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大 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multisim电路分析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实验课程设计multisim电路分析

4.4叠加定理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掌握直流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的使用方法。

2.掌握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的测试方法。

3.进一步加深对叠加定理的理解。

二、叠加定理
全部电源在线形电路中产生的任一电压或电流,等于每一个电源单独作用产生的相应电压或电流的代数和。

三、使用Multisim10测试
由图可知,U1= —1.111V,U2= —11.111V,U3= 10V,U1=U2+U3,所以,叠加定理成立。

4.6串联RLC 电路时域响应的测试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掌握二阶RLC 串联电路暂态响应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2. 研究二阶RLC 串联电路参数对响应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串联RLC 电路的响应特点
可以用一个二阶微分方程描述的电路称为二阶电路。

2c
c c 2
d u du RC u 0dt dt LC ++=2c c c s 2d u du RC u u dt dt
LC ++= 若输入为零,即零输入响应,电路方程为 2c
c c 2
d u du RC
u 0dt dt LC ++=
如图,此时为欠阻尼响应,即 R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实验报告010812##跳舞机设计一.设计目的:掌握矩阵键盘和显示接口的硬件设计方法掌握键盘扫描程序和显示程序的编程方法实用程序设计及学习DOS、BIOS调用1.基本功能设计:至少设计4个数码管和4个按键数码管显示的舞蹈动作是随机的可以统计游戏者的分数2.扩展功能:电脑和实验版上可以加一些声光电的效果3.创新功能:,,,作为正常↑→↓←,当作反向应用,即↓←↑→。

二.系统方案:设计思路如下:产生4个随机数,将随机数和方向对应。

将随机方向显示在数码管上,从按键获得方向输入,比较两方向的值。

时间结束将统计到的正确值转换成评分,输出评分等级。

程序分为以下几大部分:主程序,RDNUM,DISPLAY,SCANNUM1,CMPNUM。

其中RDNUM 调用系统时间规范化产生随机数,载入BUF,;DISPLAY则将BUF1的数值在TABEL2查询获得数码管值,并将内容显示出来;SCANNUM1循环调用DISPLAY以维持在扫描键值期间的数码管显示,同时监控按键获得键值,查询TABE1将键值转换为数值,超时则记为-1;CMPNUM调整键值和随机数,将他们的对应域统一,形成映射,比较二者的值;主程序通过循环调用SCANNUM1持续监控按键直到超时,4次调用CMPNUM,统计正确数,最后对结果评分等级NICE,GOOD,PASS,FAIL,调用DISPLAY显示评分。

1.主程序:MOV AX,DATAMOV DS,AX ;数据段段址送DS。

MOV AX,STACKMOV SS,AX ;堆栈段段址送SS。

MOV SP,OFFSET TOP ;获取堆栈指针。

MOV DX,0EE03H ;DX指向8255的D口。

MOV AL,10001001B ;工作方式状态控制字,表示方式0,端口C输出。

OUT DX,AL ;完成8255初始化。

STEP1:CALL FAR PTR RDNUM ;调用RDNUM生成随机数,存储于BUF。

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

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AM 调制与解调目的:了解并掌握幅度调制(AM )及其解调的基本原理,学会利用加法器实现AM 调制。

内容:设想用图1所示方案来实现幅度调制。

其中()x t 与载波信号cos c t ω相加,然后通过一个非线性器件,使输出()z t 与输入()y t 满足如下关系: ()()1y t z t e =-,()()cos100y t x t t π=+这种非线性关系可以通过二极管的电流-电压特性来实现。

若分别以()i t 和()v t 代表二极管的电流和电压,则有()()01av t i t I e =-(a 为实数)。

可利用y e 的幂级数展开式2311126y e y y y =++++ 研究()z t 和()x t 频谱的关系。

利用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分析下列问题:(1) 若()x t 的频谱如图2所示,且1100c ωω=,利用y e 幂级数的前三项,画出()z t 的频谱()Z j ω;(2) 设计一个带通滤波器,使得其输出()r t 为用()x t 进行幅度调制的结果()cos c x t t ω。

()x t ()z t cos c t ω()r t 1 y z e =-() BPF H j ω()y t 图1ω01ω2-ω1()X j ω图2设计结果:(1)根据题目得出z 的表达式为z=sinc(t)+cos(100*pi*t)+0.5*[sinc(t)+cos(100*pi*t)].^2 程序如下:>> t=-20:0.01:20;%由采样定理,设置采样频率为200>> w=-800:0.2:800;>> z=sinc(t)+cos(100*pi*t)+0.5*[sinc(t)+cos(100*pi*t)].^2;>> Z=z*exp(-j*t'*w)*0.005;>> plot(w,Z);得到()Z j ω的图像如下-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505101520(2)带通滤波器设计如下:程序如下:>> t=-20:0.01:20;>> w=-800:0.2:800;>> h1=2*sinc(t).*cos(100*pi*t);>> H1=h1*exp(-j*t'*w)*0.005;>> H1=abs(H1);>> r=Z.*H1;>> plot(w,r);得到的波形为-800-600-400-2000200400600800-505101520设计结果分析:实际滤波后与理论频谱存有一些地方不相同,可能是因为在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后,滤波后的波形不仅保留了sinc(t)cos(100πt)信号的频谱,同时还保留了z(t)中的 cos(100πt)成分的频谱,所以波形有一些不同。

电子科大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科大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题目描述仿真一:M=1,选定BPSK调制,AWGN和瑞利信道下的误符号率性能曲线(横坐标为符号信噪比Es/N0),并与相应的理论曲线比较。

仿真二:对2发1收的STBC-MIMO系统(Alamouti空时码),分析2发射天线分别受到独立瑞利信道下的误码率性能曲线,并与相同条件下单天线曲线进行对比分析。

二、系统设置三、仿真代码3.1算法说明1、信号产生:利用Matlab中的随机整数随机数产生函数randi.2、调制方法的实现:不同的调制方式对应唯一的一个星座图;通过输入序列找出星座图上的对应位置,即可输出调制结果。

3、信道模拟实现方法:AWGN信道用MATLAB自带函数randn实现,对应平均噪声功率为零;瑞利信道用randn+j*randn,对应平均噪声功率为零。

4、误码率性能曲线:发射信号序列长度设定130比特,仿真4000次,使信噪比在[0,30]每隔2取值,求平均误比特率。

5、收发系统的实现方法:对于单发单收的模型,只需将发送信号加噪声信号即为接收信号;对于二发一收的模型,因为发射天线是相互独立的,所以每根发射天线的接收信号与单发单收模型的接收信号计算方法相同,最后采用最大比合并得到接收信号。

6、调制方式:BPSK7、编码和译码方法:二发一收空时编码,最大似然译码。

8、误码率的计算:错误比特数/传输的总比特数。

3.2仿真代码代码一:调制函数function[mod_symbols,sym_table,M]=modulator(bitseq,b)N_bits=length(bitseq);if b==1 %BPSK调制sym_table=exp(1i*[0,-pi]);sym_table=sym_table([1 0]+1);inp=bitseq;mod_symbols=sym_table(inp+1);M=2;elseif b==2 %QPSK调制sym_table=exp(1i*pi/4*[-3 3 1 -1]);sym_table=sym_table([0 1 3 2]+1);inp=reshape(bitseq,b,N_bits/b);mod_symbols=sym_table([2 1]*inp+1);M=4;elseif b==3 %8PSK调制sym_table=exp(1i*pi/4*[0:7]);sym_table=sym_table([0 1 3 2 6 7 5 4]+1);inp=reshape(bitseq,b,N_bits/b);mod_symbols=sym_table([4 2 1]*inp+1);M=8;elseif b==4 %16QAM调制m=0;sq10=sqrt(10);for k=-3:2:3for l=-3:2:2m=m+1;sym_table(m)=(k+1i*l)/sq10;endendsym_table=sym_table(...[0 1 3 2 4 5 7 6 12 13 15 14 8 9 11 10]+1);inp=reshape(bitseq,b,N_bits/b);mod_symbols=sym_table([8 4 2 1]*inp+1);M=16;elseerror('unimplemented modulation');end代码二:单发单收系统在高斯信道和瑞利信道下的仿真clear allL_frame=130; N_packet=4000;b=1; % Set to 1/2/3/4 for BPSK/QPSK/8PSK/16QAMSNRdBs=[0:2:30]; sq2=sqrt(2);NT=1;NR=1;% SISOfor i_SNR=1:length(SNRdBs)SNRdB=SNRdBs(i_SNR);sigma=sqrt(0.5/(10^(SNRdB/10)));for i_packet=1:N_packetsymbol_data=randi([0 1],L_frame*b,NT);[temp,sym_tab,P]=modulator(symbol_data.',b);X=temp.‘; % frlg=length(X), X为调制后的信号序列Hr = (randn(L_frame,1)+1i*randn(L_frame,1))/sq2 ;%Rayleigh Channel,见原理说明6.1Ha=randn(L_frame,1); %AWGN channelZ1=0;R1=Hr.*X+ sigma*(randn(L_frame,1)+1i*randn(L_frame,1));Z1=Z1+R1.*conj(Hr);R2=X+sigma*Ha;for m=1:Pd1(:,m)=abs(Z1-sym_tab(m)).^2; %最大似然译码d2(:,m)=abs(R2-sym_tab(m)).^2;end[y1,i1] = min(d1,[],2);Xd=sym_tab(i1).';[y2,i2]=min(d2,[],2);Xa=sym_tab(i2).';temp1 = X>0; temp2 = Xd>0;temp3=Xa>0;noeb_p1(i_packet)=sum(sum(temp1~=temp2));noeb_p2(i_packet)=sum(sum(temp1~=temp3));endBER1(i_SNR)=sum(noeb_p1)/(N_packet*L_frame*b);BER2(i_SNR)=sum(noeb_p2)/(N_packet*L_frame*b);SNRw=10^(SNRdB/10);BER3(i_SNR)=1/2*erfc(sqrt(SNRw));%theoretical BER in AWGN channelBER4(i_SNR)=1/2*(1-sqrt(SNRw/(1+SNRw)));endsemilogy(SNRdBs,BER1,'-rx'), hold on, axis([SNRdBs([1 end]) 1e-6 1e0])semilogy(SNRdBs,BER2,'-ro'), hold on, axis([SNRdBs([1 end]) 1e-6 1e0])semilogy(SNRdBs,BER3,'-^'), hold on, axis([SNRdBs([1 end]) 1e-6 1e0])semilogy(SNRdBs,BER4,'-g*'), hold on, axis([SNRdBs([1 end]) 1e-6 1e0])title(‘BER perfoemancde of AWGN and Rayleigh channel'), xlabel('SNR[dB]'), ylabel('BER')grid on, set(gca,'fontsize',9)legend('Rayleigh practice','AWGN practice','AWGN theoretical','Rayleigh theoretical')代码三:二发一收系统空时编码仿真算法流程图:%Alamounti_scheme.mclear;N_frame=130;N_packets=4000;NT=2;NR=1; %two transmitter and one reciever diversityb=2;SNRdbs=[0:2:30];sq_NT=sqrt(NT);sq2=sqrt(2);for i_SNR=1:length(SNRdbs)SNRdb=SNRdbs(i_SNR);sigma=sqrt(0.5/(10^(SNRdb/10)));for i_packet=1:N_packetsmsg_symbol=randi([0 1],N_frame*b,NT);tx_bits=msg_symbol.';tmp=[];tmp1=[];for i=1:NT[tmp1,sym_tab,P]=modulator(tx_bits(i,:),b);tmp=[tmp;tmp1];endX=tmp.';%pay attention to the matrix dimension%space-time codingX1=X;X2=[-conj(X(:,2)) conj(X(:,1))];%channel known by receiverfor n=1:NTHr(n,:,:)=(randn(N_frame,NT)+1i*randn(N_frame,NT))/sq2;endH=reshape(Hr(n,:,:),N_frame,NT);%receive signalR1=sum(H.*X1,2)/sq_NT+sigma*(randn(N_frame,1)+1i*randn(N_frame,1));R2=sum(H.*X2,2)/sq_NT+sigma*(randn(N_frame,1)+1i*randn(N_frame,1));%MLD decoder,见原理6.2说明Z1=R1.*conj(H(:,1))+conj(R2).*H(:,2);Z2=R1.*conj(H(:,2))-conj(R2).*H(:,1);for m=1:Pd1(:,m)=abs(sum(Z1,2)-sym_tab(m)).^2;d2(:,m)=abs(sum(Z2,2)-sym_tab(m)).^2;end[y1,i1]=min(d1,[],2);S1d=sym_tab(i1).';clear d1[y2,i2]=min(d2,[],2);S2d=sym_tab(i2).';clear d2Xd=[S1d S2d];tmp1=X>0;tmp2=Xd>0;noeb_p(i_packet)=sum(sum(tmp1~=tmp2));endBER(i_SNR)=sum(noeb_p)/(N_packets*N_frame*b);endsemilogy(SNRdbs,BER,'-^');axis([SNRdbs([1 end]) 1e-6 1e0])grid on, hold onxlabel('SNR[db]'),ylabel('BER');四、仿真图图(1)图(2)五、仿真分析5.1题目一:由图(1)AWGN 和瑞利信道下的误符号率性能曲线与相应的理论曲线基本重合,且AWGN 性能强于瑞利信道。

电子科技大学 频分复用综合课程设计.(DOC)

电子科技大学 频分复用综合课程设计.(DOC)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频分复用专题设计指导书》频分复用专题设计班级学生学号教师1.设计名称传输专题设计(频分复用)2.设计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对通信系统中的典型部件电路进行方案设计、分析制作与调测电路。

通过本专题设计,掌握频分复用的原理,熟悉简单复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3.设计原理若干路信息在同一信道中传输称为多路复用。

由于在一个信道传输多路信号而互不干扰,因此可提高信道的利用率。

按复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频分复用(FDM)和时分复用(TDM)两类。

频分复用是按频率分割多路信号的方法,即将信道的可用频带分成若干互不交叠的频段,每路信号占据其中的一个频段。

在接收端用适当的滤波器将多路信号分开,分别进行解调和终端处理。

时分复用是按时间分割多路信号的方法,即将信道的可用时间分成若干顺序排列的时隙,每路信号占据其中一个时隙。

在接收端用时序电路将多路信号分开,分别进行解调和终端处理。

频分复用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中给从的是一个12路调制、解调系统框图。

频分复用原理框图【频分复用原理】在通信系统中,信道所能提供的带宽通常比传送一路信号所需的带宽宽得多。

如果一个信道只传送一路信号是非常浪费的,为了能够充分利用信道的带宽,就可以采用频分复用的方法。

在频分复用系统中,信道的可用频带被分成若干个互不交叠的频段,每路信号用其中一个频段传输。

系统原理如图2所示。

以线性调制信号的频分复用为例。

在图2中设有n 路基带信号,频分复用系统组成方框图为了限制已调信号的带宽,各路信号首先由低通滤波器进行限带,限带后的信号分别对不同频率的载波进行线性调制,形成频率不同的已调信号。

为了避免已调信号的频谱交叠,各路已调信号由带通滤波器进行限带,相加形成频分复用信号后送往信道传输。

在接收端首先用带通滤波器将多路信号分开,各路信号由各自的解调器进行解调,再经低通滤波器滤波,恢复为调制信号。

发送端由于消息信号往往不是严格的限带信号,因而 在发送端各路消息首先经过低通滤波,以便限制各路信号的最高频率 ,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这里我们假设各路的调制信号频率f m 都相等。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摘要本系统以一个大规模网络爬虫程序所获取的网络评论数据为基础,使用了词向量,用户画像等技术,构建了一个基于影评的推荐系统。

主要的工作分为两部分,首先是研究分析了豆瓣电影是如何防御网络爬虫程序已经应对策略,其次根据网络爬虫程序获取的大量数据构建了一个推荐系统。

关键词:大规模爬虫,用户画像,推荐系统目录摘要I目录II第一章绪论11.1 背景与意义11.2 本系统的总体设计构思1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1第二章大规模数据获取22.1 网络爬虫程序的原理22.2网络爬虫程序的设计方案22.3豆瓣电影爬虫可行性分析32.3.1 豆瓣电影页面分析32.3.2 豆瓣电影反爬虫策略分析32.3.3 豆瓣电影爬虫策略的设计42.4网络爬虫性能优化42.5 本章小结5第三章影评分析推荐系统53.1 推荐系统综述53.1.1 推荐系统的概念和定义53.1.2 推荐系统的形式化定义63.2 推荐系统用户模型设计63.2.1 文本分析简介73.2.2 文本分析操作73.3 推荐系统推荐对象模型设计83.3.1 评分机制建模83.3.2 影片分类特征建模83.4 推荐系统算法83.4.1 协同过滤算法83.4.2 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算法83.5 推荐系统推荐关键算法部分93.5.1 距离定义部分93.5.2 近邻查找部分113.5.3 评分向量的构建12第四章课程设计总结与展望134.1 总结134.2 后续工作展望13致14参考文献15第一章绪论1.1 背景与意义随着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民数量也在大规模增长,用户在社交与电商上的活跃程度日趋增加。

随着用户群体的增加,用户在网络上留下的行为数据呈现指数级增长。

面对庞大的用户群体以及如此大量的行为数据,如何从中快速、准确、有效的获取到有价值的数据,分析出用户的行为习惯以及偏好,在大规模容的场景下,为用户提供精准的推荐服务,是现在大数据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和重点。

网络爬虫是大规模数据获取的必要程序。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流水灯的实现

电子科技大学-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流水灯的实现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流水灯的设计1问题概述:设计一个可以循环移动的流水灯,灯总数为8盏,具体要求如下:1、5亮,其余灭,右移三次后全灭4、8亮,其余灭,左移三次后全灭4、5亮,其余灭,各向两边移三次后全灭1、8亮,其余灭,各向中间移三次后全灭所要求的彩灯电路在某电路板上完成,该电路板能够提供48MHz标准时钟信号,附带有8个共阳的LED管可作为彩灯使用。

2问题分析本装置可以看作一个具有20个状态的无输入、8个输出的Moore型时钟同步状态机,每一个状态对应依次出现的每一种亮灯情况,用5位状态编码表示。

这里构造一个模20的计数器来循环产生这20种状态。

同时对于输入的48MHz的标准时钟信号,需要将其转化为1HZ的信号,此处同样用计数器来实现分频功能。

8个输出分别控制LED的发光情况。

这里使用5-32的译码器实现输出函数的构造。

电路框图如下:这里使用一个5位的状态编码Q4Q3Q2Q1Q0,表示20个状态。

8位的输出函数F7F6F5F4F3F2F1F0分别表示由左至右每一个灯的通断情况。

由于本题中LED灯采用共阳极连接方式,所以当Fn为低电平时,对应的LED灯发光。

本电路状态图如下:本电路的转移/输出表如下:现针对每一部分设计具体电路3设计方案3.11/48MHz分频电路对于48MHz的信号,一秒钟内有4.8*10^7个周期,而所需1Hz信号,每秒只有一个周期。

使输入信号每经过2.4*10^7个周期,输出信号翻转一次方向,便可获得所需的1Hz信号。

可以构造一个模4.8*10^7的计数器用于计数,并使计数器输出的最高位在一秒之内恰好变化一次,且占空比为50%,故采用7片74x163进行级联。

计数范围为:0110 1001 00011100 1010 0000 0000-1001 0110 1110 0011 0101 1111 1111。

这样恰好可以保证最高位输出的信号为1Hz 。

这里采用置位法,电路如下。

电子科技大学_交通灯课程设计报告书

电子科技大学_交通灯课程设计报告书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报告姓名:学号:选课号:一、设计题目交通灯控制器二、设计要求1.东西方向为主干道,南北方向为副干道;2.主干道通行40秒后,若副干道无车,仍主干道通行,否则转换;4.换向时要有4秒的黄灯期;5.南北通行时间为20秒,到时间则转换,若未到时,但是南北方向已经无车,也要转换。

6.附加:用数码管显示计时。

三、设计过程1.交通控制灯总体设计方案整个交通控制灯电路可以用主控电路控制交通灯电路的亮灯顺序,用计数器控制亮灯时间并给译码器输入信号以便数码管显示时间,用函数发生器产生频率为1Hz的矩形波信号以供计数器计数。

框图如下:十字路口车辆运行情况只有4种可能(在副干道有车时):(1)设开始时主干道通行,支干道不通行,这种情况下主绿灯和支红灯亮,持续时间为40s。

(2)40s后,主干道停车,支干道仍不通行,这种情况下主黄灯和支红灯亮,持续时间为4s。

(3)4s后,主干道不通行,支干道通行,这种情况下主红灯和支绿灯亮,持续时间为20s。

(4)20s后,主干道仍不通行,支干道停车,这种情况下主红灯和支黄灯亮,持续时间为4s。

4s后又回到第一种情况,如此循环反复。

因此,要求主控制电路也有4种状态,设这4种状态依次为:S0、S1、S2、S3。

即:状态转换图如下:这四个状态可以用用一个4进制的异步清零计数器(74LS160)进行控制并作为主控部分,控制亮灯的顺序。

再用两片计数器(74LS160)控制亮灯时间,分别计数40、20、4。

2.主控电路主控电路是由一块74LS160接成的4进制计数器,即当QC为1时用异步清零法立刻将计数器清为零,同时,另外两片74LS160计数器产生的清零信号与主控电路的计数器的计数CLK连接,即当计数器一次计数完成后(一种的状态的亮灯时间过后),计数器清零,同时主控电路CLK接收一个脉冲,跳至下一状态。

如此循环变可实现四个状态的轮流转换。

3.计数器计数器的作用:一是根据主干道和副干道车辆运行时间以及黄灯切换时间的要求,进行40s、20s、4s 3种方式的计数;二是向主控制器发出状态转换信号,主控制器根据状态转换信号进行状态转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传输专题设计(频分复用)班级通信18班学生李澳学号2011019180012教师饶力,刘镰斧【设计名称】传输专题设计(频分复用)【设计目的】要求学生独立应用所学知识,对通信系统中的典型部件电路进行方案设计、分析制作与调测电路。

通过本专题设计,掌握频分复用的原理,熟悉简单复用系统的设计方法。

【设计思想】每路话音信号带宽为300~3400Hz,取4kHz作为标准带宽;而电缆传输频带60kHz~156kHz,即带宽为96kHz。

由于是全双工,96kHz的带宽正好可容纳24路信号(A-B,12路,B-A,12路)在一个信道上传输。

【系统原理】各路信号m(t)首先由低通滤波器进行限带,限带后的信号分别对不同频率的载波进行线性调制,形成频率不同的已调信号。

为了避免已调信号的频谱交叠,各路已调信号由带通滤波器进行限带;再利用加法器把3路信号加在一起,合成一个前群,12路信号形成4个前群,利用加法器将这四个前群加在一起,形成多载波信号,在共享信道上传输。

在接收端, 为了使发送方不至于收到自己发出的信号,由混合线圈接收, 经过带通滤波器滤波,相干解调,低通滤波,再经过放大器放大,得到解调信号。

【设计指标】设计一个频分复用调制系统,将12路语音信号调制到电缆上进行传输,其传输技术指标如下:1. 语音信号频带:300Hz~3400Hz。

2. 电缆传输频带:60KHz~156KHz。

3.传输中满载条件下信号功率不低于总功率的90%。

4.电缆传输端阻抗600Ω,电缆上信号总功率(传输频带内的最大功率)不大于1mW 。

5.语音通信接口采用4线制全双工。

6.音频端接口阻抗600Ω,标称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 。

7.滤波器指标: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 ,阻带衰耗40dB (功率衰耗),截止频率(设计者定)。

8.系统电源:直流24V 单电源。

【系统设计框图】A B 传输(发送端):图1 传输原理示意图(A 至B)其中各个滤波器的通带频率范围如下:LPF0 ~ 4kHzBPF1 12kHz~ 16kHz BPF2 16kHz ~ 20k Hz BPF3 20kHz ~ 24kHz BPF4 60kHz ~ 72kHz BPF5 72kHz ~ 84kHz BPF6 84kHz ~ 96kHz BPF7 96kHz ~ 108kHzB A 传输(发送端):图2 传输原理示意图(B 至A)其中各个滤波器的通带频率范围如下:LPF0 ~ 4kHzBPF1 12k ~ 16k BPF2 16k ~ 20k BPF3 20k ~ 24k BPF8 108k~120k BPF9 120k~132k BPF10 132k~144k BPF11 144k~156k信号在信道上的传输频带为:60kHz ~ 156kHz 其中A B 传输所占用频带为:60kHz ~ 108kHz→B A 传输所占用频带为:108kHz ~ 156kHz→接收端原理示意图(以B 端接收为例,为方便起见,只画出了前3路信号)图3系统接收端原理示意图如上图所示,发送端插入一个导频,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一个通带为60kHz 156kHz 的带通滤波器,再通过相干解调器,将信号频谱搬移到基带。

:第1路信号用LPF 进行滤波,其余均通过BPF 进行滤波,滤波之后每路信号再经过放大器进行放大即可恢复出原始信号。

下面分别对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系统具体功能实现电路】一、载波产生电路1、晶体振荡器产生正弦信号设计时用晶体振荡器先产生基准正弦信号,再利用锁相环进行频率的合成,以产生设计所需的各种信号。

图4为基准信号产生电路。

图4 基准信号产生电路2、频率合成器产生载频在得到基本正弦信号之后,可以采用锁相式频率合成器来获得不同频率的载频。

产生载频信号的电路示意图如下图5所示。

图5 锁相频率合成器基本框图在环路锁定时,在上图5中,鉴相器两输入的频率相同,即r df f =是VCO 输出频率经N 分频后得到的,即d f o f/d o f f N=所以输出频率 o rf N f =设计中的锁相环电路可以用集成的频率合成器,如MC145106,其原理框图如图6所示:图6 MC45146电路原理框图经分频器输出的信号不一定满足信号的设计要求,可以再级联一个频率和成器,也可以用锁相环技术,其,则总的有:o in f M f =/o in f M f N=例如产生一个设计所需的12KHZ 的信号,则可以M=3,N=250。

要产生实验中的其它信号与之类似。

二、导频插入及提取由于采用相干解调,就需要获得与发送端同频同相的相干载波对已调信号进行解调,也即需载波同步。

解调载波的获取,是从发端发送的导频获得。

因为是抑制载波调制,所以在已调信号中不含有载波功率,就不能直接提取载波。

可采用插入导频法, 发送端导频的插入,应插在信号功率为零的地方,这样便于提取。

插入导频法是在发送信号的同时,在适当的频率位置上,插入一个称作导频的正弦波,在接收端就提取出这个导频作本地载波,用于同步解调(相干检测)。

导频插入电路的原理图如图7所示。

图7 发送端导频插入原理示意由图7可知,()()sin cos o c c u t Am t a t a tωω=-在接收端,导频提取可采用窄带导频滤波器,或直接用锁相环来提取。

示意图如图8。

图8 接收端导频提取示意图相应的表达式推导经过低通滤波器后,即可恢复出调制信号s(t)。

导频的加入可以用加法器将已调信号与导频相加实现。

加法器电路将在下面内容中给出。

三、调制与解调电路由于系统采用SSB 方式调制,相干解调,所以对于调制与解调电路,在电路实现上本质是相同的,都是载波与未调制信号(或已调制信号)相乘。

因此系统中这两部分可以采用相同的设计。

这里采用两输入的乘法器模块MC1596即可实现。

本系统在调制与解调时均采用二次调制(解调)。

调制(解调)电路关键乘法器模块仿真如图9所示。

在解调时有一点需要说明,本系统采用二次解调。

由于滤波器归一化过渡带指标必须大于1%,致使无法在100KHZ 以上的高频准确截取4KHZ 的频带。

如果采用一次解调,由于过渡带较宽,所带来的噪声会在解调后叠加到语音信号中去。

故采用两次解调。

具体解调方法在系统总体框图中已经指出,这里不再赘述。

图9系统调制(解调)模块仿真图四、滤波器设计滤波器(低通和带通)相关的设计参数已经在系统传输框图中给出。

这里再从设计指标上进行简单说明。

用滤波法产生单边带信号时,一次群滤波器都为低通通滤波器(取上边带),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截止频率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二次群滤波器都为高通通滤波器(取下边带),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截止频率也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

一次群SSB调制器后的滤波器为带通滤波器,规一化过渡带1%,特征阻抗600Ω,通带衰耗1dB,阻带衰耗40dB(功率衰耗),中心频率为单边带调制的载频频率,带宽为4KHZ.→在上面的调制框图,A B传输调制中,BPF1-BPF3为第一级调制后的BPF,BPF4-BPF7为第二级调制后的BPF,由于在接收端解调后的BPF与调制时的对应的BPF相同,所以没有列出接收端的BPF,接收端最后相干解调后,→需要接一低通滤波器LPF。

下面给出A B传输的滤波器的参数。

单位为kHz。

中心频率通带带宽阻带带宽归一化过渡带BPF113.85 3.1 4.35%BPF217.85 3.1 4.3 3.75%BPF321.85 3.1 4.33%BPF466123614.3%BPF578123612.5%BPF690123611.1%BPF7102123610%表1 系统各带通滤波器设计参数相干解调后所接LPF的截止频率为4kHz。

五、加法器电路系统中的信号需要多次加法运算,总共涉及3种加法器,它们分别是3输入加法器(前群合成),4输入加法器(二次群产生)以及2输入加法器(导频加入)。

3种加法器分别如下图所示。

图10 3输入加法器(用于前群产生)图11 4输入加法器(用于二次群合成)图12 2输入加法器(用于导频插入)六、四——二线转换由于语音信号是收和发同时存在(收二线,发二线),所以是四线,而传输线是二线,这就需要进行四——二线转换。

四——二线转换原理图如图13所示。

在将二次群信号送入电缆传输时,为了使发送方不至于收到自己发出的信号,采用混合线圈。

混合线圈的等效原理图如图18所示。

混合线圈原理是一个平衡电桥,使本端发送的信号不能渗漏到本端的接收信号处而形成回波。

图13 四——二线转换原理图图14 混合线圈的等效原理图当电桥平衡时(4个电阻大小相等),发端信号在收端A, B两点产生的电位相等,A到B间无电流流过,所以收端不会收到发端信号。

而对发端和收端来说,输入,输出阻抗均为600Ω。

具体电路如图15所示。

图15 四-二线转换电路仿真七、放大电路根据给定指标,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一路信号),而每调制一次,电压幅度就衰减1/2,经过两次调制,电压幅度衰减为原来的1/4。

在二——四线转换中,电压还要衰减1/2。

总的电压衰减为1/8。

按照功率与电压的关系,功率和电压是平方关系,即:2/P U R 其中:P 为平均功率, U 为平均电压, R 为阻抗。

在已知平均功率和阻抗的条件下,可算出平均电压值。

由于总电压衰减了1/8,所以总功率就衰减了。

21/8例:输入功率为0.1mw,到线路端时,只有: mw =0.001563mw20.1/8而根据设计要求,线路上的信号总功率为0.9mw,分到每一路信号的功率为0.9/24mw =0.0375mw 。

要完成上述指标,必须将被衰减了的信号进行放大,以满足设计要求。

放大倍数为N.N=0.0375/0.001563=24.电路如图16。

图16放大器电路仿真图其中R2=600 ,R1=150 ,Avf = 5, Vcc =12V 。

【设计指标计算】1、音频端接口阻抗600Ω,标称输入输出功率为0.1mW 。

因此输入电压为(0.1mW * 600Ω) =0.2449 V 2、滤波器指标:采用二次调制。

第一次用:12KHz,16KHz,20KHz 调制形成前群。

按最高载频计算,即 =600Hz ,=20KHz ,则1f ∆1c f , 即3% 。

03.0102060031=⨯=α第二次分别用84kHz 、96kHz 、108kHz 、120kHz 调制,按最高载频120KHz 计算, 即, ,则321024⨯=∆f 3101202⨯=c f2.010********32=⨯⨯=α,完全能够满足设计给定的归一化过渡带指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