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合集下载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①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檐牙②枝最佳,折时高折些。说与折花人道:须插向,鬓边斜。 【注】 ①从他:听任他。②檐牙:高高翘起的屋角。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请简析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_朴__素__自__然__(_或__通__俗__化___、__口__语__化__)_。__如__“__是__谁__来__折__花__”__“___ _知__折__去__,__向__谁__家___”__“__折__时__高__折__些__”__等__语__言__,__都__是__口__语__化__的___ _语__句__,__明__白__晓__畅__,__一__看__就__懂__。____ 【解析】 答出语言特点并结合诗句分析。诗歌的语言不加 修饰,真切易懂。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2012·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 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 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 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 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 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 无机鸥不惊”。
对青山强整②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③殷勤, 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强整:勉强整 理。③翠袖:和下文的“玉手”皆指歌女。
栏目 导引
板块2 古代诗文阅读
结合全曲,简要分析“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的 作用。 答:_①__“__翠__袖__殷__勤__,___金__杯__错__落__,__玉__手__琵__琶__”__写___的__是__繁__华__热_ _闹__的__生__活__场__景__。___②__通__过__写__繁__华__热__闹__的__生__活__场___景__,__与__前__面__的__ _“__归__雁__横__秋__,__倦__客__思__家__”__(_或__后__面__的__“__一__抹__斜__阳__,数__点__寒__鸦__”___, _或__前__后__的__“__归__雁__横__秋__,_倦__客__思__家__”__“__一__抹__斜__阳__,__数__点__寒__鸦__”__)_ _形__成__强__烈__对__比__,__凸__显__诗__人__此__时__孤__寂__而__思__家__的__感__情__。__________ 解析:作答时先指出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手法,然后 再结合曲的内容分析作用。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解析版)

专题16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一、考纲解析鉴赏诗歌语言,就是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并借此领悟诗歌的精妙之处。

分析诗歌语言的妙处,除了解语言的字面意思之外,还要分析语言的表达效果,进而把握好诗歌表情达意的语言特色。

从历年的高考试题看,对诗歌语言的鉴赏包括,赏析字词表达效果、赏析诗句表达效果、赏析诗歌语言风格。

二、考向分析考向一赏析字词表达效果(炼字)赏析古诗字词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能够鉴赏字词的表达效果。

【技法梳理】1.关注字词的含义这里的含义包括字词本身的意思和在诗句中的语境义。

从字词含义的角度体会妙处。

2.关注字词的手法字词的常用手法包括比喻、拟人、拟物、双关、通感、夸张等修辞手法,也包括使动、形容词用作动词等文言活用现象。

3.关注字词的作用说作用时要从内容(突出描述对象的……特点)、情感(表达……情感)、结构(照应……、承上启下、线索等)三方面分析,尽量全面。

表达效果主要是生动形象,含蓄蕴藉,增强诗歌韵味或趣味等小贴士考向二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句(炼句)赏析诗句,这种题型综合性很强,自由度很大,可以从内容、形象、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也可以等同于词语鉴赏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

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很大,同时难度也较大。

【技法梳理】赏析诗句“4技巧”1.抓前提→读懂句子的内容着眼全篇,弄懂句子的内容和情感,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2.依类型→明特点倒装句,错位的美;互文句,开合的美;对仗句,整饬的美;炼字句,凝练的美。

3.抓特点→关注表达技巧一般而言,高考试题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有的运用修辞手法,有的运用表现手法。

鉴赏时要分析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4.看位置→分析作用或效果句子在诗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或效果都会有所不同。

【答题步骤】小贴士不同诗句的作用或效果考向三鉴赏诗歌中的语言风格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诗歌鉴赏: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鉴赏: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考点解读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种题型不是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技巧,而且要品味整首诗(词)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即语言风格(特色)是就诗歌整体而言的。

常见错误是从语言的使用上去揣摩作者的炼词、炼字,阐述字词运用巧妙。

一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的使用(炼字);二要注意语言特色(风格)不能等同于语言上的特点,诗歌在语言上的特点包括炼字用词、修辞特点、语言风格等。

技巧点拨风格分类【语言风格分类1】古诗词语言风格一般有清新、明快、凝练、含蓄、华丽、质朴、简洁、工丽、隽永、晦涩等类型。

1、清新:主要指语言浅显而有新意。

2、明快:主要指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的语言风格。

3、凝练(精练):主要指语言简洁而含意丰富。

4、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5、华丽(绚丽):主要指有富丽的词藻,绚丽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6、质朴(平淡、自然):主要指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7、简洁: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8、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10、晦涩:主要指语言艰涩、冷僻、难懂。

【语言风格分类2】1、豪迈雄奇:此种风格的诗,多用具有气势和节奏奔放的语言来塑造博大新奇的形象,营造恢弘阔远的意境,表现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如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2、沉郁顿挫:沉郁就是深沉蕴藉。

沉郁的诗作者似乎有千言万语积压在胸,而后沉吟再三,勃发于笔端。

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慷慨悲壮: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古代诗歌鉴赏里的一个关键环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你知道吗,古代诗歌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而语言就是那把打开盒子的钥匙。

这语言啊,有的像欢快的小溪,潺潺流淌;有的像深沉的海洋,蕴含无尽奥秘;有的像绚丽的烟花,瞬间绽放光彩。

我想起之前教过的一个学生,那孩子一开始对诗歌语言那是一脸懵,觉得那些古人说话咋这么绕。

有一次我们讲到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孩子就问我:“老师,这有啥特别的呀,不就是说看到月光以为是霜嘛。

”我笑着跟他说:“孩子呀,你可别小看这两句,你想想,李白为啥不说‘地上雪’或者‘地上冰’,偏偏说‘地上霜’呢?”他眨巴着眼睛摇摇头。

我就接着给他解释:“霜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又冷又清寂?李白当时一个人在他乡,看到这月光,心里那种孤独和思念家乡的感觉,一下子就通过‘霜’这个字给表现出来啦。

”这孩子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咱再来说说诗歌语言里的用词。

有的诗人用词那叫一个精准,一个字就能让整首诗活起来。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字,王安石为了这个字那可是绞尽脑汁,换了好几个,最后定下“绿”,一下子就把春风拂过,江南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给写活了。

还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想想,这一个“闹”字,是不是让你感觉满枝头的杏花都在欢腾,春天热闹得不行?诗歌语言的魅力还体现在修辞手法上。

比喻、拟人、夸张,那是花样百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这夸张的手法,把庐山瀑布写得那叫一个壮观,好像真的从天上掉下来一条银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多新奇呀,一下子就让人明白了春风的灵巧。

还有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就像唱歌一样。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平仄协调,读起来是不是特别顺溜?总之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探险。

你得细心去琢磨每个字、每个词,感受诗人藏在里面的心思和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语言上课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语言上课

参考
“诗眼”分别是“咽”、“冷”。 “咽” 即呜咽之意, “冷”即阴冷之意。(第一 步) 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 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 幽暗,似乎显得阴冷。(第二步)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 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第三步) 表现了作者恬静的心境。(第四步)
赏析“关键词”步骤分析: 紧扣该词分层次叙述诗句内容:
(1)每个层次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线 索、呼应、铺垫等)。 (3)该词在对突出主旨上所起的作用(表 达了… … 情感)。
迁移训练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三、以分析作品中的关键词语的方式考查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讲究构思,往往一个 字或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定下全诗 的感情基调,统领全诗的主旨,分析 关键词必须围绕全诗进行赏析。
夜归
(宋· 周密)
夜深归客倚筇(qiónɡ)行,
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ɡ)。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斜漏补衣灯。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 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 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清代学者李渔曾说: “‘闹’字极俗,且听不 入耳,非但不可加于此句,并 不当见之于诗词。”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 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 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语言风格题的思考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整理)

古代诗歌鉴赏-形象、语言(整理)
用了设问、比喻的修辞手法。
“沙鸥”在茫茫天地间飞来飞去,栖止无定,形象鲜明地表现了诗人一生坎坷、漂泊无依、前途渺茫的沉痛、悲愤之情。
01
02
例3.分析虞世南的《蝉》这首诗所写形象的特点: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注:垂緌(ruí):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角须,形状好像贵族仕宦下垂的冠缨(帽带)。
02
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像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到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通过想像,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你能补充出来吗?
01
02
01
拨开意象的迷雾,领悟言外的诗情。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变的物象,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因此,鉴赏诗歌的形象,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分)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1分)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3分)
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
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精品教案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的第三章,详细内容围绕“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展开,通过分析唐诗、宋词中的语言特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平仄、韵律、对仗等;2. 掌握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能从语言层面分析诗歌的美感;3.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平仄、对仗等语言特点的把握。

教学重点: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及其在诗歌鉴赏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辅导书、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首古典诗词,引导学生关注其语言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语言特点,如平仄、韵律、对仗等,结合具体诗词进行分析。

a. 平仄:介绍平仄的定义,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平仄规律。

b. 韵律:讲解韵律的基本知识,以《登鹳雀楼》为例,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c. 对仗:阐述对仗的概念,以《春望》为例,解析其中的对仗技巧。

3. 实践环节:分组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一首诗歌,讨论其语言特点,并分享心得。

4.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从语言层面鉴赏古代诗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语言特点:平仄、韵律、对仗。

2. 鉴赏方法:从语言层面分析诗歌美感。

3. 课堂例题:教材中的一首诗歌。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鉴赏一首古代诗歌,分析其语言特点。

答案: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2. 拓展延伸:推荐一首课外诗歌,让学生课后鉴赏,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例题讲解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方法。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古代诗歌的语言魅力。

教学内容主要基于教材第五章《诗歌的语言艺术》,详细内容包括: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修辞美等三个方面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掌握诗歌的基本韵律知识。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感受古代诗歌的意境美。

3.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修辞技巧的识别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古代诗歌的意象美和修辞美的分析。

教学重点: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修辞美三个方面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让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律美,引发学生对古代诗歌语言特点的兴趣。

2. 讲解:分别从韵律、意象、修辞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a. 韵律美: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韵律知识,如平仄、对仗等。

b. 意象美:分析《登鹳雀楼》中的意象,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c. 修辞美:讲解《登鹳雀楼》中的修辞技巧,如夸张、对偶等。

3. 实践:让学生分析另一首诗歌《静夜思》的韵律、意象和修辞。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古体诗,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代诗歌的语言艺术a. 韵律美b. 意象美c. 修辞美2. 《登鹳雀楼》分析3. 《静夜思》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从韵律、意象、修辞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2. 答案: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指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代诗歌,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可以组织诗歌鉴赏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实践环节中学生的参与度;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深度与答案的指导性;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高考研究2014-11-11 0849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的语言板块一鉴赏“炼字”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準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②遥清渭③,沉思忽自惊。

【注】①本诗作于约980年,诗人时年十九岁,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③清渭,指渭水。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诗首尾分别用了“聊”与“惊”二字,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全诗写了登楼所见之景。

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四野空旷无人,小舟任意停泊;黄昏时分炊烟缕缕,古寺深处黄莺啼啭。

流水、渡船、炊烟、流莺,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类似景物的怀念。

(2)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得极妙。

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终南山[唐]孟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1)请简要赏析开头两句中“塞”和“生”两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塞”,充塞,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终南山充满天地之间的磅礴气势。

②“生”,升起,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从终南山的山巅冉冉升起的景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终南山美景的喜爱和对世俗的厌倦之情。

终南山环境优美,清幽宜人,让诗人流连陶醉。

置身山中,使人正心平,产生远离尘世、超然物外之感。

3.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颈联中“邀”、“纳”二字极为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析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一样;“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2)这首诗写了清静的夏日村落,乡村中的疏朗的月影,嘈嘈的溪声,表现出诗人喜爱乡村生活,追求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或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慈姥矶何逊①暮烟起遥岸,斜日照安流。

一同心赏夕,暂解去乡忧。

野岸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客悲不自已,江上望归舟。

【注】①何逊(?—518)南朝梁诗人。

今山东郯城人。

★(1)诗的颈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合”“浮”两字用得传神。

“合”字写出了近岸被江沙包围的景象,“浮”字写出了远处山峰连绵、烟雾漂浮缭绕的景象,两字都用动词,把静止的景物写得富有动感,因此形象传神。

(2)表现了思乡之情。

诗人傍晚送友人,看到江畔夕阳、暮霭沉沉的景象,暂时忘却了离乡的悲愁。

当望着友人远去的归舟,自己却不能回归,不由得再次陷入了思乡的悲哀之中。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宋]石延年飞势挂岳顶,何时向此倾?玉虹垂地色,银汉落天声。

万丈寒云湿,千岩暑气清。

沧浪不足羡,就此濯尘缨。

①【注】①语出《楚辞·渔父》:“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屈原遂去,不复与言。

”后用“濯缨”指避世隐居。

(1)全诗蕴含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首联、颔联写瀑布,所用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请举两例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对此地雄浑遒丽的瀑布、清凉幽雅的环境的钟爱之情,以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挂:点明了瀑布所处位置极高,瀑布之水从山顶直下,整体美妙入画。

倾:写出了瀑布水量极为充沛,水势峻急,极为壮美。

垂:写出了瀑布之水来势高远、柔美、流丽。

落:极写瀑布声响充盈天地,景象雄奇壮阔。

板块二鉴赏“炼句”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黄简病酒心情。

唤愁无限,可奈流莺。

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天涯翠层层。

是多少、长亭短亭。

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1)请从修辞手法和炼字角度,赏析“花惊寒食,柳认清明”这句的妙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

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2)这首词抒发了抒情主人公在清明时节怀人思归的情怀。

上片主人公带愁醉酒,心烦意乱,触景生情,感慨时序惊心,特殊时节自己身在异乡,无法与家人团聚。

下片写主人公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心中暗数着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以至希望能在梦中与亲人团聚。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采桑女唐彦谦①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②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①唐彦谦,唐末诗人。

②初眠,据《蚕书》记载,蚕卵孵化成虫后九日,开始蜕皮,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一眠,经过四眠,蚕虫才吐丝结茧。

★(1)这首诗语言既朴素又生动,“桑芽才努青鸦嘴”一句写景状物精细传神,试选一角度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人通过采桑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试结合全诗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炼字的角度:“努”,用力伸出、用力冒出的意思。

一“努”字,把桑芽写活了,精细地刻画出“桑芽”在春风中正在缓慢生长的动态,给画面增加了艺术情趣。

②修辞的角度: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把“桑芽”比喻成“青鸦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桑枝上那斑斑点点的嫩芽的颜色和形状。

(2)①诗人通过采桑女子的悲惨遭遇,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②由于春寒,导致桑叶二月才吐芽儿,蚕事比往年推迟,而里胥却催她交新丝,揭露了苛政带给人民的痛苦。

清晨采桑、挽长条而哭的描写,则可看出诗人对采桑女的同情。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蝶恋花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①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②尝面③收新茧。

【注】①夷犹:犹豫迟疑。

②看看:即将。

③面:炒面,将已熟未割的麦穗摘取下来,揉下麦粒炒干研碎,取以尝新。

★(1)简要分析“画舫夷犹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与陆游的《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主旨是否相同?请概括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画舫夷犹湾百转”一句将画舫拟人化,它为“湾百转”而迟疑犹豫、行动缓慢,其实是写在船中的心情,把船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流连美景不急于行舟的情感。

“横塘塔近依前远”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实还远。

如此美景,令人喜爱留连。

由此细腻地表现出并不急于到塔边,对远近并不在意的心情,此时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致。

这两句写船行,也带出了沿途风光,更带出了自己盎然兴趣。

全词欢快气氛也由此而兴。

(2)不完全相同。

虽然都有对田园农家生活的热爱,但这首词侧重写江南水乡舟行所见之景和农事的井然有序,表达了对田园农家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陆游的诗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表达了农家的盛情和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同时蕴含哲理——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板块三品味语言风格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体现了怎样的艺术风格?是如何表现这种风格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词人借梦境把天上和人间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充分表现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及人生际遇坎坷的感怀。

词人还借虚幻梦境表达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其非凡才能和美好愿望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因此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仙境,在这梦境中寻求出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