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规律》教学方案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10篇)

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10篇〕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精选10篇〕数学《找规律》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的:1. 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涂一涂、想一想等活动,使学生能根据图形之间的排列认识物体的一些简单规律。
2. 理解一些事物排列有一定的规律,掌握寻找规律的方法,并能运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和逻辑推理才能。
3.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寻找规律的习惯,感受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利用所学知识能自己创造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会找图形的简单排列规律,并能用语言简单描绘规律。
教学难点:找出事物的简单规律的方法,并学会创造规律。
教学过程:课前游戏:1.你们喜欢做游戏吗?先和老师做个游戏,仔细观察我是怎么做的,看懂了就和老师一起玩。
拍手、拍肩……拍手,猜一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呢?你是怎么想到的?评价:你们真会观察。
2.谁能像老师这样领着大家也做一个这样有趣的游戏?(2个)好玩吗?一会课上会有更有趣的游戏等着你们呢。
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比赛中感知规律(这样的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考虑、尝试的时机,在游戏中感知规律存在的同时,初步感知了规律的价值。
)激趣导入,感知规律:1.同学们,我们先来男女生比赛,比比谁的记忆力好,老师这里有两组图片,看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按顺序都记下来,男生记第一组,女生记第二组,开场。
预设:女生记得快。
问:女生记得这么快?为什么男生记不下来?生1:女生记得是重复的或者有规律的。
生2:女生记得简单。
男生记得乱。
小结:奧,原来不是男生的记忆差,是女生总是记得兔蘑菇,兔蘑菇是有规律的。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物都是有规律排列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找规律。
(补充板书:找规律)二、情境中发现规律1、创设情境:再过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看(出示主题图),这些孩子把教室布置得多漂亮呀,他们都是用什么布置的?在漂亮的彩旗、灯笼、小花中还藏着数学机密呢。
《找规律》教案

《找规律》教案《找规律》教案(通用19篇)《找规律》教案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9~60页的例1、“试一试”“练一练”,以及练习十第1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一、体会周期现象1.初步感知。
谈话:昨天五(1)班同学在文体活动课上做了一个游戏:穿珠子比赛。
老师从中选择三串珠子,想看吗?(出示三串不同颜色有规律排放的珠子,图略。
)提问:好看吗?仔细看一看,有什么样的规律?(板书:规律)学生可能这样回答:一个红珠和一个黄珠间隔排列;两个红珠夹着一个黄珠……引导:我们可以把几个珠子看作一组照这样依次往下排呢?明确:第一串以“红黄”两个为一组依次往下排列,第二串以“红蓝黄”三个为一组依次往下排列,第三串以“蓝蓝红红”四个为一组依次往下排列。
2.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同学们很快找到了三串珠子排列的规律,(板书:找)非常好。
看到这样有规律排列的珠子,你想研究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这样回答:想研究第200颗是什么颜色?想研究第一串珠子中有几颗红珠?……(根据情况加以肯定)谈话:我也想提一个问题,行吗?照这样穿下去,第17颗珠子是什么颜色?[说明:学生的学习兴趣经常源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引导者”作用的体现之一。
这一段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喜欢的现实材料,让他们感受现象中存在规律,把学习心向凝聚到发现规律上来。
发现规律需要逐一研究各个客观事物的特点,还要概括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
《找规律》教学设计(5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本文范文为您带来的5篇《《找规律》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一教材第48页例题、“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⒈ 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⒈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⒈ 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⒈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程序一、引入师:以前,我拉曾经学过哪此找规律的问题?指名回答,指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探讨有关找规律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⒈引导观察、了解图意。
出示课本第48页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察,指名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⒈提出问题提出以下三个问题,让学生再观察图中相关内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问题。
⒈全班交流,发现规律指名汇报结果。
师将问题排列:小兔子晒了9块手帕,用了10个夹子。
有7个蘑菇,有8只小兔子。
有12块篱笆,13根木桩。
提出:你了现了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能过比较,自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组织全班交流。
⒈教学试一试:引导学生完成书本试一试。
先让学生理解操作的步骤和方法,让学生操作,并思考问题中提问题的问题。
组织全班交流。
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事情。
三、想想做做学生自立发现,小组交流,最后组织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找规律》的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9页例题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学生能根据现象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并会用语言描述。
《找规律》教案(精选3篇)

《找规律》教案(精选3篇)《找规律》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活动中增强幼儿对排序操作活动的兴趣,逐步发展幼儿的思维、观察、比较和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3.幼儿发现生活中的规律有很多,体验到学习思维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1.重点:鼓励幼儿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比较发现物体排列的传递性、可逆性,并进行大胆自主的排序活动。
2.难点:引导幼儿发现排序规律,并学习排序。
活动准备:课件、拼图积木若干、小篮若干。
活动过程:一、与幼儿交流,让幼儿初步认识规律。
1、师幼互问好。
师:我发现咱们小朋友都是一些聪明的'孩子,并且还是一些勤快的孩子。
师:那么,你们早上几点起床的呢?(六点半,六点,七点……)师:你们这么早就起床啦,是自己醒的,还是爸爸、妈妈叫醒的?(妈妈、爸爸、自己、小闹钟)师:小朋友们想想醒来的时候,你在被窝里喜欢做什么动作?(打哈欠,伸懒腰,揉眼睛……)(幼儿边说边表演)。
师:那咱们把刚才小朋友表演的动作再来模仿一下吧!师幼共同边说边做动作:揉一个眼睛,伸一个懒腰再伸一个懒腰。
(重复两次)师:这下我们可是真的醒了,接下来我们要干什么呢?(穿衣服)师:先穿哪件呢?(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师:我们先穿鞋子,再穿裤子好不好?(幼儿答)师: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按顺序一样一样的穿。
)师:那我们把小朋友穿衣服的顺序做一下吧!师幼共同边做边说:上衣,裤子,鞋子。
上衣,裤子,鞋子,(重复两次) 2、师:下面我要给大家看样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依次出示娃娃、衣服、裤子、鞋子等图片)师:小朋友你们看,东东起床了!我们向他问好!(幼儿向东东问好并招手)师:现在,东东要穿衣服了,请小朋友告诉他穿衣服的顺序好吗?(先穿上衣,再穿裤子,最后穿鞋子,每天都是按这个顺序穿的。
)(教师按顺序将上衣、裤子、鞋子贴出顺序图)师;第一先穿上衣,第二再穿裤子,第三再穿鞋子。
《找规律》教学设计锦集[15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锦集[15篇]](https://img.taocdn.com/s3/m/53ea026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0.png)
《找规律》教学设计锦集[15篇]《找规律》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分析】《找规律》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第七单元,本节学习的是例一,书本88页。
本课时的内容是我们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所以我们教起来比较费力。
在本课时的学习中我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找到规律。
这样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多了。
【学生学情分析】授课的年级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规律这方面的内容。
我们一年级的学生虽然之前没有学习过这方面的内容,可是只要在我们的教师指导、提醒下,他们会学得很快,因为我们的学生平时就有喜欢观察的习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规律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得到的;2.过程与方法:通过涂色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要他们学会发现看着一个图片知道下一个图片是什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前置学习内容】1.通过对喜羊羊、美羊羊、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的引入,让学生发现这规律是如何得来,其实就是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了解规律对本节课重要性,学生能自己发现规律,体会规律的美。
3.同学们明白规律的得来,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就简单得多了。
【教学过程】一、揭题(时间:2分钟)学生学习活动:1.根据白板对喜洋洋、美样样、灰太狼、红太狼照片排列说出排列的规律。
2.根据老师的提示进入到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老师指导:1.出示照片排列,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排列规律。
2.说说规律的存在性。
3.看清例题,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最后发现规律。
师小结:其实,课题就是本节课的眼睛,同学们在预习应从课题入手。
设计意图:1.能自己发现规律的存在性。
2.教师的小结渗透学法的指导。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时间:8分钟)学生学习活动:1.学生自己观察图片的排列,试着自己去发现规律。
2.与老师合作看图,学生注意老师的提醒去发现规律。
《找规律》教学设计最新8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最新8篇《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意图1、《指南》提出幼儿的学习需要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获得经验,同时,游戏是幼儿基本活动,它能让幼儿更加投入参与活动,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从游戏中学习,让孩子爱上数学。
2、在《指南》中又提出,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
游戏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幼儿“玩”,而是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各种能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因此本次活动设计了大量的游戏活动,包括:节奏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猜猜看等游戏,改变以往幼儿单一的学习模式的方式,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模式学习方式。
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以培养幼儿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而让幼儿爱上数学,运用于生活。
活动目标1、识别相对复杂的排列模式。
AABAABAAB、AABBAABBAABB。
2、对相对复杂的模式进行复制、扩展与创造。
重点难点1、对复杂模式的扩展与创造。
2、理解模式的多样性。
活动准备1、16个塑料杯子、8张桌子、音乐《小宝贝》歌曲。
2、美术区:排笔、水彩笔、剪刀、双面胶、透明胶。
益智区:飞行棋、麻将、乐高、多米诺、套索、小鱼材料。
生活区:勺子、筷子、碗、杯子衣架、吸管、高跟鞋和平底鞋。
游戏区:实木圆柱、插塑玩具(塑料人和雪花片)活动过程一、在传杯子的音乐游戏中感受AAABBCAABBCAABBC的模式(一)杯子游戏(准备音乐:小宝贝)1.播放音乐,教师示范游戏玩法。
教师:“今天,我们要一起玩杯子游戏,你们准备好了吗?”幼儿:回应教师示范游戏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提炼传杯子音乐游戏中的规律。
教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幼儿:回应(拍手,拍桌,传杯子)教师追问:“那拍了几次手?拍了几次桌子,传了几次杯子?”幼儿:两次手,两次桌,还有一次传杯子教师小结:“我们是按照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拍手、拍手、拍桌、拍桌、传的规律进行的。
《找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8篇)

《找规律》教学设计(精选18篇)《找规律》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发规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做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请学生继续讲,然后设疑,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比如每天锻炼身体时喊口令,111211112111121……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那么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在黑板上画□○,猜接着画什么?老师随便画个+,在画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观察,来猜测。
再画一组图片,让学生来主动参与讨论。
三、授入新课出示图片,让学生自己来寻找规律。
1、提出问题:在图中,我们看到8盆花。
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自己试一试。
2、全班交流。
(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查,帮困难学生)3、学生向同学们汇报自己的不同方法第一种:单双数的方法第二种:自己画的方法第三种:跟课本上同样的方法对于第三种,特别需要强调学生要理解每个数所表示的意思。
特别余数是1表示每一组的第一个,余数是0表示最后一个书写算式:15÷2=7(组)……1(盆)比较反思,什么方法好,什么方法快!一、练习试一试1、首先让学生观察彩灯,找出规律。
2、寻找几个一组,动手画画3、确定总数,几个一组,然后根据余数确定是什么颜色?4、对于彩旗中的规律,特别强调学生确定每几个一组,余数的对应情况!二、练习练一练1、确定好几个一组,然后列算式解答2、同样的方法,来确定3、首先通过计算,来确定所选的序号的余数是几,然后确定是什么图形!三、提升练习:1、爱数学爱数学爱数学……第28个字是谁?2、我们爱数学爱数学……第28个字是谁?3、在前28个字中,一共有几个“爱”?“数”有几个?“学”呢?四、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并学习了如何寻找规律,并根据规律进行探索。
《找规律》课程教学设计(优秀4篇)

《找规律》课程教学设计(优秀4篇)《找规律》课程教学设计(优秀4篇)找规律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
教学内容: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找规律第一课时,教科书第88-89页。
教学目标: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2、通过涂色、拍节奏、摆学具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事物的排列规律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找规律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录音机、木鱼、、实物卡片、硬纸板、答题卡、水彩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谈话: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讲一个小动物的故事,不过,在听故事过程中,还要多观察,多思考,能做到吗?(能)师:很好,这节课咱们就来比一比,看谁最爱动脑筋,发言最积极,声音最响亮,你有信心吗?2、讲述:有一天,小兔子请客,猫妈妈带着小猫高高兴兴地到小兔家去做客,瞧,它们来了。
(出示小猫图)师: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生:它们站得很整齐,一个穿红衣服,一个穿蓝衣服。
师:小朋友们说得很好,象这样前面是什么,后面也是什么,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有秩序地排列,我们称为有规律的排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1、师:最后的一只小猫藏起来了,请你猜一猜它穿的是什么颜色的衣服?生:红色师:为什么是红色?(指答)师:谁还想说说你的想法?(指生说)同意他们的说法吗?师:都猜是红色,我们来看一看,对不对?(教师点击)师:你们猜的真准,为自己竖一下大拇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规律》教学方案
Teaching plan of "finding rules"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找规律》教学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
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
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
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
修改及打印。
活动目标:
1.在各种事物中,寻找其不同的排列规律,并初步学习
表述。
2.在探索寻求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方法尝试有规律排序。
3.有初步的推理能力。
重点: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不同的排列规律,并学习表述。
难点:
在有规律的排序中会表现2—3种规律。
环境与材料:
1.环境布置:有规律及无规律物体。
2.幼儿人手一份图:上有三种不完整规律,需添上的图片。
3.各种实物:塑料珠,塑料钮扣,印章,套塔
活动流程:自由探索——发现规律——交流讨论——尝试自
由排序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在环境中探索:在环境布置中找有规律的东西,并在有规律的地方贴上写有名字的标签。
2.讨论找到的有规律的东西,并讲讲其排列顺序(出示物品由易到难)
二、发现规律
1、刚才请小朋友找了有规律的东西,现在我这里有了条规律不完整,请小朋友看看每条规律是怎么排的,还缺了什么?(请幼儿补规律)
2、幼儿动手操作,把缺的补上去,把规律补完整。
3、教师讲评几种规律。
三、尝试自由排序
1、刚才找了规律。
也补了规律,现在请小朋友自己去做
有规律的东西,手上有数字2的小朋友,按两种规律来做。
2、讲评1—2件作品
3、请做好的去送给弟弟妹妹,并对客人老师说再见。
教后感:主动活动教育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
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良好的物质环境和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有兴趣地去观察、实践、创造、体验、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
在接触了探索型教学模式后,我有几点体会:
1.主动活动应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不同水平上获得
发展。
由于幼儿不可能处在同一发展的起跑线上,所以主动活动内容内化为幼儿发展需要时,必须要符合幼儿个体的原有发展水平,如在找规律活动准备教学具时按幼儿的能力来分,能力强有2—3种规律,能力差有——种规律,再根据幼儿自身
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个别指导,个别教育,使之也成为主动活动教育大特色。
2要实施主动活动,提供幼儿主动活动的机会与条件,教师必须安排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动在趣的活动内容,寓学习于活动中,这样提高了幼儿参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3.教育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在各项活动中,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与被动地参加,创设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积极地创造条件,激励与引导幼儿主动地创设活动,参与活动,积极投身实践,这样幼儿身心才能获得较大、较快的发展,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