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制度

合集下载

淡水养鱼的管理制度

淡水养鱼的管理制度

淡水养鱼的管理制度一、饲料管理1.1 饲料种类:根据鱼种的不同,选择适合的饲料种类,包括颗粒饲料、粉末饲料、片状饲料等。

1.2 饲料投喂:按照每种鱼的饲料投喂量,每日定时准确投喂,避免过量或不足。

1.3 饲料质量:选择高质量的饲料,确保营养均衡,避免加工和贮存过程中出现变质。

1.4 饲料浸泡:对于某些鱼种,如幼鱼或者口感较差的鱼,可以事先浸泡饲料,提高摄食率。

二、水质管理2.1 水温控制:根据鱼种的需求,控制水温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因水温过高或过低导致鱼只惊慌或生病。

2.2 水质检测:定期检测水质,包括pH值、氨氮、硝酸盐等指标,保持水质清洁和稳定。

2.3 换水频率:根据鱼只种类和密度,合理安排换水频率,避免水质恶化。

2.4 运动气泡:添加适量的运动气泡装置,增加水中溶氧量,提高氧气供应。

三、疾病防控3.1 观察鱼只:定期观察鱼只的行为和外表,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3.2 分隔隔离:对于病态鱼只,及时将其隔离,避免传染给其他鱼只。

3.3 使用药物:对于疾病的处理,选用专业的药物,按照药物说明进行处理,避免用药过量或不当。

3.4 清洁消毒:定期清洁和消毒鱼缸和配件,避免细菌滋生。

四、环境管理4.1 光照控制:根据鱼只种类,合理控制日照时间,避免过度光照造成伤害。

4.2 适宜栖息环境:为鱼只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如水草、遮蔽物等。

4.3 温度控制:保持环境温度稳定,避免温度波动导致鱼只适应难度。

4.4 废气处理:及时清理废弃物,避免废气对水质的影响。

五、管理记录5.1 饲料记录:记录每次投喂饲料的数量和种类,掌握鱼只的食欲情况。

5.2 水质记录:记录每次水质检测的结果,及时发现水质问题。

5.3 疾病记录:记录任何一只鱼只的生病情况和处理过程,为下一步防控提供参考。

5.4 环境记录:记录环境变化和管理措施,做好长期监测。

以上是淡水养鱼的管理制度,希望可以帮助到需要的朋友们。

家里养鱼日常管理制度

家里养鱼日常管理制度

家里养鱼日常管理制度一、养鱼器材的选择和保养1. 养鱼缸的选择:选择适合鱼类生长的容积大小的养鱼缸,确保鱼儿有足够的空间活动。

养鱼缸的材质要选用透明的玻璃或塑料,保持水质清洁透明。

2. 水温控制:根据鱼类的习性和需要,适时调节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对鱼儿造成不良影响。

3. 过滤设备的清洁和维护:定期清洗过滤器,保持过滤系统的正常运转,保证水质清洁。

4. 水质检测:定期检测水质,保证PH值、氨氮含量等参数在正常范围内,必要时进行适时的处理。

二、养鱼日常管理1. 饲料投喂:掌握鱼类的生长发育需要,适时投喂适量的饲料,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水质污染。

2. 鱼类养殖:根据不同种类鱼类的习性和需要,合理安排鱼缸中的鱼类养殖,防止鱼类之间发生争斗。

3. 定期疏水:定期更换部分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新鲜,避免水质长时间积累导致的水质污染。

4. 养鱼记录:定期记录鱼的生长情况、水质参数等信息,分析和评估养鱼效果,及时调整养鱼管理策略。

三、鱼类疾病防治1. 预防性药物投放:在水质正常的情况下,定期投放预防性药物,保护鱼儿免受细菌、寄生虫等感染。

2. 疾病发生时的及时处理:一旦发现鱼类出现异常行为,如食欲不振、游动异常等,应及时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鱼类隔离:如果鱼类出现严重疾病,需将其隔离治疗,以免影响其他鱼类的健康。

四、家庭养鱼的注意事项1. 定期清洗养鱼缸和器材,避免水质污染。

2. 饲料投放要均匀、适量,避免过度喂养。

3. 定期更换鱼缸内的水质,保持水质清洁、新鲜。

4. 注意观察鱼类的生长情况,及时处理异常状况。

5. 饲料存储要干燥、通风,避免发霉变质。

五、家庭养鱼的益处1. 增加家庭乐趣:养鱼可以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情趣,增加家庭的乐趣。

2. 净化家庭空气:水族箱中的水草可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家庭空气。

3. 美化家庭环境:水族箱中的鱼类和水草可以美化家庭环境,增加家庭的舒适感。

4. 增加家庭照料意识:养鱼需要定期照料,可以增强家庭成员的照料意识和责任心。

池塘养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池塘养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池塘养鱼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池塘养鱼生产的安全和稳定,保护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养鱼生产效率,加强安全管理,制定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池塘养鱼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规范。

第三条本制度是安全生产管理的法规依据,是公司安全生产活动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第四条池塘养鱼生产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应严格按照本制度规定的要求执行,确保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第二章生产设施管理第五条池塘养鱼生产企业应在合法、安全、环保的基础上,完善养鱼设施,确保设施的完好、安全、有效。

第六条养鱼池塘的建设应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环境评估、规划设计,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要求进行建设。

第七条养鱼设施的维护保养工作应定期进行,发现设施存在问题时,应及时修理,确保设施的安全可靠。

第三章生产作业管理第八条养鱼生产企业应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和操作流程,确保养鱼生产作业的有序进行。

第九条员工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范,不得违章操作。

第十条在养鱼生产作业中,应加强水、电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的稳定运行,预防事故的发生。

第四章安全防护管理第十一条池塘养鱼生产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安全防护制度,提供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装备,确保员工的安全生产。

第十二条养鱼生产企业应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

第十三条池塘养鱼生产企业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时,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整改。

第五章应急管理第十四条养鱼生产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和救援队伍,进行定期的应急演练,提高企业的应急处置能力。

第十五条养鱼生产企业应加强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和使用,建立安全使用制度,确保危险化学品的安全存放和使用。

第十六条养鱼生产企业应配备应急救援设备和药品,建立完善的医疗救治措施,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第六章安全生产责任第十七条养鱼生产企业的领导对安全生产负有全面的责任,应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水族馆鱼类饲养管理制度

水族馆鱼类饲养管理制度

水族馆鱼类饲养管理制度一、前言水族馆是一个供人们观赏各种鱼类和水生生物的场所,为了确保鱼类的健康和安全,鱼类饲养管理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水族馆鱼类饲养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鱼类饲养环境1. 水质要求(1) 温度控制:根据鱼类种类的不同,确保水温在合适范围内,通常在26℃至28℃之间。

(2) pH值控制:保持水质中pH值处于稳定范围,适应鱼类生活的要求。

(3) 水池过滤:采用合适的过滤设备确保水质清洁,避免各类污染物对鱼类的伤害。

2. 氧气供应(1) 安装适当数量和位置的氧气喷射器,保证水中含氧量充足。

(2) 定期检查氧气供应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及时修理或更换故障设备。

三、鱼类饲养管理1. 饲料供应(1) 选择适合鱼类种类和年龄的饲料,保证其营养均衡。

(2) 定时定量喂养,在鱼类需要的时间段提供足够的食物,避免过度喂养或不足喂养。

2. 疾病预防与控制(1) 定期检查鱼类是否有异常症状,如食欲减退、变色等,及时发现疾病迹象。

(2) 对疑似患病的鱼类进行隔离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播到其他鱼类。

3. 维持鱼类群体稳定(1) 鱼类群体大小适中,避免过度拥挤造成鱼类之间的争斗和压力。

(2) 对繁殖的鱼类进行及时的分离,保证鱼类种群的平衡和健康发展。

四、游客观赏与管理1. 游客教育(1) 提供鱼类知识的展示板和导览手册,向游客普及养鱼知识。

(2) 增加观赏鱼类的标识牌,提供详细的鱼类信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鱼类。

2. 游客行为管理(1) 设置观赏区域,并加强监控,禁止游客触碰水池和鱼类。

(2) 定期组织巡视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

五、紧急事件处理1. 水池漏水(1) 发现漏水立即停止漏水源,并将受影响的鱼类转移至其他容器中。

(2) 及时修复漏水部位,恢复正常的鱼类饲养环境。

2. 饲养系统故障(1) 发现饲养系统故障时立即报修,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2) 在维修期间,确保鱼类的安全转移和饲料的正常供应。

养殖鱼类日常管理制度

养殖鱼类日常管理制度

养殖鱼类日常管理制度一、生态环境的管理1.1、水质管理:定期监测水质状况,保证水中氧气含量充足,PH值稳定,温度适宜,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低于安全标准,保证养殖鱼类的健康成长。

1.2、水体清洁:定期清理残饵、鱼粪等杂物,保持养殖水体清洁卫生,避免疾病传播和鱼类生长环境恶化。

1.3、水肥管理:定期添加优质水肥,促进藻类生长,提供鱼类营养来源,保证养殖鱼类的养分需求。

二、养殖水域的管理2.1、养殖密度控制:根据鱼类品种、生长阶段和饲养方式等因素,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拥挤导致疾病传播和竞争加剧。

2.2、放流管理:定期检查放流设施是否完好,确保放流顺畅和安全,避免鱼类逃逸或异常死亡情况发生。

2.3、疫病预防:建立健全的疫病监测和防控体系,定期检查鱼类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减少养殖损失。

三、饲料管理3.1、饲料配方:根据不同鱼类种类和生长阶段,科学配制饲料,保证鱼类各项营养需求的满足,促进生长发育。

3.2、喂食频率:根据鱼类品种和生长阶段,制定合理的喂食计划,避免过度喂食或饥饿导致的生长不良。

3.3、饲料量控制:控制饲料量,避免鱼类过度摄食造成水体污染和浪费,降低养殖成本。

四、养殖设施的管理4.1、网箱管理:定期检查网箱是否完好,修补破损,避免鱼类逃逸或被掠食。

4.2、投饵器管理:确保投饵器正常运转,投饵均匀,避免鱼类争抢和过度进食。

4.3、水泵和氧气机管理:定期检查水泵和氧气机是否正常运转,保证水体氧气充足,提高养殖效率。

五、健康养殖管理5.1、养殖记录:建立完善的养殖记录系统,记录鱼类生长情况、饲料投放量、水质检测结果等重要数据,便于监控养殖环境和鱼类健康状况。

5.2、定期检查:定期对鱼类进行健康检查,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防治,保证养殖鱼类的健康成长。

5.3、人员培训:对养殖人员进行健康养殖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确保养殖效益和鱼类健康。

以上就是对养殖鱼类日常管理制度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养殖者更好地管理和经营养殖鱼类业务,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小河养鱼管理制度

小河养鱼管理制度

小河养鱼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小河养鱼的管理,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水域资源,保障小河水体的可持续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小河养鱼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原则,实行分类管理、全面监控、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

第三条小河养鱼管理应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确保水体水质、水量满足鱼类生长繁衍的需要,保持生态平衡。

第四条小河养鱼管理部门应当加强监测、评估和科学研究,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鱼类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捕滥捞,保护和恢复鱼类资源。

第五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小河养鱼的管理和监督,制定并完善管理制度和政策,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水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六条小河养鱼管理应当注重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域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第二章管理机构和责任第七条小河养鱼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明确管理职责,加强管理力量,提高管理效率,做好小河养鱼的规划和保护工作。

第八条小河养鱼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水域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制定鱼类资源的调查和监测计划,开展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研究。

第九条小河养鱼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监测体系,实施全面监控,及时掌握水域资源的变化情况,提出保护建议和措施。

第十条小河养鱼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水域鱼类资源的管理,制定管理规定,并建立鱼类资源的档案和数据库,做好监管和管理工作。

第十一条小河养鱼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保护措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过度开发和滥捕滥捞,保护和恢复鱼类资源的生态平衡。

第十二条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小河养鱼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推动小河养鱼管理的开展。

第三章养鱼行为规范第十三条养鱼者应当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有健康证明、合格资质、完善设施和设备,进行合法养殖鱼类。

第十四条养鱼者应当及时上报养鱼情况,接受管理机构的检查和监测,配合管理机构做好鱼类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十五条养鱼者应当按照规定的饲养密度和饲养标准,养殖目标鱼类,保护并恢复自然鱼类资源。

鱼场养殖规章制度

鱼场养殖规章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鱼场养殖生产管理,提高养殖效益,保障养殖产品质量安全,促进鱼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鱼场所有养殖生产活动。

第三条鱼场养殖生产应遵循科学、合理、高效、安全的原则。

第二章养殖基地管理第四条养殖基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优良、交通便利、环境适宜的地区。

第五条养殖基地应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确保养殖区、饲料区、加工区、办公区等功能区域明确划分。

第六条养殖基地应建立完善的养殖设施,包括鱼池、饲料储存设施、饲料加工设施、增氧设施、排污设施等。

第七条养殖基地应定期进行消毒、杀虫、灭鼠等防疫工作,确保养殖环境安全。

第三章养殖品种选择与繁殖第八条养殖品种应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水质和市场需求的优势品种。

第九条养殖品种的繁殖应采用科学的繁殖技术,确保繁殖成活率。

第十条养殖品种的选育应注重提高品质、抗病性和适应性。

第四章养殖技术管理第十一条养殖技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负责养殖技术的指导、监督和实施。

第十二条养殖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养殖技术规程,包括放养密度、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

第十三条定期对养殖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质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四条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控,发现病害及时隔离、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第五章饲料管理第十五条饲料应符合国家饲料质量标准,选用优质饲料原料。

第十六条饲料加工应符合卫生要求,确保饲料质量。

第十七条定期对饲料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饲料营养成分稳定。

第十八条严格饲料储存管理,防止饲料霉变、污染。

第六章养殖生产记录与档案管理第十九条养殖生产过程应详细记录,包括放养时间、品种、密度、饲料投喂量、水质变化、病害发生情况等。

第二十条建立养殖档案,对养殖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养殖决策提供依据。

第七章安全生产第二十一条养殖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规定,确保人员、设备安全。

第二十二条定期对养殖设施进行检查、维护,确保设施正常运行。

第二十三条建立应急预案,应对突发事故,减少损失。

水库养鱼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水库养鱼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水库养鱼日常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水库养鱼日常管理,提高渔业生产效益,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水库渔业养殖技术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类水库养鱼生产活动,从事水库养鱼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制度。

第三条水库养鱼日常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保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库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二章渔政管理第四条水库管理机构应设立渔政管理机构,负责水库渔政管理工作。

渔政管理机构应加强与库区农场、乡村组织的联系,教育职工、村民遵纪守法。

第五条渔政管理机构应加强对水库渔业资源的监管,制止非法捕捞、电鱼、毒鱼、炸鱼等行为,确保水库渔业生产稳步发展。

第六条渔政管理机构应定期开展渔业资源调查和监测,掌握水库鱼类种类、数量、分布等情况,为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章防逃管理第七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防逃设施,定期检查拦鱼设施,发现损坏及时补修。

特别是在汛期排洪时,要加强拦鱼设施的管理,减少逃鱼现象。

第八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加强水库水质管理,保持水质良好,为鱼类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

第四章鱼病预防第九条水库管理机构应选用优质、大规格的鱼种,做好鱼种进库前的药液消毒或注射疫苗等措施,预防鱼病发生。

第十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定期对水库进行消毒,消灭病原体,防止鱼病传播。

第十一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鱼病监测体系,发现鱼病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避免鱼病暴发。

第五章科学捕捞第十二条水库管理机构应根据水库的地形、地貌以及鱼类活动规律,采用赶、拦、刺、张等联合捕渔法捕捞成鱼。

第十三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定期进行集中捕捞,采用大拉网等捕捞工具,选在冬、春季进行。

第十四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合理控制捕捞强度,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六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十五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确保水库水质、水量、生态环境的稳定。

第十六条水库管理机构应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防止污染事故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鱼制度
1、鱼种质量养鱼制度
2、提早放养通常在春节前后放养,具体时间依照各地气候而定,最晚也应在开食前或水温10℃左右放养完毕。

3、合理放养在生产中,应根据池塘条件、饲料供应情况、鱼种的种类和规格以及管理水平等多方面来决定放养密度,放养鱼种的密度直接关系到成鱼的产量的高低。

4、放养量的确定在了解了放养鱼种的基本要求后,根据要求确定具体放养密度。

5、根据历年来的成活率,产量和成鱼规格,进行适当的调整,确定放养量。

6、计划产量、养成规格、鱼种规格、养殖成活率的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确定合理的放养量。

饲料管理制度
1、饲料来源投喂的饲料必须来自经检验检疫机构备案的饲料加工企业,并符合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的要求。

禁止使用标签不规范和成份不清的饲料及饲料添加剂。

2、饲料运输选择天气晴朗时运输,每批次饲料检验合格证须带回备案。

3、饲料储存应储存于通风、干燥的仓库中,仓库具有防鼠、防虫、防水等设施。

堆放整齐,垛与垛之间保留一定的空隙,确保饲料不发霉、变质。

4、饲料使用根据鱼体各生长阶段需要,准确使用、避免浪费而污染水质。

使用遵循先进先用的原则,若有霉变等迹象则不得使用,应另行处理。

5.做好记录并建档保存。

投喂管理制度
投饲喂养是加速鱼的生长和提高其产量的保证,在养殖过程中,为了确保饲料及时供应,合理安排,应做好全年的投饲计划。

投喂饲料的要点是“四定”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

1、定点定点投饲是鱼养成固定位置摄食的习惯,也便于检查鱼吃食情况、清理食场、进行消毒和鱼病防治,也对提高饲料效率有很大意义。

2、定时根据对饲料的需要,及时充分的供给,也要根据季节的变化调整投饲时间。

春季,投饲时间要早。

秋季,投饲时间要晚。

在生长季期,天气正常时,每天投饲应相对固定,一般每天投饲2-3次。

放养密度大的池塘,应根据鱼类摄食情况增加投饲次数。

3、定质基本要求是保证饲料的质量,所投喂的各种饲料必须清洁,无腐败变质。

精饲料不宜浸泡太久,对拌好的混合饲料最好当天投喂。

4、定量定量的基本要求是鱼摄食适量、均匀,防止过多或过少。

这对降低饲料系数,使鱼类正常生长,减少鱼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具体投喂数量,应根据鱼种大小、重量,水温高低、天气变化和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温差变化较大时,投饲量要减少。

如遇鱼病发生时,应减少投喂量,病情严重时应停止投饲。

鱼病防治管理制度
一、现场调查
1、了解鱼出现的各种异常情况。

2、了解水质和环境情况。

3、了解饲养管理情况。

二、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1、病原、鱼体、池塘、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

2、鱼病发生的因素:a、生物因素b、理化因素C、人为因素d、水质因素e、体质因素。

三、鱼病的防治方法
1、加强养殖场水库的水质监管。

2、提高鱼体抗病力。

3、控制和杀灭病原体。

4、严禁使用疾病防治禁用药(素)。

药品管理制度
1、遵守国家有关药物管理规定,不存放和使用国家、输入国或地区禁止使用的药物。

2、使用的药物必须标明其有效成份,禁止使用标签不规范和成份不清的渔药。

3、药品必须存放于专设药品仓库,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4、使用时,养殖技术人员凭处方用药,药品由质量监督员发放,并有存放记录。

5、在专业技术人员指导下,正确使用药品,做好使用记录。

6、定期对存放的药品进行检查,严禁使用过期药品。

7、对药品的包装物要集中统一销毁,严禁到处乱放。

8、对意外原因造成污染的水源所生产的产品要通过检测,并将该产品按次品处理。

9、避免用金属器皿盛装药品,使其性质发生变化,降低药效,发生毒副作用。

10、对易燃易爆的药品要分开存放,注意安全。

环境卫生管理制度
1、养殖基地场区环境卫生必须符合省检验检疫局及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无污染源,包括工业污水、生活垃圾、废水、农药等。

2、场区空闲地带不得堆放有害于养殖场的其他杂物,不得建造有碍养殖卫生环境的设施。

3、保持良好的水体环境,进排水按渠道严格分开,不断完善进水、排水、消毒设施。

4、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确保水中悬浮物、PH值、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总磷、氨态氮等指标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

5、定期对场区周边环境进行检查,避免污染源进入养殖区域。

6、经常清理养殖场的草丛杂物,保障道路畅通。

7、操作人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投放饲料、药物人员,生产工具,操作前后应将手进行清洗消毒。

8、养殖区和生活区要充分隔离。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1、严格按照国家“无公害养殖技术”操作程序生产。

2、做好苗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3、做好下塘前的苗种消毒工作。

4、池塘要提前7天清塘进水。

5、按期检测水质,观察投饵及生长情况。

6、投喂管理要坚持“四消、四定、四看”的原则
四消:池塘水体、鱼苗鱼种、饲料食台、工具消毒。

四定:定点、定位、定质、定量。

四看:看季节、看天气、看水质、看食性。

7、合理放养,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养殖档案记录。

8、做好鱼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

9、在养殖过程中,出现鱼病、死鱼要及时捞出,集中处理,避免病原体传播,使用器具要及时消毒。

养殖日志制度
1、为确保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及可追溯性,必须对养殖工作进行日志记录。

2、对养殖水体的鱼苗放养情况做好记录,积极组织开展养殖人员的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质量。

3、质量监督人员定期检查审核日志记录,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4、发现重要疫情等要及时上报相关负责部门,积极制定解决方案,做好防疫准备,并做好详细记录。

5、生产日志主要内容包括:池塘编号、苗种投放量、天气、水温、水深、透明度、饲料投喂量、投喂时间、鱼药的使用和效果。

日志要有专人负责记录,建档保存。

捕捞运输管理制度
收获前先检查用药情况,若使用了药物,看是否符合停药期的规定。

在运输过程中,应对运输车辆、工器具等进行清洗和消毒,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的防腐剂和保鲜活剂,确保水产品不受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