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 ——溥仪
中国近代史名人 溥仪

·
爱 新 觉 罗
溥 溥仪的逝世为中国的最后一位皇帝以及
仪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画上了永远的句号。
·
爱 新 觉“我这一世,当过皇帝也当过公民,归宿还好, 罗现把在一总个算 封走建到统尽治头者。变改成造一我个这公样民一,个无人论不什容么易国,
家都很难做到,中国共产党做到了。”
溥 仪
·
爱
新
觉历史的诸多真相早已在岁月的长河中被淹没
罗
真正的是非功过难以评定
·
但是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所认定的溥仪
溥 仪
溥
• 服理-发自实践(坚守)
仪
“要放就先放‘皇帝’,
爱 我们共产党有这个气魄。” 新 觉 罗
溥 仪 1959年12月4日,溥仪接到中华
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
·
爱
新 • 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 觉 物园担任园丁及卖门票的工作
罗 • 1964年,调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
研究委员会任资料专员,并担任第 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爱
旧社会的傀儡
新 • 从登基到退位,溥仪是慈禧势力的 觉 傀儡和封建时代的殉葬者 罗 • 从退位到驱宫,溥仪是清朝遗老的
·
傀儡和民国捧摔的愚弄者
溥 • 从天津到长春,溥仪是日本侵略者
仪 傀儡和中华民族的叛国者
爱
新
新社会的传奇
觉
• 认罪-发自内心(忏悔)
罗
• 识亲-发自真情(坦诚)
·
• 做事-发自自觉(负责)
仪 供了有力证据。
爱 新 觉 1950年8月1日,溥仪由前苏联 罗 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接受约
十年的思想再教育与劳动改造。
末代皇帝溥仪近代史讲义

爱新觉罗· 溥仪生平
•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 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 做了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 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8月17日,溥仪 在沈阳准备逃亡时被苏联红军俘虏,被带到苏联。 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学 习、改造。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 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并成为全国政协委员。 • 1967年10月17日,溥仪因肾癌在北京逝世,享年 61岁。
获得特赦
• 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 北京植物园担任园丁及卖 门票的工作。 • 1962年4月30日,溥仪与 朝外关厢医院的护士李淑 贤结婚。 • 1964年,调到全国政协文 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任资料 专员,并担任第四届全国 政协委员。 • 1966年后的文化大革命时 期,因周恩来将溥仪列为 保护对象之一,当时并未 遭到文革冲击。
制作人:徐秉伟
末代皇帝——爱新觉罗· 溥仪
爱新觉罗· 溥仪 (1906年2月7日—1967年10 月17日) 字耀之 号浩然 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 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也 称清废帝或宣统帝。醇亲 王奕譞之孙, 载沣长子, 母亲苏完瓜尔佳氏。 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 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 位
溥仪和 李淑贤
溥仪和皇后婉容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
• 川岛芳子(1906年 5月24日 - 1948年3 月25日(待考 证)),本名爱新 觉罗· 显玗,字东珍, 号诚之,汉名金壁 辉,清朝肃亲王爱 新觉罗· 善耆第十四 女。 • 论辈分是末代皇帝 爱新觉罗· 溥仪的表 妹
历史评价
• 《清史稿》:帝冲龄嗣服,监国摄政,军国机务,悉由处 分,大事并白太后取进止。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 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虞宾在位,文物犹新。 是非论定,修史者每难之。然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 削。所见之世且详于所闻,一朝掌故,乌可从阙。傥亦为 天下后世所共鉴欤? • 阎崇年:宣统冲龄登极,成为大清末帝。中国自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称皇帝以降,到1912年宣统皇帝退位,历经 2132年,溥仪不仅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而且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退位,既是大清皇朝的终结,又是 中华帝制的终结。 • 李淑贤:溥仪当过皇帝,而我却是个普通护士,然而我们 真诚相爱,无论是溥仪所在的全国政协,还是我所在的医 院,人们都知道溥仪对我特别好。
溥仪简介

从这段简短的介绍,我们可以得知 溥仪的一生是十分跌宕起伏的。
溥仪从小朝廷中无所事事,大部分时间花在吃喝玩乐上。 他的玩法是土洋结合,除传统的骄奢享乐外,还引进若干洋玩 意,如辟场地打网球、受洋教师庄士敦影响弹钢琴、养百余条 洋狗、为骑自行车方便而砍掉宫内的门槛、用重价购买玩具 和小太监们玩等等。在饮食上非常讲究,甚至超过慈禧当年的 排场。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加一桌火锅。还有各种点心、米饭、 粥品三桌和咸菜一小桌,一共大小七桌。据一份晚膳的菜单记 录有菜肴二十余品,蒸食十余种。另外还设有吃西餐的地方, 侍应西餐。在衣着方面,毫无限制,据一份旧账单所记,逊帝溥 仪在某年十月至十一月间的一个月内就做了皮袄十一件,皮袍 褂六件,皮紧身二件,棉衣裤和紧身三十件,共计五十余件。本 腐朽的宫廷生活,使溥仪养成了性格暴躁的脾气。 身工料不说,就算贴边、兜布、子母扣和针线等零星物品,就 花费了2100多元。1922年12月,溥仪与婉容大婚,民国政府派 步骑兵2000人作为仪仗队,以增声威,婚礼的费用达40万元,如 以当时面粉二元一袋的市价计,可购面粉20万袋,足供十万户 三口之家一个月的口粮。 小朝廷如此浩繁的消费,又不事生产,民国政府的400万元 优待费,虽数目巨大,但也入不敷出,缺额较多,其惟一的生财 之道,只有盗运典卖内廷的珍宝文物。
皇位,这一幕在1945年结束。第四次当皇帝,是在前年。我 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获得了选举和被选举的全部 权利。现在我同其他中国人民一样,是一个‘集体皇帝’。”
婉 容
文 绣
谭 玉 龄
琴李 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李 淑 贤
婉容(1906年-1946年):达斡尔族旗人。1922年,她17岁跟溥仪结 婚,为皇后。父亲荣源为内务府大臣。起初夫妻关系尚好,溥仪在婉容与 文绣中明显偏向婉容,生性多疑的溥仪曾表现对婉容的信任,后天津时期 文绣出走后,溥仪迁怒婉容,婉容开始遭到溥仪冷落,染上鸦片烟瘾,满 洲国时期婉容并不愿去东北,却被日本关东军强行带去,常年不堪忍受日 本人暴行而发疯。日本投降后,婉容被中共游击队俘虏,最后释放。烟瘾 发作,卒于中国吉林省延吉,葬地不明。 文绣(1909年-1953年):满洲鄂尔德特氏旗人。1922年,她跟16岁 的溥仪结婚。溥仪首选的第一位妃子是文绣,但是父亲逝世后端康太妃为 首的四大太妃们,皆认为文绣家境贫寒、长相不好,让王公劝溥仪重选。 文绣被册封为淑妃。1931年文绣与溥仪离婚。 谭玉龄(1920年-1942年):北京满洲人,老姓他他拉氏。1937年, 经贝勒毓朗之女介绍下与溥仪结婚,封为“祥贵人”。六年后病故,由溥 仪追谥“明贤贵妃”。 李玉琴(1928年-2001年):吉林长春汉人。1943年,被日本官员挑 选入宫,封为“福贵人”。1957年5月,正式与溥仪离婚,后再嫁。文化大 革命期间,她因为曾作过溥仪的贵人而受到迫害。2001年,因肝硬化病故。 李淑贤(1925年-1997年):汉族护士。1962年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与 溥仪结婚。未育有任何子女。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光绪皇帝是清朝的倒数第二位皇帝,他执政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戊戌变法,这一事件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逐步讨论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并探究其历史意义。
一、光绪皇帝光绪皇帝,生于1871年,溥仪,是慈禧太后和同治皇帝的儿子。
由于其父亲早逝,他在1875年成为了继位的皇帝。
然而,在他执政的早期,他的权力受到了慈禧太后的严密控制,事实上,光绪皇帝很少能独立行事。
直到慈禧太后逝世之后,他才开始积极掌握政权。
二、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积极推动的一场变革运动。
当时,清朝正在遭受着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封建社会和落后的国内体制也使得国家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光绪皇帝开始着手改革。
三、戊戌变法的内容戊戌变法是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旨在实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创新。
这些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设立新学堂、建立新军队、推行民主制度等。
其中,最有争议的便是废除科举制度,这一改革举措引起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
四、戊戌变法的阻力与失败戊戌变法虽然充满了理想主义的味道,但却遭到了保守派势力的强烈反对。
作为清朝统治者的保守派不希望放弃既得利益,而改革往往会对旧有体制产生冲击。
此外,列强干涉与慢性病的肆虐也给变法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最终,因为反对力量的压制和清廷内部的腐败,戊戌变法无法成功。
五、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尽管戊戌变法在当时没有取得成功,但它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它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为后来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其次,戊戌变法为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表达声音、争取权益的平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虽然变法失败,但它所酝酿的变革思潮却在后来引发了更为激进的革命运动。
光绪皇帝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它展示了一个年轻的皇帝试图拯救国家的决心与努力。
尽管变法的结果并不如人意,但这一事件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塑造了中国近代史的命运。
溥仪一生的总结

溥仪一生的总结溥仪(1906年2月7日 - 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宣统帝,被满洲国封为伪满洲国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帝王。
在他一生中,溥仪经历了清朝的覆灭、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北洋政府、日本侵华、抗日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溥仪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起伏,他的遭遇和选择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讨论。
本文将对溥仪一生进行总结,探讨其影响和意义。
早年生活溥仪出生在北京,是清朝嘉庆时期的第十一位皇子,他的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奕譞。
他从小在紫禁城长大,接受了传统的皇家教育。
然而,他在1908年光绪皇帝去世后两年,即1910年,登基成为了清朝的末代皇帝。
清朝的覆灭溥仪即位的时候,清朝已经处于衰退和动荡之中。
国内各地的起义和民主潮流逐渐兴起,对于君主制度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在这种背景下,辛亥革命爆发了。
1911年,溥仪被迫宣布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溥仪的日本流亡生涯溥仪的退位并没有使他的命运终结。
他被日本政府邀请前往日本,并在那里建立了伪满洲国,被封为伪满洲国皇帝。
在日本的流亡生涯中,溥仪一直处于被操纵和控制之下。
他被日本人视为傀儡,为日本的侵华行动提供了合法性的幌子。
返国后的溥仪1945年,二战结束,日本战败。
溥仪被遣送回中国,开始了他的第二个人生阶段。
他先是被关押在苏联,随后被移交到中国共产党的手中。
溥仪在共产党的教育下,改变了对于皇权的认识,并对于过去的行为表示悔过之意。
溥仪的晚年生活和去世溥仪在1959年获释后,被安置在北京的一个康复机构里。
在那里,他开始了他的晚年生活。
溥仪养成了爱好书法和读书的习惯,并与许多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然而,他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最终于1967年因癌症去世。
溥仪的影响和意义溥仪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的遭遇和选择引发了人们对于君主制度和个人命运的思考。
他的退位和日本流亡生涯,使人们开始质疑君主制度在现代社会的合理性;而他改变态度和悔过之举则显示了个人选择和奋斗的力量。
人物传奇----末代皇帝溥仪

人物传奇----末代皇帝溥仪(2023.2整理)坐在北京子午线的中心点上,他成了末代天子;站在时代变革的交叉点上,他只是匆匆的过客。
他终结了一个旧时代,也见证了一个新时代。
他就是爱新觉罗.溥仪。
对于这位清末皇帝,世人都存有不同的看法,或褒或贬。
对于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来说,他是有功之人;但从出卖国家利益,使东北人民群众陷入水深火热这点来说,他是历史的罪人。
人无完人,不管是谁,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
因其身份的特殊性,溥仪的优缺点也常被人用放大镜来查看。
在我看来,溥仪也是一个封建社会制度下的牺牲品。
混在旧社会与新时代的交叉点,他扮演的无疑是一个悲剧角色。
我看了很多人对溥仪的评论,大多数都是过分的抨击他的历史过失。
这对他是很不公平的。
作为一个新时代公民,我们应该持有公正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人物。
公元1908年12月2日,清朝的第十二代皇帝,也就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溥仪,坐上了北京子午线中心点上的龙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
从此便开始了他短暂的帝王生活,年号为宣统。
但不幸的是,三年后,袁世凯以《清室优待条件》为条件,逼迫隆裕皇太后签署并向全国发布了《逊位诏书》。
就这样,溥仪便拱手让出了皇位。
一位一生热衷于权力的瘦老太太-----慈禧,把溥仪推上了北京子午线上的龙椅,而一位同样一生热衷于权力的胖老头儿------袁世凯,又想方设法地逼他离开龙椅。
而他呢,作为一名无知孩童,稀里糊涂地被钦定而坐上皇位,但又稀里糊涂地被退了位。
这样稀里糊涂的三年帝王生活,让他成为了中国帝王史上的匆匆过客,留下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
其实对于一个三岁登基,六岁退位的小娃娃来说,溥仪本身并不存在着过错。
大清政权偃旗息鼓,源自于嘉庆后一代又一代腐败无能的最高统治者。
刚好又恰逢西方工业革命掀起的新时代革命浪潮,这就使得大清政权雪上加霜了。
也许,这是历史和溥仪开的一个玩笑吧。
作为一名被围困在大红宫墙内与世隔绝的皇帝,溥仪更多变现出来的是一个少年对宫墙外新鲜好玩的世界的向往和对新奇事物的孜孜不断追求。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

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爱新觉罗溥仪: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爱新觉罗溥仪则是这个朝代的末代皇帝。
他的身份不仅仅是皇帝,同时也是一位文化名人,对中国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爱新觉罗溥仪的背景以及他在清朝末代皇帝和文化名人的双重身份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爱新觉罗溥仪的背景爱新觉罗溥仪于1871年出生在北京,是清朝的第十一代皇帝慈禧太后的皇孙。
他的祖父是清朝的道光皇帝,而溥仪的父亲则是辅政大臣奕劻。
由于出生在皇室家族,溥仪从小就生活在封建社会的世界里,接受了严格的教育和训练。
然而,溥仪的童年并不像一般的皇子那样优越和幸福,他经历了清朝的兴衰和西方列强的入侵,对中国的未来感到忧虑和困扰。
二、清朝末代皇帝的角色1898年,慈禧太后退位,溥仪登基为皇帝,成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但他的统治时期并不长。
清朝末期,国内外形势紧张,国力衰退,社会动荡不安。
溥仪在这样的环境下成为了一个被动的统治者,失去了真正的权力。
尽管如此,他仍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力推动政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他试图通过改良政策来改善清朝的局势。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溥仪的改革举措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溥仪只有三岁。
他的叔叔载湉成为临时摄政王,执掌朝政。
1912年,溥仪被迫退位,清朝宣告结束。
从皇帝到庶民,溥仪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三、爱新觉罗溥仪的文化名人身份自退位后,溥仪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他离开北京,移居天津,开始了与封建王朝迥然不同的生活。
在天津,溥仪开始对艺术、文化和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他学习了国内外的文化知识,尤其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和研究。
作为一位文化名人,溥仪活跃在社交圈和文化界,并广交文人墨客。
他与大批文化名人如梁启超、郭沫若、周作人等人保持联系,并积极参与文艺活动。
他撰写了大量的书信、诗歌和文章,表达了自己对社会、文学和历史的思考和感悟。
末代皇帝

总结
一、旧社会的溥仪,是傀儡角色——悲剧人生 1,从登极到退位,溥仪是慈禧势力的傀儡和中国封建 时代的徇葬者 ; 2,从退位到驱宫,溥仪是清廷遗老的傀儡和民国军阀 又捧又摔的被愚弄者 ; 3,从天津到长春,溥仪是日本侵略者监控的傀儡和中 华民族的叛国者;
青 衣
• 二、新社会的溥仪,是传奇角色——多彩人生 1,他认罪——发自内心→悔 • 2,他识亲——发自真情→坦诚 • 3,他做事——发自自觉→负责 • 4,他服理——发自实践→坚守 • 5,他记恩——发自灵魂→忠诚 • 6,在最后的日子里:溥仪受冲击、受迫害,被保护、得 到关爱
末代皇帝
—溥仪
青 衣
溥仪
一部活的中国近代史
青 衣
溥仪一生当中的主要身份
皇帝 逊帝 公民 傀儡 囚徒
青 衣
汉奸
他所经历的时代
晚清
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青 衣
纵横一生
1908年,三岁的溥仪被立为嗣皇帝,年号“宣统”。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溥仪由隆裕太后于2月12日代行颁布《退位诏书》 1917年7月1 日,张勋兵变,复辟帝制,恢复宣统年号。 1917年7月12日,张勋逃入荷兰使馆,次日溥仪宣布第二次退位。 1932年3月1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 1934年,改国号为“满洲帝国”,改称皇帝,年号“康德”。 1935年4月和1940年5月,溥仪两次访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溥仪被迫颁布“退位诏书”. 在苏联被监禁5年. 1946年8月,曾返回东京,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 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国 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 1960年3月,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院工作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时30分因患尿毒症与世长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专制到民主——
溥仪
金融132班2013221153
金融132班2013221153 吴雪娇
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朝日新闻》编辑局长后藤基夫时说:‚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好了,这是世界上的奇迹!‛1溥仪,他的一生是从皇帝到公民的一生。
他无法选择他最初皇帝的身份,而这皇帝的身份以及所处的时代也决定了他的一生注定无法像平常人一样。
从他当上末代皇帝,之后坐上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的位置,再到后来日本战败东北解放后他成为了战犯,再到最后他出狱后成为新中国的一个公民。
溥仪,便是旧中国迈向新中国的过程反映到个人上的一个缩影。
溥仪的转变,就是中国从专制到民主的转变。
末代皇帝
身为皇帝,他是不称职的;但与此同时他也是无辜的,从某种角度讲,他是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但也是封建制度的参与者。
溥仪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最后一任皇帝,仅仅坐了三年多。
他初次进宫是在他三岁时,而就在那年,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之后,他哭闹着被他的父亲抱着登上了皇位。
一个三岁的娃娃,他的世界理应是一片纯净的,什么也不懂的,却被硬拉着登上了皇位,如他自己在自传中写道:‚以上所列举的就是我过去这个三岁孩子,在封建统治者的政治野心摆布下,被拖出了自己的家庭,离开了自己的父母,而当上清朝末代皇帝的一些概略经过。
‛2所以,他仅仅是封建王朝下的一个傀儡。
三年之后,他也在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之后退位,便在紫禁城里当着名义上的皇帝。
又12年后,他被冯玉祥的军
1引自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09年1月第一版《溥仪日记全本上》,新版序言第3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遗稿提供:李淑贤;王庆祥整理注释
2引自群众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1月第一版《我的前半生》(灰皮版),第56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队逐出紫禁城,逃往天津,居住于天津日租界。
而他的生母也在他十六七岁的时候因这封建的制度自尽而死。
虽然他这末代皇帝当的可悲,但是无法否认的是,他在紫禁城内接受的封建腐朽的思想以及帝国主义的思想确实在某种层面导致了他之后犯下的过错。
所以,他深受封建制度的荼毒,但也利用了封建制度去残害了别人。
伪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叛国者
他不只是日本帝国主义所利用的傀儡,同时也是将曾属于他的国土推给日本帝国主义的罪人。
虽是当时历史形势下的被逼无奈,但他因为他封建腐朽的思想所犯下的过错却是无法弥补的。
在他于一九二五年到一九三一年在天津居住的期间,他一直生活‚在日本帝国主义分子的所谓‘保护’和卵翼之下。
‛3在这期间,无论是日本方面还是各军阀,都渴望借溥仪这个‚末代皇帝‛的称号去实现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占据了沈阳等地。
前满洲贵族之前一直冀望复辟清朝,与此同时,日本方面也趁机以‚重登帝位‛对溥仪进行诱惑。
于1932年2月18日,日本方面发布了《独立宣言》,并于23日溥仪同意出任满洲国执政。
在溥仪当伪满皇帝期间内,他犯下了种种不可磨灭的罪行:‚与本庄繁所签订的卖国密约,因为这个密约,是我出卖东北一切领土主权,断送东北人民所有利益的一切总出发点,也就是使我东北变成日
3引自群众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1月第一版《
我的前半生》(灰皮版),第173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寇殖民地的根本原因‛4;发表了所谓‚国本奠定诏书‛;发表了甘心从贼到底的所谓‚时局诏书‛5。
他做出的这些行为,我认为是因为他在封建制度影响下形成的思想。
自三岁入宫,他便被灌输了宫内的封建思想,享受着封建制度下皇上所拥有的权力;而在他逃到天津日租界生活的期间,他的生活也是养尊处优的,无论是军阀还是政客去拜访他也都是行礼磕头。
在皇宫中的生活使他享受在人之上的感觉,他渐渐对这种可以主持国家的权力产生欲望,正是受这种私利的诱惑,他走上了背叛国家的道路。
狱中战犯—人生的转折
在狱中十年的战犯生活,是溥仪人生的转折,是他思想从封建到民主的转折。
残害了东北人民14年之久的伪满洲国在苏联人民红军的铁拳下垮台。
而溥仪也在逃往日本的途中被逮捕成为战犯。
1950年,溥仪结束了在苏联的羁押,回到了祖国,在这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改造生活。
在这十年里,溥仪经历了从灵魂到肉体的改造,完成了从皇帝、战犯到公民的转变。
本质上讲,他在苏联的羁押生活根本没有对他的封建思想造成影响。
‚既放不下架子,又不肯学习,溥仪的思想根本不起变化,认罪自然更谈不到。
‛‚他曾说‘为了争取摆脱惩办的厄运,我采取的办法仍然是老一套。
既然在眼前决定命运的是苏联,那么就向苏联讨好吧。
4引自群众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1月第一版《我的前半生》(灰皮版),第315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5引自群众出版社出版的2001年1月第一版《我的前半生》(灰皮版),第315页;作者:爱新觉罗·溥仪
于是我便以支援战后苏联的经济建设为辞,向苏联献出了我的珠宝首饰。
’‛6而这五年羁押生活,他一直端着皇上架子,也不曾学习有关共产党的知识。
而回到国家改造,他面对的不是他想象中的手铐,脚镣和刑具,也不是竖眉瞪眼的狱卒;而是每天的学习和劳动改造。
他因为不能独立生活被曾经在自己面前抬不起头的伪满大臣嘲笑时,在被百姓和自己家族的人检举时,他被打掉了架子,知道了自己是有罪的,知道了封建制度对人的迫害。
从而,他学会了自己生活,改造了自己的思想完成了从皇帝到公民的过渡。
公民时代—走向新生
对于溥仪来说,成为公民就像是获得了一个新的生命。
而对于新中国来说,旧中国的风风雨雨也都已经翻篇,翻到新的一页。
1959年,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溥仪获特赦成为一位新中国的公民。
先是在北京植物园学习劳动,然后在全国政协委担任专员,而后成为一名政协委员。
改变的不仅仅是工作,还有家庭:于1962年,溥仪与李淑贤结为夫妇,过上了平淡的公民生活。
就如他在会见外宾时所说:‚我过去的所谓皇帝完全是罪恶的,过去的我已然死了,现在我是中国的新劳动人民。
‛7无论他说的话正确与否,我们可以从他的话语中感觉到他对自己的新生活感到满意的。
溥仪人生的这种转变,是新中国的成就,是共产党的一份成就,
6引自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4月第一版《溥仪画传:末代皇帝的传奇一生》第154页;黎园编著
7引自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4月第一版《溥仪画传:末代皇帝的传奇一生》第186页;黎园编著
同时,对于他自身而言,也是他的成就。
他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不再是封建制度下的傀儡,也不再是日本法西斯的傀儡。
纵观他的一生,或有身为天子的自骄,或有深处宫中的身不由己,或有逃亡在外不敢回国的惶恐,或有在狱中劳改反省的自卑与挣扎,或有特赦过上平淡生活的满足。
身为旁观者,我们无法去体会,但是,他是这段历史的独一无二的缩影,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他从皇帝到公民的变化,这个社会从专制到民主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