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愚公移山(经典)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的课文翻译

愚公移山的课文翻译

关于愚公移山的课文翻译作品原文太行1、王屋2二山,方3七百里,高万仞4,本在冀州5之南,河阳6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7九十,面山而居8。

惩9山北之塞10,出入之迂11也。

聚室而谋12曰:“吾与汝13毕力平险14,指通豫南15,达于汉阴16,可乎?”杂然相许17。

其妻献疑18曰:“以19君之力,曾20不能损21魁父22之丘23,如太行、王屋何?且24焉25置26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27担者三夫28,叩石垦壤,箕畚29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30妻有遗男31,始龀32,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33,始一反焉34。

河曲35智叟36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37。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38,其39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40曰:“汝心之固41,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42,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3也,而山不加增,何苦44而不平?”河曲智叟亡45以应。

操蛇之神46闻之,惧其不已47也,告之于帝48。

帝感其诚49,命夸娥氏50二子负51二山,一厝52朔东53,一厝雍54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55焉。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太行山: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方:方圆,指面积。

方七百里,就是四周个七百里。

古代计算面积,用截长补短的办法,把不规则的边长变成正方形,再计算它的面积.仞(re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

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惩(chéng):戒,这里是“苦于、为什么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

室,家。

汝:你。

这里做复数看,为“你们”的意思。

《愚公移山》的翻译

《愚公移山》的翻译

《愚公移山》的翻译列子〔先秦〕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以言山北之塞,进出之陈堂也,聚室而求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始至汉阴,汝?”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无法损魁父之丘,例如太行、王屋何?且矣复置土石?”卤曰:“投过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为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存有遗男,始龀,跳往并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怨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正数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为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定居。

他碍于山区北部的堵塞,出进来都必须取道,于是子集全家人商量说道:“我跟你们尽全力消灭险要的大山,并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抵达汉水南岸,不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他的妻子明确提出疑点说道:“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无法撤去,能够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又放置在哪里?”众人说道:“把它投掷至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挖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往渤海边上。

邻居们京城氏的寡妇有个男孩,刚刚换牙的年纪,手舞足蹈地回去协助他。

冬夏换季,就可以来往一次。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的意思和译文

愚公移山的意思和译文

愚公移山的意思和译文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的一篇经典之作,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定不移地挖山开路,最终感动了天帝,并得到了天帝的帮助,完成了移山的故事。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严重影响了当地人的生活和交通。

愚公决定带领家人挖山开路,让村民们能够顺利通行。

虽然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如山石坚硬、工具简陋等,但愚公并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成功。

在移山的过程中,愚公表现出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激励了全村人。

最终,天帝被愚公的毅力和精神所感动,派神将把两座大山搬走了。

村民们得以顺利通行,生活和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同时,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是无穷的。

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人们可以认识到这种精神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扬这种精神。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

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文从前有一个老汉,名叫愚公。

他家门外有两座大大的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

太行山很高,王屋山也很高。

道路崎岖,峰峦重叠,怎么看也不好走。

愚公家里住着老妻和两个儿子,孝敬老妻,维持生计,绿水青山。

有一天,老愚公决定要把这两座大山搬走,因为这两座山挡住了他们到外面去的路。

愚公对老妻和两个儿子说:“让我们大家联手,用锄头和木桶,把这两座大山搬走!”老妻、两个儿子都愚公说的“不假”的,于是便动起手来。

他们锄地,挖土,掘石,装入木桶,倒在海里。

一个又一个的日日夜夜,不停地劳动,不顾疲倦,不看时间,不顾饥饿,不畏艰苦。

他们乐此不辞,干得amfu動聲色。

人们都说:“这个愚公!”他们都笑话老愚公。

他们说:“世上还有这样愚笨的人么?根本这样做也不可能,海又能装得下这两座大山,何况他们还可以挖出两座大山?”尔虞我诈世人们对这个事情议论了一番,却有一个神仙姑娘听了,立刻对老愚公的义举表示高度赞扬,甚至表示要帮助他完成这个工作。

就在大家还在议论纷纷的时候,神仙姑娘的魔法发挥了作用。

地动山摇,风起云涌,太行山和王屋山渐渐的移走,愚公家前面便是平地。

愚公便大家整个家一起搬过到平地上。

人们赞美老汉智慧非凡,他们深了解了愚公的伟大精神。

“专注,坚定,不放弃”的精神,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这样的精神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强大的。

oldvge 所以人们还在镜头下留下这个伟人的事迹,鼓励后人。

愚公移山,一出经典的故事,各种传颂,得到了世人的敬仰。

愚公移山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勇敢面对困难,顽强拼搏。

这样的故事,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传承下去。

经典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经典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经典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经典篇一:《愚公移山》在山西省境内,而今耸立着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占地700余里,高逾万丈,据说是从冀州与河阳之间迁徙而来。

那还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位名叫愚公的老人,已经快90岁了,他的家门正好面对着这两座大山。

由于交通阻塞,与外界交往要绕很远很远的路,极为不便。

为此,他将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共同商议解决的办法。

愚公提议:“我们全家人齐心合力,共同来搬掉屋门前的这两座大山,开辟一条直通豫州南部的大道,一直到达汉水南岸。

你们说可以吗?”大家七嘴八舌地表示赞同这一主张。

这时,只有愚公的老伴有些担心,她瞧着丈夫说:“靠您的这把老骨头,恐怕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都削不平,又怎么对付得了太行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再说啦,您每天挖出来的泥土石块,又往哪儿搁呢?”儿孙们听后,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将那些泥土、石块都扔到渤海湾和隐土的北边去不就行了?”决心既下,愚公即刻率领子孙三人挑上担子,扛起锄头,干了起来。

他们砸石块,挖泥土,用藤筐将其运往渤海湾。

他家有个邻居是寡妇,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也跳跳蹦蹦地赶来帮忙,工地上好不热闹!任凭寒来暑往,愚公祖孙很少回家休息。

有个住在河曲名叫智叟的人,看到愚公率子孙每天辛辛苦苦地挖山,感到十分可笑。

他劝阻愚公说:“你也真是傻冒到家了!凭着你这一大把年纪,恐怕连山上的一棵树也撼不动,你又怎么能搬走这两座山呢?”愚公听后,不禁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他对智叟说:“你的思想呀,简直是到了顽固不化的地步,还不如那位寡妇和她的小儿子哩!当然,我的确是活不了几天了。

可是,我死了以后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还会生儿子,这样子子孙孙生息繁衍下去,是没有穷尽的。

而眼前这两座山却是再也不会长高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挖下去,还愁会挖不平吗?”面对愚公如此坚定的信念,智叟无言以对。

当山神得知这件事后,害怕愚公每日挖山不止,便去禀告上帝。

上帝也被愚公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就派两个大力士神来到人间,将这两座山给背走了,一座放到了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到了雍州的南部。

愚公移山翻译

愚公移山翻译

愚公移山翻译1、愚公移山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愚公移山译文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

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

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

愚公移山课文原文《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一个困难却勇敢坚决的老人和他家人动手移山的故事。

以下是《愚公移山》的课文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其间,一老一少,挑担远行,路逢险阻,言谈间,行色匆匆。

“夫妇俩田中哭,磨臂擦肩息嘘嘬。

嗟悔无用身非木,百年吃尽苦中苦。

”“赵州桥北野径斜,偶遇孤翁逐臣家。

绿树成荫路依旧,几时夕阳红照夜?”夫抚大须儿眉宇,一脸愁容。

少儿面弥笑靥,两颊生蒙尘。

老人家:“此次回乡心潮澎湃,怎奈何太行王屋山,阻隔中华大地,发愤图强不能举足!”夫妻声嘶力竭地嚷,不禁落泪。

后村中百姓闻其言,皆不以为然。

四月中旬,深夜,老翁起床扫院,习武。

“咦,何人胆敢如此?”老翁望去,发现是张家庄的李家二少。

“李公粹!有何贵干?”老者打量着突然现身的儿子门前的敌人。

“哼,中原将士迟缓无能,不如蛮夷。

”李公粹说道,呼啸而去。

“来者何人?”老翁只好上前搭话,打算趁机了解一下。

“回上晋阳乡饮酒,附近太行山,退一步说,百年如今,太行山依旧高挺,谁能改变?”李公粹脸带嘲讽之色。

“孩子,在你还青涩的时候,我就一直想要移太行王屋山,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没有成功。

但是我现在已经老了,我的孙子们也都已经出生,我不想让他们像我一样遗产空虚,所以我想继续移山的路程。

如果你能帮助我,我可以给你报酬。

”老人诚心地说道。

“这个不是问题。

但是,太行王屋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我们怎么可能移动它?我的夏娃,你在做什么?”李公粹回过身来,对身后的女人高声问道。

“公子,我在听你的指示。

”“你去把他赶走!”李公粹命令。

“可是,他很老。

”“走!”李公粹一把将夏娃推了出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俩颇有成就。

秋天,李家的李公粹又现身了。

“够可怕,你们真能移山?”他周围的孩子问道。

“当然不行,他们在耍猴戏呢。

”“嘘!不要揭穿他们!老人家为王屋山努力了60年,他之后的后代也会继续,直到王屋山被移走为止。

”“哦,原来如此!”周围的孩子齐声说道。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

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小学二年级语文《愚公移山》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优秀9篇】《愚公移山》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3、正确翻译文言文。

4、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1、疏通文意。

2、联系实际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愚公,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的一个知名人物,关于他,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千百年来这个人物被人不断称颂?二、作家作品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列子》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体是春秋战国时代。

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本文体裁是寓言。

三、读课文,初步把握文章内容。

1、课文朗读录音。

2、积累文言词语方: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且:面山:惩(chéng):塞(sè):迂(yū):聚室而谋:。

室,汝:毕力平险:毕,指通豫南:指,汉阴:杂然相许:杂然,许,献疑:以:曾(céng):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常与“不”连用。

损:如太行、王屋何: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如……何,且:焉:置: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面去。

诸,相当于“”。

荷(hè):夫:成年男子。

叩石垦壤:。

叩,箕畚(jīběn):孀(shuāng)妻:遗男:始:龀(chèn):寒暑易节:。

易,。

节,始一反焉:反,四、翻译课文1、翻译第一遍翻译:第二遍翻译:五、课堂总结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先掌握重要文言词语的解释,再逐字逐词正确翻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愚公移山课题愚公移山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了解寓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作品简介《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全书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组成。

其中著名的有《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

相关人物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课前预习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集释》,中华书局1979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

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人们在生活中会面临大自然的种种挑战,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愚公移山》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读准字音万仞(rèn)冀州(jì)惩(chénɡ)塞(sè)迂(yū)荷(hè)箕畚(jīběn)孀妻(shuānɡ)智叟(sǒu)始龀(chèn)穷匮(kuì)亡以应(wú)厝(cuò)陇(lǒnɡ)朔(shuò)通假字始一反焉(通“返”,往返)甚矣,汝之不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一厝朔东(通“措”,放置)无陇断焉(通“垄”,高地)古今异义方七百里(古义:方圆,指面积今义:方向)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今义:惩罚)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寒暑易节(古义:交换今义:容易)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何苦而不平(古义:愁什么今义:不值得)一词多义之隐土之北(助词,的)跳往助之(代词,指愚公)甚矣,汝之不惠(助词,无义)且年且九十(副词,将近)且焉置土石(副词,况且)焉有子存焉(语气助词,表停顿)且焉置土石(代词,哪里)其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指愚公的)其如土石何(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以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河曲智叟亡以应(连词,用来)词类活用面山而居(名词做动词,面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做状语,用箕畚装土石)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文言句式倒装句:甚矣,汝之不惠!(谓语前置,应为“汝之不惠甚矣”)告之于帝。

(状语后置,应为“于帝告之”)被动句:帝感其诚。

(“帝”是被感动者)省略句:杂然相许。

(承前省略主语“家人”)新课导入多媒体播放江涛演唱的《愚公移山》后引入课题:这首歌源于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却昭示我们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要不畏困难勇于前行。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千百年来让炎黄子孙为之感叹的愚公,见识他的移山壮举。

新课展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文一共四段,勾画了几幅图画?是哪几幅图画?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一自然段);第二幅:战前动员图(第二自然段);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二自然段);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第三自然段);第五幅:神灵移山图(第四自然段)。

2.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愚公移山的目标是什么?愚公移山的方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是“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移山非移物,在挖山过程中有哪些困难?①山高大无比:“方七百里,高万仞”;②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③移山的人年龄太大或太小:“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始龀,跳往助之”;④工具简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困难重重。

【探究人物观点】1.对于愚公移山的想法和行为,众人和邻居有什么态度?“其妻献疑”是不是不愿移山?众人“杂然相许”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定得到全家人的支持。

邻居遗男“跳往助之”,代表乡邻的支持。

文中“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一句语气委婉,充满关切、担心。

这里提出移山的困难,目的不是为了阻止愚公移山,而是提醒愚公及其全家人正视移山的困难,并且设法克服困难,从而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愚公意志的坚决。

2.智叟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试结合其语言分析。

持反对的态度。

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简直就是讥笑愚公无能了。

3.愚公之妻和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一样吗?态度不一样。

其妻尊重愚公,其“献疑”带有关心的意味,语气非常委婉。

而智叟言语间流露出对愚公的轻视,问话则充满了讥笑和责难。

说明其目光短浅。

其妻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石的问题,并得出解决办法;智叟的“笑而止之”,引出愚公的反驳,由此过渡到神话结尾。

4.愚公是怎样驳斥智叟的?面对智叟的嘲笑,愚公驳斥了他的错误观点,阐述了人力无穷、自然能被改造的思想。

愚公先是斥,接着驳,用顶真的修辞,气势宏大。

5.愚公和智叟的看法最大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智叟立足于现在,愚公放眼于长远的未来;智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愚公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6.操蛇之神和天帝对待愚公移山是什么态度?有何作用?操蛇之神是“惧其不已也”,天帝是“感其诚”,对于愚公形象的塑造起着衬托作用,更加突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感悟精彩句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一是表明愚公此举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辛,愚公一行之坚毅。

二是以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形成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三是从表达效果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把孩子欣欣然的神态写出来了。

【分析人物形象】1.你觉得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有远见卓识的令人尊敬的智者。

2.作者把歌颂的人物称为“愚公”,把批判的人物称为“智叟”,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

这儿的“愚”不但没有讽刺意味,还有“贬词褒用”的作用,“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

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把握文章主旨】1.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不同意。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2.结合本文说说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

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写作方法运用【深入研读,探究方法】1.对比衬托,表现人物。

例如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就具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子孙后代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力量怀有坚定的信念。

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

两相对比,一个伟大,一个平庸。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例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石路程的遥远,对说明移山任务的艰巨、显示愚公的气魄具有一定的衬托作用。

又如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移山的决心不可动摇。

2.烘托渲染,情节巧妙。

全文篇幅较短,然而却写得曲折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开头写二山既高且大,而愚公仅以全家力量来“平险”,已初见其“愚”;接着写运土石,工具“箕畚”是十分简陋的,而倒土地点——“渤海之尾”又是十分遥远的,如此移山,看来更是“愚不可及”。

这些都是进行烘托渲染,而且这些仅仅是事物表象,及至智叟前来阻止移山,愚公说出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的道理,他的形象顿时变得高大起来——原来他的见解远远超过一般人,真是“大智若愚”啊!3.人物语言,生动传神。

故事中的对话不仅有展开情节的作用,而且不同的对话表达了不同的语气,反映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情态。

如北山愚公“聚室而谋”,是用商量的语气征询家人的意见,由此引出妻子的“献疑”;妻子的“献疑”,表示了对移山的关心,又引起全家讨论“焉置土石”的问题,引出移山行动的开始;河曲智叟的“笑而止之”,表现了其思想顽固,引出愚公的驳斥,由此过渡到神话的结尾等等。

人物不同的语言都充分反映了各自的形象特点。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运用烘托渲染的手法,描写一个场景,表现事物的特点。

连日来的阴雨,今天终于停了。

太阳出来了,绽放出美丽灿烂的笑脸,天气格外明媚。

微风中似乎掺杂着泥土的清香、鲜花嫩草的芳馨,沁人心脾,而我也一扫前几日考场失利的沮丧心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往后的学习。

教学板书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愚公移山》是篇传统的老课文,故事情节简单,大概的内容学生早知,经典的教法也有很多。

这节课老师讲得少,学生读得多,说得多,想得多,练得多,围绕“愚公愚吗”这个话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交流,体会文章的寓意,学习愚公精神,学生们能在学习中得到快乐的体验和情感的熏陶,所取得的课堂效果比较令我满意。

方法指导:如何解答文言文拓展探究题文言文拓展探究题是一种开放性试题,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最受关注的试题,也是最有分量和最精彩的试题。

因为它重在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联系现实生活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的是考查学生对作品的思想辩证、独特、创新的理解。

[解题技法]方法一:如果是欣赏题,我们可以借用现代文阅读中的解欣赏题的方法作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