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史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1) 原始住居与建筑雏形的形成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国原始人就已经知道利用天然的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北京、辽宁、贵州、广东、湖北、浙江等地均发现有原始人居住过的崖洞。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利用黄土层为墙壁,用木构架、草泥建造半穴居住所,进而发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长江流域,因潮湿多雨,常有水患兽害,因而发展为杆栏式建筑。

对此,古代文献中也多有「构木为巢,以避群害」、「上者为巢,下者营窟」的记载。

据考古发掘,约在距今六、七千年前,中国古代人已知使用榫卯构筑木架房屋(如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黄河流域也发现有不少原始聚落(如西安半坡遗址、临潼姜寨遗址)。

这些聚落,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场,分区明确,布局有致。

木构架的形制已经出现,房屋平面形式也因造做与功用不同而有圆形、方形、吕字形等。

这是中国古建筑的草创阶段。

西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标志着原始社会结束,经过夏、商、周三代,而春秋、战国,在中国的大地上先后营建了许多都邑,夯土技术已广泛使用于筑墙造台。

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有长、宽均为百米的夯土台,台上建有八开间的殿堂,周围以廊。

此时木构技术较之原始社会已有很大提高,已有斧、刀、锯、凿、钻、铲等加工木构件的专用工具。

木构架和夯土技术均已经形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西周兴建了丰京、镐京和洛阳的王城、成周;春秋、战国的各诸侯国均各自营造了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

这些都城均为夯土版筑,墙外周以城濠,辟有高大的城门。

宫殿布置在城内,建在夯土台之上,木构架已成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屋顶已开始使用陶瓦,而且木构架上饰用彩绘。

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已经具备了雏形,不论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以及建筑材料的制造与运用,色彩、装饰的使用,都达到了雏形阶段。

这是中国古代建筑以后历代发展的基础。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西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之后,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且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在咸阳修筑都城、宫殿、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斗栱: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在结构上挑出以承重,并将屋面大面积荷载经斗栱传递到柱上。

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的过渡。

还作为封建社会中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

宋营造法式中将建筑等级将斗栱用材分为八等。

清式以坐斗斗口宽度为标准,分为十一等。

斗栱用材的趋势是由大变小。

在宋代也称为“铺作”,因为是层层相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

铺作:狭义说是指斗栱;广义说是指斗栱所在的结构层。

补间铺作:宋代建筑位于两柱之间阑额上的外檐斗栱称补间铺作,即清代的平身科。

补间铺作的数量,通常当心间用2朵。

其他次、稍各间用1朵。

各补间铺作的分布尽量使之间隔大体匀称。

四铺、四铺作:宋代斗栱出一跳称为四铺作。

从下而上,依次有栌斗、华栱(插昂)、耍头、衬方头,共四层,故称四铺作。

五铺作则多一层下昂或华栱,共五层,出二跳。

六、七、八铺作以此类推。

斗栱作用:①结构支撑作用(将屋面荷载均匀传递到柱上),同时也起连结柱网的作用。

②增加承压面,改善梁柱等结构的受力特性。

③承托挑檐檩,使深远的出檐称为可能(出檐最基本的功能是防雨)。

④利于抗震,斗栱的榫卯结构增强整体结构的弹性,能抵消地震所产生的能量。

⑤模数作用,可作为确定各种结构构件尺寸的依据。

⑥装饰作用,明清斗栱的结构作用已渐消失,成了纯粹的装饰。

⑦等级标志,斗栱一般使用在高级的官式建筑上,不同重要等级的建筑的斗栱用材,跳数均不同。

斗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制作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和华栱的作用相同。

檐下斗栱因位置不同,作用也用差异:在柱头上的斗栱称为柱头铺作(清称柱头科),是承托屋檐重量的主体;在梁柱之间置于阑额(清称额枋)上的斗栱,称为补间铺作(清称平身科),起辅助支撑作用;在角柱上的斗栱称为转角铺作(清称角科),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部件。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1、明清皇宫(故宫)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

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2、长城(北京)长城位于中国北方地区,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单一建筑物。

因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3、颐和园(北京)是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位于北京西郊,5A级国家景区。

颐和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4、天坛(北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

占地约273万平方米。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

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5、苏州古典园林(江苏苏州)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和重大的艺术价值,主要有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等,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誉。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6、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山西平遥被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市之一。

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7、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西安临潼出土的,是我国首批5A旅游景点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历史文化遗产.8、丽江古城(云南丽江)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又名大研镇,是中国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城之一。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中国建筑史_第一章古代建筑(封建社会中期)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里坊制都城最完 善的形态。它采用中轴对称布局,规 划严谨,街坊整齐。设置了封闭式皇 城以处府衙,封闭式里坊控制居民。 其居民区占城内面积7/8,为人口的 集中与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东、西两市成为当时中西贸易与文化 交流的一个中心。唐长安城的规划布 局,对东亚一些国家的都城产生过重 大影响。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唐东都洛阳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 位于汉魏洛阳之西8公里,新建城市, 地势平坦,所以布局很整齐。由于是 陪都,规模比长安城略小。 ■隋唐洛阳城平面略呈方形,分为外 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外城周长 28公里,城墙全部以夯土筑成,四面 共辟有8座城门,且位置互不对称。城 内由街道分割成众多里坊(居民区), 形成一种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宫城位 于外城的西北角,是皇宫的所在地, 城内粮窖密集,现已探出259座。围绕 在宫城东、南、西三面的皇城,是皇 室府第及百官衙署。此外,在城址的 西部还有西苑,是专供皇帝游览的园 林区。 隋唐洛阳平面复原示意图
中国建筑史—— 古代建筑
1 发展概述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公元581年~公元1279年
?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 南禅寺佛殿较小,屋顶为单檐歇山式,屋坡平缓。建在月 台上,平面近于方形,三开间,11.75米,进深也是三间, 10米,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 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坛上有佛教造像17尊,都是唐 代原塑,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 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 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 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 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 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 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 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 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 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 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此之前,古代中国人民主要居住在简单的土屋或帐篷中。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建筑也开始发展,出现了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古代中国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

1.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之前):在这个时期,建筑主要是为皇室和贵族修建的宫殿、庙宇和陵墓。

其中最著名的是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的建筑。

这些建筑大多采用砖石结构,以及木材和泥土的搭建方式。

2. 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发生了一些变化。

出现了新的建筑技术和材料的使用,如夯土墙、砖石结构和层层叠加的建筑形式。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西汉的郑国渠和河南北汉王墓。

3.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这个时期,建筑风格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佛教建筑的兴起。

佛寺建筑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元素,如塔、寺院和藏经楼等。

典型的建筑代表是洛阳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

4. 唐宋时期(公元618年-1279年):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鼎盛时期。

宫殿、寺庙、园林和丝绸之路上的大量建筑在这个时期兴建。

建筑风格更加华丽,工艺和技术也更加发展。

代表性的建筑有长城、大江南北的宫殿和陵墓、唐朝的大雁塔和宋朝的开封府、太昊陵和普陀山。

5. 元明清时期(公元1279年-1912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建筑继续发展,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宫殿和园林。

明朝时期的建筑风格比较庄重,注重规划和对称。

清朝时期的建筑则更加宏伟和精美,以禁城和颐和园为代表。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从简单的土屋发展到宫殿、庙宇和陵墓等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这些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劳动成果的结晶,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中国古代建筑史宫殿坛庙陵墓

天安门
端门
午门
太和殿模型
太和门
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乾清宫
交泰殿
坤宁宫
五、清沈阳故宫
1、全宫分为三部分:
①东部大政殿和十王亭:是清帝举行大典及王公大臣 议政之处;十王亭分列两端,呈八字形,南端八亭 是八旗首领办事场所;北端二亭是左右翼王亭;
②中部崇政殿:是日常处理朝政之处;后清宁宫是寝 宫,属前朝后寝制,但呈前低后高;
含元殿复原图
宋东京宣德门
明清故宫午门
唐长安城里坊和东市鸟瞰复原图
唐長安城唐长安城里坊复原图
唐長安城太极宫复原鸟瞰图
大明宫模型图
唐大明宫玄武门复原图
麟德殿复原图
麟德殿遗址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
唐大明宫含元殿模型
三、宋朝宫殿型制(见图)
北宋东京汴梁城模型
天坛祈年殿
天坛皇穹宇
天坛斋宫正门
斋宫前殿
斋宫前殿内景 砖拱结构的无 梁殿,利于防 卫、防火
(二)、太庙(见图)
❖ 昭穆之法:古代太庙制 度,父曰昭,子曰穆, 始祖神居中,以下皆父 曰昭,子为穆,昭居左, 穆居右
太庙庙门
太庙戟门
太庙前殿
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太庙前、中、后三殿
太庙中殿及后殿
乾陵附墓——懿德太子墓甬道终端所绘双阙之一
乾陵永泰公主墓壁画
6、宋陵 ①八座,位于河南省巩县,洛河南岸,嵩山北麓,东 西绵延二百里 ②陵墓名称为永□陵(以永昭陵为例见图)
宋仁宗永昭陵
宋陵石象生
宋陵方上
宋陵神道驭马宫
宋陵驭象蕃臣
宋陵瑞禽图
宋陵石兽、石羊
宋陵石雕文、武臣像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与挑战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
• 古代建筑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加 以保护和传承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政府、企业、民间共同努力, 共同维护
古代建筑遗产的挑战
• 古代建筑遗产面临自然侵蚀和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压力, 保护难度加大 • 古代建筑遗产的保护,需要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确保 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宫殿建筑的文化传承
• 宫殿建筑继承了史前时期和夏商周时期的建筑传统 • 宫殿建筑中的雕刻、彩绘等装饰手法,传承了中华民族 的文化特色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播
宗教建筑的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为信徒提供了精神寄托 • 宗教建筑的布局和建筑形式,体现了教义和信仰的内涵
宗教建筑的文化传播
• 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红山文化等遗址中发现了早期 的建筑遗迹 • 夏商时期的宫殿、宗庙等建筑逐渐形成
03 史前时期建筑的特点
• 建筑结构简单,主要采用木结构和竹结构 • 建筑材料以木材、竹子、泥砖为主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特点
夏商周时期建筑的风格
• 宫殿建筑开始出现,如夏朝的阳城、商朝的殷墟等 • 宗庙建筑逐渐规模化,如周朝的宗庙制度
南方地区的轻巧与细腻
南方地区的建筑特点
• 南方地区的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注重通风与遮阳 • 南方地区的建筑造型轻巧,善于运用雕刻和彩绘等装饰手法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园林建筑为代表,如苏州园林等 • 南方地区的建筑流派以民居建筑为代表,如福建土楼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建筑
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筑特点
建筑雕刻的艺术价值
• 建筑雕刻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古代工匠 的创意和技艺 • 建筑雕刻的题材丰富,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等,具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城市 二、宫殿 ※ 三、坛庙 四、陵墓※ 五、宗教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 六、住宅 七、园林 ※ 八、构造、部件及装修 九、其他——中国世界遗产名单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古代的木架构特征:墙倒屋不塌 二、院落式布局 三、有规划的城市 四、山水式园林 五、特有的建筑观 六、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特征
中西方建筑简史
第一章: 中国建筑史
对比分析
第二章: 西方建筑史
课前讨论
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中西方代表建筑有哪些? 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谈中西方建筑的特点和二者的差异?
中国古典建筑:
北京故宫(紫禁城)
天坛
西安大雁塔
苏州园林
西方著名建筑:
埃及金字塔
雅典卫城
法国卢浮宫
圣彼得大教堂
第一章:中国建筑史
•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况 • 中国古代建筑常识提要:
斗拱结构:承重+装饰
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 拱与拱之间垫的木块叫斗,斗上 加拱,拱上加拱,层层叠加,起 到支撑作用。
榫卯结构:
凸出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作用。
二、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征: 三段式构图——台基、屋身、屋顶
1、台基:衬托着整个建筑物,在建筑物最下部,由砖石砌筑。 台基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台明:台基的主体 台阶:台基的踏步 栏杆:台基的栏杆——台基较高时设勾栏 月台:台明的延伸——高等级的建筑才有
⑵歇山顶。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俗称九脊式,其中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 在四条垂脊下端又向外对折出四条戗脊,左右两面露上部“山花”。等级 较庑殿顶低一等,只有在帝王宫殿,宗教寺观主要殿堂,园林中重要房屋 才能使用。天安门、故宫保和殿采用的均是歇山顶。
重檐歇山顶——故宫保和殿
⑶悬山顶和卷棚式。悬山顶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卷棚式同悬山顶,只是 房顶正脊处砌成弧形。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 并由下面伸出的檁承托。因其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
总结
总结叠梁式和穿斗式二者的优缺点?
叠梁式和穿斗式两种由此体系派生出以下特点: (一)重视台基 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抬高基座。逐渐台基的高低与形式成为显
示建筑物等级的标志。如王府的台基高度有规定,太和殿用三层须弥座 汉白玉台基等。
(二)屋身灵活 可亭、可仓、可室、可厅 (三)屋顶呈曲线或曲面 (四)重要建筑使用斗拱 斗拱原为起承重作用的构件,随着结构功能的变化,斗拱成为建 筑物等级的标志。 (五)装饰构造而不去构造装饰
⑷硬山顶。硬山顶主要同悬山顶,只是房檐像四面墙外伸出较短,多为一 般民居采用。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 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 建筑。
(5)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 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 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 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 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 攒尖顶有单檐、重檐之分。
叠梁式特点:叠梁式由柱、梁、檩、椽组成。柱下设置柱顶石作柱础,上部 承梁,梁上托檩排椽。房屋屋面的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2、穿斗式:其特点是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柱,每柱上架一檩,檩上 布椽,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每排柱子靠穿透柱 身的穿枋横向贯穿起来。
一般这种木构架的多用于南方地区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
(8)十字脊背顶。两个歇山顶呈十字 相交而成。目前留存的比较有代表性的 十字脊建筑是北京故宫的角楼。
二、院落式布局
中国的宫殿、庙宇、衙署、住宅等都属院落式。另外,院落式平房比单幢的高 层木楼阁在防救火灾方面大为有利。
三、有规划的城市
历史上大多数朝代的都城都比附于《周礼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大多数都是外 形方正、街道平直、按一定规划建造的。
一、中国古代的架? 为什么现在被新材料取代?
• 取材方便
• 易遭火灾
• 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 • 白蚁、受潮易朽
• 适应性强、灵活分隔
• 难满足大空间、复杂空间的需求
• 有较强的抗震性能
• 破坏生态
• 施工速度快
• 便于修缮、搬迁
一、木构架体系类型:
1、叠梁式:又称抬梁式,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构架形式,北方地区的宫殿、 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多采用这种结构方式。
攒尖顶——天坛祈年殿
(6)盝顶。是一种较特别的屋顶, 屋顶上部为平顶,下部为四面坡或 多面坡,垂脊上端为横坡,横脊数 目与坡数相同,横脊首尾相连,又 称圈脊。盝顶在古代大型宫殿建筑 中极为少见。
(7)盔顶。顾名思义,就是屋顶像头 盔一样屋顶形式。盔顶的顶和脊的上面 大部分为凸出的弧形,下面一小部分反 向的往外翘起,就像是头盔的下沿。顶 部中心有一个宝顶。岳阳楼使用的就是 盔顶。
⑶更高级台基——须弥座。又名金刚座。一般用汉白玉雕饰而成,其四周底 壁有凹凸的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多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 也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⑷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有几层雕栏,常用于最高级建筑, 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
2、屋身:墙体材料——土、砖石墙 墙体类型: 山墙——位于建筑物两端的墙体,上部分呈三角形,称为山花。 防火山墙——山墙高出屋面 马头墙
台基等级: ⑴普通台基。用素土、灰土或碎砖三合 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 筑。
⑵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用材以 砖为主,也有的配以条石,常在台基建 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中的 次要建筑。如上图下部分。
踏道:解决高差的设施。 两种形式:踏步 坡道——辇道
栏杆:有称勾阑,一般由望柱、 寻仗、栏板组成。
2、屋顶:飞檐翘角 屋顶以木梁架为骨架,上面覆盖青灰瓦或琉璃瓦。 屋顶形式: ⑴庑殿顶。庑殿顶总共有五条屋脊,其中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五条屋脊
把屋顶分成四面斜坡,代表东南西北,象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 万物汇聚中央。庑殿顶等级最高,形式也最为显赫。故宫的太和殿、午门, 还有泰山岱庙主殿采用的就是重檐庑殿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