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解剖
肛管、直肠疾病详解

直肠肛管间隙
二、直肠肛管检 查方法
(一)体位
– 左侧卧位
• 多用于老年、体弱者– 膝源自卧位• 最常用–截石位
• 多用于治疗、双合诊检查
–蹲位
• 用于检查内痔、脱肛、直肠息肉
–弯腰前俯位
• 简单易行。
(二)检查步骤
• 肛门视诊 • 直肠指诊
• 中间型(直肠盲端位肛提肌中间)
– 无瘘的肛管发育不全 – 合并瘘的肛管发育不全
• 低位型(直肠盲端位肛提肌以下)
– 肛管狭窄(包括肛膜闭锁) – 合并瘘
– ⑵四型分类法
• 第一型:肛门直肠狭窄 • 第二型:肛门膜样闭锁 • 第三型:肛门闭锁。肛门、肛管、直肠下段 闭锁,多合并膀胱、直肠、尿道瘘 • 第四型:直肠闭锁。直肠下段闭锁,肛管与 肛门正常。
3.病理
–⑴大体分型 •肿块型 –预后好 •溃疡型 –多见,发生比例为50% •浸润型 –转移早、预后较差
⑵组织学类型
– 腺癌 – 粘液腺癌 – 未分化癌 – 其他,腺鳞癌
⑶扩散和转移 – 直接浸润
• 多向肠管周围及肠壁深层浸润性生长,沿纵 扩散较少。1cm肿瘤浸润1周约需1.5-2年。 穿透肠壁可侵润邻近器官。
–穿刺抽脓确诊
⑶骨盆直肠窝脓肿
–较少见 –位置较深 –全身症状更明显 –局部症状: • 直肠坠胀感、便意不尽感、排尿不适 感 –直肠指检: • 深部有压痛、局限性隆起、触痛或波 动感 –B超或穿刺抽脓确诊
5.诊断要点:
– ①直肠肛管持性搏动痛 – ②脓肿的外部表现:如可能及硬结,肿块压痛、 或仅是肿胀压痛。 – ③全身感染的表现。 – ④局穿刺抽吸出脓液,亦可在B超导向下穿刺。
《直肠肛管疾病》word版参考模板

第二十二章直肠肛管疾病第一节直肠肛管局部解剖(一)直肠: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约12—15厘米,直肠下端扩大成壶腹,称直肠壶腹部。
直肠壁共分四层:即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及粘膜层。
而浆膜层(腹膜)只在直肠上部存在。
直肠上1/3前面及两侧有腹膜覆盖;直肠中1/3仅直肠前面有腹膜覆盖;下1/3直肠全部位于腹膜外。
肌层分内外两层,内层为环形肌,外层为纵形肌。
环形肌在直肠下端增厚,在肛管外成为肛门内括约肌,是不随意肌。
直肠粘膜下层疏松,易于肌层分离。
粘膜层较厚,在直肠壶腹部有三个横的半月形皱襞,叫做直肠瓣。
直肠下端与肛管交接处的粘膜,有8—10个纵形的皱襞,叫直肠柱(肛柱)。
两个相邻的直肠柱基底之间为半月形皱襞,叫肛瓣。
肛瓣与直肠柱之间的直肠粘膜形成许多向上开口的袋状小窝,叫肛窦(肛门隐窝),其底部有肛腺开口。
有于这些结构的存在肛管与直肠之间自然形成一条不整齐的线,叫做齿状线。
齿线只有2—6个乳头状突起,称肛乳头。
(二)肛管:齿状线以下至肛门缘称肛管,长约3厘米。
肛管表层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为鳞状上皮。
肛管周围有内外括约肌围绕。
内括约肌即直肠环形肌的增厚部分,是不随意肌,外括约肌位于内括约肌的下外方,是随意肌,可分为三部分:即皮下部、浅部、深部。
外括约肌的皮下部呈环形位于肛门周围下层,切断时不会引起肛门失禁。
而外括约肌的深部、浅部、内括约肌和肛提肌的耻骨直肠部组成了一个环,叫“肛管直肠环”在肛管手术中,如此环被一次切断,即可引起肛门失禁。
(三)直肠肛管周围间隙:以肛提肌为界,其上为骨盆直肠间隙,左右各一。
肛提肌以下为坐骨肛管间隙,左右各一。
再是骶骨前直肠后间隙,共五个主要间隙,其内充满疏松的结缔组织,极易引起感染,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多见于这些间隙内。
(四)直肠肛管的血液供应:有四支动脉。
直肠上动脉是肠系膜下A的终支,在直肠上端分左右两支,分布于齿状线以上的直肠。
直肠下动脉是髂内动脉的分支,供应直肠下部的血液。
直肠肛管解剖ppt课件

ppt课件完整
2
ppt课件完整
3
一、直肠解剖
(二)直肠形状
• 上下两端缩窄,中间膨大成直肠壶腹 • 内有三条半月形横皱襞——直肠瓣
又称Houston 瓣,“左-右-左”.
• 矢状面(侧面观):直肠骶曲和会阴曲。 • 冠状面(正面观): “右-左-右”弯曲.
齿线以下
皮肤,复层扁平上皮。 鳞状上皮癌
肛门动脉
门静脉系统,直肠癌肝转 移多见
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下腔静脉,肛管癌可转 移至肺脑肾等
腹股沟淋巴结
神 支配 植物神经系统,痛觉迟钝 体神经系统,痛觉敏锐
ppt课件完整
46
ppt课件完整
47
直肠柱、肛门瓣
ppt课件完整
48
ppt课件完整
49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ppt课件完整
10
三、肛管直肠肌肉
肛管 直肠 肌肉
内括约肌:内侧、不随意肌
联合纵肌
内:直肠纵肌 中:肛提肌部分肌纤维
外:外括约肌深部向下延伸
皮下部 外括约肌:外侧、随意肌 浅部
深部
肛提肌、耻骨直肠肌
ppt课件完整
11
ppt课件完整
12
ppt课件完整
13
ppt课件完整
14
肛提肌、外括约肌
ppt课件完整
•相关解剖结构
•解剖学肛管:齿状线至肛缘 •外科肛管:解剖学肛管 + 齿状线上方1.5cm,即肛管直肠环上
缘至肛缘。 •肛直角:肛管和直肠壶腹之间的夹角,90至100度。 •齿状线:又称梳状线,肛管与直肠的交界线,由肛瓣和肛柱下
直肠肛管解剖

03
肛管阴部 内动脉,供应肛管下段
静脉回流
直肠肛管的静脉回流主要通过 直肠下静脉丛和肛管静脉丛
直肠下静脉丛位于直肠下段, 收集直肠下段的静脉血
肛管静脉丛位于肛管周围,收 集肛管的静脉血
直肠下静脉丛和肛管静脉丛的 血液最终回流到下腔静脉
神经支配
腹下神经:支配肛 管和肛门括约肌的
02 上皮层:由柱状上皮细胞和杯 状细胞组成,具有分泌功能
03 固有层: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淋 巴组织组成,具有免疫功能
04 黏膜肌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 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黏膜下层
结构: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
功能:为黏膜层提供营养和氧气
特点:富含血管和淋巴管,有利于吸收和排泄
与其他组织的关系:与肌层紧密相连,共同维持直肠肛管的形态 和功能
运动功能
骶神经:支配直肠 和肛管的感觉和运
动功能
盆神经:支配直肠 下段和肛管的感觉
和运动功能
阴部神经:支配肛 管和肛门括约肌的
感觉和运动功能
4
直肠肛管的生理 功能
排便功能
直肠肛管是排便的
01
主要通道
直肠肛管可以调节
04
排便的速度和力度
02
直肠肛管通过收缩
和舒张来控制排便
03
直肠肛管可以感知
粪便的性质和数量
直肠肛管解剖
目录
01. 直肠肛管的结构 02. 直肠肛管的组织结构 03. 直肠肛管的血管和神经 04. 直肠肛管的生理功能
1
直肠肛管的结构
直肠和肛管的位置
2019
肛管位于直肠 末端,连接直
肠和肛门
2021
直肠和肛管的 毗邻器官和组
织
直肠和肛管的结构与解剖简述

直肠和肛管的结构与解剖简述①形态和结构直肠和肛管为消化道的终末段。
直肠在第三骶椎水平续于乙状结肠,在穿盆膈处移行为肛管,肛管的下端开口于肛门。
直肠全长约11厘米,肛管长约4厘米。
直肠位于盆腔后部,肛管则位于会阴部的肛区内。
直肠和肛管的行程在矢状面上有二个弯曲:骶曲和会阴曲。
骶曲sacralflexure与骶骨盆面的曲度一致,凸弯向后;会阴曲perineal flexure 在尾骨尖处,凸弯向前。
另外在冠状面上,直肠还有三个向侧方的弯曲,但不甚恒定。
一般中间较大的一个弯曲凸向左侧,上、下两个突向右侧。
在插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时应注意这些弯曲,以免损伤肠壁。
直肠下段肠腔膨大,称为直肠壶腹,腔内常明3个由环形肌和粘膜形成的半月形皱襞,称为直肠横壁,上直肠横襞位于乙状结肠与直肠移行部的左侧壁上,距肛门约13厘米;中直肠横襞最大且较恒定,在壶腹上份的前右侧壁上,距肛门约11厘米,可做为直肠镜检的定位标志;下直肠横襞位置不恒定,多位于直肠左后壁,约距肛门8厘米。
肛管上部粘膜有8-10条纵襞称为肛柱analcolumns.相邻肛柱下腨有半月状态的皱襞相连称为肛瓣analvaves.在肛柱和肛瓣之间的间隙为肛窦anal sinuses.窦口向上。
窦底或肛瓣上有肛腺的开口。
窦内常有粪渣存积,易感染形成肛窦炎,甚至发展成脓肿,是肛瘘形成的原因之一。
所有的肛瓣互相连接形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为齿状线或肛皮线。
齿状线下方约有1厘米宽、表面平滑的环状带称为肛梳(痔环)。
肛梳下方有一浅沟称为白线或Hilton 氏线,为肛门内括约肌与肛门外括约肌皮下部的分界处,线下1厘米左右即为肛门anus.直肠和肛管的肌层为平滑肌,其中环形肌在肛管下端增厚形成肛门内括约肌sphincterani internus.在肛门内括约肌的外下方还有横纹肌组成的肛门括约肌。
②位置和毗邻:直肠的上1/3有腹膜复盖在其前面和两侧面,属腹膜间位;中1/3仅前方有腹膜复盖故属腹膜外位;下1/3全无腹膜复盖。
直肠、肛管和肛周解剖结构与病变的MR高分辨率成像PPT课件

图像分析和测量
肛管组: 取肛管中部冠状位图像测量肛管、耻骨直肠肌和肛门 外括约肌的长度,括约肌间沟的宽度,肛提肌、肛门内、 外括约肌、耻骨直肠肌和联合纵肌的厚度等。在正中矢状 位图像上测量肛门外括约肌的前后部的长度与厚度。在肛 管上部横轴位断面及中部横轴位断面分别测出会阴体和球 海绵体肌的厚度。分别在各个被测肌肉的最厚部位进行测 量。分别测量左、右侧后进行评估。把(左侧+右侧)除以2 作为各被测肌肉的平均厚度和长度。肛管长度测量范围定 为从耻骨直肠肌的最头侧到肛门外括约肌的最尾侧。采用 SPSSl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肛管与肛周结构和 左右侧测量值之间采用Pearson分析,男、女肛管与肛周 结构的测量值的比较使用非参检验的两相关样本检验和两 独立样本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磁共振肛管疾病组引言肛管是腹膜外位器官,位于直肠的远端。肛管的作用 主要是控食物残渣的排泄,多种疾病容易发生,如肛瘘、 肛周脓肿、大便失禁和肛管恶性肿瘤等。 肛瘘,又被称为肛管直肠瘘,是肛管直肠和肛周皮肤 的异常沟通,内口大多在齿状线肛窦内,外口是继发性的, 常位于肛周皮肤;大多数肛瘘是由于肛腺炎症迁延不愈发 展而来,少数由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如结核、Crohn’s 病等 。 肛管与肛周结构的检查手段有直肠内超声、CT、MRI 等。本组用相控阵线圈对31例疑是肿瘤或肛瘘和1例肛管 癌进行了高分辨磁共振检查,旨在研究高分辨磁共振对肛 瘘和肛管癌的显示情况及高分辨磁共振在该区域疾病检查 中是否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 •
表1-1 男、女性肛管及肛周结构厚度与长度的平均数值 X(—)±SD(min~ max)mm 项目男女肛管长度38.22±4.02(31.80~44.52)41.81±4.20(37.14~48.12) 内括约肌厚4.12±1.08(1.56~5.51)3.98±0.85(2.33~4.74)联合纵肌厚 度1.43±0.48(0.77~2.18)1.51±0.61(0.68~2.34)括约肌间沟宽度 2.61±0.98(1.56~5.46)2.35±0.92(1.08~4.11)会阴体厚度3.52±0.84 (2.33~4.68)6.77±1.68(3.51~9.43)球海绵体肌厚度4.31±0.91 (2.82~5.68)2.49±0.81(1.75~4.42)肛提肌厚度2.97±0.93(1.54~4.55) 3.76±1.39(2.10~7.46)耻骨直肠肌长度15.56±3.32(10.93~22.98) 15.74±3.84(8.58~26.26)耻骨直肠肌厚度5.98±5.60(3.92~8.52) 6.32±1.72(3.90~10.18)外括约肌长度24.01±3.61(15.40~30.62) 26.83±2.72(21.24~32.42)外括约肌厚度4.41±0.96(2.46~5.53) 3.82±0.76(2.46~0.76)外括约肌前部长度12.56±2.67(6.71~15.81) 11.12±2.81(11.12~17.67)外括约肌前部厚度5.02±1.12(3.08~7.01) 18.42±3.21(13.01~22.75)外括约肌后部长度18.01±3.96(13.63~ 24.45)18.42±3.21(13.01~22.75)外括约肌后部厚度17.58±2.62 (13.63~21.66)18.22±4.66(10.76~25.62)
肛门直肠的解剖

肛门直肠应用解剖结构邢台市第四医院1。
1,肛门肛门是消化道末端的开口,位于臀部正中线与两侧坐骨结节连线的交叉点上,会阴体与尾骨之间.平时紧闭呈一纵裂,排便时张开呈圆形,直径3厘米左右.肛缘皮肤松弛而有弹性,因外括约肌和肛门皱皮肌改缩,故皮纹呈放射状皱襞。
1.2,肛管肛管是消化道的末端,上接直肠,下止于肛肛缘。
其两侧为坐骨直肠窝;前方男性有尿道和前列腺,女性有阴道;后方为尾骨.1。
2。
1,解剖肛管:从肛门缘到齿线,长约2厘米至3厘米。
因管腔内覆以移行皮肤,又称皮肤肛管。
1.2.2,外科肛管:从肛门缘到肛管直肠上缘平面,长约4厘米.因管壁由内外括约肌包绕,又称括约肌性肛管.1。
2.3,肛管有"四线”、“三带”等几个重要解剖标志。
肛管的"四线"是:1.2.3。
1,肛门皮肤线:即肛门缘,是消化道最低的界线。
1。
2。
3。
2,肛门白线:位于肛缘与齿线之间,距肛缘上方1厘米左右。
其深部是内括约肌下缘与外括约肌皮下部的交界处,指诊时可扪到一环状沟,故实际上就是括约肌间沟.1。
2。
3.3,齿线:又名梳状线,是由肛瓣的游离缘连合而成,距肛缘约2厘米至3厘米。
是直肠(粘膜)与肛管(皮肤)的分界线,上是直肠,发生于内胚层;下是肛管,发生于外胚层。
约80%的肛肠疾病起源于此.齿线附近的解剖结构有:1。
2.3。
3。
1,肛柱:位于齿线上方,又名直肠柱,是直肠下端垂直的粘膜皱襞,长约1厘米至2厘米。
是因为肛门括约肌的张力作用,使直肠下端粘膜收缩形成纵行皱襞。
当括约肌松驰,直肠扩张时,此柱即消失,可以认为是直肠的贮藏容积。
1。
2。
3。
3.2,肛瓣:肛柱的下端相互之间借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相连,这些半月形的粘膜皱襞称为肛瓣.1。
2.3。
3。
3,肛窦:又称肛隐窝,是由相邻的两个肛柱与肛瓣围成的袋状小窝,口上底下,象一个漏斗,深3mm--5mm,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窝内易积存粪渣和受损伤,发生感染后,炎症易向肛腺漫延,甚至引起脓肿。
直肠癌的诊断与治疗ppt课件

Contents
目
录
4 临床症状
20
临床症状
01 02 03 04 05 06
直肠刺激症状:便意频繁,排便不尽,肛门下坠,里急后重 肠腔狭窄:便条变细,不全肠梗阻症状 肿瘤破溃感染:便表面混血带血或粘液,脓血便 侵犯膀胱:血尿,尿痛,尿频, 侵犯骶尾部:骶尾部剧烈持续性疼痛 晚期症状:腹水,肝大,黄疸,贫血,水肿,恶病质。
CRM阴性
直肠系膜完整 ,CRM阳性
直肠系膜不完整
CRM阳性
(手术质量低下)
33
TME手术的关键 :远端切除系膜长度 > 切除肠管长度
34
牵引直肠
肿瘤边缘
系膜边缘
肠管
35
淋巴结清扫
• 尽可能把清扫范围外的可疑转移淋巴结切除或活检。 • 如果无临床可疑转移的淋巴结,不推荐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
36
29
外科治疗的原则
• 经肛门切除 • 经腹切除:在TME(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原则下行腹会阴联合切除
术、低位前切除术或结肠肛管吻合 • 转移瘤可切除和局部治疗的标准
30
经肛门切除的标准
• 侵犯肠周径<30% • 肿瘤大小<3cm • 切缘阴性(距离肿瘤>3mm) • 活动,不固定 • 距肛缘8cm以内 • 仅适用于T1肿瘤 • 内镜下切除的息肉,伴癌浸润,或病理学不确定 • 无血管淋巴管浸润(LVI)或神经浸润 • 高~中分化 • 治疗前影像学检查无淋巴结肿大的证据
31
全直肠系膜切除
• 减少环周切缘(CRM)的阳性率。 • 切除肿瘤下缘以下4-5cm的直肠系膜才算足够。下段直肠癌(距
离肛缘小于5cm)切除肿瘤远端肠管1-2cm是可以接受的,但需术 中冰冻病理检查证实切缘阴性。 • 游离全部直肠可保证远切缘阴性并切除足够直肠系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时管腔紧闭成前后纵裂,当粪便通过时,被扩张 成管状,管径可达3~4cm
向下向后与直肠成90°至100°的角度称直肠角( 或肛直角)
肛管皮肤上部是移行上皮,下部是鳞状上皮,表面 光滑色白,没有汗腺、皮脂腺和毛囊
完整ppt
10
完整ppt
出版的教科书上,“栉膜带”这个名词已不复出现
完整ppt
20
肛管直肠线:在齿线上方约1.5cm。肛门指诊时所触及
的坚硬肌肉环,上缘即是肛管直肠线的位置。
完整ppt
21
肛管直肠肌肉
内括约肌
皮下部
肛 外括约肌 浅部
管
深部
直
肠
髂骨尾骨肌
肌 肛提肌 耻骨尾骨肌
肉
耻骨直肠肌
耻骨前列腺肌(或耻骨阴道肌)
尾骨肌(坐骨尾骨肌)
肠袋、肠脂垂及 完整肠系膜
完整ppt
4
毗邻
直肠膀胱陷凹
直肠子宫陷凹
完整ppt
5
膜直 骶 直 膜直
直
肠前肠 肠
肠
骶筋侧 固
筋
骨膜韧 有
膜
筋
带筋
完整ppt
6
直 肠 固 有 筋 膜
完整ppt
7
直肠侧韧带
25%有直肠中动脉 的细小分支通过
直肠松动术扯裂侧 韧带伴有25%的出 血危险性
理论上,蒂结扎术
肛垫以“Y”形裂沟分为右前、右后和左外3块
正常情况下,肛门关闭时,它像环状气垫一样,可 协助括约肌密闭肛管内脏,有维持肛门自制的作用
如果粘膜下支持组织变性或过度用力排便,则可引 起肛垫的部分或全部下移而成痔
原发性内痔的好发部位多呈右前、右后及左外位,
是与三分叶状肛垫的位置是一致的(3、7、,距肛缘约2.5cm 有一环锯齿状的线叫齿线
齿线和肛白线之间表面光滑,光泽发亮,叫肛门梳(栉
膜带)
完整ppt
19
栉膜是指齿线与括约肌间沟之间的肛管上皮,是肛管 的正常结构。
栉膜区是肛管的最狭窄地带,先天或后天造成的肛管 狭窄症、肛管纤维样变、肛门梳硬结和肛裂等均好发 于此区。
完整ppt
24
联合纵肌
向内侧穿过内括约肌层,分布在 肛管内皮形成非常薄的纤维肌束 而固定栉膜,也称做Treiti韧带
分布在内痔血管丛的纤维也有人 称为支持纤维
在内外括约肌之间纵行向下,分 布在外括肌的皮下部和浅部,形 成结缔组织性纤维隔膜,将坐骨 直肠窝分隔为坐骨直肠窝间隙和 肛门周围间隙
穿过外括约肌皮下部形成终末纤
完整ppt
22
肛门内括约肌
为不随意肌,受植物神经支配
平时处于不自主的持续收缩状 态,从而关闭肛门避免粪便泄 漏
主动闭合肛门时,有补充随意 肌功能的作用
肛裂患者大便时可致内括约肌 痉挛,产生排便困难和剧痛。 切断内括约肌可解除痉挛,切 断后不会引起排便失禁
完整ppt
23
联合性纵行肌
构成: 直肠纵肌的延长 肛提肌悬带 外括约肌顶环的延长
出现率为13%~47%,多数人没有肛乳头
若肛管处有感染、损伤及长期慢性刺激,譬如
肛裂,肛乳头可增生变大,脱出肛门外,形成
肛乳头炎或肛乳头肥大。有的可呈乳头瘤状,
该乳头瘤为纤维性息肉
完整ppt
13
肛垫
肛管上皮下由粘膜下肌、扩张的血管及结缔组织共 同构成的较厚的组织板,其特性与海绵体或勃起组 织相似,故有人称此部粘膜为“直肠海绵体”或 “肛门血管衬垫”(简称肛垫)
维与肛门周围的皮肤相固定,也
叫做肛门皱皮肌,纵肌收缩可使
肛门呈放射状态收拢。
完整ppt
25
联合纵肌的功能
固定痔血管丛和肌肉、肛管和皮肤,协助括 约功能
沙瑞夫(Sharif)认为其主要作用是缩短和扩 张肛管以及外翻肛门口
哈斯(Haas)和福克斯(Fox)认为由其形成 的网络可以减少手术分离括约肌后的功能破 坏,并作为支撑物阻止痔和直肠脱垂的发生
11
肛柱
肛管内面6~10条纵 行的粘膜皱襞
肛瓣
各肛柱下端之间呈 半月形的粘膜皱襞, 6~12个
肛窦
肛柱与肛瓣围成的
小隐窝,,窦口向
上,深约3~5mm,
底部有肛腺的开口
完整ppt
12
肛乳头
是肛管与肛柱相接区隆起的小圆锥体或三角形 的小隆起
乳头多为1~4个,数目、形态和大小因人而异, 存在着个体差异
栉膜带是60年前麦氏(Miles)作为肛裂的病因学说而
提出来的。他设想由于某些慢性炎症对肛管的刺激,
致使栉膜区上皮之下结缔组织增生,形成一条环形纤
维组织带,束缚着肛门括约肌,使之失去弹性,在外
力作用下可形成肛裂。麦氏(Miles)称此纤维组织带
为“栉膜带”。目前,实验证明,栉膜带实际上是不
存在的,是对痉挛的内括约肌下缘的误解。新近国外
完整ppt
14
痔
11点
3点
7点
内痔
外痔
完整ppt
混合痔
15
外科学肛管的4个界限
肛门缘 括约肌间沟(肛白线,Hilton line) 齿线 肛管直肠线
完整ppt
16
肛门缘(肛门口):消化道最低的界限
完整ppt
17
括约肌间沟(肛白线,Hilton line):在肛门缘与齿线之间,距肛 缘约1cm,正对内、外括约肌连接处。如将食指伸入肛管,可摸 到肛门内、外括约肌皮下部之完间整pp有t 一个凹陷的沟,即括约肌间18 沟
要保留侧面直肠系
膜组织,癌手术后
这样做可能会限制
侧面或直肠系膜边
缘的充分性和完整
性
完整ppt
8
骶前筋膜 Waldeyer筋膜
手术分离至此 易于引起骶前 静脉损伤
直肠肿瘤切除 术中出血发生 率为4.6%~ 7.0%
完整ppt
9
肛管
定义
解剖学肛管:指齿状线至肛缘的部分,成人平均 长2.5cm
直肠肛管解剖
王竞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肛肠外科&局部解剖与手术学教研室
完整ppt
1
直肠
完整ppt
2
直肠
直肠长12~15cm 在第3骶椎前方正中与乙状结肠相续 沿骶骨凹面下降 至尾骨尖前方2~3cm稍下处穿过盆膈 终于肛门
完整ppt
3
概述
矢状面两个弯曲 冠状面三个侧曲 3条直肠横襞
(Houston瓣) 缺少结肠带、结
抑制脓毒症扩散,隔离血栓性外痔
完整ppt
26
肛门外括约肌
包括三部分:
深部: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浅部:协助排便,无明显 控制排便功能
皮下部:无控制排便功能
都是随意肌,受第1~4骶神 经的肛门神经及会阴神经支 配
完整ppt
27
遇到危及排便节制的情况,诸如腹内压力 增加和直肠扩张,肛门外括约肌反射性的 或有意的进一步收缩防止粪便外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