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
政治: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政治: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堂探究:想一想。
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变革的作用。
江泽民对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进一步展开·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江泽民强调要选择那些对科技进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技术项目进行自主攻关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技术产权;要在高起点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研制、开发和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为此,国家要在不断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总之,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车。
◇课堂练习:被誉为“当代毕舁”的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从1975年起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
他立志要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1代激光照排系统。
他埋头苦干18年,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选项是( )A.江泽民: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政治:3.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教案(人教版4)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创新的作用和内容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分析结合现实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3)通过分析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树立辩证的思维观念、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念(2)初步树立公民要为创新作努力的观念,为民族进步而创新【课标要求】【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创新的作用教学难点:创新的作用【教学方法】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说明创新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教学过程】导入:北京时间2011年10月5日,苹果前行政总裁乔布斯逝世,终年56岁。
乔布斯凭敏锐的触觉和过人的智慧,勇于变革,不断创新,引领全球资讯科技和电子产品的潮流,深刻地改变了我们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
很难用一个词来概括苹果,但是如果用一组词概括的话,“创新”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对创新坚定甚至偏执的追求,使得苹果公司日前以约3370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创新不仅对于一个企业如此重要,对于我们社会也是如此.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l、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举例】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唐。
帕尔伯格说:“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新时代。
”袁隆平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将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大贡献【举例】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把人们带进了信息时代.人们通过联网的计算机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各种所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迅速传送信息。
网络拉近了世界各地的距离,使得地球变得更小了。
表明科学技术的创新对人类社会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举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未来的5-10年,将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1)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2)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不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思想政治④必修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

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创新的作用[教学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教材内容分析]本框内容通过分析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基本观点,承接上一框题内容,谈了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说明了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课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分工收集反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事例及我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
)[教学过程]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创新的作用明标自学:(学生带着疑问自主学习,并完成练习册填空)1.课本从几个方面把握创新的作用2.创新对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3.创新怎样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4.创新怎样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合作释疑一:(组织学生在明标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本P78 探究题王选当代毕昇的事例.思考: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合作释疑二:(组织学生在明标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课本P79 探究题人类几种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思考:人类的思维方式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
点拨拓展: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板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进步的历史充分说明了“科技进步的实质就是创新”。
科技的进步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创新使得科技进步,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新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新技术使人类有能力将更多的事物纳入自己劳动对象的范围,甚至生产出新型的原材料供人类使用。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案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案(新人教必修4)第十课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重点和难点】重点: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探究1:XX年1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技与创新的关系是怎样的?科学技术是如何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探究2:XX年1月30日正式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推进乡镇机构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如何看待我国的农村综合改革?为什么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新?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探究3: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恩格斯的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探究4:XX年1月5日,“第五届中国文化产业新年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这对于更好地增强全民族的创新意识,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文化条件和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的发展是通过什么实现的?为什么说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归根到底与创新密切相关?【巩固提升】【学习过程】【导学设计】一、选择题.创意可以说是日本动画片成功的一个重因素。
人教版必修4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课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课型:新授课班级:时间: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①识记创新在民族进步中的作用②理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⑵能力目标:①提高归纳和分析能力,如归纳创新的作用②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采用多种途径如通过收集筛选报刊、书籍、互联网上创新的事例,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③利用教材设计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表达能力⑶情感态度价值观①体验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成果,相信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政党②关注我国最新的科研成果,体会科技创新在民主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树立科学意识,积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③通过理论学习,树立创新意识,立志创新,勇于实践。
教学重点:创新的作用教学难点: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搭设平台,多媒体展示四大发明图片【师】中华民族四大发明在世界发明史上熠熠生辉,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具有蓬勃创造力的民族,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可见创新的重要意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板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讲授新课:【师】浏览教材,创新有哪些社会作用?【生】速读课本,宏观上找出创新的作用。
(设计意图:无论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还是十八大的理论创新是都是中华民族创新秉性的重要见证,用它来引入新课可以提高民族的自豪感的同时明确了本课的主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让学生宏观浏览教材有利于学生提纲挈领把握观点,提高其归纳概括能力,养成好的规范语言的习惯。
)互助学习,合作探究【师】我们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角度论证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探究活动一:我国从1999年设立国家科术奖,每年奖励在科学技术领域有创造性贡献的公民和组织,2016年的最高奖项由谁获得?看视频(播放视频“天河一号”、“于敏院士”)结合教材78页第一段内容思考:①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创新)②天河一号和于敏院士得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科技创新)③社会生产力由生产工具,劳动者,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上述事例是如何体现科技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高中政治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政治教案

(2011·安徽文综)下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把握事物的联系,利用客观规律
B.坚持实践的观点,重视直接经验
C.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究事物本质
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板
书
设
计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创新的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学生讨论回答: 科技创新
学生活动:邓小平
学生活动:学生说出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学生活动:做好相应的知识补充
学生活动:犹太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他能够开动脑筋,去做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所以能够成功。
学生活动:做好相应知识拓展
学生活动:做好相应标记
学生活动:根据上以知识的学习,学生总结创新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做练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考链接
(高考考点)
创新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
创新的作用;创新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与
教学准备
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等
教材 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必然的、无条件的
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④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A、① ② B、③ ④ C、① ③ D、② ④
学生活动:说明在生产发展中,不能照搬照抄,而必须进行技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理解创新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列举实例,运用相关原理说明创新推动了社会进步,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和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创新的深刻理解,认识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使学生牢固树立创新意识。
[教材内容分析]本框内容通过分析创新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的巨大的推动作用,强调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这一基本观点,承接上一框题内容,谈了创新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从实践层面上说明了创新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要求。
本框设计了三目:第一目——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这一观点:创新实现科技进步,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广阔的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目——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以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作用论证了这一观点。
第三目——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难点是理解“创新推动人类思维的发展”。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前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分工收集反映创新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人类文化的事例及我国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成果。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探究一]多媒体展示不同时代纺织机的图片材料:纺织业的发展与纺织机的发明和改进英国产业革命从纺织业开始。
纺织分纺纱和织布两个环节。
1733年,约翰•凯发明了飞梭,改进了织布技术。
1738年,约翰•惠特和路易斯•保罗发明滚轮式纺织机。
织布速度变快而纺纱速度显得慢了。
1765年,纺纱工、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锭子垂直放置的“珍妮机”。
学案14: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中国高铁在发展过程中,有效推进了土木工程、动车组成系统、运行控制系统的技术创新和服务管理模式的创新。通过系统创新,中国高铁在赢得国民信任的同时,也逐渐赢得国际信誉。截止2014年底,中国高铁运营总里程超过1万6千公里。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①要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②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③新事物的力量总是强大的④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方法、技巧总结】
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具体讲它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与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古代科技相对应的是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与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则是辩证的思维方式。
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③通过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④通过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参考答案
一、1.创新
2.生产工具 素质 劳动对象
想一想 不能。表述太绝对了。
二、1.理论创新
2.制度 科技 文化
判一判 错误。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而不起决定作用。
想一想 能不能说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____________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通过理论创新推动________创新、________创新、__________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判一判 理论创新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方式决定着人的思维方式,实践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一、教材分析
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记:创新的社会作用;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从几个角度分析的,如何分析的。
2、能力目标:学会用创新的知识分析和认识事物的能力;通过学习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使学生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初步具有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自己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坚信创新是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意识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辨证法的否定观和唯物辨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创新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有差距。
哲学是抽象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哲学术语、今本概念、原理、方法论学生理解不透,容易混肴。
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生的社会生活并不丰富,只是单一的学习生活,对于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抽象的哲学术语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讲解、记忆,待学生有一定的哲学知识基础后,需要教师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变化并借助哲学思维,才能有直观的认识。
总之,哲学不是靠几个哲学术语、几个哲学原理就能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的。
更重要的靠他自己的社会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把握创新的社会作用的内容、意义。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分若干组,教室内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 (1)不破不立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破和立辩证关系如何?
(2)你能举出历史上创新的例子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创新的社会作用。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
)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虚框内的内容。
教师: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很好,看得出课前认真预习了。
那么我们今天主要来解决这些问题。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的。
重点讲解创新的社会作用原理,强调创新作用的分析,注重分析思路。
多媒体展示探究思考题。
探究二: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制度创新的意义。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虚框内的内容。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一度是困绕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
那么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有何认识?(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不能搞这一套。
)我们党是如何突破这一理论束缚的?(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对传统理论的突破,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变革先导。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这个圈是什么?(深圳经济特区。
)假如没有市场经济理论,深圳经济特区能发展起来吗?(不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率先在沿海地区开辟了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经济特区。
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等其他创新。
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
)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师生总结。
(课堂实录)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给了学生一个感性认识,通过阅读,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拓展了学生哲学知识,提高了学习对哲学的兴趣。
探究三: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即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与之有关的虚框内容思考。
设计意图:本部分知识很简单,引导学生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来掌握。
教师可以用教材专家点评加以总结。
探究四: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创新的结果。
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的徽班。
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吸收了其他杂曲的优点而形成。
)
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与之有关的虚框内容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确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哲学原理,提高生物学的哲学素养,通过学习,具备基本的哲学观点。
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第78-80页的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精讲点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思考: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
参考答案:
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是物质变。
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课堂实录)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它的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的有关知识。
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这一部分,着重找出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教材从几个角度分析的?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
九、板书设计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角度)
创新对科技的意义
(1)科学的本质
(2)科技创新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①更新生产工具②更新了生产技术③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④开辟了劳动对象。
2.创新推动生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1)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2)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1)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
(2)不同实践活动决定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3)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