液在心脏与血管里只能按一定方向流动,是因为图中 f 只能向 开;e 只能向 开,使血液不能倒流。

(5)肺循环开始于图中 ,终止于图中 。

(6)用字母和箭头表示出 a,A,B,c 这四部分结构中血液流动的方向: 【训练提升】 1、下列关于人体心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B、血液只能由心房流向动脉 C、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D、心脏内既有动脉血又有静脉血 2、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是( ) A、动脉 B、静脉 C、心脏 D、肺 3、保证人体内的血液能按一定方向循环流动的因素是: ( )1。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优教教案

《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优教教案

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夯实基础(一)单项选择:(等级划分:做对13个以上的题目得A,做对11-13个题得B,做对9-11个题得C,做对9个以下的题得D。

)1.人体成熟的血细胞中不具有细胞核的是()A.白细胞和血小板B.白细胞和红细胞C.红细胞和血小板D.白细胞2.建立中学生健康档案是体现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要举措。

下表为某一学生的血液化验报告单,根据数据判断该生可能()A.正常B.患缺铁性贫血C.出现炎症D.患白血病3.平静时,长跑运动员的心脏活动表现为()A.心率较快,心肌收缩力强B.心率较慢,心肌收缩力强C.心率较快,心肌收缩力弱D.心率较慢,心肌收缩力弱4.左心室心壁肌肉比右心室厚,是由于()A.左心室输出量比右心室要大B.主动脉出口比肺动脉出口小C.左心室血液比右心室血液多D.左心室输送血液的距离长些5.血友病人出现很小伤口时,也会血流不止,这是由于血液中哪种成分的数量过少?()A.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淋巴细胞6.血浓于水,情深于海。

在汶川大地震中,林晓同学不幸被楼板压伤,失血过多,急需输血。

经化验,她的血型是A型。

很多富有爱心的人主动要求为林晓献血,下面最适合输给林晓的血型是()A.A型B.B型C.O型D.AB型7.大面积烧伤的病人,伤面有大量液体渗出而需要输血,此时最好输()A.血浆B.红细胞C.白细胞D.全血8.某同学在作心率的测定实验时,获得了不同运动状态的三个数据:73次/分、82次/分、118次/分,说明的问题是()A.心率与人的运动状态有关B.人在任何情况下,心率都不会变化C.不同的人,心率是不同的D.老年人的心率一般比青年人的较高9.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适应繁重和持久工作的能力是因为()A.心脏增大,肺泡数目增多B.心肌和呼吸肌的收缩力量增加C.心肌数目增多,肺泡壁变薄D.心脏内血流量增多,肺泡外毛细血管增多10.请根据下图判断,图中所示4个较大的细胞是()A.白细胞B.红细胞C.血小板D.组织细胞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动脉血管中流动的一定是动脉血B.静脉血管中流动的一定是静脉血C.静脉血是含营养丰富的血D.动脉血一定是含氧丰富的血12.血液在血管和心脏组成的运输线内周而复始的流动。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刘长江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2、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

3、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识别血液循环图,让学生知道血液循环分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2、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是如何转化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分析血液循环途径的过程中,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2. 认同体育锻炼有益心脏健康。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和理解血液循环的过程
2、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先学后教、先练后导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技术
五、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血液循环的途径
组织细胞
↑↓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左心房←肺静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动脉←肺动脉←右心室
↑↓
肺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生物下册《输送血液的泵--心脏》
第二课时教案
一、学情:七年级的学生,由于身体和心理及认知的特点,往往聪明活泼好动,思维非常的敏捷,但也存在抽象思维略显不足的情况,在课堂上,他们好表现,不喜欢老师的空洞说教,拒绝老师将思想强加给他们。

因此,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物学的任务。

二、教材:《血液循环途径》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中的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内容,课时安排为一课时,在学习了血管,血液,心脏等知识的前提下,讲述人体血液循环的相关知识,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并把产生的二氧化碳废物运走,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这些都必须通过血液循环来实现。

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核心,在全篇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法
导课:复习引入,体现温故知新。

2突破重点与难点:
(1)启发式——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2)直观式——多媒体演示。

(3)探究式——发现问题,寻求规律。

四、说学法
、分组探究法。

2、归纳总结法。

3、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4、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当堂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

教师:PPT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心脏的结构,先来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师提问:心脏由哪几个腔构成?分别和哪些血管相连接?(房连静脉,室连动脉,左室主动,右室肺动,左房肺静,右房上下)
提出问题:我们既然已经知道了血液在心脏里的流动过程,那么血液又是怎样在全身流动的呢,这种循环流动又有什么意义呢?引出新课,这节课我们来探究学习血液循环的
途径和意义(板书:一、血液循环途径),课前要求大家阅读科学家的故事--血液循环的发现,是哪位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血液循环?(英国医生哈维)
一、PPT2展示(观察与思考)P63页血液循环途径模式图,自主学习完成导学案探究任务一血液循环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讨论: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当它再次从心脏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历了哪些路径?这两种循环是单独进行的还是同时进行的?
讨论:2、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哪儿发生的这种变化?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的循环流动对于身体有什么意义?(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师巡视)
学生讨论后师板书: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血液颜色由鲜红变为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血液颜色由暗红变为鲜红。

师板书: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组织细胞带来氧和养料,带走组织细胞代谢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二、PPT3展示:提问:你能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吗?有人说动脉中流的是动脉血,静脉中流的是静脉血,这种说法对吗?
三、师:为了让大家对血液循环有个直观的认识,请看PPT3,超链接:动画演示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师:我们了解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后,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活动巩固所学的知识,PPT4: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物质交换填空,每一桌为一个小组合作完成,师发一张纸,哪一个小组先完成就展示哪个小组的,大家评价展示小组的成果,并试着总结规律
五、过渡:生活中大家听说过心肌缺血、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死亡率很高的心脏疾病吗?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心肌为什么会缺血呢?PPT5冠脉循环,请大家阅读教材64-65页冠脉循环,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和长智力的黄金时间,我们应该远离烟酒,保护心脏,原因是什么呢?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这里有一个资料:酒内含有酒精,饮酒过量或经常饮酒,会造成酒精中毒,使心脏壁肥厚和扩张,心肌细胞中毒,严重时,可导致心肌细胞坏死,使心脏和血管受损,吸烟后造成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降低血液运送氧
的能力,危害心脏。

大量研究表明:冠心病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低与吸烟的多少密切有关。

每天吸烟超过20支者的心肌梗死发病率将提高3倍。

六、过渡:对于不同条件下获得的实验数据,往往需要采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既方便记录,又便于分析,展示PPT6:我们来进行一项技能训练: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布置任务:课下完成,每组三人,一人设计表格,记录数据,一人测量并用陈述性的语言记录,另一个为被测量人,先测量被测量人的运动前的心率,再由被测量人进行如一分钟跳绳比赛等运动,比赛结束后马上测量比赛人的心率,完成记录后,分析记录结果,想一想,能得出什么结论。

七、课堂小结:请一生谈这节课的收获。

展示PPT8课堂知识反馈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输送血液循环的泵--心脏
一、血液循环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血液变化:动脉血→静脉血;血液颜色:鲜红→暗红。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
→左心房。

血液变化:静脉血→动脉血;血液颜色:暗红→鲜红。

二、血液循环的意义:为全身组织细胞带来氧和养料,带走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