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共22页文档
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并购

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并 购过程
• 1998 年1 月中旬, 戴姆勒-奔驰 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E. Sch rempp 在参加底特律国际汽 车展期间拜会了克莱斯勒公 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J. Eaton。双方提出如果戴姆 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 考虑合并可能对双方都有利 。 • 1998 年2 月, 两个公司的有关 人士进行讨论。 • 在1998 年2 月17 和18 日, 两个公司的行政、 财务、法律、财务公 司代表首次会面。 • 5 月5- 6 日, 两家公司 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一 致同意合并协议。 • 5月7 日, 双方公司签署 合并协议并对外公。
• 短暂的甜蜜之后,这起合并于2000年开始转为酸涩。由于 市场管理一度失控,严重影响了负责克莱斯勒、道奇等车 辆的设计、制造和营销的克莱斯勒集团的利润。克莱斯勒 公司2001年公布了47亿美元的营运亏损,2002年取得了不 尽如人意的6.39亿美元利润。在2003年的前三个季度,克 莱斯勒集团亏损了7.56亿美元。而原本的扭亏计划要求克 莱斯勒集团在去年以前扭亏为盈,并在2003年取得20亿美 元的利润。在合并了五年之后,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仍 然没有达到投资者们的期望。 • 2007年7月3日, 欧盟正式批准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以74 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克莱斯勒公司出售给美国瑟伯勒斯 (Cerberus)资本管理公司。 意味着戴姆勒与克莱斯勒之 间长达9年的“联姻”行将结束。 10月4日,戴姆勒-克莱 斯勒正式完成分拆程序,在通过股东大会投票表决通过后 ,其正式更名为戴姆勒股份公司,并继续拥有克莱斯勒公 司余下19.9%的股份。 • 2009年4月30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了克莱斯勒将于美 国时间4月30日(周四)正式破产,由美国政府和菲亚特接手
假定合并在1997 年1 月1 日完成, 并采用购买 核算法,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净收益下降值 如表3 所示:
兼并:戴姆勒奔驰合并讲解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1998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
消息既出,举世震惊,有人称这次合并看上去就像汽车天堂里一桩美满的婚姻,人们对于合并后所能产生的协同效应满怀期待。
然而。
合并后戴姆勒——克莱斯勒却陷入了窘境,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十分剧烈,原克莱斯勒的业务每况愈下,迄今还未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合并过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不仅是汽车行业,也是整个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行动。
巨型的合并计划从萌芽到瓜熟蒂落,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称为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合并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双方上市资本、股价赢利比及各自赢利状况的评估,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则占有43%。
两家公司合并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
合并之后,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力咄咄逼人,令世界各大汽车巨头生畏。
以市场资本额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名列第二,仅排在丰田之后;以销售额排序,名列第三,年销售额为l 330亿美元(2 300亿马克),次于美国两大汽车商通用和福特;以销售量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年产量为400万辆,列第五位,排在通用(880万辆)、福特(700万辆)、丰田(480万辆)和大众(430万辆)之后。
二、合并背景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者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
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
1997年销售额达到1 240亿马克,拥有员工30万人。
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
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
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共22页文档

END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奔驰-克莱斯勒合并案例

从“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看收益法在企业并购中的运用前言此文通过收益法在西方企业并购评估中的运用,揭示了企业价值的内涵,指出企业的产品价值、企业的资产价值和企业价值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涵义,不可同一而论,在评估实践中应正确予以把握。
关于收益法的使用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然而,收益法作为评估基本途径之一,其科学性毋庸置疑,在持续经营假设前提下,收益法是最能体现资本未来获利能力的一种评估途径,对此,我们应持理性的态度,客观、公正地对待。
此文所举案例涉及欧美两个地区,其法律环境及评估理论、方法和标准,以及公众的承受能力与我国均有差异,作者撰写此文旨在介绍一种思路,一种评估理念,以促进我国评估实践的发展和完善。
企业并购过程中对目标企业的评估非常重要,不仅关系到目标企业是否符合并购企业发展战略,而且直接影响并购的成本。
任何交易总是希望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因此对目标企业的评估是企业并购中的核心问题。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评估方法有三种:成本法、市场法和收益法,西方企业并购评估的主流方法是运用收益法。
我国资产评估业是随着企业之间的产权变动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评估理论和基本方法主要是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理论和方法。
由于受市场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收益法并没有在评估实践中被广泛使用,实践中更多采用成本法。
近年来我国评估行业中收益法实践有了一定发展,部分满足了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合理需求,但由于这种方法本身需要运用评估假设和主观判断,使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由这种方法所引发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甚至受到误解和指责。
本文拟从企业价值的角度结合“戴姆斯-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案例,谈谈西方企业并购评估中收益法的运用,旨在说明收益法是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一种评估方法,我们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理性地看待我国收益法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戴姆勒克莱斯勒案例

戴姆勒以工程卓越和产品优秀而著称,公司的品牌形象是它的豪华车。 但过于集中在豪华车市场,缺少中低端产品,也面临着一些豪华车的 竞争对手,比如:宝马、凌志、无限。戴姆勒公司销售的车辆比克莱 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
二、案例背景分析
1、两家公司的战略与产品线:
他们都想做强自己的传统项目以及借助对方来拓展新的轿 车领域,同时解决生产能力过剩问题;同时他们只有切诺 基吉普车与梅赛德斯M级运动概念车直接竞争外,两个公 司的产品几乎不存在重叠。且戴姆勒有克莱斯勒欠缺的高 级轿车,克莱斯勒则有戴姆勒亟欲发展的小型车。
所以,戴姆勒和克莱斯勒他们的战略与产品线是匹配的。
过于集中在豪华车市场缺少销量高的低端产品过于集中在欧洲市场需要拓展新市场豪华车市场的竞争以及缺少制造和销售中低端车的经验三案例问题诊断决策者仅仅看到了两家公司表面上的优势例如产品战略地理位臵而忽略了影响这些表面优势发挥的内在因素
“强强”联手的悲剧
——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案例报告
一、案例背景简介
1998年5月,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戴姆勒-奔驰与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 企业克莱斯勒合并。戴姆勒集团董事长于尔根·施伦普1998年1月12日 只身来到克莱斯勒公司董事长罗伯特·伊顿的办公室,17分钟后敲定 了一桩360亿美元的天价合并,也是商业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跨文化合 并实验。
德国人的作风严谨、死板,注重形式;
美国人则讲究效率,更具灵活性,决策过程快。
德国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依赖50页的报告来讨论和做决策,而美国人却喜欢一 对一的沟通; 德国上司一般都会接受他们下属的建议,然而美国上司有可能会把它下属的 报告放置一阵,从而令德国下属沮丧; 克莱斯勒的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将这个合并视为被戴姆勒所兼并,从而在思想 上他们已经有所抵触情绪 ……
兼并:戴姆勒奔驰合并

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1998年5月7日,世界汽车工业史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行动,德国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宣布合并。
消息既出,举世震惊,有人称这次合并看上去就像汽车天堂里一桩美满的婚姻,人们对于合并后所能产生的协同效应满怀期待。
然而。
合并后戴姆勒——克莱斯勒却陷入了窘境,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十分剧烈,原克莱斯勒的业务每况愈下,迄今还未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
一、合并过程戴姆勒——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的合并不仅是汽车行业,也是整个世界工业史上最大的行动。
巨型的合并计划从萌芽到瓜熟蒂落,前后只用了不到4个月时间。
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合并之后的新公司称为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
合并通过股票互换的方式进行。
通过对双方上市资本、股价赢利比及各自赢利状况的评估,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东占有新公司股份的57%,克莱斯勒公司的股东则占有43%。
两家公司合并所牵动的市场资本高达920亿美元。
合并之后,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实力咄咄逼人,令世界各大汽车巨头生畏。
以市场资本额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名列第二,仅排在丰田之后;以销售额排序,名列第三,年销售额为l 330亿美元(2 300亿马克),次于美国两大汽车商通用和福特;以销售量排序,戴姆勒——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年产量为400万辆,列第五位,排在通用(880万辆)、福特(700万辆)、丰田(480万辆)和大众(430万辆)之后。
二、合并背景奔驰公司和克莱斯勒公司者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汽车“巨人”。
奔驰公司是德国最大的工业集团,总部设在德国南部的斯图加特。
1997年销售额达到1 240亿马克,拥有员工30万人。
长期以来,奔驰公司的业绩一直非常优秀,尽管世界金融市场一度动荡不定,德国马克也曾因大幅升值而影响出口,但奔驰公司生产的汽车一直在世界汽车市场上保持强劲的势头。
克莱斯勒公司是美国仅次于通用和福特的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总部设在底特律。
案例

一、贴现现金流量法--确定估价模型及估 贴现现金流量法
价过程
• • 1、在确定换股比例的估 价过程中,采用了单独估 单独估 价法。即在各自独立 价法 (stand-alone)经营的基础 上进行价值评估,不考虑 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勒合 并所产生的预期整合效应 及合并费用。原因在于: (1)戴姆勒-奔驰和克莱斯 勒在五个方面的整合效果 的贡献相当。(2)与戴姆勒 -奔驰和克莱斯勒公司的企 业价值(分别为1020.71亿 马克和8037.9亿马克)相比, 整合效果非常小。 2.从历史数据出发,同时 考虑未来发展与竞争环境 所导致的风险和机会两方 面的因素,构造了两阶段 两阶段 估价模型。第一阶段从 估价模型 1998年到2000年,第二阶 段是2001年及以后年份。
戴姆勒奔驰/克莱斯勒合并折现率 戴姆勒奔驰 克莱斯勒合并折现率 第一阶段(1998~2000) 第二阶段(2001及以 第一阶段( ) 第二阶段( 及以 后年) 后年) 6.5% 3.5% 10.0% 3.5% 6.5% 0.0% 6.5% 6.5% 3.5% 10.0% 3.5% 6.5% 1.0% 5.5%
• 第二阶段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换股股东不足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的股票。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申请换股的股东达到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00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 公司的股票。
• 与估价的计算结果相比,最终的换股比例 在一定程度上对戴姆勒奔驰股东更有利。 但如果这样的换股比例能够吸引至少90% 的戴姆勒奔驰股东接受换股,则采用联合 经营法将增强合并后的公司股票吸引力, 从而使原克莱斯勒股东受益。
• 第一阶段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换股股东不足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 的股票; • 每1股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换0.623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 司的股票。 • 如果戴姆勒奔驰公司申请换股的股东达到90%,则: • 每1股戴姆勒奔驰公司的股票换1.00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 公司的股票; • 每1股克莱斯勒公司的股票换0.6235股戴姆勒-克莱斯勒公 司的股票。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

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合并案例分析背景在合并之时,戴姆勒销售的车辆比克莱斯勒少,但收入却高得多。
1997年,戴姆勒全球范围内的30万员工生产了71.5万辆轿车和41.7万辆卡车和商用车。
除此之外,戴姆勒还生产飞机、火车和直升机,其收入的2/3来自德国之外。
克莱斯勒在1993年亏损25亿美元之后,克莱斯勒迅速扭亏为蠃,1994年盈利37亿,利润率超过7%,远高于它的两个竞争对手。
克莱斯勒从1994年起每年盈利都在几十亿美元以上。
1995年,它的利润率为3.8%,好于福特,比通用稍低;1996和1997年,克莱斯勒的利润率又是最高的。
两个公司在产品线上互补,克莱斯勒将合并视为克服欧洲一些贸易壁垒的机会。
但是,汽车工业合并的主要原因是技术(其固定成本非常之高)和生产能力过剩(据估计为20%),只有那些具有规模经济的公司才能生存下去。
这些使得戴姆勒-克莱斯勒合并成为一种竞争需要,而非形成竞争优势或战略优势。
合并前景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国际化扩张阶段,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达到1104万辆,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出口国。
而在1988年韩国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1995年达到240万辆,1997年达到280万辆,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第五大生产国。
在随后的五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
韩国汽车业也形成了以现代、起亚、大宇、双龙四公司鼎足的市场格局,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戴姆勒—奔驰是欧洲最大的产业公司,而克莱斯勒则是美国第三大汽车生产企业。
两家公司都面临着极高固定成本和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
据当时的预测,21世纪只有大约6至7个大型汽车生产产业能够生存下去,所以此时,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成为了一种竞争需要。
克莱斯勒是由于其微型面包车和吉普车畅销而著名。
它的基本市场主要集中在本国(德国)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市场,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没有知名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戴姆勒奔驰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 案例分析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