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800字
2022年《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精选四篇

2022年《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精选四篇2022年《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近些年来,感到读的书少了,人有些心浮气躁。
前些天,和儿子商议,全家启动了”快乐书虫“计划。
在这种氛围下,我认真拜读了霍金先生所著的《果壳中的宇宙》。
这本书分为相对论简史、时间的形状、果壳中的宇宙、预言未来、护卫过去、我们的未来、膜的新奇世界七章,主要讲得时宇宙和时空,这应该是一本走在科学前沿的书。
非常遗憾的是,我读了一遍半,许多地方仍然似懂非懂,以至于无法详细描述其中的内容。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展现出来的一些科学精神。
最重要的科学精神也许是思想的自由。
本书中一些重要的科学理论都是在缜密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然后经过观测与实验认证成为伟大的真理。
爱因斯坦就是个思想狂人,1900年从一个普通的工业学校毕业,曾经一度找不到工作,但此后5年内连续发表了3篇论文,奠定了其世界大师级科学家的地位。
毕业后短短的5年,无法从事太过复杂实验,我相信他靠的是孜孜不倦的思索,靠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靠的是不盲从"科学权威"的坚持。
如此说来,思想的自由和平等才是学术创新的关键。
虽然霍金先生讲了很多有关时空的概念和科学新名词,这些有许多都是几代科学家研究的成果,我们理应尊重和认可。
但这不妨碍我们开展天马行空的想象。
书上有一个观点,时间会从一个奇点走向下一个奇点,也就是一块最初的粒子可以膨胀成一个宇宙,然后这个宇宙也许会再收缩成一个粒子,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时空。
在我看来,这仿佛有一双无影的手在主宰一切,如果是天地规则,那么这规则又是谁制定的,是本来就如此还是所谓的上帝、菩萨们制定的?科学研究,真的是无穷无尽的,但是世人只要有一颗探索的心,真相也许会被一点点地发掘出来。
近百年是科学技术呈井喷式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许多新的事物和新的生产方式被发现和创造,人们仿佛可以洋洋得意了。
但正如本书的书名一样,我们也许只是生活在一个类似果壳的宇宙中,自以为是空间之王,万物之灵,却不知始终在果壳内徘徊。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一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我是没有能力从理论内容上去点评科学巨匠霍金的这篇大作的。
但作为一名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我想谈谈我对读完《果壳中的宇宙》的感想。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很难想象,这样一篇科学巨作,是用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词作为标题启发出关于宇宙的内容的。
果壳,宇宙,多么鲜明的对比!我们自认为生活在无限广阔伟大的宇宙里,但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世界,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果壳呢?但人关在这个奇妙的果壳中,却依然可以用思想挣脱禁锢。
不断发展的人类,说不定真能成为无限空间之王!本书开篇先是阐述了爱因斯坦是如何为20世纪两个基本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基的。
且不说内容,霍金在字里行间中就表达了对另一位科学巨匠的敬意。
事实上从第一章“相对论简史”,作者都试图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科学的奥秘。
写完了《时间简史》后,虽然获得了成功,但许多人都觉得读不懂。
霍金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与其它科学家进行交流或以此作为授课的教材,更是想把它作为一本通俗的图书,让每个人都能了解一些些科学知识。
所以,霍金继续改进研究,写出了更加通俗易懂的《果壳中的宇宙》。
《果》的前半部分的大片理论看不懂,没关系,第五六章的内容“时间旅行”才是许多人感兴趣的部分。
“时间旅行可能吗?”当我们后悔某件事时,总希望回到过去改变历史。
“时光机”是每个人儿时的梦想,“时空旅行”更是成为了当今影视剧的一大热点。
但真正的时空旅行绝不是想电视剧里那么荒诞离奇的,《果》就为时空旅行的可能性进行了严格的科学论证。
配上精美的插图,你会感到时空的虫洞真的存在。
作者还对人类的未来进行讨论:地球人口暴涨时地球会因摩肩接踵产生的静电而成为一颗“电星”吗?人体之外长大的胚胎能进化成“超人类”吗?还有,外星人真的存在吗?这肯定是每个科学爱好者着迷的论题。
插图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如果只是枯燥的文字,别说是我这么一个学生了,就算是教授级的读了也不会有什么感想的吧。
《果壳中的宇宙》个人读后感范文三篇

《果壳中的宇宙》个人读后感范文三篇《果壳中的宇宙》个人读后感范文天终于读完霍金写的《果壳中的宇宙》了,虽然从头到尾读完一次,而且中间通常一句话要看四五次,最后对内容还是一知半解,但还是要写下我的读后感……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要跟之前看过的霍金写的另一本书《宇宙的起源与归宿》联系起来。
因为《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中提到的万物之理(将所有局部性理论结合成一种“万物之理”,按霍金的话来讲找到的话,将会是理论物理的尽头、人类的终极胜利)就是《果壳中的宇宙》中提到的M理论(也叫弦论)。
其中M理论包括0-异型、Ⅰ型、ⅡB、ⅡA、E-异型和11-维超引力。
其中设计的的有11-维超引力、P-膜、M-理论、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10-维膜、超弦、黑洞。
而M理论中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的中心就是现今研究需要找出的目标。
霍金认为人是生活在10维或者11维的空间里的,但人类之所以未觉察到,可能是因为额外维的尺度小到普朗克尺度(普朗克长度为10——33厘米,普朗克时间为10——43秒)或者大到无穷大,所以人类未观察到。
而宇宙处于膨胀之中已经被普遍认可,因为根据多普勒效应和从宇宙所接收到的微波辐射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霍金认为,大的额外维蕴涵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胚世界中,一个在高维时空中的4维‘面’或‘膜’“中。
强力、弱力和电磁力将被限制在这个胚中,所以任何与引力不相关的物理问题就会和在4维时空中的一样。
引力则会弥散到整个高维空间中去。
也就是说,引力随距离的减少可能比以往的估计更快。
这样,行星轨道会是不稳定的:行星要么掉到太阳中去,要么逃离太阳逃逸到太空中去。
然而,若额外维在离人类生活其上的胚不远的另一胚处终结的话,这种效应就不会发生。
那么,对于超过两个胚相分离的距离,引力就会如上述像电磁力那样,不能自由地发散开去,而被有效地局限在胚上,并且减小的速率刚好适合于行星轨道。
霍金在《宇宙的起源于归宿》中提到,银河系是棒旋星系。
恒星绕银河系中心作缓慢的转动,大约2亿多年转动一周。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1依照霍金的理论,胚在虚时间的历史将决定它在实时间的发展。
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这又对应于在实时间内以暴胀方式永远膨胀的胚。
星系不能在这种胚世界中形成,从而智慧生命也不会出现。
然而,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有点不光滑和偏离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虽然稍低一些,但是却能与实时间中的减速暴胀过程(胚在开始时有一个加速膨胀――暴胀的相,随后膨胀又缓慢下来)相对应。
在这个减速暴胀过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会出现。
有趣的是,这些智慧生命将会创造一种宇宙理论,认识到他们来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圆的4维“膜”。
在读完《果壳中的宇宙》和《宇宙的起源与归宿》之后,有一种感觉。
人类置于茫茫的宇宙之中实在是太渺小了,而且对所存在的宇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完全没有实力实践。
而当中一些妄想要挑战自然挑战宇宙的人类不是太狂妄,太可笑了吗?虽然他们可以说是人存理论决定这个宇宙,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是不能使全世界的人类信服的。
而神创论更是无从谈起,他们想说他们那个万能的上帝么?可惜,亲爱的上帝不是万能的,他能造出一块自己也搬不起的石头么?人类还有很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我相信,事实只有一个,人类在将来,一定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2读过这本书,使我又丰富了许多知识。
书中说,空间实际并不是由三维单单构成的。
人们口中常说的“维”其实应该有九或十个。
而三维只不过是空间构成的大方向。
而题目中的“果壳”,则是粒子与核子。
宇宙这个大空间,有许多恒星、行星、银河系、空间的等极为复杂的物质而构成的。
所以,宇宙是一个没有历史的空间,它一直到现在还在不断地向外膨胀。
宇宙中有一个很神秘的东西――黑洞。
从书中的语句里,可以间接地拼凑出一个信息:黑洞有许多个!而这一重要信息也使我想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一部电影有关――“泰坦尼克号”,这部电影对所有人来说都很熟悉,也不便我多说了。
关于《果壳中的宇宙》的800字读后感6篇.docx

关于《果壳中的宇宙》的800 字读后感 6 篇关于《果壳中的宇宙》的 800 字读后感 1 对于一个中学生来说,我是没有能力从理论内容上去点评科学巨匠霍金的这篇大作的。
但作为一名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我想谈谈我对读完《果壳中的宇宙》的感想。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 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很难想象,这样一篇科学巨作,是用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词作为标题启发出关于宇宙的内容的。
果壳,宇宙,多么鲜明的对比 ! 我们自认为生活在无限广阔伟大的宇宙里,但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世界,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果壳呢?但人关在这个奇妙的果壳中,却依然可以用思想挣脱禁锢。
不断发展的人类,说不定真能成为无限空间之王 !本书开篇先是阐述了爱因斯坦是如何为 20 世纪两个基本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基的。
且不说内容,霍金在字里行间中就表达了对另一位科学巨匠的敬意。
事实上从第一章“相对论简史” ,作者都试图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字传达给读者科学的奥秘。
写完了《时间简史》后,虽然获得了成功,但许多人都觉得读不懂。
霍金写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与其它科学家进行交流或以此作为授课的教材,更是想把它作为一本通俗的图书,让每个人都能了解一些些科学知识。
所以,霍金继续改进研究,写出了更加通俗易懂的《果壳中的宇宙》。
( 个人的确觉得《果》更加通俗有趣,无论是文字还是插图 )《果》的前半部分的大片理看不懂,没关系,第五六章的内容“ 旅行”才是多人感趣的部分。
“ 旅行可能 ?”当我后悔某件事,希望回到去改史。
“ 光机”是每个人儿的梦想,“ 空旅行”更是成了当今影的一大点。
但真正的空旅行不是想里那么荒离奇的,《果》就空旅行的可能性行了格的科学。
配上精美的插,你会感到空的虫洞真的存在。
作者人的未来行:地球人口暴地球会因摩肩接踵生的静而成一“ 星” ?人体之外大的胚胎能化成“超人” ?有,外星人真的存在 ?肯定是每个科学好者着迷的。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4篇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1这本书先不说其内容,光说其作者就足以让人们震撼和敬佩的了。
这位作者就是在剑桥大学担任教授职位的史蒂芬。
霍金先生。
他是一位量子物理学家,他全身上下只有三根手指能动。
他就是用这三根手指用鼠标写出了一本本的书,《时间简史》是他的代表作。
《果壳中的宇宙》的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以及爱因斯坦是如何以它为基础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研究的,同时还说明了霍金本人的看法;第二章讲了一种假设。
作者假设时间是有形状的,并通过量子公式验证了这种假设与相对论的理论是相符的;第三章作者是在解说宇宙。
他认为宇宙有许多重的历史,每一个历史都可以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第四章讲了一个预言,霍金先生预言在超引力的状态下(如黑洞)时间弯曲,我们如何降低我们自身来适应未来;最后两章用宇宙中的各种条件来拟出我们作为生物在时空中旅行的种种可能性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还提出了我们所生活的地方是否虚无等假设。
这本书的内容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读了它,让我再碰到其他奇怪的问题时不会再迷惑。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2我是学文科的,高二起没再接触过物理,此后接触的数学都很浅显。
可我偏偏爱好看科普作品,也许那种似懂非懂,有些类似于陶渊明的“一知半解”?又或许,那种满眼都是知识点,满足了我“开卷有益”的内心需求?无论如何,我是第二次拿起《果壳中的宇宙》。
浩淼的宇宙有无边界?它究竟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每一个曾在夏夜独自仰望星空的人都会想过这个问题。
霍金无疑是现代最有可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
他的文笔相当好,所以他的知名,从很大意义上来说,并非来自于他的学术成果,而是来源于他的这几本科普著作。
吴超英译得也特别好,基本无损原作的魅力。
可惜的是,我确实只能看懂其中的比喻。
呵呵,看懂比喻也就够了,谁也没要求读者用数学重新验算一遍霍金的结论。
他说“泡泡”于“膜”在数学上是等效的就是等效的,他说回到过去的概率接近于零就接近于零。
通用版《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四篇

通用版《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四篇通用版《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我看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果壳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著。
在看这本书的前言时,我就在于被霍金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霍金这位宏大的科学家,在他22岁时就被医生诊断为萎缩性骨髓侧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
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秃废,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这两年中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他从今便开头努力学习与讨论。
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开头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了,连上楼梯都非常费劲,可他仍没有放弃。
两年转瞬就过去了,可死亡并没有降落到他头上,但他只能在轮椅上度日了,之后又一次手术,不能说话了,可他并没有向病魔屈服,没有向命运屈服,连续他的讨论,最终通过他的努力成为了宏大的科学家,还当上了剑桥高校的教授。
霍金的坚持、勤奋和坚韧拼搏深深打动了我,在这样的巨人面前,我无比惭愧,想想自己平常遇到一点困难就畏惧怕苦,霍金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学的顶峰,难到我们不应当向他学习吗难到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还有什么办不到吗?难到我们不该像霍金一样努力吗?我们应当立刻行动,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成为霍金这样的科学巨人。
通用版《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范文对于一个中同学来说,我是没有力量从理论内容上去点评科学巨匠霍金的这篇大作的。
但作为一名对科学感爱好的人,我想谈谈我对读完《果壳中的宇宙》的感想。
“即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旧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其次幕其次场。
很难想象,这样一篇科学巨作,是用英国闻名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戏词作为标题启发出关于宇宙的内容的。
果壳,宇宙,多么鲜亮的对比!我们自认为生活在无限宽阔宏大的宇宙里,但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世界,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果壳呢?但人关在这个奇异的果壳中,却依旧可以用思想摆脱禁锢。
不断进展的人类,说不定真能成为无限空间之王!本书开篇先是阐述了爱因斯坦是如何为20世纪两个基本理论,即相对论和量子论奠基的。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范文三篇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范文三篇《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范文1 我看的这本书名字叫做《果壳中的宇宙》,是由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著。
在看这本书的前言时,我就在于被霍金先生坚持不懈的精神打动了,霍金这位宏大的科学家,在他22岁时就被医生诊断为萎缩性骨髓侧化症,医生说他最多只能活两年。
可他没有像别人一样秃废,他想既然如此,那我就只有在这两年中做出一些有意义的事来,他从今便开头努力学习与讨论。
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就开头感到身体越来越虚弱了,连上楼梯都非常费劲,可他仍没有放弃。
两年转瞬就过去了,可死亡并没有降落到他头上,但他只能在轮椅上度日了,之后又一次手术,不能说话了,可他并没有向病魔屈服,没有向命运屈服,连续他的讨论,最终通过他的努力成为了宏大的科学家,还当上了剑桥高校的教授。
霍金的坚持、勤奋和坚韧拼搏深深打动了我,在这样的巨人面前,我无比惭愧,想想自己平常遇到一点困难就畏惧怕苦,霍金一个残疾人通过自己的努力登上了科学的顶峰,难到我们不应当向他学习吗难到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还有什么办不到吗?难到我们不该像霍金一样努力吗?我们应当立刻行动,努力学习才有可能成为霍金这样的科学巨人。
《果壳中的宇宙》读后感通用范文2 《果壳中的宇宙》是史蒂芬·霍金为其成名著作《时间简史》在2022年写的续篇。
你或许很难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读过《果壳中的宇宙》的前两章后,你便可了解它所基于的哲学原理。
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就了解了建立一个统一“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理论的重要性,以及物理学家为之所进行的探究。
在众多的理论中,弦理论被认为是最有盼望的理论,因而霍金的这本书中投入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什么是弦理论。
弦论假设不存在粒子,而只有弦在空间中运动,一条弦就是一个画在空间中的圈,各种不同的粒子只不过是弦的不同振动模式而已。
当一条弦随时间运动时,它的轨迹不是一条线而是一根管子。
两条弦还可以结合形成一条新弦,一条弦也可以分裂成两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果壳上的密码
《果壳中的宇宙》这一书名出于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
它的隐喻是多
重的。
哈姆雷特认为,即使把他关在果壳中,仍然自以为是空间之王。
从广义
上看,粒子,生命和基本的处境都和果壳类似,尚不清楚的是它们中有哪些自
认为是无限空间之王。
现代量子宇宙学认为,整个宇宙是有一个果壳状的瞬子
演化而来,果壳上的量子皱纹包含宇宙中所有结构的密码。
通过对此书的阅读后,使我看到了宇宙的无限空间,及众科学家的伟大发现。
爱因斯坦的两个基本理论:相对论和量子论。
广义相对论把空间和时间从一个
事件在其中发生的被动的背景转变变成为宇宙动力学的主动参与者。
这就引发
了一个伟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在21世纪仍然处于物理学的最前沿。
霍金教授以他独特的热情把我们带入了奇境里,粒子,膜和弦做十一维运动,
黑洞蒸发并且和它携带的秘密同归于尽,我们宇宙创生的种子只不过是一个微
笑的硕果。
按照作者的思想宇宙是一个不停膨胀的泡泡.或许它会一直膨胀下去,而膨胀的
同是也在不断产生新的事物,也许有天会破裂,破裂后什么空间,时间,都将破灭不
复存在.但我们不需要恐惧,因为世界本身就充满未知.人类才有探索的动力.
读完这本书后,我明白科学其实无处不在。
一些看似不起眼,人人都能做到的实
验,却蕴含了极为高深的理论。
只是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比如将太阳能
完全转化便能供全球烧八十年煤的总量,这样便能极快地化解地球的能源危机;
又比如最新发现的“上帝粒子”希格斯波色子也能够提供一股不菲的力量;还
比如物联网、空间站,一些科学的力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带来便
捷。
正如古老谚语所说的,充满希望的旅途胜过终点的到达。
我们追求发现,
不仅在科学中,而且在所有领域中激起创造性。
我从现在开始便要为这一切做
好准备,努力学习,将来为科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爱因斯坦、牛顿、
史蒂芬•霍金皆是创造出了轰动世界的成就,我想信自己也能,从身边的每一件
小事做起,细心观察,勇于实践。
让我们背着知识的行囊,踏上科学探索的旅
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