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王劲松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定律的基石,正是因为它破除了长达近两千年的亚里士多德的错误,改变了人类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才导致牛顿第二定律得出。
与此同时,它本身还包含着力、惯性、和参考系这些极富成果的科学概念,成为物理学理论的支柱和基石。
另外,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说起来容易,但让学生彻底理解还是很不容易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以外,重点是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讲解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就会很高;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学习物理也会变得容易,自然考试成绩也会很好,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
而本教案的设计恰恰体现了这一点,首先给同学们创造意境,激发同学们的想象能力,同学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思维能力自然得到了提高。
其次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很好的解决学生在思考时遇到的问题,部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肯定不透彻,通过师生互动,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可谓顺水推舟,有物理自然美,学生学习也。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五中学武学斌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只首由此可以看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教学过程中先按照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指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静止的物体也受到力的作用说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斜面小车试验等证明是正确的。
他指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大小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但是没有指出速度的方向是否改变,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他没有指出物体不受力静止时的运动情况。
最后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指出“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实验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
对于惯性的讲解举出具体的例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事说起。
指出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无
关。
纠正学生认为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的看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中考相结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三.思考
有人说磨刀不误砍柴功,一节好的可课堂必然是有一个充分的备课的,以后在备课方面呢我还要多跟师傅学习,多学习教案深处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皮毛也有人说,课堂是一个艺术的舞台,那学生就是这舞台上的舞者。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最佳的状态下尽情发挥。
如何做到让学生都乐于发挥呢?
这更是是值得我深思的,作为这个舞台菜鸟级的指挥者,我欠缺的不只是经验还有有对舞台的掌控能力,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做到,这里不是不想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不敢,因为我觉得这样的课堂对我目前来说是难以掌控的。
尤其是第一次公开课,由于怕出错,所以最开始的一个很好的想法最后没敢在课堂上尝试,现在回想,若能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共同去完成课堂,那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将是一片更为广阔的舞台空间,而我们也就能走出遗憾,去演绎无限的精彩。
话是可以这样很美好的写出来,可是在每次课后我扪心自问,自己真的可以做到吗?
完美是要追求的,可现实却是很残酷的,有时候一节课下来早已经忘记自己要做的是指挥者而不是演讲者,当然这不是一天两天能炼成的,我要在以后的教学中挑一些内容较少的课堂慢慢的去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作为一个指挥者,这条指挥之路还很长,我还需要每天都学习,每天都进步。
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我会成为一个成功的指挥者的。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2、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教学用具】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惯性的小车和木块、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在骑车上学过程中,你是怎样使自行车加速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时可以使自行车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使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学生:刹车时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需对它施加力得作用;同样要使其减速也需对其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何关系呢?本节我们就来探索这一问题。
板书: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1、历史的回顾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肯定律》教学反思一《牛顿第肯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头位置,示意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节内容看似少简洁,其实隐藏着很深的思想。
借助我校的课改,本节课我按三条主线绽开展现。
历史的主线:分析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形成了两个小组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组学生通过从胚芽到大树的进展图展现了历史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开头翻开。
但惊喜也消失了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是以一个学簇为主,一学生主持,把对话发散到全班。
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学生的评价开启了物理思想,打破了课本的局限,但折射着,我对学生的课前辅导不够,特殊是历史资料的给及,与学生的沟通缺乏。
抱负试验的思想主线:学生用自己的理解,通过画图和语言展现了本试验。
由于校安工程,没能动手是圆满之一,更大的圆满是没有和学生一起重新换思路,设计和经受试验。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区分惯性。
在此主线中留意了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展精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惰性:反抗运动状态变化的力量。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
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估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急,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对惯性的概念的教学,感觉例子没有找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行言语的缺乏和思想。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物理教学不应满意于对某肯定律的提醒,而应使他超越自身,使之上升到具有更大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东西,这样,物理规律的探究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肯定律》的预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熬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进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
《牛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是关于初高衔接的公开课,牛顿第一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是初、高中力学教学的重点和重要依据。
为了讲好这节课,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去准备,如修改课件,练习板书,更多的是精炼我的语言。
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去参考旧教材,翻阅高中教材,汲取其中最简练易懂的知识点,避免自己出现专业上的错误。
在指导师傅谢校、廖科长、备课组长伍老师及韩鹏玮老师的帮助下,我很顺利地完成了公开课,并得到了各位评课老师一致好评。
老师们评价课堂中有不少亮点,如:1、遵循“五-四行”高效课堂模式,课堂设计环节紧凑、合理,有深度;2、课堂引入有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3、问题设计有层次,能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从课堂回归生活,5、课堂探究实验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亮点等。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1,关于这节课的重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文字解释仍不够通俗易懂,就初中生现有的理解、思维能力来说,解析不够清晰;2,惯性的补充说明不够,没有及时解释清楚惯性与质量、速度的关系,惯性的特点,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3、在选择惯性事例时,应该更多的去挖掘一些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不要过于空泛;4、实验中也存在一点小失误,前后两次实验的鞋面坡度轻微变动,这是物理学科控制变量法所不允许的,5、小组评价不够灵活,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答题能力,对于很多举手准备发言的同学,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问题回答非常好精彩的同学,也该给予更大的激励。
最后,物理专业上的问题,平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的问题,在高中光滑一般就是指平面没有摩擦,是种理想情况,所以就不会有某平面比较光滑之说。
所以在课堂上这个问题我没有清晰的认识到。
另外有关惯性量度的问题,高中教材中提到:惯性的唯一量度就是质量。
也就说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在此我解析不到位。
举例也不够贴近生活,这也提醒我,专业上还要更深入学习。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篇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篇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1、情感目标没有充分体现。
2、实验结果学生交流的不充分。
3、价值观教育体现的不明显,让学生尤其是暂差生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效果会更明显。
4、有些内容和讲法有待改进,有些内容细节注意不够。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中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