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

合集下载

散文中的意境营造有何独到之处

散文中的意境营造有何独到之处

散文中的意境营造有何独到之处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富有韵味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读者。

在散文的世界里,意境的营造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赋予了散文深厚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那么,散文中的意境营造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首先,散文意境的营造在于对细节的精心雕琢。

细节,如同散落在沙滩上的珍珠,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串联成璀璨的项链。

作者通过对细微事物的观察和描述,如一片落叶的纹理、一缕阳光的温暖、一声鸟鸣的清脆,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作者所传达的情感和氛围。

比如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作者对荷叶和荷花的细致描绘,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了那美丽的荷塘景色,感受到了那宁静而又略带忧愁的氛围。

其次,散文意境的营造离不开真挚的情感抒发。

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是情感的自然流露。

作者将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进而沉浸在意境之中。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是这样一篇充满真情实感的散文。

在文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在地坛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他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对命运的抗争与接受,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与无奈,也体会到了在困境中坚持和希望的力量。

这种真挚的情感,让散文的意境更加深刻、动人。

再者,独特的语言运用也是散文意境营造的关键。

散文的语言不像诗歌那样凝练、富有韵律,也不像小说那样注重情节和人物的塑造,它更注重语言的自然流畅、生动形象。

作者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让文字更加鲜活;也可以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使用,营造出一种节奏的变化,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如,张晓风的散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意,“生命的红酒永远榨自破碎的葡萄,生命的甜汁永远来自压干的蔗茎。

”这样的句子富有哲理,又极具美感,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意境。

散文中的意象与意境的营造

散文中的意象与意境的营造

散文中的意象与意境的营造散文是一种以抒发情感、抒发思想或描写现实等为目的的文学体裁。

在散文中,通过对世界的观察、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情感的表达,作家借助意象和意境的手法,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悟内涵。

本文将探讨散文中意象与意境的营造,以及它们对散文作品的重要性。

一、意象的营造1.色彩意象色彩是表现事物特性和情感的重要因素,通过在散文中灵活运用色彩的描写,可以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意象。

例如,用红色描绘炽热的太阳、热情的心情,用蓝色描绘清晨的湖水、宁静的夜晚等,以此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意境。

2.自然意象自然是散文中常用的表达对象,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自然现象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受和情感。

例如,通过描写春天的阳光、温暖的风,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描写暴风雨的狂怒、波涛的汹涌,表达作者内心的动荡和冲突等。

3.人物意象人物是散文中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并传递出深刻的内涵。

例如,通过描写一个智者的言行,表达作者对智慧和人生的思考;通过描写一个平凡的人物在困境中的坚持,表达作者对勇气和坚持的崇尚等。

二、意境的营造1.节奏感的营造散文作品中的节奏感直接影响着读者的阅读体验。

通过长短句交替,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创造出节奏感强烈的语言,可以调动读者的情感,并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2.韵律感的营造散文作品的韵律感主要通过语言的音韵、押韵等方式来表现。

合理地运用韵律感的手法,可以使文章具有鲜明的音乐感,增强读者的阅读愉悦感。

例如,通过运用修辞手法使句子音韵和谐,使得文中的意象更加生动。

3.情感共鸣的营造意境的营造要以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为目标。

通过生动的描写、深入的思考和情感的表达,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与作品中的环境、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感同身受,并被深深地触动。

三、意象与意境对散文作品的重要性1.丰富作品内涵意象和意境的营造可以使散文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通过对事物的细腻描写和深刻思考,可以使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意义,并让读者在体验中得到共鸣。

散文中的意境营造有何独到之处

散文中的意境营造有何独到之处

散文中的意境营造有何独到之处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富有韵味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

而在散文中,意境的营造无疑是其灵魂所在,它能让读者沉浸其中,感受到文字背后那深邃而美妙的世界。

那么,散文中的意境营造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呢?首先,散文意境营造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

散文往往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入手,那些看似平凡的人、事、物,在作者细腻的笔触下,都能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比如,一位散文家可能会细致地描绘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面上的光斑,或者是街头巷尾某个小商贩的吆喝声。

这些微小而具体的细节,仿佛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意境之门。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生动刻画,读者能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鲜活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感受生活的温度和气息。

其次,情感的真挚表达是散文营造意境的关键因素。

散文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其情感不是空洞的呐喊,而是源自于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和体验。

当作者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感融入到文字之中时,读者便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种情感的传递并非直白的倾诉,而是如涓涓细流般渗透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打动。

例如,一篇回忆童年的散文,作者或许会通过描述与小伙伴们在田野里玩耍的快乐时光,表达对逝去岁月的怀念和珍惜之情。

这种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触摸到作者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进而沉浸在意境之中,感受那份情感的冲击和力量。

再者,语言的运用在散文意境营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散文的语言不追求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注重简洁、准确、生动。

作者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赋予文字以生命力,使抽象的情感和意境变得具体可感。

比如,用“风儿像个调皮的孩子,轻轻拂过树梢”这样的比喻,将无形的风变得形象而活泼;或者用“孤独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却温暖不了心灵”这样的象征,深刻地表达出孤独的复杂内涵。

同时,散文语言还具有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长短句的交错、平仄的搭配,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性,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

论散文的诗意美

论散文的诗意美

论散文的诗意美散文是“美文”(周作人)。

袁鹰认为“散文自当有浓郁的感情,即使直抒胸臆,也应该象诗那样醇净;散文也需要恰当的结构和剪裁,虽然能收能放舒卷自如,却应该象诗那样精粹;散文的语言如行云流水,甚至一泻千里,但也象诗那样凝练;散文也可以写得洋洋洒洒、大开大阖,但也要象诗那样蕴藉,含有余味。

”[1]可见,诗意美是散文的内蕴。

本文试从语言、结构、意境三方面论述散文的诗意美。

一.语言。

散文语言有别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它既有诗歌语言的含蓄、蕴藉、洗练,又具有畅达、生动的特点。

周作人在《〈燕知草〉跋》中说散文应“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糅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构成了缤纷的散文语言。

(一)语言的质感。

同一模样的艺术品,由不同质地的材料构成会产生不一样的审美效果。

如雕塑,用青铜塑成显得苍劲;用花岗岩的显得刚毅;用大理石雕成的显得温柔。

罗丹在观赏用大理石雕成的维纳斯像时说:“抚摸这座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温暖。

”语言的质感类似于余光中所说的“质料”[2]。

它是字或词的质地和它所赋予的特定的美感,并决定了散文的旨趣和境界,也决定了散文的“弹性”和“密度”[3]。

如朱自清在《绿》中写梅雨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这里用了“踞”、“浮”等字,不但将梅雨亭的位置、情状准确地表现出来,而且化静为动,充分展示亭的突兀险势,极尽描绘的能事,富绘画美。

“踞”字展示了亭的“稳”,任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遒劲精神内蕴;而“浮”字则传神地写出亭四周的空阔,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两个字极写出梅雨亭的险、稳、奇、峻、俏等风韵,对于亭的形状虽然不着一字,却“尽得风流”。

古词新用也能加强文字的质感。

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杏花。

春雨。

江南。

”这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它们被赋予特定的内涵。

而余光中这里要表达的正是对故国的神思。

散文语言风格与意境营造分析

散文语言风格与意境营造分析

散文语言风格与意境营造分析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情感真挚的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读者。

其中,语言风格和意境营造是散文的两大关键要素,它们相互交融,共同塑造了散文的艺术价值。

散文的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有的简洁明快,有的细腻婉约,有的豪放粗犷,有的朴实无华。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能够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不拖泥带水,让读者迅速领会主旨。

比如鲁迅的散文,言辞犀利,一针见血,以简洁有力的文字直击社会现实和人性问题。

细腻婉约的语言风格,则如潺潺流水,轻柔地抚摸着读者的心灵。

作者用丰富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自然的细微变化,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精致的艺术世界中。

这种风格常见于女性作家的散文,如张爱玲的作品,她对于人物情感和细节的刻画入微,让人沉醉其中。

豪放粗犷的语言风格充满了力量和激情,作者毫不掩饰地抒发内心的豪迈与奔放,给读者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感染。

像苏轼的散文,其气势磅礴,展现出豁达开阔的胸襟。

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虽没有华丽的词藻修饰,却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以平凡的文字讲述着生活的真谛,让读者感受到生活的温暖与厚重。

而意境的营造,则是散文的灵魂所在。

一个成功的意境能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丰富的联想。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生活场景等的描绘,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象化,让读者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独特的世界。

在自然景观的描绘中,作者可以运用生动的形容词、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那美丽的山川、宁静的湖泊、绚烂的晚霞。

比如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对荷塘的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这段描写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将荷塘的美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意境。

浅论散文意境的创设

浅论散文意境的创设

2 2 3 0 0 1 )
散 文是 一 种 作者 写 自 己经 历 见 闻 中 的真 情 实 感 的灵 活 精 干 的文 学体 裁 。 可 以 借 助 想 象 与联 想 , 由此 及 彼 , 由浅 入 深 , 由 实 而 虚 地依 次 写来 . 可 以融 情 于景 、 寄情于事 、 寓情于物 、 托 物 言志 , 表达作者 的真情实感 , 实现物 我的统一 , 展 现 出 更 深 远 的思想 , 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优 美 的 意 境 是 每 一 位 散 文 创 作 者 的追 求 ,只要 我 们 掌 握好 散 文 的 基 本 特 点 和 散 文 的基 本 创 作方 法 。 就 完 全 可 以创 设 出 优美 的 意境 。 散 文 主要 分 为记 叙 散 文 和 抒 情 散 文 两 种 。下 面列 出两 种 散 文模 式 . 供初学者选择使用。
记 叙 散 文 模 式 开 头 主 要有 两种 模 式 :第 一 种 是 用 感 情 化 的语 言进 行 概 括 叙 述 。比如 写介 绍一 个 人 , 可 以用 带 有 情 感 的语 言对 他进 行 肖像 描 写 。 第 二 种 是 对人 的 品 质进 行 议 论 评 价 。 中 间 主 要有 两 种情况 : 一 种 情 况 是 写 一 件 事 。从 开 头 写 到 发 展 再 写 到 结 尾 。 对 故事 进 行 细致 的叙 述 和 描 写 。 另一 种 情 况 写 几 件 事 。 在 写 每 件事之前 。 用 主 人 公 的 某 个 精 神 特 质 领 起 。 用 对 主 人 公 的感 情 体 验 及 整 体议 论 贯 穿 几 件 事 。 结尾有两种形式 : 一 是 重 申人 物 的 特质 , 照应开头 ; 二是深化感情关系 , 发 出感 慨 。 二、 抒 情 散 文 模 式 开头主要有两种模式 : 第 一 种 是 叙 述 自己 与 景 物 的 关 系 。 第 二种 是 对 景 物 和 自己 的情 状 进行 议 论 。 中间 主 要 有 两 种 情 况 : 一是对景物进行描写 , 分出层次 . 细致动人 。 二 是对 所 写 内 容 加 以发 挥 , 进 行 联 想 和 想象 。结 尾 主要 是 抒 发 感 慨 。 作 者 在散 文 中 的形 象 比较 明显 。 常用 第一 人 称叙 述 , 个性 鲜 明, 正 像 巴金 所说 “ 我的 任何 散 文里 都 有 我 自己” 。 总之 可 以说 是 表 现 自我 。 这就 需要 大胆 无 忌 。 正 如鲁 迅 所说 “ 任 意而谈 . 无 所顾 忌” , 他 还推 崇 曹操及 魏 晋散 文 的“ 力 主通 脱 ” 。还如 一些 人所 说 , “ 我是 怎样 一个 人 , 就怎 样写 ” , “ 心 口相 应 。 信 口直说 ” , “ 反 正 我 只 是 这样 一个 我 ” 。 写真 实 的“ 我” 是 散 文 的核心 特征 和 生命 所在 。 必 须 明 确 一个 散 文 写 作 观念 。 即 散文 的唯 一 内容 和对 象 是 作 者 的感 情 体 验 。所 有 教材 都 提 出 了散 文要 写 感 情 , 却 作 为 一 种 必 备 因素 和 内在 线 索 。应 当强 调 指 出 , 感 情 不 是 片 面 的 因素 , 也 不 仅仅 是线 索 , 而是 散 文 的 对 象 。散 文 写 人 写 事 都 只是 表 面 现象 , 从 根本 上 说 写 的是 感 情体 验 。 感 情 体 验就 是 “ 不 散 的神 ” 。 而 人 与事 则 是 “ 散” 的可 有可 无 、 可 多 可少 的“ 形” 。朱 自清 的 《 背 影》 不 是要 记 录 回 家 和 父 子 离 别 的 琐 事 。 而是 要 吐 露 一 种 对 父 亲及 失败 了 的父 辈 的 怜 惜 和 敬爱 。感 情 体 验 , 是 散文 的 内在 结 构, 有 了它 , 就 可 以 天 马 行 空地 起 草 。这 一 点 不 能 不 明 朗 和 确 定 。 有 了散 文 的 内在 结 构— — 感 情 体 验 . 只 要 再 明确 外 在 结 构 的核 心 就 可 以 写好 散 文 。由此 , 我 们 说 散文 是 最 自由 的文 体 。 散 漫 如水 , 手 法 灵 活 。只要 弄 清 以上 几 点 , 写 真实 自我 及 由此 生 发 的个 性 口语 、 感情体验和细节描写, 就 掌握 了散 文 写 作 的要 领 。

论散文的意境创造

论散文的意境创造

论散文的意境创造意境创造,是指通过语言的艺术手段,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情境和氛围,使读者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氛围。

在文学作品中,意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散文中,通过意境的创造,更能够深入读者心灵,留下深刻印象。

下面,我将从字句运用、情绪刻画和艺术形象等方面,探讨如何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字句运用是创造意境的一个重要环节。

散文的语言需求是简洁明了,但过于简约也会让文章单薄无味,对于意境创造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在选择句子表达的时候,除了注重句式的多样性,还要注重语言美感。

例如,可以用一些委婉的词语来描述一些悲伤和痛苦的情感,比如“流泪”,“神伤”,可以用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性词,比如“明媚的阳光”,“苍凉的雨声”,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更好地创造出意境。

情绪刻画是创造意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散文作为一种表达个人情感的文体,情绪要素在其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

创造各种情境的难点在于情绪的渗透和情感的表达。

在情绪刻画上,语言应该具有情感的色彩,语言应当具有画面感、音乐感和感性味。

通过对人物的内心世界的透彻描写以及事物的意象化,于读者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

例如,可以用一些情感深沉的词句,比如“黯淡如泪”的夜色、“淡雅如梦”的画面,来刻画内心情感,情感颜色越深,心灵共鸣也就越高。

艺术形象是创造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通过艺术形象,赋予作品以更多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更好地呈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境。

例如,可以通过艺术手法来创造场景,比如用艺术手法表示一种美好的境界,并用艺术技法来加强这种美好,通过艺术手法来表现人的内心活动,优美的形象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

总之,意境的创造需要用心,需要多方面的考虑和努力,它是作品的精华和灵魂,是能够产生深刻感动的根本条件。

要塑造一个美丽的意境,必须在字句运用、情绪刻画、艺术形象等多方面下足功夫,才能绘就一幅深入人心的艺术图画。

意境创造是文学作品中重要的艺术手段之一,这种技术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入迷和沉迷其中。

散文的艺术与意境

散文的艺术与意境

散文的艺术与意境散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以其自由的叙述方式、抒发情感的力量和精细的语言表达,往往能够给读者带来深刻的触动。

散文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创造出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沉浸在作者建构的世界中,领略其中的美感和思想。

本文将探讨散文的艺术特点以及如何通过意境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一、散文的艺术特点散文以自由的叙述方式为基础,注重写作的艺术性。

首先,散文强调情感表达,通过感悟生活的细节,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

其次,散文注重语言的优美与表达的准确性。

作者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词语和句式,以及巧妙的修辞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再次,散文以真实性和现实性为基础,力求通过真实细致的描写使作品更具生命力。

最后,散文注重构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场景,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观察,展现出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二、散文的意境构建散文中的意境是作者借助语言和艺术手法创造出来的一种美感和思想的传达。

意境通过描写细节和情感的抒发来构建。

首先,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散文能够营造出一种宁静或浩渺的情感体验,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

其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描写,散文能够呈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独白,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再次,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散文能够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和现象,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最后,通过艺术的虚构和叙述手法的运用,散文能够创造出一个独特的世界,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情感冲击。

三、散文的意境传递散文的意境传递是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将自身的情感与思想传递给读者的过程。

首先,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生动的语言,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于事物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其次,作者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的描写,抒发自己对于世界的思考和理解,引导读者去思考和感悟。

再次,作者通过意象的运用和寓言的手法,创造出象征性的艺术形象和情节,使读者在触动情感的同时,能够从中领悟到更深层次的人生哲理。

最后,作者通过叙事的手法和情节的展开,将读者从现实逐渐带入到虚构的世界,使读者能够从中体验到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拓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散文的意境美及创设
意境是作者依照自己的审美意识,将深邃的立意、真挚的情感融合到独特的艺术之中所创造的一种和谐、完整的艺术境界。

它是主观与客观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境的统一。

“意”是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是作者经过提炼取舍而创造出来的渗透作者感情的景物和生活画面。

散文是一种以意境取胜的文体,意境优美与否,是分辨散文格调高低、艺术感染力大小的一个重要依据。

美的散文意境一直是古今文学家孜孜追求的美学最高境界。

一、散文的意境美
1.写实之美。

散文是尚真的艺术,是一种自由多样、关注真实世相的文体,描述的多为真人真事、真景真物。

就物境而言,散文是趋向于实境表现,着意于具体的、真实的客观景、境的描绘。

其意境发端实境,而又回归实境,即从实境而生情发意,而后又借助于融情融意的实境描写来创造意境,追求一种“真力弥漫,万象在旁”的艺术美感。

而诗歌鼓励想象和虚构,在强调整体上符合生活真实的同时,又要求与客观实际保持一定的距离。

因而,散文意境大多是“有我之境”,诗歌为“无我之境”。

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作者在用家庭灾祸设置好父亲送子远行的背景后,描绘了父亲送子的几个场面,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行动。

徐志摩的小诗《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需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诗中有我而无我,有你而无你。

诗歌意境给人以“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的美感,而散文意境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

2.销魂之美。

散文情真意切,景为实景,情为实情,其意境是作者内心情感最自然、最熨贴的寄托,或悲,或喜;或愤,或爱,始终让读者的灵魂激动不已,在颤栗中提升了审美品味。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中的秋没有着墨于丰硕、成熟、收获,而是以一种怡然的心态,写秋的宁静深远的况味。

一烟在手,独对黄昏,在一片宁静、惬意的氛围中,作者的思绪如白色飘渺的烟雾,悠然地飘忽着,如无缰的野马,秋的温润便在心中悠悠无羁地荡漾开来,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内蕴、古色苍茫的过来人,成为烟上的红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带一股熏熟的温香,散发着一种纯正的意味深长的气息。

郁达夫《故都的秋》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穆木天《秋日风景画》通过对故
乡、天津卫、日本的吉田山等一幅幅秋日风景画的追忆,表达了对战争、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憎恨。

无论是秋的哪一种意境,作者的真挚情感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3.意蕴之美。

对散文意境而言,“境”为绿叶,“意”为红花,散文意境美的内核在于意蕴。

一篇好的散文,读者阅读时总会被文中浓浓的情感所俘获,而在阅读之后,总会余音绕梁,浸入遐思,彻悟人生。

《秋天的况味》中的秋被比作雪茄、鸦片、用过二十年的烂字典、用过半世纪的书桌、一块老气横秋的招牌,甚至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徐吟的声调。

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蕴在林语堂的笔触下从容潇洒,充满了睿智。

读罢不禁让人掩卷长思,秋之丰腴亦人之丰厚。

“人的一生无论成败,他都有权休息,过优哉优哉的日子”,这既是林先生的人生格言,也是读者的人生感悟。

4.磅礴之美。

散文的意境较之诗歌就显得颇为大气。

从意境的表现形式看,诗歌讲究形式格律,较多约束;散文行文随意舒展,自由自在。

诗歌受篇幅字数的限制,受声律的约束,在意境的营造上往往不能舒展,多采一枝一叶,一虫一鸟,取其一点以传神。

而散文格局开阔松散,笔法自由灵活,相对而言具有较为宽广的尽情纵笔的天地,其意境潇洒奔放。

泰戈尔把诗比作一条小河,意境像小河流水,被音韵格律的两岸夹住,只能在固定的河床内流动;而散文则是沼泽,天开地阔,一片散漫。

从意境的表达内容看,诗歌是浓缩的、具体的,散文是宽泛的、兼容并包的。

散文是一片广袤的沼泽,可以使鲜花与野草任意滋长,可以包容大情大理,也可以包容小感小意。

在散文中,大痛大感,大彻大悟可以寄情寄意,点滴之得,些微之感,也可以信手拈来,寄寓物景。

智者之思,哲人之理可以用散文意境蕴涵,芸芸众生的一己之思、一时之感,也可以用散文来表现。

从意境的审美风格看,诗歌委婉蕴藉,凝练含蓄,散文明白晓畅,亲切自然。

诗歌所要吟咏的对象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一般不作正面的明确的描写,而采用托物写景,象征暗示等手法间接地表现出来,意在言外,“若即若离”。

而散文的意境贵在不隔,贵在能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直接把握客观世界的本相。

二、散文意境的创设
1.直观生动,以形建境。

散文的意境不是虚构的,而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抓住动情之物,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是意境创造的根本。

感情的产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或缘事而发,或触景而生。

同样感情的表达也必须寄情于景,寓情于物,有意无境或意大境小,都将使抒情流于空泛。

吴伯箫的《记一辆纺车》,正是由于作者非常具体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延安军民的“纺线”中体现出来的“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这一高尚思想境界,这辆纺车才具有特殊意味,才造成了一种
直观的审美效果。

《荷塘月色》文中“月光、荷塘、青雾”,构成了一幅完美的画卷,给读者以直观的感受。

日月星辰、春花秋果,万事万物都可以促使作者生情,一粒小米,一辆纺车,一块丑石,一个背影都会寄托某种深邃的情感。

因此,营造散文意境的关键是作者能否对生活动情,以动情之物搭建意巢。

2.善于寄托,突出寓意。

散文中的意与境是辩证关系,无境则意失去了依托,而无意则境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

因此,境的搭建是为了托情达理。

如鲁迅《秋夜》中的夜空会躲闲,色厉内荏,狡诈阴险;枣树也有感情与知性,直而往上,不屈不挠。

如此,自然景致完全在作者的主观世界中异化变形,构成独特的意境之美。

若实现情与物,理与物的完美结合,就要找准二者的结合点。

结合点必须是作者感情的触发点、凝聚点,是情与景的连接点、契合点,也是创造意境的着力点、落脚点。

同是写蜜蜂,杨朔《荔枝蜜》的结合点在蜜蜂酿造的“蜜”上,而秦牧《花蜜与蜂刺》的结合点却在蜜蜂的“刺”上。

由于结合点不同,使得两篇文章的意境大异其趣。

3.预制空间,展开想象。

没有想象便没有诗歌,没有想象便没有散文的意境。

想象越丰富,则意象越鲜明;想象越活跃,则感情越深挚,越是物我两忘。

在创设散文意境时,不要用物将境填满填实,要留出足够的空间,在进行具体描述时,必须对思路和笔路加以控制,有意识地留一些空白,或舍去比较明显的过程与结果;或裁掉那些不难想见的细节与场面,或有意略去情思沸点,创造一个给读者富有启示性的最高灵境,使读者能充分调动想象力,悟出作品的深远哲理,从而使作品实现以有形表现无形,以有限表现无限,以实境表现虚境这样一个具有哲理高度的“化境”。

如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英雄路为什么荒芜了?成吉思汗当年的情景如何?作者有意不作交代,而读者恰恰透过这些空白,感受到其中的氛围与情调。

4.语言优美,工于表达。

好的意境必须通过好的语言来实现。

散文的语言不要求华丽,更不能堆砌词藻,但要求具有朴实之美,所选的词、所用的句要能够突出形象,能够构成优美的意境,在语言表达上可以动用一切辞格,只要对构建意境有用便可拿来。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轻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一个“泻”字突现了月光普照大地的动态形象,一个“浮”字写出了雾的由下至上慢慢扩散的轻盈之态,一个“笼”字,声调轻柔,与后面“轻纱的梦”相配合,使境界顿出。

再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在朱自清的笔下“香味”变成了“歌声”,让嗅觉转化为听觉,既形象,又有韵味。

此外,在意境的创设上还可使用各种表达技巧,如虚实相生,动静相依,抑扬相间等。

营造一篇散文的意境要视具体的情、景与作者所欲传达的意而定,不能千篇一律,拘泥于某一章法,要在变与不变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彰显意境的魅力,从而感染读者。

参考文献:
[1]张可佳.浅谈散文意境的创设[J].绥化学院学报,2008(2)。

[2]陈剑晖.散文意境的特征及其构造[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薛礼成.散文感悟:境界再创之思[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2)。

[4]祝德纯.散文创作与鉴赏[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