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

对中国画山水意境美的探析中国有着积淀超过千年的传统文化,其中象形文字的发展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文字,另一支就是绘画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绘画艺术中的山水画逐渐脱离人物画而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分支。
画家主要通过概括的写意手法来再现自然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及精神内涵,追求心与物象相结合的境界。
中国绘画艺术有着超出形象之外的独特的意向表现,所以意境便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
中国画的意境创造应当遵循“天人合一”的规律,也应当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
一、意境美的思想基础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占据着相当分量的比重,是艺术创作与鉴赏的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
意境主要指的是艺术作品审美境界的虚实结合与情景交融,它超越了具体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承载着画家的个人心境、人生感悟以及对自然中万物的感悟。
唐代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这里的“意”就创作对象而言是指审美客体的精神气韵与内在本质,就画家主体来说,就是画家自身的情思与实践体验,二者有机统一,形神兼备。
意境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中国画家把意境作为重要范畴提出来的时间晚于文学,是以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明确使用了“境界”一词为发端的。
在唐代以前,画家的侧重点都在绘画技法研究上,比如东晋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南齐谢赫的“取之象外”、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出的“凝意、得意、深奇”等,他们提出的主张都更加偏向于个人创作的主观意向方面,都未提及意境,但这都为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正式提出意境的概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唐志契认为可以通过画的意境与神韵美窥探中国山水画独有的魅力。
山水画的意境体现在对景物虚实的把控上,虚实相生、错落有致的笔法和技巧能赋予画面景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氛围。
每个画家在作画之前的立意都有所区别,将情景与意境融会贯通后便会产生不同的山水性情,形成不同的笔墨风貌。
不论是气势磅礴还是山明水秀的景象,经过不同画家诠释出或磅礴崇高之势、或锦绣典雅的意境之后,都能带给观者美的享受。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它不仅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更融入了画家的情感、思想与哲理,成为中华文化传承与交流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从起源、特点、价值以及与其他文化的交流等方面展开阐述。
一、中国山水画的起源与发展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岩画和壁画,这些早期的绘画作品已经表现出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画科。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开始寄情于山水,山水诗、山水画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唐宋时期,中国山水画逐渐成熟,出现了如王维、董源等山水画大师,他们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1.自然之美:中国山水画以自然景色为题材,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秀美。
画家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自然景物的形态、质感、光影等细节表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是崇山峻岭、江河湖海,还是草木花石、飞禽走兽,都在画家的笔下变得生动而富有生命力。
2.情感之美:中国山水画不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寄托。
画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灵性与情感。
不同的山、水、树、石等元素都寓含着特定的情感与意蕴,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3.哲理之美:中国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画家通过描绘山水,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山水画中的空间布局、构图形式、笔墨运用等都蕴含着深奥的哲理,给人以启迪和智慧。
4.笔墨之美:笔墨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所在,通过笔墨的运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
山水画的笔法千变万化,墨色层次丰富,既有浓淡干湿的变化,又有轻重力度的掌握。
画家通过笔墨的挥洒,表现出山水的气韵生动和形神兼备,使观者感受到笔墨的独特魅力。
5.气韵生动:中国山水画强调“气韵生动”,即画面要具有活力和生命力。
颜景龙《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茺的世界,而是追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是《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像许多画家那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摘要中国山水画的意境是由三个基本构成因素所体现出来的,即:真实、具体的空间境象;意象统一,情景交融的空间境象;高度的艺术手法所强化的使观者继续再创造诱发媒介。
山水画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艺术成就很高,在中华民族传统绘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那么,究竟什么是意境呢?意境一词,最早见于诗论,在画论中出现则相对较晚。
山水画的意境说,似乎可以视宋人郭熙的《林泉高致》为其发端。
其后,意境便被作为衡量中国山水画艺术的品评标准。
至明代笪有光的《画筌》中第一次使用了意境一词,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进一的发挥,之后明清两代画论中,对意境范畴中的一些问题进一步有所阐述,其中不少精辟见解构成了我国山水画论中的意境理论。
那么意境就可以定义为:作者在绘画创作中通过时空景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合后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总之,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情与景的结合,写景即写情,在这种有机结合中,山水画表现出一种十分鲜明的、可以给人以启示和想象的自然景象,同时又包含着深厚、耐人寻味的意蕴。
正是这样的意蕴和境象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中国山水画独具特色的境界。
它不仅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
关键词: 山水画构成因素意境传统一、山水画意境的理论构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大自然的美好景致与人的想象相结合,是意境形成的根源。
春山如笑,夏山积翠,秋山如妆,冬山似睡;泰山雄伟,华岳险峻,峨眉神秀,衡岳苍翠⋯⋯大自然人格化的特征,给予画者深刻的启示。
清人黄钺就总结了前人经验,概括出意境的二十四种品位特征:气韵、神妙、高古、苍润、沉雄、超脱、纵横、淋漓、简洁、明净、空灵、韵秀⋯⋯较为全面地阐明了以气韵生动为主的自始至终气脉相连,生生不息的意境特征。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所著的《诗格》中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三境说,最早提出了意境的概念。
简析中国绘画审美之意境美特征——从宋元文人山水画看“意象”

的。 如 画 论 提 出 的传 、 范宽据传
身, 中国 艺术 与 西方 艺术 最大 的不 同就是 其传递 出的“ 道” 体现为作 品的意境美 。中
3 . 宋 元 时期 山 水 画 的 发 展 五代 画家荆 浩说 过 : “ 似者 得其 形 , 遗
国 的书 法与绘画在很大程度 上是融会贯通 其 气 , 真 者气 质俱盛 。 ” 北 宋 时期最具代 表 参考 文献 :
系。文章对宋元时期文人 山水 画从发展到 兴盛进行 了梳理和分析 , 就道 家“ 清静 无为” “ 天人合 一” 的思想对山水画 中意境 美特征 的影
响 进 行 了 简 单探 讨 。 关键 词: 意 境 关 山水 画 宋 元 时 期 文人 画
前 言
立, 而其 成熟 与高峰 期是 崇文抑 武且 清新 者 带来的情绪感 染效果 。
间 的必 然联 系
” 由此足 可看 出以“ 元四 胸有成 竹” 后才得 以创造完美 的意象。另 欲 借 玄窗学静 禅。 在 后 印象 派 出现之 前 , 西 方绘 画创作 “ 为首 的 当时文人 受道 学与禅 的影响 颇 北 宋黄休复著《 益州名 画录》 , 把画分为 家” 题材 无论 是现 实存在 的还 是虚构 的 , 总是 外 ,
一
见矣。 ” 这就 是强调 画家 除 了要具 备审美 的 趣 味的领 导权 自然 就 落到这批 文人 手 中,
“ 嗟余 百岁强半 过 , 要从足够 的角度 、 广度 和深度去“ 取之” , 在 期 。倪 瓒在 诗 中 自述 :
、
中 国绘 画艺 术 与传 统 文化 之 眼光 与心胸 , 还要 亲身去观照 自然 山水 , 更 因而元 代是 文 人 画真 正 兴 盛并 转 变 的时
如果说 山水 画在 宋代 还可谓形似 与神
形容水墨山水画意境的诗句

形容水墨山水画意境的诗句一、水墨山水画的魅力水墨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展现出深远的意境和内涵。
下面是一些形容水墨山水画的诗句,以展现其魅力所在: 1. 青山翠竹悄然淡,水墨画意境生动。
2. 水山相映,诗行之间流动。
3. 墨色山水,画意深邃难穷。
二、形容水墨山水画意境的诗句水墨山水画以其独特的笔墨和构图方式,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变化的水墨展现出神秘而又动人的意境。
以下是一些形容水墨山水画意境的诗句: 1. 山水如幻,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 幽谷幽花,流云流水,愈发显得古朴幽雅。
3. 每一笔墨,皆有灵气;每一景物,皆有生命。
4. 山峦起伏,水波荡漾,美轮美奂的画面让人陶醉其中。
三、水墨山水画与诗意结合水墨山水画与诗意结合,相辅相成,互为光彩。
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唯美而又真实的世界,让人们在诗意与画意的交融中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超越。
以下是一些形容水墨山水画与诗意结合的诗句: 1. 山静水静,心静如水;诗意渐起,随墨舞动。
2. 诗行如笔墨,潇洒自如;山水如诗意,出奇制胜。
3. 用心书写的诗行,与用墨勾勒的山水画相互呼应,以独特的方式传达着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四、水墨山水画的意境表达方式水墨山水画以其独特的意境表达方式,将观者带入画中世界。
以下是一些水墨山水画意境的表达方式: 1. 活泼的线条:水墨山水画中的线条富有活力,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山水的形态和特质。
2. 空灵的水墨:水墨的运用给山水画增添了神秘和虚幻感,使其更具诗意。
3. 重复的构图:水墨山水画中常常重复使用某一元素,如山脉、水波等,以增强画面的统一感,并强调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
4. 纯净的色彩:水墨山水画通常以黑、白、灰为主,以极简的色彩展现出浓厚的意境,给人以深深的冥想与思考。
五、水墨山水画的艺术价值水墨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一些水墨山水画的艺术价值: 1. 创造独特的艺术语言:水墨山水画通过独特的笔墨表现方式,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汇,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山水画 文艺描述

山水画文艺描述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山川、树木、云雾、水流等元素为创作主体,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和情感。
山水画往往采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构图方式,将画面分为近、中、远三个层次,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粗细、构图的虚实等手法,表现出山水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在近景处,画家们常常描绘出细节丰富的山石、树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在远景处,则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墨色渲染,表现出山水的壮阔和深远。
在山水画中,云雾的描绘也是一大特色。
云雾缭绕在山间,给人以神秘、梦幻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
画家们通过墨色的浓淡和线条的虚实,将云雾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置身于其中。
水流是山水画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
画家们通过描绘溪流、瀑布、江河等水流形态,表现出水的动态美和静谧美。
水流的描绘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内容,也增强了画面的动感和生命力。
总的来说,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瑰宝。
它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同时也传递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阅读附答案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颜景龙①中国山水画可谓是中国人情思中最为厚重的沉淀。
历代山水画家在画面中充分表现笔墨气韵的同时,更注重意境美。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
我们欣赏画时,时常为其内含的艺术魅力所吸引,为画外之意、弦外之情所陶冶、所感染,这就是意境美的作用。
②中国山水画的空灵之美,是山水画艺术的主要审美趣味形式。
空灵之空为静,为虚,为无;空灵之灵为灵气,为实,为有。
空和灵是对立统一的。
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茫茫寒江,一叶孤舟,渔翁独坐,钓丝飘浮,微波之外,皆是空白,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简淡的意境。
空灵之美一方面使画家在意境构成上获得了充分的主动权,打破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的局限,另一方面也给欣赏者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想象的天地,使作品中的有限的空间和形象蕴含着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
③中国山水画的外象之美不仅表现在画作本身,也包括画作以外的无限性,即“画外有画”。
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所说:“中国绘画所表现的精神是深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限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
”山水画是一种哲理的最高境界,它不追求繁芜的世界,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是一种摆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从元朝的倪瓒,明清时期的石涛、董其昌等的山水画中我们所看到的不只是绘画的语言符号,更重要的是画家内在的精神追求。
④中国山水画的诗意之美,是中国绘画历来所提倡的。
不论《春山烟雨》还是《春浦帆归》,只看画题,就会觉得诗意盎然。
诗意之美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意境。
真正山水画中的诗境,体现在画的构思、章法、形象、色彩的诗化,诗情与画意交融。
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诗画的一致,是中国山水画家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唐人王维以诗人的学养彰显画家的气质,在文学和绘画领域揭示了诗与画的关系,从而提出了山水画意境表现中的一个准则——画中有诗。
比如他的作品《江山雪霁图卷》,画面上虽然没有谁许多画家样题上或多或少的诗词字句,却富有诗的意境⑤中国山水画中所具有的那种空灵美、外象美、诗意美的意境既是画家创造的终点,又是观者再创造的起点,是画家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摘要】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就是其意境,体现的是一种美的境界、是作者从大自然中探寻美,用绘画来影响和感化人的心灵、性情和品格,又用“景”间接暗示。
品味传统中国山水画,需要综合体味山水画的文化品味和意境效果。
意境,是作者的情思与景物、生活的有机融合,是作者的修养在画面上的综合反映,更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美探寻“美”
一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现在“不似之似”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体系的精髓,它凝聚着中国山水画艺术的精神,也是绘画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
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绘画是否具有意境,这是评价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中国山水画讲究神似,苏东坡曾题诗:“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中国山水画不仅有形,而且还有神,不应单纯地追求形似或神似,而应两者结合,以形似为前提,神似为目的,是手段,目的在于“似”,才能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才是有意境美的作品。
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家正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欧阳修曾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
”
这里的“不画形”、“忘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即在掌握形似之后的一种“意象变形”。
这种变形意在抒情和表现人生,目的是“得似”、“神似”、“得意”、“传情”。
而石涛则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
”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成为了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
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
“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象只是写实的,而追求“不似之似似之”。
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似”。
作者常常是把他在现实中看到的具体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形状,来寄托自己的情意,从而诞生作品。
以形写神的花鸟画中,客观对象的表现,后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而作者主观的感受则渗透于客观对象的形神之中,同样在写意画中,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也多半不是客观现象的神,而是作者主观为神,元僧觉隐说:“吾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
”
二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现在“画中有诗”
对于中国山水画来说,写意便是抒情、便是诗意,“诗者,志之所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足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的诗、歌、舞本来就“三位一体”,后来又加上书法和绘画,可以说是“五位一体”。
无论是什么样的“情”都要通过“形”,“形”是“情景交融”的“景”,也就是意境。
清代美学家叶燮说:“画者形也,形依情则深;诗者情也,情附
形则显。
”苏轼也强调“诗”与“画”在创造审美意象方面的共同要求,他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他在评价王维的的画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点出了画的意境、道出了中国山水画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构造的艺术方法,诗画互补,使得意境更加深远。
苏东坡说的:“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道出了中国山水画的绘画意识和创作方法,即写意的艺术观和意境的艺术方法。
“画中有诗”即是画有诗的意境、画的诗化、画的文学化。
中国山水画,自顾恺之始标志着文人进入画坛,也酿就了中国山水画的诗化特质。
诗的特征是丰富的想象和感情的抒发。
写意更是中国山水画最本质的艺术观,它是画家对于时代、民族、社会、自然等一切的深邃体察。
中国山水画先有工笔后有写意,而写意的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工笔,它们虽然是两个不同的画体,却都遵循着一个共同循则:即要表达作者心中最真实的感受,让看画之人能与作者感同身受。
“既雕既凿复归于朴”是说繁琐的加工调配,还不如朴素、单纯、大方好。
因此,中国山水画用色主张单纯、明快、清新、朴实,保持原色美为好。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诗、书、画、印为特征的固有程式的应用。
人们在品味传统绘画时,多能体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文人雅士又常采用画中题诗的方式来强调绘画意境的表达。
诗、书、画、印的综合性画面,体现了传统绘画的多重审美效果,在视觉欣赏上呈现出丰富的画面效果。
对于题画诗,苏
东坡曾留有名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体现在“真实性上”
意境是我国艺术的独特审美意识。
中国的花写画中,特别是文人画中,往往把画的对象人格化,更提高了审美的意境,这在四君子画中尤为明显。
以梅、兰、竹、菊象征人们的崇高品格,它首先是作者自己的品格替身,或冲寒先发、或幽谷自香、或劲傲冰霜、或冷艳傲霜,人们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发现了这些坚强刚毅的品格,从审美意义上来说,它不但已经超出现实美的范畴,而且也超出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文人画对人品在画中的反映其为重视。
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窥意境而运斤。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沉吟视听之区,流连万象之际。
即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
”中国艺术的意境都是与作者紧密相联的,是与情感相交融的,即是作者想象改造和感情浸润的记忆表象,在审美的意境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是作者经过一悉锤炼、升华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审美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山水画的精髓之所在。
中国山水画之所以经久不衰,不单单在于用笔、技法,更重要的是在于作者所要表达的的思想境界。
于是常常有人品即画品之说,赋予自然山川以人的品格,这乃是中国山水画借物抒情、借景言志的优良传统,由于追求的不同,则反映出作者各个审美皆趣与人生理想。
无论是怎样的信息,都可谓
是人在自然中对自身的观照,是自然生命和自我生命的升华。
由于人的品格不同,不同作者反映在画中的意境,就有了品格的差异,这便是同一题材在不同作者笔下迥异共趣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艺术生命之源来自如下方面:一是自然的生命,宇宙的生命,可叫做天源;二是自我的生命,也可叫做心源。
正如唐代张操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说明造化便是自然的生命,心源便是自我的生命,但无论是天源还是心源都是对自我生命的展示,都表达作者的一种感受,表达作者此时的心境及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