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分析

合集下载

动脉粥样性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性硬化名词解释

动脉粥样性硬化名词解释动脉粥样硬化通常是指脂质成分和炎性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外观像小米粥样的斑块,使动脉变窄变硬,阻碍血流的情况。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通常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良症状,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器官缺血的情况,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当患者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时,可以及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调整血脂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还可以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

当患者使用以上药物治疗之后病情没有得到改善时,还可以及时使用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使患者的身体保持健康。

另外,建议患者在治疗期间还应注意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的主要原因。

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

病变常累及大中肌性动脉,一旦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该动脉所供应的组织或器官将缺血或坏死。

由于在动脉内膜积聚的脂质外观呈黄色粥样,因此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主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高血脂和大量吸烟,还有糖尿病、肥胖和遗传因素等。

1.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互为因果,二者常同时存在。

2.高血脂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性因素。

3.吸烟吸烟明显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且与每日吸烟数量成正比。

4.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较无糖尿病者高两倍。

5.肥胖中心性肥胖者、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者,更易患本病。

6.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年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近亲发病率明显增高。

7.其他年龄、性别、C反应蛋白增高、从事脑力劳动、进食高热量食物等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

病理-动脉粥样硬化

病理-动脉粥样硬化
二、好发部位:大、中动脉的分叉处、分支开口、弯 曲凸面
三、病理变化:四个阶段 1、脂纹 (fatty streak) 期
肉眼:不/微隆起的小斑点或黄色条纹 镜下:内膜内有大量泡沫细胞 (foam cell)聚集。 泡沫细胞来源:血中单细胞巨噬细胞
中膜平滑肌细胞 (SMC)
主 动 脉 壁 指 纹 形 成
病理
动脉粥样硬化
一、定义:广 泛 累 及 大 、 中 动 脉 , 以 脂质 (主要 是胆固醇) 在大、中血管的内膜沉积、 平 滑 肌 细 胞 和 胶 原 纤 维 增 生 ,继 发 坏 死 , 形成粥样斑 块,常 造成血管腔 不 同 程 度 的狭 窄 及 血 管壁硬 化的疾病,相应器官出现可出现缺血性改 变。
四、危险因素 1、高脂血症 2、高血压 3、吸烟 4、性别:男女;绝经后,男=女 5、糖尿病:HDL低,高血糖、甘油三脂。
高胰岛素血症:SMC增生。 6、遗传
Constitutional risk factors
Aqe
Incidence of severe disease rises with each decade up to 85
泡沫细胞
泡沫细胞
2、纤维斑块 (fibrous plaque) 期
肉眼:隆起于表面的灰黄色斑块
镜下:表面是纤维帽,由多量平滑肌细胞 (smooth muscle cell, SMC)及大量细胞 外基质(胶原、弹性蛋白、蛋白多糖及细 胞外脂质)组成。纤维帽下为增生的SMC、 巨噬细胞、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及基质。
Hyperlipidaemia Particularly hypercholesterolaemia
Hypertension
Especially after the age of 45

动脉粥样硬化确诊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确诊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确诊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的确诊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方面。

1. 临床表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因受累血管的部位和程度而异。

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心悸、气短、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等。

2. 实验室检查:一些实验室检查可以提供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线索。

例如,血脂异常(如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炎症标志物(如 C 反应蛋白)升高等。

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确诊动脉粥样硬化至关重要。

- 颈动脉超声:用于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增厚的CIMT 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存在。

- 冠状动脉造影: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 颈动脉造影、下肢动脉造影:用于评估颈动脉、下肢动脉的狭窄程度。

- CT 血管造影(CTA)或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用于无创性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和斑块情况。

4. 其他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负荷试验等,可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肌缺血情况。

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以确诊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动脉粥样硬化判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判断标准

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标准有多个。

首先,需要进行血脂检测,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如果TC、TG、HDL-C和LDL-C的水平有异常的升高或者降低,可能意味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其次,可以使用动脉硬化指数进行衡量。

动脉硬化指数是通过计算TC和HDL-C的比值得出的,正常范围应该在3-4之间。

如果比值低于或高于这个范围,则可能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以上的检测和评估都需要在专业的医疗机构或者实验室进行,同时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临床经验进行综合判断。

如果怀疑自己患有动脉粥样硬化,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种:1.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应该定期测量血压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2. 降低胆固醇:高胆固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应通过控制饮食、减少饱和脂肪摄入、定期锻炼等方式降低胆固醇水平。

3. 戒烟:吸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戒烟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措施。

4. 控制体重:肥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另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通过健康的饮食和适当的锻炼来控制体重。

5. 定期体检: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及时采取措施。

以上这些预防措施都有助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生活方式改善、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面。

其中,生活方式改善包括戒烟限酒、适当增加体力活动、保持健康饮食、维持正常体重等,这些都是避免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等,这些药物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小板凝聚,从而防止血栓形成,减少血管阻塞。

手术治疗主要针对病情较为严重的患者,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术等,通过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恢复血管的通畅性,缓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逐渐上升。

伴随人口老龄化的加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

所以在培养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及饮食习惯外积极的寻找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方法已成为当务之急。

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理,目前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主要是西药他汀类药物,其现代药理研究及大规模的临床跟踪试验已经证实其有效性。

但由于老年患者群体的特殊性,使其在具体应用时存在诸多的问题,由于老年人机体衰弱,特别是肝肾功能不全,使其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加之老年患者往往一身多病,服用多种药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在此种情况下,开发中医药的宝库,从中寻求有效地治疗方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中医药是个巨大的宝库,发挥中医优势,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针对老年病的特点,系统研究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发掘出有效的中医中药治疗方法,实现在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对多种相关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作用,将成为中医界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之一。

研究目的发挥中医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系统研究阐述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观察选取切中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病机的方药,用实验及临床观察的方法,验证加味黄芪生脉饮治疗预防老年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验证所阐述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的正确性,最终将有效方药作为有效方法在临床上加以应用,达到预防治疗保健的综合作用。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发生过程中的主要危险因素血脂的异常,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加味黄芪生脉饮对老年高脂血症的影响。

2通过实验研究,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动脉粥样硬化兔动脉粥样板块的影响,研究其对粥样斑块的直接影响。

3通过临床观察,观察加味黄芪生脉饮对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研究其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疗效。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一、前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为了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征,我们进行了切片实验。

本报告旨在详细介绍实验过程和结果。

二、实验目的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壁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探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特征。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择已经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

2. 实验步骤:(1)取得患者血管壁标本,并在标本表面涂上透明胶片;(2)将标本放入福尔马林液中固定24小时;(3)将固定后的标本进行去水、透明处理;(4)将透明处理后的标本进行包埋,制作成切片;(5)对制作好的切片进行染色处理;(6)使用显微镜观察和拍摄切片。

四、实验结果1. 动脉壁增厚:正常血管壁由三层构成,而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血管壁上,内膜、中膜和外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

2. 脂质斑块: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壁上,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脂质斑块。

这些斑块是由于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内部积聚形成的。

3. 钙化:在部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血管壁上,可以观察到钙化现象。

这是因为钙离子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的。

4. 平滑肌细胞增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域内,平滑肌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并呈现出异常生长和扭曲。

五、实验分析1. 动脉壁增厚: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增厚,主要是由于内皮细胞受损后释放了一系列促进细胞增殖和基质合成的信号分子。

同时,中层平滑肌细胞也会受到刺激而开始增殖,导致血管壁变得更厚。

2. 脂质斑块:脂质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血管内部积聚,会引发炎症反应和血小板聚集,最终形成脂质斑块。

3. 钙化: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的表现之一。

当脂质斑块稳定后,钙离子就会沉积在其上形成钙化区域。

4. 平滑肌细胞增生:平滑肌细胞增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之一。

平滑肌细胞数量增多会导致血管壁变厚,并且这些异常生长的平滑肌细胞也会分泌一些促进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的因子。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在动脉血管内形成斑块,导致血液流动阻力增加。

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可以通过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来评估,这个指数是根据血管壁硬化的程度和斑块形成的具体位置来计算的。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是衡量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血管壁硬化的程度和斑块形成的位置。

血管壁硬化的程度可以通过测量血管壁厚度来确定,而斑块的形成位置可以通过超声成像技术来观察和测量。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一般需要依靠专业的超声成像设备和计算机软件来完成。

首先,医生会使用超声成像技术对患者的动脉进行扫描,获取相关的图像数据。

然后,通过对这些图像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得出动脉壁的厚度和斑块的位置等信息。

最后,根据这些数据,计算机软件会自动计算出一个具体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来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监测和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定期检查和测量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情况,从而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此外,动脉粥样硬化指数还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监测疾病的进展情况,并指导后续的治疗计划。

除了在临床上的应用,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在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和其他相关参数之间的关系,探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和病理过程,为该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医学教育方面,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学习和理解可以帮助医学生和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和诊断此疾病,提高临床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是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用于测量血管壁硬化的程度和斑块形成的位置,并且可以通过超声成像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来计算。

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在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中都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定期检查和监测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可以及早发现和评估疾病的发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学切片实验报告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特点是动脉内膜下有斑块形成。

该病的发展过程中,斑块内会聚集大量的胆固醇和炎症细胞,导致动脉壁逐渐变厚,血管腔狭窄,最终影响到血液流动。

本实验通过病理学切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为进一步了解该疾病提供依据。

分析实验采用了动物模型,将实验动物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动物通过饮食和药物管理诱导动脉粥样硬化,而对照组则维持正常饮食和生活。

在实验结束后,分别采集实验组和对照组动物的动脉组织进行切片制备。

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切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病理变化:1.斑块形成:观察切片中动脉壁内是否有斑块形成,斑块的大小和数量。

2.胆固醇堆积:检查斑块内是否有胆固醇沉积,胆固醇结晶的颗粒大小和分布。

3.炎症反应:观察斑块附近是否存在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炎症反应的程度和范围。

4.动脉壁增厚:测量动脉壁的厚度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5.血管腔狭窄:测量血管腔的直径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经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切片观察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斑块形成:实验组的动脉壁内明显出现了多个斑块,而对照组动脉没有斑块形成。

2.胆固醇堆积:实验组的斑块内存在大量胆固醇结晶,而对照组动脉内无胆固醇沉积。

3.炎症反应:实验组的斑块周围有大量炎症细胞聚集,炎症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4.动脉壁增厚:实验组的动脉壁厚度显著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更厚。

5.血管腔狭窄:实验组的动脉血管腔直径缩小,血液流通受限,而对照组的血管腔正常。

建议根据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建议:1.注意控制饮食摄入,避免高胆固醇和高脂肪的食物,以减少胆固醇的沉积。

2.适当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心血管健康水平。

3.定期检测血脂水平,及早发现和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4.遵医嘱使用药物,如他汀类药物,以降低血脂水平。

5.节制吸烟和饮酒,减少心血管病发病风险。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可以帮助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维护心血管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学分析
.
第一节 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流行趋势
一 国内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及流行趋 势
(一)国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地理分布差异 研究表明 我国山东青岛男性急性冠心病的发
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安徽徐州的最低 冠心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均是北方地区>南方地 区 2、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 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普遍高于女性。 3、年龄差异
.
第三节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一 主要危险因 (一)血压水平 1、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有效控制高血压可以降低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生。 研究表明,人群中62%的心血管病可归因于血 压升高。 2、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 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SBP≥140mmHg和 DSP<85mmHg)是老年人群中常见的血压类型, 与大动脉弹性减弱和僵. 硬度增加相关联,是动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表明,治疗高血压可 明显降低致命性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血管病总死 亡 SBP与总死亡正相关。DBP与总死亡负相关,有效 治疗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可使总死亡下降 13%,心血管病死亡下降18%,心血管并发症下降 26%,脑卒中下降30%和冠心病事件下降23%,对 脑卒中好处大于冠心病。
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的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 率的流行病学特点存在差异。在发达国家中,心血 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大幅度渐下降,但有些 仍继续上升。而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 不断攀升
美国的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疾病作为死亡的主要原因至少有50年, 在美国,黑人冠心病死亡率最高,同时其下降幅度 要比拜仁高。
芬兰是世界冠心病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但也是死亡 率下降较明显的国家。
.
第二节 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流行趋势
一、国内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流行趋势
在发达国家脑卒中死亡位于死因第二位,在发展中 国家位于第三位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和四万率较高,位于世界前列,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35个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 城乡男性脑卒中死亡率分别排第5和第4位,女性 同男性相同。脑卒中死亡在我国死因顺位中仅次 于恶性肿瘤位居第二,已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 的主要疾病之一。
.
二 、国外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及其流行趋势
20世纪末,脑卒中仍是人类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 约2/3的脑卒中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由于西 方国家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增加,在一定程度上 阻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进一步下降。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间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 的差别较大。脑卒中死亡率在许多工业化国家中 已迅速下降,但在东欧的一些国家,其发病率和 死亡率不断上升 75岁老年人发病危险远高于年轻人。
.
(三)病理学方面的流行特点
从流行病学及病理学角度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有以下特点:
(1)动脉粥样硬化晚期病变所致动脉狭窄出现的年龄 和发展高峰都较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晚20~30年。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 分别是44.7%和35.6%,这与冠心病发病率男性高于 女性是一致的。
.
(二)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
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与外国经济发达地 区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据 调查表示,在35个国家中,我国冠心病死亡率农 村男性排倒数第三位,城市男性排倒数第五位, 女性分别是倒数第17和第8位。
几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冠心病的 发生率和死亡率以上升为主,但变化不十分显著。 但从我国心血管病危险流行趋势看,20世纪80年 代初到90年代末人群超重率、高胆固醇患病率、 高血压患病率等影响冠心病的发病因素郡城上升 趋势,这对我国过去存在的优势提出了严峻挑战, 对人体的群体健康造成威胁
(3)大样本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调查研究和动脉粥 样硬化高发区、低发区冠状动脉病变的比较性研究 均提示我国动脉粥样硬化北方地区高于南方地区, 相同程度病变的检出率,北方高于南方。这与我国 心血管发生率北方高于南方一致。
.
二、国外冠心病发病率、死亡率及流行趋势
冠心病自20世纪初逐渐在工业化国家流行,至六七 十年代已成为除日本、法国等少数国家外工业化国 家最主要的致死原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普遍高于女性, 平均比例是1.6:1和1.5:1,但病死率却是女性较高 于男性。
.
3、时间变化趋势 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可从
两方 面表述。 1、从我国疾病死因的顺位来分析:据我国卫生部
统计数据20世纪60到70年代,脑血管病死亡从死 因第三跃居第一,80年代中期以后其位于第二位, 恶性肿瘤居第一位。因此60~80年代脑血管死亡 呈上升趋势,90年代以后相对平稳。 4、脑卒中诊断类型 由于出血型脑卒中和缺血型脑卒中的病理机制不 同,所以不同地区、不同人群及不同民族脑卒中 的分型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脑卒中的诊断类型 以缺血型脑卒中为主,占总脑卒中的50~60%左 右,出血型脑卒中约占30~40%。不同地区缺血 型脑卒中和出血型脑卒中的比例也有所变化。
3、收缩压和舒张压 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与血压的关系式连续性德, 随着血压水平的升高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危险 性也增加,年龄大的人这种关联更强。 研究证明SDP和DBP对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有 预报作用(SBP预报冠心病优于DBP)。
.
SBP和DBP均显示出独立的影响作用。将SBP和DBP 按不同组合分组,以SBP>140mmHg和DSP<90 mmHg为参照分析得出,在不同水平的DBP组中,随 SBP的增高,急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显著升高,冠心病 也呈升高趋势。而在不同水平的SBP组中,随DBP的升 高,急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也升高(个别除外),而冠 心病无一致性。
.
1.地理分布差异 我国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理分 布差异,在我国总体趋势是北高南低,这与动脉 粥样硬化和高血压患病率在我国分布特征基本一 致。脑卒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存在着城乡差别: 农村>城市
2、年龄性别差异 脑卒中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和死
亡率均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研究表明男性和女 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在45~54岁年龄段时明显 增高,与每十年的年龄组增加呈指数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