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宋营造法式中将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

清式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

在宋代也称为“铺作”,因为是层层相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

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

补间铺作:宋代建筑位于两柱之间阑额上的外檐斗栱称补间铺作,即清代的平身科。

补间铺作的数量,通常当心间用2朵。

其他次、稍各间用1朵。

各补间铺作的分布尽量使之间隔大体匀称。

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插昂)、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六、七、八铺作以此类推。

斗栱作用:①结构支撑作用(将屋面荷载均匀传递到柱上),同时也起连结柱网的作用。

②增加承压面,改善梁柱等结构的受力特性。

③承托挑檐檩,使深远的出檐称为可能(出檐最基本的功能是防雨)。

④利于抗震,斗栱的榫卯结构增强整体结构的弹性,能抵消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⑤模数作用,可作为确定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的依据。

⑥装饰作用,明清斗栱的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

⑦等级标志,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不同重要等级的建筑的斗栱用材,跳数均不同。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制作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作用也用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梁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写中国自己的建筑史; 营造学社;
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建筑学术研究团 体,成立于1930年; 1931年~1932年,梁思成、刘敦桢 相继入社,于1932年分别任法式 部和文献部主任,全盛时期有20多 人。抗日战争时期,学社内迁昆明 和四川南溪县李庄,1946年停办; 中国营造学社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 的基石,影响极深远。
二、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基本特 征和若干基本概念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
多样性:干阑建筑、毡包建筑、穹 多样性 隆建筑、窑洞、井干建筑、木构架 建筑等; 决定多样性的因素:地质、地 貌、气候、水文,各民族历史 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不 同;古代社会的发展迟缓和交 通闭塞,又使这些特色得以长 期保留下来。
– 建筑历史研究的误区;
片面提倡对传统的形式继承问题, 将形式与风格的模仿当成理论工作 的重心,把兴趣放在搜集古代建筑 的装饰图案上。
– “建筑并不是抽象地玩弄无“根”地 “形”和“饰”,更重要地是要把握当 地地文化精神而把它们灌输到建筑设计 中去。
– 全面地历史文化经验常常使我们 突破某种意义上的局限,它们是 “未来创作”的源泉。
实际上,对中国建筑的偏见 不能都怪罪西方人,东方人 自己实在没有作过足够的工 作;
主观原因——(1)在历史上, 中国人从来没有把建筑看成是 一门独立的学问,流传下来的 史籍极少;(2)自信心的丧失。 客观原因——历史遗迹和遗物 的稀少。
重要人物—— 梁思成:
梁启超之子, 广东新会县人; 1901年4月出 生于日本东京; 1912年,梁 思成11岁由 日本回到北京; 14岁进清华 学堂; 1924年赴美 国宾西法尼亚 大学学习建筑; 1927年以优 异成绩获硕士 学位,同年进 入哈佛大学, 准备进行“中 国宫廷史”的 博士论文; 1928年回国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明清皇宫(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长城(北京)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因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颐和园(北京)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5A级国家景区。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5、苏州古典园林(江苏苏州)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西安临潼出土的,是我国首批5A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

中国古代建筑史读后感中国古代建筑史是一部思想深邃、内容丰富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对于中国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享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和感想,并对其中一些重要观点进行探讨。

首先,这本书向我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作者生动地描述了从远古时代开始,中国古代建筑的演变过程。

他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并分析了它们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

通过这些描述,我了解到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之处,以及对后世建筑的深远影响。

我被古代建筑师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他们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能够设计出如此精美和实用的建筑。

其次,这本书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古代建筑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建筑设计不仅仅追求功能性,更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作者通过对建筑师们的思想和观念的解读,揭示了他们对于天人合一和阴阳五行等哲学概念的运用。

例如,传统建筑常常以中轴线为基准,体现了中国人对于平衡和秩序的追求。

古代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注重利用山水和景观来提升建筑的美感。

这些思想让我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心生敬佩。

此外,这本书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范围内的独特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华丽的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作者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指出了中国建筑对于世界建筑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日本、朝鲜和越南等东亚国家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独特的风貌。

西方的建筑师们也从中国古代建筑中吸取灵感,运用于自己的设计中。

这一点让我感到自豪,也让我更加珍惜和重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承和发展。

在阅读《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过程中,我不仅对中国古代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这本书以其准确的描述和独特的观点,很好地满足了我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需求。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ppt课件

凤雏建筑基址 墙体 厚580—750mm 墙皮 厚10mm 屋顶 厚70—80mm 台基 高1300mm;南北长45.2米、东西宽
32.5米 柱础 立柱 深度 -
召陈建筑遗址 厚800mm 高760mm;东西长22.5米、南北宽10.4米
直径900—1000mm 直径500—700mm 入土100mm
隋唐五代
隋唐五代
年代 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特征
隋唐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富有创造力的高潮时期。从盛唐(8世纪) 开始,融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逐渐形成完整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代的 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至此已基本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也 已稳定下来。
建筑 大兴城、赵州安济桥
人物 李春
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 佛塔、石桥、皇陵、园林、宫殿 人物 喻皓、沈括、李诫 著作 《木经》、《梦溪笔谈》、《营造法式》 进步 减柱法、移柱法;斗拱作用减弱;拱高柱高比例减小
宋代文物
宋代湖田窑影青南瓜壶
宋代官窑粉盒
哥窑双贯耳八棱瓶
宋代建筑特征
北方屋顶较陡;南方较平缓,出檐深 建筑体量较小,绚烂而富于变化 有些昂被斜袱代替 补间铺作的朵数增多
新石器时期——榫卯结构
新石器时期遗址
河姆渡遗址
山东章丘市龙山镇西河遗址
广西平乐县遗址
新石器时期建筑复原图
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代的人类更向前跨进了一步,随着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繁荣的氏族公社遍及全 国各地,从母系的氏族公社过渡到父系的氏族公社以至于逐渐解体,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发 展的整个过程,并终于创造了青铜器文化,进入了阶级社会。
新石器时期文物
磨制石器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简单的土屋或帐篷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建筑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为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宫殿、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及木材和泥土的搭建方式。

2.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如夯土墙、砖石结构和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西汉的郑国渠和河南北汉王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兴起。

佛寺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塔、寺院和藏经楼等。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鼎盛时期。

宫殿、寺庙、园林和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建筑在这个时期兴建。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工艺和技术也更加发展。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城、大江南北的宫殿和陵墓、唐朝的大雁塔和宋朝的开封府、太昊陵和普陀山。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庄重,注重规划和对称。

清朝时期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和精美,以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土屋发展到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史章节简介】绪论第一节自然条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1、为了抵御严寒,北方的房屋朝向采取南向,以便冬季阳光射入室内。

在温暖潮湿的南方,房屋多采取南向或东南向,以接受夏季凉爽的海风,或在房屋下架空干阑式构造,流通空气减少潮湿。

;森林地区往往则采用井干式壁体。

为了防止野兽也有采用干阑式构造。

第二节中国建筑发展的几个阶段1、商朝已经有了成熟的夯土技术。

2、北宋随着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该拜年了汉以来历代都城采用的封闭式里坊制度,改为沿街设店。

第三节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一、结构1、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木结构主要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

2、斗栱是在方形坐斗上用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栱,层叠装配。

斗栱最初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后来才用于构架的节点上,而出檐的深度越大,斗拱的层数也越多。

3、斗栱的发展商末已有,到汉朝大量使用,到唐朝斗栱样式逐渐统一,并用栱的高度作为梁坊比例的基本尺度。

后来这种基本尺度发展成模数制,即是“材”。

“材”的大小共有八等,而“材”又分为十五分,以十分为宽。

这种做法简化了设计手续,可预制加工,提高了施工速度。

4、宋朝以后随着柱身加高,房屋空间的扩大,木构架节点上使用的斗栱越来越少,这种由复杂趋向去简练的过程到明清两代更为显著。

5、穿斗式也是沿着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间距小,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

其主要特点是用较小的柱与“穿”,做成相当大的架构。

这汇总架构在汉朝已经相当成熟。

6、井干式使用天然圆木或者方形矩形断面木料层层累叠,商朝后期的陵墓已使用井干式木椁。

7、古代木架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的优点:a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类似于框架结构,建筑物灵活性极大;b便于适应不同气候条件;c又减少地震危害可能性;d材料供应方便。

8、周初有了瓦,战国时代出现花纹砖和大块空心砖,汉代已经有预制配装的空心砖坟墓,且出现了各种花纹的贴面砖(类似瓷砖装饰)。

而砖拱结构用于地面早起仅见于塔的局部,至元朝开始使用砖拱建房屋,明朝出现了完全用拱券结构的碉楼和结构用砖拱而外形仿木建筑的无梁殿。

二、组群布局1、商朝宫室已经有了”间“的概念。

建筑物的间数除少数例外,一般采用奇数。

各间面阔自商朝至战国遗迹多在3米左右,随着技术发展,唐朝以5米居多,宋以后则扩大到七八米。

最大明长陵明间面阔10.34米。

2、中国古代建筑庭院布局,大都采用均衡对称,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的设计。

其中多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3、庭院布局大体分为两种:纵轴线安置主建筑,院子左右两侧依横轴线建两座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称为三合院;在主要建筑对面在建一个次要建筑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庭院,称四合院。

四合院由于其主次分明,安全,防风沙的密封较强等优点使用较为广泛。

4、另一种庭院布局廊院,即在主要建筑对面次要建筑两侧用[ ]形回廊联系在一起。

这种组合可收到艺术上大小、高低、虚实、明暗的对比效果,同时回廊各间装有直棂窗可向外眺望扩大空间感。

这种建筑自汉至宋金多见,至唐逐渐被有廊庑的四合院代替。

5、当一个庭院建筑不能满足需要,往往采取纵向扩展、横向扩展构成组群建筑。

三、艺术形象四、园林1、东晋庐山营东林寺开寺观园林之端,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自然野致,宋朝江南地区筑山叠石成风,产生莳花、造山的专职工匠。

唐宋时期文人画家自建园林,”诗情画意“逐渐成为园林设计主导思想。

到明清两代江南私家园林达到鼎盛。

2、从汉朝池中建岛,到魏晋沿池布置假山花木,自此以水池为中心处理园景成为传统方法,从南北朝开始欣赏奇石。

3、除山池以外,都追求在有限的面积内构成更多风景,力求疏密相间主次分明,幽曲与开朗,奥如旷如。

4、花木方面,与山池房屋配合,花木品种及配置方法要求多样化,以达到移步异景的要求。

园林风景好像展开的画卷,风景有层次,有深度,远中近层层含蓄不尽。

五、城市1、《考工记》记载的王城制度虽尚待证实,但长安遗址已经证明街道宽度沿用《考工记》所述以车”轨“为标准的方法。

2、城市绿化根据汉代以来传统,大道两侧种植槐树,而洛阳从隋朝起以樱桃石榴作为引道树,河岸种植柳树。

沿用至宋。

3、北宋时期取消封闭性坊墙,采用住宅商业混合式街道。

但是都城布局仍追求对称整齐。

虽然临安、南京受地形限制,但依然将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建设。

4、南方依山傍水的城市常常不规则布局,例如苏州城内街道与河相辅,供运输和排水之用。

5、从唐末开始,成都江夏苏州福州等城市陆续建造砖城,江南若干城市用砖铺路。

六、工官制度1、”工“首见商朝甲骨文,即当时管理工匠的官吏。

《周官》《左传》记载掌管营造工作的司空。

主管具体工作的官吏《考工记》称为匠人,唐朝称为大匠。

主要工匠称”都料匠“,既设计绘图又主持施工。

明朝出现工匠出身的工部首脑。

2、汉初已有图纸施工,隋朝出现百分之一比例的图样和模型。

3、从唐朝起除了官方匠师,还有雇佣匠人。

到明中期,雇佣逐渐代替征工,并出现了私人包工商。

到清朝政府直接掌握的工匠已经很少,包工商大量出现。

这是中国建筑业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转变。

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期的建筑遗迹第一节原始人群的住所在新石器时代的后期,人类从栖息于巢与穴,进步到有意识地建造房屋。

出现了干阑式与木骨泥墙的房屋。

干阑的实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已有棒卯技术。

木骨泥墙房屋实例以西安半坡村和陕西临潼姜寨最具代表性。

姜寨有五座"大房子"共同面向一个广场,每座"大房子"周围环绕着若干或圆或方的小房子,其布局反映了母系氏族社会聚落的特色。

二者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其中的"大房子"是仰韶文化时期母系氏族社会议事的地方。

龙山文化时期的居住遗址以西安客省庄的一座吕字形平面的房屋为例,房屋面积比仰韶时期的变小,室内有供存贮的窖穴,表现了父系氏族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建筑技术的进步是地面上铺有"白灰面"。

近年在浙江余杭县的瑶山与汇观山发现有祭坛,为土筑的,呈长方形。

在内蒙古大青山和辽宁喀左县东山嘴发现用石块堆成的方形和圆形的祭坛;在辽宁建平县发现了一处内中有女神像的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这些考古发现,使人们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的建筑水平,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第二节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第三节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黄河中下游地区进入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以后,某些木造的随葬品表示已有贫富差别了。

第二章夏、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建筑此阶段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时期。

(一)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夏代的城市遗址在河南王城岗、山西夏县及河南淮阳平粮台有所发现。

有人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代都城之一--斟郇的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青铜工艺已达到纯熟程度,已有甲骨文等文字记述的历史。

建筑技术明显提高。

著名遗址有:①郑州商城,可能是商王仲丁时的嗷都。

②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早商宫殿建筑,可能是成汤都城--西亳的遗址。

其中一号宫殿最大,是我国迄今发现的规模较大的廊院式木架夯土建筑。

二号宫殿是一更为完整的廊院式建筑(二里头宫殿遗址,近来列入夏代,存疑)。

③黄陂盘龙城商城遗址,夯土台基上平行排列三座殿堂。

可能是商代某一诸侯国的宫殿。

④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已发掘出两座庭院式建筑。

⑤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位于河南安阳小屯村。

中国考古界多年来对殷墟做过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对于它的宫殿、墓葬等已有较清楚的认识。

它的建筑建于长方形土台上,长面朝前,有纵有横,说明布局已具庭院的雏形。

它的墓葬为土圹木椁墓,深达十几米,四出羡道,有很多殉葬的人与物。

安阳殷墟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三)西周(公元前1l世纪~前771年)西周时在奴隶主内部已有按宗法分封的制度,规定了严格的等级。

表现在城市的规模上就是诸侯的缄按公、侯、伯、子、男的等级,分别不准超过王城的1/3、1/5、1/9。

否则即是"僭越"。

西周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是陕西岐山风雏村的"中国第一四合院",是一处二进院的宗庙建筑。

另外在湖北圻春出土了一处建筑遗址,为干阑式建筑。

西周在建筑上突出的成就是瓦的发明,使建筑脱离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态。

(四)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春秋时期宫殿建筑的特色是"高台榭、美宫室"。

这一方面是高台建筑有利于防刺客、防洪水、可供帝王享受登临之乐,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建筑技术的原因,当时要修建高大的建筑,要依傍土台才能建造成功。

近年对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中出土了36emxl4cmx6em的青灰色砖和质地坚硬有花纹的空心砖,说明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已开始了用砖的历史。

此时期杰出的工匠为公输般--鲁班,被后世奉为多种行业工匠的祖师爷。

第一节夏第二节商朝的宫室和陵墓1、商朝文字是已知最早的象形文字,目前以出土的甲骨文达四千多。

2、根据有关建筑的象形字,可推测当时房屋下部有些在地面上建台基,有些使用干阑式构造。

根据甲骨文“席”、“宿”,可知当时室内铺席,人们坐在席上。

3、商朝雕刻的特征,多用细密的花纹为地,衬托高浮雕的主要纹饰。

最常见的有云纹、雷纹、饕餮纹、蝉纹、圆圈纹等。

第三节西周和春秋时代的建筑1、《左传》和《礼记》曾记载,周朝宫室的外部有为防御与揭示政令的阙。

其次有五层门(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和处理政务的三朝(大朝、外朝、内朝)。

阙在唐朝依然存在,后来逐渐演变成明清的午门。

三朝五门为后代附会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隋朝以后历代宫廷建筑的外朝布局。

2、春秋时代有一百多诸侯国,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能维持不断增长的城市人口消费,财富也集中于城市中。

3、据《考工记》记载,城墙高与基宽相等,顶宽为基宽的三分之二。

门墙尺度以“版”为基数。

4、西周出现了板瓦、筒瓦,瓦的出现解决了房屋漏水问题,是古代建筑的重要进步。

瓦的使用到了春秋时代才逐渐普遍,屋顶坡度由草屋顶的1:3降至瓦屋顶的1:4。

第三章战国、秦、两汉、三国时期的建筑此阶段包括: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战国时战乱频仍,"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前对诸侯国城址大小的限制已失去控制。

城市规模扩大是这一时期的特点。

战国七雄各国的都城都很大,以齐国的临淄为例:大城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城内居民达7万户,街道上车毂相碰,人肩相摩。

大城西南角有小城,推测是齐国宫殿所在地,其中有高达16m的夯土台。

在陕西咸阳市东郊发掘的秦咸阳一号宫殿是一座以夯土台为核心,周围用空间较小的木构架建筑环绕的台榭式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