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小故事150字

合集下载

古代历史小故事

古代历史小故事

古代历史小故事•相关推荐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通用30篇)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古代历史小故事大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历史小故事篇1燕昭王的父亲燕王哙(kuài),想学尧帝让位给舜帝而不给自己的儿子,不料引起了大祸。

他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

子之为人残忍,反而要除掉燕王的儿子和亲信。

结果燕国大乱,齐国趁这个机会,大举发兵,残破燕国,子之被杀,燕王哙也自缢而死。

太子平,也就是后来著名的燕昭王和太子傅郭隗逃到了无终山避难。

燕国的百姓起初恨子之暴虐,以为齐国发兵是给国家平乱,出于好心,结果发现齐王志在灭燕,燕国大半土地都已经归属齐国,百姓不忍自己的家园被人侵略,怀念太子。

于是自发抵御齐军,并求访失踪的太子,终于在无终山找到了太子平,太子平即位,是为燕昭王。

齐军因为不得民心,而且一下子无法管理大片燕国的土地,只好退回到齐国。

但燕国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在战国七雄中变成了最弱小的国家。

燕昭王痛恨齐国,发誓要报家仇,雪国恨。

燕昭王一心想国富民强,但却感到束手无策。

一天,他听说郭隗善于出点子,很有计谋,于是赶紧派人把郭隗请来,对他说:“你能否替我找到一个有本领的人,帮我富民强国?”郭隗回答说:“只要你广泛选拔有本领的人,并且亲自去访问他,那么天下有本领的人就都会投奔到燕国来。

”燕昭王不解地问:“我去访问哪一个最好呢?”郭隗回答说:“先重用我这个本领平平的人吧!天下本领高强的人看到我这样的人都被您重用,那么他们肯定会不顾路途遥远,前来投奔您的。

”燕昭王立刻尊郭隗为老师,并为他建造了华丽的住宅。

消息一传开,乐毅、邹衍、剧辛等有才能的人,纷纷从魏、齐、赵等国来到燕国,为燕昭王效力。

燕昭王非常高兴,都委以重任。

与此同时,他对待百姓更是关怀备至,史料记载:“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

”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等事,他都派出官员过问。

他与百姓同事安乐,共度苦难28年,终于把燕国治理得国富民强,受到举国上下的一致拥戴。

历史小故事150字

历史小故事150字

历史小故事150字【篇一:历史小故事150字】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

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

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

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

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

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

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

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

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

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

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

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

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

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

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

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

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

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

简短的历史典故10篇

简短的历史典故10篇

简短的历史典故10篇01、涿鹿之战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但是,你知道吗,我们祖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要追溯到5000年以前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涿鹿之战,即黄帝对蚩尤的战争。

据史书记载,黄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

他从小就很聪明、能干,被推举为部落首领。

黄帝所处的时代,大约是我国原始社会逐步解体的时期,私有制、阶级有了初步发展。

氏族公社不断扩大或合并,逐渐形成部落。

黄帝最早居住在陕西北部,后成为黄河流域一个有名的部落,在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定居下来。

当时在黄河流域西北部有一个首领叫炎帝的部落,同一个首领叫蚩尤的九黎族部落发生了冲突,斗争结果是炎帝被打败了。

于是炎帝带领他的部落成员逃到了涿鹿,与黄帝部落合并,结成部落联盟,黄帝、炎帝担任正副首领,这就是炎黄部落,是中华民族的雏形。

炎黄部落合并后,九黎族部落自恃强悍,经常前来骚扰。

为了解除九黎族部落的威胁,一场新的大战开始了。

传说中的蚩尤是一个人头、兽身、长着四眼六臂的怪物。

他有81个弟兄,个个是人头兽身,铜头铁额,凶猛异常。

黄帝更是异常,他一个头颅上长着四张脸,分别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他住在天廷中央,总管春夏秋冬。

他拥有以虎豹熊罴命名的几支精锐部队,还有用玉石磨制的,在当时是很厉害的石刀石斧作武器。

大战开始,蚩尤和他的81位弟兄主动出击,黄帝则调动虎豹熊罴,狮貔貅各路军队,还请来四方天兵神将助战,杀向蚩尤。

双方厮杀成一团,难分难解。

黄帝命大将应龙拦截江河,以大水冲淹蚩尤,蚩尤则请来能呼风唤雨的风伯、雨师对付。

黄帝又命随军出征的女儿、名叫魃的旱神收云息雨,使狂风暴雨无影无踪。

刹时烈日当空,把蚩尤的军队晒得焦灼不安,四散逃命。

蚩尤眼看就要战败,便使了一个绝招:他和他的弟兄张开大口吐雾,使大地白茫茫、迷濛濛一片,抬头不辨东西南北,使黄帝的军队迷失方向而蚩尤的军队却能时隐时现,运动自如。

黄帝命人制作一辆指南车,用以辨别方向,并集中力量向蚩尤军队发动强大攻势,最后打败蚩尤军仅并活捉了蚩尤,将他杀死,带到涿鹿埋葬。

最新经典历史小故事大全【五篇】(精选)

最新经典历史小故事大全【五篇】(精选)

【篇一】经典历史小故事经过春秋时期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并吞了。

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

这些大夫原来也是奴隶主贵族,后来他们采用了封建的剥削方式,转变为地主阶级。

有的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还用减轻赋税的办法,来笼络人心,这样,他们的势力就越来越大了。

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那个时候,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

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

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

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

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

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瑶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

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魏桓子不愿得罪智伯瑶,也把土地、户口让了。

智伯瑶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说什么也不送人。

”智伯瑶气得火冒三丈,马上命令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自己率领中军,韩家的军队担任右路,魏家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

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就带着赵家兵马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

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人马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

赵襄子吩咐将士们坚决守城,不许交战。

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好像飞蝗似的落下来,使三家人马没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凭着弓箭死守了两年多。

三家兵马始终没有能把它攻下来。

有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晋阳城东北的那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晋水绕过晋阳城往下流去,要是把晋水引到西南边来,晋阳城不就淹了吗?他就吩咐兵士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坝,拦住上游的水。

这时候正赶上雨季,水坝上的水满了。

智伯瑶命令兵士在水坝上开了个豁口。

历史典故小故事

历史典故小故事

历史典故小故事历史典故故事篇1孟子小时候厌倦学习,有一天不愿读书,就逃回了家。

孟母正好在织布,见他逃学回来,一句话没讲,就将织布的梭子给弄断了,这意味着马上将要织成的'一匹布全毁了。

孟子非常孝顺,忙跪下来问:您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告诉他:“读书求学不是一两天的事,就像我织布,必须从一根根线开始,然后一寸一寸地才能织成一匹,而布只有织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

读书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像你这样半途而废、浅尝辄止,以后怎能成才呢?”孟子如梦初醒、恍然大悟,从此一心向学,再也不随便旷课,后来继孔子而成为亚圣。

《弟子规》中说:“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应顺承。

”对父母长辈的责备,理应乐于听受,也要视为一种教诲。

历史典故故事篇2精卫啊,你何必要这么斤斤计较?人们都颂扬你的执着和敢于抗争的精神,但我可不这么想。

大海的波涛汹涌和潮汐变幻乃是自然规律,你不小心被淹死又岂能怪罪于大海的无情,我认为这只是你咎由自取罢了。

然而你虽已死,却怒化为鸟,立誓要衔来石子填平这片汪洋大海。

你又何必要如此狭隘,如此精明,如此小肚鸡肠呢?大海的心胸是浩瀚无垠的.,怎会毁于你这几颗小石子?纵使你真的把大海给填没了,那生活在这里的各种动植物就会全部死亡,这简直是天大的罪过。

它们的生命就一点点终结于你投下的一颗颗石,可它们又有什么错呢?毫无疑问,它们是无辜的,而你却为了报私仇而要一意孤行断送它们的性命,实则是罪不容诛!历史典故故事篇3成语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历史典故故事篇4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四川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祖国历史故事五篇文字_历史典故小故事

祖国历史故事五篇文字_历史典故小故事

祖国历史故事五篇⽂字_历史典故⼩故事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有效地提升⼩朋友对于历史的阅读兴趣,增加⼩朋友对于历史的认识。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祖国历史故事五篇⽂字,供⼤家参考。

祖国历史故事1隋唐之际征⾼丽从唐朝开始,来⾃东北⽅向的侵略,⽐起其它的少数民族的侵扰,就要致命得多。

在隋朝的时候,中华帝国东北部崛起了⼀个地区强国——⾼句丽。

⾼丽强迫⾃⼰周围的⼀些⼩国家⾂服⾃⼰,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霸主。

不但如此,⾼丽还插⼿中国的统⼀事业。

这⼀切,都成为后来隋炀帝和唐太宗、唐⾼宗屡次征伐⾼丽的原因。

隋炀帝征⾼丽和隋朝的灭亡⾼丽⼜称⾼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开皇⼗⼋年(598年),⾼丽王元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追击。

隋⽂帝曾以⼤军出征⾼丽,终因孤军深⼊,⽆功⽽返。

⾄炀帝时⼜进⾏了三次亲征⾼丽的战争。

第⼀次出征是在⼤业七年(611年)⼆⽉,炀帝下诏为伐⾼丽做好准备。

⼋年春,四⽅兵众共⼀百⼀⼗三万三千⼈聚集涿郡,分左右各⼗⼆军,由宇⽂述等率领,经辽东进⼊⾼丽,⽽炀帝就亲往辽东督师。

⽔路⽅⾯,来护⼉率江淮⽔师,由⼭东渡海先⾏登陆,⾄平壤郊外,因遭⾼丽伏兵突袭,败退。

陆路⽅⾯,三⼗万隋军渡鸭绿⽔,⾼丽兵佯败退,⼤军追⾄平壤城下,被围击。

隋军⼤溃,仅⼆千七百⼈退还辽东。

⼤业九年(613年)春,隋军第⼆次出征⾼丽,炀帝亦亲⾄辽东前线督师。

战事互有胜负,杨⽞感趁隋军征⾼丽,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叛,并攻东都,炀帝⼤惊,急引军还。

⼤业⼗年(614年)春,炀帝⼜亲⾄涿郡,督师第三次出征⾼丽。

来护⼉率⽔军直趋平壤,⾼丽王元乞降。

由于连年战争,双⽅均损失惨重,加上隋朝内部发⽣农民起事,⼏遍全国,炀帝只得从辽东罢兵⽽归。

出征⾼丽耗时四年,所花之⼈⼒、物⼒极巨,代价极⼤,隋王朝的国⼒也从此转向衰落。

繁苛的征调使「天下死于役⽽实伤于财」,特别是⼭东、河北地区尤为严重。

因⼭东的东莱和河北的涿郡,是当时进攻⾼丽的军事基地,民众负担奇重,加上⼤业七年(611年)这⼀带⼜发⽣⽔灾,淹没三⼗余郡,因⽽民变⾸先在这⾥爆发。

经典历史典故13篇

经典历史典故13篇

经典历史典故13篇经典历史典故13篇经典历史典故篇1解放初,庄行有个小桥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风水先生相中为“三元不败”的风水宝地.一天,有两个风水先生带了罗盘来到小桥村,都想定块“来龙秀地”.看见村头歌声嘹亮,红旗招展,翻身农民们正在大搞春耕.这两个风水先生见状,摇头叹息:“风水本无灵,不可再骗人.”说罢,将手中罗盘往桥上狠狠一摔,碎片横飞.从此,该小桥便呼为“碎盘桥”.经典历史典故篇2典出《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山阴人,他很聪明,不但文章好,字也很好,十三岁时,已有名气。

在拜谒周凯以后,他的名气更大了,因为当时周凯的声誉很高,士人们只要得到他称誉一句,身价就会很高。

当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不但美慧而且很有才学,一时找不到适合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

后来,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个门生先到王府去观察,看看是否有适当的人。

那位门人到了王府,向家长王敦说明来意,王敦叫他自己到东厢去观察。

王氏子弟,个个生得眉清目秀,都是一表人才,他们听说郗家遣人前来相亲,不禁都紧张起来,大家装模作样,态度都不很自然;只有一个青年,袒露着肚子,盘坐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意态自如,旁若无人的样子。

那位相亲的门生把这情形回去告诉了郗太尉,郗太尉说:“那位毫无矫揉造作,意态自如坦腹东床的青年,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

”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那个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由于郗鉴择婿的故事,后来人们凡是称谓女婿,就叫坦腹东床,也有人称“东床快婿”,这句话含赞美的意思。

经典历史典故篇3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

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

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_著名的历史典故

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_著名的历史典故

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_著名的历史典故历史小故事是一段历史的经典产物,对于那个时代的背景来说,是有极大的影响意义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真实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历史小故事1诸葛亮隆中对策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

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在荆州住了几年,刘表一直把他当上等宾客来招待。

但是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

有一次,他摸摸自己的大腿,心里有了感触,流下了眼泪。

刘表发现了,就问他遇到什么不快活的事。

刘备说:“没什么!以前我经常打仗,每天不离开马鞍,大腿上的肉很结实。

现在在这儿过着清闲生活,大腿的肉又长肥了。

看看日子像流水般地过去,人都快老了,还干不了什么大事业,想起来就感到难过。

”刘表安慰了他一阵。

但是刘备心里总在考虑着长远的打算。

为了这个,他想寻找个好助手。

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很客气地接待他,问他的来意。

刘备说:“不瞒先生说,我是专诚来向您请教天下大势的。

”司马徽听了,呵呵大笑起来,说:“像我这样平凡的人,懂得什么天下大势。

要谈天下大势,得靠有才能的俊杰。

”刘备央求他指点说:“往哪里去找这样的俊杰呢?”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

”刘备急着问卧龙、凤雏是谁,司马徽告诉他: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刘备向同马徽道了谢,回到新野。

正好有一个读书人来见他。

刘备一看他举止大方,以为他不是卧龙,就是凤雏,热情地接待了他。

经过一番谈话,才知道这个人名叫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

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从徐庶那里知道了诸葛亮的情况。

原来诸葛亮不是本地人,他的老家在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水县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典故小故事150字
……’此是孙绰批评山涛的话,意思是指责他为官而贪隐士高名,为隐而慕为官之利禄.结果是非吏非隐,两不像,所谓“吏隐,旧时一些清高的士大夫,常不满世俗的溷浊又以官小而自称“吏隐,意为隐于下位,而非隐于山林。

汉东方朔,避世于金马门。

既为吏又有隐逸者的高志,此是真“吏隐,然有关东方朔的记述,并无“吏隐之称,概“吏隐之词或本于《晋书》上事。

至于《汝南先贤传》所载郑钦事,乃去吏之后,陈隐居于蚁坡之阳,是归隐,而非“吏隐,后因以“吏隐为隐于下位之词.唐·宋之问《蓝田山庄》诗:“宦遊非吏隐,心事好幽偏,宋·陆游《感事》诗:“赖有东湖堪吏隐,寄声篱菊待吾归。

吏催租【吏催租】宋·费袞《梁溪漫志》;“谢无逸尝从潘邠老求近作,邠老答曰。

‘秋来景物,件件是佳句,恨为俗气所蔽。

昨日清卧,闻搅林风雨声,欣然起题其壁云:‘满城风雨近重阳。

’忽催租人至,遂败意,止此一句奉寄。

’宋潘大临刚有佳句吟咏,却有吏来催租,声势汹汹。

诗意全败。

故后以“催租人、“吏催租比喻无文才,大煞风景之意。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归耕》:“有圃免烦官送菜,叩门翻喜
吏徽租。

此反其念而用之。

吏部眠【吏部眠】《晋书·毕卓传》:“卓少希放达,为胡毋辅之(人名)所知。

大兴(晋元帝年号)末,为吏部郎,尝饮酒废职。

比舍郎酿熟,卓因醉夜至瓮间盗饮之,为掌酒者所缚。

明旦视之,乃毕吏部也,邃释其缚。

卓遂引主人宴于瓮侧,致醉而去。

第二夭早展,作坊主认出是吏部毕郎官,便赶紧为他松绑。

卓并不生气,还请酒坊老板一起在酒缸边喝酒,喝道醉了才离开.“吏部眠即指毕卓喝醉酒的故事。

后因用为咏嗜酒废事之典。

唐·杜甫《游子》诗。

“庆就成都卜,休为吏部眠。

吏部访孤儿【吏部访孤儿】《世说新语·政事》:“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参见“嵇绍不孤。

吏部,指山涛;孤儿。

指嵇绍。

三国魏时,嵇康被杀后,康之好友吏部尚书山涛,果然受托访得
嵇绍举荐为官。

后因用为咏知交恤孤之典。

唐·刘长卿《哭张员外继》诗:“独闻山吏部,流涕访孤儿。

立仗马【立仗马】《新唐书·李林甫传》:“林甫居相位凡十几年。

固宠市权,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

补阙杜琎再上书言政事,斥为下邦令。

因以语动其余曰:‘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欲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呜,得乎?立仗马,本是古代排列在宫门外面作仪仗的马队,李林甫以整治立仗马为喻,恫吓群谏官,使之缄口默默,不得言论进谏。

杜琎一鸣,贬为下邦县令。

李林甫独断专行,欺压群僚,由此可见。

后以“立仗马比喻贪恋禄位而不敢有所作为的人。

《卿斋志异·续黄梁净》:“又逾年,朝士窃窃,似有腹非之者。

然各为立仗马,曾亦高情盛气.不以置怀。

立雪【立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三“菩提禅师:“(达摩)师寓止于嵩山少林寺。

……时有僧神光(即慧可)者,……晨夕参承,……十二月九日夜,天大雨雪,光坚立不动,迟明,积雪过膝.
达摩间他,你久立雪中要见我,当求何事?光悲泪说,愿和尚发慈悲,开甘露门,广度众生。

慧可说完,用刀将左臂砍断,以表诚信。

达摩认为慧可能传承佛法,遂传衣钵给他。

后因以“立雪为就学师门,尊师重道的典故。

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一四《禅室》诗:“勿为霜寒忆温暖,少林立雪彼何人?力饮勿谏【力饮勿谏】《南史·谢弘徽传》附《谢朏传》:“弟谢满时为吏部尚书,朏至郡,致满数斛酒,遗书曰:‘可力饮此,勿豫人事。

’又附“谢满传:初,朏为吴兴,满于征虏渚送别,朏指满口日:‘此中惟宜饮酒。

’……谢朏处于南朝宋、齐换代之时,言行稍有不镇,便有灭门之皮。

他叮嘱谢满,要多饮酒,不要干预人事,以全身远害。

后因用作咏劝人消沉避害的典故。

宋·张咏《晚泊长台驿》:“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

立谈封侯【立谈封侯】《文选》卷四十五汉·扬子云〔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

唐·李善注:“《史记》曰:‘虞卿说赵孝成王,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汉·扬雄有“立谈封侯之论,李善注认指虞卿说赵孝成王,两次谈论即被封为上卿,后用为咏时运亨通迅得封侯之典。

唐·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南伯从事贤,君行立谈际。

(见《颜鲁公文集》)颜真卿为唐代著名书法家。

上面的引文,是他称赞唐“草圣张旭书法笔力及造诣的话。

后因以“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又用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造语精警。

清·赵翼《甄北诗话·陆放翁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萧红作序》:“叙事和写.,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厉水之道,孔子观河梁【厉水之道(孔子观河梁)】《列子·说符》:“孔子自卫反普,息驾乎河梁而观焉。

有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

有一丈夫方将厉之,孔子使人并涯止之曰:‘此悬水三十仞,圜流九十里,鱼鳖弗能游,鼋鼍弗能居也,意者难可以济乎?’丈夫不以错意,遂度而出。

孔子问之曰:‘巧乎?有道术乎?所以能入而出者,何也?’丈夫对曰:‘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

忠信错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者,以此也。

’孔子谓弟子曰:‘二三子识之!水且犹可以忠信诚身亲之。

而况人乎!’。

又见《说苑·杂言》、《孔子家语·致思》。

孔子在河梁上观水,见一男子出入激流十分自由,便间游水的方
术诀窍。

游水男子的回答。

未讲踏浪之术,却反复强调了不敢用私的忠信之心。

剔除了儒家的说教和唯心论的虚伪,内在的精神力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战胜困难的物质力量,也并非妄说。

后以此用为宣扬忠信之道的典故,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附录《观我生斌》:“追风飙之逸气,从忠信以行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