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中说禅-图解中枢
缠中说禅图解

1- 3类买、卖点图示11- 3类买、卖点图示2第3类买、卖点图示底背驰图例说明1底背驰图例说明2底背驰图例说明3底背驰图例说明4底背驰图例说明51、首先缠论不是玄学,是一门应用技术!!缠论揭示的操作方法是切实可行。
2、缠论的核心的:背驰、级别、中枢及买卖点。
其他的都是缠师为了说明缠论是科学而增加的说明!!3、缠论运用:背驰:由于背驰的存在,确保了买卖1、2点的必然被抓。
级别:由于级别之间存在演进规律,按照级别逐级研判,可以提高自己至少3个数量级的战斗能力。
中枢:中枢的大量存在和运动规律,给出了操作选择—震荡操作或者买卖3点把握。
走势终完美:给走势预测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4、总论:缠论是股市赢家操作秘诀的最精要注解。
按照他揭示的规律操作一定会有收获。
也谈谈学习缠中说禅(以及任何股票操作方法)进步的标志第一层次初学者目标:开始直接接触市场,阅读市场本身的信息;不再听其他人对于市场的间接意见。
已经可以运用分型、线段、中枢直接观察走势图第二层次晋级者能够正确分解不同级别的走势,正确判断背驰,正确处理中阴阶段,买卖点比较精确。
第三层次胜任者能够熟练运用理论,并同时配合资金管理,对政策、比价也有较深的理解。
级别、仓位、韵律配合基本到位,还需要一定的反应时间,反应虽机械,但一板一眼正确到位。
但此时还没有对自己本身的理解,尚无法掌握感觉因素,直觉还没有升起。
第四层次大师对自己内在的感觉较深,并能够与市场关联。
能清晰的感觉到自己与市场之间存在的沟通渠道,不再觉得自己处于市场之外,而是融入市场的大信息场之中。
可以轻易无中生有地取得所需要的信息,仓位轻重自如,并可以随时表达自己的感受,不机械,操作轻松自然。
第五层次仙家清楚的了解自己和市场的本质,并已将二者融为一体。
永远坐在顺风船上,再也感觉不到任何阻力。
初学缠论,会为其浅显易懂、简单而有诱惑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所强烈吸引,但是越学越觉得缠论的博大精深,缠师后面的理论概念越来越严谨,旁征博引,从哲学到数学,从论语到佛学,估计以绝大多数缠族的文化根基基本上就崩溃了,基础概念也总是有些混乱不清,操作起来更加是没有章法,从而对缠论的伟大和可操作性产生怀疑,听缠师讲禅已有时日,虽然对缠师的缠论不能说完全理解和掌握,但是为了能让大家也能更直白的理解缠论一些核心理念,把自己读缠论和操作上的一些心得给大家分享。
缠论知识:中枢的基本知识(一)系列篇

缠论知识:中枢的基本知识(一)系列篇、中枢的基本知识在《教你炒股票17 :走势终完美》这一节内容中,缠师给出了走势中枢的概念,它的原文如下: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概念: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称为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按次定义理解,任何连续的“向上+向下+向上”或“向下+向上+向下”,只要重叠,都必然产生某一级别的中枢。
为了表示方便,我把次级别的走势类型,用本级别的一笔来代替。
事实上缠师就是因为老拿次级别完成的走势类型来定义本级别,使新学的朋友,理解起来脑筋得转过这个弯来,而好多人,转的并不那么流畅。
在展开讲解之前,再说一下走势类型,它分为上涨、下跌和盘整三种:上涨:后面的高点高于前面的高点,后面的低点也高于前面的低点。
下跌:后面的低点低于前面的低点,而后面的高点也低于前面的高点。
盘整:后面的高点高于前面的高点,但后面的低点却低于前面的低点。
或高面的高点低于前面的高点,而后面的低点却高于前面的低点。
下面我给出上涨、下跌、盘整的示意图,如下:从示意图中看,上涨、下跌和盘整都是由三笔构成的,也就是都是完整的上下上或下上下三段(也叫笔)构成。
对于盘整,由于有上涨笔起笔的和下跌笔起笔的,所以画了四种形态。
事实上,从上面六个示意图来看,按中枢的定义,且图中的每一笔都是次级别完成的走势类型,它们都是构成本级别的中枢的。
按照定义,上图连续的上下上三笔和下上下笔,只要有重叠,都是构成走势中枢的。
只是在习惯中,不把它当成中枢形态,若3-4 这一笔回试一笔,与高点(或低点)2 有重合,它就构成我们习惯操作意义上的中枢。
而把面的这两种图形,当成无中枢上涨(下跌)模式,若新高或新低的一笔与前面同向一笔比较时力度背驰,就叫它们为盘整背驰模式。
从走势终完美的角度考虑,对于上面的两个示意图来说,左侧的上涨,只要后面的高点高于前面的高点,它随时结束,都是完美的。
而对于右侧的下跌来说,只有后面的低点低于前面的低点,它随时结束也都是完美的。
缠中说禅中枢和笔公式通达信版

{通达信MA+中枢+分笔公式} {M1,M2参数自己定,可选5,10} MA1:MA(CLOSE,5); MA2:MA(CLOSE,10); {N1:1,100,10;N2:1,100,10;DISP:=1,3,2}; N1:=10;N2:=10;DISP:=2; K:=IF(PERIOD=5,1,{日}IF(PERIOD=6,1,{周}IF(PERIOD=7,1,{月} IF(PERIOD=8,1,{多分钟} IF(PERIOD=9,1,{多日}IF(PERIOD=10,1,{季} IF(PERIOD=11,2,{年}IF(PER IOD=4,1,{60F}IF(PERIOD=3,1,{30F} IF(PERI OD=2,1,{15F} IF(PERIOD=1,1{5F},1{1F})))))))))))/10;P1:=PEAK(1,K*N1,1); P2:=PEAK(1,K*N1,2); WP1:=PEAKBARS(1,K*N1,1); WP2:=PEAKBARS(1,K*N1,2);T1:=TROUGH(2,K*N2,1); T2:=TROUGH(2,K*N2,2); WT1:=TROUGHBARS(2,K*N2,1); WT2:=TROUGHBARS(2,K*N2,2);TJ1:=P1>T1AND P2>T2 ; ZD:=MAX(T1,T2);ZG:=MIN(P1,P2); LL:=MIN(T1,T2); HH:=MAX(P1,P2); TJ2:=FILTER(ZG>ZD,2); TJ3:=ZG=REF(ZG,BARSLAST(TJ2))OR ZD=REF(ZD,BARSLAST(TJ2)); TJ4:=TJ1&&TJ2&&NOT(TJ3); TJ5:=BETW EEN(ZD,REF(ZD,REF(BARSLAST(TJ4),1)),REF(ZG,REF(BARSLAST(TJ4),1)));TJ6:=BETWEEN(ZG,REF(ZD,REF(BARSLAST(TJ4),1)),REF(ZG,REF(BARSLAST(TJ4),1))); TJ7:=ZG>REF(ZG,REF(BARSLAST(TJ4),1))&&ZDREF(HHV(H,4),1),4); 局部高点预选B:=BACKSET(局部高点预选A=0 A NDREF(局部高点预选A,1)=1,2); 局部高点预选C:=IF(局部高点预选B=1AND REF(局部高点预选B,1)=0,1,0); 缺口判断:=IF(L>REF(H,1),1,IF(HREF(距前低天,1) AND LLV(L,距前高天+1)=4ORLL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1 OR LLV(L,距前低天+2)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1) AND大值周期>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 AND 大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1,0);高保留A:=IF(局部高点预选C=1AND REF(距前低天,1)>REF(距前高天,1)AND HHV(H,距前低天+1)>REF(HHV(H,距前低天+1),1),1,0);高保留B:=IF(局部高点预选C=1 ANDREF(距前低天,1)<=REF(距前高天,1) AND REF(低保留S,距前低天)=-1 AND (距前低天>=4 OR HH V(缺口判断,距前低天)=1),1,0);高保留:=IF((高保留A=1 OR 高保留B=1 OR判断=1)AND H>REF(L,距前低天+1),1,0);预判A:=IF((距前高天<4AND HH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1)OR REF(高保留,距前高天)=0,1,0); 判断A:=IF(局部低点预选C=-1 ANDREF(距前高天,1)<=REF(距前低天,1)AND 预判A=1AND小值周期>R 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1) AND 小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 AND小值周期>REF(小值周期, 距前低天),-1,0); 低保留A:=IF(局部低点预选C=-1ANDREF(距前高天,1)>REF(距前低天,1) ANDLLV(L,距前高天+1)=4 OR LL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1 OR判断A=-1),-1,0); 低保留:=IF((低保留A=-1OR低保留B=-1)AND L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A+1)AND 大值周期>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A) AND 大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A),1,0); 高保留XA:=IF(局部高点预选C=1 AND REF(距前低天A,1)>REF(距前高天A,1) ANDHHV(H,距前低天A+1)>REF(HHV(H,距前低天A+1),1),1,0); 高保留XB:=IF(局部高点预选C=1 ANDREF(距前低天A,1)<=REF(距前高天A,1)AND REF(低保留,距前低天A)=-1 AND (距前低天A>=4ORHHV(缺口判断,距前低天A)=1),1,0); 高保留X:=IF((高保留XA=1OR高保留XB=1OR判断X=1) AND H>REF (L,距前低天A+1),1,0); 预判XA:=IF((距前高天A<4 AND HH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A)!=1) OR REF(高保留XA,距前高天A)=0,1,0); 判断XA:=IF(局部低点预选C=-1 AND REF(距前高天A,1)<=REF(距前低天A,1)AND 预判XA=1AND 小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A+1) AND 小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A) AN D小值周期>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A),-1,0); 低保留XA:=IF(局部低点预选C=-1AND REF(距前高天A,1)>REF(距前低天A,1) ANDLLV(L,距前高天A+1)=4ORLL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A)=-1 OR 判断XA=-1),-1,0);低保留X:=IF((低保留XA=-1 OR 低保留XB=-1) ANDL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YA+1) AND 大值周期>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YA) AND大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YA),1,0);高保留YXA:=IF (局部高点预选C=1AND REF(距前低天YA,1)>REF(距前高天YA,1) AND HHV(H,距前低天YA+1)>REF(HHV(H,距前低天YA+1),1),1,0);高保留YXB:=IF(局部高点预选C=1 ANDREF(距前低天YA,1)<=REF(距前高天YA,1)AND REF(低保留X,距前低天YA)=-1AND(距前低天YA>=4OR HHV(缺口判断,距前低天YA)=1),1,0);高保留YX:=IF((高保留YXA=1OR 高保留YXB=1OR 判断YX=1) AND H>REF(L,距前低天YA+1),1,0);预判YXA:=IF((距前高天YA<4 AND HH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YA)!=1) OR REF(高保留YXA,距前高天YA)=0,1,0); 判断YXA:=I F(局部低点预选C=-1 AND REF(距前高天YA,1)<=REF(距前低天YA,1) AND预判YXA=1 AND小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YA+1) AND 小值周期>REF(大值周期,距前高天YA)AND 小值周期>REF(小值周期,距前低天YA),-1,0);低保留YXA:=IF(局部低点预选C=-1AND REF(距前高天YA,1)>REF(距前低天YA,1) AND LLV(L,距前高天YA+1)=4 ORLLV(缺口判断,距前高天YA)=-1OR 判断YXA=-1),-1,0); 低保留YX:=IF((低保留YXA=-1 OR 低保留YXB=-1)A ND LREF(H,REF(距前高天YA,1)+2),1,IF(高保留YX =1 AND 低保留YX=-1AND L。
中枢1

中枢1中枢(2011-10-04 19:58:21)标签:杂谈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定义:中枢定义: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称为缠中说禅走势中枢。
“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一”: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都可以分解成同级别“盘整”、“下跌”与“上涨”三种走势类型的连接。
“缠中说禅走势分解定理二“: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都至少由三段以上次级别走势类型构成。
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数学表达式:A、B、C,分别的高、低点是a1\a2,b1\b2,c1\c2,则中枢的区间就是[max(a2,b2,c2),min(a1,b1,c1)]。
而中枢的形成无非两种,一种是回升形成的,一种是回调形成的。
对于第一种有a1=b1,b2=c2;对第二种有a2=b2,b1=c1。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中枢的公式都可以简化为[max(a2,c2),min(a1,c1)]。
显然,A、C段,其方向与中枢形成的方向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在中枢的形成与延伸中,由与中枢形成方向一致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区间重叠确定。
例如,回升形成的中枢,由向上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区间重叠确定,反之依然。
为方便起见,以后都把这些与中枢方向一致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称为Z走势段,按中枢中的时间顺序,分别记为Zn等,而相应的高、低点分别记为gn、dn,定义四个指标,GG=max(gn),G=min(gn),D=max(dn),DD=min(dn),n遍历中枢中所有Zn。
特别地,再定义ZG= min(g1、g2),ZD=max(d1、d2),显然,[ZD,ZG]就是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区间严格的公式可以这样示:次级别的连续三个走势类型A、B、C,分别的高、低点是a1\a2,b1\b2,c1\c2。
则,中枢的区间就是(max (a2,b2,c2),min(a1,b1,c1))注意,次级别的前三个走势类型都是完成的才构成该级别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完成的走势类型,在次级别图上是很明显的,根本就不用着再看次级别下面级别的图了。
感悟缠论(16)——中枢递归定义与分型、笔、线段

感悟缠论(16)——中枢递归定义与分型、笔、线段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归纳了中枢的概念、中枢的“生、住、坏、灭”、中枢形成后的运动方式等,这是中枢理论最基本的部分,后面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以后再说。
现在,我们跳到后面的课程,去学习分型、笔、线段,因为,它们是中枢应用的基础。
某级别的走势中枢,是由其次级别走势类型的重叠部分所构成的。
从中枢的定义可以看到,中枢是递归的。
所谓“递归”,是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种算法,是指一个程序内部的过程、函数或子程序在运行过程中直接或间接调用其自身。
现实中,递归的例子很多。
例一,著名的斐波那契(Fibonacci) 数列0,1,1,2,3、5、8、13、21、34、55、89、144、233 ……,它从第三项开始,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
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则为:设F(n)为该数列的第n项(n∈N+)。
F(0) = 0,F(1)=F(2)=1,F(n)=F(n-1)+F(n-2) (n≥3时)例二,MACD指标的计算公式中(设参数为12、26、9),也可以看到递归定义:12日快线EMA1 =(前一日EMA1×11/13+今日收盘价×2/13);26日慢线EMA2 =(前一日EMA2×25/27+今日收盘价×2/27);9日平滑异动移动平均差离值DEA =前一日DEA×8/10+今日DIF×2/10。
我以前说过MACD指标是递归的,就是因为它这几个主要指标都是用递归计算出来的。
一般地,递归定义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初始项的函数F1,初始项a1=F1(a0);二是后续项的函数F2,后续的第n项an=F2(an-1)。
其中,F1、F2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函数(即构成的规则)。
对于中枢,其构成的规则F2,即“走势中枢是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这个定义,是一直没有任何改变的。
而中枢的初始项及构成规则F1,可以有不同的设置。
缠中说禅中枢注释(教你炒股票)

单个中枢的形态和中枢高低点的判断中枢由某一个起点开始的上-下-上或者下-上-下构成,构成中枢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是连续的三段之间一定要有股价重叠区域(也就是每段当中有股价相等的一个交易区域),例如以下的a和b中的三段可以构成中枢,而c 和d中的则不能。
构成每个中枢的连续三段总共只有4个端点,其中4个端点当中最高点为中枢的高高点(GG),4个端点当中最低点为中枢的低低点(DD),另外两个端点就构成股价走势中枢价值区间,中枢区间的高点就为中枢高点(ZG), 中枢区间的低点就为中枢低点(ZD)。
显然,中枢高低点完全可能与中枢三段当中相应的GG或DD相等。
由于构成中枢三段的4个端点位置的不同,对上-下-上型和下-上-下型中枢分别对应9种可能的组合,列出如下,其中三段的夹角可以任意(180度除外):中枢级别扩展的两种类型示意根据博主中枢的定义和级别扩展定理,初步认为中枢级别扩展有两种比较典型的形式,一种是前后两个连续中枢的波动区间有重叠,一种是6个延伸段以上构成更高级别中枢。
其中6个延伸段以上的情况中也可能有前后两个连续中枢的波动区间有重叠的情况,为了便于理解,本人只区分:围绕中枢价值区间[ ZG, ZD ]上下震荡产生的级别扩展和呈现收敛走势的中枢不断延伸最终构成的级别扩展。
以上理解和以下示意图是否正确,需要博主才能判断,其它朋友也可以帮忙指正,以便及时纠错和修改。
1. 围绕中枢价值区间 [ ZG, ZD ] 上下震荡产生的级别扩展理论依据:缠中说禅走势级别延续定理二:更大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产生,当且仅当围绕连续两个同级别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产生的波动区间产生重叠。
(课程20)缠中说禅走势中枢中心定理二:前后同级别的两个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后GG〈前DD等价于下跌及其延续;后DD〉前GG等价于上涨及其延续。
后ZG<前ZD且后GG〉=前DD,或后ZD〉前ZG且后DD=<前GG,则等价于形成高级别的走势中枢。
缠论学习-中枢扩张及扩展

中枢扩张及扩展大家有关于中枢扩张和中枢扩展的异同点,以及两者之间疑问、想法、建议,对这两者进行详细的区分并且以此为中心向上和向下延伸细化。
中枢扩张和中枢扩展的前生后世能全面透彻的理解掌握后,对缠论的理解会更进一步常见谬误:1、认为扩张等同扩展!2、扩张后,走出了不可扩展,就说没有扩张或不属扩张范畴。
缠中说禅走势中枢:某级别走势类型中,被至少三个连续次级别走势类型所重叠的部分。
这里有一个递归的问题,就是这次级别不能无限下去,在实际之中,对最后不能分解的级别,其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定义为至少三个该级别单位K线重叠部分。
一般来说,对实际操作,都把这最低的不可分解级别设定为1分钟或5分钟线。
具体的计算以前三个连续次级别的重叠为准。
注意,次级别的前三个走势类型都是完成的才构成该级别的缠中说禅走势中枢,完成的走势类型,在次级别图上是很明显的,根本就不用着再看次级别下面级别的图了。
中枢的形成、中枢的区间:中枢的形成无非两种,一种是回升形成的,一种是回调形成的。
在中枢的形成与延伸中,由与中枢形成方向一致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区间重叠确定。
例如,回升形成的中枢,由向上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区间重叠确定。
这些与中枢方向一致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称为Z走势段。
相应的高、低点分别记为gn、dn,定义四个指标,GG=max(gn),G=min(gn),D=max(dn),DD=min(dn),n遍历中枢中所有Zn。
再定义ZG= min(g1、g2),ZD=max(d1、d2),显然,[ZD,ZG]就是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的区间。
中枢方向:中枢形成的三段的方向是怎么开始的,不是随便三段就是的。
如果是向上的走势,里面的中枢一定是下-上-下的,向下的相反。
向上走势的典型中枢方向为3段连续重叠的次级走势构成的“下上下”类型;向下走势的中枢方向典型为3段连续重叠的次级走势构成的“上下上”类型;如果某级别走势仅仅由3段次级别走势构成,那么第2个次级别走势段的走势方向为该走势的中枢方向。
缠中说禅,精确分析三买三卖(附图解)

缠中说禅,精确分析三买三卖(附图解)期待我们成为朋友,我们将为您提供投资理免费关注,期待我们成为朋友击标题下蓝字“博商天下”免费关注,财创富的最有价值服务。
⾳频课程喜马拉雅FM搜索“投资理财财经频道”关注!第⼀类买点:某级别下跌趋势中,⼀个次级别⾛势类型向下跌破最后⼀个缠中说禅⾛势中枢后第⼀类买点:形成的背驰点。
第⼆类买点:某级别中,第⼀类买点的次级别上涨结束后再次下跌的那个次级别⾛势的结束第⼆类买点:点。
第三类买点:某级别上涨趋势中,⼀个次级别⾛势类型向上离开缠中说禅⾛势中枢,然后以第三类买点:⼀个次级别⾛势类型回抽,其低点不跌破中枢上边缘的中枢破坏点(ZG)。
第⼀类卖点:某级别上涨趋势中,⼀个次级别⾛势类型向上突破最后⼀个缠中说禅⾛势中枢第⼀类卖点:后形成的背驰点。
第⼆类卖点:某级别中,第⼀类卖点的次级别下跌结束后再次上涨的那个次级别⾛势的结束第⼆类卖点:点。
第三类卖点:某级别下跌趋势中,⼀个次级别⾛势类型向下离开缠中说禅⾛势中枢,然后以第三类卖点:⼀个次级别⾛势类型回抽,其⾼点不升破中枢下边缘的中枢破坏点(ZD)。
⼆、三类买卖点与中枢、背驰的关系⾸先必须明确这是在同⼀级别上分析的,接着才能有第⼀、⼆、三类的买卖点,离开级别的分类,缠中说禅屠龙⼑,就会被⽤成⽔果⼑。
1、第⼀类买卖点,就是该级别的背驰点。
2、第⼆类买卖点,站在中枢形成的⾓度,其意义就是必然要形成更⼤级别的中枢,因为后⾯⾄少还有⼀段次级别且必然与前两段有重叠第⼆类买卖点,不必然出现在中枢的上或下,可以在任何位置出现。
3、第三类买卖点,其意义就是对付中枢结束的,⼀个级别的中枢结束,⽆⾮⾯对两种情况,转成更⼤的中枢或上涨下跌直到形成新的该级别中枢。
第⼀⼆三类买卖点的特殊情况1、没有本级别第⼀类买卖点这就是⼩级别转⼤级别的情况。
⼀个次级别的中枢出现第三类买卖点,此时没有本级别的第⼀类买卖点,只有第⼆类买卖点。
2、第⼆类买点与第三类买点重合第⼀类买点出现后,⼀个次级别的⾛势凌厉地直接上破前⾯下跌的最后⼀个中枢,然后在其上产⽣⼀个次级别的回抽不触及该中枢,这时候,就会出现第⼆类买点与第三类买点重合的情况,也只有这种情况才会出现两者的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缠论中枢图解
缠论中枢是缠理论的一个大问题。
特别是中枢的扩张与扩展都被其他的缠论学长搞复杂了。
俺说俺对扩张。
扩展问题理解的是即简单又完美。
可能又会遭到有些人攻击了。
今天俺就再用图讲讲。
如果你看了俺的讲解。
3分钟内。
还不明白什么是扩张。
扩展。
就算俺是夸口了。
一般情况下。
当走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因为不可能一直是小级别的走势。
就有了在级别上升级的要求。
比如说一个上涨走势。
开始是个一分钟级别的。
但这个上涨不可能是这个一分钟级别一直走到最后。
这中间就有了中枢级别升级的要求了。
这个中枢级别升级的形式会是什么那?总共有三种。
俺保证没有第四种。
那就是扩张扩展延伸。
下面分别用图示来说明。
上图是扩张走势的标准理论图。
我们看到当走到4点时。
震荡三段构筑1 4中枢。
随后4 5段向上离开中枢。
5点背驰。
但5点离开1 4中枢的幅度并不大。
这时候就应该考虑扩张走势的问题了。
随后的下来。
6点背驰。
跌破了3点但没有跌破1点。
就是破了中枢的震荡高点但没有跌破中枢。
这个6点就是三买点。
我把它定义为扩张性三买。
它保证的6 7段的升幅。
这个6 7段就有了扩张走势的操作意义。
这是缠论保证的。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如果遇到这种走势。
就这样操作即可。
如果是日线级别的扩张走势。
操作意义就大了。
我们看到。
8点背驰。
构筑了第二个中枢。
这样。
这两个中枢互相不重叠。
但震荡的高低点有重合。
随后8点开始上涨。
离开中枢。
背驰后一个下来到10点背
驰。
这个背驰点就是这个扩张中枢的三买点。
这个三买点确认扩张成功。
就是1 4中枢在级别上完成了升级。
这个扩张中枢的区间是1到8.注意。
从1点开始构筑中枢开始到10点确认中枢升级。
总共有九段。
就是有九个小的走势类型。
上图是扩展走势的标准理论图。
我们看到8点前的走势和扩张走势一样。
所以对它的判断和操作都一样。
这里不重复。
我们看到8点背驰后。
一个小走势到9点就背驰了。
这个9点并没有突破上面的中枢区间。
然后一个下来到10点
背驰。
这个10点已经突破下面中枢高点。
这样。
就确认了扩张失败。
扩展成功。
就是1 4中枢完成了级别上的升级。
中枢区间是1到10.注意。
从1点开始构筑中枢到10点确认扩展成功。
总共走了九段。
上图是延伸走势的标准理论图示。
太简单了。
就不用讲了吧。
1 4中枢加上后面的6个震荡段。
实现了中枢升级。
中枢区间1 到10.注意。
从1到10点总共是九个走势段。
在中枢的级别升级的问题上。
总共就是延伸。
扩张。
扩展这三种形势。
三分钟了。
你明白了没有呀。
如果你可以正确的划分小的走势段。
这个九段后的操作意义就大了。
走势都是连接段和中枢组成的。
如果你明白了这些。
看走势是不是像看自己的掌纹呀。
上面三个图。
我都提醒同学注意这个9段的问题了。
我把这个第九段的背驰点叫做完美买点。
因为往往都是从这个第九段的背驰点开始。
就结束了调整。
又开始了新的上涨。
就是图中0 1段的背驰段从这个10点诞生了。
如果严格按照缠论来。
那就要等走出来三买点才可以操作。
那时候。
走势都涨了一大截了。
什么都晚了。
实际上。
走势就是这样的。
而分析过程永远不变。
为什么俺说这个市场多少年来没有一点改变。
俺来个比喻。
你明白了。
你就学会了缠论。
一个上涨走势的过程是这样分析的。
从0开始先走一个一分钟级别趋势。
背驰了回来和最后的那个中枢搞升级。
采取的就是上面说的三种形式的某一种。
你只要看懂是那一种即可。
升级完成后。
这个一分钟趋势就演化为一个5分钟级别的盘整走势雏形。
级别从一分钟演化为五分钟。
走势类型从趋势演化为盘整。
然后这个5分钟级别的盘整开始走向上的背驰段。
这个背驰段从背驰点开始重新走一个一分钟趋势。
趋势背驰宣告一个五分钟级别盘整走势完美。
背驰后。
如果和前面的上涨段比较不背驰。
那么。
就会从背驰点回来和这个一分钟趋势的最后一个中枢搞升级。
这个
背驰段的走势和前面上涨段走势一样。
一点变化都没有。
这样如果升级成功。
就形成了一个五分钟级别的趋势雏形。
然后从这个已经升级的五分钟级别中枢的完美点重新开始走一个一分钟的走势。
这个小走势如果背驰。
就拿这一段和中枢的前一段比较。
如果背驰。
就是这个五分钟趋势整体背驰了。
然后从背驰点下来和最后的那个中枢搞升级。
形式还是上面说的三种形式之一。
如果升级成功。
就形成了一个30分钟级别的盘整雏形。
这时候。
级别演化为30分钟级别。
走势类型又转变为盘整。
然后。
不断的重复下去。
以上就是缠师讲的递归。
这个思想过程就是缠论精髓。
明白这些才算是掌握了缠论最核心的东西。
为什么俺讲就算是你会划分标准的中枢。
线段。
笔什么的。
如果不明白上面的缠论核心都不算是缠论合格。
道理就在这。
如果清楚了缠论的核心,就会明白中枢什么的不过是缠论的辅助工具罢了。
这次大盘从3009点开始的上涨。
就是一个标准的递归。
如果一段段的分开来看。
都是一个球样。
都不过是走了一遍。
然后又重复一遍罢了。
咱要做的就是等重复的走势完美后拿来和前面的走势进行组合比较,然后判断后面的走势即可。
如果你看日线图从2890点开始的上涨也是这个样。
真的没有一点的改变。
如果你看上面俺的讲解不清晰。
俺建议你在纸上画画。
然后边画边想。
俺保证明天早上你就缠论了。
缠论很简单的。
反正俺觉得一点都不复杂。
如果说复杂。
那都是让其他缠论学长给搞的。
俺就是不认真去划分中枢。
线段。
笔什么的。
俺就是要搞神似中枢。
因为俺明白中枢的形成过程同时伴随着级别的成长过程。
如果中枢都完美了。
去探讨它是用那种方式完成的。
一点意义都没有。
你不乐意可以去法院告俺。
俺陪你打打官司好了。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
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