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块的引力
小学生天文科学知识课堂太阳系介绍课件PPT模板

流星
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就能形 成肉眼可见亮度的流星。 若流星体在摩擦中尚未完 全燃烧尽而落在地面上, 则成为陨石或陨铁。
月球
月亮,地球的天然卫星。 月球没有水,没有大气层, 因此没有天气可以改变。
月相
新月
新眉月
上玄月
凸月
满月
凸月
下玄月
残月
新月
月食
当地球在太阳和月亮之间经过时发生月食,使地 球的阴影投射在月球上。
木星是太阳系从太阳向外的第五 颗行星,并且是最大的行星。
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有 一个显著的环系统,主要的成 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 残骸以及尘土。
天王星
天王星是从太阳系由内向外的第七 颗行星,它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 的行星,最低温度−224℃,
海王星
海王星被称为蓝色星球, 它是第四 大行星,由于大气中存在甲烷,这 颗行星呈现蓝色。
人造卫星
卫星以多种方式监测地球及其 大气,用于天气预报,由太阳 能电池板为卫星提供电力。
第一颗进入太空 的卫星是
斯普特尼克一号
谢谢观看
它几乎完全由氦气 和氢气组成
太阳主要有四层
日核 日冕 光球 色球
日食是怎么形成的
在日食期间,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
换句话说,太阳被月亮挡住了。
在日全食期间,来自太阳大气 外部的光被称为日冕。
恒星
恒星是巨大的天体,由重力包含的热气体 组成,由于恒星内部的核反应而发出电磁 特别是光。
有的恒星是: 超新星
冥王星
冥王星不是一颗行星,它是一颗位 于太阳系最外层的矮行星, 是太 阳最远的行星。
小行星
小行星主要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移动。 他们还绕着太阳运行, 木星的引力将 小行星送入不规则的轨道,导致它们与 其他行星和其他小行星相撞。
有关太阳系的科普知识

有关太阳系的科普知识如下是有关太阳系的科普知识:1.太阳系是什么?太阳系是一个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各种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包括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还有柯伊伯带、奥尔特云等。
太阳系的形成大约始于46亿年前,一个巨型星际分子云的引力坍缩。
太阳系内绝大部分的质量都集中于太阳,余下的天体中,质量最大的是木星。
太阳系位于银河系的猎户臂上,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约26,000光年。
2.太阳系有哪些成员?太阳系的成员可以分为三类: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
行星是环绕太阳且质量够大的天体,有足够的质量使本身的形状成为球体,有能力清空邻近轨道的小天体。
能成为行星的天体有8个: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矮行星不需要将邻近轨道附近的小天体清除掉,其他可能成为矮行星的天体还有很多,目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认可的有5个:冥王星、鸟神星、妊神星、谷神星和阋神星。
太阳系小天体是指除了行星和矮行星之外的所有环绕太阳运动的天体,包括小行星、彗星、半人马小行星、行星间尘埃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分别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以及海王星之外。
除了环绕太阳运动的天体,太阳系还有很多环绕行星、矮行星或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天体,称为卫星。
太阳系中有470多颗已知的卫星,其中最大的是木星的卫星木卫一(也叫做伽利略卫星),比水星还要大。
3.太阳系有什么奇妙的现象?(1)太阳是太阳系唯一能自主发光发热的天体,它的表面温度高达6000摄氏度,核心温度高达1500万摄氏度。
太阳的表面有不断变化的黑斑,称为太阳黑子,是太阳磁场的表现。
太阳还会不定期地喷发出强烈的太阳风,对地球的电磁环境产生影响。
(2)水星是太阳系最小的行星,也是最靠近太阳的行星,它的公转周期只有88天,但是自转周期却有58.6天,也就是说水星的一天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月。
水星没有大气层,表面温差极大,白天可以达到430摄氏度,夜晚则降到-180摄氏度。
宇宙生命之谜课文课堂笔记 (2)

宇宙生命之谜课文课堂笔记简介《宇宙生命之谜》是一门探讨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的课程。
本课程涉及了宇宙的起源、地球生命的进化以及寻找外星生命的方法等内容。
宇宙的起源宇宙的起源是本课程的第一个重要主题。
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138亿年前的一次巨大爆炸。
在这个理论中,宇宙最初是一个非常小、非常热的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膨胀并冷却,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广阔宇宙。
太阳系的形成宇宙的起源之后,课程继续探讨了太阳系的形成。
根据行星形成的理论,太阳系的形成始于约46亿年前的一片巨大分子云。
通过引力作用,这个分子云逐渐塌缩成了一个旋转的盘状结构,并形成了太阳和行星。
地球生命的起源地球生命的起源是宇宙生命之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根据地球起源的理论,地球最初是一个无生命的行星。
然而,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和进化过程,生命在约40亿年前在地球上诞生了。
地球生命的进化生命的起源只是地球生命进化的开始。
《宇宙生命之谜》课程继续解释了地球生命的进化过程。
进化论进化论是生物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认为生物种群的遗传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改变。
通过自然选择,那些具有更有利于适应环境的遗传特征的个体更容易生存和繁殖,从而引发进化。
多样化的生命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
从微生物到大型陆地动物,生命以各种大小、形状和生活方式存在。
生命的适应能力地球生命的进化过程使得生物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从极端温度到高压环境,生命以惊人的适应能力存活下来。
寻找外星生命的方法《宇宙生命之谜》课程最后一个主题是关于寻找外星生命的方法和措施。
侦测技术课程重点介绍了一些用于侦测外星生命的技术,包括射电望远镜、光学望远镜以及探测器等。
这些设备通过观测星系、行星和宇宙中的化学成分等,来寻找外星生命的迹象。
潜在的外星生命课程还回答了一个重要问题:外星生命是什么样的?或许外星生命不同于地球上的生命形式,而是以一种我们想象不到的方式存在。
总结《宇宙生命之谜》是一门引人入胜的课程,涵盖了宇宙起源、地球生命的进化以及寻找外星生命的方法等内容。
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

太阳系的起源与演化太阳系是我们居住的宇宙家园,是我们对宇宙的理解的起点。
了解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对于我们深入探索宇宙奥秘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太阳系的形成到演化的五个大阶段,介绍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一、太阳系的形成太阳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据目前的科学研究显示,太阳系的形成是在距今约46亿年前的太阳星云中发生的。
太阳星云是一团巨大的气体和尘埃云,它的大小和密度与太阳系的大小和密度相当相似。
太阳星云是由巨型星的爆炸所形成的,太阳星云亦将像太阳一样在未来自我扩张。
最初,太阳星云是一个极度稠密的气云,中心的密度很高。
由于这种气云的巨大质量和离心率,云的某些部分开始聚集形成了太阳,而其余的部分形成了太阳系中的行星、卫星、小行星以及流星。
二、太阳系成型后的演化1.太阳运动静止,但其围绕其重心的天体不断运动和演化。
2.行星和卫星的形成:行星和卫星的形成是在太阳系形成后的数百万年内完成的。
行星和卫星的形成是在原始的尘埃和气体云中。
由于重力、磁力和电力的相互作用,原始气体云中的物质开始形成不规则的小型物体,称为微陨石或原行星体。
3.大行星演化阶段:大行星演化阶段分为两个子阶段:一是行星的内部分化,二是行星的表面演化。
4.行星的轨道稳定:行星谷一开始的轨道并不稳定。
最终形成了现有的太阳系行星的轨道稳定情况。
行星的轨道稳定是因为行星远离太阳引力的转移,该过程称为行星轨道漂移。
5.太阳的演化:太阳的演化涉及到太阳内部的物质循环、太阳自转、太阳粒子向宇宙空间的喷发和太阳辐射的发射等过程,这些过程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
三、太阳系的五个大阶段1.太阳系的无序状态:就像年轮上的第一环一样,最初的太阳系是没有秩序的,它的行星、卫星都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
2.太阳系的内部分化:在太阳系最初的几百万年内,行星和卫星的内部分化逐渐形成了行星的内部结构,表面和粘合结构。
3.太阳系的轨道稳定:太阳系内的行星和卫星围绕着太阳稳定地运行。
太阳的自述作文字(汇总)

太阳的自述作文字汇总前言我是太阳,是这个星系里最为耀眼的星球。
在本文中,我将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用自己的话,向地球人类讲述我的故事。
诞生与演化我是在大约46亿年前诞生的,当时我是一个巨大的分子云块中的一小部分。
随着分子云块中的物质逐渐聚集起来,我也渐渐变得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球状的天体。
在接下来的数百万年中,我经历了一系列的物质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个拥有巨大重力的球体。
这个重力引力非常巨大,能够将天文物体吸引到自己的表面,并将它们锁定在我周围的空间。
产生热和能源我作为太阳,最具特征的一个方面,就是我能够发出巨大的能量,例如,气体在我内部的高温与压力下扭曲并相互碰撞,进而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使我能源源不断地涌出大量的能量,包括光与热。
这种能源释放的另一个结果是我散发,像太阳耀斑、风和宇宙射线等各种各样的辐射,这些都是宇宙空间和地球上发生丰富多彩的事件的源头,并对地球上生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光的作用光是我辐射出来的一种能量形式。
在我的光照下,生命才能在地球上繁衍生长。
我是地球气候的主要驱动力,挥发了大量的水分子,使它们在地球大气中形成云层,进而形成了雨和其他形式的降水。
同时,光也是地球上所有光合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来源,所以我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气象与地质我是太阳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天体,我们知道,地球和其他行星、卫星和彗星等都会受到我的引力影响的。
我会对地球表面的环境产生影响,并直接参与到大气和气候变化中。
我是地球气体中的主要成分之一,我散发的辐射还能对地球大气层的成分产生影响,例如臭氧层的形成就与我的辐射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地质方面,我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球活动角色。
我的引力和光芒使得地球在其轨道内旋转,进而引起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此外,我的引力也会对地球上的内部产生影响,包括板块运动和火山岩浆流动等。
结论人类和地球的所有生命都依赖于我这颗耀眼的星球——太阳。
作为太阳,我散发出来的能量和光,对地球上所有的物种和自然环境都有着根本的影响。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块的引力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块的引力坍缩。
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并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称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
其随后的发展与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
一个原行星盘的艺术想象图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临,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进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开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
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与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
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并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
行星的位置经常迁移,某些行星间已经彼此易位。
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负担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白矮星-内部结构模型图[1] 图册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
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并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状星云,并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
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引力卷走。
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
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太阳系起源及演化 - 历史太阳系形成和演化史假说有关世界起源和命运的思想可以追朔到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在那大部分的时代里没有人试图把这样的理论与“太阳系”的存在联系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时人一般不相信我们现在了解的太阳系是存在的。
迈向太阳系演化形成理论的第一步是对日心说的广泛认同,该模型把太阳放在系统的中心,把地球放在环绕其的轨道上。
这一理论孕育了数千年,但直到17世纪末才广泛被接受。
太阳系知识点总结

太阳系知识点总结太阳系是我们所在的宇宙家园,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其他天体组成。
这个庞大而神秘的系统中蕴含着许多有趣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太阳系的一些重要知识进行总结,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
首先,我们来了解太阳。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星体,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
它是由氢和氦等元素组成的巨大气体球,通过核聚变反应产生能量。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5500摄氏度,内部温度则高达1500万摄氏度。
太阳对地球和其他行星的引力产生了潮汐力,同时也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
其次,我们来看八大行星。
按离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分别是: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
水金地火是内行星,它们靠近太阳,体积较小,密度较大。
水金地火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水金地火中,地球是我们所在的行星,它拥有适宜的气候和丰富的生命。
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是外行星,它们离太阳较远,体积较大,呈现气态。
木土天王星和海王星中,海王星是太阳系中最遥远的行星。
除了行星,太阳系中还有其他天体,如小行星带、彗星和卫星等。
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是许多小型天体的聚集地。
彗星是由冰和尘埃组成的天体,它们围绕太阳运行,当靠近太阳时会产生明亮的尾巴。
卫星是围绕行星运行的天体,例如地球的月亮,它们为行星提供了重要的辅助功能。
最后,我们来讨论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太阳系的形成是宇宙演化的结果。
大约在46亿年前,太阳系从一个巨大的分子云中形成,其中的物质逐渐聚集形成了太阳和行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系的行星和其他天体逐渐形成,并进入了稳定的轨道运行。
总的来说,太阳系是一个复杂而神秘的宇宙系统,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点。
从太阳的核聚变反应到行星的轨道运行,每一个细节都展示了宇宙的奇妙之处。
通过了解太阳系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宇宙的壮丽和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
让我们继续深入探索太阳系的奥秘,不断拓展我们的知识和视野。
天文知识竞赛比赛试题及答案

天文知识竞赛比赛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哪一个?A. 地球B. 火星C. 木星D. 土星答案:C2. 以下哪个不是月球表面的地貌特征?A. 陨石坑B. 月海C. 峡谷D. 沙漠答案:D3. 银河系的中心是什么?A. 黑洞B. 恒星C. 星云D. 行星答案:A4. 以下哪个星座不属于黄道十二宫?A. 狮子座B. 金牛座C. 猎户座D. 处女座答案:C5. 哈勃空间望远镜的主要功能是什么?A. 观测太阳B. 观测地球C. 观测宇宙深处D. 导航定位答案:C6. 以下哪个天体不属于太阳系?A. 金星B. 火星C. 阿尔法星D. 水星答案:C7. 光年是什么单位?A. 质量单位B. 距离单位C. 时间单位D. 速度单位答案:B8. 什么是日食?A. 月亮遮挡住太阳B. 太阳遮挡住月亮C. 地球遮挡住月亮D. 月亮遮挡住地球答案:A9. 以下哪个是太阳系外行星?A. 冥王星B. 土星C. 海王星D. 木星答案:A10. 什么是黑洞?A. 一个非常亮的星体B. 一个质量非常大的星体C. 一个引力极强的区域,连光都无法逃逸D. 一个完全透明的区域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____、____、海王星。
答案:土星、天王星12. 恒星的生命周期最终阶段可能形成____、____或黑洞。
答案:白矮星、中子星13. 观测星空时,我们通常使用____和____来确定星体的位置。
答案:赤经、赤纬14. 地球的自转周期是____小时,公转周期是____天。
答案:24、365.2515. 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宇宙的____理论。
答案:大爆炸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6. 请简述什么是超新星爆发?答案:超新星爆发是恒星在生命周期末期发生的一次剧烈爆炸事件,通常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和亮度的急剧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始于46亿年前一片巨大分子云中一小块的引力坍缩。
大多坍缩的质量集中在中心,形成了太阳,其余部分摊平并形成了一个原行星盘,继而形成了行星、卫星、陨星和其他小型的太阳系天体系统。
这被称为星云假说的广泛接受模型,最早是由18世纪的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
其随后的发展与天文学、物理学、地质学和行星学等多种科学领域相互交织。
一个原行星盘的艺术想象图自1950年代太空时代降临,以及1990年代太阳系外行星的发现,此模型在解释新发现的过程中受到挑战又被进一步完善化。
从形成开始至今,太阳系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
有很多卫星由环绕其母星气体与尘埃组成的星盘中形成,其他的卫星据信是俘获而来,或者来自于巨大的碰撞(地球的卫星月球属此情况)。
天体间的碰撞至今都持续发生,并为太阳系演化的中心。
行星的位置经常迁移,某些行星间已经彼此易位。
这种行星迁移现在被认为对太阳系早期演化起负担起绝大部分的作用。
白矮星-内部结构模型图[1] 图册就如同太阳和行星的出生一样,它们最终将灭亡。
大约50亿年后,太阳会冷却并向外膨胀超过现在的直径很多倍(成为一个红巨星),抛去它的外层成为行星状星云,并留下被称为白矮星的恒星尸骸。
在遥远的未来,太阳的环绕行星会逐渐被经过的恒星的引力卷走。
它们中的一些会被毁掉,另一些则会被抛向星际间的太空。
最终,数万亿年之后,太阳终将会独自一个,不再有其它天体在太阳系轨道上。
太阳系起源及演化 - 历史太阳系形成和演化史假说有关世界起源和命运的思想可以追朔到已知最早的文字记载;然而,在那大部分的时代里没有人试图把这样的理论与“太阳系”的存在联系起来,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时人一般不相信我们现在了解的太阳系是存在的。
迈向太阳系演化形成理论的第一步是对日心说的广泛认同,该模型把太阳放在系统的中心,把地球放在环绕其的轨道上。
这一理论孕育了数千年,但直到17世纪末才广泛被接受。
第一次有记载的“太阳系”术语的使用是在1704年。
现今太阳系形成的标准理论:星云假说,从其在18世纪被伊曼纽·斯威登堡、伊曼努尔·康德、和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提出之日起就屡经采纳和摒弃。
对该假说重大的批评是它很明显无法解释太阳相对其行星而言缺少角动量。
然而,自从1980年代早期对新恒星的研究显示,正如星云假想预测的那样,它们被冷的气体和灰尘的盘环绕着,才导致这一假想的重新被接受。
要了解太阳将如何继续演化需要对它的能量之源有所认知。
亚瑟·爱丁顿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确认导致他认识到太阳的能量来自于它核心的核聚变。
1935年,爱丁顿进一步提议其他元素也有可能是在恒星中形成。
弗雷德·霍伊尔进一步详尽阐释这一假设,认为演化成为的红巨星的恒星会在其核心产生很多比氢和氦重的元素。
当红巨星最终抛掉它的外层时,这些元素将被回收以形成其它恒星。
形成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星云假说的发起者之一参见:太阳星云太阳系起源及演化 - 前太阳星云星云假说主张太阳系从一巨大的有几光年跨度的分子云的碎片引力塌陷的过程中形成。
几十年前,传统观点还是认为太阳是在相对孤立中形成的,但对古陨石的研究发现短暂的同位素(如铁-60)的踪迹,该元素只能在爆炸及寿命较短的恒星中形成。
这显示在太阳形成的过程中附近发生了若干次超新星爆发。
其中一颗超新星的冲击波可能在分子云中造成了超密度区域,导致了这个区域塌陷,从而触发了太阳的形成。
因为只有大质量、短寿恒星才会产生超新星爆发,太阳一定是在一个产生了大质量恒星的一个大恒星诞生区域里(可能类似于猎户座星云)形成。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猎户座星云,一个宽约20光年的“恒星摇篮”,可能近似于太阳形成之前的前太阳星云这些被称为“前太阳星云”的塌陷气体区域中的一部分将形成太阳系。
这一区域直径在7000到20,000天文单位(AU)其质量刚好超过太阳。
它的组成跟今天的太阳差不多。
由太初核合成产生的元素氢、氦、和少量的锂组成了塌陷星云质量的98%。
剩下的2%质量由在前代恒星核合成中产生的金属重元素组成。
在这些恒星的晚年它们把这些重元素抛射成为星际物质。
因为角动量守恒,星云塌陷时转动加快。
随着星云浓缩,其中的原子相互碰撞频率增高,把它们的动能转化成热能。
其质量集中的中心越来越比周边环绕的盘热。
大约经过100,000年,在引力、气体压力、磁场力和转动惯量的相互竞争下,收缩的星云扁平化成了一个直径约200AU的原行星盘,并在中心形成一个热致密的原恒星(内部氢聚变尚未开始的恒星)。
太阳发展到了这一演化点时,已被认为是一颗金牛T星类型的恒星。
对金牛T星的研究表明它们常伴以0.001-0.1太阳质量的前行星物质组成的盘。
这些盘伸展达几百AU——哈勃太空望远镜已经观察过在恒星形成区(如猎户座星云)直径达1000AU的原星盘——并且相当冷,最热只能达到一千开尔文。
在五千万年内,太阳核心的温度和压力变得如此巨大,它的氢开始聚变,产生内部能源抗拒引力收缩的力直到达至静力平衡。
这意味着太阳成为了主序星,这是它生命中的一个主要阶段。
主序星从它们核心的氢聚变为氦的过程中产生能量。
太阳至今还是一颗主序星。
参见:原行星盘艺术家想像中的太阳星云太阳系里诸多行星均被认为成形于“太阳星云”,而太阳星云是太阳形成中剩下的气体和尘埃形成的圆盘状云。
目前被接受的行星形成假说称为吸积,在这里行星从绕原恒星的轨道上的尘埃颗粒开始形成。
通过直接收缩,这些颗粒形成一到十公里直径的块状物, 然后它们互相碰撞形成更大的尺寸约5公里的天体(微行星)。
透过进一步相撞逐渐加大它们的尺寸, 在接下来的几百万年中大约每年增加几厘米。
内太阳系(距中心直径4天文单位以内的区域)过于温暖以至于易挥发的如水和甲烷分子难以聚集,所以那里形成的微行星只能由高熔点的物质形成,如铁、镍、铝和石状硅酸盐。
这些石质天体会成为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
这些物质在宇宙中很稀少,大约只占星云质量的0.6%,所以类地行星不会长得太大。
类地行星胚胎在太阳形成100,000年后长到0.05地球质量,然后就停止聚集质量;随后的这些行星大小的天体间的相互撞击与合并使它们这些类地行星长到它们今天的大小(见下面的类地行星)。
类木行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形成于更远的冻结线之外,在介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物质冷到足以使易挥发的冰状化合物保持固态。
类木行星上的冰比类地行星上的金属和硅酸盐更丰富,使得类木行星的质量长得足够大到可以俘获氢和氦这些最轻和最丰富的元素。
冻结线以外的微行星在3百万年间聚集了4倍地球的质量。
今天,这四个类木行星在所有环绕太阳的天体质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达99%。
理论学者认为木星处于刚好在冻结线之外的地方并不是偶然的。
因为冻结线聚集了大量由向内降落的冰状物质蒸发而来的水,其形成了一个低压区,加速了轨道上环绕的尘埃颗粒的速度阻止了它们向太阳落去的运动。
在效果上,冻结线起到了一个壁垒的作用,导致物质在距离太阳约5天文单位处迅速聚集。
这些过多的物质聚集成一个大约有10个地球质量的胚胎,然后开始通过吞噬周围星盘的氢而迅速增长,只用了1000年就达到150倍地球质量并最终达到318倍地球质量。
土星质量显著地小可能是因为它比木星晚了几百万年形成,当时所能使用的气体少了。
像年轻的太阳这样的金牛T星拥有远比老恒星更稳定、更强烈的星风。
天王星和海王星据信是在木星和土星之后,在太阳风把星盘物质大部分吹走之后形成。
结果导致这两个行星上聚集的氢和氦很少,各自不超过一倍地球质量。
天王星和海王星有时被引述为失败的核。
对这些行星来说形成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它们的形成时间。
在它们目前的位置,它们的核需要数亿年的时间聚集。
这意味着天王星和海王星可能是在更靠近太阳的地方形成的——位于接近甚至介于木星和土星之间——后来才向外迁移。
(见下面的行星迁移)。
在微行星的时代,行星运动并不全是向内朝向太阳;从维尔特二号上取回的星尘样本表明太阳系早期形成的物质从温暖的太阳系内部向柯伊伯带区域迁移。
过了三百万到一千万年,年轻太阳的太阳风会清净原星盘内所有的气体和尘埃,把它们吹向星际空间,从而结束行星的生长。
后续的演化行星原先被认为是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它们的轨道内或附近形成的。
但这一观点在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初期发生了巨变。
现在认为太阳系在最初形成之后看上去跟现在很不一样:在内太阳系有几个至少跟金星一样大的天体,外太阳系也比现在紧密,柯伊伯带离太阳要近得多。
太阳系起源及演化 - 类地行星行星形成时代结束后内太阳系有50-100个月球到火星大小的行星胚胎。
进一步的生长可能只是由于这些天体的相互碰撞和合并,这一过程持续了大约1亿年。
这些天体互相产生引力作用,互相拖动对方的轨道直到它们相撞,长得更大,直到最后我们今天所知的4个类地行星初具雏形。
其中的一个这样的巨大碰撞据信导致了月球的形成(见下文卫星), 另外一次剥去了早期水星的外壳。
此模型未解决的问题是它不能解释这些原类地行星的初始轨道——得要相当的偏心圆形才能相撞——是如何形成今天这样相当稳定且接近圆形的轨道的。
此“偏圆去除”的假说之一认为在气体盘中形成的类地行星尚未被太阳驱离。
这些残余气体的“引力拖拉”终将降低行星的能量,平滑化它们的轨道。
不过,如果存在这样的气体,一开始它就会防止类地行星的轨道变得如此偏圆。
另一个假说认为引力拖拉不是发生在行星和气体之间,而是发生在行星和余留的小天体之间。
当大的天体行经小天体群时,小天体手受到大天体的引力吸引,在大天体的路径形成了一个高密度区,一个“引力唤醒”,由此降低了大天体使其进入一个更正规的轨道。
太阳系起源及演化 - 小行星带小行星带位于类地行星区外围边缘,离太阳2到4个AU。
小行星带开始有多于足以形成超过2到3个地球一样的行星的物质,并且实际上,有很多微行星在那里形成。
如同类地行星,这一区域的微行星后来合并形成20到30个月亮到火星大小的行星胚胎;但是因为在木星附近,意味着太阳形成3百万年后这一区域的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
木星和土星的轨道共振对小行星带特别强烈,并且与更多的大质量的行星胚胎的的引力交互作用使更多的微行星散布到这些共振中,造成它们在与其他天体碰撞后被撕碎,而不是凝结聚合下去。
随着木星在形成后的向内迁移(见下文行星迁移),共振将横扫整个小行星带,动态地激发这一区域的天体数量,并加大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
共振和行星胚胎的累加作用要么使微行星脱离小行星带,要么激发它们的轨道倾角和偏心率变化。
某些大质量的行星胚胎也被木星抛出,而其它的可能迁移到了内太阳系里,并在类地行星的最终聚集中发挥了作用。
在这个初始消竭时期,大行星和行星胚胎的作用下在小行星带剩下的主要由微行星组成的总质量不到地球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