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的句式与白话文的句式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相同的句式,在文言文中也有其独特的特点。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词序(倒装句)、成份省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惯句式)。

除了疑问句和否定句之外,其他的句式都被称为特殊句式,因为它们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

一、判断句(10种类型)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判断句的类型包括:1.“……者,……也”类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也”类型,如“此帝王之资也。

”3.“……者,……”类型,如“XXX者,扬之泰州人。

”4.“……,……”类型,如“XXX天下枭雄。

”5.“……者也”类型,如“XXX之参乘樊哙者也。

”6.“乃”类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7.“为”类型,如“XXX、XXX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8.“则”类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即”类型,如“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10.“是”类型,如“巨是凡人。

”练: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3.而欲投XXX,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4.XXX为XXXXXX夫人。

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6.我为XXX,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7.蔺相如者,XXX也。

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9.“离骚”者,犹离忧也。

10.XXX之师,授之书而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11.四人者:XXX,XXX回深父,XXX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3.吾闻二世XXX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XXX。

14.我,XXX也。

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16.XXX,XXX也。

17.此世所以不传也。

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秦国是一个充满虎狼之气的国家,不可信任。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一、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安:<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二、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①时人莫之许(《隆中对》)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②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

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③吾谁敢怨?(《捕蛇者说》)译文:“我敢埋怨谁呢?”④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焉:<代>表示疑问,相当于“何”,可译作“怎么”、“哪里”)(2)宾语在介词前面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样的否定副词主要有“不”、“毋”(“无”)、 “未”、“莫”。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 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 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 之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 整理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 战》)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

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

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

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

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

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

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1)此皆能乘王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这些都是能趁(乘着)大王您酒酣耳热(酒醉、不清醒)之时向您 索求自己所想要的(东西)的人。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 记》)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 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4. 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 么。(2分)
c.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 d.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 !动词担任的定语常常后置 ,名词则不后置!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三:中心词+之+定语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
2、省略谓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a.投(之)以骨 (《狼》) b.君与(之)俱来 (《隆中对》)
(4)省略介词
如: a.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 b.急湍甚(于)箭。 c.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往往是形容词担任定语!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四:中心词+定语
极少!
3、宾语前置。
类别一:否定句中 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常见否定词:不、弗、未、非、否、无、莫 常见代词:余,吾,自,汝,尔,之
a.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c.臣未之闻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C
D、籍何以至此?
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A、是寡人之过也 B、燕王拜送于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C
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夫晋,何厌之有
下列各项与“何厌之有“句式 不相同的一项是 A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 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在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 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 三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例一: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肯顾我) 例二: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例三:时不我待。 (时不待我)
总 结 :
一、判断句
二、被动句 三、省略句
(一)定语后置 (二)宾语前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装
四、倒装句
高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 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 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需要借 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所谓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就是通常作状语的成分(介宾短语),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
介词主要有两个“于”“以”。
2.典型例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不拘于时,学于余。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屠惧,投以骨。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写出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名称以及分类:
2.请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刘备天下枭雄。
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自主学习
(一)、省略句。
“夫战,勇也气。: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屠惧,投(之)以骨。(《狼》)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
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你是问。无乃尔是过与。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1.什么是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有几种类型。
不然,籍何以至此?孔子云:“何陋之有?”
规律总结: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A.镂心鸟迹之中,织辞鱼网之上B.何以明其然?
C.绮丽以艳说,藻饰以辩雕D.夫择源于泾渭之流,按辔于邪正之路
10.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D.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课堂小结
四、练习反馈——
1.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石之铿然有声者
A.古之人不余欺也B.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C.得双石于潭上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与“大王来何操”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A.若属皆且为所虏B.客何为者
C.亚父者,范增也D.具告以事
3.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文登新一中高一语文文言特殊句式教学案
设计者:周慧审订者:高一语文组设计时间:10、26
备课时间:月日星期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译文:
12.选出句式不同类的一项()
A.祖冲之,范阳蓟人也。B.时有北人索驭驎者。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13.指出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解褐南徐州迎从事
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7.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遂为诸将所拥而行B.被执至南门
C.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D.我死当葬梅花岭上
8.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宇文新州之懿范B.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C.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D.都督阎公之雅望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D.此乃天也
4.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 )
例句: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B.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C.其制稍异于前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5.下列句子中无省略现象的是( )
A.引以为流觞曲水B.列坐其次
C.亦足以畅叙幽情D.晤言一室之内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1)中心词+定语+者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C.兵挫地削,亡其六郡D.良庖岁更刀,割也。
五、课后反思
(二)、倒装句。
1.倒装句的分类: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1.什么是宾语前置,有几种类型。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2.典型例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夫晋,何厌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古之人不余欺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唯利是图,唯才是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