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温度控制器方案
智能温控器使用方法

智能温控器使用方法智能温控器是一种新型的温度调节设备,通过内置的传感器和智能算法,可以自动控制室内温度,并实现智能调节功能。
智能温控器的使用方法如下:1. 安装和连接智能温控器首先,选择合适的位置安装智能温控器,通常是在室内的墙壁上。
然后,连接温控器与电源、电暖气、空调等设备。
确保所有的连接线路牢固可靠,以免出现安全隐患。
2. 启动智能温控器智能温控器通常有一个开关按钮,按下该按钮可以启动温控器。
一般情况下,温控器会显示当前的室内温度和设定的目标温度。
3. 设置温度使用智能温控器的第一步是设置温度。
通过温控器的界面,在显示屏上找到设置温度的选项。
通常可以通过按钮、旋钮或触摸屏来进行操作。
调整设定温度直到满意为止。
4. 定时启动和关闭智能温控器通常具有定时启动和关闭的功能。
通过设定定时,我们可以在特定时间自动启动或关闭温控器。
通过此功能,我们可以保持室内温度在理想范围内,同时节省能源。
5. 调节模式智能温控器通常具有多种调节模式,以适应不同的需求。
常见的模式包括制冷、制热、通风和自动模式。
在制冷模式下,温控器会尽力降低室内温度;在制热模式下,温控器会尽力提高室内温度;在通风模式下,温控器会通过调节空气流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在自动模式下,温控器会根据室内外温度的差异自动调节温度。
6. 温度补偿智能温控器通常具有温度补偿功能,可以根据室外温度来调节设定温度。
例如,在冬天,室外温度下降,智能温控器可以自动提高设定温度,以保持相对恒定的室内温度。
7. 节能模式智能温控器通常具有节能模式,可以通过降低设定温度来节省能源。
在睡眠时间或长时间不在家时,可以将温控器的设定温度调高或调低,以减少能源消耗。
8. 远程控制很多智能温控器都支持远程控制功能,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互联网来远程操作温控器。
通过远程控制,我们可以在外出时远程打开智能温控器,以便于到家时室内温度已达到理想值。
9. 温度记录分析智能温控器通常会记录和分析室内温度的历史数据。
智能温控系统设计

智能温控系统设计1.传感器部分:智能温控系统需要使用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变化,可以选择具有高精度和高稳定性的传感器,如PTC传感器或热电偶传感器。
2.控制器部分:智能温控系统需要使用微处理器或嵌入式系统来处理传感器数据,并根据预设的算法来决定供暖或制冷设备的开关状态。
控制器应具备高性能和低功耗,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应该考虑控制器的各种接口,以便与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3.用户界面部分:智能温控系统通常需要一个用户界面,以便用户可以方便地调节温度和设置温度范围。
用户界面可以使用触摸屏、按钮或遥控器等多种形式。
此外,还可以考虑将系统与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连接,以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控。
4. 通信部分:智能温控系统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其他设备通信,以获取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数据、控制设备运行等。
有线通信可以选择以太网或RS485等标准接口,无线通信可以选择Wi-Fi、蓝牙、Zigbee等技术。
5.算法部分:智能温控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算法,通过有效的温度控制算法,智能地调节供暖或制冷设备的运行。
常见的算法有PID控制算法和模糊控制算法等,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算法。
6.能源管理部分:智能温控系统应该考虑能源的合理利用,通过运用能源管理算法,调整供暖或制冷设备的工作时间和功率,以降低能源消耗。
例如,可以根据室内外温度差异的变化调整供暖设备的工作时间。
1.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智能温控系统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准确地根据温度变化和用户需求进行控制。
因此,在硬件选择和软件设计上应该注重品质和稳定性。
2.用户体验:智能温控系统应该简洁、易操作,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随时调整温度和设置时间表。
同时,用户界面的设计也要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3.系统的扩展性:智能温控系统应该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可以与其他智能家居设备集成,如智能灯光、智能窗帘等。
同时还应该考虑系统的升级和扩展,以适应未来的需求变化。
人工智能温控器原理

人工智能温控器原理
一、概述
智能温控器是近年来普及应用的一种温控方式,它能根据用户的使用偏好来自动调节室内环境,帮助用户节省能源、改善室内环境,提高室内舒适度,缓解用户的烦恼。
智能温控器在温控行业发展迅速,它的原理很简单:
1. 感温器:感温器可以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发送信号给温度控制器,从而引发温度控制器将信号转发至加热或加冷电路,使室内温度控制在设定温度范围内;
2. 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是根据温度的变化,控制加热器或者制冷器的开关,从而控制温度;
3. 加热器或者制冷器:智能温控器可以通过加热器或者制冷器来调节室内温度,从而控制室内环境温度。
二、智能温控器的原理
1、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时,传感器会发出信号,从而激活加热器或制冷器以调节室温。
2、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是一种自动控制器,它可以根据传感器发出的信号,控制加热或加冷电路的开关,从而调节室内温度,达到所需温度。
3、定时器:它可以设定室内温度的时段,即可以按照不同的时段来调节室内温度。
暖通空调系统的智慧控制设计方案

暖通空调系统的智慧控制设计方案暖通空调系统的智慧控制设计方案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控制系统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暖通空调系统作为现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可以借助智慧控制技术实现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的运行。
下面将介绍一个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暖通空调系统智慧控制设计方案。
一、传感器网络智慧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传感器网络,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建筑内外环境的各项参数,包括温度、湿度、CO2浓度、光照强度等。
这些传感器可以分布在各个房间、走廊和室外空间,通过物联网技术连接到智慧控制系统的中枢控制中心。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中枢控制中心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并进行数据采集与分析。
通过对各项参数的收集和分析,系统可以实时了解建筑内外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人员的行为和需求。
例如,如果某个房间的温度过高,系统可以通过降低空调温度或增加通风来调节;如果某个房间的光照过强,系统可以通过智能窗帘等设备进行调节。
此外,系统还可以通过算法预测未来的环境需求,提前进行调整,以实现更加高效的能源利用和舒适度。
三、智能控制设备为了实现智能化控制,需要配备智能控制设备。
这些设备可以根据中枢控制中心的指令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舒适度和能耗的平衡。
例如,智能温度控制器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段和人员需求来自动调节温度,从而实现最佳的舒适度和能耗效果。
同时,智能窗帘和智能照明设备也可以根据中枢控制中心的指令进行自动调节,以实现照明和采光的最佳效果。
此外,系统还可以与智能家居设备进行连接,通过智能手机或语音助手来进行远程操控。
四、能耗监测与管理智慧控制系统还可以对能耗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通过对各个房间和设备的能耗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能耗的分布和趋势,并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通过智慧控制系统的集中管理,可以实现能源的最优利用,降低能耗和运营成本。
五、用户互动接口为了方便用户的操作和反馈,智慧控制系统需要提供友好的用户互动接口。
用户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PC等终端设备来进行操作,例如调节温度、打开窗帘、调节照明等。
大学宿舍温度智能控制器PID设计

经验公式 为 Leabharlann f 】9 ( 2 ) ( 3 )
1
水加 热器的放大系数 ( D c . , J 、 时/ 公斤 ) 。
-
- .
他 的物 理意义 是 当热水流 量变化一个单位 是引起 的散 热
量变化社和送风温 度的变化 。 当热水器前送风温 度为常量且进入水加热 的温度不变时, 即△0 D = 0 , A e r = = D , 由上式可 以得到热水加热器1 S R 对象调节通 道的微分方程式如下:
称值, 空调常用的N T C 有室 内环温N T C 、 室 内盘 管N T C 、 室 外盘管
,
—
水加热器的时间常数 ( 小时) ;
△ 一热水流量变化 ( 米。 / , J 、 时) :
空调采用全空气系统, 换气次数N ≥5 次, 采用侧面送风 。 按照
9
A e D —水加器前送风温度 的变化 ( ℃);
△e 一进 入水加热器 的热水温度 的变化引起 的散热量变 化折合成送风温 度的变化 ( ℃) ;
2 5 ℃。
2 控制 系统模 型 建 立
2 . 1宿舍房间传递函数建立
空调的实际控制对 象大多可用高阶的微分方 程来描述 , 但 为了分析简便 , 只要能满足一定的控制精度, 常用低 阶模 型来近 似描述控制对 象 的动态特 性。 而房 间温 度作为控制对 象, 根据
图1 能量 守恒 定理 , 可建 立对象 房间的微分方程 , 它是一个二 阶系 题简化 , 可 以把水加热 器看成是一个容量滞后 的单 容对 象 , 这
=
5 罕 2 . 1 1 1 . N a b c
由于房间不大, 所 以换气次数取N= 8 7  ̄ / d 、 时。 则
智能温度控制器原理

智能温度控制器原理
智能温度控制器是一种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算法来控制室内温度的设备。
它基于温度传感器来获取室内的温度信息,并通过与加热和冷却设备连接的方式来实现温度的调节。
智能温度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温度感知:智能温度控制器内部搭载有温度传感器,它能够实时感知室内的温度情况。
传感器会将温度信息反馈给控制器,以供后续的操作和决策。
2. 温度设定:在智能温度控制器中,用户可以设定所期望的室内温度。
控制器会根据用户设定的温度值来判断当前室内温度偏高还是偏低。
3. 温控算法:智能温度控制器内置了一种温控算法,它会根据温度感知和设定的温度值进行计算和决策。
具体而言,当室内温度偏高时,控制器会发送指令给加热设备,启动加热过程以提高室内温度;当室内温度偏低时,控制器会发送指令给冷却设备,启动冷却过程以降低室内温度。
4. 反馈控制:智能温度控制器不仅可以根据感知的温度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加热或冷却,还可以根据反馈信息对控制策略进行调整。
例如,如果室内温度持续波动或变化较快,控制器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整来提高控制的精度。
总之,智能温度控制器通过感知室内温度、设定目标温度、运
用温控算法和控制加热/冷却设备来实现温度的智能调节。
它不仅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温度管理方式,还具有节能、舒适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种室内环境中。
智能温控器操作手册

智能温控器操作手册一、前言欢迎使用本智能温控器!这是一款功能强大且易于操作的设备,旨在为您提供舒适的温度控制体验。
本操作手册将详细介绍智能温控器的各项功能和操作方法,帮助您快速上手并充分发挥其优势。
二、产品概述1、外观与接口智能温控器通常具有简洁的外观设计,配备了显示屏、按键和接口。
显示屏用于显示当前温度、设定温度、工作模式等信息。
按键用于进行各种操作和设置。
接口可能包括电源接口、传感器接口等。
2、工作原理智能温控器通过内置的温度传感器感知环境温度,并与您设定的温度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自动控制加热或制冷设备的运行,以达到维持设定温度的目的。
三、功能介绍1、温度设定您可以通过按键或触摸屏输入您期望的温度值。
温度设定范围通常在一定的区间内,例如 10℃至 30℃。
2、工作模式选择智能温控器一般提供多种工作模式,如制冷模式、制热模式、自动模式等。
制冷模式适用于需要降低环境温度的情况。
制热模式用于提高环境温度。
自动模式会根据环境温度自动切换制冷或制热。
3、定时功能您可以设置定时开关机,以便在特定的时间段内控制温度。
例如,您可以设定在工作日的白天开启制冷,晚上关闭。
4、智能控制某些智能温控器具备智能学习功能,能够根据您的使用习惯自动调整温度控制策略。
四、操作步骤1、安装与连接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避免阳光直射、靠近热源或潮湿的地方。
将智能温控器与电源连接,并确保连接牢固。
如果需要,连接温度传感器到相应的接口。
2、开机与初始化按下电源键开机,温控器将进行初始化。
初始化过程中,显示屏可能会显示一些提示信息,请耐心等待。
3、温度设定按“温度设定”按键,进入温度设定界面。
通过“+”和“”按键调整温度值,确认后保存设置。
4、工作模式选择按“工作模式”按键,切换不同的工作模式。
显示屏会显示当前所选的工作模式。
5、定时设置进入定时设置界面,选择“开机定时”或“关机定时”。
设置具体的时间和重复周期,例如每天、工作日等。
智能温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智能温控系统设计与实现现代家庭和办公场所都离不开空调,而智能控制温度的系统则是如今空调新时代的代表。
一款高质量的智能温控系统不仅可以让您轻松掌握室内温度,还可以为您省下大量的能源开支。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究智能温控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法。
一、介绍智能温控系统是一种可以自动感知、控制室内温度的设备系统。
它主要通过智能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来实现室内空气的自动调节和温度的智能控制,以达到舒适、节能的目的。
其中,智能传感器可以感知室内温度、湿度、光照、CO2浓度等环境参数,将这些数据送入控制器中。
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数据制定出相应的室内温度调节方案,然后再通过执行器做出相应的调节动作。
二、设计1.硬件设计智能温控系统硬件设计中,需要考虑传感器检测的范围、执行器作用的范围以及处理器的运算效率和储存空间等因素。
同时,还需要选择一块适合于本系统的主板,以及与主板相配套的触控显示器等设备。
2.软件设计这里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系统图、流程设计和细节控制。
首先,我们需要设计系统运行的大体流程。
例如:传感器测量环境数据→控制器处理数据并发送处理策略→执行器根据指令进行动作调节。
其次,在系统流程的框架下,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系统的细节部分控制,例如:室温超温报警、室温恢复时长等。
最后,我们需要利用一些量化分析手段,通过AI算法、数据挖掘等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以实现更为智能、高效的调控。
三、实现1.原理验证根据我们设计的智能温控系统实现方案,我们需要在系统原理验证的阶段对硬件和软件进行相应的调试,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
例如:我们需要根据设计方案选购传感器和执行器,并针对不同的环境因素进行相应的硬件设置,同时,需要通过软件调试对系统进行优化和完善。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还需对整个系统进行相应的细节调整,例如多个设备的相互通信、系统响应速度、功耗等方面的优化。
2.实用操作在通过验证测试并成功实现我们的智能温控系统后,我们需要对其进一步进行实用操作,以检验其可靠性、节能性、舒适性等性能参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硬件总体方案注:(参考大部分电器生产厂家温湿度控制器与干式变压器温度控制器比较,发现两者使用的范围和环境完全不同,一般的温湿度控制器温度测量及控制范围都0ºC -50ºC之间,而干变式温度控制器温度的测量范围0ºC -200ºC,而控制温度在100ºC以上,控制器的长期工作温度在85ºC以上,而在这总情况下一般的湿度传感器已经超出正常工作温度范围,所以在干式变压器中并不适用。
这里湿度部分主要是为以后温湿度控制器设计而准备,可以设计电路部分,但保留为以后做准备,这里设计方案主要用于干式变压器温度控制器)。
1、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硬件组成智能温湿度控制器需要采集温度和湿度两个部分,这里我们以各3路来说明,即3路温度采集,3路湿度采集,通过内部分析计算,来显示各路的温度、湿度数值,另外还需要配置一定的输出接口。
如RS485、开关量输出(主要用于输出报警、跳闸、风机、故障)等。
以组成温湿度监测系统。
1.1硬件组成原理根据温湿度控制器功能,选择“A/D转换芯片+微处理器(带捕捉功能)”来实现(注:对于现在大多数AD采样功能都是内置的,捕捉功能是在湿度传感器中使用的,一般的湿度传感器都是电容式的,通过555振荡电路将其转换为频率信号,再通过CCP功能检测频率)。
如图1-1所示为系统硬件原理图。
图1-1 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硬件组成原理图1.2 硬件模块划分根据硬件原理图,把硬件划分成模拟采样微处理部分、操作显示、模拟采样、开关量输出、电源、通信等几个部分。
为了便于硬件的模块化开发,把各个模块设计为独立的硬件模块,而通过组装各个模块,来组成所需要的硬件系统。
控制器设计成3个印制板来制作,将电源、通信和开关两输出设计在同一块板子上,模拟采样和微处理部分设计在同一块板子上,在有就是将操作和显示部分设计成一块板子,如图1-2所示为系统硬件模块组成。
图1-2 智能温湿度控制器硬件模块组成框图2、微处理器模块微处理器模块是整个控制器的控制和处理的核心部分,主要用来对输入的电压和频率信号进行处理,以采集和换算温度和湿度数值(以下针对温度详细介绍),根据变压器用温度控制仪的标准(JB/7631-2005),控制器的测量精度要达到0.5级,这就对A/D采样精度要求比较严格了。
在具体实现上,大致有两中方案如下。
第一种:可以用A/D转换芯片(外置)+微处理芯片的方法实现,这样微处理器可以选用没有A/D功能的芯片,例如51系列(如AT89C52)。
其优点有芯片价格低、资料熟悉较快。
缺点是程序仿真难(前期设计稍加困难,开发周期相对延长)、资源较少(大部分需要外扩,既增加程序设计的复杂度又增加硬件附加成本)。
如图2-1所示为A/D转换外置框图图2-1 外置A/D转换处理器模块组成框图第二种:可以用集层度较高,性能优越的芯片,要求内置12位A/D、16K FLASH、1K RAM、I/0口30个以上、3个计数器或捕获功能(湿度用)等。
这样的芯片在市场上也比较多,选择余地也比较大,主要考虑的是对芯片的熟悉程度、设备条件(仿真器)、代理商服务及支持等。
我公司对PIC芯片比较熟悉,操作设备比较充裕,代理商支持较好,是首选芯片,这里我们可以选PIC24HJ16GP304。
如图2-2所示为内置A/D处理器组成框图。
图2-2 内置A/D转换处理器模块组成框图注:以下方案中省略湿度检测部分3、操作显示模块操作与显示模块是用户与系统(即控制器)交互窗口,一般包括键盘、显示等功能,这里的显示主要是用LED数码管去实现(主要原因为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
它主要与微处理器和电源板相连接。
也就是说操作显示板实际上是作为系统的公共地板的,通过它来把微处理器/模拟板和电源/数字接口板相连接。
3.1 操作键盘在该控制器中设置3个键,即巡回/最大键、风机手动键、设置键,来实现对该控制器的操作控制功能(如显示方式、参数查看及设置等)。
由于按键数量少,故可以给每个按键分配一个微处理器的I/O口。
3.2 信息显示采用LED数码管和指示灯进行信息的显示。
根据变压器用温度控制仪的标准(JB/7631-2005),要用到5个数码管,一个显示相位,4个显示温度值,需要13个I/O口(6个片选、8个数据)。
指示灯有6个用来指示跳闸、超温、故障、风机等,需要6个I/0口。
如图3-1所示为数码管接口图。
3-1 数码管显示接口框图数码管可以公用同一组数据接口,每个数码管需要8跟数据线,即需要8个I/O口,要区别当前显示的哪个I/O口,可以通过片选信号CS1-CS5来控制,每个数码管需要一个片选信号,这样相当于需要5个I/O来进行片选,这样对5个数码管要求这种工作方式,至少需要13个I/O口来控制。
指示灯工作原理相对简单,这里不在详细介绍。
每个指示等占用一个I/O口,这里需要6个。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知道显示部分需要19 个I/O 才能完成显示。
键盘需要3个,这样总共占用22个I/0口。
4、模拟部分4.1 传感器特性常用的温度传感器有热敏电阻、热电偶、铂电阻,其中热敏电阻用于检测温度范围一般较窄,通常被使用在120ºC以下场所,这里不适用。
而热电偶所虽然可以在较高温度场所中使用,但其由于温度产生的电动势是极微弱的电压。
在工业计测仪上,无论是直接运算或传送这些微小信号,都无法对噪声或信号有良好的对策,所以其使用是极为不便的。
总体比较下来铂电阻具有最稳定的电阻变化。
按IEC751国际标准,温度系数TCR=0.003851,Pt100(R0=100Ω)、Pt1000(R=1000Ω)为统一设计型铂电阻。
TCR=(R100-R)/ (R×100) 其中表1以Pt100为例其电阻值由下两式算出。
-200<t<0 ℃: Rt =R[1+At+Bt2+C(t-100)t3]0<t<850 ℃: Rt =R(1+At+Bt2)Rt在t℃时的电阻值R在0℃时的电阻值4.2 传感器接线方式4.2.1两线制传感器电阻变化值与连接导线电阻值共同构成传感器的输出值,由于导线电阻带来的附加误差使实际测量值偏高,用于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场合,并且导线的长度不宜过长。
如图4-1所示。
i4-1 两线制配线的桥式电路4.2.2三线制要求引出的三根导线截面积和长度均相同,测量铂电阻的电路一般是不平衡电桥,铂电阻作为电桥的一个桥臂电阻,将导线一根接到电桥的电源端,其余两根分别接到铂电阻所在的桥臂及与其相邻的桥臂上,如图4-2所示。
当桥路平衡时,通过计算可知,Rt=R1R3/R2+R1r/R2-r,当R1=R2时,导线电阻的变化对测量结果没有任何影响,这样就消除了导线线路电阻带来的测量误差,但是必须为全等臂电桥,否则不可能完全消除导线电阻的影响,但分析可见,采用三线制会大大减小导线电阻带来的附加误差,工业上一般都采用三线制接法。
4-2三线制配线的桥式电路4.3温度的检测及放大器的选择通过计算或查表可得Pt100在0ºC时候阻值为100Ω,在200ºC时候阻值为175.84Ω。
若R1=R2=4K, R3=100Ω,电桥两端电压为4V,则两桥臂之间的电压变化范围为0mV-70mV,即0.35mV/ºC。
若A/D采样基准为1.5V,则放大器最大允许增益为21倍,这里可以选择15倍。
放大器选择上可以选择用OP07,其失调电压漂移在0.6uV/ºC以下。
可以大大减少温度对测量精度的影响。
5、开关量输出部分该部分主要用于根据温度的测量值来控制风机的运动、超温报警、故障指示、跳闸线圈等,这里开关量输出分为有源触点和无源触点两种,如风机的控制用的就是有源触点,而报警、指示等都是外接电源,两者的电路上略有差异。
无论是有源还是无源触点都采用继电器输出方式,即每路开关量输出设置一个继电器,这样可以实现内外系统的隔离,由于微处理器I/O口输出的信号驱动能力有限,故大都需要增加驱动处理。
可以采用三极管来作为继电器的驱动,根据温度控制器的需求,这里预置一路有源输出,和三路无源输出。
大致可以满足绝大多数情况的需要,故需要4个I/O口。
6、通信模块部分现在大都现场总线都用MODBUS通信协议,可以为控制器配置一个RS485接口,用于实现与现场总线的互联。
选择具有隔离特性的ADM2483来实现。
7、电源模块部分该温度控制器,需要工作电源有+5V、+3.3V、-5V、+12V、+2.5V、-2.5V。
其中3.3V(由+5V产生)用于处理器工作电源,+12V用于给继电器供电,继电器功耗相对较高,所以需要输出功率大点。
+5V、-5V给放大器做正负电源外,+2.5V、-2.5V给桥电路做电源用(可以由跟随器和反向放大器产生)。
另外还要单独给出一路+5V,给RS485供电。
这样大致需要4路电源,分别为+12V(4W),+5V(2W),-5V(0.5W)、+5V(0.5W)。
三路电源可以有两种方式产生。
A、直接用变压器产生,B、用开关电源生产。
两者从成本上考虑,变压器相对要偏贵一些。
但是从电源纹波,噪声等干扰信号考虑,变压器会好很多,而桥电路中信号本来就是mV级信号,若开关电源稳定性不好,会极大的影响测量精度。
两者权衡需要慎重。
附录A.温度控制器资源分析及主要器件选择该控制器主要器件就是微处理器,通过以上的分析,控制器需要用到大量I/O 口(至少28个),并且对A/D精度要求相对较高,若选种价格低廉的51系列单片机(AT89C52),除了A/D需要外扩,I/O口也需要外阔,这样会增加不少的外围器件,其总体成本不一定会比集层度高的芯片便宜,而且增加电路和程序设计的复杂度。
所以这里选用PIC24HJ16GP304作为主要处理芯片。
其内部资源如图A-1所示。
A-1 PIC24HJ16GP304内部资源该款芯片单价2.3美元(折人民币20元以内),除了没有EEPROM外(可以外扩),另外全部符合要求,放大器可以用需要其失调电压尽量小,可以选用OP-07,其失调电压漂移在0.6uV/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