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基因突变

合集下载

第十章_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突变

第十章_遗传物质的改变-基因突变
二、化学因素诱变 三、诱发突变的应用
22
Hale Waihona Puke (一)电离辐射诱变1. 种类: 粒子辐射:α射线、β射线(32P、35S)、中子(60钴、137铯); 电磁波辐射:X射线、γ射线。
2. 方法: 外照射:中子、X射线、γ射线; 内照射:α射线、β射线。
3. 原理:基因的化学物质(DNA)发生电离作用。 原发电离与次级电离。 碱基对、碱基结构破坏、改变基因突变; 磷酸二酯键断裂、染色体断裂重接染色体结构变异。
19
四、人的突变的检出
20
四、人的突变的检出
现已知Hbs是β 6Glu→val 该方法的局限是并不是所有氨基酸的代换都
能引起蛋白质分子电荷的变化,因此,不 是所有氨基酸的改变都能用电泳检出。 分子水平:RFLP 、AFLP 等、基因组序列分 析等。
21
第三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
一、物理因素诱变
(一)电离辐射诱变 (二)非电离辐射诱变
4
根据突变引起的表型特征,可将突变分为:
2.致死突变(lethal mutation):是指能造成个体 死亡的突变,致死突变型又可分为全致死突变型 (90%以上死亡),亚致死突变(50%~90%% 死亡);半致死突变(10%~50%死亡)和弱致死 突变(10%以下死亡)。 显性致死:杂合态即有致死。 隐性致死:纯合态才有致死 镰刀形贫血症、 植物白化基因等
8
突变发生的时期和部位:
从理论上讲,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 的任何时期,在体细胞或性细胞中都可发生, 但性细胞发生的频率要比体细胞高些。
9
10
突变的重演性:
指同种生物的同一基因突变为相同的表型, 可以在不同个体间重复出现。例如果蝇的白 眼突变就曾发生过几次。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中文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中文

第十章DNA的生物合成一、遗传学的中心法则和反中心法则:D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转录和翻译,将遗传信息传递给蛋白质分子,从而决定生物的表现型。

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就构成了遗传学的中心法则。

但在少数RNA病毒中,其遗传信息贮存在RNA中。

因此,在这些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是RNA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通过反转录将遗传信息传递给DNA,再由DNA通过转录和翻译传递给蛋白质,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就称为反中心法则。

二、DNA复制的特点:1.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 Meselson 和F. Stahl 所完成的实验所证明。

2.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复制子)。

在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通常为一个,而在真核生物中则为多个。

3.需要引物(primer):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

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为50~1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苷酸。

4.双向复制:DNA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

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进行单向复制。

5.半不连续复制:由于DNA聚合酶只能以5'→3'方向聚合子代DNA链,因此两条亲代DNA链作为模板聚合子代DNA链时的方式是不同的。

以3'→5'方向的亲代DNA链作模板的子代链在聚合时基本上是连续进行的,这一条链被称为领头链(leading strand)。

第十章基因突变

第十章基因突变

第一节 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特征 基因突变: 突变体: 突变率:
某一个基因内部所发生的从一种等位形式改变为 另一种等位形式的变化称为基因突变,或称基因 的点突变(point mutation)。
任何离开野生型等位基因的变化称为正向突变 (forward mutation), a+→a 。而a → a+称为 反突变(reverse mutation)或称回复突变(back mutation)
野生型基因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而突变型基因也可以 通过突变成为原来的野生型状态。
但真正的回复突变是很少发生的。多数回复突变是指突 变体所失去的野生型性状可以通过第二次突变而得到恢 复,即原来的突变位点依然存在,但它的表型效应被第 二位点的突变所抑制。所以回复突变率总是显著低于正 向突变率。
his+ 2×10-6 his-
第四节 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一、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二、突变的修复
第五节 基因突变的诱发
一、物理因素诱变 二、化学因素诱变
• 突变的类型
1. Morphological mutation 突变主要影响生物体的外在 可见的形态结构,故又称visible mutation。
⒉ Biochemical mutation 突变影响生物的代谢过程, 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的改变或丧失。
• 红色面包霉的检出
B ws B ws
×
B ws
B ws
B ws
B ws
B ws
S

×

Cy
S
Cy

×

Cy
Cy

Cy
×

Cy
Cy 致死
Cy 卷翅
Cy 卷翅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复习)

医学遗传学试题及答案(复习)

医学遗传学复习思考题第1章1.名词:遗传病: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家族性疾病:指表现出家族聚集现象的疾病先天性疾病:临床上将婴儿出生时就表现出来的疾病。

2.遗传病有哪些主要特征?分为哪5类?特征:基本特征:遗传物质改变其他特征:垂直传递、先天性和终生性、家族聚集性、遗传病在亲代和子代中按一定比例出现分类: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线粒体遗传病3、分离律,自由组合律应用。

第2章1。

名词:(第七章)核型:一个体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所构成的图像称核型核型分析:将待测细胞的全部染色体按照Denver(丹佛)体制经配对、排列,进行识别和判定的分析过程,成为核型分析Denver体制:指1960年人类染色体研究者在美国丹佛市聚会制定的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标准命名系统,Denver体制主要依据染色体大小和着丝粒位置等形态特点,将人类体细胞的46条染色体分为23对,7组,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常染色体,以长度递减和着丝粒位置依次编号为1~22号,另外一对与性别有关,随性别而异,称性染色体。

Xx代表女性,而xy代表男性。

2.莱昂假说(1)雌性哺乳动物间期体细胞核内仅有一条染色体有活性,其他的X染色体高度螺旋化而呈异固缩状态的x染色质,在遗传上失去活性。

(2失活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人胚第16天);在此之前体细胞中所有的x染色体都具有活性.(3)两条X染色体中哪一条失活是随机的,但是是恒定的。

3.染色质的基本结构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为核小体;主要化学成分DNA 和组蛋白;分为常染色质、异染色质。

第3章1.名词:基因:基因组中携带遗传信息的最基本的物理和功能单位。

基因组:一个体细胞所含的所有遗传物质的总和,包括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基因家族:指位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同源基因.2.断裂基因的结构特点,断裂基因如何进行转录真核生物结构基因,由若干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互相间隔开但又连续镶嵌而成,去除非编码区再连接后,可翻译出由连续氨基酸组成的完整蛋白质,这些基因称为断裂基因,一个断裂基因能够含有若干段编码序列,这些可以编码的序列称为外显子。

生物化学第10~12章基因信息传递的习题与答案

生物化学第10~12章基因信息传递的习题与答案

第十一章基因信息的传递一、选择题【A1型题】1.DNA复制的主要方式是A.半保留复制B.全保留复制C.滚环式复制D.混合式复制E.D环复制2.关于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Ⅲ的叙述正确的是A.具有5'—3'外切酶活性B.具有核酸内切酶活性C.具有3'—5'外切酶活性D.底物为NTPE.不需要引物3.原核生物DNA聚合酶Ⅰ不具有下列哪种作用A.聚合DNAB.修复作用C.校读作用D.连接作用E.切除引物4.真核生物DNA聚合酶中,同时具有引物酶活性的是A.DNA聚合酶αB. DNA聚合酶βC. DNA聚合酶γD. DNA聚合酶δE. DNA聚合酶ε5.DNA聚合酶的共同特点不包括A.以dNTP为底物B.有模板依赖性C.聚合方向5'→3'D.需引物提供3'羟基末端E.不耗能6.在原核生物中,RNA引物的水解及DNA片段的延长是依赖于A.核酸酶HB. DNA聚合酶ⅠC. DNA聚合酶ⅡD. DNA聚合酶αE. DNA聚合酶β7.拓扑异构酶的作用是A.解开DNA双螺旋使其易于复制B.使DNA解链时不致于缠结C.使DNA异构为RNA引物D.辨认复制其始点E.稳定分开的DNA双链8.单链结合蛋白(SSB)的生理功能不包括A.连接单链DNAB.参与DNA的复制与修复C.防止DNA单链重新形成双螺旋D.防止单链模板被核酸酶水解E.激活DNA聚合酶9.关于大肠杆菌DNA连接酶的叙述正确的是A.促进DNA形成超螺旋结构B.除去引物,填补空缺C.需ATP供能D.使相邻的两个DNA单链连接E.连接DNA分子上的单链缺口10.原核生物DNA复制需要多种酶参与①DNA聚合酶Ⅲ②DNA解旋酶③DNA聚合酶Ⅰ④引物酶⑤DNA连接酶A.①②③④⑤B.②④①③⑤C.②④⑤①③D.①③②⑤④E.⑤③②①④11.关于DAN复制中生成的冈崎片段A.是前导链上形成的短片段B.是滞后链上形成的短片段C.是前导链模板上形成的短片段D.是滞后链模板上形成的短片段E.前导链和滞后链上都可形成短片段12.端粒酶的作用是A.防止线性DNA分子末端缩短B.促进线性DNA分子重组C.促进DNA超螺旋构象的松解D.促进细胞染色质的分解E.促进细胞染色体的融合13.紫外线辐射造成的DNA损伤,最易形成的二聚体是A.CTC.TTD.TUE.CU14.亚硝酸盐造成DNA损伤是A.形成TT二聚体B.使G的N-7烷化C.使C脱氨成UD.转换T为CE.取代A并异构成G15.DNA点突变的形式不包括A.重排B.转换C.颠换D.缺失E.插入16.不参与DNA损伤修复的酶是A.光复活酶B.引物酶C. DNA聚合酶ⅠD.DNA连接酶E.核酸内切酶17.DNA的切除修复不包括下列哪一步A.识别B.切除C.修补D.异构E.连接18.逆转录的遗传信息流向是A.DNA→DNAB.DNA→RNAC.RNA→DNAD.DNA→蛋白质E.RNA→RNA19.逆转录酶不具有下列那种特性A.存在于致癌的RNA病毒中B.以RNA为模板合成DNAC.RNA聚合酶活性D.RNA酶活性E.可以在新合成的DNA链上合成另一条互补DNA链20.DNA分子中能被转录的链称为A.编码链B.无意义链C.模板链D.互补链E.反义RNA链21.转录与复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不包括A.均需依赖DNA为模板的聚合酶B.以DNA单链为模板C.遵守碱基配对原则D.有特定的起始点E.以RNA为引物22.转录过程中需要A.引物B.dNTPC.RNA聚合酶D.连接酶E.解旋酶23.利福霉素抗结核杆菌的机理是A.与δ亚基结合,抑制RNA聚合酶与模板的结合B.与β亚基结合,阻碍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使RNA聚合酶解聚D.使启动子构象改变E.以上都不是24.真核生物中合成hnRNA的酶是A.RNA聚合酶ⅠB. RNA聚合酶ⅡC. RNA聚合酶ⅢD.核心酶E.以上都不是25.真核生物中合成tRNA的酶是A.RNA聚合酶ⅠB. RNA聚合酶ⅡC. RNA聚合酶ⅢD.核心酶E.以上都不是26.α-鹅膏覃碱可强烈抑制A.蛋白质合成B. hnRNA的合成C.cDNA合成D.45SrRNA合成E.核苷酸合成27.RNA合成的原料是A.dNTPB.dNDPC.NMPD.NTPE.NDP28.新合成的mRNA链的5'端最常见的核苷酸是A.ATPB.TTPC.GMPD.CTPE.GTP29.真核生物的mRNA帽子结构最常见的是A.GpGB.m6ApppGC.m7GpppGD.pppGmE.GpppA30.外显子是指A.基因突变序列B.mRNA5'端的非编码序列C.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D.断裂基因中的非编码序列E.成熟mRNA中的编码序列31.真核细胞hnRNA的内含子切除需A.snRNPB.限制性核酸内切酶C.RNaesPD.RibozymeE.蛋白水解酶32.成熟tRNA分子3'末端CCA序列的形成A.通过转录合成B.通过剪切加工形成C.由核苷酸转移酶催化合成D.通过碱基修饰形成E.通过基因突变形成33.核酶的特点不包括A.是一种变构酶B.化学本质是核糖核酸C.一级结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D.具有自催化剪切作用E.二级结构呈“锤头”或“发夹”状34.能代表多肽链合成起始信号的遗传密码A.UAGB.GAUC.AUGD.UAAE.UGA35.遗传密码的特点不包括A.通用性B.连续性C.特异性D.简并性E.方向性36.参与多肽链释放的蛋白质因子是A.RFB.IFC.eIFD.EF-TuE.EFG37.原核生物翻译时的启动tRNA是A.Met-tRNA MetB. Met-tRNA i MetC.fMet-tRNA i MetD.Arg-tRNA ArgE.Ser-tRNA Ser38.关于氨基酸的活化正确的是A.活化的部位为氨基B.氨基酸与tRNA以肽键相链C.活化反应需GTP供能D.在胞液中进行E.需核糖体参与39.核糖体循环是指A.活化氨基酸缩合形成多肽链的过程B.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过程C.核糖体沿mRNA的相对移动D.核糖体大小亚基的聚合与解聚E.多聚核糖体的形成过程40.多肽链的延长与下列哪中物质无关A.GTPB.转肽酶C.EF-TD.EF-GE.ATP41.能识别终止密码的是A. EF-GB.polyAC.RFD.m7GTPE.IF42.翻译后的加工修饰不包括A.新生肽链的折叠B.N端甲酰蛋氨酸或单氨酸的切除C.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修饰D.亚基的聚合E.变构剂引起的分子构象改变43.分子病是指A.细胞内低分子化合物浓度异常所致疾病B.蛋白质分子的靶向输送障碍C.基因突变导致蛋白质一级结构和功能的改变D.朊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E.由于染色体数目改变所致疾病44.关于镰刀型红细胞贫血病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红蛋白β-链编码基因发生点突变B.血红蛋白β-链第6位残基被谷氨酸取代C.血红蛋白容易互相粘着D.红细胞变成镰刀状E.红细胞极易破裂,产生溶血性贫血45.氯霉素抑制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制是A.与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转肽酶活性B.引起密码错读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C.激活蛋白激酶使起始因子磷酸化而失活D.与小亚基结合而抑制进位E.通过影响转录来抑制蛋白质的合成46.基因表达中的诱导现象是指A.阻遏物的生成B.细菌利用葡萄糖作碳源C.细菌不能利用乳酸作碳源D.由底物的存在引起酶的合成E.低等生物可以无限制地利用营养物47.操纵子模型主要用于说明A.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机制B.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C.DNA的复制机制D.mRNA的成熟机制E.RNA逆转录48.乳糖操纵子的诱导剂是A.乳糖B.葡萄糖C.β-半乳糖苷酶D.果糖E.cAMP49.色氨酸操纵子的控制区不包括:A.增强子B.调节基因C.启动基因D. 操纵基因E.衰减子50.色氨酸操纵子的阻遏剂是A.乳糖B.葡萄糖C.色氨酸合成酶D.σ因子E.色氨酸51.关于同源结构域的叙述错误的是A.至少由两段保守的α-螺旋构成B.螺旋间通过成环连接C.其识别螺旋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D.其侧链基团能与DNA小沟的碱基相互作用E.能与DNA骨架的磷酸基形成氢键52.关于锌指模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凡含Zn2+的蛋白质均可形成B. 凡含Zn2+的酶皆可形成C.必须有Zn2+和半胱氨酸或组氨酸形成配位键D.DNA与Zn2+ 结合就可形成E.含有很多半胱氨酸通过二硫键形成【A2型题】53.在一DNA复制体系中,以同位素32P标记的а-磷酸基dNTP为原料合成DNA,从原代起至少在第几代可以得到两条链均带有32P标记的子代DNA双链A.第二代B.第三代C.第四代D.第六代E.第八代54.进行DNA复制试验时,保留全部DNA复制体系成分但以DNA聚合酶Ⅱ代替DNA连接酶,试分析可能会出现什么后果A. DNA高度缠绕,无法作为模板B. DNA被分解成无数片段C. 无RNA引物,复制无法进行D. 随从链的复制无法完成E. 冈崎片段的生成过量55.原核生物DNA复制中① DNA聚合酶Ⅲ②解链酶③ DNA聚合酶④ DNA指导的RNA聚合酶⑤ DNA连接酶⑥ SSB 的作用顺序是A.④、③、①、②、⑤、⑥B.②、③、⑥、④、①、⑤C.④、②、①、⑤、⑥、③D.④、②、⑥、①、③、⑤E.②、⑥、④、①、③、⑤56.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都能看到伸展成叉状的复制现象,其可能的原因是A. DNA双链被解链没解开B.拓扑酶发挥作用形成中间体C. 有多个复制起点D.冈崎片段连接的中间体E. 单向复制所致57.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是断裂基因,其转录生成的hnRNA在核内经首尾修饰后,再形成套索RNA进行剪接,剪接后的产物是A. tRNAB. snRNAC. snRNPD. mRNAE. rRNA58.原核生物是以RNA聚合酶结合到DNA的启动区作为转录起始的。

遗传学10 第10章 染色体畸变和突变(第一节)

遗传学10 第10章 染色体畸变和突变(第一节)

• 出生时观察到6/1000的可见缺陷;
• 大约11%的不孕不育和6%的智力缺陷。
本部分将讨论染色体畸变的类型、 机制和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本部分内容
染色体结构畸变
重复(duplication) 46, XY, dup(4)(q13)
缺失 (deletion) 倒位 (inversion) 46, XX, del(4)(q27) 46, XX, inv(4)(q13::q24)
(四) 疏松环
幼虫发育不同时期,基因在行使其特殊功能时出现的特殊形态 的泡状结构,称为puff,即染色体疏松结构。
疏松环是DNA纤丝 从正常包装状态解旋 松疏的结果,是基因 活跃转录的足迹 。 果蝇3次蜕皮,3次 大量转录蜕皮激素形 成3个疏松环,留下转 录足迹。
二、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和机制
缺 失
1964年证实是第5号染色体短臂部分缺失。
核型:46,XY,5p猫叫样哭声,随年龄增长而消失
智力发育迟缓 眼距宽,外眼角下斜
腭弓高,下颌小
先天性心脏病(50%)
缺失例4:染色体缺失与肿瘤
1)染色体区段的缺失导致原癌基因表达调控区的 丢失,引起原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和激活(功能获得 性突变),导致癌基因的形成和肿瘤发生; 如:Burkitt’s 淋巴瘤中c-myc因负调控序列缺失 而过度表达。 2)染色体区段的缺失导致肿瘤抑制基因本身的丢 失(功能丧失性突变),诱导肿瘤发生; 如: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Rb基因的丢失。
易位 (translocation) 46, XY,t(4; 20)(q25; q12)
6 东北师范大学
一、唾腺染色体是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
果蝇唾腺染色体
(salivary gland chromosome):双翅 目昆虫幼虫消化道、 唾液腺细胞有丝分裂 间期染色体,有4特点, 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及 分子遗传研究的好材 料。

分子遗传学第10章

分子遗传学第10章
1.印记基因遍布在整个基因组中,人类基因 组约有100个印记基因; 2.有些印记基因聚集成簇,形成染色体印记 区; 3.有些印记基因虽然紧密连锁,但印记效应不 同。例如IGF-2是母方印记失活,H19是父方印记 失活。 4.基因表达有组织特异性。例如小鼠的Ins1和 Ins2两个基因在卵黄中是单个等位基因表达,在 胰腺组织中是双等位基因表达。
(二)原核细胞的DNA甲基化
○ 限制修饰系统
细菌能编码一种内切核酸酶,切断外源的DNA,建 立起一种自身保护机制。细菌又通过使内切核酸酶识别 位点中的特定碱基甲基化,来保护自身DNA免受内切核 酸酶的酶解。因而,每种DNA内切酶都有一种相关甲基 化酶。由此构成一个限制修饰系统。
○ Dam 甲基化
DNA腺嘌呤甲基化酶(Dam)GATC序列中A的甲基 化,使细胞识别DNA复制后母链和尚未甲基化的子链, 子链的非甲基化将指导修复酶从子链上切除错误的核苷 酸而不是母链上正确的核苷酸。
三 X染色体失活
(一)剂量补偿效应——转录速率的调节
○ 剂量补偿效应是指在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中,性 连锁基因在XX和XY两种性别有相等或近乎相等的遗传效 应。就是说,在雌性和雄性个体中,由X染色体上基因编 码的酶(蛋白质)在数量上是相等或近乎相等的。 ○ 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之一——X染色体转录速率的 调节。 雌果蝇两条X染色体都有活性,但转录速率只是雄果 蝇X染色体的50%。主要是通过Sxl蛋白阻止雌性X染色体 过度表达来实现的。
○ 印记就是DNA的甲基化。目前在人和小鼠 身上已发现20多种印记基因。
图10-1 互交中亲本印记的效应
基因组印迹的机制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被打 上标记,通常是DNA甲基化。 图10-2 两个成熟的雌雄个体带有一个来自 母方的印迹基因和一个来自父方的正常基因。 1 胚胎和成熟体细胞中基因甲基化永久维持; 2 种系细胞中基因去甲基化; 3 雌性种系细胞中基因被重新甲基化; 4 精子带正常基因,卵子带甲基化印迹基因。

(完整word版)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10章生化遗传学

(完整word版)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10章生化遗传学

2021年7月30日星期五多云文档名称:《(完整word版)医学遗传学习题(附答案)第10章生化遗传学》文档作者:凯帆创作时间:2021.07.30第九章生化遗传学一般情况下,像血红蛋白病、膜转运蛋白病和受体病等非酶蛋白的遗传缺陷均被称为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像溶酶体沉积病、内分泌代谢缺陷等酶蛋白引起的遗传缺陷均为先天性代谢缺陷(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一)选择题(A 型选择题)1.α珠蛋白位于号染色体上。

A.6 B.14 C.11 D.22 E.162.β珠蛋白位于号染色体上A.22 B.11 C.16 D.14 E.63.不能表达珠蛋白的基因是。

A.α B.ψα C.δ D.γ E.β4.在胚胎发育阶段人体血红蛋白Gower I的分子组成为。

A.α2Gγ2B.ζ2Aγ2、 C.ζ2ε2D.α2δ2E.α2β25.在胚胎发育阶段人体血红蛋白Portland的分子组成为。

A.ζ2 Aγ2、ζ2Gγ2B.ζ2Aγ2、 C.ζ2ε2D.α2δ2E.α2β26.成人期正常人体血红蛋白的分子组成为。

A.ζ2Aγ2、ζ2Gγ2B.ζ2Aγ2、 C.ζ2ε2D.α2δ2、α2β2E.α2Aγ2、α2Gγ27.胎儿期血红蛋白HbF的分子组成为。

A.ζ2Aγ2、ζ2Gγ2B.ζ2Aγ2、 C.ζ2ε2D.α2δ2、α2β2E.α2Aγ2、α2Gγ28.镰状细胞贫血的突变方式是。

A.GAG→GGG B.GAG→GTG C.GAG→GCG D.GAG→GAT E.GAG→TAG9.导致镰状细胞贫血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类型是。

A. 单个碱基替代B. 移码突变C. 无义突变D. 终止密码突变E. 融合突变10.Hb Bart’s胎儿水肿征的基因型为。

A.αα/αα B.––/α– C.––/αα或–α/–αD.–α/αα E.––/––11.Hb Bart’s胎儿水肿征为缺失________个α珠蛋白基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检查出来的突变什么样的分离现象,如表 现为1∶1的分离,即4个是野生型,4个是突变型,那就 表明是一个基因的突变(图10-6)。
• 三、人的突变的检出
• 在人中,上述方法自然不能用, 所以突变的检出得依靠家系分析 (pedigree analysis)和出生调查。
• §10.2 突变的检出
• • • • 一、果蝇突变的检出 1.果蝇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特别是致死突变。 用Muller-5技术 Muller-5品系的X染色体上带有B(Bar,棒眼)和wa (apri-cot,杏色眼)一些倒位,可以抑制Muller-5的X 染色体与野生型X染色体的重组。 • (1)原理与过程 • 实验时,把野外采集的,或经过诱变处理的雄蝇, 与Muller-5雌蝇交配,得到子一代后,做单对交配,看子 二代的分离情况。如有致死突变,子二代中没有野生型 雄蝇,如有隐性的可见突变,则除Muller-5雄蝇外,出现 具有可见突变的雄蝇(图10-3)。
• §10.3 诱发突变
• 各种辐射,如α射线、β射线、中子、质子及紫外 线(ultraviolet,u.v.)等都有诱变作用。

意义 ①提供一些新的有效方法,可以得到很多 遗传学分析和育种上有用突变品系;
• ②通过诱发突变可以用来研究突变过程的性质; ③证明高能辐射(high-energy radiation)和相 当数目的化学品,不仅对直接接触到的人造成伤 害,而且对他们的后代也有潜在的危险。
• 2.突变频率(mutation rate) • 突变率指在一个世代中或一定时间内,在特定的条 件下,一个细胞发生某一基因突变的概率。在有性 生殖的生物中,突变率通常用一定数目配子中有多 少突变型配子来表示,在无性繁殖的细菌中则用一 定数目的细菌在分裂一次过程中发生突变的次数 表示。 • (1)突变的稀有性 突变率是很低的。高等10-5~ 10-8;细菌10-4~10-10(繁殖快,易获得突变体)。 反应了物种的基因的相对稳定性。
• 类别: 按其发生的原因可分为 • (1)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 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突变。 • (2)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人们 有意识地利用物理、化学诱变因素引起的 突变 。(射线、温度)。 • 这两类突变在表现形式上没有原则上的区 别。
• CiB方法: • 果蝇CiB品系: X染色体上,有一个隐性致死 基因i,纯合致死,显性棒眼基因B,(鉴别), 一个大的倒位C(防止X染色体间的交换)。 • 交配继代:
• 只经2代,就可鉴定出X染色体上的隐性突变
• 2.用平衡致死系统检出常染色体上的变突 基因 • 检出果蝇的第二染色体上的突变基因 一条第2染色体上有一显性基因Cy(curly, 翻翅),纯合致死,同时还有一个大倒位。 另一条第2染色体上有另一显性基因 S (star,星状眼),也是纯合致死的。 • 从而这就是平衡致死系统。这个系统同时 又是倒位杂合体。
• 二、链孢霉突变的检出
• 链孢霉中,营养突变的筛选(screening) 方法是Beadle和Tatum(1945年)最初提 出来的。 • 1.原理 • 利用营养缺陷型在基本培养基上不能生长, 从而检出营养突变型菌株。 • 2.方法(图10-5)
• 3.突变基因的确定
• 为了进一步确定发生的变异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把
• 类别:按其表形特征可分为 • (1)形态突变型(mirphological mutation)。泛 指外形改变的突变型。因为这类突变可在外观上 看到,所以又称可见突变(visible m.)。 • (2)致死突变型(lethal mulations):能引起个体 死亡或生活力明显下降的突变型。分显隐性、全 致死(>90%)、半致死(50~90%)、低活性 (50~10%)。隐性致死较为常见。
6.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 (1)大多数有害或不利。 (2)少数有利。如抗病性、早熟性、抗倒伏、微生物。 (3)有利有害是相对的。雄性不育、落粒性。
三、自发突变的原因 1.辐射。 2.温度的极端变化。 过高或过低。 3.化学物质 主要 4.体内或细胞内某些生理、生化过程所产生的物质 的作用。(1)种子贮藏久了,常常增加突变率。(2)用陈 种子(烟草)油处理新鲜种子,使突变率增加。(3)番 茄在很干燥的条件下,提高细胞的渗透压
• (4)真正的回复突变很少发生。常被第二个位点的 突变所抑制,抑制因子突变(suppressor mutation)。区别方法:前者与野生型杂交不能出 现重组型(突变型重新出现)。 • (5)回复突变的有无是区别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缺失 或重复的一个标志。 • 4.突变的多方向性:同一基因可突变为多个等位基 因。突变的基因可以再突变。因此,在一个群体里, 同一座位上可以有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一系 列的等位基因就叫做复等位基因。这是由于同一 座位内的不同位点上的结构发生变化产生的。如 亚洲瓢虫,鞘翅15个色斑突变型。
• (3)条件致死突变型:在一定条件下表现致死而在另 外条件下能成活的突变型(conditional lethal mutation)。T4的温度敏感型在25℃时能成 活,42℃致死。 • (4)生化突变型(biochemical mutation)。没有 形态效应但导致某种特定生化功能改变的突变型。 表现在补充培养基上能生长。 • 事实上,以上类型相互之间是有交叉的。几乎所有 突变都是生化突变。
细胞,花粉粒以及培养中的细胞等。
• 三、化学诱变 • 化学诱变剂(chemical mutagens)所诱发 的变异,跟自发突变和由辐射诱发的变异没有 多大的区别。 • 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的特征,就是随机 性,即突变可以发生于不同发育时期的各种细 胞,可以发生于细胞内的不同染色体,可以发 生于染色体上各种不同座位,而且同一座位上 的基因又可突变成各种不同的等位基因。 •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那个诱变因素能使生 物定向地产生突变。
内发生化学变化,转而使染色体在复制时产生异常。
• 一般分裂中细胞比不分裂细胞对辐射敏感。 • 2.电离辐射的遗传学效应 • ①电离辐射可诱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断 裂,它们的频率跟辐射剂量成正比。在一 定范围内,存在着线性关系。 但是与倒位、 易位和缺失不是线性关系,因为这些畸变 需要一个细胞内有两个断裂,然后断片以 新的方式连接起来,所以并不预期有线性 关系。 ②辐射效应是累积的。 处理果蝇 精子,诱发的突变数跟接受的照射量成正 比,而跟照射的方式无关。
• 二、紫外线照射诱变 • 紫外线照射(ultraviolet radiation)也可诱发突 变,但不及电离辐射有效。紫外线也是电磁辐射,跟X射 线一样;但穿透性很弱,这跟X射线不一样。
• 例如紫外线照射约有30%可以穿透过玉米花粉壁, 但只有8%可以穿透过鸡蛋的卵黄膜。这样低的穿透性很 难保证实验群体中每一细胞都接受同样的辐射量,所以紫 外线很少用作高等生物的诱变剂,而多用在微生物,生殖
• (1)突变的方向不是无限的,只能在一定范围 内变化。 • (2)由于同一座位上不同位点的结构发生变 化。 • (3)不论复等位基因有多少,在一个2倍体的 体细胞中只有2个,配子中只有一个。 • 5.突变的重演性。同种生物相同的基因突变 可以在不同的个体间重复出现。
• • • • • • • • • •
基因突变而表现突变性状的细胞或个体突变体
(mutant),或称突变型。
不同皮色的老鼠
不同肤色的蛇
不同翅形的果蝇
不同眼色的果蝇
果蝇的眼色
孔雀翅膀羽色的变化
株高突变
株高突变
彩色棉
苹果熟期变异
牛舌草白色突变
花色体细胞突变
不同颜色的牵牛花
• 现在遗传学上指的突变一般指基因突变。 • 基因突变: 由于基因内部某一位点的结构 发生改变(化学变化),使其由原来的存在 状态而变为另一种新的存在状态,即变为它 的等位基因。又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带有突变基因的细胞或个体 叫做突变体(mutant)。基因突变是可以 遗传的。
基因突变是摩尔根于1910年首先肯定的,他在大量的 红眼果绳中发现了一只白眼突变果绳。
大量研究表明在动、植物以及细菌、病毒中广泛存在 基因突变的现象。
自然界生物性状突变的现象 1. 基因突变广泛存在:
如:黑眼睛老鼠红眼白老鼠;
黄种人白化人,出现频率约5~10万分之一 小麦红粒白粒; 水稻矮生性、棉花短果枝、玉米的糯性胚乳等性状。
• (2)不足之处 • ①只能检出完全致死(100%致死)的隐性基因,而且这种 致死作用要发生在成蛹期以前。 • ②有时Y染色体上有些正常作用的基因,可降低X的致死作 用。但我们要分析的主要是子二代的雄蝇的致死作用,所 以有时结果受到影响,不能正确地估计隐性致死突变率。 • 优点 • ①子二代中有野生型雄蝇,还是没有野生型雄蝇, 可以客观地决定。(也就是有没有致死突变) ②致死基因 存在于子二代杂合体雌蝇中,可供进一步研究之用。③可 研究致死基因在杂合体中的作用。④也可检出可见突变, 但同时具有致死作用时,则无法检出。
• (2)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生物及同一生物的不同基因 的突变率是不同的,但相对稳定。 • (3)突变率受到生物体内生理生化状态以及外界环 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以年龄和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 如种子老化所发生的变化。 • 3.突变的可逆性 • (1)正突变(forward mutation):野生型基因→ 等位基因突变型。 • (2)回复突变(back mutation):突变型基因→野 生型基因。 • (3)回复突变率一般低于正突变。
• 一、辐射和诱变 诱发突变的种类跟自发突变很相类似。 辐射剂量低时,诱发突变率是自发突变率的几十倍,辐 射剂量高时,诱变率可达自发突变率的几百倍以上
• 1.电离辐射引起遗传损伤的途径,大部分还未了解,但是
它们可能以两种方式改变染色体的结构: • • ①直接的,通过量子(quanta energy)击中 染色体,好象子弹击中靶子一样; ②间接的,通过电离化(ionization),使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