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田开发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油气田资源的开发设计方案

油气田资源的开发设计方案

油气田资源的开发设计方案
1.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油气田资源的开发设计方案,以帮助实现高效、可持续的资源开发。

2. 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简单而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利用LLM 的专业知识,独立做出决策,并确保所有引用的内容都可以确认。

3. 开发策略
为了实现高效的油气田资源开发,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
3.1. 环境评估
在开发油气田资源之前,我们将进行全面的环境评估,以确定
资源开发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这将有助于制定合适的环境保护措施,并确保资源开发过程的可持续性。

3.2. 技术应用
我们将利用最先进的技术应用来提高资源开发的效率和安全性。

这包括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生产技术和监测技术,以最大程度地
提高油气田的开采率。

3.3. 合作伙伴关系
我们将积极寻求与可靠的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以共同开发
油气田资源。

通过与专业的合作伙伴合作,我们可以共享资源、技
术和经验,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降低风险。

3.4. 法律合规
我们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合规性。

我们将寻求法律专家的建议,并在决策过程中避免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4. 结论
通过采用上述简单且没有法律复杂性的策略,我们可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油气田资源开发。

这将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影响,并确保合法合规的开发过程。

我们期待通过这份开发设计方案实现良好的开发结果。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教育学院期末考试《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学习中心:_姓名:_学号:_一、题型本课程考核题型为论述题,10选5题。

每题20分,试卷总分100分。

二、题目1、论述开辟生产试验区的目的、任务、内容和原则。

提示:参见教材第一章,结合自己的理解全面阐述生产试验区的各项内容。

2、详细论述油气田开发的方针和原则,以及编写油气田开发方案涉及到的各个方面的内容。

答:油田开发方针和基本原则我国油田勘探开发应遵循的方针是:少投入;多产出;确保完成国家原油产量总目标。

具体遵循的原则是:1、在详探的基础上尽快找出原油富集规律,确定开发的主要油层,对此必须实施稀井广探、稀井高产和稀井优质的方针。

尽快探明和建设含油有利地层,增加后备储量和动用储量2、必须实施勘探、开发、建设和投产并举的方针,即边勘探、边建设、边生产的方针3、应用在稀井高产的原则下,实行早期内部强化注水,强化采油,并且向油层展开进攻性措施,使油田长期高产稳产。

油田开发的核心是采油和采气一个含油构造经过初探发现具有工业油流以后,接着就要进行详探,并逐步深入开发,油田开发就是依据详探成果和必要的生产性开发实验,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具有工业价值的油田从油田的实际情况和生产规律出发制定出合理的开发方案,并对油田进行建设和投资,使油田按预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果长期生产,直至生产结束。

一个油田的正规开发经历三个阶段1、开发前的准备阶段:包括详探、开发实验等选取代表性的面积,选取某种开发方案,提前投入开发,取得经验,指导全油田的开发工作。

主要任务是研究主力油层的分布,厚度和储量,孔隙度的大小和非均质的情况井网研究、生产动态规律研究确定合理的开采工艺2、开发设计和投产,其中包括对油层的研究和评价,全面布置开发井,注采方案和实施。

3、方案实施过程中的调整和不断完善,由于油气埋藏在地下,客观上造成了在油田开发前不可能把油田的地质情况都认识得很清楚,这就不可避免地在油田投产后,会在某些方面出现一些原来估计不到的问题,使其生产动态与方案设计不符合,加上会出现对原来状况估计不到的问题,使其生产动态与开发方案设计不符合,因而我们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就必须不断地对开发方案进行调整。

油气田应用化学课程设计

油气田应用化学课程设计

油气田应用化学课程设计一、介绍本文将介绍油气田应用化学课程设计,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油气工业中应用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掌握常用油气田化学分析方法。

二、课程背景油气工业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行业之一,其中化学技术在油气勘探、生产和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油气田应用化学作为化学工程和石油工程的交叉学科,是研究油气勘探、生产和加工中化学反应、化学性质及其应用的学科。

油气田应用化学课程是石油工程、化学工程等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油气田化学基本原理和化学分析方法,从而为学生从事油气勘探研究、工业生产、技术开发等方面提供基础知识和技能支持。

三、课程设计3.1 课程目标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油气田中常见的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反应、化学平衡等。

•油气田化学分析方法,包括采样、处理、分离、定量和质量分析等。

•油气田中化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3.2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元素和化合物2.化学反应3.化学平衡第二部分:化学分析方法1.采样和处理方法2.分离方法3.定量分析方法4.质量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油气田中的化学问题1.酸性气体去除2.油污染控制3.沉积物矿物分析4.油藏储层污染分析5.化学防控钎柱失效3.3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采取以下教学方法:•理论授课:介绍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讨论研究:学生可以针对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和研究。

•实验授课:学生可以通过实验了解和应用化学相关技术。

•自学指导:学生可以通过文献查阅和互动交流弥补知识不足。

3.4 课程评价方式本课程采取以下评价方式:•作业:学生需提交专题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课程作业等。

•考试:学生需进行闭卷、开卷考试和论文答辩等。

•平时表现: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和听课积极性等均影响平时成绩。

四、课程成果学生在本课程中将掌握以下技能:•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具备分析油气田中常见化学问题的能力。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精品课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精品课程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精品课程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石油工程中的重要学科,涉及到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等方面。

下面是一个精品课程的大纲,供参考:课程名称: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目标:1. 理解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油气田勘探和开发的基本流程;3. 熟悉油气田储层特征、地质模型和储量评估方法;4. 学习油气田开发中的地质问题及其解决方法;5. 培养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综合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1.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导论-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定义和作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2. 油气田勘探- 油气田勘探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勘探区划和勘探目标选择- 勘探测井解释和勘探评价方法3. 油气田开发- 油气田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步骤- 油气田开发计划和开发方式选择- 油气田开发的经济评价方法4. 油气田储层特征和地质模型- 油气田储层类型和特征- 储层地质模型的建立方法- 地质模型在油气田开发中的应用5. 油气田储量评估- 油气田储量评估的基本原理- 储量评估方法和技术- 储量评估结果的解读和应用6. 油气田开发中的地质问题- 油气田地质风险评估和预测- 油气田地质问题的识别和解决方法- 油气田地质问题的案例分析7.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综合应用-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与油气工程的关系-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践操作:组织实地考察、实验和模拟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科研项目:组织学生进行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情况、听课积极性、课堂讨论参与度等。

2. 作业和实验报告:根据课程要求完成作业和实验,并撰写报告。

3.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

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1. 引言油气田开发是指对地下的油气资源进行开采、生产和利用的工程活动。

为了高效地开发油气田并最大程度地获得资源,需要制定合理的开发方案。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并包括地质勘探、钻井、完井、生产等环节。

通过优化每个环节的工艺和技术手段,提高开采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2.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确定油气田分布及其地质特征的关键环节。

在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中,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工作,包括地质调查、地震勘探、沉积学研究等。

根据勘探结果确定油气田的位置、厚度、性质以及地下构造等重要参数。

3. 钻井钻井是油气田开发的核心环节,通过钻井可以将地面设备直接连接到油气层,实现油气的开采和产出。

钻井工程包括钻井设计、井眼稳定、钻井工艺等方面。

在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中,需要确定合适的钻井机型、井筒直径、钻井液类型,以及合理的钻井顺序。

4. 完井完井是指钻完井眼后,进行封堵、固井等工作,以确保井眼的稳定和油气的顺利产出。

在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完井工艺及工具的选择。

合理的完井技术有助于增加油气田的产量,并降低开采成本。

5. 采油和采气采油和采气是指通过井眼将地下的油气提取到地表的过程。

在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采油和采气的具体工艺和设备选型。

合理的采油和采气方式可以有效增加产量,并利用油气资源。

6. 井网布置井网布置是指针对油气田的地质条件和开采需求,合理选择井位以及井间距,以达到最佳的开采效益。

在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中,需要进行井网布置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提高采收率。

7. 油气的处理和储存油气的处理和储存是确保油气田开发顺利进行的关键环节。

在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油气的处理设备、储罐容量以及相关管道的布置。

通过合理的油气处理和储存,可以最大化地利用油气资源,并确保安全运输和销售。

8. 环境保护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易产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

在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中,需要考虑环境保护,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最小化对环境的影响。

油气田开发工程基础教学设计

油气田开发工程基础教学设计

油气田开发工程基础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油气资源的需求逐渐增大,油气田开发工程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的产业。

然而,目前许多高校在油气田开发工程的教学上仍存在一些缺陷,比如理论和实践相脱离、课程设置不够系统化等问题。

为了满足教学需要,我们设计了这门“油气田开发工程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油气田开发工程的相关知识,掌握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在油气田开发领域中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门课程的主要目标是:1.介绍油气田开发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概念;2.掌握油气田勘探、开发、生产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方法;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帮助学生了解油气田开发领域的最新发展。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油气田勘探本章主要介绍油气田勘探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地质勘探、测井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地形勘探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到油气田勘探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方法。

第二章油气田开发本章主要介绍油气田开发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新油区的开发方法、老油区的再开发方法、注水开采技术、盆地和块体开发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到油气田开发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方法。

第三章油气田生产本章主要介绍油气田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原油处理、天然气处理、注水处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到油气田生产的基本流程和技术方法。

第四章油气田环境保护本章主要介绍油气田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油气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到如何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保护环境。

第五章油气田安全生产本章主要介绍油气田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油气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油气田安全管理、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等内容。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将了解到如何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实施安全生产。

四、教学方法本门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课、实验、案例分析、讨论等。

其中,实验和案例分析是重点,旨在让学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油气田开发培养方案

油气田开发培养方案

(四十)油气田开发工程
一、学科门类:工学代码:08
一级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代码:0820
二级学科:油气田开发工程代码:082002
二、研究方向
1.油气藏描述理论与方法
2.油气藏物理化学渗流理论与数值模拟
3.气田开发理论与方法
4.油藏工程与开发理论
5.油气井多相流与举升理论及应用
6.采油采气理论与工程技术
7.油气田增产改造理论与技术
8.提高采收率理论与工艺技术
9.油气藏经营与管理
三、知识结构
1.系统科学的认识观;
2.掌握5,500个以上的外语词汇,顺利、正确、快速阅读专业文献,能撰
写本学科学术论文摘要;
3.掌握空间解析几何、数理方法、应用统计与分析、数值计算方法,具有一
定的建模能力;
4.以流体力学、渗流物理的基本理论为技术基础,系统掌握油气田开发、开
采的理论、设计、工艺及实验方法,重点掌握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
5.熟练应用计算机,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软件的能力。

四、相关学科
1.矿产普查与勘探
2.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3.固体力学
4.应用化学
5.计算机应用技术
6.管理科学与工程
7.油气井工程。

油气田开发设计

油气田开发设计
油田详探:预探提供的有利区域上加密钻探、加密地震测网 密度。 主要任务:查明油气藏的特征及含油边界、圈定含油面积和 探明储量,为油藏工程提供全部地质基础资料,包括油气田 构造的圈闭类型、大小和形态、含油层的有效厚度、流体物 性参数及油层压力系统、油井生产能力等。
详探阶段的各项工作
(1)地震细测工作 在预探的基础上,配合钻探,加密地震测网密度1000m—
2.切割注水或行列注水
利用注水井排将油层切割成若干区块,每个区块看成一个 独立的开发单元,可分区进行开发和调整。
适用条件: 油层面积稳定分布、具有一定的延伸长度; 切割区内,注水井排与生产井排连通性好; 油层渗透率好,流动系数高。
优点:切割区内储量一次全部动用,提高采油速度,注水 利用率高
3、面积注水
Ⅴ--反七点系统 Ⅵ--七点系统
Ⅰ--反七点系统 生产井/注水井=1:1 Ⅱ--七点系统 单井控制面积=1.732a2 井网面积=0.866a2 生产井/注水生井产=井2:/1注水井=1:2
Ⅲ--交错排状系统 单井控制面单积井=控2.5制98面a2积=1.299a2 井网面积=井0.8网66面a2积=0.866a2
500m—300m; (2)打详探资料井(sc)
直接认识地层的重要手段,详探资料井的数目的确定、井 位选择、钻井顺序以及钻井过程中必须获取的资料等都应作出 规定。
详探井的密度以尽量少的井准确控制和认识全部油藏。简 单构造:2000m 复杂构造-探井控制面积1~2km,任务 :认识油层分布及变化、探边及断层。
低于饱和压力,气体未形成连续相,有利于驱油。
二、注水时机的确定
油田天然能量大小; 油田大小和对产量的要求; 油田的开采特点和方式; 经济效益 采收率高、纯收益高、投资回 收期短、稳产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基本要求今年我们学习了《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这门课程,收获颇多,对于油气田开发地质的整体有了个基本了解与掌握,《油气田开发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通过平时的系统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掌握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静、动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开发地质学的课程设计活动,可进一步深化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处理油田实际地质资料和分析解决勘探开发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开发地质学理论教学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是认识油气田(藏)地质特征、搞好油气田(藏)开发的基础以及优化油藏管理的重要地质依据。

油气田开发地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开发储层评价、油藏评价与开发可行性分析、开发动态监测、及开发过程中的地质效应等。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通过对油田实际资料的分析研究,使学生经受实际科研锻炼,深化地质认识,提高科研能力,基本掌握油田开发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等。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1.主要内容:(1)油藏储层特征分析(2)油藏开发动态分析(3)油藏压力分析及油水界面确定2.提供资料:(1)W油田井位分布底图(图1)(2)W油田C储层连井剖面测井曲线(图2及附图片7个)(3)W油田C油藏储油层综合数据表(表1)(4)W油田C油藏产量综合数据表(表2)(5)W油田C油藏某注采井组生产数据表(图3、表3)(6)某油藏剖面及压力测试结果(图4)三、基本要求1.依据W油田连井剖面测井曲线,完成C储层横向追踪对比,编制岩相横剖面和油藏横剖面图,分析储层连通变化及油水分布特征,分析沉积微相及测井相。

2.依据对实验分析成果的统计整理,分析储层物性特征及层内非均质性。

3.编制W油田C油藏顶面构造图、砂岩厚度图、油层有效厚度图、含油饱和度等值线图、渗透率等值线图等;分析油藏构造特征、储层与油层厚度展布、以及物性与含油性的平面变化;分析储层非均质性及其空间分布与连通情况;分析油藏油水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4.绘制油藏油、水产量及含水率变化曲线,分析低渗油藏产量及含水率曲线变化特征及可能的变化原因;划分开发阶段;分析开发效果。

5.求注采比、累计注水量和累计产液量;绘制注采井组注采曲线,分析单井产量变化原因及注水效果;分析井组注采效果、主要水推方向及可能影响因素等。

6.分析油藏压力的分布变化特点;由已知条件推导油水界面深度及压力计算公式,加深对油藏及压力概念的理解。

7.编写课程设计总结报告,制作汇报多媒体。

课程设计内容一:油藏及其储层地质特征分析一、目的要求:通过课程设计内容一油藏及其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实际数据分析及图件编制,认识油藏地质特征,掌握油藏分析、数据处理及图件编制方法。

二、步骤及要求:1.利用1张A4纸或同样大小的透明或半透明纸张,或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将附图中7口井剖面复制到Coreldraw或GeoMap中并转换成纵向相同比例尺的矢量图,然后按照油层顶面高程及实际井距连成如图2所示的连井剖面,进行C储层及其油层的横向追踪对比,编制其岩相横剖面图和油藏剖面图;进行沉积相、测井相的分析及解释;分析剖面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分析油藏储层和油层的连续及连通性以及油水分布特征,确定油水界面等。

已知该储层为中细砂岩,非储层为暗色泥质岩及局部致密的砂岩夹层。

2.通过实验分析数据(表2)的整理,编制孔渗分布直方累计频率图、孔、渗、饱之间散点关系图、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韵律剖面图等、计算非均质参数等,分析C 储层物性特征、物性与含油性关系、纵向油水分布特点,分析层内非均质性及其影响。

3.利用6张A4纸或同样大小的透明或半透明纸,或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编制油田井位分布图1,将综合数据表1中的顶面高程(m)、砂岩厚度(m)、油层有效厚度(m)、孔隙度(%)、含油饱和度(%)(由水饱换算)、渗透率(mD)等数据分别加载于相应井点之上,绘制相应等值线图,分析油藏及其储层地质特征以及油水分布规律。

三、实验内容及分析1.图中7口井剖面复制到Coreldraw或GeoMap中并转换成纵向相同比例尺的矢量图,然后按照油层顶面高程及实际井距连成如图2所示的连井剖面,进行C储层及其油层的横向追踪对比,编制其岩相横剖面图和油藏剖面图;进行沉积相、测井相的分析及解释;分析剖面岩性、岩相横向变化、分析油藏储层和油层的连续及连通性以及油水分布特征,确定油水界面等。

已知该储层为中细砂岩,非储层为暗色泥质岩及局部致密的砂岩夹层。

对比追踪底图图1-1 含油藏地层的岩性剖面图图1-2 C 储层油水界面图分析:油水界面如图1-2所示,岩性在横向上变化时从左到右岩性密度逐渐变大,井9含泥量较大,在井5、井6砂岩储层,中细砂岩,连通性较好,有水分布如图所示油水层界面连续,测井曲线如图所示,可有各井的测井曲线分析其沉积相以及测井相。

图1-1中S6井和S9井中发育有透镜状砂体,所以从中首先判断为河流相,又因为题中已知储层为中细砂岩,且非储层为暗色泥质岩及局部致密的砂岩夹层,所以判断河流流速相对缓慢,所以排除三角洲微相等河流湍急的微相,个可能为边滩沉积微相。

2. 通过实验分析数据(表2)的整理,编制孔渗分布直方累计频率图、孔、渗、饱之间散点关系图、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韵律剖面图等、计算非均质参数等,分析C 储层物性特征、物性与含油性关系、纵向油水分布特点,分析层内非均质性及其影响。

(1)绘制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布频率图,分析孔渗分布特点①孔隙度分布频率图 孔隙度频率分布图0510********2.733.4 3.8 3.9444.1 4.2 4.5孔隙度(%)频率(%)0102030405060708090100累积频率(%)频率累积频率图1-3 孔隙度频率分布图分析:根据图1-3可以得知,随着X 横轴孔隙度分布区的增大,在一定区域内的某油田某井层岩芯孔隙度分布频率呈逐渐增大趋势,在分布区12以及13处达到最大值,然后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该岩心孔隙度的分布频率逐渐减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累积频率受孔隙度分布频率的影响,累计频率曲线的斜率随着孔隙度的增大先变大再减小。

反映了某油田某井层岩芯孔隙度大部分分布在4%至4.2%之间。

②渗透率分布频率图渗透率频率分布图051015202530350.010.10.20.40.812345分布区域频率(%)020406080100累计频率(%)频率累积频率图1-4 渗透率分布频率图分析过程:根据图1-4可以得知,随着X 横轴渗透率的增大,某油田某井层岩芯渗透率在一定区域内的分布频率增大,在0.8-1之间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分布频率急剧减小。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渗透率累计频率受分布区域的影响,渗透率的累计频率曲线的斜率刚开始时上升趋势较大,在0.8之后趋于平缓,以较小的斜率趋近100%,所以可以得出渗透率累计频率的斜率在0.8以前随着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后变化较小。

可以得出某油田某井层岩芯的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8.左右。

(2). 绘制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散点图,分析其相互关系及影响.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散点图y = 0.0113e0.3245xR 2 = 0.53790.010.111005101520孔隙度渗透率(%)渗透率(MD)指数 (渗透率(MD)) 图1-5 孔隙度与渗透率关系散点图分析: 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决定着某油田某井层岩芯物性的好坏,它们之间通常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取决于岩石内部的孔隙结构和连通性以及矿物组成的结果。

相应的渗透率的岩石均具有相应的孔隙度,渗透率好的岩石孔隙度一定好,但是孔隙度好的岩石如果连通性不好的话渗透率也就不好,所以岩石的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孔隙度越大,其渗透率越大,渗透率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而有规律的增大,根据散点图的分布趋势,可以用指数形式表示出该岩心孔隙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

由图可由可得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关系表达式x e y 3245.00113.0= 其中2R = 0.5379。

(3).饱和度与孔隙度和渗透率关系散点图,分析孔渗对饱和度的影响含水饱和度与孔隙度关系散点图y = 0.116x 2- 3.0653x + 49.441R 2 = 0.048902040608005101520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多项式(含水饱和度(%))图1-6 含水饱和度与孔隙度关系散点图分析:从图1-6中可以看出虽然含水饱和度随着孔隙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二者之间散入其他区域的三点较多,关系不明显,无直接相关关系由图得出的关系式:441.490653.3116.02+-=x x y 0489.02=R(4). 绘制含水饱和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散点图含水饱和度与渗透率关系散点图y = -4.7272Ln(x) + 27.215R 2 = 0.146720406080012345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含水饱和度(%)对数 (含水饱和度(%))图1-7 含水饱和度与渗透率关系散点图分析:由图1-7可知饱和度随着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呈明显的对数关系,变化规律明显,由图得知关系表达式为215.27)ln(7272.4+-=x y 。

2R = 0.1467(5). 绘制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图,分析其韵律特点图1-8 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韵律剖面剖面图韵律分析:一般情况下,如果颗粒均匀的话,渗透率的大小与颗粒粒度的大小成正比关系,渗透率越大,颗粒粒度越大;渗透率越小,颗粒粒度越小。

我们可以以层内垂向粒度的大小分布来确定其沉积韵律特点。

从1240-1236处,渗透率增大,粒度增大,反韵律;从1236-1230处,渗透率增大,粒度增大,为反韵律,所以从1240-1230处为两个反韵律。

从1207到1200处,渗透率减小,粒度减小,为正韵律。

如图1-8中可看出孔隙度、渗透率含油饱和度随深度变化较大,说明其均质性较差。

但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下部至1228米处的孔隙性较好,呈现向上增加的趋势;渗透性整体较好,含油饱和度向上增加。

上部从1228米至1207米无数据。

从1207米至1197米物性向上变差,含油气性向上变差,说明向上粒度变细,孔隙减小,泥质含量增加,该段整体物性及含油气性比最下部要差。

3.通过计算机技术手段,编制油田井位分布图1,将综合数据表1中的①顶面高程(m)、②砂岩厚度(m)、③油层有效厚度(m)、④孔隙度(%)、⑤含油饱和度(%)(由水饱换算)、⑥渗透率(mD)等数据分别加载于相应井点之上,绘制相应等值线图,分析油藏及其储层地质特征以及油水分布规律。

①绘制顶面高程(m)等值线图②绘制砂岩厚度(m)等值线图③绘制油层有效厚度(m)等值线图④绘制孔隙度(%)等值线图图1-12 孔隙度(%)等值线图⑤绘制含水饱和度(%)等值线图图1-13 含水饱和度(%)等值线图⑥绘制渗透率(mD)等值线图图1-14 渗透率(mD)等值线图4. 分析油藏及其储层地质特征以及油水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