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案例反思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设计依据: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注重物理规律的发现和发展,对科学家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敢于置疑、坚持真理的献身精神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素材。
另外,实验的验证是本节课必需要的。
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史的知识,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物理规律,在物理史实中领略思维的力量和美。
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
然后引入牛顿第一定律,再引入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伽利略的研究过程蕴涵了重要的科学方法,教学中引导学生领会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充分说明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实验基础和推理过程,展示了伽利略斜面理想实验的猜想依据、推断结果这一思维过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力的关系,提升对力、惯性、质量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惯性是学生学习运动和力的基础,因其抽象难懂而成为难点。
新课标中本节内容对学生有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论述及存在的错误。
2.认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关系的思想方法,了解理想实验的作用。
3.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有关现象。
5.知道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知道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6.运用惯性概念,解释有关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以及力和运动的关系。
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对惯性的学习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许多学生都认为物理速度越大它的惯性就越大。
牛顿第一定律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对力和运动的关系,从日常经验出发,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使学生建立起运动改变的原因在于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观点,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对惯性的学习中,这仍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问题。
许多学生把物体具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的性质与物体在这种状态下的特点混为一谈。
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
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本身、往往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学生则一味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的发现;而本节课则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惯性,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惯性而产生的简单现象,会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
善于思考、善于总结,把物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知道科学研究过程的艰难,领悟实验加推理的科学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几位科学家们的了解,使学生认识到有关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发展过程2、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进一步理解,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惯性,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会正确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论教育2、通过对分组实验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3、通过对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坚持真理、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应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客观公正评价事物的能力【教学重点】1、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2、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教学难点】对牛顿运动第一定律、惯性和理想实验的正确理解【教学用具】伽利略理想实验的装置、惯性的小车和木块、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提问:在骑车上学过程中,你是怎样使自行车加速的?又是怎样使自行车减速的?学生:用力踩脚踏板时可使自行车加速;刹车时可以使自行车减速。
教师:用力踩脚踏板时,实质是通过链条传动给车轮施加了动力的作用,那么刹车使车子减速的实质又是什么呢?学生:刹车时实质是通过橡皮对轮子施加了阻力的作用。
教师:通过这一生活常识可知:要使物体加速则需对它施加力得作用;同样要使其减速也需对其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和运动究竟有何关系呢?本节我们就来探索这一问题。
板书:1、牛顿第一定律实验:在讲台上放一辆小车,使它处于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起来呢?要用力去推它。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物体要运动,需要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那么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吗?这是一个运动和力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在2000多年前人们就对它进行了研究,下面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
1、历史的回顾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根据当时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提出一个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和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课程标准: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和意义。
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教材分析以及学情分析:牛顿运动定律处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第四章第一节。
在前面已经讲了直线运动——《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和静力学《相互作用》,学生初步掌握了研究直线运动的思想和方法,能初步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解决平衡态的有关问题,而对于直线运动中的匀变速运动则在第三章中没有提到,那么,就为我们学习第四章内容《牛顿运动定律》埋好了伏笔。
而牛顿运动定律恰恰是联系物体运动和受力的桥梁。
而这其中,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它科学地阐明了力和惯性这两个物理概念,正确地解释了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并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惯性,它是物理学中一条基本定律。
它是我们学习动力学的开门砖,是研究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一个窗口,在整个第四章中起到开启的作用。
可是,在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了牛顿第一定律,已经初步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虽然内容表述和高中表述的不太一样,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简单的从受力的角度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但是,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以及内容的真正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不很清楚,这就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得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精神,培养学生质疑、猜想、分析、总结的习惯。
据此,结合本节课标,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即“我们要把学生带到哪里?”课标解读,确定学习目标、重难点根据课标要求及以上分析,我把“理解”这一能力要求分解为:准确背诵;描述;解释(生活实例);分析判断(习题练习);归纳等行为动词,确定了本节的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内容,能准备背诵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定义,并能复述出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历史进程。
2.通过习题练习和小组交流,理解并能用牛顿第一定律分析、解释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例。
初中物理_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顿第⼀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顿第⼀定律教学设计⼀.教学⽬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并理解⽜顿第⼀定律。
②从对⽜顿第⼀定律的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的观察能⼒,分析能⼒,归纳论证的能⼒和表述信息的能⼒。
2、过程与⽅法:①经历⽜顿第⼀定律的发现,实验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②认识⽜顿第⼀定律是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推理得到的。
即“实验+推理”科学研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验探究活动的参与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并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合作的精神。
⼆.重点:学会科学探究、认识⽜顿第⼀定律是通过实验加上科学的推理得到。
难点:惯性四.教学设计第⼀环节:新课导⼊师:当击打光盘时,你认为鸡蛋会落在哪个区域?①②③师:你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让我们⼀起来学习“第⼀节⽜顿第⼀定律”。
(板书本节课题)第⼆环节:课堂探究知识点1:⽜顿第⼀定律探究活动1:视频----运动和⼒的关系?师:观看视频,并思考:1.静⽌的物体为什么会运动?2.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3.物体的运动需要⼒来维持吗?⽣1:⼒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没有⼒的作⽤,物体就不能运动。
)与亚⾥⼠多德的观点相同。
⽣2: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来维持,运动之所以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摩擦阻⼒。
与伽利略的观点:以上两种观点,到底哪种观点是正确的?让我们通过探究阻⼒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来验证这个问题?探究活动2:实验探究——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探究课题:阻⼒的⼤⼩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思考:1.先后改变铺在⽔平⽊板上的⽑⼱、棉布,让⼩车在⽔平运动过程中受到_____的阻⼒?2.分别让同⼀⼩车从同⼀斜⾯从____⾼度⾃由滑下,为了保证让⼩车以_____速度分别滑上三种“路⾯”?这种探究物理学问题的⽅法叫______.进⾏分组实验:1.⼩组成员要积极配合2.⽑⼱、棉布要铺平整3.⼩车从同⼀⾼度同⼀斜⾯⾃由滑下完成表格。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
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庆安县第五中学武学斌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只首由此可以看出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教学过程中先按照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指明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静止的物体也受到力的作用说明他的观点是错误的;伽利略认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通过斜面小车试验等证明是正确的。
他指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大小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但是没有指出速度的方向是否改变,法国科学家笛卡尔指出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他没有指出物体不受力静止时的运动情况。
最后英国的科学家牛顿指出“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实验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了学生主体的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
对于惯性的讲解举出具体的例子从实际出发,从身边的事说起。
指出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无
关。
纠正学生认为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的看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中考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