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紫砂泥料中的降坡泥_什么是降坡泥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紫砂红泥、朱泥、大红袍、降坡红泥

一篇文章带你读懂紫砂红泥、朱泥、大红袍、降坡红泥红泥是紫砂泥料中重要的一类,总体上看,红泥是以烧成后的呈色命名的一个大类,具体到矿料外观有多种红、黄色调。
按照矿料的材质结构,可以分为紫砂红泥与朱泥两部分,朱泥烧成后一般胎质密度大、气孔小,结晶程度相对较高,其热传导性能比紫砂红泥好。
而紫砂红泥的保温、透气性等方面相对比朱泥更好。
紫砂红泥紫砂红泥,就是现在我们习惯称呼的“红泥”,属泥质粉砂岩,外观为红、黄色调的致密块状结构,质地一般比较均匀,含有少量的白色云母碎片,易酥开但不溶于水,目前仅产于丁蜀镇黄龙山,其各项工艺性能与紫泥大致相同。
▲黄龙山大红泥▲黄龙山大红泥▲细分的三种大红泥对比,中间的为大红袍泥紫砂红泥,具来从矿料的颜色来看,红色的为大红泥,黄色的为红泥。
▲黄龙山红泥▲红泥茄段朱泥朱泥属粘土质泥岩,矿料外观呈多种黄色调,为泥性致密的块状或团块状结构,质地比较均匀细腻,一般含有少量微细的白色云母碎片,基本能溶于水呈泥糊状。
▲黄龙山朱泥▲黄龙山朱泥黄龙山朱泥产量很少,在明清时就很难满足需求,所以一般使用赵庄沙山、红卫香山一带露天嫩泥矿,出产的朱泥作为主要原料,或采用优质紫砂红泥加朱泥人工调配,以弥补黄龙山朱泥矿料之缺。
▲赵庄朱泥▲红卫朱泥▲小煤窑朱泥▲红卫紫朱泥朱泥的可塑性好,大多能制作轻巧细薄的造型,因含铁量不同,烧成后呈朱砂色、朱砂紫、海棠红等色。
赵庄、红卫等出产的朱泥因收缩、变形较大,一般只能做一些较小的作品;部分黄龙山朱泥矿料颗粒比含量较大,可以制作稍大型作品。
▲朱泥禅莲▲朱泥西施▲朱泥莲韵大红袍大红袍泥,古今所指不同,古时所指的是大红泥中的极品泥料,如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乾隆芦雁纹六方茶叶罐,现在已基本绝迹;今之所指是朱泥中的极品泥料,亦是珍稀贵重。
▲古时大红袍原矿▲上图大红袍原矿所制石瓢壶(已泡养多年)▲清乾隆芦雁纹六方茶叶罐▲现在所说大红袍原矿掇球▲大红袍鱼罩降坡红泥看完典型的红泥,我们再来看比较特殊的红泥——降坡红泥。
紫砂泥特点

紫砂泥特点各种紫砂泥的特点标签:杂谈1. 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本山绿泥【泥料简介】本山绿泥,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
壶品色泽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
产于黄龙山矿脉,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
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
原矿色泽为青灰泛绿,成片岩状或粉末状,以手拿之即会沾染上原矿粉末颜色。
也常作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烧成窑温:约1160度C 收缩比:约14%【冲泡建议】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红茶,绿茶等2. 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底槽青【泥料简介】最早产于黄龙山四号井,后来是黄龙山五号井和台西矿。
由于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稳重,呈棕色,在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
烧成窑温:约1200度/ 收缩比:约11%【冲泡建议】普洱茶各种系列,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花茶,碧螺春,红茶,绿茶等3. 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紫泥【泥料简介】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养壶之最佳教材。
泡茶好喝,评价好!烧成窑温:约1150度C 收缩比:约11%【建议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等。
4. 泥料:优质黄龙山原矿朱泥【泥料简介】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
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
本原矿由于泥性较重,故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矿中较坚硬的部份(年代较久,且成陶后色调较红豔,古称“石骨”),再经敝古陶研究所繁複全手工的练製程序后,始能成陶!窑温:约1065~1100度C。
泛谈紫砂泥料

泛谈紫砂泥料紫砂的分类从颜色分可以分成紫泥,红泥,团泥。
不管是哪一种泥料,都必须符合几个共同特征,表面具有颗粒质感,断面在显微镜下气孔曾双重气孔。
紫砂泥料的优劣,主要也体现在以上的特征上,经过泡养,颗粒质感圆润,饱满,砂感丰富。
双重气孔可以保证紫砂器皿的透气性,和相对的隔热性质。
市面上一些劣质泥料通常是用普通的有色黏(陶)土,粉碎后假如色料拼配而成,就颗粒结构看,缺乏原矿紫砂矿料质感的丰富性,断面结构也非常单一,玻相充分,没有紫砂泥料砂质颗粒的不均匀状态。
优质矿料也在加工成泥的流程也必须科学,合理。
现在鼎山许多“练泥人”没有理解紫砂的特性,在练制过程中不注意颗粒结构的合理搭配,一味的机械粉碎过筛,导致泥料质感过分均匀,不仅机械强度降低,而且破坏了颗粒分布的合理结构,致使紫砂表面的质感单一,不能充分展示紫砂材质美感。
紫泥矿料中最典型的结构可以从半壶底皂青泥料看出,泥料的颗粒,气孔,泡养以后的质感等都充分展示了紫砂材质的原始美感。
好的泥料应该纯,净.烧成后要友质感.在制作过程中,对制作艺人来说可塑性要强.成品率要高过去因为窑炉的局限性.还要求泥料吃火要相对底些.紫砂材料的双重气孔就是团状颗粒和微小粒子在烧成过程中相互融合团状颗粒中的结构性气孔和微小颗粒的气孔结合产生的链状气孔.双重气孔并不是只有紫砂材质.紫砂有地域性.至少目前还没有发现其它地方有和宜兴紫砂质感相仿的泥料.好的泥料,应该质感丰富,色泽谦和,不招摇,应该含蓄,内敛.许多壶商在泥料上的"噱头",因为说法不一,具体说什么我不是很清楚.呵呵.不管怎么说面对"噱头",只要不被花言巧语迷惑,坚持原矿料.在没有明白之前不玩杂料.就会少犯"错误"利用捶打增强泥料的致密主要是指是压缩泥料中团状颗粒和微小颗间隙空间.泥坯沾接是一个物理过程,沾接强度主要处决于水分空间,重新充填程度.烧成过程是一个物化过程.主要处决于泥料成分结构.烧成以后沾接部位的强度(可以是正或负)主要是后者决定.并不是所有添加化工元素都是有害的.以前一厂的上等泥料大多加如化工原料拼制而成的呀!我认为大前提是添加料不能有害健康!泥料主要看质感是否丰富,以及泡养效果.紫泥拼锰也是常用的.只要不过量,还是很容易泡养的.以前色料主要是作为装饰土使用.紫砂材料的双重气孔就是团状颗粒和微小粒子在烧成过程中相互融合团状颗粒中的结构性气孔和微小颗粒的气孔结合产生的链状气孔.什么样的泥料才是好的泥料?我认为,好的泥料,应该质感丰富,色泽谦和,不招摇,应该含蓄,内敛.目数是指原料粉碎的颗粒大小程度。
紫砂泥料分类精辟版

底槽青(底皂青):原产于江苏宜兴丁山黄龙,因为产于紫砂最底层,质地特纯,泥质细腻、成色为紫里透红,早年间曾被近代制壶名家广泛使用,现为稀有泥料。矿石中间有不平均分布青绿色本山绿泥颗粒即俗称“鸡眼”或“猫眼”混合天生,烧成后泥质温润细腻,泥呈紫红中带有金色砂粒状小点,烧成后显猪肝色,泡养后泥质细腻红润,表面有油质感。一经泡养表面会有温润古朴的感觉,高温窑烧成后表面会有玄色铁质析出,俗称丽人痣。
红皮龙:又叫野山红泥,也有人称棕红泥。近年使用较多,也是目前黄龙山被盗取的泥矿里最多的。含赤铁矿较多,烧成后泥色呈棕红色,内有黄色颗粒矿砂点,颜色温润,轻易泡养,故常被人误以为早期净水泥,或是现在相对较差的底槽净水泥。
绿泥类:
本山绿泥:古名“梨皮泥”。矿土呈淡绿色层片状,烧成陶后现梨皮冻色(米黄色)。产于黄龙山岩层与紫泥共生矿层中,仅数厘米厚,位紫泥上层与岩板间,俗称“龙筋”。其矿物组成为水云母、高岭石、石英及少量的铁氧化物。因大多夹杂在紫泥层,或是与紫泥共生,故实际采掘量极少,且不易制作大件产品,仅作小件产品和作“化妆土”,加入适量作色剂可变化成个色装饰泥。纯粹的本山绿泥无法单独成器,即便烧成时间一久也会泛起表面龟裂。
白泥:呈白色,微泛绿,成陶后呈
白色,生产于宜兴大潮山(洑东),原为日用陶所用原料,取其精细之泥为原料,加入金属氧化物后制成各种色泥或做化妆土用。
红泥类:
俗称“朱泥”、“朱砂泥”、“石黄泥”。因其成陶后,色似“朱砂红”故名。产于宜兴任墅赵庄山,嫩泥矿层底部,质坚如石,其含铁量高,产量甚稀。矿土外观呈砖红夹层,以黏土为主的粉砂岩土,可单独成陶。红泥收缩率大,烧成温度在1080℃左右,常制小件器物。七十年代中期,此种红泥甚缺,既改用川埠红泥加嫩泥替换,矿土呈土黄色,石质坚硬,成陶与其相似,八十年代以洑东红泥制壶,其玻璃相重,烧成温度在1050℃左右,成陶后色朱红,声脆亮。
客观理解紫砂泥料

客观理解紫砂泥料的“灌名”有关各种各样乱七八糟泥料的注解,已经让人头晕眼花了,尤其是让新手晕头转向。
他们接长不短的公开问、私下问、到处问,等到最后问不到真实结果之余还得被人当玩具耍了一把,实在不该啊。
今天我把我了解的有关特殊泥料的注解大致诠释一遍,非绝对真理,希望能帮助到一些朋友。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谢绝转载。
一.大红袍:请大家认真了解这个名词究竟是哪一年开始用的,是谁用的?如果乔没有记错,配制出这个泥料效果的人应该是张庆臣先生,但把这个泥料效果冠以“大红袍”名的创始人应该是台湾人。
这个名词的第一次使用应该是在1996-1997年左右,在这之前,宜兴紫砂任何典籍上是没有大红袍名词一说的。
也就是说,这个名词并不属于宜兴紫砂历史,而是属于当代的“新修饰”形容词。
如果有人一定要把俞国良的红泥大传炉也归类的“大红袍”,请参考那本刊载俞国良传炉的泥料是“大红袍”的典籍第一次印制的具体时间。
二.天青泥:我并不知道什么是天青泥。
早在2001年,互联网上就传言天青泥是朱泥中的王者。
后来我上手过几只用朱泥调配的所谓天青泥,泥胚中明显加了钴料,百分之百不是原矿的。
在往后的两年,在紫砂互联网上给紫泥的本质排了座次,从低到高分别是清水泥—底槽青—青灰泥—天青泥(二槽清、年糕土、红皮龙等泥料不在泥料等级讨论范围之内)。
到最近3年,盛传大亨掇球和凤年梅段所用泥料为天青泥。
大亨真迹身筒我卖掉过一个,那块泥料的目数是80目或更细,行内俗称“邵家泥”,谈不上什么天青。
杨凤年梅段真迹我也上手过,说白了就是龙窑烧的底槽青,色深一些罢了。
如果大亨掇或凤年梅都是天青,那就是说天青应该被归类为紫泥系而非朱泥。
那天青泥究竟是什么矿?是原矿还是调配的?是龙窑不小心烧出来的效果还是每一把都能烧成那样?矿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又是什么时候断源的?天青泥形成的根据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跟普通的清水泥最大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历史上哪把壶可以作为标准器?往后还会不会有天青泥?这么多条问题,历史上都没有一篇典籍或者工具书可供参考作为标准答案。
各种紫砂泥详细介绍(清水泥、墨绿泥、天青泥、降坡泥)

各种紫砂泥详细介绍(清水泥、墨绿泥、天青泥、降坡泥)紫泥紫泥吃火温较高的矿料,烧成颜色偏红.泡养以后似红泥料.但质感比红泥强烈.紫泥是一个'泛'概念!,底皂青矿也属于紫泥矿中优质矿料.清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经常混淆两个概念.紫泥的烧成颜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以前一厂的“紫泥”主要是指厂内没有添加其它原料的紫泥原矿的成料。
主要生产大路货的花盆和低档产品。
拼紫和特拼用来制作高档产品。
四号井和其它矿井都有紫砂矿料,包括露天开采的原料。
当时有宜兴原料总厂提供矿料。
目前尚没有权威的试验报告和证明。
就矿料而言,现在的和以前的没有任何区别。
拼制泥料的质量因为成分不一,泡茶效果可能会出现诧异。
紫泥拼锰也是常用的.只要不过量,还是很容易泡养的.石黄石黄作为原始的熔剂性原料,作用也就是降低烧结温度.从而达到表明滋润的的视觉感受.长时间成化的泥料颗粒圆润,相对容易泡养.老茶壶在显微镜下看颗粒大多比较圆润.而新料因为大多石雷蒙机粉碎,真空机炼制试片在显微镜下颗粒有比较锋利的锐角.这也是新料烧成后感觉较涩的原因之一.清水泥紫泥是一个'泛'概念!,底皂青矿也属于紫泥矿中优质矿料.清水泥原指成泥方法.现在确指没加它料的紫泥类.没加它料的底皂青可以是清水泥,但清水泥不一定就是底皂青矿料.目前市场经常混淆两个概念.紫泥的烧成颜色,主要因素是玻化程度.清水泥是成泥方式。
所有泥料都可以用此中方式成泥。
但是目前市场上颇为流行的“说法”,是紫泥,或者底皂青矿料不添加其它矿料直接成泥的成泥称作“清水泥”墨绿泥墨绿泥是从民国陶业工厂开始引进氧化钴掺入泥中配制墨绿泥的.不过那时的墨绿泥只是用来装饰,点缀来使用,几乎没有全用墨绿泥来制作茶壶的.天青泥天青泥我的看法就是底皂青料。
我小时候一直生长在黄龙山边上。
天青泥也只是听大人讲,是做茶壶特好的泥料。
紫砂泥料基础知识篇

紫砂泥料基础知识一,老吴总结的几款泥料的基础知识紫砂泥被称作泥中泥、岩中岩,产于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
包括紫泥,绿泥,红泥三种基本泥料类型。
我们常说的紫砂泥,是紫泥,绿泥、红泥三种的统称。
紫泥。
深藏在黄石岩下,夹存于夹泥矿层中;本山绿泥则是紫泥层的夹脂;红泥是泥矿里的石黄,一般在嫩泥矿的下层。
二,紫泥,原矿天青色,也有紫红色,俗称“清泥”,夹有微细银点和浅绿色的斑点,烧成后呈紫色,紫棕色。
紫泥主要成分为水云母,并含有不等量的高岭土、石英、云母屑及铁质等。
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坯强度高,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成型较易,可制大品。
紫泥分为以下三种泥料1,清水泥——烧成呈棕红色,俗称“红紫砂”。
富含赤铁矿、云母、成色温和,稳定性好,成型容易,窖温约1150℃——1180℃,烧制收缩率在12%,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普洱生茶。
2,底槽清泥——烧制呈紫红色。
质地纯,泥质细腻,成色娇艳,,窖温约1240℃,烧制收缩率在11%,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
3,拼紫泥——烧制呈棕色,不同的紫泥混合而成,也称“调和泥”,结构紧密,稳定性好,成型容易,窖温约1150℃——1200℃,烧制收缩率在11%,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普洱生茶.三,绿泥:主要产于宜兴丁蜀镇黄龙山,俗称“本山绿泥”,原矿淡绿色或乳青色,氧化铁含量较紫泥少,石英含量稍微比较高,故颜色稍浅;烧成后或呈米黄色(温度低),或呈棕黄色(温度适宜),或呈青铜色(温度偏高)。
1,绿泥矿为紫泥矿层中的夹脂,时续时断,时有时无,厚不过1米,薄只有10几厘米,只有在开采紫泥矿时才能间或附带开采出绿泥矿,它的储量非常的少。
2,团泥矿料虽呈绿色,但烧结会呈青色、棕色、褐色、褐棕红色。
若紫泥成分偏多,未烧时颜色偏红,烧成后则成颜色偏青、偏灰;若绿泥成分偏多,未烧时颜色偏黄,烧成后则颜色偏灰白。
适合冲泡轻焙火系列乌龙茶、普洱生茶.3、“民国绿泥”亦称“墨绿泥”,属于绿泥类。
紫砂壶泥料详解(多图),看完你就能分得清

紫砂壶泥料详解(多图),看完你就能分得清壶友们对底槽清,大红袍都耳熟能详,但是对这些概念具体所指,却不甚了了。
假如有人进一步问你,底槽清是什么?你就哑然了。
紫砂壶泥料众多,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
泥料全解析一,紫泥1,天青泥:该泥料是传说中的极品,非常罕见。
2,底槽青:“底槽”是说该泥料处于紫泥泥层的底部。
“青”是指该矿料有青绿色的豆斑,烧成后呈紫红色。
3,清水泥:该泥料呈紫褐色块状结构,微带云母碎片。
矿料上有淡绿色的斑点和斑纹。
烧成为紫棕红色。
温度过高时呈紫黑色和暗青色,一般情况下,指的是单一的矿料加石黄炼制而成。
4,紫泥:指的是最常见的紫砂泥,颜色为紫棕色,又叫“黑紫泥”,是影响最广泛的紫砂泥料之一。
二,绿泥1,本山绿泥:是专指黄龙山所出的优质绿泥,矿料呈淡绿色块状结构,烧成后为浅黄色,米黄色,高温烧制呈青绿色。
2,芝麻绿泥:矿料呈青绿色块状,结构致密,因为烧成以后,胎中有大量黒砂点,所以叫芝麻绿泥。
也有白麻子泥和红麻子泥。
3,墨绿泥:因为这种壶所用的矿料本色是墨绿色,所以叫“墨绿泥”,烧成颜色为浅黄,米黄。
高温会泛青。
三,红泥1,红皮龙:该矿料处于黄龙山的浅表碎石层里,当地又叫“野山红泥”,矿料呈淡淡的暗红色块状,结构致密,成壶的颜色为,红色,暗红色,红皮龙含有大量的石英和云母杂质,所以透气性极好,泡茶最容易上手,温度也容易控制,并且泡养出来,红润非凡,是泡茶养壶的利器。
2,大红袍:这种壶成壶后呈大红色,胎质极为细腻,密度很高,泡出的茶,茶汤柔顺,非常好喝,并且经过久泡以后,色泽非常喜人,红艳夺目,气质高雅,能令观者顿生祥瑞降临,鸿运当头的感觉。
大红袍已经几乎灭绝了。
3,降坡泥:降坡泥是在修建陶都路时,被发掘出来的,在青龙山和黄龙山之间的降坡,所以叫降坡泥,炼制以后有古意,老味十足。
泡养后雅趣横生。
4,朱泥:朱泥的矿料本身是黄色的块状,结构致密,并且非常细腻。
制成壶,烧好以后呈朱红色或者紫色,海棠色等等,因为收缩率比较高,所以成品率很低,适合做成小品,胎质细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论紫砂泥料中的降坡泥_什么是降坡泥
紫砂泥料划分为紫泥、朱泥、本山绿泥三个主要类别,而这三大类别下面有又不同的分层,因此可以细分出很多小类。
其中下文唯星紫砂商城要讲的一种叫降坡泥的泥料分类,这种泥料所制作的紫砂壶成品在市场上也会经常可以看到,但各位有详细得去了解过吗?
先从这种紫砂泥料名字的由来说起吧,为什么称之为降坡泥呢?这是因为这种紫砂泥料是在一次修路的工程中无意发现的,恰好那次工程是为了把那段路的陡坡降低,所以人们就把这种紫砂泥料叫做“降坡泥”了,由于宜兴当地的口音,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岗坡泥”。
宜兴确实是一个盛产紫砂泥料的好地方,而降坡泥的主要产地离青龙山较近,原料中所含物质比较特殊,因此烧制成的紫砂壶色泽滋润,但这种物质也让成品比较脆,很容易被碰坏。
所以,降坡泥在选择原矿的时候,要求就要比其他紫砂泥料高得多。
降坡泥并不是最近被炒起来的,在八九十年代,降坡泥就曾经一度受到很多紫砂壶藏家的追捧。
相较于很多紫砂泥料因稀而贵,降坡泥实际上并不稀少,但是原矿纯度不高,加之制壶对降坡泥料要求较高,提炼出的上等降坡泥就比较少了。
除此之外,降坡泥比紫泥的收缩率高很多,烧制的过程中容易变形,成品率较低,只有七成,对制壶者的工艺要求也比较高。
您可能要问唯星紫砂商城,为什么降坡泥制作的紫砂壶就这么受欢迎呢?和其他紫砂泥料相比,降坡泥有什么独特之处呢?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成品色泽鲜活,比较纯正的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颜色红中泛黄,在市面上经常见到的黄中泛红的紫砂壶应该不是上好的降坡泥做成的。
并且,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越用越鲜亮,十分好看。
也就是这些原因,才使得降坡泥制成的紫砂壶广受好评,也被很多藏家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