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艺术 弗洛姆 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  弗洛姆 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  弗洛姆 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弗洛姆

题记: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前言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3.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只有

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一直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融会贯通起来变成灵感—也就是掌握了艺术的灵魂,才能成为一名大师。要成为大师,除了学习理论和实践外还有第三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目标必须占据他整个身心。这一点既适用于音乐、医学、雕塑—也适用于爱情。这里也许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社会有不少人经常不断地遭受爱情的挫折,却很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人们一方面渴望爱情,另一方面却把其他的东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权力看得重于爱情。

成熟的爱情指得的是在保留自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保持自己个性的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人的爱情是一种积极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冲破人与人之间的高墙并使人与人结合。爱情可以使人克服孤寂和与世隔绝感,但同时又使人保持对自己的忠诚,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本来的面貌。在爱情中出现了两个生命合为一体,却依然保持两体的怪现象。

爱情是一种行动,是运用人的力量,这种力量只有在自由中才能得到发挥,而且永远不会是强制的产物。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回答,实际上却很复杂并有双层意义。十分流行的误解是把“给”解释为放弃,被别人夺走东西或作出牺牲。一个性格还没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贪婪阶段的人对给的理解就是这样。一个“重商主义”的人也准备给,但一定要通过交换。只“给”而没有“得”对他来说就是欺骗。那些基本上是非生产性性格结构的人则会有一种被别人拿走东西的感觉。因此这种类型的大多数人拒绝给予别人东西。而有些人却又把“给”变成一种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认为,正因为“给”是痛苦的,所以应该这么做。给的美德就是准备牺牲,对他们来说,“给”比“得”好这一准则就是意味着宁可忍受损失也不要体验快乐。

有创造性的人对“给”的理解完全不同。他们认为“给”是力量的最高表现,恰恰是通过“给”,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体验到生命力的升华使我充满了欢乐。我感觉到自己生气勃勃,因而欣喜万分。“给”比“得”带来更多的愉快,这不是因为“给”是一种牺牲,而是因为通过“给”表现了我的生命力。

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是你真正个人生活的一种特定的、符合你的意志对象的表现。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使对方产生爱情,如果作为一个正在爱的人你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⑤不仅在爱情上“给”意味着“得”。教师向他的学生学习,演员受到观众的鼓舞,精神分析学家通过治愈他人的病而治愈自己的病也都如此,先决条件是给的人不应该把对方看作是他帮助的对象,而应该同对方建立一种真正的、创造性的紧密关系。

埃 弗洛姆 爱的艺术 读后感

埃弗洛姆爱的艺术读后感 在记忆中,写读后感一直是让我痛苦的事,痛苦的根源在于我读后没有“感”,却为了完成任务硬是要挤出一些感想,总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在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的过程中,我的感受充满心中,每看一部分都会有新的感觉出现。在怕没有感想可写的问题解决之后我又有了新的焦虑。担心我写的不全面,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我的感受,或是让读者误解了作者的意思。这个过程体现了人生的一个剪影,那就是人在焦虑和解决焦虑的过程中成长。 为什么这本书让从来走马观花看书的我,能如此细致的读如此多遍。为什么这本书让从不愿意影响别人思想的我,如此热情的向朋友们推荐。为什么这本书让坚信自己观点的我,能如此快的进入另一个新的世界、新的阶段、新的人生呢?这是因为它从另一个视角给出了与这个社会以及我们给出的定义截然不同的含义。 世界万物发生联系都是双方面的,一方面《爱的艺术》这本书的内容很有能量。另一方面看书的人也为看这本书做好了同样重要的思想准备。是读者与作者超越时空通过书这个媒介进行了思想上的交流。我很庆幸我接触到这本书,同时我也庆幸我是在正确的时间看到了这本书。 我们每个人出生时,是个一无所知的孩子。没有自我的意识,需要通过触摸和破坏身边的东西去学习自己与外界的不同。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自己和母亲是一个整体。在妈妈的帮助下,在自己的努力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分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能力自己去探索大千世界。但是我们的探索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我们看到的主要是使我和其他的人分开的差别。这种差别使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这就是孤独和恐惧的根源。 同人的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如果说身体上的自我意识需要在外界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形成的话。那么思想的形成、独立和分离也是需要帮助和努力的。 我们思想的建立受到很多无形和有形因素的影响,其影响力最大的是母亲、父亲和社会。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母爱使我一方面得到了幼儿维持生命需要的关心和爱护。另一方面母爱使我发自内心的感到活着真好,当个女孩真好。我得到的健康的母爱不仅仅是把孩子看做自己的一部分,自恋的爱。同时,它也是允许孩子和母亲分离,关心孩子成长的爱。我得到的父爱是有一定要求并且宽容和耐心的。所以家庭给予我一个基本健康的人格。之所以说是基本,是因为他们还是有自身的问题,导致我内心的父亲部分发展的更多,我更多的是理智服从原则,却缺少对无条件爱的向往和信任。在此基础上,我开始了自己思想的人生之旅。在路上,相当长的时间我有很多不确信,我的理智使我感受不到思念、爱、责任心等等感情。这些名词在于我仅仅是别人的,我对于它们的态度是相信有,但在我身上什么时候发生,是否会发生都持怀疑态度。我曾一度认为,太过于理智的我今生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是一大憾事,即使是失恋也是我想要的。但是理智又不可能让我去飞蛾扑火。 我是个被垂青的幸运人,慢慢的我有了很多感受和体会。我发现了内心的某些难以形容的感受和书中的爱是那么的一致。这发现让我惊喜和幸福。 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因此他的给同时也包括了使接受者也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在给的行为中诞生了新的东西,给和得的人都会感谢这新的力量。这一点表现在爱情上就是:没有生命力就是没有创造爱情的能力。马克思极其优美地表达了上述思想。他说:"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你同人及自然的每一种关系必须

读书笔记800字《爱的艺术》

读书笔记800字《爱的艺术》 弗洛姆《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下面是搜集的《爱的艺术》读书笔记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对你能够提供帮助。 弗洛姆《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不是对象问题,而是能力问题。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坠入情网”的初始体验同“身在其中”的持久状态这两者的区别。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现代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自然的异化。他已经被弄成一件商品了,将自己的生命力体验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必须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投资。”而忘记了作为人类的本质和终极需要。 弗洛姆提醒我们反思,“被弄到社会网罗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掉他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人,一个只能活一次的人,一个带着失望与希望、悲伤与恐惧,怀着对爱的热望、对虚无与疏离深深畏惧,只能活一次的人?”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麻木和浑浑噩噩的我! 他告诉我们,“对于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全面的回答是要在于人际和谐,在于彼此之间的融合,在于爱。” 他告诉我们,“爱从本质上是应该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对将自己的一生完全托付给对方的决定。爱一个人不仅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这与《圣经》中“爱是恒久忍耐”是一样的意思。

成熟的爱需要以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为前提。爱是一种个人体验,只能由个人亲自为自己体验。我知道,我已有幸了解理论,唯有终身实践,才能接地气,而心平气和,体会爱的真谛。 他提醒我们,“我们在传授知识,但我们正在丢掉对人类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那种只能通过成熟的人、有爱的人的在场才能言传身教的知识。”这让我感叹,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挂羊头卖狗肉者有之、披着羊皮的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劣币逐良币,有品、有德者,为人师表者反而稀缺、罕见,甚至被摧残。 最后弗洛姆再次总结和强调,“谈爱不是说教,实际上是在谈每一个人的终极的显示的需要。这种需要被掩盖,并不等于说不存在。分析爱的本质就是发现它在当今社会的匮乏,以及批评应该为此负责任的社会条件。相信爱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性现象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一个例外的个人性的现象,是一个建立在人类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信念。” 路漫漫兮,吾将勉励为之。 婴孩呱呱坠地,以血缘为密码开启爱的神秘之门。这份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爱是哺育人成长的精神母乳。沐浴在爱的恩泽下,感受着蕴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与光辉,人格之树茁壮成长、茂盛参天。而后播洒下一片爱的浓荫,给亲人、给朋友、给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爱的回馈,完成一度爱的循环。通过爱的交互,清晰对生存、对生命的认知。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 导读:本文《爱的艺术》读后感1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感情无关的古话,却在必须程度上证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1956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但是

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透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潜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此刻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少书中的“感情警句”不断地告诉大家,“世界上总有一个人在等着你”,其实不少任性的年轻人不懂得爱,总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对的人”。 在本书里,弗洛姆也谈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资本主义礼貌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规律,以“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估计自己和对方在社会中的价值,力图做一个交易,此交易即称之为感情。 弗洛姆认为,以上提到的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爱。马克思曾强调过知识和成熟在感情里的重要性,也曾在给朋友的信中谈到,“你就应思考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观点类似,成熟的人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书名:《爱的艺术》 作者:【美】艾.弗洛姆李鸣健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类型:自购书 内容笔记: 第一章爱是一门艺术吗? ·产生在爱这件事情上一无所学的观点的原因 ①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是否能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爱的能力的问 题。 ②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的问题 ③人们不了解“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 ”之间的区别。 ·学会一门艺术的步骤是什么? ①掌握理论 ②掌握实践 ③要把成为大师看得高于一切 第二章爱情的理论 (一)爱情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人是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人对他的单一存在的觉悟,对他短暂生命的觉悟,人意识到身不由就,死的必然,人知道自己的孤独和与世隔绝,意识到面对社会和自然的威力,自己的无能为力。——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他的特殊和孤寂的存

在成为无法忍受的监禁。如果人不能从他的监狱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不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同他人或周围世界结合在一起。他就会疯狂。 ·人——所有时代和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永远面临同一个问题。即:如何克服这种孤独感,如何超越个人的天地,实现人类的大同。 ·达到这一目的(人与人之间的结合)的途径: ①纵欲:特点一方式都是强烈的 特点二需要整个身心的投入 特点三需要不断重复 ②同一组人保持一致:参加者为了使自己属于这一部分人而失去了大部 分个性。 在专政国家中,通过威胁和恐怖手段制造同 一状态。 在民主国家中,人们变成一个模式,因为人们总想通过某种方式实现与他人 的结合,如果没有别的更好的方式,那就只 能采取同一人群的同一方式。 ·要求消除所有差别的倾向&平等概念和实践的密切关系: 平等概念的发展: ◎犹太经书,肯定了人的一次存在性。“谁拯救了一个生命,就等于拯救了全世界;谁破坏了一个生命,就等于破坏了 全世界。” ◎西方启蒙运动哲学,平等是指发展个性的条件。康德认为,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

爱的艺术 弗洛姆 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弗洛姆 题记: 一无所知的人什么都不爱。一无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无价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却能爱,有见识,有眼光……对一件事了解得越深,爱的程度也越深。如果有人以为,所有的水果都同草莓一起成熟,那他对葡萄就一无所知巴拉塞尔士* *巴拉塞尔士(1493-1541),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 前言 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每个人都可以问问自己,你确实见过多少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呢? 对爱情的三个错误看法 1.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能值得被人爱?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采取了各种途径。男子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在其社会地位所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去获得名利和权力,而女子则是通过保持身段和服饰打扮使自己富有魅力;而男女都喜欢采用的方式则是使自己具有文雅的举止,有趣的谈吐,乐于助人,谦虚和谨慎。 2.很多人认为在爱这件事上一无可学,他们认为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他们认为爱本身十分简单,困难在于找到爱的对象或被爱的对象。当代文化是以购买欲以及互利互换的观念为基础。现代人的幸福就是欣赏橱窗,用现金或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他力所能及的物品。爱情的产生往往是以权衡对方及本人的交换价值为前提,我想做一笔交易,那我既要考虑从社会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方值不值得我追求,也要考虑基于我的一目了然的实力以及潜在的实力,对方会不会看中我。在这笔交易中,如同购买地皮一样,对方的有发展前途的潜力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一个商业化占统治地位以及把物质成功看得高于一切的文化中,事实上是没有理由对下列事实抱有吃惊的态度: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也遵循同控制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一样的基本原则。 3.第三个错误是人们不了解“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这两者的区别。如果我们用falling in love和being in love这两个英文搭配也许就能更清楚地区分这两个概念。两个相互陌生的人,当他和她突然决定拆除使他和她分隔的那堵高墙,相许对方,融为一体时,他俩相结合的一刹那就成为最幸福、最激动人心的经历。这一经历对那些没有享受过爱情的孤独者来说就更显美好和不可思议。这种男女之间突如其发的奇迹般的亲密之所以容易发生,往往是同异性的吸引力密切相关或者恰恰是由此而引起的。但这种类型的爱情就其本质来说不可能持久。这两个人虽然慢慢熟谙对方,但他俩之间的信任会越来越失去其奇迹般的特点,一直到隔阂、失望和无聊把一息尚存的魅力都抹掉为止。当然一开始双方都不会想到这点。事实是:人们往往把这种如痴如醉的入迷,疯狂的爱恋看作是强烈爱情的表现,而实际上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女过去是多么地寂寞。 再也找不出一种行为或一项行动像爱情那样以如此巨大的希望开始,又以如此高比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是别的事,人们会想方设法找出失败的原因,吸取教训,以利再战或者永远洗手不干。但因为人们不可能永远放弃爱情,所以看起来只有一条可行的路,那就是克服爱情的挫折,找到原因并去探究爱情的意义。 在这方面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要认识爱情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爱情,就得像学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艺术和技术一样的行动。 可以简单地把学会一门艺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掌握理论,二是掌握实践。只有

《爱的艺术》的读后感

简介 《爱的艺术》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代表作品,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在这里,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也并非通过磨练增进技巧即可获得。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爱是与生俱来的吗?我们是否天生就会爱别人?是否天生就能获得别人的爱?是否就不会在爱里受到伤害?生活中,总是不是的听到人们在抱怨,自己在爱里受了多少多少的伤,有些甚至发狠的说,不再涉足爱。爱,本就是想让人获得温暖、信心、关怀、呵护··世间一切美好,能温暖人心的东西,都应该在爱中获得。但是,我们可会爱?我们可懂得爱?佛洛姆的《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没那么简单,反而是一门需要修行的艺术,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佛洛姆说:爱

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所以,我们大可以问问自己,自己是否真正是有能力爱的人呢? 先来看几个常见观点吧: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爱的问题是一个对象问题,而不是能力问题;"堕入情网"同"持久的爱"没有区别。以上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书中佛洛姆解释得很清楚:人需要爱,首要的是克服孤独感和摆脱孤独的监禁,让自己鲜活和温暖起来。而这一目的只有通过真爱才可能实现。接下来,佛洛姆有讲述真爱的基本要素,他强调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自我的力量是在“给”中体现的,人能在这其中体验自我的美好,就像长大成人的孩子,拿到自己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或者自己开始独立生活,自己对自己负责的惊喜感和兴奋感。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诸如: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的基本要素,它们是所有爱共有的的形式, 我觉得极为经典和喜欢的话语是接下来的一段: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我们大可以想一下,自己心中或者生活

弗洛姆《爱的艺术》讲稿

1开篇:爱是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类苦苦探索的一个问题,是被无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被无数电影所演绎,无数歌曲所传唱的永恒主题,少有人能给爱下准确的定义,却还是有一代代人前仆后继的追随爱的脚步,为爱辛苦为爱忙,为爱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爱很神秘么?父母的爱是需要我们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么? 如果你爱一个人,那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爱他,才是既可以给予对方温暖,又给予自己安全感的一种正确的成熟的爱人的方式呢? 2、请同学们任选上述问题之一回答。 3、本篇课文节选自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弗罗姆的一本著作《爱的艺术》,该书以基于大量的实践观察,从精神分析立场出发,对爱进行了一番与众不同的诠释。 弗罗姆认为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的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 那么,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成长为一个成年人,他的爱的能力是怎样发展的呢?通过这段的阅读,我们可以感受得到, 作者结尾:爱是你走到奈何桥边时,即将饮下孟婆汤时,含泪告别的东西,爱是丘比特射到你身上的箭,是你再辛苦也不想放弃的痛,爱是月下老人系在你脚上的红线,是甜蜜的牵绊。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接受爱,给予爱中学习着怎样去爱,愿每个人都被温暖的爱着,都有着强大而宽广的怀抱去拥抱你爱的人,愿你们爱自己,像爱别人一样慈悲,回馈爱,感激爱,创造爱,散播爱。 父母是生我们的人养我们的人不光给了我们生命,甚至给了我们宿命。我们的基因遗传自父母,我们生长的环境取决于父母,我们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父母,我们人生的许多关键性的转变可能就是在父母无意识中的一句话一个举动中产生,然而对子女富有如此大责任的父母,他们却并不是完美的,驾驶员需要考核后才能上岗,可是做父母缺不需要。于是,我们发现,生养我们的父母可能自己也不是一个具有成熟的爱的能力的人,他们可能是一个焦虑的人,不会妥善的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眉头紧缩地将压力转移到家庭中,他们可能没有广博的知识,也给不了我们优渥的生活,他们可能会打碎我们笃信的美好梦想,会因为一次人生路上的差池而给我们带来永难磨灭的负面影响,会秉持着爱的名义剪断我们的翅膀,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父母也是普通人,而他们给与我们的爱,确实他们力所能及的最好的付出了。所以,尽我们所能的爱他们,陪伴他们,带欢笑给他们,为他们解忧,让他们随着你的成长,可以更进一步的了解这个广博的无尽的世界,共同学习这门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爱的艺术》是美国人Erich Fromm所写。这本书我目前读过三种译本,最早读的是李健鸣翻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之后是萨亦菲翻译西苑出版社出版的,第三个是刘福堂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上译的版本2016年读了没读懂,一个星期后还了,2019年读到西苑的,感受很深刻,被Fromm的观点吸引、教育,又借阅人社版的对比着阅读。上译的译本,译者对这本书中关于“爱”的翻译,有很多地方应译为“爱”译作了“爱情”,我理解“爱情”专指男女间的爱,而“爱”则是广义的,因为翻译的不准确,影响了我对内容的理解,但他的翻译是有温度的,我再重读时被那些精彩段落打动,那是他翻译时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感悟写出来的。西苑的译的要准确的多,读起来很通晓,使我喜欢上《爱的艺术》这本书,但印刷中有几页内容前后重复,出版社校对不严格,是个瑕疵。人社版的翻译的较准确,印刷出版也严谨,但如做人一样,严谨的人往往缺乏些风趣和平易近人,这本书译的是爱的艺术,这个译本少了些“爱”的温度。 全书共四章。 第一章探讨“爱是一门艺术吗?” 很多人不认为爱是一门艺术,认识不到爱是一种能力,以为爱是

自己能否被人爱,是要找到爱的对象,分不清爱情和博爱。爱是一门艺术,和学习其他艺术的过程一样,一是要掌握爱的理论,二是要掌握爱的实践。 第二章“爱情的理论”探讨了爱的作用、父母与子女间的爱、爱的对象。 爱是帮助人类克服孤独感、实现人与人之间统一的方法,纵欲、与集体一致、创造性的劳动都做不到,纵欲只能暂时使人与人统一,与集体一致是一种假统一,创造性劳动是人与物的统一。什么是爱?爱是一种积极的、内心生长出的情绪,爱是给予。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是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悲伤、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他的“给”丰富了他人,也提高了自己的生命感,唤醒了双方内心的生命力,给和得的人都感谢这新的力量!爱的要素除了给予,还有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父母和孩子间的爱,作者认为母爱是无条件的,“我”被母亲爱不需要理由,因为我是我;父爱是有条件的,我要去赢得父爱。一个好的母亲,孩子小时候要爱他,孩子长大独立后仍要爱他,不用母爱羁绊孩子的成长独立。一个成熟的人应既是自己的母亲也是自己的父亲,既有爱的能力,还有理智与判断。

《教育从爱开始》读书笔记

《教育从爱开始》读书笔记一 最近,我认真读了张玉芬老师的《教育从爱开始---冬雪篇》这本书。刚捧上这本书,便让我爱不释手,封面上朵朵雪花犹如老师们纯净的心灵,深深地吸引了我。封面上托尔斯泰的一段话更让我情不自禁地要读完这本书:如果教师只爱事业,那他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如果教师只像父母那样爱学生,那天他会比那种通晓书本但既不爱事业又不爱学生的教师好。如果教师既爱事业又爱学生,那他是一个完美的老师。 这本书分三辑来介绍。第一辑《育而有道》主要讲述育人心得。第二辑《教而有方》主要讲述教学艺术。第三辑《思而有悟》主要讲述教育理念。书中没有深奥的道理,全是一个个来自真实教育生活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令人怦然心动,又不得不深思。 我从一个个教育故事中体会到:教育从爱开始;没有爱的教育是不行的;教育,仅有爱是不够的;教育,更需要爱的艺术。一个真正的优秀教师每天应该琢磨的是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如何把学生带进知识的乐园,让学生真正喜欢自己那一门学科,喜欢上学。 书中有这样一篇文章,讲的是:我刚接手一个新班,进行了一项调查,让学生写出最喜欢的老师和最不喜欢的老师,结果陈明同学毫不客气地写道:我喜欢男老师,不喜欢女老师。一天,陈明竟然拿了一条蛇在班上吓唬其他人。我知道后,毅然走到他面前,故作镇定地说:“把蛇给我!”陈明不敢相信我竟敢拿蛇。我壮着胆子,小心翼翼地捏住蛇的头部,把它放生了。事后,我没有对陈明大发雷霆,而是

真诚地对他说:“我要谢谢你,谢谢你让我变得勇敢。女孩子天生胆小,这是事实,男孩子不但不该嘲笑她,而且应该努力保护她们,这才是男子汉所为。老师希望你成为一名真正的男子汉!”从此之后,陈明变了,变得爱帮女同学,班上有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对于这样一个“无恶不作的坏学生”,张老师没有板起面孔训他,也没有向家长打报告,更没有不闻不问,而是以“爱”为前提,用教师的真情唤起学生“做一个好人”的信心和希望。教师爱学生,是一种天性,也是一门艺术,因为爱既包含着赞扬、鼓励,也包含着批评教育,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为,错误思想,及时给以恰当的批评,及时帮其纠正,更是关爱。张老师用自己的艺术,成功地感化了学生,让学生心服口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教育从爱开始》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没有感人肺腑的的事迹,可是我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师生之爱。字里行间,都抒发了作者本人对爱的理解。这种情感是普通的,却是不平凡的。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书籍所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 “爱”一词最为广博而深奥,但在每个人爱与被爱的生活中,它显得又是那么单纯与具体。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为它无影无形,所以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成为了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如教师对学生的爱,如此平凡,但能让学生深深地感觉到。我认为“教育,

《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五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爱的艺术》读书心得五 篇 在《爱的艺术》这本书中,弗洛姆对爱的诠释不同于一般人,他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下面是WTT整理的几篇《爱的艺术》读后感,供大家参阅。 爱的艺术读后感一:《爱的艺术》读后感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也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也就对葡萄一无所知” 在本书的开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萨斯(德国医学家,自然科学家及哲学家)的这句看似与爱情无关的古话,却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观点,若想获得爱,则需了解爱。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国(后加入美国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保存两者的真理,用对方的原理修正进行另一方的理论,得出最后的综合体。他论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爱、人的异

化、人的解放问题。这本《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自20XX年问世以来已经被译成20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书的开始,弗洛姆即指出,爱是一门艺术,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艺术一样,要学习如何爱就像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先需了解爱的理论,再探讨爱的实践。弗洛姆所讲的爱的实践,绝非一般畅销书中的夫妻情侣“相处之道”,而是就个人自身行为进行的探讨。 可是长久以来,为什么多数人认为爱是不需要学习呢?弗洛姆在书中阐述道,大部分人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前提主要为以下三点:第一,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这样迫使男性取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财富,女性通过修饰仪表健美等来吸引男性;第二,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能力的问题;第三,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这三点真是字字珠玑,就拿第一点来说,现在的八零九零后都是独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关注被爱,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关心对方,熟不知,“握紧拳头,里面什么也没有。张开双手,你就拥有了整个世界。”持有“被爱比爱更幸福”这种言论的人,多数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点,强调爱的对象就像在中国强调“缘分”。不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_读后感范文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_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下面是爱的艺术读后感5篇,请参考! 读完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我想领悟到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的自我价值 并不依附于任何人对我们的评价。让我知道了,爱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核心,但是,爱是什么?我们真的理解爱,甚至真的在爱吗?这本书 的阅读,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博爱、自爱、父母之爱、性爱、上帝之爱等等,更能帮我们 理解自己的生活。理解自我,洞悉幸福完整背后的秘密。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是在于其无偿的给予性,无条件性,不论你身处何地,不论你是好是坏,只要你是母亲的 孩子,你便会得到母爱。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得到,而且也根本无法用努力去得到,无法创造,也无法控制。在母爱中我们是处于被爱的地位的,我们必须学会如何把被爱转变为去爱,转变为创造爱。我们要学会爱也需要学会给予,给予比得到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欢愉,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当人们明白这些时,爱才能变成成熟的爱,“我被爱是因为我爱”。弗洛姆指出:“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是相互依赖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这些态度的集中表现。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够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放弃了获取全力和全知的自恋幻想,并有一种谦恭的态度。这一态度的基础是他内心的力量,单单这股力量就能使他进行真正的、创造性的劳动。”如果没有尊重和认识,那么关心和责任心就会变成对爱人的一种控制。在爱 情里,尊重和认识非常重要。首先认识自我,自己本身要达到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而不 依附或依赖他人;其次,要客观地正视对方,认识他的独特个性,并努力使对方成长,而不是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这才是真正的尊重。 最近几天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受颇多。书中,作者弗洛姆的主要观点是爱是 一门艺术,需要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同时,爱更多的是给予而不是得到。 当今社会所有人都在渴望爱,许多小说、歌曲都在称颂爱,但为什么这个世界有这么多为爱烦恼的人。《爱的艺术》中,弗洛姆就说其实绝多数人没有具备爱的能力,又或者说其实多数人谈的是爱的感觉,谈的是被爱,通过看这本书知道爱其实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从哪里学起,主要有三个重要元素,说起来简单,但想做好并不容易。首先,第一个 需要学习的能力是给予,你要主动的给予,给予很容易吗?其实不是,很多人会说,哦!我 很大方,很慷慨。因为很多人的给予都带有被动,都是因为某个因素促使他在付出,他的 付出其实是有一个更大的目标,希望是要有回报的,这本书里讲的付出是不再需求回报, 没有被动、没有社会压力或者其他什么方面的压力促使他主动给予,主动给予是想要分享,我们可以检查下自己的给予是主动给予,还是被动给予。如果你不能去有主动给予,而是 被动给予,说明你的爱的能力是有限的。第二个能力是关怀。书中说到真正的关怀是

最新《教育从爱开始》读书笔记·汇编

《教育从爱开始》告诉我们教育他人,首先要学会爱他人,有爱才是教育的开始。 暑假前,无意中发现一本书《教育从爱开始》,本想以此打发闲暇,没想到一捧起来便欲罢不能了。感动之余,更多的是感慨。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想到了自己班上的那一群孩子,我也像作者一样深深地爱着他们。 孩子是我们播撒爱的地方。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一直信奉着,亲其师,信其道。 我们无法否认,教师的亲和力,孩子的学习气氛往往和热烈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孩子常常会因为尊敬喜欢某个老师,而有意识地增强着自己的学习责任心,愿意学习他们喜爱的老师的学科。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 我觉得,让孩子们喜欢你、相信你其实比什么都重要,我更愿意用感性的方式记录自己以往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沟通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育,失去了沟通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时代变了,孩子成长的环境也变了,我们也应该学会改变。我觉得我们应该学会放下“架子”,构建与孩子平等沟通的平台,少一些成人的标准,学会揣摩孩子的心理,多一些与孩子的沟通。 课间,我可能会抽时间看着孩子们玩耍,或者参与其中,共享其乐。中午,上课累了,我可能会抽个几分钟的时间让孩子唱两首他们特喜欢的流行歌曲。适当的时候,我可能会敞开心扉,给孩子讲讲我的故事。有时,我还会让孩子看看我学生时代保存的作业。你会觉得,孩子真的很单纯。 大自然不可能没有疾风骤雨,但如果每天都这样,即使每周一次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我们每个人都会受不了。阳光明媚的日子,出去转转,看看天有多蓝,看看花有多艳,心情会格外舒畅。孩子是一棵幼苗,所以教育同样需要阳光明媚。过多的严厉批评、过滥的无情指责,有百害而无一利。浪费的是时间,伤身的是教师,受罪的是孩子。教育,需要脸上带着笑容,心中装着阳光,步履才会变得愈加轻盈, 教育其实有时十分简单,一点点的发现,一点点的肯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出现“情况”时,如果用我们惯常的思维去呵斥,往往会发现,所有的苦心灌输会显得多么贫乏和无力。我们不必太着急今天他失了一分,明天他错了一题,只要再耐心一点,多给孩子以探索的机会,再细心一点,善于发现宝贵的萌芽,再多一点耐心,及时抓住时机,成功就不会远了。 让学生喜欢你、相信你其实真的很简单。只要我们坚信着,教育,是从爱开始的,你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去爱孩子。教育从爱开始,从爱走向完美。望着那纯

爱的艺术读书感悟

爱的艺术读书感悟 爱的艺术读书感悟篇1 弗洛姆《爱的艺术》告诉我们,爱不是对象问习题,而是能力问习题。长期以来,人们混淆了坠入情网的初始体验同身在其中的持久状态这两者的区别。经济社会的开展,使得现代人对自己、对别人和对自然的异化。他已经被弄成一件商品了,将自己的生命力体验为在既定的市场条件下必须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投资。而忘记了作为人类的本质和终极需要。 弗洛姆提醒我们反思,被弄到社会网罗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掉他是一个人,一个独特的个人,一个只能活一次的人,一个带着失望与希望、悲伤与恐惧,怀着对爱的热望、对虚无与疏离深深畏惧,只能活一次的人?这个问习题深深触动了麻木和浑浑噩噩的我! 他告诉我们,对于人类存在问习题的真正全面的答复是要在于人际和谐,在于彼此之间的交融,在于爱。 他告诉我们,爱从本质上是应该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对将自己的一生完全托付给对方的决定。爱一个人不单单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桩判断,一个承诺。这与《圣经》中爱是恒久忍受是一样的意思。 成熟的爱需要以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为前提。爱是一种个人体验,只能由个人亲自为自己体验。我知道,我已有幸了解理论,唯有终身实践,才能接地气,而心平气和,领会爱的真理。

他提醒我们,我们在传授知识,但我们正在丢掉对人类开展来说至关重要的知识:那种只能通过成熟的人、有爱的人的在场才能言传身教的知识。这让我感慨,现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挂羊头卖狗肉者有之、披着羊皮的有之、滥竽充数者有之,劣币逐良币,有品、有德者,为人师表者反而稀缺、罕见,甚至被摧残。 最后弗洛姆再次总结归纳和强调,谈爱不是说教,实际上是在谈每一个人的终极的显示的需要。这种需要被掩盖,其实不等于说不存在。分析爱的本质就是发现它在当今社会的匮乏,以及批评应该为此负责任的社会条件。相信爱可以作为一个社会性现象的可能性而不单单是一个例外的个人性的现象,是一个建立在人类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信念。 路漫漫兮,吾将勉励为之。 爱的艺术读书感悟篇2 爱是一门艺术吗?假如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或者爱仅仅是一种偶然产生的令人心旷神怡的感受,只有幸运儿才能堕入爱的情网呢?这本小册子以第一种假设为基础,而大多数人毫无疑问相信第二种假设。 但这大多数人决不认为爱情无关紧要,相反他们追求爱情。悲欢离合的爱情电影他们百看不厌,百般无聊的爱情歌曲他们百听不烦。但他们之中没有人认为,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 大多数人认为爱情首先是自己能否被人爱,而不是自己有没有能力爱的问习题。因此对他们来说,关键是:我会被人爱吗?我如何才

最新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500字-精品

在《爱的》这本书中,当代心理分析学家弗洛姆有着不同于一般人对爱的诠释,以下内容由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的艺术》读书笔记1500字,希望能帮助到您!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希望在这本小册子中学会如何去爱或是一些具体的方法。然而前言就已经告诉我们,这绝对不是一本秘籍类书籍,而是一本心理的书籍。这本书告诉我们:爱是一种能力。 我想这种能力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用越来越难获得了,尤其是在这个独生子女占多数的环境当中。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成长在爸爸妈妈无尽的爱之中。这样一种观念早已烙在脑子里:我是这个世界的中心,所有人都爱我关心我帮助我。以至于习惯了获得,从而忘了给予。以为对妈妈的爱就是亲吻妈妈的脸颊。这就是弗洛姆提到的天真的、孩童式的爱,即"我爱,因为我被人爱。"长大了,离开了父母的庇佑,人们开始感到孤独,开始害怕孤独,开始需要爱,包括友情,爱情。这便是另一种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我想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最近很火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四岁的王诗龄向当地居民要辣椒,当小伙伴质疑她不吃辣椒的时候,她说:"我爸爸爱吃辣椒啊,我爸爸饿了怎么办。"我想在这一点上,她比大多数人都棒,此时她的心中不只有自己,还有爸爸。 要想获得爱的能力,首先要从自我的世界中走出来,世界不会以任何人为中心。就以现在的大学生活为例,包含一个人的集合有很多,除了这个人自己组成的集合外,朋友圈,寝室,班级,学院,社团,乃至学校都是一个有时会需要自己的集合。然而这几个集合不是互斥的。当个人的利益同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内心中的选择就会暴露自己"自我"的世界。 爱是一种给予,不是只物质层面的,还有是精神层面。我们应该给予我们爱的人所有内心当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同我们爱的人分享我们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张丽莉老师对学生们的爱就是一种无私的,忘我的给予,这道她爱的人们和自己中只能二选一的选择题,她及时的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她爱她的学生们,所以他被所有人爱。 爱除了给予,还要有这几个要素: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母亲爱她的孩子,所以关心他饥饱冷暖,士兵爱他的祖国,所以站岗放哨保家卫国,爱人爱他的伴侣,所以尊重他的习惯和选择,朋友爱他的知己,所以愿意了解他的全部。 校园中的也不乏可以证明以上要素的例子,我们这一代,从出生到大学走的都像是顺理成章的相似的路,从小学到中学,从中考到高考,就连谈恋爱也要保持高度的一致。两人或是同上一节课相识,或是参加同一个社团活动相知,或是通过某社交网站互相了解,经历了暧昧表白确认关系等必要阶段成为了男女朋友,然而这样的爱情能持续多久呢?分手理由也大概可归为几类:他不关心我,他不在乎我,他不尊重我,他不了解我。

《爱的艺术》

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 ——《爱的艺术》读书笔记 摘要弗洛姆认为,爱情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而是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才能够得到的,而人们总误解爱情首先在于自己是否拥有被爱的的资格,却不知道应该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去爱的问题。积极的爱情包括给、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四个基本要素,在爱的世界里,有血浓于水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有甜蜜的恋人之间的爱、有对世界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博爱、有对信仰的神的爱、还有至关重要的自爱,其中只有做到自爱人们才能做到去爱其他人。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艺术修养课,我们要获得爱的能力,就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 这个世界上,爱人有很多,可是不一定全都是真正有能力爱的人,在修这门爱的艺术课的人,到底有几个能够得到及格,有几个能够真正解开爱这个谜题。 弗洛姆通过举证圣经中亚当和夏娃在吃了辨别善恶之树的果子后发现自己是赤身裸体后产生羞愧的例子,告诉我们人的最大需要是去克服人与人之间不同而产生的孤独感,而克服孤独和恐惧,就是去爱。爱是一门与普通艺术一样需要技巧、耐心、纪律等的艺术,需要人们循序渐进地去学习,最后实践于生活,形成“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的成熟的爱。真正的爱,会在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同时,自己也能品尝到爱的快乐和意义。 一、爱是什么?如何爱?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似乎对爱的探究从来就没停止过,对爱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更迭。在古代,爱带有限制性和封建性,而现在,爱是自由的,从古到今,美好的爱总是被世人歌颂,像孔雀东南飞、孟姜女哭长城的古典爱情、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怆故事、泰坦尼克号等等这些故事,总能让人们体验到爱情。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可以习得的艺术,与动物的爱情截然不同。为摆脱孤独感,人们有与其他人结合的强烈追求,而爱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互给予、相互消除孤独感,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感情。另外,还可以通过酒精、毒品和性纵欲来克服孤独感,但是在纵欲后孤独感不减反增,使得纵欲者不得不更多地去重复,形成深不见底的恶循环。 弗洛姆说,爱情是对人类生存的回答,而对人类存在问题的真正的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但是人与人之间结合的所有方式都不能归类为爱情,爱情应该是一种特殊的结合形式,还应该包括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结合、受虐癖者与他的保护者之间的结合、施虐癖者与他的崇拜者之间的结合等等不同形式的结合。成熟的爱情,是在保留自己的完整性和独立性的条件下,也就是在保持自己的个性条件下与他人合二为一。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情绪,首先,爱要求人们给予,“给”表现给予者的生命力,体现给予者拥有爱人的能力,给予者通过“给”体验接受者同样的感情经历;其次,爱还需要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如果爱一个人,这个人的哭和笑、生活习惯自然会刻印在你的脑海里,会不自觉去关心这个人,这就是爱正常的外部表现,就像一位母亲关心孩子,别人自然会相信她爱孩子,可是若她拒绝给孩子喂食、洗澡和关心他的身体,无论她如何强调她对孩子的爱,也不会有人相信她;一般人们会认为责任心是爱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心意味着完全自觉的行动,是对另一个个体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愿望的答复;为了避免责任心控制和奴役别人,在爱中还应有尊重,爱一个人,不是去要求他按照你的设想去成长,而是应该让他以自己的方式去生活,接受他本来的面目,现如今很多父母就是因为太过于干涉孩子的生

《爱的艺术》读书报告

《爱的艺术》 作者: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美籍德国犹太人,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爱的艺术》等,他的作品以记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而著名。 在该作品中,弗洛姆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研究爱,他赞成马克思的爱的理论,同时分析了弗洛伊德主义,并提出爱是艺术,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去爱别人和获得别人的爱。学习爱的艺术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进行,并总结失败经验,从而获得成功。弗洛姆在这部作品中反复强调,对人类存在这一问题的真正和全面的回答是要在爱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统一。 这是一本从科学和精神分析学角度谈爱的伦理著作,整篇来看难免会有些枯燥,然而其中的经典语录盛若繁星。 书中有这么一句“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人,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爱—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成熟的爱—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这一句话体现了作者对爱与被爱的思考和看法,爱和需要在有些时候很容易混淆,一个人在受到别人的帮助后一般都会对帮助自己的人产生好感,而在人尚未成熟、不知爱为何物是,很容易把这种好感臆想为爱,进而产生更多的好感,虽说这样发展下去确实有可能产生真正的爱(事实也大多如此),但毫无疑问的是收到帮助时产生的好感与爱是两码事,它只是一个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一种愉悦感,因为这种愉悦感的与帮助他的人有很大牵连,所以也会对帮助他的人产生好感。然而,因为这种好感一开始是建立在帮助与受助,也就是给予和索取的基础上的,所以如果在日后的发展中人们不注意这点,可能给予的一方会因原本受助的一方会过分索取不满,受助的一方可能会因给予的一方某次的不给予而不满,进而导致情感出现裂隙,甚至破裂。然而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只是一开始的关系建立在了错误的基础上,而且后来也没有纠正,就像做菜,食材、烹饪操作、酱料搭配都没有问题,可惜的是用错了锅,无法得到美味的菜肴。 上述情况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一部分人仅仅把爱情当做从对方身上得到某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