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说明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掌握其发育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 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3. 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4. 河流地貌在我国的实例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主要类型。
2. 教学难点: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实例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和实例。
2. 利用地理模型,直观地展示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4.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像,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阐述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介绍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
3. 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展示地理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
4. 讲解主要河流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详细介绍各种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5.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的河流地貌实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7. 总结与反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的疑问,给予学生反馈。
8.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河流地貌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发育过程和类型特点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在分析实际河流地貌实例时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4.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河流地貌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河流地貌相关资料、图片、视频等。
2.学生准备:学习河流地貌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河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形成地貌的吗?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2.理论讲解(1)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水流侵蚀、沉积等。
(2)讲解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
(3)讲解河流地貌的类型:河谷、河漫滩、三角洲等。
3.案例分析(1)展示长江、黄河等河流地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河流地貌类型,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3)小组分享: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4.实践应用(1)引导学生观察学校周边河流地貌,分析其特点及形成原因。
(2)引导学生关注河流地貌保护,提高环保意识。
五、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河流地貌的知识。
2.结合所学,分析家乡河流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六、教学反思1.进一步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发育过程。
2.难点: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及分析方法。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平时看到的河流,它们不仅仅是水流那么简单,它们还能塑造出独特的地貌。
你们知道河流是如何一步步改变地形地貌的吗?生(齐声):不知道,老师能给我们讲解一下吗?师:当然可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2)掌握河流形成的地貌类型和特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实地考察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3. 心理与态度目标(1)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河流地貌的定义和分类;(2)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 教学难点(1)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2)如何保护河流地貌。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地考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解决问题学习法:通过讨论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地考察法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学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了解河流的形态和特点。
2. 知识讲解(1)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介绍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包括地壳断块活动、差异侵蚀、冰川作用等。
(2)河流地貌的分类:根据河流的地貌形态,分为峡谷地貌、河谷地貌、冲积地貌等。
(3)河流地貌的特点:介绍河流地貌的特点,如纵深发展、持续变迁等。
3. 实地考察选择一个附近的河流地貌进行实地考察,引导学生观察河流地貌的特点,并分析形成原因。
4. 讨论与总结(1)讨论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2)总结河流地貌的发育过程和保护方法。
5.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取一个河流地貌,利用课上所学的知识,写一篇关于该河流地貌特点的小型报告。
六、板书设计河流地貌- 定义:由河流侵蚀和运动带来的地貌形态- 形成原因:地壳断块活动、差异侵蚀、冰川作用等- 分类:峡谷地貌、河谷地貌、冲积地貌等- 特点:纵深发展、持续变迁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图片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通过讨论和总结,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搬运、沉积等地质作用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2. 难点:河流地貌形成过程中各地质作用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及特点。
2. 利用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河流地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 讲解:详细讲解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地质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河流地貌案例,让学生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讨论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搜集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教学内容与步骤:1. 河流侵蚀作用:讲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通过实例分析侵蚀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2. 河流搬运作用:介绍河流搬运作用的过程,展示不同地质时期的河流搬运现象。
3. 河流沉积作用:阐述河流沉积作用的机制,分析沉积物在河流地貌形成中的作用。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4. 河流地貌类型:介绍常见的河流地貌类型,如河谷、峡谷、三角洲等,并通过图片进行展示。
5. 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解释地貌形成与地质作用的关联。
6. 河流地貌的实际应用:探讨河流地貌在水利工程、土地利用、旅游开发等方面的应用。
八、教学内容与步骤:7. 河流地貌的观察方法: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描述河流地貌,提高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表面的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了解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河流在不同条件下的发育规律,分析形成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地参观掌握不同类型的河流地貌,并了解河流地貌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演变历史,加强对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三、教学过程3.1 导入环节通过积极、生动、形象的方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中的河流地貌进行认识,开启学生的地理双眼,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实践操作能力。
3.2 新课讲解1.河流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类型•河流地貌是以河流为主体的地形地貌•主要类型有河流冲积平原、河流剖切谷地、河流峡谷和河流三角洲等几种基本类型2.河流地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特点河流是在地壳中水文环境下形成的,在各种地质构造背景条件下地貌过程和演化过程都会有所不同。
主要为下面四种:•冲积平原是由河流在其下游平原区冲积而成的地形类型。
•剖切谷地是河流在其中上游段长期抬升,侵蚀作用比贮存作用强烈的地形类型。
•峡谷是由河流在其中下游段线性地穿切而成的狭长地形类型。
•三角洲是由河流冲积到海、湖、库中而形成的三角形地形。
3.河流地貌的实地观测和分析在实地观察和分析中,主要应注重以下几点:•着重解决河流地貌的历史发展和地形条件问题•地形测量工具的使用,以及测试样本数据的精确记录和处理•解决方案:在领队带领下,办好现场调查观察前期的准备工作,建议由地质学、生物学和气象学等学科教师组成小组统一组织实地观察行动3.3 总结反思在本节地理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总结反思:•突出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让每位同学都能够熟悉掌握河流地貌基本概念和类型,以及河流地貌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掌握地理实践知识和实践经验的能力四、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听说表现;2.学生本节课认知水平的提升;3.学生在实地观察探究中的积极性和表现。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章节一: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河流地貌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章节二:河流侵蚀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河流侵蚀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侵蚀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侵蚀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三:河流沉积作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过程。
掌握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河流沉积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形成的影响。
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河流沉积作用的过程。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河流沉积作用对河流地貌的影响。
章节四:河流地貌的类型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的各类型及其特征。
能够识别不同的河流地貌类型。
4.2 教学内容:河谷、峡谷、三角洲、河漫滩等河流地貌类型的定义和特征。
各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实例。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让学生了解不同河流地貌类型的特征。
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
章节五:河流地貌的应用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环境科学和工程建设等领域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研究的实际意义认识。
5.2 教学内容:河流地貌在地理学研究中的作用,如河流流域规划、水资源管理等方面。
河流地貌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如河流侵蚀、沉积和水质等方面的研究。
5.3 教学方法: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河流地貌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7篇〕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分析^p 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变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p 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理解事物是开展的,开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最强大而普遍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
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生:成因不同。
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堆积而成,是河流的堆积地貌。
师:分析^p 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认识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师: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的侵蚀主要有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此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
这三种类型是溯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师:同学们一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强烈的冲刷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开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生:(讨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渐消退,这是溯侵蚀。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2篇

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高中地理《河流地貌的发育》教案精选2篇(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是为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河流地貌的发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河流地貌的特征、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地区的河流地貌现象。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河流地貌的基本特征,知道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河流地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1. 河流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2. 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特点和分布。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河流地貌的图片、实物等教具;3. 测评题目。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对话引入:教师和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了解学生对河流地貌的了解程度,并讨论一些常见的河流地貌。
2. 导入问题:通过问题导入,如「什么是河流地貌?」「你们听说过哪些有名的河流地貌?」等。
二、知识讲解(20分钟)1. 河流地貌的特征:通过PPT等教具,讲解河流地貌的定义和特征,如河谷、冲淤平衡、气候、地质等。
2. 河流地貌的分类和形成原因:结合具体地理实例,讲解不同类型河流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冲积平原、峡谷、三角洲等。
3. 河流地貌的演变:简要讲解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重点讲解河流的侵蚀、冲淤平衡和沉积等问题。
三、案例分析和讨论(15分钟)1. 学生小组活动: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具体的河流地貌进行研究和讨论,了解其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向全班进行汇报。
2. 全班讨论: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并对其他组的汇报提出补充和互动的问题。
四、巩固与延伸(15分钟)1. 教师巩固: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梳理,强化重点知识点的记忆,解答学生的疑惑。
2. 拓展延伸: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拓展材料或自主学习任务,如阅读一篇相关的地理杂志文章,撰写一份针对某个地理问题的报告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地貌的发育》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河流侵蚀地貌及其类型,然后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河谷地貌的发育,随后设计的“活动”,目的是运用学过的河流侵蚀地貌的知识,对现实中的河谷的形成过程进行简单的推测。
能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地理课学以致用的体现。
2.教材第二部分介绍了河流冲积平原的组成及其形成过程。
【三维教学目标分析】知识目标1.了解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洪积-冲击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发生的位置及形成过程。
3.理解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
【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导入:图片导入投影展示:师问:看投影上的几幅图,看看这些地貌的形成与什么因素影响有关?(学生看图回答)生答:第一幅主要受力作用,其余三幅受外力作用。
教师总结:这些图片所反映的地貌还受到流水、风、冰川、生物等的影响。
引出外力作用的含义。
过渡:我们生活在黄河入,流水形成的地貌比较常见,尤其是河流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是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创设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思维空间,同时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
用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导入地理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学生联系前面的知识,回忆河流可以形成哪些地貌。
)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
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
1.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
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
投影展示小实验视频:(联系实际生活中流水的流动状况,请同学合作探究后填写下面表格)投影表格表: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谷的影响过渡实际上河谷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到底是如何一步步地形成河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河谷的形成原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容,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投影河流发育的各个阶段的图片,并绘制剖面图。
利用图形分段讲解,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图1教师讲解:图1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
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
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
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
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
(学生对照图形理解。
)注意:河谷是从沟谷发育而来,两者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稳定的水源,即沟谷一旦获得稳定的水源补给就变成河谷。
图2教师讲解:从图2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这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作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如图3所示)图3(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尽量用图形来解释,注意河漫滩形成,为后面将要学习的容作准备。
)图4教师讲解:河流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堆积了大量泥沙。
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
从图4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
图5(用一条河流的上中下游概括河流的发育过程。
)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谷,那么,在发育形成的河流中,图5中,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就是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学生阅读相关教材,熟悉ABC三类地貌。
)图62.河流堆积地貌1.冲积平面的组成。
(讲解)冲积平原一般是由 A.洪积—冲积平原,B.河漫滩平原,C.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
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
(讲解)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冲积平原。
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地势陡峭,它们的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流速放慢,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
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
河流出山后,比降显著减小,水流又分成许多支汊,成扇状向外流动,河流能量显著降低,大量物质堆积下来,又有利于河流改道。
随着各支汊的不断堆积和变迁,就形成冲积扇。
冲积扇的物质结构,一般是顶部物质较粗,主要为沙、砾,随着水流搬运能力向边缘减弱,堆积的物质逐渐变细,边缘一般多为沙、粉沙及亚粘土,分选性较好,所以冲积扇是较好的含水层,边缘常有泉水出露,可发展自流灌溉。
若山地河谷随山地间歇抬升,也可形成叠置冲积扇。
(讲解)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
在这里,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
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洪水季节,河漫滩被河水淹没,继续接受沉积。
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
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宽广的河漫滩平原。
(如图7所示)图7(讲解)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这里河流和海洋相互作用,河流沉积占优势。
河流到达海洋入处,由于流速减缓、水流扩散,将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积下来,加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三角洲在平面上的外形略似顶点朝向陆地的三角形,地势平坦,河网稠密,且纵横交错,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
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广阔的三角洲平原。
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
而黄河在利津入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
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讲解)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课堂活动:请思考,河流及河流的冲积平原对聚落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向思考。
答案:有利方面:河流可以起到供水、航运的作用;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利于建设和对外联系。
不利方面: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易受到洪水的威胁,山区河谷中易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
教师讲述:在平原低地,聚落一般沿河呈线状分布,通常要加高、加固河堤。
我北平原耕地连片,常形成大规模乡村,空间形态多为团块状;江南水乡河网密布,耕地破碎,乡村规模较小,一般沿河分布。
活动探究:根据教材“聚落的位置与发展”图分析:(1)为什么在河流上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较低的A 地;而在河流中下游,聚落位置选择在地势稍高的B 地?(2)A 、B 两地的聚落哪个更有可能发展成为城市?为什么?答案:(1)河流的上游在山区,地势较为陡峭,A 地海拔相对较低,地势相对平坦。
离河流近,便于取水。
B 地在冲积扇上。
地势平坦开阔,同时在两河交汇处,交通便利,地势较高,有利于抵御洪水。
(2)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说明河流对城市的选址有深远影响)(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干、支流汇合处,地势平坦,利于农耕和基建;便于人、物流的集聚和中转;同时还为城市提供充足水源,因此是城市发育的较理想环境。
)【板书设计】河流地貌⎩⎨⎧ 河流地貌的发育⎩⎪⎨⎪⎧ 河流侵蚀地貌:以河谷为例河流堆积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例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5分钟训练 (预习类训练)1.河流地貌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_________________地貌和_____________________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思路解析:河流地貌按成因可以分为侵蚀地貌和沉积地貌。
答案:侵蚀 沉积2.下列地貌类型中属于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珠江三角洲 ②平原 ③“V ”形谷 ④“U ”形谷 ⑤华北平原 ⑥长江三峡思路解析:珠江三角洲、平原、华北平原是流水的沉积地貌;“V ”形谷是流水的侵蚀地貌,长江三峡也是长江水切断峡谷,所以也属于流水的侵蚀地貌;“U ”形谷是冰川侵蚀地貌。
答案:①②⑤3.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这种侵蚀作用叫做( )A.溯源侵蚀B.下蚀C.侧蚀D.上蚀思路解析:本题考查溯源侵蚀的概念。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的流水侵蚀为溯源侵蚀。
答案:A10 分钟训练 (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平原,在地堑的基础上经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渭河平原B.松嫩平原C.华北平原D.太湖平原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主要知识。
四个选项都是经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但是在地堑基础上形成的却只有渭河平原。
答案:A2.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流水侵蚀作用B.河流堆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D.风化作用思路解析:黄淮海平原地处黄河下游,是由黄河、淮河、海河等高含沙河流共同冲积而成的,河流的堆积作用对黄淮海平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答案:B3.河流的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对河谷的影响依次是()A.伸长、加深、展宽B.展宽、加深、伸长C.伸长、展宽、加深D.展宽、伸长、加深思路解析:河流溯源侵蚀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伸,下蚀使河流加深,侧蚀使河流加宽。
答案:A4.据图4-3-1判断,岛屿若干年后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图4-3-1思路解析:先根据纬度判断该河在北半球,再根据地转偏向力,北右南左,所以该河B岸(右岸)侵蚀严重,故若干年后,岛屿将与A岸(左岸)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