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果壳中的宇宙》有感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2篇)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果壳中的宇宙》这一书名出于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
它的隐喻是多重的。
哈姆雷特认为:即使把他关在果壳中,仍然自以为是空间之王。
从广义上看,粒子,生命和基本的处境都和果壳类似,尚不清楚的是它们中有哪些自认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这本书先不说其他内容,光说其作者就足以让人们震撼和敬佩的了。
这位作者就是在剑桥大学担任教授职位的史蒂芬·霍金先生。
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学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动。
他就是用这三根手指用鼠标写出了一本本的书,《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是他的代表作。
《果壳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是如何以它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时还说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第二章讲了一种假设。
作者假设时间是有形状的,并通过量子公式验证了这种假设与相对论的理论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说宇宙。
他认为宇宙有许多重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第四章讲了一个预言,预言在超引力的状态下(如黑洞)时间弯曲,我们如何降低我们自身来适应未来;最后两章用宇宙中的各种条件来拟出我们作为生物在时空中旅行的种种可能性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还提出了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虚无等假设。
以上大多数是我通过书里的内容看后整理出来的,要说真的看懂那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
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宇宙的神秘,带给我们的无穷无尽的遐想及众科学家的伟大发现。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2)《果壳中的宇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作者刘慈欣以其独到的思维和深入浅出的叙述风格,将复杂的天文学知识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宇宙之中。
这本书以浩瀚的宇宙为背景,分为四个部分:宇宙的起源、黑暗能与暗物质、宇宙的发展、宇宙的结构。
通过对宇宙学的介绍,刘慈欣以易懂且生动的方式解答了许多人类对宇宙的疑惑,让读者对宇宙的奥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作者以宇宙的起源为切入点,介绍了宇宙大爆炸理论和宇宙膨胀的概念。
高中《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2篇)

高中《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读过这本书,使我又丰富了许多知识。
书中说,空间实际并不是由三维单单构成的。
就像是同学们在很多电视中看到的什么四维空间,黑洞穿越这样的事,这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人们口中常说的“维”其实应该有九或十个。
而三维只不过是空间构成的大方向。
而题目中的“果壳”,则是粒子与核子。
宇宙这个大空间,有许多恒星、行星、银河系、空间的等极为复杂的物质而构成的。
所以,宇宙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空间,它一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向外膨胀。
宇宙中有一个很神秘的东西——黑洞。
从书中的语句里,可以间接地拼凑出一个信息:黑洞有许多个!而这一重要信息也使我想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一部电影有关——“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对所有人来说都很熟悉,也不便我多说了。
其中,据说船长史密斯竟然穿越时空,但他却认为这只是发生在“昨天”的事。
当然,这也许是媒体的炒作,但是,如果说船长史密斯落入海底后穿越了时空呢?是不是就因如此而使他的记忆出现错乱了呢?前面也说过了,宇宙会膨胀。
而为什么会膨胀呢?因为在虚时间中的最简单历史里,宇宙是一个球面,相对于地球,多了两个维。
宇宙确定了们所在的实时间中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宇宙在空间的每一点都相同,所以它在时间中膨胀。
而题目中的果壳:粒子,却会引起很多现象,像预知未来。
一只蝴蝶在东经鼓翼,而就会引起纽约中央公园的巨大雨。
这是《侏罗纪公园》中的情节。
实际:蝴蝶一下回鼓翼时,一大堆其他因素就会影响天气,这就是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的原因,而也是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
”而书中说到的:宇宙的历史是一张在虚时间中存在的曲面。
从而我得出结论:实际上,宇宙是一个扭曲的时空。
所以,它才能有众多空间,与“维”。
上面的虚时间与实时间,便是书开头的与个人时间无关的两个更为复杂的时就。
另一方面的个人时间是:当两个人面对面静止不动时,他们的时间便一致,但如果相互运动时,他们的时间则不一致了。
我也认为霍金最后的演讲十分精彩!他说爱因斯坦说时空不是平坦的,时空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将它弯曲甚至翘曲。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篇一: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在公元2010年9月3日这一天,在下终于读完霍金写的《果壳中的宇宙》了,虽然从头到尾读完一次,而且中间通常一句话要看四五次,最后对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还是要写下我的读后感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要跟之前看过的霍金写的另一本书《宇宙的起源与归宿》联系起来。
因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的万物之理(将所有局部性理论结合成一种万物之理,按霍金的话来讲找到的话,将会是理论物理的尽头、人类的终极胜利)就是《果壳中的宇宙》中提到的M理论(也叫弦论)。
其中M 理论包括0-异型、Ⅰ型、ⅡB、ⅡA、E-异型和11-维超引力。
其中设计的的有11-维超引力、P-膜、M-理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10-维膜、超弦、黑洞。
而M理论中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中心就是现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标。
霍金认为人是生活在10维或者11维的空间里的,但人类之所以未觉察到,可能是因为额外维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在高一物理必修2本书出现过的,普朗克长度为10-33厘米,普朗克时间为10-43秒)或者大到无穷大,所以人类未观察到。
而宇宙处于膨胀之中已经被普遍认可,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和从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辐射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霍金认为,大的额外维蕴涵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胚世界中,一个在高维时空中的4维‘面’或‘膜’中。
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将被限制在这个胚中,所以任何与引力不相关的物理问题就会和在4维时空中的一样。
引力则会弥散到整个高维空间中去。
也就是说,引力随距离的减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计更快。
这样,行星轨道会是不稳定的:行星要么掉到太阳中去,要么逃离太阳逃逸到太空中去。
然而,若额外维在离人类生活其上的胚不远的另一胚处终结的话,这种效应就不会发生。
那么,对于超过两个胚相分离的距离,引力就会如上述像电磁力那样,不能自由地发散开去,而被有效地局限在胚上,并且减小的速率刚好适合于行星轨道。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00字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800字
【篇一:《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这本书先不说其内容,光说其作者就足以让人们震撼和敬佩的了。
这位作者就是在剑桥大学担任教授职位的史蒂芬·霍金先生。
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学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动。
他就是用这三根手指用鼠标写出了一本本的书,《时间简史》是他的代表作。
《果壳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是如何以它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时还说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第二章讲了一种假设。
作者假设时间是有形状的,并通过量子公式验证了这种假设与相对论的理论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说宇宙。
他认为宇宙有许多重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第四章讲了一个预言,霍金先生预言在超引力的状态下(如黑洞)时间弯曲,我们如何降低我们自身来适应未来;最后两章用宇宙中的各种条件来拟出我们作为生物在时空中旅行的种种可能性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还提出了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虚无等假设。
这本书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读了它,让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问题时不会再迷惑。
【篇二: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果壳中的宇宙》这一书名出于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11篇)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11篇)《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11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1我对未来充满了好奇。
依然记得,在师范求学时,跟在好朋友晶的身后,让她给我算上一卦的情景。
心怀喜悦、惴惴和期待的洗扑克牌,再随便抽出一张递给她,然后忐忑兴奋地盯着她并等待她的解说。
她每次都会煞有介事地看着扑克牌,讲给我听,仿佛上面有字一样。
一般情况下,对她的说法,我是深信不疑的,也因为这些结果而高兴或沮丧许久,那份耿耿于怀,至今记得。
人们总想知道自己未来的样子,无论是事业还是情感,或是其他什么。
对于“未来”这个词,想想都神秘,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未知,它始终蒙着朦胧的面纱,似笑非笑地站在你的前方,你往前一步,它就后退一步,你奔跑,它也奔跑,就这样若即若离一直诱惑着你,让你忐忑不安,也心驰神往。
如果今天的你和未来的你相遇,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有人说,我会冲过去,紧紧地拥抱他(她),或者风轻云淡地说一句,嗨,你好吗?原来,你也在这里。
多么诗意,多么令人激动的画面!我们不知来到这个世界以前,我们在哪里,也不知道离开这个世界后,我们要去往何方,因为一个偶然,我们神奇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几十年的光景,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也不过是瞬间划过的流星,但此时此刻,我们真实地存在着。
我应该算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对于这个世界,总是觉得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神秘力量,在操纵着我们,或是冥冥之中有一只大手在掌控着世间的一切。
这绝对不是迷信,我虽不信仰任何宗教,但“举头三尺有神明”,我是无比相信的。
我相信人在做,天在看,所有的好与不好,都是上天给你的历练。
好和坏是可以相互转换,也是相互依托的,在它们的内部有一个核心驱动,这个驱动就是“心念”,事态也会因此发生改变。
通用版《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四篇

通用版《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四篇通用版《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我看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果壳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著。
在看这本书的前言时,我就在于被霍金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霍金这位宏大的科学家,在他22岁时就被医生诊断为萎缩性骨髓侧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
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秃废,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这两年中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他从今便开头努力学习与讨论。
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开头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了,连上楼梯都非常费劲,可他仍没有放弃。
两年转瞬就过去了,可死亡并没有降落到他头上,但他只能在轮椅上度日了,之后又一次手术,不能说话了,可他并没有向病魔屈服,没有向命运屈服,连续他的讨论,最终通过他的努力成为了宏大的科学家,还当上了剑桥高校的教授。
霍金的坚持、勤奋和坚韧拼搏深深打动了我,在这样的巨人面前,我无比惭愧,想想自己平常遇到一点困难就畏惧怕苦,霍金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学的顶峰,难到我们不应当向他学习吗难到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还有什么办不到吗?难到我们不该像霍金一样努力吗?我们应当立刻行动,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成为霍金这样的科学巨人。
通用版《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对于一个中同学来说,我是没有力量从理论内容上去点评科学巨匠霍金的这篇大作的。
但作为一名对科学感爱好的人,我想谈谈我对读完《果壳中的宇宙》的感想。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旧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其次幕其次场。
很难想象,这样一篇科学巨作,是用英国闻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词作为标题启发出关于宇宙的内容的。
果壳,宇宙,多么鲜亮的对比!我们自认为生活在无限宽阔宏大的宇宙里,但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世界,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果壳呢?但人关在这个奇异的果壳中,却依旧可以用思想摆脱禁锢。
不断进展的人类,说不定真能成为无限空间之王!本书开篇先是阐述了爱因斯坦是如何为20世纪两个基本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基的。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1读过这本书,使我又丰富了许多知识。
书中说,空间实际并不是由三维单单构成的。
就像是同学们在很多电视中看到的什么四维空间,黑洞穿越这样的事,这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
人们口中常说的“维”其实应该有九或十个。
而三维只不过是空间构成的大方向。
而题目中的“果壳”,则是粒子与核子。
宇宙这个大空间,有许多恒星、行星、银河系、空间的等极为复杂的物质而构成的。
所以,宇宙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空间,它一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向外膨胀。
宇宙中有一个很神秘的东西——黑洞题目中的果壳:粒子,却会引起很多现象,像预知未来。
一只蝴蝶在东经鼓翼,而就会引起纽约中央公园的巨大雨。
这是《侏罗纪公园》中的情节。
实际:蝴蝶一下回鼓翼时,一大堆其他因素就会影响天气,这就是天气预报为什么有时不准的原因,而也是人们常说的:“蝴蝶效应。
我也认为霍金最后的演讲十分精彩!他说爱因斯坦说时空不是平坦的,时空中的物质和能量可以将它弯曲甚至翘曲。
这也令我的猜想有了一个确切的答案。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2《果壳中的宇宙》是霍金的又一部伟大的作品。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是如何以它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时还说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比如介绍相对论简史,这些内容听了多遍,自然很熟悉。
还有就是里面关于膜的描述,很吸引人。
这里涉及到我们对于空间维数的感知。
二维的人对她们的世界司空见惯,很难理解三维的空间。
对于身处四维时空的我们,去理解更高维度的空间就更难了。
但是想象一下更高维度将是什么样子也是很头疼很好玩的。
第二章讲了一种假设。
作者假设时间是有形状的,并通过量子公式验证了这种假设与相对论的理论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说宇宙。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范文三篇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范文三篇《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范文1 我看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果壳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著。
在看这本书的前言时,我就在于被霍金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霍金这位宏大的科学家,在他22岁时就被医生诊断为萎缩性骨髓侧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
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秃废,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这两年中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他从今便开头努力学习与讨论。
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开头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了,连上楼梯都非常费劲,可他仍没有放弃。
两年转瞬就过去了,可死亡并没有降落到他头上,但他只能在轮椅上度日了,之后又一次手术,不能说话了,可他并没有向病魔屈服,没有向命运屈服,连续他的讨论,最终通过他的努力成为了宏大的科学家,还当上了剑桥高校的教授。
霍金的坚持、勤奋和坚韧拼搏深深打动了我,在这样的巨人面前,我无比惭愧,想想自己平常遇到一点困难就畏惧怕苦,霍金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学的顶峰,难到我们不应当向他学习吗难到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还有什么办不到吗?难到我们不该像霍金一样努力吗?我们应当立刻行动,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成为霍金这样的科学巨人。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范文2 《果壳中的宇宙》是史蒂芬·霍金为其成名著作《时间简史》在2022年写的续篇。
你或许很难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读过《果壳中的宇宙》的前两章后,你便可了解它所基于的哲学原理。
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了解了建立一个统一“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理论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学家为之所进行的探究。
在众多的理论中,弦理论被认为是最有盼望的理论,因而霍金的这本书中投入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什么是弦理论。
弦论假设不存在粒子,而只有弦在空间中运动,一条弦就是一个画在空间中的圈,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
当一条弦随时间运动时,它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根管子。
两条弦还可以结合形成一条新弦,一条弦也可以分裂成两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果壳中的宇宙》有感
充满希望的旅途胜过终点的到达。
我们追求发现,不仅在科学中,而且在所有领域中激起创造性。
但我认为,我们将永远不会停止:我们若不更加深邃,定将更加复杂。
我们将永远处于可能性的膨胀的视界之中心。
——斯蒂芬·霍金在阅读本书以前,我对物理和宇宙的认识完全停留在电影世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中主人翁相信“以太”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代表空虚的信仰;《蝴蝶效应》以导演对“混沌”的认知而塑造剧本。
这本书提及的概念、理论以及推理和应用颇深奥,说真的,我有很多地方地方看不懂,然而它最迷人的地方不仅在于作者深入潜出、绘声绘色地讲授知识,更在于引发了我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不得不提一点,这本书的翻译备受争议。
许多笑话翻译者的人指出《THE UNIVERSE IN A NUTSHELL》的中文译名是《果壳中的宇宙》,按照英语常识而言,这样的翻译是有误的。
不知道是这个译者摆了乌龙,还是他故意想为这本看似晦涩难懂的书增加点平凡可爱的气息。
IN A NUTSHELL的中文意思是简短的描述,解释的。
所以叫《宇宙简史》会比较合适。
不过,在我看来,这样的翻译是合适的,因为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一句话:“即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20世纪的改变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实际,因为基础科学的进步而致使了技术的巨大发展。
然而科学并非万能,它仅仅是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
迷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宇宙起源和命运的认知,时空也不想我们常识中认为的那样简单,弯曲的时空似乎有始有终,似乎。
问题接踵而来,康德提出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科学家也只能运用数学模型巧妙地回避,而非解决。
广义相对论的提出使得时间机器的构想成为可能。
John titor声称自己乘着时间机器从未来世界穿越时空而来,丢下许多瞠目的预言(例如他说2004年的奥运会是最后的一次,也就是说北京奥运开不成)他还公布了时间机器的图纸,似乎有点玄,不过一些科学家说根据这个图纸的原理,的确能穿越时空。
我一头雾水,反正是看不懂。
能在时空中穿越,仅仅想象也妙不可言。
和一般书就是不一样,作者是物理学方面的大师,看不懂是很正常的事。
但我不觉得一定要带着明白些什么的目的来看它,试着以一种孩子的心态来阅读,来想象,书上说到的任何一个实验虽然都带有它的客观性和严谨性,但我们很容易就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那份热爱科学的由衷之情,用许多看似幽默的词句引导着我大脑中任何一丝不确定的猜测和推想。
时间并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它也是宇宙中的一员,只是生为人类,我们还没有类似于了解它、发现它的基因,我相信还有更多的元素是在我们的百科全书之外的。
它们与“苹果落地”一样,都是存在着的逗我们开心的小道具;事实上,我们的生活就是靠它们来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思想缺少不了它们,我猜想,它们也少不了我们的怪异大脑,因为我认为,如果我们不去发问,不去思考,不去辩论,那么这些宇宙理论也不会产生,更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似乎一切都混沌不清。
说真的,我对本书讲述的问题还有不懂的地方,准备读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