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教案 湘教版
2.3中国的河流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位置。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1、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具
实物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教法
多媒体教学
教学程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
一
二
导入新课:
课题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1)
课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阅读有关地图,使学生熟悉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的名称及分布,知道内流区、外流区的划分,记住我国主要湖泊。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在地图上查找主要河流和湖泊,并将水系图与气候图、地形图对照使用,培养学生依照地图分析理解河流水文特征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知识的横向、纵向关系分析问题的能力。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一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
教师总结:
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位、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引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内流区、外流区
2.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课后反思:
1.启发学生回忆有关前面地形、气候的知识,便于理解本节知识
2.充分利用读图,理解河流的分布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一次深化和扩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河流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中国的地理概况、地形地貌等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爱环境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难点: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河流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河流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
2.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相关案例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中国河流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黄河为例,分析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河流的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每组选取一条河流进行汇报。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强化学生对河流知识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如何保护河流生态环境?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河流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中国的河流-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河流-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特点;2.掌握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的特点、流域特征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3.了解中国水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及其带来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黄河、长江、珠江三大传统河流的特点、流域特征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2.特别是黄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水资源的不平衡分布及所带来的必要性;2.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文化对中国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教材分析中国地理教科书涉及了中国的主要河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
这些河流在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河流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它们的分布却并不平衡。
有的地区水资源相当丰富,例如江南水乡,而有的地区则非常贫乏,例如新疆和青海这些西部地区。
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来一起探讨。
2. 基础知识及概念讲解在这一部分中,老师会用PPT或黑板来讲解以下几个概念和基础知识。
(1)水资源水资源指的是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活、生产等所需要的水量和水质。
(2)河流的重要性•维持生态平衡:水源、生态系统、自然灾害等都和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利、航运、渔业、水电、旅游等都和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形态:历史、文化、艺术等都与河流的情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3)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在任务中,老师会通过多媒体或幻灯片等方式介绍中国主要河流的分布及其特点。
3. 黄河文化学习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她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她给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的印记,如“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起始地”。
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下黄河文化。
(1)黄河形成的过程黄河形成于1.8亿年前。
流经了青藏高原,在顶点侧隆凸出多造山花岗岩石台地并峭壁陡峭,随后经中国汇流于海,流域面积752446平方公里,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_中国的河流(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黄河)》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黄河的自然特性和人文历史,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主要河流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其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等内容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和探讨才能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黄河的历史文化底蕴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母亲河的敬畏之情,增强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水文特征。
2.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河的相关知识。
2.利用地图、图片和文字等资料,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黄河的地理分布和流域特点。
3.通过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黄河水文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4.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黄河的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
2.设计相关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黄河流域的案例分析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这条伟大的河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和文字资料,呈现黄河的地理分布、流域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黄河的流经地区,了解其流域范围和地理特征。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
教师提供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从河流的源头、流经地区、流域面积等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河流的概况,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学生来说,对河流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河流。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资源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2.难点: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河流的分布和特点。
2.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分析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中国河流分布、特点和影响的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3.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我国最长的河流是哪一条吗?”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呈现中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和影响。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河流的分布规律,了解河流的特点,并探讨河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关于中国河流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例如:“请分析一下长江和黄河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2.3《中国的河流》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河流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地图、图片和文字,展现了我国河流的壮丽景象,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知识点,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对我国河流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于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我国河流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河流的分布、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河流的形成、演变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河流案例,让学生分析、总结河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地图、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准备相关的问题,设计讨论题目。
3.准备河流案例,便于分析、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我国河流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让学生思考:我国有哪些著名的河流?它们分布在哪里?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我国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和分布特点。
湘教版中国的河流教案

湘教版中国的河流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湘教版《中国的河流》教案目标:1. 了解中国的主要河流及其地理位置。
2. 理解中国河流的重要性以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学习有关中国河流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术语。
教学时长:2课时教学资源:1. 湘教版《中国的河流》教材2. 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3. 图片和图片卡片4. 河流相关的视频或动画资源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地理知识,询问他们对中国的河流有什么了解。
探索活动:3. 分发《中国的河流》教材,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
4. 使用图片和图片卡片,展示中国的主要河流,如长江、黄河、珠江等,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的省份。
5. 引导学生讨论中国河流的重要性,如提供水资源、农业灌溉、水运等方面的影响。
巩固活动:6. 观看河流相关的视频或动画资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河流的理解。
7.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相关练习或任务,如填写河流地理位置的工作表、设计海报等。
总结活动:8.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中国河流的重要性和地理位置。
9.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激发他们对中国地理知识的兴趣。
拓展活动:10. 鼓励学生进一步研究中国的其他河流,并制作一个小展览,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11.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考察,如果可能的话,参观附近的河流或水库,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利用情况。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完成的练习或任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学生对中国河流的理解程度和对相关问题的回答。
教案扩展: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可以进一步探索中国河流的特点、水资源管理、河流生态环境等内容。
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环保行动、水资源保护等。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节《中国的河流-滔滔黄河》的内容包括: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
本节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掌握黄河的主要特点和治理措施,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河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黄河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黄河的感情,提高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治理开发和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2.教学难点: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流域特点、历史变迁等内容。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3.讨论法: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4.案例分析法:分析黄河流域的水文特征,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资料:黄河的图片、视频、PPT等。
2.准备课堂用具:黑板、粉笔、地球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介绍黄河的概况,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特点和问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水文特征、历史变迁等内容,让学生对黄河有更直观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母亲河。
4.巩固(5分钟)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黄河的治理开发和保护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减少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线表示。
第三节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xx的水文特征。
2、xx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xx的水文特征。
教学手段
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xx的河流和xx
一、xx和外流区
1、概念:xx、xx
2、xx、外流区
二、xx的水文特征
1、我国xx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xx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1)xx和xx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河又有什么样的水文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xx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
〔板书〕一、xx和外流区
1.概念:xx、xx
2.xx、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
〔板书〕2.xx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板书〕第一节河流和xx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
三、xx的水文特征
1、我国xx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xx——xx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xx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xx概况
1、xx的分类
2、xx的分布xxxx
东部xxxx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xx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
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板书〕二、xx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
〔启发提问〕(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节xx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节xx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文、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此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1)外流河、内流河的含义是什么?(2)外流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板书〕第五章xx的河流和xx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
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除了青海湖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湖泊?
〔转折过渡〕这些湖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各分布在哪里呢?下面文明就来学习湖泊概况。
〔板书〕五、xx概况
〔教师讲解〕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茶卡”等称呼。湖泊也有内流河区与外流河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教师讲解〕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部平原区,这里是我国淡水湖最集中的地区,湖泊面积占我国湖泊总面积的。湖泊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淮河下游和山东南部。出示鄱阳湖、洞庭湖景观图。
〔找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部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
出示表4:xx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
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
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找出两条季节性河流。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节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板书〕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xx景观图、xx地形图。
〔启发提问〕(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区是什么盆地?
(2)xx水主要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出示内流河、外流河示意图。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
〔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板书〕1.起止点、xx
出示京杭运河图。
〔启发提问〕(1)京杭运河流经哪些省市?
(2)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板书〕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启发提问〕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运河呢?
〔教师讲解〕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开凿邗沟,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得以沟通。到隋朝,隋炀帝征调民工数百万,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宽加深江南运河。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从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弯曲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接向北,缩短航程800余千米。这就是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
〔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
〔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启发提问〕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区别呢?出示表5: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转折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
〔板书〕四、京杭运河
(活动)京杭运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