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史地]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合集下载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知识点汇总

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 经济 文化知识点汇总

考点|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点汇总(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改革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2.政治形势(1)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使得众多分散的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3.社会改革(1)春秋时期的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的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这些改革实际上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A 背景: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传统宗法分封制日益瓦解,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特权,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思想文化:士阶层崛起,受到重用,私人讲学风气兴起,出现百家争鸣局面,这些主张成为各国推行变法革新的思想理论武器。

B 魏国:李悝(kuī);楚国:吴起;秦国:商鞅变法C 秦国:商鞅变法——变法最为彻底和成功的①背景: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上,秦国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②措施:经济方面——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

“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方面——奖励军功,加强集权。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严厉禁止私斗;推行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

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控制。

“燔(fán)诗书而明法令”;依据《法经》而制定法律;社会风俗改革,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制。

③结局:商鞅被害,新法未废。

④作用:对秦国:沉重打击了旧贵族,发展了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兼并六国逐渐成为秦国的战略目标,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对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它推动宗法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的转型,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所以后世有人说“百代犹得秦政法”。

⑤局限性: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特别是连坐法的推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

一、大国争霸(二)五霸迭争
A 齐桓公首霸 齐国首霸的条件: 1自然条件好 2因地制宜 3齐国是较早使用 铁器的国家 4管仲改革加快 了齐国强盛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太公的后代。
齐桓公称霸
管仲改革
公元前685年(周庄王十二年), 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 极改革内政。
在政治、军事方面,基本上 维持“国”、“野”分治的制度。 军政合一、寓兵于农。
• 贯串始终的是战争--春秋时期是大国争霸,战国时期是 统一战争。
一、大国争霸
(一)春秋初年的形势--大国争霸产生的原因
• 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 1、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 2、朝聘减少(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的242年里,
鲁国公朝见天子3次,80多年朝见一次;鲁国大夫朝见4次, 60多年朝见一次。) 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的天子贫困不 堪(东周第一代天子平王死后发不起丧,向鲁国求赙;第 二代天子桓王死后求赙求不到,七年以后才发丧)。
F 吴越争霸
▲前506年,晋之盟国吴国打败楚; ▲前495年,楚之盟国越打 败吴;▲前494年,吴夫差大举攻越,勾践大败,称臣归附;▲勾 践卧薪尝胆,立志复国,任用范蠡、文种,实行改革,前482年打 败吴国。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
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 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周末风俗》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学者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变”
• 概况地讲是一个变革的时代: • 1、先前铁板一块、神圣统一的帝国裂变为五颜六色的碎
块,又从这些碎块状态逐步走向一统帝国。 • 2、奴隶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产生到封建制度确立的过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赋税制度的变化1、相地而衰征这是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租赋原则。

“相”,视、观察。

“衰”,依照一定的标准递减。

这是说,区别土地的好坏,根据不同的等级定额征税,使农夫在好地和坏地上收益大致差不多。

这是管仲对传统贡赋制度的改革。

2、作爰田3、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鲁国实行初税亩,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行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1、管仲改革春秋时齐国改革家管仲提出以法理国、以法统军、以法治民,并积极地建立各项制度以实现这一政治主张。

“作内政而寄军令”即其中之一。

即划分士、农、工、商居住范围,职业世袭。

对农实行“相地而衰征”的政策,打破井田制的限制,让士“使就闲然”,全部变为统治阶级的“常备军”。

“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基本特片在于:将军事制度融会于行政制度之中,以法律手段迫使民众就范。

2、李悝变法战国七雄中最早实行的变法。

魏文侯时的相国李悝颁行《法经》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尽地力之教“和实行”平籴法“使魏国在战国初期称雄一时。

《法经》由李悝变法时颁行,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成文法典。

分为六篇。

主要内容为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君主权威。

禁止人民法令,违者处死,反映出专制倾向的显著加强。

平籴法李悝变法时推行的一种经济政策。

丰年时向农民征购余粮以充实仓储,到荒年时出售。

是国家通过对粮食流通过程的干预来控制粮食价格,稳定市场的一种手段。

3、吴起变法楚悼王时吴起主持。

变法从削夺贵族特权利益入手,整顿吏治,用人唯贤。

在打击贵族势力、富国强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来自贵族的强大阻力。

4. 商鞅变法战国时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

变法分两次颁行。

第一次颁布变法令,以厉行法治,包括什伍制度,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重农抑商等。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2020高考历史12个社会转型1.春秋战国(解析版)

春秋战国(公元前5~前3世纪)时的社会转型一、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二、具体表现:(1)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国家政局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战国后期);宗法分封礼乐制崩溃;地主阶级兴起,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形成;(从封邦建国到诸侯割据,从战乱纷争到秦朝一统天下;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世卿世禄到军功授爵)(2)经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铁犁牛耕出现和使用,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产生,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形成。

(从青铜时代到铁器牛耕,从井田时代到土地私有)(3)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思想自由。

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礼乐制崩溃(从礼乐文化到诸子学派,从百家争鸣到秦汉时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科学技术,世界领先。

(4)阶级:“士”阶层活跃;地主阶级和自耕农的兴起。

(5)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三、转型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

四、真题训练1.(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答案】D【解析】由材料“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可知商鞅变法后秦国建立了集权统治,推动国家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故选D项;战国后期,井田制遭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公田制度是受到破坏而非完善,排除A项;战国时期铁农具推广,秦汉时期得以普及,排除B项;秦统一六国后修筑驰道直道,加强了交通运输,排除C项。

高一历史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9篇

高一历史教案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9篇

高一历史教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9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1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变革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世界情况,以培养学生综合、概况历史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观看“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并结合课文中有关内容,引导学生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通过介绍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

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

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意义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实行了行之有效的变法改革,才使得原本并不十分富强的秦国强大富裕起来,为以后统一六国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使学生认识到:变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教学建议关于“农业的进步”建议教师结合学生的政治课所学的内容,直接点题,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条件。

用生产力与生产工具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分析一下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关于“都江堰”建议教师首先让学生看书,总结出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

然后利用教科书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指导学生理解其防洪、灌溉、航运的作用是如何发挥的。

关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教师直接点题,在指出农业的发展是带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前提之后,指导学生自学,并把重要的内容和有关图片制成投影片展现给学生,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高中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总体特征]中国社会经历着大变革。

具体而言:(1)从国家政局看:国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2)从社会性质看: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兴起预示着中国社会由奴隶社会逐步向封建社会过渡。

(3)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看: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表明生产力的显著提高,中国历史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耕作动力由人力转向畜力;耕作方式由商周时期的大规模简单协作转向以户为单位,以男耕女织为特点的家庭个体经营。

(4)从民族关系看: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直接推动了中原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我国历史出现了第一次民族融合。

(5)从思想文化看:呈现出繁荣景象。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儒家的“以德治民”,法家的“以法治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尚贤”等思想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而且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新视角]从考古史料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征(1)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大量出现,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由青铜发展到使用铁器、牛耕,体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

生产工具的飞跃推动了社会转型。

(2)政治生活①神权色彩:青铜器大多有铭文且用于祭祀,说明当时国家政治生活中“神权色彩”浓厚。

②战乱纷争变法图强:出土车马坑、戈等文物,说明国家政治生活中战争的频繁性。

只有变法图强才能成为强者,兼并弱者。

(3)文化:青铜器上有铭文,印证文字的存在,文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这一时期的铭文我们一般称之为“金文”。

[特别提醒]1.社会变革都以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为根本推动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是该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变革的根本动力。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加速发展,诸侯国为增强本国实力,致力于改革,增加生产;注意笼络人才。

改革加速了社会的转型。

3.每一次社会转型都会造成社会阶层的分化,贵族阶层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中趋于衰落,新兴的平民阶层逐渐成为历史舞台的主角,新旧政治势力的斗争贯穿于社会转型的始终。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一、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废除二、社会结构世袭→流动个体农民家庭大量出现三、军事争霸战争→兼并统一战争四、政治制度以变法确立新的封建制度五、学术文化贵族→民间百家争鸣思想活跃文化空前繁荣(二)各国变法运动的兴起1、原因分析:1)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破坏,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 )经济:铁器牛耕提高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3 )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主观动力)4 )思想: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5 )个人因素:改革家为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分裂割据的时期,割据势力之间、民族之间战争频繁。

⒉民族大融合时期。

⒊江南相对稳定,吸引北民南迁,得到较好的开发,社会经济发展较快。

⒋多元文化交融,大放异彩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基本上都是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主要内容。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从文化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吸收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背景⒈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的趋势出现⒉鲜卑族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导致统治危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PPT课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PPT课件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 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 敬多让。五者企至,必有大赏。五失:夸以迣,贵以泰, 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郡县制的建立
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它 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 现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 比县低。《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
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宣 公十五年(BC594)“初税亩”。 一般认为,“初税亩”标志着鲁国正式废除公 田、私田之分,向一切田亩征收实物税。
经济:废井田














战 国 铁 双 镰 范
经济:废井田
战国时代,各国都 已经有重要的冶铁 手工业地点。
到战国中期,北起 辽宁、南到广东、 东自山东、西到四 川陕西,都已广泛 使用铁器,铁农具 占据主导地位。长 江下游地区仍以青 铜农具为多。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春秋时代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 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 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 “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世卿世禄——俸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桓公 齐桓公
春秋五霸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 楚庄王 晋文公 楚庄王 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h
9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h
10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车左 中御 戎右

防护装备:甲胄、盾牌
国 青


进攻装备:远射(弓) 格斗(戈、矛、钺、斧、戟) 卫体(剑、刀、匕首)
h
11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西周青铜戈
h
7
经济:废井田
《吕氏春秋》中《上农》、 《任地》、《辨土》、 《审时》四篇,是战国末 年农学的代表著作。
《吕氏春秋》:“上田 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 人,可以益不可以损, 一人治之,十人食之”。
h
8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春秋:王权衰微、大国争霸
王权衰微:从“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
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
敬多让。五者企至,必有大赏。五失:夸以迣,贵以泰,
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
h
26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郡县制的建立
县出现于春秋初期,原是国君直接统治的领邑,它 和国君分赏给卿大夫的封邑不同。春秋末年,晋出 现了郡,设于地广人稀的边地,面积比县大,地位 比县低。《左传·哀公二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 下大夫受郡。”
齐国“相地而衰征”、晋国“作爰田”、鲁宣公十 五年(BC594)“初税亩”。 一般认为,“初税亩”标志着鲁国正式废除公田、 私田之分,向一切田亩征收实物税。
h
5
经济:废井田









战 国 铁 双 镰 范
h
6
经济:废井田
战国时代,各国都 已经有重要的冶铁 手工业地点。
到战国中期,北起 辽宁、南到广东、 东自山东、西到四 川陕西,都已广泛 使用铁器,铁农具 占据主导地位。长 江下游地区仍以青 铜农具为多。
《春秋史》
h
36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杨宽 《战国史》
h
37
h
20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h
21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世卿世禄——俸禄
世卿世禄制度:在周王国和各诸侯国内,世袭的 卿大夫按照声望和资历来担任官职,并享有一定 的采邑收入。
俸禄制度:
《荀子·议兵》:“佣徒鬻卖之道。”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韩非子·显学》:“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
h
3
经济:废井田
西周井田制下,井田中 有公田、私田之分。小 块私田由每户农民耕种, 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 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 家或贵族。
h
4
经济:废井田
“维莠(野草)骄骄”、”维莠桀桀”。 ——《诗经·齐风·甫田》
“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 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吕氏春秋·审分》
猛将必发于卒伍。”
h
22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玺符制度 公文用玺、发兵用符、出使用节
杜虎符
秦新郪虎符: “凡兴士被甲,用兵 五十人以上,必会王 符,乃敢行之。”
h
23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玺符制度
王 命 龙 节
鄂 君 启 节
h
24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户籍制度
《商君书·境内》: “国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 上,生者著,死者削。”
县所不同于卿大夫封邑的,就是县内有一套集中的 政治组织和军事组织,特别是有征赋的制度,一方 面便利了国君的集中统治,一方面又加强了边防。 战国时郡的设置仅限于各国边地,县的设置则很普 遍。它们取代了过去贵族的封邑。
h
27
社会:世袭→流动
春秋:“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
战国:“士、农、工、商 ”四民社会
西




h
12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h
13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春秋时代战争特点: 规模小、时间短、讲究礼节、程序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 “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 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
《睡虎地秦墓竹简·秦律杂抄》: “匿敖童,及占癃不审,典、老 赎耐。百姓不当老,至老不用请, 敢为诈伪者,赀二甲;典、老弗 告,赀各一甲;伍人,户一盾, 皆迁之。傅律。”
h
25
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上计考课制度
《荀子·王霸》:“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 当则废。”
《商君书·去强》:“强国知十三数:竟内仓口之数,壮男 壮女之数,老弱之数,官士之数,以言说取食者之数,利 民之数,马牛刍槀之数。不知国十三数,地虽利,民虽众, 国愈弱至削。”
名 名家 逻辑问题:合同异 离坚白 白马非马
h
33
学术:贵族→民间
h
34
结论
春秋、战国之际,是“古今一大变革之 会”,从此废去了以礼制为核心的贵族 统治,开始了走向秦汉以后“大一统” 的历史进程。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古 代中央集权的专制君主官僚制国家的萌 芽时期。
h
35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童书业
战国中期以后,各国有权势的大 臣多养士为食客。
h
31
学术:贵族→民间
百家争鸣
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 横家、杂家、小说家。
《汉书· 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 所造也。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
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
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 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若能修六艺 之术。而观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长,则可以通万方之 略矣。
h
32
学术:贵族→民间
儒 孟子 仁政论 性善论
荀子 性恶论 礼法并重 德主刑辅
墨 墨子 兼爱与非攻 尚贤 道 老子 辩证法 无为和以退为进
庄子 相对主义 消极自由的人生观
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 “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h
14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赵 魏 秦 韩

燕 齐
h
15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战国时代,政治和战争的目的从争霸转而成为兼 并。战争的惨烈程度大大增加。由步骑兵的野战 包围战代替了车阵作战。 春秋时代战争“文质彬 彬”的色彩荡然无存。
自是以后,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
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
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 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史记· 平准书》
h
28
社会:世袭→流动
彩绘出行图漆奁
彩绘透雕漆座屏
h
29
学术:贵族→民间
在孔子(BC551-BC449) 以前,教育是贵族的专利。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
——《孟子·离娄上》
h
16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战国弩臂
西 汉 弩 机
h
17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组建骑兵。
h
18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战国青铜戟









h
19
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献公21年,与晋战于石门,斩首6万 惠文王7年,与魏战,斩首8万 惠文王后元11年,败韩岸门,斩首万 武王4年,拔韩宜阳,斩首6万 昭襄王14年,白起攻韩、魏于伊阙,斩首24万 昭襄王33年,破魏,斩首15万 昭襄王43年,白起攻韩,斩首5万 昭襄王47年,白起破赵于长平,坑降卒40余万 昭襄王50年,攻三晋,斩首6千,晋军走死河中2万 王政2年,攻卷,斩首3万 王政13年,攻赵,斩首10万
孔子:有教无类
为教育、学术平民化
之开端。


h
30
学术:贵族→民间
战国 “士”阶层之崛起
天子
西 周
诸侯


等 级
卿大夫



战国时期的士,已与出身无关, 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 其共同的身份标志是知识、智慧 和才能,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 是当时社会上最活跃的一个阶层。
战国时代,游说和从师是士进入 仕途的两个主要途径。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一、经济:废井田
二、政治和军事:争霸→兼并 三、政治制度:宗法分封→专制官僚 四、社会:世袭→流动 五、学术:贵族→民间 六、结论:
h
1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春秋(BC770—BC476),自周平
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卒,因鲁史 《春秋》记录了这一阶段的历史而 得名。
战国(BC475—BC221),这一时
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 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 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h
2
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动
王夫之:《读通鉴论·叙论四》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顾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周末风俗》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 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 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 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 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