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契诃夫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以及戏剧创作

契诃夫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以及戏剧创作契诃夫是19世界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真实地体现了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俄国现实。
他毫不留情的揭露当时社会的落后于腐败,认真地探寻生活的真谛以及未来的道路,真诚地期盼美好的生活。
他是俄国劳动人民的朋友。
契诃夫在文学创作上是一个优秀的革新家,他的小说和戏剧创作方面的创新,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标签:三个阶段;小说创作;戏剧创作一、契诃夫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契诃夫从事小说创作二十余年,在写作技巧上一丝不苟,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他一直尽他所能,希望开拓短篇小说反应社会生活的艺术潜力。
契诃夫创造了一种内容丰富深刻、形式短小精湛的一种独特的短篇小说体裁。
在这种短篇小说中,作家往往以普通人们的日常生活为题材,凭借巧妙的艺术手法对生活和人物的心理进行真实而又细致的描绘和概括,从中展示出重要的社会内容。
这种小说有强烈的抒情意味,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里的丑恶一面的厌恶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但作家把他对自己笔下的生活和人物的褒贬以及作家内心的痛苦和愉悦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在作品的形象体系中,让读者自己从不同的人物形象中认知和体会作品的含义。
(一)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第一阶段契诃夫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是在80年代,当时年青的契诃夫因为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不得不跟随潮流,以“安东沙·契洪特”、“没有病人的医生”等笔名,写了大量无伤大体的幽默风趣的故事和小品。
在契洪特的某些作品里,尤其是在他描写金钱和权势如何践踏人格,而饱受欺凌的人又不知自重的作品里,年青的作家虽然也在笑,但在他的笑声中饱含了心酸的泪水、惆怅的音调和斥责的感情。
在地主资产阶级的俄国,人的尊严和人格同样收到了金钱和权势的蹂躏,这使出身卑微、靠劳动谋生的契洪特身上有一种自觉的民主主义作风。
他尊重人的品格,并在自己的优秀幽默作品中一边鞭笞辱没人格的老爷,同时也讽刺了一些被欺辱者的奴隶心理,从而维护了人的自尊。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

强了观众对戏剧的静态体验 。 自 19 世纪末 以 来, 静 态 化 是 戏 剧 发 展 的 一个趋势 。 易卜 生 作 为 19 世 纪 末 欧 洲 剧 坛 影 响最大的剧作家,其戏剧创作中已经开始显示 出从动态向静态演化的苗头 。 如果说他创作中 、 《人 民 公 敌 》 、 期的社会问题剧 《玩 偶 之 家》 《 社会支柱 》 等作品 还 具 有 比 较 明 显 的 动 态 性 的话,那 么 在 其 后 期 创 作 的 《野 鸭 》 中, 静 态性特征已初见端倪 。 契诃夫当年对易卜生的 否定主要源自两人不同的戏剧观,但他对易卜 生的否定主要是针对那几部社会问题剧的 。 其 实,易卜生晚期戏剧创作的变化已经与后来契 诃夫的戏剧观念相差无几了,这正说明了从晚 期的易卜生到契诃夫所显示出的戏剧发展方向 与总体趋势 是 一 致 的 。 进 入 20 世 纪 后, 这 一 趋势更加 鲜 明 。 20 世 纪 剧 作 家 创 造 性 地 借 鉴 了契诃夫静态戏剧的表现方法,在自身戏剧创 作中自觉地追求静态性的艺术特质 。 譬如,尤 金 · 奥尼尔 作 为 美 国 20 世 纪 最 杰 出 的 剧 作 家 之一,其戏剧创作的演变显示出向静态化的转 、 《榆 树 下 的 欲 望 》 等 变 。 如果 说 《天 边 外》 作 品 的 戏 剧 冲 突 具 有 鲜 明 的 动 态 性 特 点 的 话, ,其戏剧冲 那么到了 《 进入黑夜的 漫 漫 旅 程 》 突的静态化特征已相当明显,剧作家更加致力 于对静态化之下人的内心世界微妙变化的细腻 捕捉 。 20 世纪中 叶 产 生 的 荒 诞 派 戏 剧 则 更 具 静 : “荒 诞 派 将 契 诃 态化特质 。 波洛茨卡娅 认 为 ” 这正体现了 夫戏剧动作的缓慢发展 到 极 致 。 契诃夫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 。 美国戏剧史家皮 特 · 斯托维尔说: “ ‘安静 ’ 场 面 的 艺 术 处 理 是杰姆逊和契诃夫作为印象主义大师的共同之 ” 在 处 。 这一点后来在贝克 特 那 里 得 到 发 展 。 贝克 特 的 《等 待 戈 多 》 里, 两 个 流 浪 汉 在 舞 台上以毫无逻辑联系的只言片语支撑起整部戏 的结构,其静态性特质非常显著; 尤奈斯库的 《 、《秃头歌女 》 也几乎取消了所有外在 椅子》 的戏剧动作,突显出舞台的静态性 。 41
契诃夫的戏剧

契诃夫的戏剧
摘要:
1.契诃夫简介
2.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特点
3.契诃夫戏剧的代表作品
4.契诃夫戏剧的影响和启示
正文:
契诃夫,全名安东·契诃夫,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
他的创作领域广泛,作品丰富多样,被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世界戏剧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契诃夫的戏剧创作特点鲜明,他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以及对人性、生活、社会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他的戏剧作品多以日常生活为背景,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活,展现出真实的人生百态。
此外,契诃夫还善于运用潜台词和象征手法,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精湛的戏剧技巧,呈现出一种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契诃夫的戏剧代表作品有《三姐妹》、《樱桃园》、《万尼亚舅舅》等。
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充满了契诃夫独特的艺术风格。
例如,《三姐妹》描绘了三姐妹在岁月流转中所经历的希望与失望,展示了人生百态;《樱桃园》则以一个庄园的变迁为背景,探讨了俄罗斯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们的命运;《万尼亚舅舅》则通过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的纷争,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微妙。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不仅在俄罗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在世界范围内赢得
了广泛的赞誉。
他的戏剧作品被认为是现代戏剧的奠基之作,对后世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提醒我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人性的善恶,关注社会的发展。
同时,他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也为后世戏剧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契诃夫的戏剧作品是世界戏剧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小公务员之死

讽刺
用漫画或者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已达 到否定和贬斥的艺术效果,作者笔下对小 公务员内心和神态的描写刻画的入木三分, 暴露和批判了小公务员的奴性。
小公务员之死
契诃夫
•
契诃夫,1880年开始发表作品。是俄国的世 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和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 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之一。 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坚持 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 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 时俄国社会的当时状况。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 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 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 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他的作品有很大的幽 默性和艺术性。其主要作品有《变色龙》、《乏 味的故事》、《决斗》、《草原》、《农民》 《在峡谷里》、《海鸥》、《哀伤》、《苦恼》、 《套中人》 、《凡卡》、《小公务员之死》等。
背景
• 19世纪后期,俄国处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 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政府暴戾无 道,扼杀自由,百姓饱受压制,怨声载道, 整个社会被恐怖笼罩,人心惶惶,上尊下 卑的烙印死死的匠人束缚住,社会等级制 度森严,官场中强者倨傲专横,弱者唯唯 诺诺,各种各样的恐惧感焦虑感压抑着人 们。
分角色朗读课文
• • • • 小公务员 将军 妻子 旁白
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 讲述了一个小公务员因为打喷嚏将唾沫喷 到将军头上而内心不安,反复找将军道歉, 最终忧郁惊吓而死的故事。
变色龙作者契诃夫的简介

变色龙作者契诃夫的简介契诃夫(AntonPavlovichChekhov,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的杰出作家、剧作家、医生和人道主义者。
他的作品以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为主,被誉为“变色龙作家”。
契诃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的一个小镇,父亲是一位酒店老板,母亲则是一位家庭主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契诃夫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医学,但同时也开始了文学创作。
在大学期间,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爱情的故事》发表在《莫斯科新闻报》上,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的开始。
契诃夫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现实,尤其擅长描写贫苦人民的生活。
他的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性,又有幽默的感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契诃夫的短篇小说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他的短篇小说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精练的结构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
其中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包括《白夜》、《鸟儿》、《牧师》和《许愿树》等。
契诃夫的戏剧作品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他的戏剧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他的戏剧作品《海鸥》、《三姐妹》和《樱桃园》等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契诃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一位医生和人道主义者。
他曾在俄国东部的萨哈林岛(即今天的索科林群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考察,揭示了当地囚犯的惨状,呼吁改善囚犯的生活条件。
他的这一行动也为俄罗斯的刑事改革推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契诃夫的作品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俄罗斯的范围。
他的短篇小说和戏剧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享誉国际。
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发展,被誉为“变色龙作家”,因为他的作品富有变化和多样性,既有幽默感,又有深刻的思想性。
浅谈现实主义戏剧

浅谈现实主义戏剧现实主义戏剧是一种以真实生活为题材的戏剧形式,它关注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情节和问题。
现实主义戏剧不追求虚构或理想化的情节,而是试图展现真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现实主义戏剧在19世纪末叶兴起于欧洲,其影响深远,不仅影响了戏剧表演和创作,也对当时的社会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实主义戏剧的兴起与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大规模迁往城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迅速推进,社会阶层分化明显,人们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许多作家和戏剧家开始感到传统的戏剧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对社会现实的表达和探索了,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戏剧形式,试图通过戏剧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的生活状态。
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之一是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写。
现实主义戏剧在情节、人物和对话方面都力求真实和自然,避免对生活进行夸张和美化。
现实主义戏剧作品的人物形象通常是普通人,他们的言行举止和生活环境都力求真实可信,这使得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现实主义戏剧通常关注社会问题,如贫困、阶级矛盾、道德沦丧等,试图通过戏剧作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批判。
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戏剧的社会批判性。
现实主义戏剧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客观描写,更重要的是通过戏剧作品来对社会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
现实主义戏剧家往往借助戏剧作品来勾勒社会阴暗面,揭露社会现实中的丑恶和不公,力求唤起观众的关注和思考。
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分析和批判,现实主义戏剧作品往往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激发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关注和探讨。
现实主义戏剧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洲戏剧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诺尔康德、奥斯卡·王尔德、马克斯·弗里希等戏剧家的作品中,现实主义戏剧的特点得到了充分展现。
挪威戏剧家诺尔康德的作品《威比》、《人民敌人》等作品,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描绘和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探索,使其成为现实主义戏剧的杰出代表之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安东·巴甫洛维奇·契(qì)诃(he)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是一个有强烈幽默感的作家,他的小说紧凑精炼,言简意赅,给读者以独立思考的余地。
其剧作对20世纪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借此真实反映出当时俄国社会的状况。
他的作品的三大特征是对丑恶现象的嘲笑与对贫苦人民的深切的同情,并且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的丑恶现象。
他被认为19世纪末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中文名契诃夫外文名Anton kowolski vicki Chekhov别名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国籍俄国民族俄国人出生地罗斯托夫州-塔甘罗格出生日期1860年1月29日逝世日期1904年7月15日职业作家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信仰东正教主要成就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代表作品《套中人》、《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草原》、《凡卡》等文学运动现实主义逝世地巴登维勒安葬地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市配偶奥尔加·列昂纳多芙娜·契诃夫个人称号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之一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人物生平契诃夫的签名1860年,契诃夫[1](俄语:Антон Павлович Чехов)于1月29日诞生于俄国罗斯托夫州亚速海边的塔甘罗格。
在家里活下来的六个孩子中排行第三。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农奴,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契诃夫的祖父叶果罗夫·契诃夫当上了自己所从属的地主家的糖厂经理,并陆续积累了一笔钱,终于在1841年为自己的全家赎了身。
契诃夫的父亲帕维尔·叶果罗维奇·契诃夫获得自由后娶了一名名叫叶夫根尼娅的服装商人的女儿,在塔甘罗格当杂货店店主。
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

格, 老舍那京味十足的环境氛围的烘托, 夏衍剧中对梅雨时节压抑忧郁气氛的营造, 均是契诃夫
风格与中国剧作家自身艺术个性的有机结合。同时, 中国剧作家在接受契诃夫的过程中形成的
某些遗憾也得到了部分揭示。例如, 有学者认为, 作为最具契诃夫风格的剧作, 曹禺的 5北京人 6
终究未能具有契诃夫 / 没有主题的主题 0的深意: / 抒情氛围仍然是出于理性思考的人为效果, 而
关于契诃夫戏剧在中国的影响
董晓
(南京大学 文学院, 南京 210093)
摘 要: 契诃夫的戏剧精神和风格对中国现代戏剧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 种影响体现在 对戏剧冲突的淡化处理、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等戏剧表现手法方面。而这些戏剧表现 手法背后实为 契诃夫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对这一喜剧精 神的理解决定了对 契诃夫戏剧风格接 受的程度。中 国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了契诃夫的戏剧表现手法, 但对其独 特而深刻的喜 剧精神则还没有充分领悟和借鉴, 尤其缺乏契诃夫那深沉的冷峻所蕴涵的荒诞意识。这是中国现代 历史、文化的特性造成的, 这种特性使得中国现代戏剧家 的创作在接受来自 契诃夫的艺术影响 的过 程中有不小的缺失。
现代意识的产生。诚如当年巴金所言, / 在我们这里, 特别是旧社会崩溃、反动统治把人压得透不 于
契
过气来的时候, 我到处都发见契诃夫所谓的 -霉臭 . , 到处都看见契诃夫笔下的人物, 他们哭着, 叹 诃
息着, 苦笑着 ,,0 ¹ 契诃夫的戏剧因此而获得了中国戏剧家的共鸣。第二, 契诃夫作为对传统 夫
〇 物表面的滑稽性的观照深化为对生活之本质的喜剧式观照。这几个剧作中呈现出来的冲突的淡
九
年 化和抒情氛围的营造这些对后辈产生明显影响的戏剧观念并没有体现在他的那些轻松独幕喜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诃夫戏剧在20世纪的影响董晓2013-3-18 10:03:39 来源:《国外文学》(京)2010年2期第40~47页【作者简介】董晓南京大学文学院【内容提要】契诃夫戏剧精神和艺术风格对20世纪现代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戏剧艺术风格方面体现为对淡化戏剧冲突和营造舞台抒情氛围的追求。
契诃夫的静态戏剧包含了他独特而深刻的喜剧精神。
对这种喜剧精神的理解决定了对契诃夫戏剧接受的程度。
20世纪许多现代剧作家在各自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借鉴了契诃夫戏剧的艺术风格,并在充分领会契诃夫静态戏剧所包含的荒诞精神的基础上,汲取了他的喜剧精神。
【关键词】契诃夫/静态戏剧/荒诞性/喜剧精神作为跨世纪剧作家,契诃夫对20世纪戏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瑟·米勒、田纳西·威廉斯将其尊为“艺术之父”;法国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等人从契诃夫戏剧中汲取了丰富的灵感;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夏衍等人受契诃夫的启发,开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曹禺更是因契诃夫而完成了自身艺术风格的转型。
凡此种种,都是契诃夫之影响的明证。
一自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多幕剧《伊凡诺夫》开始,契诃夫的戏剧便呈现出独特的静态性美学特征。
在《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等代表了契诃夫戏剧艺术最高境界的剧作中,这种静态性更加明显。
可以说,在契诃夫戏剧创作历程中,静态性的获得是其戏剧创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从《海鸥》首演的失败到后来被人们接受,表明了人们对契诃夫新的戏剧风格的接受,而契诃夫则正是欲以其静态的戏剧,改变俄国人固有的戏剧审美习惯,实现其戏剧艺术的创新。
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表现在人物行动的阻滞、对话交流的隔阂、言语的停顿以及人物行动之环境背景的抒情氛围的烘托等方面。
人物行动的阻滞是契诃夫戏剧呈静态状的最显在的因素。
《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这几部代表剧作中,均鲜明地呈现出人物行动的阻滞性。
在这几部作品中,剧作家没有提供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戏剧动作,致使人们难以梳理出一个连贯统一的戏剧事件;人物的动作大都没有能够形成这个行动所指向的结果,如叶尔米洛夫所言,“契诃夫剧作不仅缺乏外部的变化,而且仿佛否定变化,有意强调出生活过程的不变性。
”①《万尼亚舅舅》、《三姊妹》和《樱桃园》的第一幕与第四幕仿佛构成了一个圆圈,第四幕重又回到了第一幕的场景,人物均显示出原先的心境,似乎其间什么也未曾发生过,苏联戏剧理论家津格尔曼认为:“圆圈式的模式乃是契诃夫喜欢运用的戏剧动作结构方式。
”②这种圆圈式模式的戏剧动作结构,造成了人物行动的不断的被阻滞,从而向观众展示了人物动作的无结果性,如当代俄罗斯学者波洛茨卡娅所言,“契诃夫剧本中的冲突最后是以独特的方式解决的,即什么都没有真正解决,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他原先的样子。
”③这凸显了整个舞台的静态性。
人物行动的阻滞在契诃夫戏剧中往往与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联系在一起。
契诃夫戏剧中人物之间语言交流的阻滞加剧了人物行动的延缓与停滞,并相应地减弱了舞台的动态性,增强了其静态的显现。
在契诃夫的戏剧中,人物时常各说其事,而事件的进展便在人物间语言的种种阻隔中延缓下来,呈现出趋于静态的特征。
停顿是契诃夫戏剧中经常使用的艺术手段。
契诃夫之所以在其剧作中无数次刻意使用这个提示语,自然是为了让观众充分体味人物之间丰富的情感潜流,而从显在的舞台呈现这个角度来看,契诃夫剧本中频繁出现的人物言语的停顿的确起到了加强舞台静态性特质的功能。
譬如,契诃夫剧本里众多的停顿或者对正在宣泄的情感、正在引向高潮的情绪起到平抑作用,以此来缓解情绪的高涨抑或情绪间对立的激化,延缓戏剧冲突进展的节奏,或者起到了情绪的转化作用,将人物之间对话的紧张感破坏掉,从而也舒缓了矛盾的激化。
人们时常论及契诃夫戏剧的抒情行特征。
在契诃夫戏剧中,舞台抒情氛围的营造是与动作的阻滞、事件演进节奏的舒缓相配合的。
飘散着淡淡的哀愁的抒情气氛烘托出舞台的忧郁情调,使被不断阻滞的行动与冲突在某一的时空中停滞下来,与剧作家忧郁的抒情相交融,为观众提供更为深广的感受的空间与时间,增强了观众对戏剧的静态体验。
自19世纪末以来,静态化是戏剧发展的一个趋势。
易卜生作为19世纪末欧洲剧坛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戏剧创作中已经开始显示出从动态向静态演化的苗头。
如果说他创作中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社会支柱》等作品还具有比较明显的动态性的话,那么在其后期创作的《野鸭》中,静态性特征已初见端倪。
契诃夫当年对易卜生的否定主要源自两人不同的戏剧观,但他对易卜生的否定主要是针对那几部社会问题剧的。
其实,易卜生晚期戏剧创作的变化已经与后来契诃夫的戏剧观念相差无几了,这正说明了从晚期的易卜生到契诃夫所显示出的戏剧发展方向与总体趋势是一致的。
进入20世纪后,这一趋势更加鲜明。
20世纪剧作家创造性地借鉴了契诃夫静态戏剧的表现方法,在自身戏剧创作中自觉地追求静态性的艺术特质。
譬如,尤金·奥尼尔作为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剧作家之一,其戏剧创作的演变显示出向静态化的转变。
如果说《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等作品的戏剧冲突具有鲜明的动态性特点的话,那么到了《进入黑夜的漫漫旅程》,其戏剧冲突的静态化特征已相当明显,剧作家更加致力于对静态化之下人的内心世界微妙变化的细腻捕捉。
20世纪中叶产生的荒诞派戏剧则更具静态化特质。
波洛茨卡娅认为:“荒诞派将契诃夫戏剧动作的缓慢发展到极致。
”④这正体现了契诃夫对荒诞派戏剧的影响。
美国戏剧史家皮特·斯托维尔说:“‘安静’场面的艺术处理是杰姆逊和契诃夫作为印象主义大师的共同之处。
这一点后来在贝克特那里得到发展。
”⑤在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里,两个流浪汉在舞台上以毫无逻辑联系的只言片语支撑起整部戏的结构,其静态性特质非常显著;尤奈斯库的《椅子》、《秃头歌女》也几乎取消了所有外在的戏剧动作,突显出舞台的静态性。
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夏衍等人同样受到契诃夫静态戏剧美学风格的影响。
论及曹禺对契诃夫的接受,人们惯常总会提及曹禺在创作完《雷雨》之后心态的变化:“写完《雷雨》,渐渐生出一种对于《雷雨》的厌倦。
我很讨厌它的结构,我觉出有些‘太像戏’了。
技巧上,我用的过分……我很想平铺直叙地写一点东西,想敲碎了我从前拾得的那一点点浅薄的技巧,老老实实重新学一点较为深刻的。
我记起几年前着了迷,沉醉于契诃夫深邃艰深的艺术里,一颗沉重的心怎样为他的戏感动着。
”⑥曹禺这番话说明他从易卜生走向契诃夫的着眼点在于对戏剧动作和冲突的表达方式、即对戏剧静态化的认同。
于是,诚如学术界已经指出的那样,曹禺在《日出》里摈弃了《雷雨》的结构形式,开始向静态戏剧演变,从《日出》到《北京人》,曹禺渐渐完成了他的艺术风格的转型。
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戏剧动作的静态性的增强是非常显著的。
标志着曹禺艺术风格转型完成之作《北京人》之所以被认为最具契诃夫风格,与该剧静态的舞台呈现有着直接的关系。
《北京人》的确成功地借鉴了契诃夫戏剧平淡悠远的静态化艺术特色。
同样,夏衍的《上海屋檐下》也弱化了紧张的戏剧动作,渲染了忧郁的抒情氛围,体现出契诃夫艺术风格的影响。
二契诃夫戏剧的静态性弱化了外在的戏剧动作,从而缓解了紧张显在的戏剧冲突。
这是契诃夫戏剧观念的体现。
他说过:“人们吃饭,仅仅是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
”⑦这段话体现了契诃夫对欧洲传统戏剧过于张扬外部冲突的反感。
于是,在《海鸥》里,特里勃列夫与母亲的冲突虽然有莎士比亚式的悲剧情愫,但最终在对艺术的体悟中消解,没有发展成《哈姆雷特》式的激情,而特里勃列夫的自杀也被放在了幕后;《万尼亚舅舅》中万尼亚与老教授的冲突也最终消融在平淡的庄园生活之中;《三姊妹》里姑嫂间的对抗始终被三姊妹对未来和莫斯科的徒然向往抑制着;小说《决斗》里,真正的决斗也终未到来。
契诃夫静态性的作品中,人与人的对抗减弱了。
契诃夫刻意淡化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紧张冲突,以此为人们感受戏剧中人与人内心的紧张冲突、感受平静的生活画面里人的内心的微澜提供了深广的空间。
《万尼亚舅舅》中,庄园里的生活表面上是缺乏事件冲突的,即使万尼亚对老教授的不满,即使是他愤怒之下举枪向教授射击,也终未形成一场真正有结果的事件的冲突。
但在表面缺乏事件冲突的平淡的日常生活画面里,万尼亚与教授之妻叶莲娜、阿斯特罗夫医生与叶莲娜、阿斯特罗夫与万尼亚之侄女索尼娅、索尼娅与叶莲娜、叶莲娜与丈夫老教授、万尼亚与老教授之间,却自始至终进行着极其丰富的细微的情感交流与冲突。
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对事件之间的对抗转向人物内心情感的细微的冲突,这是契诃夫将戏剧舞台静态化、去动作化的一个重要目的。
这一理念对20世纪的戏剧影响甚大。
尤金·奥尼尔早期的戏剧中,外在的冲突及其强烈。
主人公罗伯特与他的哥哥以及露斯之间的爱情纠葛成为戏剧情节发展的主线。
而在他晚期的代表作《进入黑夜的漫漫旅程》中,外在的事件冲突消退了,突显的是深度的心理剖析。
表面平静的家庭生活情景下暗藏着内心涌动的洪流,剧作家对人与人之间心灵碰撞的揭示达到了相当的深度。
奥尼尔创作的这一显著变化在20世纪戏剧发展史上颇有典型意义。
中国现代戏剧的“非戏剧化倾向”亦显示出这一趋势。
夏衍受契诃夫艺术风格的影响,其剧作《上海屋檐下》淡化了戏剧的外在冲突,消除了突兀离奇的情节。
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之间本该得到紧张表现的关系被淡化处理了,剧作家潜入到人物内心世界,透过五家小市民那平庸的日常生活琐事,表现了人的丰富的潜流。
曹禺的《雷雨》中那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戏剧冲突表现方式在《北京人》中为淡淡的忧郁抒情氛围中人物之间内心情感的细微碰撞所替代。
曾文清与愫方之间难以名状的情感交流恰因外在戏剧动作的缺位而更加丰富了。
契诃夫淡化戏剧冲突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将戏剧内在的冲突引向更加深刻的层面,即更具形而上色彩和抒情哲理意味的人与环境、人与时间的冲突。
这是契诃夫戏剧静态性特征的更为本质的意义所在。
而戏剧冲突的这一转化是契诃夫对20世纪戏剧发展的重要贡献。
诚如童道明先生所言,“契诃夫之所以比19世纪末曾经较他更出名的同行(易卜生)更有资格充当新戏剧的前驱人物,就因为正是契诃夫在世界戏剧史上第一个用一种全新的戏剧冲突取代了‘人与人的冲突’模式。
”⑧在《樱桃园》这部戏中,樱桃园固然富有诗意,但它的失去是必然的,女主人朗涅芙斯卡娅固然懂得美,但她终究无法挽救庄园。
在人与环境、时间的对抗中,人是渺小的,正如《万尼亚舅舅》中万尼亚和索尼娅注定要在乡间默默劳作,阿斯特罗夫医生注定要与孤独为伴,正如《三姊妹》中充满幻想的三姊妹注定无法回到莫斯科。
契诃夫静态戏剧突出了人在时间与环境面前的无可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