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合集下载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2-3 2、CCMD-3.的10种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3、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P10-12答: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①精神状况检查、②无结构访谈、③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4、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

答: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我总结的变态心理学考试纲要

我总结的变态心理学考试纲要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四个“D”标准:偏离常模、苦恼、功能失调、危险七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性、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四大心理学流派对变态的认识和理解变态心理学考试复习(10个名词解释、15个选择题、判断题、分析题、2个论述题)一、名词解释1、神经症:亦称神经官能症,不是一个特定的疾病单元,而是包括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病理和预后颇不一致的一大类精神疾病。

2、人格障碍:是指人格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和社会造成恶果。

3、AD:即适应障碍,是应激相关障碍的一种,是一种短期的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常影响其社会功能,但是不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4、性心理障碍:又名性变态,是以异常方式来满足个人的性冲动为主要方式的一种心理障碍。

5、心境障碍:心理障碍是一种以心境紊乱作为原发性决定因素或者成为其核心表现的病理心理状态.6、癔症:原有注释为‘心意病也’,也被称为歇斯底里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症。

7、人格改变:8、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持久的反应。

9、定向力:10、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心理因素明显有关的一类躯体疾病。

二、知识点1、判断正常人和变态人的标准:(1)统计学标准:对人群进行心理测试并根据统计的结果来判断;(2)社会学标准:社会适应性和评价的指标;(3)以个人经验为指标;(4)医学标准:以客观检查结果为指标,a、生理和组织的检查指标 b、心理实验和心理测验的检查指标。

2、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变态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1)他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矛盾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这是当之无愧的.(2)他强调性能冲动和欲望是人的心理动力;性是人类的一种基本动机,是推动人们心理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3)他提出心理的"防御机制"概念,即认为,在人的无意识中有一种自发的心理调整机能,在一顶的程度上能使人的内心矛盾冲突得以缓和,烦恼和不安得以减轻或消除,使人的心理活动或恢复及保持某种稳定状态.但如果滥用或运用失效,又可能成为导致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4)精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2)、肛门期(2~3)、性器期(3~6)、潜伏期(6~12)、生殖期(12~ );精神障碍是自我焦虑(童年早期的创伤经验)或防御机制(防御自我焦虑进入意识)的结果。

变态心理学复习提纲

变态心理学复习提纲

变态心理学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四个“D”标准:偏离常模、苦恼、功能失调、危险七个元素:痛苦、适应不良、不合理、不可预知性和失去控制感、少见的和非传统性、观察者不适、违背标准四大心理学流派对变态的认识和理解精神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欲发展的五个阶段:口唇期(0~2)、肛门期(2~3)、性器期(3~6)、潜伏期(6~12)、生殖期(12~ )精神障碍是自我焦虑(童年早期的创伤经验)或防御机制(防御自我焦虑进入意识)的结果。

常见的防御机制:压抑、投射、替代、否认、升华荣格:个人发展的目标是自我与无意识的联系。

克莱因:个体关系。

行为主义行为反应条件反射心理障碍情感反应治疗:指导性的,目标是行为的改变系统脱敏、满灌疗法认知主义非理性思维认知反应心理障碍事件情绪反应贝克“认知行为治疗”个体关于自身和外界世界的潜在信念是在童年期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一些可能会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

当个体在成年期遭受压力情景,潜在消极图示就会被激活,影响表层认知,从而导致抑郁。

人本主义个体自我概念和对外部世界的主观体验。

患者中心疗法(罗杰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受和爱;共情:理解和支持;真诚:个体能自由地表达;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性评估、诊断和研究方法临床访谈: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①确定障碍发生的时间;②确定与障碍同时出现的其他事件;③人际交往史的信息,包括家庭组成、个体的抚养状况等;④性功能发展、宗教态度、相关的文化观念;⑤教育背景包括无结构访谈和结构化访谈行为评估用于测量那些年龄不够大或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报告自己的问题和经验的个体,例如儿童,没有足够语言能力的个体等。

确定目标行为通过自我监控或自我观察来发现行为规律身体检查心理测验投射测验(罗夏墨迹测验、TAT、句子填充法)人格测验、智力测验、神经心理测验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变态心理学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考试重点

变态心理学1、变态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人类心理障碍与异常心理的科学;研究心理学异常、表现形式、原因、机制、鉴别、评定的方法,矫正、预防和措施。

2、工作重点:描述现象、发现原因、治疗干预3、各种不同的判别标准:(1)Barlow和Durand:心理上的失调、感到痛苦或受到损害、非典型性的反应(2)Nevid,Rathus和Greene:不同寻常的行为、社会不能接受或打破社会常模的行为、对现实的解释或感知是错误的、个体处于明显的痛苦之中、行为是非适应性的或是自我挫败式的、行为是危险的(3)张伯源、陈仲庚:以个体的经验为标准、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统计学标准4、发展历史人物:希波克拉底:由自然因素造成的柏拉图:生理需求驱动加尔:颅相学弗洛伊德:与内心冲突有关,冲突与性欲有关。

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观点5、大脑的主要结构额叶:语言能力、精细的自主运动、高级的认知功能颞叶:控制听觉和部分视觉加工系统顶叶:感觉的内在整合中心,调控运动和躯体感觉枕叶:控制是觉得分辨和视觉的记忆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多巴胺、内啡肽、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7、对生物医学模型的评价(1)对于心理病理学,其生物学方面的解释和研究是极具吸引力的,如果心理疾病是由生物学因素造成的,那么就可以用生物学方法治愈它,方法可能更快、更便宜。

(2)对于生物学派理论是不能不加批评的接受的,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学治疗都是成功的。

(3)同时,生物学研究也会因出伦理学问题。

8、常见心理防御机制(1)退化:心理发展从较高阶段退回到早期发展阶段的行为,以阻止焦虑并满足目前需要。

(2)否认现实:拒绝感知和接受现实(3)转移:用另一个目标作为替代品,从而安全的释放或满足冲动。

(4)合理化:创造一个可接受的借口,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开脱。

(5)投射: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事物上。

(6)认同:采用处于高位的某个人的想法、价值观,以期提高自我价值。

《 变态心理学》复习提纲

《 变态心理学》复习提纲

精品行业资料,仅供参考,需要可下载并修改后使用!第四章变态心理学第一节变态心理学概述心理异常的人,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并不全是异常的;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之间,有互相转化的可能性。

有心理异常的人经过系统治疗,异常部分也能得到改善或完全被矫正。

正常心理活动和异常心理活动在人群中会永远并存。

第一单元变态心理学的对象变态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他主要研究如何定义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发生、种类、性质和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心理异常造成的痛苦体验、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伤等等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不过针对同样的对象,两门学科各自的侧重点不同。

变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侧重研究和说明心理异常的基本性质和特点,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以及生存环境对心理异常发生、发展的影响。

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分支,着重研究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转诊、预防与康复。

第二单元学科简史一、对心理异常现象的早期关注⒈公元前400年,古希腊的医生希波克里特提出了体液说。

这推论中已经包含了现代心理学所谓的“心理是脑的功能”这一判断的雏形。

⒉五世纪到十六世纪,欧洲的中世纪期间,宗教扼杀了古代自然哲学的天才思想。

⒊自然科学的出现使人们有可能再一次把心理的异常现象和大脑的功能联系在一起。

十七世纪以前,精神病学肩负着从酷刑中解放精神障碍人的重任,远比变态心理剧活跃,甚至变态心理学只能融在精神病学之中才能获得发展。

⒋1861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发现言语运动中枢,帕斯德提出“细菌理论”。

这些医学科学的进步,促使人们倾向于用唯物的思维对待心理异常的问题。

二、对心理异常现象的现代说明关于异常心理的现代解释始于20世纪。

主要有三种说明:⒈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⒉行为主义的解释;⒊人本主义的解释。

(一)精神分析的理论解释⒈弗洛伊德解释异常心理时的两个基本命题:①心理过程主要是潜意识的;②性的冲动是神经病和精神病的重要起因。

变态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变态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变态心理或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3.神经性厌食症:一种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的进食行为异常,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为此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4.神经性贪食症:是一种进食障碍,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5.失眠:是一种持续相当长时间的睡眠的质和量令人不满意的状况。

在睡眠中,难以入睡是常见的主诉,其次是维持睡眠困难和早醒。

6.嗜睡:嗜睡症是白昼睡眠过度及睡眠发作或醒来时达到完全觉醒状态的过渡时间延长的一种状况。

7.精神活性物质:又被称为成瘾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的心境、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可导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8.物质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候群,个体清楚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继续使用。

包括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9.物质滥用:又被称为有害使用,是一种适应不良方式,由于反复使用药物导致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10.耐受性:是一种状态,指药物使用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方能获得所期望的效果,或使用原来的剂量达不到使用者所期望的效果。

11.戒断症状: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出现的特殊的心理生理症状群。

12.痴呆:是一种由大脑病变或损伤导致的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抽象思维、判断、语言等多种功能的减退,可伴有幻觉、幻想、行为紊乱和人格改变。

13.谵妄:是一种快速发作的、随时间波动的、对治疗有快速反应的认知障碍,与痴呆一样,谵妄时可能出现记忆缺陷、感觉缺陷、定向障碍和沟通问题。

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15.露阴癖: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向异性暴露生殖器官引起性唤起和性行为。

变态心理学复习大纲4页

变态心理学复习大纲4页

变态心理学1、什么是变态心理学?什么情况可称之为心理异常?答:变态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科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及规律的科学。

心理异常就是人们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或人(主体)与其客观现实关系失调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如果这种歪曲反映已导致人的行为紊乱,并破坏了人的社会生活适应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又不能简单地用一般人的方法加以矫正,这就是心理疾患(或精神疾病)了。

2、判断心理异常的标准是什么?如何看待这些标准?答:四个标准——以经验为标准以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为标准治疗者或研究者对异常现象的主观判断以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为标准是否符合社会规范与社会文化密切相关以统计和测量结果为标准以全体人群中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数分布为依据以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为标准医学模式常用标准评价各标准均不完美,常需要结合使用目前常常以病因与症状的诊断标准来判定3、试述精神分析、人本主义、行为主义三大理论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其对心理异常的看法。

答: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格由自我、本我、超我构成,人的意识可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心理异常的病因:心理发展的固着、退行症状是内心两种势力斗争达到妥协的结果无意识中欲望以症状形式表现出来。

人本主义人本学派强调成长和自我实现,而不是治愈疾病或缓解症状。

认为心理异常的原因是个体具有的指向健康和个人成长的自然倾向受到了阻碍或歪曲,无法发挥作为人所具有潜能。

行为主义理论观点: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模仿学习。

它认为心理异常是通过条件反射、模仿学习、错误强化等习得的4、试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主要类型、精神分析学派对它的解释及有关的心理干预方法。

答:症状表现有思维障碍(妄想:关系(牵联观念)、被害、影响、嫉妒、钟情、夸大妄想等联想障碍:思维散漫、思维破裂等逻辑障碍:象征性思维、语词新作等)、感知觉障碍(幻听(肯定的、否定的、命令性的)、幻视、幻嗅、幻触)、情感障碍(情感平淡、情感倒错、表情倒错)、紧张症(木僵、违拗症、刻板症)、自知力障碍。

变态心理学及心理健康诊断技能考试知识点考点总结整理

变态心理学及心理健康诊断技能考试知识点考点总结整理

变态⼼理学及⼼理健康诊断技能考试知识点考点总结整理变态⼼理知识点/常见的⼼理异常症状:过敏(神经症、感染后虚弱状态)、减退(抑郁、⽊僵、意识障碍)、:错觉(常带有恐怖性质)、幻觉(精神病性症状):视物变形症、“⾮真实感”(抑郁症、神经症、精神分裂症)、“窥形式:联想、逻辑思维奔逸(躁狂)、迟缓(抑郁)、贫乏(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痴呆状态)、松弛/散漫(精神分裂症早期)、破裂性思维、不连贯(脑器质性和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中断(精神分裂症)、插⼊和被夺、云集/强制性思维、病理性赘述(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病理性象征、语词新作(精神分裂症)、逻辑倒错(精神分裂症)妄想、强迫观念、超价观念注意:注意减弱、狭隘注意、记忆、智能记忆:记忆增强、减退、遗忘、错构、虚构智能:精神发育迟滞、痴呆⾃知⼒意志增强(躁狂)意志缺乏(精神分裂症、痴呆)意志减退(抑郁)精神运动性兴奋(躁狂)精神运动性抑制:⽊僵、违拗、蜡样屈曲、缄默、被动性服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意向倒错、作态、强迫动作相关概念:1、错觉:特定条件下产⽣、带有固定倾向、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2、幻觉分类(1)根据感觉器官:幻听/视/嗅/味/触(2)按体验来源:真性、假性(3)按产⽣条件: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因性幻觉3、妄想的特点:(1)以毫⽆根据的设想为前提进⾏推理(2)不符合患者的教育⽔平和所处环境(3)内容与患者的切⾝利益相关(4)坚信不疑4、超价观念:(1)有⼀定事实,达不到妄想的程度(2)是⼀种优势观念⼆、基本概念1、⼈的⼼理活动:正常⼼理活动、异常⼼理活动。

2、精神病性可描述的症状(1)幻觉(2)妄想(3)显著的兴奋和活动过多(4)并⾮由于抑郁或焦虑引起的严重⽽持久的社会性退缩(5)显著的精神运动性迟滞(6)紧张症性⾏为3、精神障碍:描述⼼理异常;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则称之为精神病性问题。

4、变态⼼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精神病学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态心理学考试大纲要点汇总第一章绪论1、变态心理:也称心理障碍,是一种伴随着痛苦和功能性损伤出现的个体内部的心理功能紊乱,是一种不典型的或文化上不被期待的行为反应。

定义心理障碍的三个标准:心理功能紊乱、痛苦或损伤、非典型性反应。

P2-32、CCMD-3.的10种分类:0.器质性精神障碍1.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或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精神分裂症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病性障碍3.心境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5.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6.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7.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少年期心理发育障碍8.童年和少年期的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和情绪障碍9.其他精神障碍和心理卫生情况3、变态心理评估的几种方法:P10-12答:1)临床访谈法:临床访谈帮助临床工作者收集个体在行为、态度和情绪方面的信息,以及有关个体的总体生活状况和当前问题的资料史。

它是大多数临床工作的核心。

包括①精神状况检查、②无结构访谈、③结构访谈三种形式。

2)行为评估: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评估个体的思维、感觉和行为。

3)身体检查:进行身体检查是因为身体状况的异常有时候与心理上的障碍有关。

4)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用来收集与个人有关的心理功能信息的工具,它包括特定的与某种障碍有关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方面的测验,以及更广泛的测量人格特点的测验。

5)生理心理评估:是对大脑结构及其功能的更加精确、更加全面的评估方法。

6)脑成像技术:通过脑成像技术能够得到大脑组织和结构的清晰的“图像”。

4、心理障碍的多维综合模型与经典的4大心理学派对变态心理的基本观点。

答:1)心理动力学派:主要关心的是心理动力有意识或无意识.如何影响人们的心理。

他们认为,人内部的欲望和动机是一些相互冲突的力量,如果冲突解决的不好或未得以解决,他们就会引起焦虑、悲伤,人们将通过一些方式来保护自己,以免除这些焦虑和悲伤。

2)存在主义和人本主义:强调自由和选择以及责任和意志力在人成长中的作用,相信个体必须要自由地做出选择,这种选择才是他们的真正欲望和目标。

他们认为,如果个体选择躲避自己的责任并把自己看成是软弱的、无助的,其结果是过着空闲、不真实及丧失功能的生活。

3)行为主义模型把异常行为看成是通过过去经验习得的结果,因此,他们对人的行为的改变持乐观主义态度。

他们认为可以通过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环境会引发异常行为,如果改变那些环境因素,个体将不会再学习旧的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而学习新的适宜行为。

4)认知学派: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想法、信念、期望、倾向以及对时间的解释会影响他的行为。

他们主张症状是失调的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这些障碍就可以得到缓解,甚至消除。

5)多维综合模型强调引起变态行为的原因是复杂且令人迷惑的,每个唯独,无论是生物的或是心里的,都极大地被其他维度和个体的发展影响着。

它们相互交织,通过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方式造成心理障碍。

为了探究各种心理障碍的病因,必须考虑所有相关领域的交互作用,包括遗传学、行为和认知过程、情感影响、人际关系作用以及发展的因素等。

5、变态心理评估工具的基本元素:1)信度:描述了同一种行为不同评估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2)效度: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种测量能够测量出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3)标准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标准化的过程可以确定一组标准或常模。

第二章心理病理现象1、精神症状的特点。

答:1)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2)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3)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往往不相称;4)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痛苦和社会功能损害。

2、各种精神症状的分类:答:1)感觉知觉障碍:①感觉障碍②知觉障碍 .③感知综合障碍2)思维障碍:①思维形式障碍②思想内容障碍3)注意障碍:①注意增强②注意减退③注意转移4)记忆障碍:记忆减退、记忆增强、遗忘、错构、虚构5)智能障碍:①精神发育迟滞、②痴呆(全面性痴呆部分性痴呆)6)情感障碍:高涨、抑郁、焦虑、恐怖、情感淡漠、情感脆弱、情感倒错7)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意向倒错、矛盾意向8)运动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不) 精神运动型抑制9)意识障碍: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朦胧状态、谵妄、意识改变状态10)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定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3、精神症状综合征种类:①幻觉妄想综合征、②精神自动证、③紧张综合征、④遗忘综合征、⑤Cotar综合征4、精神症状的影响因素:答:1)个体因素,如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躯体状况以及人格特征等2)环境因素,如个人的生活经历、目前的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

5、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体验,指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

按不同的感觉器官可分为幻听、幻视、幻嗅等幻觉的临床描述;P176、妄想:一种错误的、歪曲的病理信念或判断,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与个体所处的背景和文化中公认的观念不一致,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都无法纠正。

妄想的临床描述:P19-207、自知力:指病人对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判断能力,它是临床上判断病情轻重和病情改善程度的重要指标。

8、判定某一精神活动是否正常:答:1)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的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2)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其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3)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

9、精神检查中注意事项:答:1)应确定是否再在精神症状以及在哪些精神症状;2)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并评定其严重程度;3)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即与病因直接有关的、具有诊断价值的症状。

4)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减少误诊;5)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

第三章神经症1、神经症:是一组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主要类型:焦虑障碍、恐惧症、强迫障碍、神经衰弱和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P29恐惧症:也称恐怖症,是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的神经症。

主要类型:社交恐惧症、特定的恐惧症、场所恐惧症强迫症的两种成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是持续反复的念头、影像或闯入意识的冲动,这些念头非常讨厌,且很难被消除或被控制。

强迫行为:是对强迫观念的反应,包括固定仪式或心理活动。

2、疑病症:疑病症是躯体形式障碍的一种,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

焦虑障碍:惊恐障碍:是指个体突然感到强烈的恐惧、紧张,或者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

1)认知上,个体有濒死感和失控感2)情绪上,个体被强烈的疑虑、恐惧所击溃3)生理上,个体可表现出急性应激反应。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指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和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焦虑症,并有显著的自主神经症状、肌肉紧张及运动性不安。

1)认知上,总预料到会出现可怕的事情,但说不清楚要发生什么事情,2)情感上,感到无助,对生活缺乏控制感,3)生理上,体验到慢性的肌肉紧张。

2、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在社交场合中表现过于害羞,通常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可能原因P33特定的恐惧症:是指对特定事物或情境的不合理的恐惧,而且这种恐惧明显妨碍了个体的机能。

可能原因P34场所恐惧症:强迫障碍、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1)符合恐惧症的诊断标准;2)害怕对象主要为社交场合和人接触;3)常伴有自我评价低和害怕批评;4)排除其他恐惧障碍3、强迫症的可能原因P36 诊断标准:P354、疑病症的可能原因:P39 诊断标准P38第四章应激及应激相关障碍癔症是一种以解离症状和转换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没有课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类型:癔症性躯体障碍、癔症性精神障碍、混合型癔症躯体-精神障碍、其他或待分类癔症。

1、癔症性躯体障碍也称为转换障碍,是一种把心理压力转换为躯体症状的失常。

1)癔症性运动性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运动障碍;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排除器质性疾病;2)癔症性抽搐发作,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突然和出乎意料的抽搐发作,类似癫痫发作的某种形式,但并无意识丧失、要设、严重摔伤或小便失禁。

3)癔症性感觉障碍,符合癔症的诊断标准,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有躯体感觉障碍,或部分或整个躯体的某些或所有正常皮肤反角的部分或全部丧失,临床表现缺乏神经解剖基础和根据;排除器质性疾病。

2、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为分离障碍,这种障碍的症状是两个或多个心理过程同时存在或交替进行的,而相互之间却没有关联和影响。

类型: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原因:生物因素.童年受虐待的经历.创伤经历及相关因素)、癔症性精神病 P47-50应激相关障碍的主要类型: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适应障碍急性应激障碍的临床描述:可出现各种分离症状\病人可能感到绝望、创伤可以有很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大量发生在创伤事件之后的严重而持久的精神障碍。

可能原因:1.创伤性事件,自然灾害、疾病、强暴、其他人为灾难2.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易感性,遗传因素、对威胁和创伤最敏感的人、认知改变、经济与教育程度第五章人格障碍一、人格障碍的主要类型:偏执性人格障碍、分裂样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冲动性人格障碍、表演性人格障碍、强迫性人格障碍、焦虑性人格障碍、依赖性人格障碍1、偏执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总认为别人害他,其显著特点是猜疑和偏执。

2、分裂样人格障碍包括观念、行为和外貌服饰的奇特、情感冷漠、人际关系明显缺乏,对表扬和批评冷漠,缺乏社会技能。

分裂样人格障碍病人表现出从社会关系中分离的模式,他们对他人冷淡、不热情、淡漠。

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指个体在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长期的反社会行为,包括侵犯行为、无责任感、不考虑后果的危险行为。

起源于童年期的行为障碍,男性比女性更常见,贫穷、不稳定的家庭中长大的个体更容易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4、冲动性人格障碍以情感爆发,伴随明显行为冲动为特征,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冲动性人格障碍的病人情绪高度不稳定,极易产生兴奋和冲动,办事、处事鲁莽,缺乏自制自控能力,稍有不顺便大打出手,不计后果,病人心理发育不成熟,判断、分析能力差,容易被人挑唆、、从用,对他人和社会表现出敌意、攻击和破坏行为。

5、表演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常常外表迷人、热心、好交朋友,但是,其他人却总认为他们是不真诚的,肤浅的,他们通过在陌生观众面前表演来寻求别人的赞美。

一旦建立了某种关系,他们就会变的苛刻,不为别人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