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检测技术和现状及发展共44页
液体渗透检测

要点二
规范实验操作行为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标准操作程序,避免误操作和主观判断带来的误差。
完善检测结果评判标准
根据相关标准和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检测结果评判标准,包括缺陷等级、判定依据和处理建议等,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要点三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用清洗剂将表面多余的渗透剂去除干净,以免影响检测结果。
将显像剂涂抹在表面,通过化学反应将缺陷中的渗透剂显现出来。
观察显像剂反应情况,根据缺陷显示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判断其性质和程度。
液体渗透检测实验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
渗透
显像
结果观察
清洗
液体渗透检测的标准化与规范
要点三
建立标准操作程序(SOP)
根据实际操作经验和相关标准,建立一套完整的液体渗透检测标准操作程序,明确各步骤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和安全要求等。
液体渗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环保领域
液体渗透检测技术在环保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例如,可以对污水处理过程中的各种液体进行渗透检测,以确保处理后的水质达到标准。
医疗领域
在医疗领域,液体渗透检测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患者的体液,如尿液、血液等,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
液体渗透检测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液体渗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就是使用更加环保的材料。采用环保材料不仅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根据检测对象分类
根据操作方法的不同,液体渗透检测可分为浸泡法、喷涂法、刷涂法等。
根据操作方法分类
根据显示方法的不同,液体渗透检测可分为湿法显示、干法显示和其他显示方法等。
根据显示方法分类
02
液体渗透检测原理
NDT渗透检测

第1章 绪论
• 1.2.4 渗透检测工作质量及体系
• 渗透检测体系包括:使用的设备仪器(渗透装 置、乳化装置、显像装置、黑光灯)、渗透检 测剂(渗透剂、乳化剂、显像剂、去除剂)、 工艺方法(渗透、去除、显像与水洗法、后乳 化法、溶剂去除法)、环境条件(水源、电源、 气源、暗室、光源)及操作人员的技术资格水 平。
第1章 绪论
• 渗透检测的基本操作步骤
第1章 绪论
• 1.2.2 渗透检测方法的分类
渗透剂 分类 名称 荧光渗透检测 着色渗透检测 荧光、着色渗透检 测 分类 A B C D 渗透剂的去除 名称 水洗型渗透检测 亲油型后乳化渗透检 测 溶剂去除型渗透检测 亲水型后乳化渗透检 测 分 类 a b c d e 显像剂 名称 干粉显像剂 水溶解显像剂 水悬浮显像剂 溶剂悬浮显像 剂 自显像
第1章 绪论
• 3、根据显像剂类型的分类: • a 干粉显像剂 • b 水溶解显像剂 • c 水悬浮显像剂 • d 溶剂悬浮显像剂 • e 自显像
另外,根据渗透检测灵敏度的分类: • 很低级、低级、中级、高级、超高级
第1章 绪论
• 1.2.3 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
• 渗透检测的时机 • 一般应在冷热加工之后,表面处理之前以 及工件制成之后进行。
在液-固界面与界面处液体表面的切线所夹的角叫接触角,
常用θ表示。 接触角也可定义为液-固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液气界面之 间的夹角。
第2章渗透检测表面物理基础
• 2.3.2接触角和润湿方程
• 当液滴停留在固体平面上时,三种界面张力相 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γS-γSL=γLcosθ
式中,γS ─ 固体与气体的界面张力 γL ─ 液体的表面张力 γSL ─ 固体与液体的界面张力 θ ─ 接触角
渗透检测培训教材 ppt课件

PPT课件
26
2.2 表面张力与表面张力系数
动能改变了,所以内能也随着改变。又例如体积、形状或物态改变时,因为物
体分子的相对位置改变了,分子的势能改变了,所以内能也随着改变。
•
若干物体的内能越低(小),由若干物体所构成的系统的能量相应就越低
(小),系统就越稳定。
•
自然界各物体都有使其能量最小,从而使各系统变得最稳定的趋势,这就
是最小能量理论。
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1、根据渗透剂所含染料成分分类
•
根据渗透剂所含染料成分,渗透检测分为荧光渗透检测法、着色渗透检
测法和荧光着色渗透检测法,简称为荧光法、着色法和荧光着色法三大类。
着色法
荧光法
PPT课件
8
3.2、根据渗透剂去除方法方类
•
根据渗透剂去除方法,渗透检测分为水洗型、后乳化型和溶剂去除型三
大类。水洗型渗透法是渗透剂内含有一定量的乳化剂,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
PPT课件
10
着色渗透检测法常用器材: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3.4.各分类方法渗透检测操作的基本步骤
• 渗透检测一般应在冷热加工之后,表面处理之前以及工件制成之后进行。基 本步骤见图1-2。 后乳化型渗透检测分为亲油型后乳化渗透检测及亲水型后 乳化渗透检测两种:
PPT课件
13
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摘要:渗透检测是一种无损检验方法,同其他无损检测方法一样,渗透检测也是以不损坏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运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产品进行有效的检验,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及安全可靠性。
本文主要介绍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渗透检测的方法及步骤,以及渗透检测的优点。
关键词:渗透检测无损检测探伤方便1.引言:磁粉、渗透检测技术发展简史[1]20世纪50年代,部分大型国有企业设立无损检测部门,新中国磁粉检测和渗透检测工作开始起步。
20世纪60年代,在仿制的基础上,研制出大型交流磁粉探伤机。
设备与器材研制工作初露端倪。
1978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无损检测分会磁粉、渗透检测专业委员会成立,并首次召开全国性技术交流会。
1982年,国内首次开办磁粉、渗透检测专业Ⅱ级人员培训班,结束了检测人员无证操作的历史。
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通过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我国的磁粉.渗透检测技术获得快速发展,迅速缩短了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
[2]20世纪90年代,标准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磁粉、渗透检测技术标准化体系基本形成。
2000年以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磁粉、渗透检测技术开始进入半自动/自动化和图像化时代。
2.基本原理渗透检测是五种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是一种以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的检测技术,主要是用于检测非疏孔性的金属或非金属零部件的表面开口缺陷。
检测时,将溶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液施加到零部件表面,由于毛细作用,渗透液渗入到细小的表面开口缺陷中,清除附着在工件表面的多余渗透液,经干燥后在施加显像剂,缺陷中的渗透液在毛细现象的作用下被重新吸附到零件表面上,就形成放大了的缺陷显示,即可检测出缺陷的形貌和分布状态。
[3]渗透检测技术已经成为制造业和维修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工业的各个领域,是评价工程材料、零部件个产品的完整性、连续性的重要技术方法,也是实现质量管理、节约原材料、改进工艺、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液体渗透检测

渗透显示图像是确定缺陷的
依据,并不是所有的显示都是
缺陷引起的,为正确分析显示 的图像,通常将显示分为真实 缺陷和虚假影像
液体渗透检测
4 渗透检测技术
真实缺陷显示
主要指裂纹、气孔、夹杂、疏松、折叠、分层等
1.连续线状缺陷显示:裂纹、冷隔、锻造折叠 2.断续线状缺陷显示:零 件磨削、喷丸、锻造、机 加工时,原来表面线性缺 陷被堵塞,PT时呈断续状, 计算时按连续长缺陷计算
PT的效果有赖于表面的清洁程度、缺陷空腔几何 尺寸和形状、液体表面张力及润湿工件表面的能力
液体渗透检测
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四.表面活性和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就是使溶剂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降低的性质。
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物质能使原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显著
降低,从而产生润湿,乳化,分散等现象。
液体渗透检测
毛细管一端封闭,此时润湿液体在毛细管中仍 能上升,由于末端存在空气压力,毛细管中液体上 升的高度小于开口毛细管
2b cos h p0d 2 cos
式中:p为大气压强; b为缺陷深度; d为缺陷宽度
液体渗透检测
σ 增加,h增加, σ 太大,不利于渗透, σ 太小,挥发性大。
工件中贯通缺陷不常见,非贯通的较常见,
液体渗透检测
2 渗透检测的物理基础
一.液体的表面张力
由于液体分子间距比气体小得多,分子力比气体大。所有
在分子作用球半径的液体薄层内并与气体交界的分子,都受到 指向液体内部力的作用,此薄层称为表面层,此吸引力即为内
聚力。因此,表面层中的分子均有从表面进入液体内部的趋势,
因而,液体要尽可能地缩小其表面积,而球的表面积是最小的。 (水滴为球形)
渗透检测1

二.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
目前,尚未确切地查明渗透检测起源于何时。 目前,尚未确切地查明渗透检测起源于何时。 19世纪未期 , 铁道车轴、 车轮、 车钩的“ 19 世纪未期, 铁道车轴 、 车轮 、 车钩的 “ 油 世纪未期 白法”检查,公认为是渗透检测方法最早的应用。 白法”检查,公认为是渗透检测方法最早的应用。 这种方法是将重滑油稀释在煤油中, 这种方法是将重滑油稀释在煤油中,得到一种混和 体作为渗透剂; 把工件浸人渗透剂中, 一定时间后, 体作为渗透剂 ; 把工件浸人渗透剂中 , 一定时间后 , 用浸有煤油的布把工件表面擦净, 用浸有煤油的布把工件表面擦净,再涂上一种白粉 加酒精的悬浮液,待酒精自然挥发后, 加酒精的悬浮液,待酒精自然挥发后,如果工件表 面有开口缺陷。 面有开口缺陷。则在工件表面均匀的白色背景上出 现显示缺陷的深黑色痕迹。 现显示缺陷的深黑色痕迹。
渗透检测的基础知识 §1.2 渗透检测的基础知识
一.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
渗透检测是基于液体的毛细作用(或毛细现象) 渗透检测是基于液体的毛细作用 ( 或毛细现象 ) 和固体 染料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光现象。 染料在一定条件下的发光现象。 渗透检测的工作原理是 渗透检测的工作原理 是 : 工件表面被施涂含有荧光染 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剂后,在毛细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 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剂后,在毛细作用下,经过一定时间, 渗透剂可以渗入表面开口缺陷中; 渗透剂可以渗入表面开口缺陷中;去除工件表面多余的渗 透剂,经干燥后,再在工件表面施涂吸附介质—显像剂 显像剂; 透剂 , 经干燥后 , 再在工件表面施涂吸附介质 显像剂; 同样在毛细作用下,显像剂将吸引缺陷中的渗透剂, 同样在毛细作用下,显像剂将吸引缺陷中的渗透剂,即渗 透剂回渗到显像剂中;在一定的光源下(黑光或白光) 透剂回渗到显像剂中; 在一定的光源下 ( 黑光或白光) , 缺 陷处的渗透剂痕迹被显示(黄绿色荧光或鲜艳红色) 陷处的渗透剂痕迹被显示(黄绿色荧光或鲜艳红色),从而 探测出缺陷的形貌及分布状态。 探测出缺陷的形貌及分布状态。
渗透检测工作技术总结

渗透检测工作技术总结渗透检测是一种以毛细作用原理为基础,用于检测非多孔性固体材料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它具有操作简单、成本较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名从事渗透检测工作的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体会,现将其总结如下。
一、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液体的毛细作用,将含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剂施加到被检测工件的表面。
在毛细作用下,渗透剂渗入表面开口的缺陷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停留后,去除表面多余的渗透剂,然后施加显像剂。
显像剂将缺陷中的渗透剂吸附并显示出来,从而形成可见的缺陷显示。
渗透检测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预处理、渗透、去除多余渗透剂、显像和观察与评定等步骤。
预处理是为了去除被检测表面的油污、铁锈、氧化皮等污染物,以确保渗透剂能够良好地润湿和渗入缺陷。
预处理的方法包括机械清理、化学清洗和溶剂擦拭等。
渗透时,要将渗透剂均匀地施加在被检测表面上,并保持一定的渗透时间,以使渗透剂充分渗入缺陷。
去除多余渗透剂时,要注意不能将渗入缺陷中的渗透剂去除,通常采用擦拭、冲洗或喷洗等方法。
显像剂的施加要均匀、薄而覆盖全面,以确保能够清晰地显示出缺陷。
观察与评定是在适当的光照条件下,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等工具对缺陷显示进行观察和评定,判断缺陷的性质、大小、位置和形状等。
二、渗透检测材料的选择渗透检测材料包括渗透剂、去除剂和显像剂。
选择合适的检测材料对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渗透剂应具有良好的渗透能力、润湿性能和荧光或着色强度,同时要对被检测材料无腐蚀作用。
根据被检测工件的材质、表面粗糙度和检测环境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渗透剂类型(水洗型、后乳化型或溶剂去除型)和灵敏度等级。
去除剂要能够有效地去除表面多余的渗透剂,而不会对缺陷中的渗透剂产生影响。
对于不同类型的渗透剂,应选择相应的去除剂。
显像剂的选择要考虑其吸附能力、对比度和清晰度等因素。
渗透检测理论解析与工艺技术的发展

渗透检测(PT)是以毛细现象为基础,检测与表面相通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
渗透检测的毛细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界面现象,研究渗透检测理论的基础是界面物理化学。
渗透检测与磁粉检测相比,两者都是检测表面缺陷的方法,都是把缺陷图像扩大,以目视观察判别及确定缺陷的性质、尺寸及形貌等;但两者的方法原理完全不同,适用范围也相差很大。
渗透检测与磁粉检测均可用于铁磁性材料表面细微裂纹的检测(检测灵敏度均明显高于射线检测和超声检测),但就可靠性而言,磁粉检测明显高于渗透检测。
渗透检测可用于对非铁磁性材料及有色金属材料表面细微裂纹的检测,而磁粉检测是无能为力的。
渗透检测理论解析贯穿型缺陷模式渗透检测中,渗透液对受检试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渗透,实质是渗透液的毛细作用。
渗透液对表面点状缺陷(如气孔、砂眼等)的渗透,就类似于渗透液在毛细管内的毛细作用;渗透液对表面条状缺陷(例如裂纹、夹渣和分层断面上的缝隙等)的渗透,就类似于渗透液在间距很小的两平行板间的毛细作用。
渗透检测时,产生毛细作用的不规则“渗漏缺陷”,就与贯穿型缺陷类似。
非贯穿型缺陷模式在实际渗透检测中,受检试件中的贯穿型缺陷是不常见的;常见的是非贯穿型缺陷,而非贯穿型缺陷的一端是封闭的。
受检试件中的缺陷类型不同,缺陷形状也不同,缺陷内液体形成的弯曲液面也不同。
例如表面气孔常为圆柱形,其液面为球形液面;表面裂纹可认为是两平行板间的毛细现象,其液面为柱形液面。
以表面裂纹为例,渗透液渗入受检试件表面裂纹的先决条件是渗透液对其良好润湿。
只有当渗透液能充分地润湿受检试件表面裂纹时,渗透液才能向狭窄的表面开口裂纹内渗透,渗透检测才有可能进行。
渗透液的润湿性能是渗透液的重要指标,是表面张力和接触角两种物理性能的综合反映。
渗透检测时,要求渗透液的接触角不大于5°。
常用渗透检测系统的检测灵敏度为1 μm数量级。
AMS-2644《检验材料渗透液》、ISO 3452《无损检测渗透检测》、GB/T 18851《无损检测渗透检测》等标准要求:超高灵敏度的渗透检测材料应清晰地显示宽0.5 μm、深10 μm、长1 mm左右的细微裂纹;有关资料介绍:渗透检测的最高灵敏度可达0.1 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