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

合集下载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作用题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作用题

记叙文表现(写作)手法赏析题表现(写作)手法及作用答题模板:点明手法,分析手法,结合内容,表现表达(情感、精神)常见手法联想、想象、象征 (托物言志)、对比、衬托、伏笔、铺垫、用典、以小见大、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借物喻人、前后照应、抑扬结合(欲扬先抑)、巧设悬念、讽刺手法作用●象征:借物抒情,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加委婉含蓄运用眼前之物衬托深远之意。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文章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或相反、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表现手法就是衬托。

用类似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用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做比较。

作用:运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者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的表现或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的特征。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以乐景写哀景):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或环境的渲染来抒发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感情。

作用:情景交融,有极强的感染力,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欲扬先抑:后面要夸,前面先贬。

作用:作者本意的是…… (赞扬),而先…… (贬低),前后形成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 (人物)的……特征,使所表现的对象形象更丰满,更鲜明,达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间接描写:侧面烘托(景、社会背景)●铺垫:为了表现主要的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

铺垫是 “显性”的,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

作用:加强故事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使情节更具合理性。

●伏笔: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 “隐性”的,通常只有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使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文题照应。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我是个乡下孩子。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部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

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

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

”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

”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了医院。

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

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有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

”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在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

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经变质发臭。

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

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给儿女吃,就能保平安。

母亲在信中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鸡蛋……读信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5个鸡蛋。

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完了。

”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的灿烂。

毕业前,我写信告诉母亲我处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过来一条围巾。

初中语文七年级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主旨 练习题(含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主旨 练习题(含答案)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主旨【知识梳理】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二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教学重难点】1 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2 中心的概括方法【特色讲解】一.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归纳梳理,领悟知识。

(一)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

中年闰土:外貌: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衬托。

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铺垫。

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情绪、气氛等所做的描写,借以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前面的叙述与后面的内容相照应。

由于作者情节的发展事先作了铺垫,因而后来发生的故事并不使读者感到突然。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

记叙文常用写作手法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

作用:突出本体xx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作用:鲜明的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xx特征。

4、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5、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6、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xx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xx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xx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

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记叙文写作手法讲解1.确定中心,写出深意。

我们要着于挖掘所写事件中含有的生活哲理或找出它闪光的地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善于从普通的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2.文章的六要素要交待清楚。

一件事情的发生,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方面,即常说的“六要素”,只有交待清楚这几方面,才能使读者对所叙述的事,有个清楚、全面的了解。

3.言之有序,条理要清楚。

五记叙文阅读之句子作用模板+练习题

五记叙文阅读之句子作用模板+练习题

记叙文阅读之句子(二)句子的作用(一)【出题形式】①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②文章结尾句有何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答题模板】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来说(1)句子在开头:内容上:①句子本身: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等。

②对情感:奠定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感情。

③对读者设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结构上:①对标题:开篇点题②对下文:总领下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2)句子在中间内容上:①句子本身内容:可结合修辞、表达方法、表现手法等来分析。

②对情感: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③对人物:表现了人物的……品格。

结构上:①对前后文:承上启下②对下文:为下文故事做铺垫(3)句子在结尾内容上:①句子本身:可结合修辞、表达方法、表现手法等来分析②对主题: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③对情感:深化……情感④对读者:引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产生想象/给人思考的余地结构上:①对题目:篇末点题/照应标题②对开头:首尾照应③对全文:总结全文④对主题:点明主题/深化中心【注】①:如果画线句是景物描写,要结合景物描写的作用做答②做题时,对应分值,结合具体内容,对以上作用进行选择作答(三)【例题】(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谁敢动我的杨树蔡楠①白杨树替自己准备好了一口棺材。

他宁肯死掉也不愿意把双腿锯掉。

②白杨树的腿有毛病。

医生说他得了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而且双腿开始发生溃疡,需要截肢。

不,我还要靠双腿走路,还要靠双腿干活养活妻儿呢!白杨树拐着双腿走出了医院,他在大街上喊道,我宁肯死掉也不把双腿锯掉!于是他在棺材铺订购了一口棺材。

③其实,白杨树不想死,他期待奇迹出现。

他四处求医找药,希望民间土法能够治好他的腿。

但是奇迹并没有垂青白杨树,老婆和儿女们强行把他送进了医院,截了肢。

④白杨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之中。

为治病,家里欠了十多万的债。

孩子们都已辍学打工去了。

老婆也去了村办工厂给工人做饭。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专项练习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专项练习

记叙文阅读写作手法专项练习常见的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法包括象征、借物喻人、衬托、对比、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扬抑、直接和间接描写、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XXX和用典。

象征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某些具体的植物、动物或物品等特性,委婉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它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并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借物喻人是用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人的性格、品质、精神等,从而充分表达感情。

它的作用是一般暗喻人物美好的品性特征。

衬托是以另一个事物从正面或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突出本体的特征。

烘托则是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而衬托则是两种事物都写。

对比是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鲜明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

借景抒情是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先抑后扬是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伏笔和铺垫的作用是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照应可以使记叙文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XXX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像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用典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事,一种是引用前人诗句。

用事是通过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以及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而引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为了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记叙文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命题形式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解题思路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

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

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

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

通过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

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

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9.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体现大主题。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1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时机给予呼应。

记叙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记叙文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2.拟人: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4.排比: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6.反复: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7.设问: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①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②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③具体代抽象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及作用练习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的往事我是个乡下孩子。

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部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

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

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

”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

”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了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了医院。

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

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有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

”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在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

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里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经变质发臭。

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

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流行一种说法,说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给儿女吃,就能保平安。

母亲在信中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鸡蛋……读信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5个鸡蛋。

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完了。

”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的灿烂。

毕业前,我写信告诉母亲我处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过来一条围巾。

当我拿给女朋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在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着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

那日,我问她:“那条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早就扔了,你要,我可以再给你买一打。

”我当然没有要一打,只是心里充满了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我和妻恋爱时,我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且告诉她是母亲买的。

妻很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她那条围巾拴住的……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人生幸福,所有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1.说说你从文题中看出哪些信息。

(2分)2.本文通过记叙了、、三件往事,表现了。

(4分)3.“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

”这句话交待在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4.文章第二段交代母亲手镯的来历有何作用?(2分)5.文中表现母亲“幸福”情绪的词有哪些?母亲为什么有这样的情绪?(4分)6.你认为“我”为什么不把这三件事告诉母亲?(2分)7.结合上面的文章,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出你的结论。

(3分)①一位三十多岁年轻的妈妈,为挽救自己2岁宝宝的幼小生命,决定献出自己三分之一的肝给小宝宝做肝脏移植手术。

②一位母亲老年痴呆,连老伴都不认识了,只认得自己人到中年的女儿,但还认为女儿在上学。

③王老太养育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公务员,次子是医生,均在城市工作。

老太太年逾花甲,丧偶独居,加之体弱多病,但是两个儿子以各种理由拒绝为母亲提供必要的生活费和生活帮助。

老太太宁可忍受生活的痛苦也不起诉不孝子女。

结论:。

错过就会永远失去①年前,在北京孔庙的卖纪念品处,反复地放着古乐器埙的音乐磁带,十分地悠远苍凉。

从远古飘来的声音,重重地敲击着自己麻木的灵魂。

问了一下价,卖15元一盘,只觉得太贵,就放下了。

出了孔庙大门,立即就又后悔了,可是再进去还得花15元买门票,便作罢。

心想或许别处还能买到。

然而,别处竟然没有。

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针扎般地痛。

②一次,街上来了个卖水仙花根块的,我正骑着车去上班,懒得停下来,心想等一会儿下班时再买也不迟。

可是,下班后再找时那人早已不知去向。

本来非常喜欢水仙花的翠叶,哪怕就是不开花,只为那一丛亭亭昂首的青葱也值得。

然而,又一次与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那个冬的居处就没有了一簇蓬勃的春意在案头挺立,心中也就怎么也生不出厚重的诗情画意来。

③……④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一次又一次地失去。

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

失去了,竟然就从此永远无法找寻,无处可觅了。

⑤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

人们非亲历不能明白这一点。

⑥一次失足,将导致一生走不出创伤的阴影;一次堕落,将写下黄河水洗不清的履历;一次抉择的不当,即能造成终生懊悔的遗憾;一次关键时刻的错判,将形成永远不能弥补的过失。

⑦命运有时就是一根洪水中的木头,抓不住就失去了生存的机遇;成就有时就是沿着选中的路头也不回地走下去,观望等待得久了也会被淘汰;幸福有时就是吃尽百般苦后品出的甘甜,贪图享受安逸的人很难体味得到;事业有时就是少说多做的人捡到的一枚果实,夸夸其谈者永远嗅不到她的馨香;荣誉有时就是付给孤独的创造者的酬金,不甘寂寞的人不可能获得这份报偿。

⑧功业、幸福、成就、荣誉,一个个都曾经从每个人面前经过。

抓住的人就走出了碌碌无为的平庸,一步步踏上胜利的顶峰;错过的人即将陷入无尽的烦恼,一点点跌入失败的深渊。

所以,世人永远有高低中下之分。

⑨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

这一点不容置疑。

1.全文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在第①段中找出与第④段“失去的都是让自己梦魂牵绕的好东西”一句相照应的语句。

3.请在文中第③段省略号处补上一段自己的亲身经历。

(50字左右)4.品析文章第⑥段,回答问题。

⑴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谈谈本段语言特点及作用。

⑵用一句名言或俗语概括本段的内容。

5、问题:文章结尾说,母亲坟墓周围开满了"圣洁无比的木槿花"。

这"圣洁无比的木槿花"有什么象征意义?请作简要回答。

参考答案:《一诺千金》1.[示例]借钱男生:信守承诺,孝敬母亲。

两个少年:坚守承诺,不畏困难。

我的女友:不守诺言,畏惧困难。

2.目的:(1)突出诚信的主题。

(2)含蓄地批评成人的失信,不守诺言。

(3)赞扬孩子的真诚守信。

写作手法:对比(或衬托,或映衬) 3.示例:(1)[摘抄]他把拳头搁在窗台上,然后松开,手心里开了花似的展开了两元钱纸币。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借钱男生兑现承诺后的喜悦、欣慰之情。

(2)[摘抄]以后再看到“优秀”“守信用”之类的字眼,总会联想到他,因为他身上奔腾着一种感人的一诺千金的严谨。

正理解这句话赞扬了借钱男生诚信守诺的品德,也写出了他的品德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巨大震撼。

4.略。

5.[态度]责备(或批评,或不满,或埋怨)[看法]认同作者的态度(或否定作者的态度,或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理由](1)认同作者的态度。

人应该信守承诺,这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2)否定作者的态度。

应宽容地对待别人,不要过于苛责别人。

(3)辩证地看待作者的态度。

自己应信守诺言,但不必对别人求全责备。

1.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人物是母亲。

2第一件事:用自己最心爱的镯子瓶营养液;第二件事:千里迢迢从乡下寄来5个熟鸡蛋;第三件事:特意从乡下寄来红围巾;表现母亲对我真挚、纯朴的爱。

3.在文章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为下文做好铺垫。

4.手镯的珍贵,为下文中母亲为了让我考上大学换营养液作铺垫,更体现母亲对我的爱的伟大。

5.欣然、阳光般灿烂、自豪、喜悦等。

母亲为自己能为儿子做这些事情感到由衷的满足。

6.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因为母亲是乡下人,没有文化,所以给我的爱也是最朴实的。

如果告诉了母亲,反而会让她增加了担心与忧虑。

所以必要的时候善意的谎言是最美的。

7.母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1.错过就是永远的失去2.那埙的奇音至今揪扯着心中的悔,想起来就隐隐地挣扎般的痛3.一次外地来的表姐回家探亲,在她即将又要踏上“打拼”的征程之路时,我想要送她一个礼物,可是由于路上堵车,我延误了她离开时的火车时间,我无奈的把礼物用邮件的方式寄给了她,时隔两周后,我收到了她回寄的邮件,打开后我落泪了,原来表姐在工作时受了伤,那是一份医院的通知单“你的表姐由于车祸,脑部严重受伤,经紧急抢救无效,死亡。

”我的梦想就是亲自将那一份天国的礼物送给她,送上一句“幸福平安”。

4(1)本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有力的证明了错过即使永远的失去(2)一失足成千古恨5、木槿花作为母爱象征,所以作者将它上升到圣洁的高度加以颂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