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加强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原则1. 合理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抗菌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2. 最小剂量:在达到预防感染效果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3. 最佳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短期用药: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二、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1. 首选药物:一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啉、头孢呋辛等。
2. 替代药物:二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替安、头孢曲松等。
3. 特殊情况下可选择:青霉素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克林霉素等。
三、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的手术。
2. 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的手术,如头、颈、胸、腹部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人工心脏瓣膜植入等。
4. 高龄、免疫缺陷或严重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的手术。
四、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由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2. 用药申请:如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由主管医师填写用药申请单,注明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经科室主任审批后执行。
3. 用药执行:按照用药申请单的要求,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术中如需追加,由手术室护士执行。
4. 用药监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感染迹象,及时调整抗菌药物方案。
5. 用药记录:详细记录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停药时间等信息,并存档备查。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切口预防使用。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为了规范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定义Ⅰ类切口手术:指手术部位无菌条件好,手术过程不易受到污染的手术。
主要包括头、颈、胸、腹、四肢等部位的手术。
抗菌药物:指用于预防、治疗细菌性感染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
2. 严格控制: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3. 规范操作: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规范抗菌药物的采购、储存、使用和管理。
4. 全程监控: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其合理、安全、有效。
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
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等。
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者等。
四、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 首选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2. 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如需联合用药,应遵循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
3. 用药起始时间: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时,术中可追加一次。
4. 用药持续时间:一般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程序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 医嘱开具:根据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医嘱。
3. 用药执行:护士按照医嘱执行用药,并做好用药记录。
4. 术后评估:术后对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需要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5. 用药调整:根据术后评估结果,由具有处方权的医师调整用药。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台山市第二人民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办法为进一步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规范我院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病人安全,根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和《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研究制定本办法。
一、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一般情况下,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长、污染机会多;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4、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大于70岁)、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营养不良等。
二、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准联合用药。
2、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病人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3、Ⅰ类(清洁) 切口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的污染菌种类选用,不准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作为Ⅰ类(清洁) 切口预防使用。
4、常见手术预防用药见附件: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三、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1、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 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

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院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范围内I类切口手术的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遵循以下原则:(一)安全、有效、经济、合理;(二)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抗菌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判断;(三)预防为主,合理用药;(四)加强监测,规范管理。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四条医院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和监督。
第五条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医院药剂科负责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供应保障和用药咨询工作。
第七条医院各临床科室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负责本科室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章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第八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首选头孢一代或二代;(二)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三)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和三代头孢菌素;(四)不推荐使用糖肽类、四环素类等特殊类型抗菌药物。
第九条 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0.5-2小时开始给药;(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术中可追加一次;(三)手术后无需继续用药的患者,应在手术后24小时内停药;(四)对于需继续用药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抗菌药物特点,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第四章监测与评估第十条医院感染管理科应定期对I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
第十一条监测内容包括:(一)抗菌药物使用品种、数量、费用等;(二)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三)患者用药安全性和耐药性。
第十二条评估内容包括:(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合理性;(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效果;(三)患者用药满意度。
类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为了合理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减轻人民群众负担,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制定本规范。
第一条总则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第二条 ?预防用药的适应证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三)异物植入术;(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第三条? 预防用药的选择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用药。
当考虑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菌,建议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
对β-内酰胺类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克静脉给药)预防;可选用氨曲南(1~2克静脉给药)预防革兰阴性杆菌感染。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第四条预防用药的给药方法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时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

一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切口手术是一种外科手术,它需要在人体上切开皮肤和组织以便进行手术操作。
由于手术切口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因此很容易感染。
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很多医疗机构都实施了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规定。
首先,切口手术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规定要明确适应症和禁忌症。
医疗机构应该明确切口手术中使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例如患者的免疫力较弱、手术时间较长、手术部位易受污染等情况。
同时,对于禁忌症也需要有明确规定,例如对一些药物过敏或存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该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其次,管理规定应明确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给药途径。
不同的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情况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类型和剂量的抗菌药物。
医疗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剂量和给药途径的管理规定,确保患者能够得到适当的抗菌药物治疗,同时避免药物滥用和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此外,管理规定要强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预防感染的综合管理。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该遵循“精确、适当、时机和短期”原则,即使用抗菌药物应确保种类选择准确、剂量适当、使用时机正确和使用短期。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控制制度,包括加强手术室的清洁和消毒、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引流装置和定期对手术部位进行感染监测等措施,全面提高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最后,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医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抗菌药物知识和正确的使用观念,在手术过程中遵循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操作流程,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总之,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定是为了预防和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涉及适应症和禁忌症的规定、使用剂量和给药途径的规定、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预防感染的综合管理的规定,以及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通过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范围内Ⅰ类切口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三)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一)抗菌药物选择1.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为主要选择。
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用药时机1.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用药。
(三)用药持续时间1. 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药。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超过48小时。
(四)用药剂量1. 预防用药的剂量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患者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避免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五)用药记录与监测1.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纳入病历管理。
2. 定期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使用量、药物敏感性、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培训与教育(一)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用药重要性的认识。
五、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擅自使用抗菌药物的,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州民政医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
为规范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等规定,制定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如下:
1 Ⅰ类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2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3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通过短期内提高切口组织内药物浓度而有效减少外科感染,但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
4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5 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原则:
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开放大血管手术、眼内手术等;
植入物手术,如人工瓣膜置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一旦发生感染可能引起死亡或者严重功能障碍者。
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晚期或放化疗引起白细胞下降﹤1000×109/L、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营养不良等;
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极少数病人术后发生外科感染,应根据相关诊断证据支持,调整为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并在病历中详细记载相关支持资料。
6 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应于切开皮肤(粘膜)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前开始给药,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给药完毕,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之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
7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选择半衰期短的抗菌药物时,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毫升,应补充一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三次。
择期手术结束后不必再用。
若患者有明显感染高危因素,或应用人工植入物时,可再用一次或数次至24小时,特殊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8 不同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品种和用量严格按照附表1、2使用。
附件表1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
注:1. 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2. 标★者为常见Ⅰ类手术。
表2 常用预防性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
注:上述药物粉针的静滴稀释溶媒大多可采用100 ml 的NS。
在实际应用中,药物输注速度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具体部分科室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规范
(一)、外科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一般骨科I类切口预防手术使用头孢一代;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
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不宜联合用药。
(一)、骨科I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规范
一般骨科I类切口预防手术使用头孢一代;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骨折内固定术、脊柱融合术、关节置换术等)可选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孢曲松。
(1)、简单的内固定物取出术,体表肺瘤切除术,一般不使用抗生素。
(2)、涉及关节的非内固定手术及脊柱的内固定物取出术,简单的四肢骨折使用内固定的手术,术前30分钟使用一次,24小时内停用。
(3)、复杂的多发的四肢骨折,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术中视其具体情况追加一次,不超过48小时。
(4)、关节置换及使用了内固定的脊柱手术,除术前30分钟使用外,术后可以视具体情况酌情使用2-5天。
附:四肢软组织裂伤,已行清创缝合,不能归类为I类切开,伤后酌情使用1-2天。
四肢骨折并合术野处伤口,不能排除为开放伤口,应视为II类切口。
任一级分类的手术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血常规明显升高术后三天仍发热,伤口红肿热痛,渗出流脓,应及时使用抗菌药物,并及时做分泌物培养,结果回报后及时调整,一旦上述症状消失三天,应停药,并酌情复查分泌物结果培养。
使用了引流物的手术,视情况考虑行微生物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