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

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公式一、景物描写的作用答题要点:1、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2、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3、交待时间、地点4、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例:请你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暮色开始四合。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的作用。
答:景物描写。
交代了时间,渲染了四周静谧的气氛,烘托出“我”孤独、害怕的心情,为下文“我”的困境做铺垫。
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要点:1、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有时有侧面描写)2、事例3、结合时代背景(《风筝》中的哥哥和弟弟)4、关注作者的态度可参考《走一步,再走一步》、《风筝》、《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中的人物来分析。
三、记叙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插叙: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
答题思路:插叙: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突出中心及人物形象;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
倒叙:构成悬念、吸引读者。
例:1、从全文看《风筝》的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答: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探寻作者看到风筝,就会感到“惊异和悲哀”。
2、找出《羚羊木雕》中插叙的情节,并分析其作用。
答:万芳与“我”换裤子的情节。
突出了万芳的仗义和“我”与“万芳”之间的友谊;为下文“我”将木雕送给万芳做铺垫。
四、概括主要内容解题思路:将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筛选出来,组成一句话。
例:请你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要内容。
答:“我”在伙伴们的鼓动下爬上了一座山崖,被困在了上面,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下了山崖。
五、赏析字、词、句、段的表达效果(替换好不好/字词句的作用等考查形式)解题思路:1、“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语势;写作手法: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侧面描写等)2、“写了什么”:谁+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样了+结果怎么样了3、“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什么例:1、《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钻”字替换成“长”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
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最全的33套答题公式1.判断文章体裁答:这是一篇xx。
“xx”中的备选答案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三种文体的区别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技巧:时间地点看标志词,准确程度看题意中心人物识别看中心和写作着力点事件概括要考虑文章中心,句式是:什么人+干什么;什么人+怎么样或为什么+干什么3.概括文章内容?(中心句通常在文章首尾的议论抒情句中)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句式:①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什么人+干什么”这可以作为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答案。
②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③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4.分析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5.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按照情感变化过程分(找表达情感词)(5)总分总(掐头去尾)划分段落层次技巧:①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
②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③找标志词6.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种类: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线索判断技巧:看题目,看议论抒情句,看多次出现的字眼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示例: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
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
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
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⑤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万能公式中考阅读题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1.文章体裁?此文是一篇:诗歌、小说、散文(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剧本、说明文、议论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 4.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材料组织特点?紧紧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剪裁得体,详略得当。
6.划分层次?(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7.记叙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12.写作手法及作用?(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3.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1记叙文阅读之标题作用含义-初中语文阅读“公式记忆法”

初中语文阅读”公式记忆法”专题记叙文阅读--标题作用含义【考点解读】首先要理解标题的含义,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弄清楚标题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来思考。
其次要掌握具体的答题思路就是,标题运用了修辞方法的,要从分析修辞方法入手来理解其含义。
从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具体内容,情感,线索等入手来理解标题的含义。
●考点1:标题含义◎常见题型1. 探究作者以“ⅹⅹ”作为标题的理由。
2. 文章题目中“ⅹⅹ”有哪些含义?3. 请联系全文,理解文章标题的内涵。
4.试分析标题“ⅹⅹ”的含义。
◎答题思路1、分析标题的表展含义。
抓住标题的关键词解释标题的本义、字面义联系文章说明标题在文中的指代义。
2、分析标题的深层含义。
分析文章标题深层含义的四个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善变(见风使舵)的性格,具有极强的讽刺性。
②理解标题的双关义:分析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来分析。
如《风筝》一文标题的表层含义是指放风筝的事,深层含义则是作者淡淡的乡愁和对冷酷现实的憎恶及对美好明天的憧憬。
③把握标题的象征义: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④把握标题和文章内容、作者情感之间的关系:A.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如《我的老师》这一标题既是“我”对老师的感激与喜爱的情感的出发点,又是文章标题的含义。
B.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济南的冬天》这一标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地点明了地点和节令,仿佛出现了一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表达出自己鲜明的感受。
3、条理清楚,精准表达。
题目的表层含义是……(本义/字面义/指代义),深层含义是……(从题目修辞义、象征义、情感态度、主旨等角度作答)答题格式:表层含义(本文、文章内容等)+深层含义(情感、主题)◎例题示范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含义?(七下《驿路梨花》)【分析】本题考察标题含义。
文题《驿路梨花》表层含义是:指自然界中的梨花,即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梨花。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和答题模板题型:辨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1、含义:先分析基本义,再揭示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
2、作用:贯穿全文线索;概括主要内容;揭示文章主旨(情感或哲理);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注意、思考、兴趣等)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格式:某人或某物+干什么(怎么样)方法指津: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题型二:分析故事的情节叙事散文:起因、经过、结果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方法指津:如有示例,一定要严格按照示例的字数、结构等要求,归纳出与此形式相类似的情节题型三:分析文章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①开篇: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开宗明义;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季节、天气);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吸引读者;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②中间:表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或性格特点、心理活动、思想感情、精神品质);与上文……相呼应,与上文……形成鲜明对比;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推动……情节的发展;③结尾: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中心;升华主旨;耐人寻味,留下想象的空间;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激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题型一:概括文章的主旨1、答题模式:内容+主旨(情或理)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叙述了、介绍了)…………(人或物)…………的故事(事件、事迹、经过),表现了(表达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讽刺了)…………的感情(现象、感悟)。
2、方法指津:抓关键句,抓关键词如:标题、开头段,结尾段、过渡句(段)、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句、标题相关句、照应句题型二:分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答题示例:点明主旨,揭示主题,升华主旨,深化中心。
题型一:划分文章的段落,并概括内容方法指津:(1)按事件的发展过程(2)按空间的转换(3)按时间的变化(顺序、倒叙、插叙)(4)按感情的变化(5)按内容的逻辑变化(如总分总)(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叙事、抒情、议论)题型二:分析文章的线索1、类别:人物线索、事件线索、事物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情感变化线索、明暗两线2、方法指津:①文章的标题;②文中段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句;④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行踪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公式万能模板一、概括文章内容类(3题)题1:概括记叙文主要内容。
- 公式:谁 + 做什么 + 结果如何。
题2: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
- 公式:说明对象 + 特征。
题3:概括议论文主要内容。
- 公式:论点 + 论证过程概述。
二、分析人物形象类(3题)题4: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正面描写)- 公式:外貌描写(如有)+ 动作描写 + 语言描写 + 神态描写 + 心理描写(如有)得出人物性格特征。
题5:分析记叙文人物形象(侧面描写)- 公式:通过他人反应(侧面描写)+ 结合事件来分析人物形象。
题6: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综合描写)- 公式:综合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以及他人对人物的态度、人物所处环境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 解析:从外貌描写“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知他生活穷困潦倒;语言描写“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体现他的迂腐;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的动作描写,又显示他善良的一面;他人对他的态度是嘲笑、戏弄,也反映出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低下。
综合来看,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穷困潦倒、迂腐、善良但又被社会所不容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
三、理解词语含义类(3题)题7:理解文中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记叙文)- 公式:本义 + 文中联系上下文分析语境义。
题8:理解文中词语的指代义(说明文)- 公式:往前找,一般指代前面提到的相关事物或现象。
- 解析:在文中找到提到“这些自然现象”的句子,然后往前查找,会发现它指代的是“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题9:理解文中词语的深层含义(议论文)- 公式:结合文章论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社会背景等分析深层含义。
四、赏析句子类(4题)题10:赏析记叙文句子(从修辞角度)- 公式:修辞(判断)+ 修辞作用 + 写出了……(内容)+ 表达了……(情感)-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汇总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格式一、记叙文1.提问方式:将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能行吗?为什么?或者,文章中的某个句子能否改成另一个句子?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原词生动具体,准确地表达了对象和效果,换成其他词会产生不好的效果。
该词比其他词的感情更强烈。
答题示例:在山间XXX之处,泉水隐匿其中。
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
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每当我伸手欲揽近前,她总是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当我佯作冷淡而不理她时,她却悄悄地跑近,偎在我腰间。
她是一个调皮的孩子!问:为什么不用“真是可爱的孩子”来形容女儿?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更强烈,而“调皮”更切合女儿的性格特征。
2.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它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XXX告诫儿子。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答:不能。
因为这三个词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3.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答题模式:1)比喻: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情感。
2)拟人:将对象当作人来写,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象的特性,表达了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3)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的特性。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表达……5)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的注意和思考。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汇总

初中语文阅读—答题公式汇总阅读答题公式大汇总1、请用一句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人物 + 事情2、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人物 + 起因 + 经过 + 结果3、如何梳理文章结构?第一招:按记叙的要素划分结构(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移、人物的出现、事件的发展)第二招: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结构4、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第一招:通过分析人物的典型事例概括人物的精神品质第二招: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5、概括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内容 + 目的(情感、道理)6、根据记叙文的不同种类,回答文章主题的固定格式可以有以下几种:写人类:本文通过叙述主人公的什么事件,表现出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品格,或者表达了作者对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叙事类:本文通过叙述怎样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写景状物类:本文通过描写了怎样的景或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7、标题的含义与作用(1)分析标题的含义“(表面)含义+(深层)含义”(2)分析标题的作用“吸引读者注意+明示(写作对象)+揭示(文章内容)”8、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的作用(1)开篇常见作用①从结构上看: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②从内容上看:开篇点题、揭示主题(2)结尾常见作用①从结构上看:总结全文、呼应开头②从内容上看:点明中心、深化主题9、赏析词语的作用:第一招:该词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
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
一、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要点:1.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2.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3.交待时间、地点
4.为下文什么情节做铺垫
例:请你分析《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暮色开始四合。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
”的作用。
答:景物描写。
交代了时间,渲染了四周静谧的气氛,烘托出“我”孤独、害怕的心情,为下文“我”的困境做铺垫。
二、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要点:1.人物描写的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有时有侧面描写)
2.事例
3.结合时代背景(《风筝》中的哥哥和弟弟)
4.关注作者的态度
可参考《走一步,再走一步》、《风筝》、《羚羊木雕》、《皇帝的新装》中的人物来分析。
三、记叙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插叙: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事件的叙述,结束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
答题思路:插叙:使情节完整、结构紧凑;突出中心及人物形象;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
倒叙:构成悬念、吸引读者。
例:1.从全文看《风筝》的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探寻作者看到风筝,就会感到“惊异和悲哀”。
2.找出《羚羊木雕》中插叙的情节,并分析其作用。
答:万芳与“我”换裤子的情节。
突出了万芳的仗义和“我”与“万芳”之间的友谊;为下文“我”将木雕送给万芳做铺垫。
四、概括主要内容
解题思路:将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筛选出来,组成一句话。
例:请你概括《走一步,再走一步》的主要内容。
答:“我”在伙伴们的鼓动下爬上了一座山崖,被困在了上面,最终在父亲的引导下一步步走下了山崖。
五、赏析字、词、句、段的表达效果(替换好不好/字词句的作用
等考查形式)
解题思路:1.“是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生动形象;排比增强语势;
写作手法:对比、象征、欲扬先抑、托物言志等;
描写: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侧面描写等)
2.“写了什么”:谁+做了一件什么事/怎么样了+结果怎么样了
3.“表达了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表现了什么
例:1.《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的“钻”字替换成“长”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
“钻”字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儿,表现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2.请你赏析《济南的冬天》的第一段的作用。
答:通过对比,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伦敦”、“热带地区”的冬天作比较,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六、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的作用
标题:1.概括文章内容(《春》、《皇帝的新装》)
2.作为文章的线索(《风筝》)
3.是作者情感的出发点(《散步》)
4.具有象征意义(《在山的那边》)
5.吸引读者兴趣
开头:1.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者为下文做铺垫(《紫藤萝瀑布》)
3.渲染气氛、奠定基调(《风筝》)
结尾:1.总结全文、点名主旨
2.呼应开头,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3.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春》)
4.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羚羊木雕》)
七、归纳文章主旨
解题技巧:1.关注记叙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2.关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句子或形容词性词语
3.从所选的事例中概括
4.注意文章的标题
5.托物言志类文章注意所“托“之物的特性
阅读理解难度大,提高成绩有方法,
读懂文章勤思考,任何题型不必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