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手术切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要点

合集下载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原则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给药时机: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2.疗程: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3.药物选择: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手术名称颅脑手术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乳腺手术周围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胃十二指肠手术阑尾手术结、直肠手术抗菌药物选择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甲硝唑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第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可加用甲硝唑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反复感染史者可选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舒巴坦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肝胆系统手术胸外科手术(食管、肺)心脏大血管手术泌尿外科手术一般骨科手术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妇科手术剖宫产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环丙沙星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或头孢噻肟;涉及阴道时可加用甲硝唑第一代头孢菌素(结扎脐带后给药)注:1.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1-2g;头孢拉定1-2g;头孢呋辛1.5g;头孢曲松1-2g;甲硝唑0.5g。

3.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I 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生素预防使用标准操作规程目的明确医院为保证手术病人术前抗生素使用时机的到位,降低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发生。

内容1.定义1.1围手术期抗生素预防使用:在手术适当时机,通过全身给予合适的抗生素,使整个手术过程中可能受菌污染的手术部位组织保持有效药物浓度,抑杀污染的病原菌,从而达到预防、减少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之目的。

1.2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时机:在术前 0.5~2 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如手术时间超过6小时,可予追加第3 剂。

1.3TIME OUT 制度:为保障每例手术的安全,病人进入手术室后,在其身体上开始任何医疗操作之前,“暂停片刻”,参与手术的成员(包括意识清醒的病人)一起来完成最后的病人确认工作。

2.角色与职责2.1主管医生:开具规范的包括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的手术医嘱。

2.2病房护士:根据手术医嘱完成相应抗生素皮试,准确登记病人皮试信息并及时向主管医生反馈。

负责药品验收、病人匹配、化药、并负责将病人和药物送至手术室。

与药剂科一起办理病人停刀等原因的药品退还。

2.3药剂科:负责手术病人的术前使用抗生素药物分包,配送至病房,协助解决病人停刀等原因的药品退还。

2.4麻醉科医师:负责抗生素过敏的抢救,一起手术安全核查表各项术前校对,提醒手术医生术中追加抗生素。

2.5手术室医护人员:执行 TIME OUT 制度,进行手术安全核查表各项术前校对。

手术室巡回护士建立静脉通路、输液以及负责术前抗生素的应用和病人监测,提醒并负责术中追加抗生素的应用,负责与病房保持联系。

3.术前抗生素使用标准操作流程内容3.1术前 1-2 天:拟手术病人的主管医生开具手术医嘱,包括术前预防使用抗生素医嘱:药物名称、剂量、术前准备室术前半小时使用。

如估计手术时间将超过 3 小时,或术中失血量将>1500ml,主管医生应同时开出第 2 剂抗生素术中备用,必要时尚需准备好第 3 剂。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为了加强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一类切口手术(即清洁切口手术)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合理选择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风险。

2. 安全有效:选择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

3. 规范使用: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相关指南和规定,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4. 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三、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的手术,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高危人群的手术。

四、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1. 首选一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2. 对头孢菌素类过敏者,可选择克林霉素、甲硝唑等;3.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细菌耐药情况,可选择其他合适的抗菌药物。

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时机和持续时间1. 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2. 持续时间: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手术时间较长(≥2小时)的手术,或出血量较大(>1500ml)的手术,可术中追加一次;3. 一般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六、管理与监督1. 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办法的制定、实施和监督;2. 各临床科室设立抗菌药物使用监督员,负责本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指导;3. 加强抗菌药物使用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意识;4. 定期对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 合理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抗菌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2. 最小剂量:在达到预防感染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3. 最佳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短期用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1. 首选药物:一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等。

2. 替代药物:二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替安、头孢曲松等。

3. 特殊情况下可选择: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三、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

2. 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的手术,如头、颈、胸、腹部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心脏瓣膜植入等。

4. 高龄、免疫缺陷或严重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的手术。

四、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由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 用药申请:如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由主管医师填写用药申请单,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经科室主任审批后执行。

3. 用药执行:按照用药申请单的要求,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术中如需追加,由手术室护士执行。

4. 用药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迹象,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方案。

5. 用药记录:详细记录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停药时间等信息,并存档备查。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定义Ⅰ类切口手术:指手术部位无菌条件好,手术过程不易受到污染的手术。

主要包括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的手术。

抗菌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细菌性感染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2. 严格控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3. 规范操作: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

4. 全程监控: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合理、安全、有效。

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

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等。

四、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首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2.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3. 用药起始时间: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时,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用药持续时间:一般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程序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 医嘱开具:根据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医嘱。

3. 用药执行:护士按照医嘱执行用药,并做好用药记录。

4. 术后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5. 用药调整:根据术后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调整用药。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修改)克林霉素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修改)克林霉素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

克林霉素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发〔2009〕38号)规定:以严格控制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有关规定,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改变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状况。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也可以根据临床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要重点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

给药方法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有关规定,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注:1.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或头孢拉定。

2.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

3.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4. 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

根据以上规定,使用克林霉素作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抗菌药物应注意:1)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给药剂量、配药浓度、给药速度及给药次数使用!2)鉴于本品可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因此不宜作为预防手术后感染的首选药物,只能作为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过敏的替代用药。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总结一、引言手术部位感染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一种,可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治疗费用增加等问题。

为了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在手术中被广泛应用。

然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医疗费用的增加。

因此,制定一套规范的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指南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规范进行总结。

二、Ⅰ类切口手术的定义及特点Ⅰ类切口手术是指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这类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通常在1%左右。

因此,对于一般的Ⅰ类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虽然Ⅰ类切口手术的感染发生率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是必要的。

这些情况包括: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四、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药物选择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选择对细菌敏感、副作用小、价格合理的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1. 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林、头孢拉定等;2. 第二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3. 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等;4. 其他类别的抗菌药物:如克林霉素、甲硝唑等。

五、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应根据手术类型、手术持续时间、患者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通常的给药方案包括:1. 单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内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短、污染风险低的情况;2. 分次给药:在手术前1小时和手术后6-12小时各给予一次剂量,适用于手术时间较长、污染风险较高的情况;3. 术后连续给药:在手术后连续给予抗菌药物,适用于手术后可能发生感染的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严格控制新上市的、限制性使用和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于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

2.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控制在30%以下
3. 手术预防用药在病志中应有记录。

4.长时间放置引流装置不是持续预防用药的指征。

5. 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术后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术后48小时。

6.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7. 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8. 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是进入腹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建议使用第
二代头孢菌素。

9. 一般情况下,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10. 一类切口手术规定如下:
1.普外科清洁(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也纳入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管理。

2.骨外科、手外科清洁(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闭合性无感染条件下的肌肉肌腱血管神经手术、关节镜手术、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锁骨手术、矫形手术、功能重建手术、整形手术、内固定物取出术、肿物切除术等。

需要强调的是手术虽然符合一类切口,但术后有钢针等固定物外露情况时,该手术纳入
Ⅱ类切口管理。

3.闭合性颅脑手术一般都是I类切口手术,但硬膜内的手术如果有脑脊液漏可纳入Ⅱ类切口管理。

4.胸外科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一般胸壁手术、开胸探查术、开胸止血术、肋骨切除术、胸膜活检术、胸膜固定术、心包开窗术、食管贲门肌层切除术、膈肌修补术、心脏外伤修补术、漏斗胸娇治术、胸导管结扎术、肋骨内固定术、胸廓成型术、胸壁肿瘤切除术、胸壁缺损修补术、胸膜剥离术、膈肌肿瘤切除术、膈肌修补术、胸腔镜心包活检术、胸腔镜心包部分切除术。

5.妇科I类切口手术主要包括:妇科剖腹探查术、卵巢手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圆韧带悬吊术。

未进入子宫腔的子宫肌瘤切除术也纳入I类切口手术管理。

6.内眼手术为I类切口手术。

7.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