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S原理与应用复习总结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总结
GPS原理与应用复习总结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

第一章绪论

1.1 GPS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

1.1.1 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

1、无线电导航系统

罗兰--C:工作在100KHZ,由三个地面导航台组成,导航工作区域2000KM,一般精度200-300M。

Omega(奥米茄):工作在十几千赫。由八个地面导航台组成,可覆盖全球。精度几英里。

多卜勒系统:利用多卜勒频移原理,通过测量其频移得到运动物参数(地速和偏流角),推算出飞行器位置,属自备式航位推算系统。误差随航程增加而累加。

缺点:覆盖的工作区域小;电波传播受大气影响;定位精度不高

2、早期的卫星定位技术

卫星三角网:

以人造地球卫星作为空间观测目标,由地面观测站对其进行摄影测量,测定测站至卫星的方向,来确定地面点的位置的三角网。

卫星测距网:

用激光技术测定测站至卫星的距离作为观测值的网则称为卫星测距网。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国家大地测量局在英国和德国测绘部门协助下,建立了一个共45个点的全球卫星三角网,点位精度5米。

卫星三角网的缺点:

易受卫星可见条件和天气条件影响,费时费力,定位精度低。

1.1.2 子午卫星导航(多普勒定位)系统及其缺陷

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是为纪念Christian Doppler而命名的,他于1842年首先提出了这一理论。

他认为电磁波频率在电磁源移向观察者时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变低。因此可利用频率的变化多少来确定距离的变化量。

多普勒效应的一个常被使用的例子是火车,当火车接近观察者时,其汽鸣声会比平常更刺耳。你可以在火车经过时听出刺耳声的变化。同样的情况还有:警车的警报声和赛车的发动机声。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NNSS):

将卫星作为空间动态已知点,通过在测站上接受子午卫星发射的无线电信号,利用多普勒定位技术,进行测速、定位的卫星导航系统。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优点:

经济快速、精度均匀、不受天气和时间的限制,且可获得测站的三维地心坐标。

子午卫星导航系统的缺点:

由于卫星数量少,故不能实时定位、定位时间长、定位精度也低。

1958年,美国为解决北极星核潜艇在深海航行和执行军事任务而需要精确定位的问题,开始研制军用导航卫星,命名为“子午仪计划”。1960年4月,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子午导航卫星,传统的无线电导航系统从此被这种新的导航方式取代。美国1964年建成子午导航卫星系统,主要由美国海军使用,到1967年开始正式向民用开放。由于该系统卫星数目较小(5-6颗),运行高度较低(平均1000KM),从地面站观测到卫星的时间隔较长(平均1.5h),因而它无法提供连续的实时三维导航,而且精度较低。单点定位精度约为30—40米,每次定位约需8—10分钟。而各测站观测了公共的17次合格的卫星通过时,联测定位的精度才能达到0.5米左右。子午导航卫星系统是低轨道导航卫星,它集中了远程无线电导航台全球覆盖和近程无线电导航台定位精度高的优点,仅用4颗卫星组成的太空导航星座就能提供全天候全球导航覆盖和周期性二维(经纬度)定位能力,使全球用户统一于地心坐标系进行高精度定位,使导航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突破。

70年代中期,我国利用引进的多普勒接收机进行了西沙群岛的大地测量基准联测,国家测绘总局和总参测绘局联合测设了全国卫星多普勒大地网,石油和地质勘探部门也在西北地区测设了卫星多普勒定位网。

前苏联卫星导航系统(CICADA):

12颗宇宙卫星组成,也存在上述缺点。

1.1.3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建立

GPS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GPS)是美国从本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在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时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

GPS计划实施的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为方案论证和初步设计阶段。从1973年到1979年,共发射了4颗试验卫星。研制了地面接收机及建立地面跟踪网。

2)第二阶段为全面研制和试验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又陆续发射了7颗试验卫星,研制了各种用途接收机。实验表明,GPS定位精度远远超过设计标准。

3)第三阶段为实用组网阶段。1989年2月4日第一颗GPS工作卫星发射成功,表明GPS 系统进入工程建设阶段。 1993年底实用的GPS网即(21+3)GPS星座已经建成,今后将根据计划更换失效的卫星。

为了改进GPS系统,美国计划并发射了第三代GPS卫星。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

1)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2)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3)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GPS卫星星座的基本参数:

1) 卫星数21+3颗;

2) 6个卫星轨道面,轨道倾角55度;

3) 卫星高度为20200km,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4) 载波L1频率为1575.42MHz,L2为1227.60MHz。

GPS工作卫星情况:

1) 在轨重量843.68kg,设计寿命七年半;

2) 在轨时依靠太阳能电池及镉镍蓄电池供电;

3) 有12根螺旋形天线组成的阵列天线,向地面发射张角为30度的电磁波束;

4) 由一个推力系统保持卫星在轨位置及姿态调整,卫星姿态调整采用三轴稳定方式,使卫星天线始终对准地心。

过天顶的卫星可见时间为5小时,在地表任意地点及任何时刻,在高度角15度以上,平均可同时观测到6颗卫星,最多可达9颗卫星,但随着第三代GPS卫星的发射,可观测到的卫星个数大大增多。

GPS接收机:

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实现了接收机多通道接收卫星信号,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通信领域的联通CDMA手机应用了此技术。

经近10年我国测绘等部门的使用表明,GPS以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益等显著特点,赢得广大测绘工作者的信赖,并成功地应用于大地测量、工程测量、航空摄影测量、运载工具导航和管制、地壳运动监测、工程变形监测、资源勘察、地球动力学等多种学科,从而给测绘领域带来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

1.1.4 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

GLONA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建成:

前苏联于1982年开始发射GLONASS卫星,至1996年共发射24+1颗卫星,经数据加载,调整和检验,于1996年1月18日系统正式运行,主要为军用。

其原理和系统组成与GPS系统类似。

主要特点:

1、GLONASS卫星的识别方法采用频分复用制,L1频率为1.602~1.616GHz,频道间隔为0.5625MHz;L2频率为1.246~1.256GHz,频道间隔为0.4375MHz。

2、GLONASS卫星上均装由激光反射镜,地面控制站组(GCS)对卫星进行激光测距,对测距数据作周期修正。

3、GLONASS系统民用不带任何限制。不收费。

4、民用的标准精度通道(CSA)精度数据为:水平精度为50~70m,垂直精度75m,测速精度15cm/s,授时精度为1μs。

卫星定位系统的集成:

目前已有GPS与GLONSS集成的接收机,这样GLONSS可与GPS卫星一起定位,使可接受的卫星数目增加一倍,提高定位精度,也可有效地削弱美俄两国对各自定位系统的可能控制,提高定位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1.5 伽利略(Galileo)GNSS系统

Galileo系统建设始于2002年,计划2008年投入使用,我国参与了该系统的投资建设,是一个全开放型的高精度的民用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卫星星座:

30颗卫星均匀分布在3个中高度圆轨道平面上,轨道高度23616km,倾角56度。

地面任一地点任一时间可见到4颗Galileo卫星,达到全天候、实时导航和定位。与GPS/GLONASS有机地兼容,增强系统使用的安全性和完善性。

1.1.6 双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一号)

系统组成:北斗导航定位卫星、地面控制中心、北斗用户终端。

星座由2颗+1颗(备用)的地球同步卫星组成。

其特点为:主动式、全天候、区域性、短信通讯和低动态。

功能:

1、定位

2、通讯

3、授时

第一章绪论

1.2 GPS系统组成

GPS系统包括三大部分: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1.2.1 GPS工作卫星及其星座

GPS卫星星座的基本参数:

卫星数21+3颗;

6个卫星轨道面,轨道倾角55度;

卫星高度为20200km,卫星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载波L1频率为1575.42MHz,L2为1227.60MHz。

GPS工作卫星情况:

在轨重量843.68kg,设计寿命七年半;

在轨时依靠太阳能电池及镉镍蓄电池供电;

有12根螺旋形天线组成的阵列天线,向地面发射张角为30度的电磁波束;

由一个推力系统保持卫星在轨位置及姿态调整,卫星姿态调整采用三轴稳定方式,使卫星天线始终对准地心。

1.2.2 地面监控系统

GPS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一个主控站、五个监控站和三个注入站。

主控站位于美国克罗拉多(Colorado)的法尔孔(Falcon)空军基地,它的作用是根据各监控站对GPS的观测数据,计算出卫星的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参数等,并将这些数据通过注入站注入到卫星中去;同时,它还对卫星进行控制,向卫星发布指令,当工作卫星出现故障时,调度备用卫星,替代失效的工作卫星工作;另外,主控站也具有监控站的功能。

监控站有五个,除了主控站外,其它四个分别位于夏威夷(Hawaii)、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监控站的作用是接收卫星信号,监测卫星的工作状态。

注入站分别位于阿松森群岛(Ascencion)、迭哥伽西亚(Diego Garcia)、卡瓦加兰(Kwajalein),注入站的作用是将主控站计算出的卫星星历和卫星钟的改正数等注入到卫星中去。

1.2.3 GPS信号接收机

GPS的用户部分由GPS接收机、数据处理软件及相应的用户设备如计算机气象仪器等所组成。

GPS接收机采用码分多址(CDMA)技术,实现了接收机多通道接收卫星信号,提高系统的稳定性。

它的作用是接收GPS卫星所发出的信号,利用这些信号进行导航定位等工作。以上这三个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GPS系统。

第 1.1 1.2 1.3 节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1.3 GPS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1.3.1 GPS系统的特点

GPS系统的特点: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应用广泛等。

1、定位精度高

应用实践已经证明,GPS相对定位精度在50KM以内可达10-6,100-500KM可达10-7,1000KM可达10-9。在300-1500m工程精密定位中,1小时以上观测的解其平面其平面位置误差小于1mm,与ME-5000电磁波测距仪测定得边长比较,其边长较差最大为0.5mm,较差中误差为0.3mm。

2、观测时间短

随着GPS系统的不断完善,软件的不断更新,目前,20KM以内相对静态定位,仅需15-20分钟;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时,当每个流动站与基准站相距在15KM以内时,流动站观测时间只需1-2分钟,然后可随时定位,每站观测只需几秒钟。

3、测站间无须通视

GPS测量不要求测站之间互相通视,只需测站上空开阔即可,因此可节省大量的造标费用。由于无需点间通视,点位位置可根据需要,可稀可密,使选点工作甚为灵活,也可省去经典大地网中的传算点、过渡点的测量工作。

4、可提供三维坐标

经典大地测量将平面与高程采用不同方法分别施测。GPS可同时精确测定测站点的三维坐标。目前GPS水准可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5、操作简便

随着GPS接收机不断改进,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有的已达“傻瓜化”的程度;接收机的体积越来越小,重量越来越轻,极大地减轻测量工作者的工作紧张程度和劳动强度。使野外工作变得轻松愉快。

6、全天候作业

目前GPS观测可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不受阴天黑夜、起雾刮风、下雨下雪等气候的影响。

7、功能多、应用广

GPS系统不仅可用于测量、导航,还可用于测速、测时。测速的精度可达0.1M/S,测时的精度可达几十毫微秒。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GPS系统的应用前景当初,设计GPS系统的主要目的是用于导航,收集情报等军事目的。但是,后来的应用开发表明,GPS系统不仅能够达到上述目的,而且用GPS卫星发来的导航定位信号能够进行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精度的静态相对定位,米级至亚米级精度的动态定位,亚米级至厘米级精度的速度测量和毫微秒级精度的时间测量。因此,GPS系统展现了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1.3.2 GPS系统的应用前景

1、GPS的最初用途

GPS最初就是为军方提供精确定位而建立的,至今它仍然由美国军方控制。军用GPS 产品主要用来确定并跟踪在野外行进中的士兵和装备的坐标,给海中的军舰导航,为军用飞机提供位置和导航信息等。

2、GPS系统用途广泛

目前,GPS系统的应用已将十分广泛,我们可以应用GPS信号可以进行海、空和陆地的导航,导弹的制导,大地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精密定位,时间的传递和速度的测量等。对于测绘领域,GPS卫星定位技术已经用于建立高精度的全国性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测定全球性的地球动态参数;用于建立陆地海洋大地测量基准,进行高精度的海岛陆地联测以及海洋测绘;用于监测地球板块运动状态和地壳形变;用于工程测量,成为建立城市与工程控制网的主要手段。用于测定航空航天摄影瞬间的相机位置,实现仅有少量地面控制或无地面控制的航测快速成图,导致地理信息系统、全球环境遥感监测的技术革命。

许多商业和政府机构也使用GPS设备来跟踪他们的车辆位置,这一般需要借助无线通信技术。一些GPS接收器集成了收音机、无线电话和移动数据终端来适应车队管理的需要。

3、多元化空间资源环境的出现

目前,GPS,GLONASS,INMARSAT等系统都具备了导航定位功能,形成了多元化的空间资源环境。这一多元化的空间资源环境,促使国际民间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策略,即一方面对现有系统充分利用,一方面积极筹建民间GNSS系统,待到2010年前后,GNSS纯民间系统建成,全球将形成GPS/GLONASS/GNSS三足鼎立之势,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单一系统的依赖,形成国际共有、国际共享的安全资源环境。世界才可进入将卫星导航作为单一导航手

段的最高应用境界。国际民间的这一策略,反过来有影响和迫使美国对其GPS使用政策作出更开放的调整。总之,由于多元化空间资源环境的确立,给GPS的发展应用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的国际环境。

4、发展GPS产业

今后GPS将像目前汽车、无线电通信等一样形成产业化。美国已将广域增强系统WAAS(即将广域差分系统中的发送修正数据链转为地球同步卫星发送,使地球同步卫星也具有C/A码功能,形成广域GPS增强系统)计划发展成国际标准。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单位生产车载GPS系统。为发展我国的GPS产业,武汉已经成立中国GPS工程中心。

5、GPS的应用将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普通消费者买得起的GPS接收器出现了。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完善,几乎每月都有新的功能出现,但价格在下跌,尺寸也越来越小了。两三年前GPS设备还像艺术品一样令人望而却步,而现在消费者终于可以拥有一款梦想已久的GPS接收器了,还带有以前做梦也想不到的很多先进的功能。

消费类GPS手持机的价格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它们基本上都有12个并行通道和数据功能。有些甚至能与便携电脑相连,可以上传/下载GPS信息,并且使用精确到街道级的地图软件,可以在PC的屏幕上实时跟踪你的位置或自动导航。

GPS信号接收机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是一个难以用数字预测的广阔天地,手表式的GPS接收机,将成为旅游者的忠实导游。尽管目前大多数人还不知道什麽是GPS,但有人预言,GPS将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今后,所有运载器,都将依赖于GPS。GPS就象移动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互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一样,人们日常生活将离不开它。

1.3.3 我国的GPS定位技术应用和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航天科技事业在自立更生、艰苦创业的征途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成为世界空间强国之一。从1970年4月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轨道以来,我国已成功地发射了三十多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为空间大地测量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70年代后期,有关单位在从事多年理论研究的同时,引进并试制成功了各种人造卫星观测仪器。其中有人卫摄影仪、卫星激光测距仪和多普勒接收机。根据多年的观测实践,完成了全国天文大地网的整体平差,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进行了南海群岛的联测。

80年代初,我国一些院校和科研单位已开始研究GPS技术。十多年来,我国的测绘工作者在GPS定位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80年代中期,我国引进GPS接收机,并应用于各个领域。同时着手研究建立我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至今十多年来,据有关人士估计,目前我国的GPS接收机拥有量约在4万台左右,其中测量类约500-700台,航空类约几百台,航海类约3万多台,车载类数千台。而且以每年2万台的速度增加。足以说明GPS技术在我国各行业中应用的广泛性。

在大地测量方面,利用GPS技术开展国际联测,建立全球性大地控制网,提供高精度的地心坐标,测定和精化大地水准面。组织各部门(10多个单位,30多台GPS双频接收机)参加1992年全国GPS定位大会战。经过数据处理,GPS网点地心坐标精度优于0.2m,点间位置精度优于10—8。在我国建成了平均边长约100km的GPSA级网,提供了亚米级精度地心坐标基.准。此后,在A级网的基础上,我国又布设了边长为30—100km的B级网,全国约2500个点。A、B级GPS网点都联测了几何水准。这样,就为我国务部门的测绘工作,建立各级测量控制网,提供了高精度的平面和高程三维基准。我国已完成西沙、南沙群岛各岛屿与大陆的GPS联测,使海岛与全国大地网联成一整体。

在工程测量方面,应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布设精密工程控制网,用于城市和矿区油田地面沉降监测、大坝变形监测、高层建筑变形监测、隧道贯通测量等精密工程。加密测图控制点,应用GPS实时动态定位技术(简称RTK)测绘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和用于施工放样。

在航空摄影测量方面,我国测绘工作者也应用GPS技术进行航测外业控制测量、航摄飞行导航、机载GPS航测等航测成图的各个阶段。

在地球动力学方面,GPS技术用于全球板块运动监测和区域板块运动监测。我国已开始用GPS技术监测南极洲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运动、四川鲜水河地壳断裂运动,建立

了中国地壳形变观测网、三峡库区形变观测网、首都圈GPS形变监测网等。

GPS技术已经用于海洋测量、水下地形测绘。

我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已于1992年10月1日起实施。

此外,在军事部门、交通部门、邮电部门,地矿、煤矿、石油、建筑以及农业、气象、土地管理、金融、公安等部门和行业,在航空航天、测时授时、物理探矿、姿态测定等领域,也都开展了GP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在静态定位和动态定位应用技术及定位误差方面作了深入的研究,研制开发了GPS 静态定位和高动态高精度定位软件以及精密定轨软件。在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的同时,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技术人才和产业队伍。

近几年,我国已建成了北京、武汉、上海、西安、拉萨、乌鲁木齐等永久性的GPS 跟踪站,进行对GPS卫星的精密定轨,为高精度的GPS定位测量提供观测数据和精密星历服务,致力于我国自主的广域差分GPS(WADGPS)方案的建立,参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和GPS增强系统(WAAS)的筹建。同时,我国已着手建立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双星定位系统),能够生产导航型和测地型GPS接收机。GPS技术的应用正向更深层次发展。

为了适应GP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1995年成立了中国GPS协会,协会下设四个专业委员会,希望通过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我国的GPS应用技术。

第二章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2.1 天球坐标系和地球坐标系

理解各种坐标系统的定义和相互关系。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最基本任务是确定用户在空间的位置。而所谓用户的位置,实际上是指该用户在特定坐标系的位置坐标,位置是相对于参考坐标系而言的,为此,首先要设立适当的坐标系。坐标系统是由原点位置、3个坐标轴的指向和尺度所定义,根据坐标轴指向的不同,可划分为两大类坐标系:天球坐标系和地球坐标系。

由于坐标系相对于时间的依赖性,每一类坐标系又可划分为若干种不同定义的坐标系。不管采用什么形式,坐标系之间通过坐标平移、旋转和尺度转换,可以将一个坐标系变换到另一个坐标系去。

2.1.1天球坐标系

天球坐标系是利用基本星历表的数据把基本坐标系固定在天球上,星历表中列出一定数量的恒星在某历元的天体赤道坐标值,以及由于岁差和自转共同影响而产生的坐标变化。常用的天球坐标系:天球赤道坐标系、天球地平坐标系和天文坐标系。

在天球坐标系中,天体的空间位置可用天球空间直角坐标系或天球球面坐标系两种方式来描述。

1. 天球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定义

地球质心O为坐标原点,Z轴指向天球北极,X轴指向春分点,Y轴垂直于XOZ平面,与X轴和Z轴构成右手坐标系。则在此坐标系下,空间点的位置由坐标(X,Y,Z)来描述。

2.天球球面坐标系的定义

地球质心O为坐标原点,春分点轴与天轴所在平面为天球经度(赤经)测量基准——基准子午面,赤道为天球纬度测量基准而建立球面坐标。空间点的位置在天球坐标系下的表述为(r,α,δ)。

天球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天球球面坐标系的关系可用图2-1表示:

图2-1 天球直角坐标系与球面坐标系

对同一空间点,天球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其等效的天球球面坐标系参数间有如下转换关系:

cos cos sin cos (21)sin X r Y r Z r αδαδδ=??=-??=?

2

22

22arctan(/)(22)arctan(/r X Y Z Y X Z X Y αδ?=++??=-?

?=+??

2.1.2地球坐标系

地球坐标系有两种几何表达方式,即地球直角坐标系和地球大地坐标系。

1.地球直角坐标系的定义

地球直角坐标系的定义是:原点O 与地球质心重合,Z 轴指向地球北极,X 轴指向地球赤道面与格林尼治子午圈的交点,Y 轴在赤道平面里与XOZ 构成右手坐标系。

2.地球大地坐标系的定义

地球大地坐标系的定义是:地球椭球的中心与地球质心重合,椭球的短轴与地球自转轴重合。空间点位置在该坐标系中表述为(L ,B ,H )。

地球直角坐标系和地球大地坐标系可用图2-2表示:

图2-2 地球直角坐标系和大地坐标系

对同一空间点,直角坐标系与大地坐标系参数间有如下转换关系:

()2()cos cos ()cos sin (23)(1)sin X N H B L Y N H B L Z N e H B ?=+??=+?

-????=-+????

{}2

222arctan(/)arctan ()/[((1))](24)/sin (1)L Y X B Z N H X Y N e H H Z B N e ?=??=++-+-??=--??

式中,B e a N 22sin 1/-=,N 为该点的卯酉圈曲率半径;2

222/)(a b a e -=,e a ,分别为该大地坐标系对应椭球的长半径和第一偏心率。

2.1.3站心赤道直角坐标系与站心地平直角坐标系

1.站心赤道直角坐标系

如图2-3,P1 是测站点,O 为球心。以O 为原点建立球心空间直角坐标系XYZ O -。

以P1 为原点建立与XYZ O -相应坐标轴平行的_

__1Z Y X P

-坐标系叫站心赤道直角坐标系。

显然,___1Z Y X P -同XYZ O -坐标系有简单的平移关系: __2_()cos cos ()cos sin (2-5)(1)sin X X N H B L Y N H B L Y Z N e H B Z ????

+??????????==+??????????????-+????????????

2.站心地平直角坐标系

以P1 为原点,以P1 点的法线为z 轴(指向天顶为正),以子午线方向为x 轴(向北为正),y 轴与x ,z 垂直(向东为正)建立的坐标系叫站心地平直角坐标系。

站心地平直角坐标系与站心赤道直角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如下:

())52(sin 0cos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P B -90R L 180R y y z ___-????

??????---=??????????-=??????????????B B L B L L B L B L L B z y x Z Y X 地平站赤

)( 代入(2-4)可得出站心左手地平直角坐标系与球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的转换关系式:

)72(sin ])1([sin cos )(cos cos )(sin 0cos sin 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2-??????????+-+++????

????????????????---=??????????B H e N L B H N L B H N z y x B B L B L L B L B L L B Z Y X 3.站心地平极坐标系

以测站P1为原点,用测站P1至卫星s 的距离r 、卫星的方位角A 、卫星的高度角h 为参数建立的与站心地平直角坐标系P1-xyz 相等价的坐标系称为站心地平极坐标系P1-rAh 。

站心地平极坐标系与站心地平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为:

cos cosh sin cosh

(28)

sinh tan(/)(29)tan(/x r A y r A z r r A arc y x h arc z =??=-??=??=??=-??=??

2.1.4卫星测量中常用坐标系

1.瞬时极天球坐标系与地球坐标系

瞬时极天球坐标系:原点位于地球质心,z 轴指向瞬时地球自转方向(真天极),x 轴指向瞬时春分点(真春分点),y 轴按构成右手坐标系取向。

瞬时极地球

坐标系:原点位于

地球质心,z 轴指

向瞬时地球自转

轴方向,x 轴指向

瞬时赤道面和包

含瞬时地球自转

轴与平均天文台

赤道参考点的子

午面之交点,y 轴

构成右手坐标系

取向。

瞬时极天球坐标系与瞬时极地球坐标系的关

系如图2-4所示。

2.固定极天

球坐标系——平天球坐标系

由于瞬时极天球坐标系的坐标轴指向不断变化,对研究卫星的运动很不方便,需要建立一个三轴指向不变的天球坐标系——平天球坐标系。即选择某一历元时刻,以此瞬间的地球自转轴和春分点方向分别扣除此瞬间的章动值作为z 轴和x 轴指向,y 轴按构成右手坐标系取向,坐标系原点与真天球坐标系相同。瞬时极天球坐标系与历元平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坐标变换通过下面两次变换来实现。

(1)岁差旋转变换

ZM (t0)表示历元J2000.0年平天球坐标系z 轴指向,ZM (t )表示所论历元时刻t 真天球坐标系z 轴指向。由于岁差导致地球自转轴的运动使二坐标系z 轴产生夹角θA ;同理,因岁差导致春分点的运动使二坐标系的x 轴XM(t0)与XM(t)产生夹角ζA ,ZA 。通过旋转变换得到这样两个坐标系间的变换式为:

0()()

()()()(211)z A y A z A M t M t x x y R Z R R y z z θξ????????=---????????????

式中:ζA ,θA ,ZA 为岁差参数。

(2)章动旋转变换

类似地有章动旋转变换式: ()()

()()()(212)x z x c t M t x x y R R R y z z εεψε????????=--?-?-????????????

式中:ε为所论历元的平黄赤交角,⊿ψ,⊿ε分别为黄经章动和交角章动参数。 3. 固定极地球坐标系——平地球坐标系

(1)极移:地球瞬时自转轴在地球上随时间而变,称为地极移动,简称极移。

(2)瞬时极:与观测瞬间相对应的自转轴所处的位置,称为该瞬时的地球极轴,相应的极点称为瞬时极。依瞬时地球自转轴定向的坐标系称为瞬时极地球坐标系。

(3)国际协定原点CIO :采用国际上5个纬度服务站的资料,以1900.00至1905.05

年地球自转轴瞬时位置的平均位置作为地球的固定极称为国际协定原点CIO 。平地球坐标系的z 轴指向CIO 。

图2-5为瞬时极与平极关系

(4)平地球坐标系:取平地极为坐标原点,z 轴指向CIO ,x 轴指向协定赤道面与格林尼治子午线的交点,y 轴在协定赤道面里,与xoz 构成右手系统而成的坐标系统称为平地球坐标系。

平地球坐标系与瞬时地球坐标系的转换公式:

()()(213)

y p x p em et x x y R x R y y z z ????????''''=--???????????? 下标em 表示平地球坐标系,et 表示t 时的瞬时地球坐标系, 为t 时刻以角度

表示的极移值。 4、坐标系的两种定义方式与协议坐标系

通常,理论上坐标系的定义过程是先选定一个尺度单位,然后定义坐标原点的位置和坐标轴的指向。实际应用中,在已知若干测站点的坐标值后,通过观测又可反过来定义该坐标系。前一种方式称为坐标系的理论定义。而由一系列已知测站点所定义的坐标系称为协定坐标系。

第二章 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2.2 WGS-84坐标系和我国大地坐标系

2.2.1 WGS-84坐标系

WGS-84的定义:WGS-84是修正NSWC9Z-2参考系的原点和尺度变化,并旋转其参考子午面与BIH 定义的零度子午面一致而得到的一个新参考系,WGS-84坐标系的原点在地球质心,Z 轴指向BIH1984.0定义的协定地球极(CTP )方向,X 轴指向BIH1984.0的零度子午面和CTP 赤道的交点,Y 轴和Z 、X 轴构成右手坐标系。它是一个地固坐标系。

WGS-84椭球及其有关常数:WGS-84采用的椭球是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17届大会大地测量常数推荐值,其四个基本参数

长半径:a=6378137±2(m );

地球引力常数:GM=3986005×108m3s-2±0.6×108m3s-2;

p p y x ''''

,

正常化二阶带谐系数:C20=-484.16685×10-6±1.3×10-9;

J2=108263×10-8

地球自转角速度:ω=7292115×10-11rads-1±0.150×10-11rads-1 建立WGS-84世界大地坐标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在世界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地心坐标系。

2.2.2 国家大地坐标系

1.1954年北京坐标系(BJ54旧)

坐标原点:前苏联的普尔科沃。

参考椭球: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平差方法:分区分期局部平差。

存在问题:(1)椭球参数有较大误差。

(2)参考椭球面与我国大地水准面存在着自西向东明显的系统性倾斜。

(3)几何大地测量和物理大地测量应用的参考面不统一。

(4)定向不明确。

2.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GDZ80)

坐标原点: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参考椭球:1975年国际椭球。

平差方法: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

特点:(1)采用1975年国际椭球。

(2)参心大地坐标系是在1954年北京坐标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3)椭球面同似大地水准面在我国境内最为密合,是多点定位。

(4)定向明确。

(5)大地原点地处我国中部。

(6)大地高程基准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

3.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BJ54新)

新1954年北京坐标系(BJ54新)是由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GDZ80)转换得来的。

坐标原点: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参考椭球: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平差方法:天文大地网整体平差。

BJ54新的特点:

(1)采用克拉索夫斯基椭球。

(2)是综合GDZ80和BJ54旧建立起来的参心坐标系。

(3)采用多点定位。但椭球面与大地水准面在我国境内不是最佳拟合。

(4)定向明确。

(5)大地原点与GDZ80相同,但大地起算数据不同。

(6)大地高程基准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

(7)与BJ54旧相比,所采用的椭球参数相同,其定位相近,但定向不同。

(8) BJ54旧 与BJ54新 无全国统一的转换参数,只能进行局部转换。

2.2.3 地方独立坐标系

在生产实际中,我们通常把控制网投影到当地平均海拔高程面上,并以当地子午线作为中央子午线进行高斯投影建立地方独立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隐含一个与当地平均海拔高程对应的参考椭球——地方参考椭球。地方参考椭球的中心、轴向和扁率与国家参考椭球相同,其长半径则有一改正量。

设地方独立坐标系位于海拔高程为h 的曲面上,该地方的大地水准面差距为ζ,则该曲面离国家参考椭球的高度为:

)142(-+=ζ

h dN

又由独立坐标系的定义知: )152(//-=a

da N dN 于是,地方参考椭球和国家参考椭球的关系可以表述为:

0000

00(216)0

00(217)

(218)(/)(219)x y z L L X Y Z da dN N a

a a da

εεεαα

===-===-=-=?=+-中心一致:

轴向一致:

扁率相等:长半径有一增量:

讨论:在测量生产实践中,我们常用到哪些坐标系?

第二章 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2.3 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 掌握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统之间的换算方法,了解不同大地坐标系之间的换算。

在实际的应用中往往已知空间点对于某一坐标系的坐标,需要计算它对于另一坐标系的坐标,因此就要进行坐标的转换。具体解法可分成两大类:其一是利用球面三角有关公式求解;其二是利用直角坐标转换关系求解。

2.3.1 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

进行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统之间的坐标转换,需要求出坐标系统之间的转换参数。转换参数一般是利用冲核电的两套坐标值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当重合点数为三个以上时,可以采用布尔莎七参数法进行转换。

设XDi 和XGi 分别为地面网点和GPS 网点的参心和地心坐标向量。由布尔莎模型可知: )202()()()()1(-++?=Gi z y x Di X R R R k X X εεε

式中,),,(),,,(),,,(Z Y X X Z Y X X Z Y X X Gi Gi Gi Gi Di Di Di Di ???=?==是平移参数矩阵,k 是尺度变化参数。

Z Y X εεε,,为三维空间直角坐标变换的三个旋转角,也称欧勒角,与它相对应的旋转矩阵分别为:

??

?

??

?????-=X X X

X X R εεεεεcos sin 0sin cos 0001)(

???

??

?????-=Y Y Y Y Y R εεεεεcos 0sin 0

10sin 0cos )(

???

??

?????-=1000

cos sin 0sin cos )(Z Z Z Z Z R εεεεε

令 )()()(0Z Y X R R R R εεε=

?????+-+++--=Y

X Z Y X Z X Z Y X Z X Y X Z

Y X Z X Z Y X Z X Y Z

Y Z Y R 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cos cos sin sin cos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cos sin sin sin sin cos cos cos sin sin sin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0一般Z Y X εεε,,为微小转角,可取:

0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sin 1

cos cos cos =========Z Y Z X Y X Z

Z Y Y X X Z Y X 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ε

于是可化简为:

???

??

?????---=1110X Y X

Z Y Z R εεεεεε

上式称微分旋转矩阵

相应的转换公式为:

)212(000)1(-?????????????+????????????????????---+??????????+=??????????Z Y X Z Y X Z Y X k Z Y X Gi Gi Gi X Y X Z

Y Z Gi Gi Gi Di Di Di εεεεεε

2.3.2不同大地坐标系的转换

对于不同大地坐标系的换算,除包含三个平移参数、三个旋转参数和一个尺度变化参数外,还包括两个地球椭球元素变化参数。不同大地坐标系的换算公式为:

000sin cos 0()cos ()cos sin cos sin sin cos cos cos cos sin sin L L N H B N H B dL X B L B L B dB Y M H M H M H dH Z B L B L B ρρρρρ??

''

''-??++?????

????????

''''''=--??

?????

+++??

???????????????

??

?

?

?

?????????

??????????''''---+Z Y

X L

B B Ne L B B Ne L L L tgB L tgB εεερρ0cos cos sin sin cos sin 0cos sin 1sin cos 22 m

H B e N B B e H M

N ???

??

?????

+-''+-+)sin 1(cos sin 0222ρ

22

2(sin )sin 1(1)sin 1(cos sin )1)(()sin 2(cos sin )(0022222222-??

???????????

?????????----''-+-''++ααραρd

da B B e M B e a N

B B H M B e M B B e a H M N 上式通常称为广义大地坐标微分公式或广义变换椭球微分公式。如略去旋转参数和尺度变化参数的影响,即简化为一般的大地坐标微分公式。根据3个以上公共点的两套大地坐标值,可列出9个以上方程,可按最小二乘法求得8个转换参数。

2.3.3大地坐标系和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的换算

大地坐标系和空间大地直角坐标系的换算,是生产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由L ,B 和H 解算X ,Y ,Z 可由公式直接解算;由X ,Y ,Z 解算L ,B ,H 一般用迭代解法或直接解法。

思考题:怎样进行WGS-84坐标和地面网的坐标换算?

第 2.1 2.2 2.3 2.4 节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第二章坐标系统和时间系统

2.4 时间系统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GPS测量中涉及的几种主要时间系统。

教学重点:时间的定义和应用。

教学难点:各种时间的换算。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要求:掌握各种时间的概念和区别。

2.4.1 恒星时ST

定义: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由它的周日视运动所确定的时间称为恒星时。

计量时间单位:恒星日、恒星小时、恒星分、恒星秒;

一个恒星日=24个恒星小时=1440个恒星分=86400个恒星秒分类:真恒星时和平恒星时。

2.4.2 平太阳时MT

定义:以平太阳作为参考点,由它的周日视运动所确定的时间称为平太阳时。

计量时间单位:平太阳日、平太阳小时、平太阳分、平太阳秒;

一个平太阳日=24个平太阳小时=1440平太阳分=86400个平太阳秒

平太阳时与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时间系统是一致的,通常钟表所指示的时刻正是平太阳时。

2.4.3 世界时UT

定义:以平子午夜为零时起算的格林尼治平太阳时定义为世界时UT。

2.4.4 原子时IAT

原子时是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的特征为基础建立的时间系统。

原子时的尺度标准:国际制秒(SI)。

原子时的原点由下式确定:AT=UT2-0.0039(s)

2.4.5 协调世界时UTC

为了兼顾对世界时时刻和原子时秒长两者的需要建立了一种折衷的时间系统,称为协调世界时UTC。根据国际规定,协调世界时UTC的秒长与原子时秒长一致,在时刻上则要求尽可量与世界时接近。

协调时与国际原子时之间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IAT=UTC+1s×n (n 为调整参数)

2.4.6 GPS时间系统GPST

GPST属于原子时系统,它的秒长即为原子时秒长,GPST的原点与国

际原子时IAT相差19s。有关系式:

IAT-GPST=19(s)

GPS时间系统与各种时间系统的关系见图2-6所示:

思考题:每天电视和广播中播送的北京时间是属于何种时间?

第三章卫星运动基础及GPS卫星星历

3.1 概述

1. 1. 作用在卫星上力

卫星受的作用力主要有:地球对卫星的引力,太阳、月亮对卫星的引力,大气阻力,大气光压,地球潮汐力等。

虽然作用在卫星上的力很多,但这些力的大小却相差很悬殊。如果将地球引力当作1的话,其它作用力均小于10-5。

2. 2. 二体问题

研究两个质点在万有引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称为二体问题。

3.卫星轨道和卫星轨道参数

卫星在空间运行的轨迹称为卫星轨道。

描述卫星轨道状态和位置的参数称为轨道参数。

3.无摄运动和无摄轨道

仅考虑地球质心引力作用的卫星运动称为无摄运动。

无摄运动的卫星轨道称为无摄轨道。

第三章卫星运动基础及GPS卫星星历

3.2 卫星的无摄运动

3.2.1 卫星运动的轨道参数

卫星的无摄运动可由一组经过选择的具有鲜

明几何意义的轨道参数来描述,它们是:

Ω——升交点赤经。

i——轨道面倾角。

a ——卫星轨道为椭圆。

e ——卫星轨道为椭圆。

ω——近地点角距。

M ——平近点角。

以上六个轨道参数,前5个是常数,不随时间变化而改变,大小由卫星发射条件所决定。 卫星S 围绕地球质心O 的运动关系如图3-1所示。

3.2.2 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在图3-1中所示的二体问题中,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可知,地球O 作用于卫星S 上的引力F 为:

2 (3-1)GmM F r r =-?o

式中:G ——万有引力常数,G=(6672±4.1)×10-14 N ·m2/ kg2 ;

M,m ——地球和卫星的质量;

r ——卫星的在轨位置矢量。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卫星与地球的运动方程:

22(32)s e Gm GM a r a r r r =-

?=?-o o 设a 为卫星S 相对于O 的加速度,则: 2()(3 - 3)s e G M m a a a r r +=-=-?o

由于M 远大于m ,通常不考虑m 的影响,则有:

2(34)GM a r r =-

?-o

取地球引力常数μ=GM=1,此时(3-4)式可写成为: 21(35)

a r r =-

?-o

设以O 为原点的直角坐标系为O-XYZ ,S 点的坐标为(X ,Y ,Z ),则卫星S 的地心向径r=(X ,Y ,Z ),加速度),,(Z Y X a &&&&&&=,代入(3-4)得二体问题的运动方程: 3

33(36)X X r Y Y r

Z Z r μμμ?=-???=--???=-??&&&&&&

上述方程解的一般形式为: (,,,,,,)(37)(,,,,,)r g a e i t dr g a e i dt

ωτωτ=Ω??-?'=Ω??

3.2.3 二体问题微分方程的解 1、卫星运动的轨道平面方程

直接由微分方程(3-6)求积分,可得卫星运动的轨道平面方程:

0(38)AX BY CZ ++=- 式中,X,Y,Z 是卫星在地心天球坐标系中的坐标,

22cos sin cos sin cos (39)

(1)A h i

B h i

C h i h a e μ=Ω=-Ω=-=-

2、卫星运动的轨道方程

卫星运动的轨道方程为:

2()/(1cos())(310)

h r e θωμ=+-- 由于V +=ωθ,所以(3-10)式可以真近点角V 表示:

2(1)/(1cos )(3-11)r a e e V =-+

另外由二体运动的微分方程可求出常用的表示卫星运动速度U 的活力积分:

2(2/1/)(312)U r a μ=--

3、用偏近点角E 代替真近点角V

由表示偏近点角E 与真近点角V 的关系的图3-2,不难证明:

cos (cos )(313)OR r V

a E e ==--

另外还可导出V 和E 的关系:

cos cos 1cos (314)

1tan()tan()212E e V e E V e E e -?

=?-?-?

+?

=?-?

4、开普勒方程

设卫星的运动周期为T ,则卫星平均角速度为:

2(315n T

π

=-

由此得到开普勒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23(316)n a μ=-

建立轨道坐标系:坐标原点O 在地心,X 轴指向椭圆轨道近地点P ,Y 轴为轨道椭圆的短轴,Z 轴为轨道椭圆的法向。在此坐标系下可以得出著名的开普勒轨道方程:

()sin (317)n t E e E τ-=-- 思考题:任意时刻的卫星位置及其运动速度可有哪几个元素唯一地确定?

第 3.1 3.2 节

《GPS 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第四章 GPS 卫星的导航电文和卫星信号

4.1 GPS 卫星的导航电文

通信原理-樊昌信-考试知识点总结

★分集接收:分散接收,集中处理。在不同位置用多个接收端接收同一信号①空间分集:多副天线接收同一天线发送的信息,分集天线数(分集重数)越多,性能改善越好。接收天线之间的间距d ≥3λ。②频率分集:载频间隔大于相关带宽 移动通信900 1800。③角度分集:天线指向。④极化分集:水平垂直相互独立与地磁有关。 ★起伏噪声:P77是遍布在时域和频域内的随机噪声,包括热噪声、电子管内产生的散弹噪声和宇宙噪声等都属于起伏噪声。 ★各态历经性:P40随机过程中的任意一次实现都经历了随机过程的所有可能状态。因此,关于各态历经性的一个直接结论是,在求解各种统计平均(均值或自相关函数等)是,无需做无限多次的考察,只要获得一次考察,用一次实现的“时间平均”值代替过程的“统计平均”值即可,从而使测量和计算的问题大为简化。 部分相应系统:人为地、有规律地在码元的抽样时刻引入码间串扰,并在接收端判决前加以消除,从而可以达到改善频谱特性,压缩传输频带,是频带利用率提高到理论上的最大值,并加速传输波形尾巴的衰减和降低对定时精度要求的目的。通常把这种波形称为部分相应波形。以用部分相应波形传输的基带系统成为部分相应系统。 多电平调制、意义:为了提高频带利用率,可以采用多电平波形或多值波形。由于多电平波形的一个脉冲对应多个二进制码,在波特率相同(传输带宽相同)的条件下,比特率提高了,因此多电平波形在频带受限的高速数据传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QAM :多进制键控体制中,相位键控的带宽和功率占用方面都具有优势,即带宽占用小和比特信噪比要求低。因此MPSK 和MDPSK 体制为人们所喜用。但是MPSK 体制中随着M 的增大,相邻相位的距离逐渐减小,使噪声容县随之减小,误码率难于保证。为了改善在M 大时的噪声容限,发展出了QAM 体制。在QAM 体制中,信号的振幅和相位作为作为两个独立的参量同时受到调制。这种信号的一个码元可以表示为: )cos()(0k k k t A t S θω+=,T k t kT )1(+≤<,式中:k=整数;k θ和k A 分别可以取多个离散值。 (解决MPSK 随着M 增加性能急剧下降) ★相位不连续的影响:频带会扩展;包络产生失真。 ★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P95 相干解调:也叫同步检波,解调与调制的实质一样,均是频谱搬移。调制是把基带信号频谱搬到了载频位置,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一个乘法器与载波相乘来实现。解调则是调制的反过程,即把载频位置的已调信号的频谱搬回到原始基带位置,因此同样可以用乘法器与载波相乘来实现。相干解调时,为了无失真地恢复原基带信号,接收端必须提供一个与接收的已调载波严格同步(同频同相)的本地载波(成为相干载波),他与接收的已调信号相乘后,经低通滤波器取出低频分量,即可得到原始的基带调制信号。相干解调适用于所有现行调制信号的解调。相干解调的关键是接收端要提供一个与载波信号严格同步的相干载波。否则,相干借条后将会使原始基带信号减弱,甚至带来严重失真,这在传输数字信号时尤为严重。 非相干解调:包络检波属于非相干解调,。络检波器通常由半波或全波整流器和低通滤波器组成。它属于非相干解调,因此不需要相干载波,一个二极管峰值包络检波器由二极管VD 和RC 低通滤波器组成。包络检波器就是直接从已调波的幅度中提取原调制信号。其结构简单,且解调输出时相干解调输出的2倍。 4PSK 只能用相干解调,其他的即可用相干解调,也可用非相干解调。 ★电话信号非均匀量化的原因:P268 非均匀量化的实现方法通常是在进行量化之前,现将信号抽样值压缩,在进行均匀量化。这里的压缩是用一个非线性电路将输入电压x 变换成输出电压y 。输入电压x 越小,量化间隔也就越小。也就是说,小信号的量化误差也小,从而使信号量噪比有可能不致变坏。为了对不同的信号强度保持信号量噪比恒定,当输入电压x 减小时,应当使量化间隔Δx 按比例地减小,即要求:Δx ∝x 。为了对不同的信号强度保持信号量噪比恒定,在理论上要求压缩特性具有对数特性。 (小信号发生概率大,均匀量化时,小信号信噪比差。) ★A 律13折线:P269 ITU 国际电信联盟制定了两种建议:即A 压缩率和μ压缩率,以及相应的近似算法——13折线法和15折线法。我国大陆、欧洲各国以及国际间互联时采用A 压缩率及相应的13折线法,北美、日本和韩国等少数国家和地区采用μ压缩率及15折线法。 A 压缩率是指符合下式的对数压缩规律:式中:x 为压缩器归一化输入电压;y 为压缩器归一化输出电压;A 为常数,它决定压缩程度。

抽屉原理例习题

8-2抽屉原理 教学目标 抽屉原理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法,不但可以根据它来做出许多有趣的推理和判断,同时能够帮助同学证明很多看似复杂的问题。本讲的主要教学目标是: 1.理解抽屉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用法; 2.掌握用抽屉原理解题的基本过程; 3. 能够构造抽屉进行解题; 4. 利用最不利原则进行解题; 5.利用抽屉原理与最不利原则解释并证明一些结论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知识点拨 一、知识点介绍 抽屉原理有时也被称为鸽笼原理,它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首先明确提出来并用来证明一些数论中的问题,因此,也被称为狄利克雷原则.抽屉原理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数学原理,利用它可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够起到令人惊奇的作用.许多看起来相当复杂,甚至无从下手的问题,在利用抽屉原则后,能很快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抽屉原理的定义 (1)举例 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有的抽屉可以放一个,有的可以放两个,有的可以放五个,但最终我们会发现至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 (2)定义 一般情况下,把n+1或多于n+1个苹果放到n个抽屉里,其中必定至少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

苹果。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抽屉原理。 三、抽屉原理的解题方案 (一)、利用公式进行解题 苹果÷抽屉=商……余数 余数:(1)余数=1, 结论:至少有(商+1)个苹果在同一个抽屉里 (2)余数=x ()()11x n -, 结论:至少有(商+1)个苹果在同一个抽屉里 (3)余数=0, 结论:至少有“商”个苹果在同一个抽屉里 (二)、利用最值原理解题 将题目中没有阐明的量进行极限讨论,将复杂的题目变得非常简单,也就是常说的极限思想“任我意”方法、特殊值方法. 模块一、利用抽屉原理公式解题 (一)、直接利用公式进行解题 (1)求结论 【例 1】 6只鸽子要飞进5个笼子,每个笼子里都必须有1只,一定有一个笼子里有2只鸽子.对吗? 【解析】 6只鸽子要飞进5个笼子,如果每个笼子装1只,这样还剩下1只鸽子.这只鸽子可以任意飞进 其中的一个笼子,这样至少有一个笼子里有2只鸽子.所以这句话是正确的. 利用刚刚学习过的抽屉原理来解释这个问题,把鸽笼看作“抽屉”,把鸽子看作“苹果”, 6511÷= ,112+=(只)把6个苹果放到5个抽屉中,每个抽屉中都要有1个苹果,那么 肯定有一个抽屉中有两个苹果,也就是一定有一个笼子里有2只鸽子. 【巩固】 把9条金鱼任意放在8个鱼缸里面,请你说明至少有一个鱼缸放有两条或两条以上金鱼. 【解析】 在8个鱼缸里面,每个鱼缸放一条,就是8条金鱼;还剩下的一条,任意放在这8个鱼缸其中的 任意一个中,这样至少有一个鱼缸里面会放有两条金鱼. 【巩固】 教室里有5名学生正在做作业,现在只有数学、英语、语文、地理四科作业 试说明:这5名 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在做同一科作业. 【解析】 将5名学生看作5个苹果 将数学、英语、语文、地理作业各看成一个抽屉,共4个抽屉 由抽 屉原理,一定存在一个抽屉,在这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即至少有两名学生在做同一科的 作业. 【巩固】 年级一班学雷锋小组有13人.教数学的张老师说:“你们这个小组至少有2个人在同一月过生 日.”你知道张老师为什么这样说吗? 【解析】 先想一想,在这个问题中,把什么当作抽屉,一共有多少个抽屉?从题目可以看出,这道题显 知识精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知识总结

关系范式: 1.设有关系模式:学生修课管理(学号,姓名,所在系,性别,课程号,课程名,学分,成绩)。 设一名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号,一门课程号可以被多名学生选修;一名学生有唯一的所在系,每门课程号有唯-的课程名和学分。 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上述规定写出关系模式R的基本函数依赖; (2)找出关系模式R的候选码; (3)试问关系模式R最高已经达到第几范式?为什么? (4)将R分解成3NF模式集。 答: (1)学号> (姓名,所在系,性别) F 课程号> (课程名,学分) F (学号,课程号) >成绩F (学号,课程号) > (姓名,所在系,性别) P (2)候选码:学号,课程号 (3)存在部分函数依赖,R达到第一范式 (4) Student (学号,姓名,所在系,性别) sc (学号,课程号,成绩) Course (课程号,课程名,学分) 2.t-sql语句: (1)删除数据库drop database

(2)修改数据库alter database (3)使用SOL语句创建读者信息表,并设置读书编号的主键,读者姓名取值唯一。 Create table 读者信息表 (读者编号varchar(13)primary key, 读者姓名varchar(10)unique, 性别varchar(2)not null , 年龄int , 证件号码varchar (30)not null ); (4)使用SOL语句创建图书信息表、图书馆借阅表。 Create table 图书信息表 (图书编号varchar(13)primary key, 图书名称varchar(40)not null, 作者varchar(21)not null, 译者varchar(30), 出版社varchar(50)not null, 出版日期date not null, 图书价格money not null); Create table 图书借阅信息表 (图书编号varchar(13), 读书编号varchar(13),

2015通信原理复习大纲(总结)

1、怎样计算非等概离散信源的平均符号信息量? )(log )()(21i n i i x p x p x H ∑=-= 2、怎样判断一个信号是功率信号还是能量信号? 功率信号能量信号 ,0,0,0,0=∞<<=∞<

6、如何计算随机过程的相关函数12(,)R t t 和协方差函数12(,)B t t 。 [][][] {[][]2 12121222112211212121212212121),;,()()()()()()(),(),;,()()(),(dx dx t t x x f t a x t a x t a t t a t E t t B dx dx t t x x f x x t t E t t R ???∞ ∞-∞∞-∞ ∞---=--===ξξξξ协方差函数:相关函数: 7、随参信道有哪些特点?恒参信道可以看作是一个什么网络? 特点:(1)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而变化(2)传播的时延随时间而变化(3)多径传播。 线性网络 8、什么是视距传播?

四年级奥数抽屉原理

一、知识点介绍 抽屉原理有时也被称为鸽笼原理,它由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首先明确提出来并用来证明一些数论中的问题,因此,也被称为狄利克雷原则.抽屉原理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而又基本的数学原理,利用它可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够起到令人惊奇的作用.许多看起来相当复杂,甚至无从下手的问题,在利用抽屉原则后,能很快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抽屉原理的定义 (1)举例 桌上有十个苹果,要把这十个苹果放到九个抽屉里,无论怎样放,有的抽屉可以放一个,有的可以放两个,有的可以放五个,但最终我们会发现至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抽屉里面至少放两个苹果。抽屉原理有时也被称为鸽巢原理(“如果有五个鸽子笼,养鸽人养了6只鸽子,那么当鸽子飞回笼中后,至少有一个笼子中装有2只鸽子”)。它是组合数学中一个重要的原理。 (2)定义 一般情况下,把n +1或多于n +1个苹果放到n 个抽屉里,其中必定至少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个苹果。我们称这种现象为抽屉原理。 三、抽屉原理的解题方案 (一)、利用公式进行解题 苹果÷抽屉=商……余数 余数:(1)余数=1, 结论:至少有(商+1)个苹果在同一个抽屉里 (2)余数=x ()()1 1x n -, 结论:至少有(商+1)个苹果在同一个抽屉里 (3)余数=0, 结论:至少有“商”个苹果在同一个抽屉里 (二)、利用最值原理解题 将题目中没有阐明的量进行极限讨论,将复杂的题目变得非常简单,也就是常说的极限思想“任我意”方法、特殊值方法. 四、应用抽屉原理解题的具体步骤 知识框架 抽屉原理 发现不同

第二步:构造抽屉。这是个关键的一步,这一步就是如何设计抽屉,根据题目的结论,结合有关的数学知识,抓住最基本的数量关系,设计和确定解决问题所需的“苹果”及其个数,为使用抽屉铺平道路。第三步:运用抽屉原理。观察题设条件,结合第二步,恰当运用各个原则或综合几个原则,将问题解决。 例题精讲 【例 1】6只鸽子要飞进5个笼子,每个笼子里都必须有1只,一定有一个笼子里有2只鸽子.对吗? 【巩固】教室里有5名学生正在做作业,现在只有数学、英语、语文、地理四科作业试说明:这5名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在做同一科作业. 【例 2】向阳小学有730个学生,问:至少有几个学生的生日是同一天? 【巩固】人的头发平均有12万根,如果最多不超过20万根,那么13亿中国人中至少有人的头发的根数相同。

数据库原理(王珊)知识点整理

目录 1.1.1四个基本概念1 数据(Data)1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1 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1 基本特征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1 数据定义功能1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1 数据操纵功能1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1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1 其它功能1 数据库系统(DBS)2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2 数据管理2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2 人工管理特点2 文件系统特点2 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3 数据结构化3 整体结构化3 数据库中实现的是数据的真正结构化3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3 数据独立性高3

物理独立性3 逻辑独立性3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3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3 1.2.1 两大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4 1.2.2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4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4 1.2.7 关系模型4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5 1.3.1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5 型(Type):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5 值(Value):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5 模式(Schema)5 实例(Instance)5 1.3.2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5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5 模式[Schema](也称逻辑模式)5 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也称存储模式)5 1.3.3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6 外模式/模式映像:保证数据的逻辑独立性6 模式/内模式映象:保证数据的物理独立性6 1.4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6 数据库管理员(DBA)职责:6 2.1.1 关系6 域(Domain):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6

GPS原理与应用 考试重点总结

名词解释: 天球:是以地球质心M为中心,半径r为任意长的一个假象的球体。 春分点:当太阳在黄道上从天球南半球向北半球运行时,黄道与天球赤道的交点γ。 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λ、大地纬度和大地高h表示。 天文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表示。 黄道:地球公转的轨道面与天球相交的大圆,即当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上的观测者所见到的太阳在天球上的运动轨迹。黄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约23.5°。 赤经:为过春分点的天球子午面与过天体的天球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赤纬:为原点至天体的连线与天球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岁差:实际上地球接近于一个赤道隆起的椭球体,在日月和其它天体引力对地球隆起部分的作用下,地球在绕太阳运行时,自转轴方向不再保持不变,从而使春分点在黄道上产生缓慢西移,此现象在天文学上称为岁差。 章动:在太阳和其它行星引力的影响下,月球的运行轨道以及月地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变化,北天极在天球上绕北黄极顺时针旋转的轨迹十分复杂。如果观测时的北天极称为瞬时北天极(或真北天极),相应的天球赤道和春分点称为瞬时天球赤道和瞬时春分点(或真天球赤道和真春分点)。则在日月引力等因素的影响下,瞬时北天极将绕瞬时平北天极产生旋转,轨迹大致为椭圆。这种现象称为章动。 极移: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体的位置不是固定的,地极点在地球表面上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的现象称为极移。 世界时:以平子夜为零时起算的格林尼治平太阳时称为世界时。 力学时:天文学中,天体的星历是根据天体动力学理论建立的运动方程而编算的,其中所采用的独立变量是时间参数T,这个数学变量T定义为力学时。 原子时: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的特征为基础的原子时系统。 协调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折衷时间系统,称为世界协调时或协调时。 GPS时间系统:属于原子时系统,秒长与原子时相同,但与国际原子时的原点不同,即GPST 与IAT在任一瞬间均有一常量偏差。 GPS定位:GPS定位系统靠车载终端内置手机卡通过手机信号传输到后台来实现定位。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确定测站点位置的技术。 GPS导航:利用GPS定位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绝对定位:在地球协议坐标系中,确定观测站相对地球质心的位置。 相对定位:在地球协议坐标系中,确定观测站与地面某一参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动态定位:在定位过程中,接收机天线处于运动状态。 静态绝对定位:接收机安置在基线端点的接收机固定不动,通过观测,确定观测站相对地球质心的位置。 静态相对定位:接收机安置在基线端点的接收机固定不动,通过连续观测,取得充分的多余观测数据,确定观测站与地面某一参考点之间的相对位置。 优点:定位精度高;缺点:定位时间长。 差分动态定位:在已知坐标的点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称为基准站),利用已知坐标和卫星星历计算出观测值的校正值,并通过无线电设备(称数据链)将校正值发送给运动中的GPS接收机(称为流动站),流动站应用接收到的校正值对自己的GPS观测值进行改正,以消除卫星钟差钟差、接收机钟差、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误差的影响。 整周未知数:是在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载波相位测量时,载波相位与基准相位之间相位差的

通信原理知识点归纳

1.2.1 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1.2.3 数字通信的特点 (1) 抗干扰能力强,且噪声不积累 (2) 传输差错可控 (3) 便于处理、变换、存储,将来自不同信源的信号综合到一起传输 (4) 易于集成,使通信设备微型化,重量轻 (5) 易于加密处理,且保密性好 1.3.1 通信系统的分类 按调制方式分类:基带传输系统和带通(调制)传输系统 。调制传输系统又分为多种 调制,详见书中表1-1。 按信号特征分类: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 按传输媒介分类:有线通信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 3.1.2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均值(数学期望): 方差: 相关函数 3.2.1 平稳随机过程的定义 (1)其均值与t 无关,为常数a ; (2)自相关函数只与时间间隔τ 有关。 把同时满足(1)和(2)的过程定义为广义平稳随机过程。 3.2.2 各态历经性 如果平稳过程使下式成立 则称该平稳过程具有各态历经性。 3.2.4 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非周期的功率型确知信号的自相关函数与其功率谱密度是一对傅里叶变换。这种关系对平稳随机过程同样成立,即有 []∫∞∞?=dx t x xf t E ),()(1ξ} {2)]()([)]([t a t E t D ?=ξξ2121212212121),;,()] ()([),(dx dx t t x x f x x t t E t t R ∫∫ ∞∞?∞∞?==ξξ???==)()(τR R a a ∫∫ ∞ ∞?∞∞??==ω ωπτττωωτξωτξd e P R d e R P j j )(21)()()(

3.3.2 重要性质 广义平稳的高斯过程也是严平稳的。 高斯过程经过线性变换后生成的过程仍是高斯过程。 3.3.3 高斯随机变量 (1)f (x )对称于直线 x = a ,即 (2) 3.4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输出过程ξo (t )的均值: 输出过程ξo (t )的自相关函数: 输出过程ξo (t )的功率谱密度: 若线性系统的输入是平稳的,则输出也是平稳的。 如果线性系统的输入过程是高斯型的,则系统的输出过程也是高斯型的。 3.5 窄带随机过程 若随机过程ξ(t )的谱密度集中在中心频率f c 附近相对窄的频带范围Δf 内,即满足Δf << f c 的条件,且 f c 远离零频率,则称该ξ(t )为窄带随机过程。 3.7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白噪声n (t ) 定义:功率谱密度在所有频率上均为常数的噪声 - 双边功率谱密度 - 单边功率谱密度 4.1 无线信道 电磁波的分类: 地波:频率 < 2 MHz ;距离:数百或数千千米 天波:频率:2 ~ 30 MHz ;一次反射距离:< 4000 km 视线传播:频率 > 30 MHz ;距离: 4.3.2 编码信道模型 P(0 / 0)和P(1 / 1) - 正确转移概率,P(1/ 0)和P(0 / 1) - 错误转移概率 P (0 / 0) = 1 – P (1 / 0) P (1 / 1) = 1 – P (0 / 1) 2)(0 n f P n =)(+∞<

高斯小学奥数六年级下册含答案第05讲_抽屉原理

第五讲抽屉原理二 本讲知识点汇总: 一、最不利原则:为了保.证.能完成一件事情,需要考虑在最倒霉(最不利)的情况下,如何能 达到目标. 二、抽屉原理: 形式1:把n 1个苹果放到n个抽屉中,一定有2个苹果放在一个抽屉里; 形式2:把m n 1个苹果放到n 个抽屉中,一定有m 1个苹果放在一个抽屉里. 例1.中国奥运代表团的173 名运动员到超市买饮料,已知超市有可乐、雪碧、芬达、橙汁、味全和矿泉水 6 种饮料,每人各买两种不同的饮料,那么至少多少人买的饮料完全相同?「分析」本题的“抽屉”是饮料的选法,“苹果”是 1 73名运动员. 练习1、中国奥运代表团的83 名运动员到超市买饮料.超市有可乐、雪碧、芬达和橙汁,每人各买两种不同的饮料,那么至少多少人买的饮料完全相同? 例2.国庆嘉年华共有5项游艺活动,每个学生至多参加2项,至少参加1项.那么至少有多少个学生,才能保证至少有 4 个人参加的活动完全相同?「分析」本题的“抽屉”是参加活动的方法. 练习2、高思运动会共有 4 个项目,每个学生至多参加3项,至少参加 1 项.那么至少有多少个学生,才能保证至少有 5 个人参加的活动完全相同?

例3.从1到50这50个自然数中,至少选出多少个数,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两个数的和是50? 「分析」思考一下:哪两个数的和是50? 练习3、从1到35这35 个自然数中,至少选出多少个数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两个数的和为34? 例4.从1到100这100个自然数中,至少选出多少个数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两个数的和是7的倍数?如果要保证是 6 的倍数呢?「分析」两个数的和是7 的倍数,这两个数除以7 的余数要符合什么条件哪? 练习4、从1至99这99 个自然数中任意取出一些数,要保证其中一定有两个数的和是 5 的倍数,至少要取多少个? 例5.至少取出多少个正整数,才能保证其中一定有两个整数的和或差是100 的倍数? 「分析」从余数角度思考一下:什么样的两个数的和或差是100? 例6.在边长为 2 的正六边形中,放入50 个点,任意三点不共线,请证明:一定能从中选出三个点,以它们为顶点的三角形面积不大于 「分析」通过把正六边形均分,来构造“抽屉” 1.

数据库原理知识总结和期末试卷

数据库知识要点归纳 第1章数据库基础知识 1.数据库(DB)是一个按数据结构来存储和管理数据的计算机软件系统。 数据库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数据两个特征:1.数据整体性 2.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数据共享性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专门用于管理数据库的计算机系统软件 3.数据库应用系统是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支持下建立的计算机应用系统,简写为DBAS。数据库应用系统是由数据库系统、应用程序系统、用户组成的。 例如,以数据库为基础的财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成绩查询系统等等。 4.数据库系统DBS是一个实际可运行的存储、维护和应用系统提供数据的软件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它通常由软件、数据库和数据管理员组成。 5.数据库中数据独立性数据和程序之间的依赖程度低,独立程度大的特性称为数据独立性高。1、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数据的物理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存储结构的依赖程度。2、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逻辑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对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依赖程度。 6.数据库的三级模式是模式、外模式、内模式。1.模式(Schema)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模式 2.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一个数据库有多个外模式。3.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7.数据库系统的二级映象技术 第2章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 1.实体联系的类型:一对一联系(1:1)一对多联系(1:n)多对多联系(m:n) 2.E-R图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提供了表示实体集、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长方形表示实体集椭圆形表示实体集的属性菱形表示实体集间的联系 3.数据模型的三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约束条件 数据结构分为:层状结构、网状结构和关系结构 常见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层次模型用树形结构来表示各类实体以及实体间的联系

GPS原理及应用题目及答案

GPS原理及应用题目及答案 GPS原理及应用复习题目 一.名词解释 1二体问题:2真近点角、平近点角、偏近点角:3多路径效应:4无约束平差和约束平差5.章动6.异步观测7.接收机钟差8.周跳9.三维平差10.岁差11.同步观测12.卫星钟差13.整周未知数14.二维平差 二.填空题 1.GPS工作卫星的地面监控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PS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部分组成。 3.按照接收的载波频率,接收机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接收机。 4.GPS卫星信号由、、三部分组成。 5.接收机由、、三部分组成。 6.GPS卫星信号中的测距码和数据码是通过技术调制到载波上的。 7.1973年12月,GPS系统经美国国防部批准由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自1974年以来其经历了、、三个阶段。 8.GPS卫星星座基本参数为:卫星数目为、卫星轨道面个数为、卫星平均地面高度约20200公里、轨道倾角为度。

9.GPS定位成果属于坐标系,而实用的测量成果往往属于某国的国家或地方坐标系,为了实现两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如果采用七参数模型,则该七个参数分别为,如果要进行不同大地坐标系之间的换算,除了上述七个参数之外还应增加反映两个关于地球椭球形状与大小的参数,它们是和。 10.真春分点随地球自转轴的变化而不断运动,其运动轨迹十分复杂,为了便于研究,一般将其运动分解为长周期变化的和短周期变化的。 11.GPS广播星历参数共有16个,其中包括1个,6个对应参考时刻的参数和9个反映参数。 12.GNSS的英文全称是。 13.载体的三个姿态角是、、。 14、GPS星座由颗卫星组成,分布在个不同的轨道上,轨道之间相距°,轨道的倾角是°,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都可以看见至少颗卫星,卫星距地面的高度是km。 15、GPS使用L1和L2两个载波发射信号,L1载波的频率是MHZ,波长 是cm,L2载波的频率是MHZ,波长是cm。 16、GPS卫星除了受到引力之外,还受到地球引力场摄动力、光压摄动力、大气阻力、摄动力等的摄动力的影响,因此卫星的运动实际上是。 16、GPS卫星星历有两种,一种是,另一种是。前者包含时间二

通信原理基础知识整理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带宽W】 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能够传输的比特数。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数字设备中带宽用bps(b/s)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模拟设备中带宽用Hz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 b/s。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围。 【数据传输速率Rb】 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单位为“比特每秒(bps)”。其计算公式为S=1/T。T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RB】 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Rb=RB*log2 N。其中,N为进制数。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 RB=W(1+α)。 其中,1/1+α为频道利用率,α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它的取值一般不小于0.15,以调解频带利用率和波形“拖尾”之间的矛盾。 奈奎斯特定律描述的是无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之间的关系。 【香农定理】 香农定理是在研究信号经过一段距离后如何衰减以及一个给定信号能加载多少数据后得到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它描述有限带宽、有随机热噪声信道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或码元速率)与信道带宽、信噪比(信号噪声功率比)之间的关系,以比特每秒(bps)的形式给出一个链路速度的上限。

数据库原理(王珊)知识点整理

目录 1.1.1四个基本概念 (1) 数据(Data) (1)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1) 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1) 基本特征 (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 数据定义功能 (1)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1) 数据操纵功能 (1)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1)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1) 其它功能 (1) 数据库系统(DBS) (1)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 数据管理 (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1) 人工管理特点 (1) 文件系统特点 (1) 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2) 数据结构化 (2) 整体结构化 (2) 数据库中实现的是数据的真正结构化 (2)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 (2) 数据独立性高 (2) 物理独立性 (2) 逻辑独立性 (2)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 (2)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2) 1.2.1 两大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2) 1.2.2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3)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3) 1.2.7 关系模型 (3)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3) 1.3.1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3) 型(Type):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 (3) 值(Value):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3) 模式(Schema) (3) 实例(Instance) (3) 1.3.2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3)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3) 模式[Schema](也称逻辑模式) (3) 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也称存储模式) (3) 1.3.3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3)

GPS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题 选择题

GPS原理及应用期末复习题 1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采用的是克拉索夫斯 基椭球元素,其长半径和扁率分别为( B )。 A、a=6378140、α=1/298.257 B、a=6378245、α=1/298.3 C、a=6378145、α=1/298.357 D、a=6377245、α=1/298.0 2.在使用GPS软件进行平差计算时,需要选择哪种投影方式(A)。 A、横轴墨卡托投影 B、高斯投影 C、等角圆锥投影 D、 等距圆锥投影 3.在进行GPS—RTK实时动态定位时,基准站放在未知点上,测区内仅有 两个已知点,( C )定位测量的精度最高。 A、两个已知点上 B、一个已知点高,一个已知点低 C、两个已知点和它们的连线上 D、两个已知点连线的精度 4.单频接收机只能接收经调制的L1 信号。但由于改正模型的不完善, 误差较大,所以单频接收机主要用于( A )的精密定位工作。 A、基线较短 B、基线较长 C、基线 ≥40km D、基线 ≥30km 5.GPS接收机天线的定向标志线应指向( D )。其中A与B级在顾及当 地磁偏角修正后,定向误差不应大于±5°。 A、正东 B、正西 C、正南 D、正北 6.GPS卫星信号取无线电波中L波段的两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作为载波, 它们的频率和波长分别为( C ): A、 B、 C、 D、 7.GPS系统的空间部分由21颗工作卫星及3颗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 布在( D )相对与赤道的倾角为55°的近似圆形轨道上,它们距地面 的平均高度为20200Km,运行周期为11小时58分。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8.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建立的1954年北京坐标系是( C )坐标系。 A、 地心坐标系 B、 球面坐标系 C、 参心坐标系 D、 天球坐标系 9.我国在1978年以后建立了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的是1975年国 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的推荐值,其长半径和扁率 分别为( A )。 A、a=6378140、α=1/298.257 B、a=6378245、α=1/298.3 C、a=6378145、α=1/298.357 D、a=6377245、α=1/298.0

《数据库原理》知识点总结 (3)

目录未找到目录项。 一数据库基础知识(第1、2章) 一、有关概念 1.数据 2.数据库(DB) 3.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Access 桌面DBMS VFP SQL Server Oracle 客户机/服务器型DBMS MySQL DB2 4.数据库系统(DBS) 数据库(DB)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开发工具 应用系统 二、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 1.数据管理的三个阶段 概念模型 一、模型的三个世界 1.现实世界 2.信息世界:即根据需求分析画概念模型(即E-R图),E-R图与DBMS无关。 3.机器世界:将E-R图转换为某一种数据模型,数据模型与DBMS相关。

注意:信息世界又称概念模型,机器世界又称数据模型 二、实体及属性 1.实体: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 2.属性: 3.关键词(码、key):能唯一标识每个实体又不含多余属性的属性组合。 一个表的码可以有多个,但主码只能有一个。 例:借书表(学号,姓名,书号,书名,作者,定价,借期,还期) 规定:学生一次可以借多本书,同一种书只能借一本,但可以多次续借。 4.实体型:即二维表的结构 例student(no,name,sex,age,dept) 5.实体集:即整个二维表 三、实体间的联系: 1.两实体集间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2.同一实体集内实体之间的联系 1:1联系 1:n联系 m:n联系 四、概念模型(常用E-R图表示) 属性: 联系: 说明:①E-R图作为用户与开发人员的中间语言。 ②E-R图可以等价转换为层次、网状、关系模型。 举例: 学校有若干个系,每个系有若干班级和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若干教员,其中有的教授和副教授每人各带若干研究生。每个班有若干学生,每个学生选修若干课程,每门课程有若干学生选修。用E-R图画出概念模型。

浅谈GPS原理及其应用

浅谈GPS原理及其应用 随着科技和制造业的进步,众多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生活中,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应用实例,其中以美国的GPS系统应用最为普遍,常见的如:车载GPS导航仪、智能手机中的电子地图导航功能等。在本人的教学工作中,多次遇到学生询问于此相关的问题,本文就GPS的原理及应用进行简述。 1.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含义及概况 定位,顾名思义就是确定某一个目标的位置,就是要搞明白“我在哪里”的问题。导航,就是对某一目标(汽车或者飞机等)运动时的连续定位,就是搞明白“我走了哪些路”,或者“我将要走哪条路”。随着航天、通讯等科技的发展,人造卫星也被用来定位和导航,其能够提供全球性的,全天候的,高精度、实时的导航定位服务,以及授时服务。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有好几种,美国的GPS 、俄罗斯的GLONASS、我国的Compass(北斗)、欧洲的伽利略(Galileo)系统,可用卫星数目达到100颗以上[1]。其中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就是美国的GPS系统。GPS系统始于1973年的美国国防部批准的“导航卫星定时和测距/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即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被誉为人类在20世纪仅次于计算机之后的最为重大的发明。 2.GPS系统的基本定位原理 GPS系统的基本配置是24颗卫星构成,卫星位于6个地心轨道上,每个轨道有4颗卫星,每个轨道接近于圆形,与赤道面的倾斜夹角为55°,沿赤道以60°间隔均匀分布[2],形成了对地球的网络包围,图1表述了GPS卫星的星座分布。轨道的半径约为26600km,也就是高度大约离地面20200km,轨道的周期是半个恒星日,约11.976个小时。理论上,在地球表面的绝大多数地点都能观测到的有效卫星颗数≥4颗。而4颗或者更多的GPS卫星就能够确定每天24小时内地球表面上任何地点观测者(观测设备)的位置了。如图2所示。 图2 GPS定位示意图 每一颗GPS卫星都携带有铯原子钟和(或)铷原子钟,为发射信号提供高精度时间信息的,GPS卫星在工作时,以一定的频率(两个频率,1575.42MHz 和1227.6MHz)向地球发射无线电波信号,其报文的主要信息是该电波信号发出时刻的时间信息,用户接收机无源工作(即只接收信号),接收能观测到GPS卫星的电波信号,并标记出收到该电波信号的接收时刻,算出该电波从发射到被接收的传播时间,已知电波是以光速传播的,就可以用传播时间来计算出到接收机到GPS卫星的距离。 在以地心为坐标原点的WGS-84地心坐标系三维空间中,如果能够知道到达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3颗卫星的距离,那么就可以确定该接收机在地球附近所在的位置。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观测,就可以得出接收机的经纬度和高度变化情况,于是就得出了接收机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了。由于GPS定位是依靠时间差来实现距离计算的,所以必须需要第4颗卫星给接收装置提供时钟修正信息,使接收机时钟与卫星时钟同步。 实现定位之后,就可以在应用设备上记录目标移动时所经过的路径,并且可以经过估计和计算,对某预定地点提供导航服务。

通信原理各章重要知识常考知识总结通信原理习题及详细答案(第六版)

第一部 通信原理部分习题答案 第1章 绪论 1—1 设英文字母E 出现的概率为0.105,x 出现的概率为0.002。试求E 及x 的信息量。 解:英文字母E 的信息量为 105 .01 log 2 =E I =3.25bit 英文字母x 的信息量为 002 .01 log 2 =x I =8.97bit 1—2 某信息源的符号集由A 、B 、C 、D 和E 组成,设每一符号独立出现,其出现概率分别为1/4、l/8、l/8/、3/16和5/16。试求该信息源符号的平均信息量。 解:平均信息量,即信息源的熵为 ∑ =- =n i i i x P x P H 1 2)(log )(=41log 412- 81log 812-81log 812-163log 1632-16 5 log 1652 - =2.23bit/符号 1—3 设有四个消息A 、BC 、D 分别以概率1/4、1/8、1/8和l/2传送,每一消息的出现是相互独立的,试计算其平均信息量。 解:平均信息量 ∑ =- =n i i i x P x P H 1 2)(log )(=41log 412- 81log 812-81log 812-2 1log 212- =1.75bit/符号 1—4 一个由字母A 、B 、C 、D 组成的字。对于传输的每一个字母用二进制脉冲编码,00代替A ,01代替B ,10代替C ,11代替D ,每个脉冲宽度为5ms 。 (1)不同的字母是等可能出现时,试计算传输的平均信息速率。 (2)若每个字母出现的可能性分别为 P A =l/5,P B =1/4,P C =1/4,P D =3/10 试计算传输的平均信息速率。 解:(1)不同的字母是等可能出现,即出现概率均为1/4。 每个字母的平均信息量为 ∑ =- =n i i i x P x P H 1 2)(log )(=41 log 4142?-=2 bit/符号 因为每个脉冲宽度为5ms ,所以每个字母所占用的时间为 2×5×10-3=10-2s 每秒传送符号数为100符号/秒 (2)平均信息量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