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民间小故事_短篇民间故事
短篇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大全10篇

短篇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大全10篇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在民间流传的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在完整而又富有趣味的情节中表现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口头散文作品。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短篇中国民间传说故事大全10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短篇中国民间传说故事1在曹州牡丹乡,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老梅花,少牡丹。
”意思是说,梅花越老,开得越丰腴鲜艳;而牡丹呢,恰在青春时(指栽种五六年的)花儿开得才最雍容华贵。
可是,人们传说,民国初年,曹州赵楼村南面,有一棵生长了一百五十多年的牡丹树,叫脂红。
这棵牡丹,树高丈二,枝长丈八,主干有碗口般粗细,开花红似胭脂,人称“牡丹王”。
牡丹王花开数百央,红霞一片,香气袭人。
夏天,老人们坐在树下乘凉,孩子们爬上树上玩耍。
这件事在十里花乡传为奇谈,时间久了,当地的百姓官员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谷雨时节,牡丹王盛开,甚至峤里之外的人都来观赏。
当时,曹州镇守史陆郎斋对“牡丹王”早有所疗,亲自一看,果真名不虚传此人不学无术,又专横粗暴,惯会巴结上司,当地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他多次提出要买“牡丹王”,花农们执意不允,只好作罢。
窃国大盗袁世凯准备在北京做皇帝,陆郎斋一看时机已到,为了讨好袁世凯,青去直上,就想拿这“牡丹王”作进贡礼。
这年春天,牡丹花又开了。
陆郎斋带领一干人马,耀武扬威地来到赵楼牡丹园。
只见王彩缤纷的花海之中,“牡丹王”鹤立鸡群般地高高挺立着,红光耀眼,浓郁的花香沁人肺腑。
陆郎斋心中暗想:好一株牡丹王王,我若能得手,呈南上去,不悉得不到荣华富贵?想到这里,使命人强抢“牡丹王”。
闻讯而来的花农们苦苦哀求:“不行啊!这‘牡丹王’是俺花乡的传世之宝啊!挖不得呀!”陆郎哪里肯呀?在花农们的抗议,要骂声中,陆郎斋强行挖走了“牡丹王”。
陆郎斋得到了“牡丹王”,得意洋洋接着,他又派了专车,亲自护送着送到北京,见到了袁世凯。
袁世凯见后,喜出望外,陆郎斋的官职也连升三级。
后来,袁世凯又令陆郎斋护卫着把“牡丹王”差额主河南冁德府(今安阳市),栽到袁世凯的公馆里。
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短篇

民间传说的故事20个短篇1、《狐仙的恩怨》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住着一位名叫李福的老实农民。
一天,李福在山上砍柴时,无意间救了一只受伤的狐狸。
这狐狸竟通人性,眼中满是感激。
没过多久,李福家中突然多了一些财物,他心里明白,这定是那狐狸的报答。
可村子里的人听说了此事,都嫉妒不已。
其中有个叫王二的无赖,他打起了坏主意,想要抓住狐狸,逼它给自己变出更多的财宝。
一天夜里,王二偷偷埋伏在李福家附近,果然看到了那只狐狸。
他猛地扑上去,却被狐狸逃脱了。
狐狸很生气,决定给王二一点教训。
王二从此夜夜做噩梦,身体也越来越差。
最后,他不得不向李福认错,祈求原谅。
李福心善,带着他向狐狸道歉,这才化解了恩怨。
2、《神奇的宝葫芦》从前,有个叫小明的孩子,他非常勤劳善良。
一天,小明在河边玩耍时,捡到了一个葫芦。
他带回家中,当作玩具。
晚上,小明做了一个梦,梦见葫芦对他说:“只要你对我许愿,我就能帮你实现。
”小明醒来,半信半疑地对着葫芦说想要一顿丰盛的早餐。
没想到,桌上真的出现了美味的食物。
小明很高兴,他用宝葫芦帮助了村里许多贫困的人家。
但这个消息传到了一个贪心的财主耳中,财主想方设法要夺走宝葫芦。
小明知道后,带着宝葫芦躲进了山里。
财主找了很久也没找到,最终放弃了。
而小明和宝葫芦的故事,在村子里流传了很久很久。
3、《织女下凡》传说天上的织女,心灵手巧,能织出美丽的云彩。
有一天,她对天宫的生活感到厌倦,偷偷下凡来到人间。
在人间,织女遇到了一个勤劳朴实的农夫牛郎。
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他们还生下了一儿一女。
然而,天庭知道了这件事,王母娘娘大怒,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捉回天宫。
牛郎带着孩子在后面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在天空划出了一条银河,将他们隔开。
从此,牛郎织女只能隔着银河相望,只有每年的七夕,喜鹊们会搭成鹊桥,让他们相会。
4、《鲤鱼跳龙门》在一条大河里,生活着一群鲤鱼。
它们听说,只要跳过龙门,就能变成龙。
短篇经典民间故事阅读【5篇】

【导语】民间故事从⽣活本⾝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从⽽在民间流传的故事。
下⾯是⽆忧考分享的短篇经典民间故事阅读【5篇】。
欢迎阅读参考!【篇1】短篇经典民间故事阅读 宋朝时候,契丹发来⼆⼗万辽兵犯境,边关吃紧。
那⼯夫六郎杨延昭正在遂城。
遂城,就是现在徐⽔县城西⼆⼗⾥的遂城村。
它北临瀑河,隔河就是⼀道古长城。
遂城城⼩,兵⼒不⾜,守城军只有三千⼈。
辽兵来得很快,然间兵临城下,将城围住,并且⼀连⼏天数次攻城,⼀次⽐⼀次攻得猛烈。
可是遂城的守军和⽼百姓好象与平常⼀样没有任何不安。
六郎感到奇怪,他问⽼百姓:“辽兵这么攻城,你们不害怕吗?”⽼百姓回答:“有杨将军在此镇守,辽兵是攻不破的!” 杨六郎⼀听⽼百姓对⾃⼰是这样的信任,更感到责任的重⼤。
于是他把全城的青壮年召集起来,发给他们⼑枪剑戟,动员他们配合军队⼀起上阵护城。
军队和⽼百姓个个摩拳擦掌,誓死与遂城共存亡。
这时候正是⼗⽉,天⽓突然变冷。
六郎杨延昭见此情景,急中⽣智,忙令军民汲⽔灌城。
晚上,往城墙上浇⼀遍⽔,马上就结成⼀层冰,浇了⼀夜⽔,结了⼀夜冰。
到第⼆天早晨,嗬,那⾼⼤的城墙⽩闪闪亮晶晶成了⼀道冰的长城,⼜坚⼜滑,不可攀登。
辽兵冲到城下,前来登城,⼀蹬⼀出溜,⼀扒⼀打滑,有的好不容易爬到半截腰,⼀出溜⼜摔下去了。
伏在城上的宋军趁机滚⽊雷⽯万箭齐发,杀死杀伤辽兵不计其数。
辽兵数⽇攻城不下,只好下令退兵。
杨六郎趁机,将城门⼤开,亲率⼤军冲杀出,只杀得辽兵丢盔掉甲狼狈⽽逃。
这⼀仗,⽣擒辽兵上千,马匹近万,还获得了⼤批武器。
杨六郎因为这次战,被宋真宗加官进级,由保州(今河北保定)缘边都巡检使调升莫州(今河北任邱县鄚州)刺史。
契丹犯边,⼀路烧杀抢掠,⼈民深受其苦。
六郎杨延昭先后率兵打退辽兵⼀百多次进攻,使边关⼀度安宁,因⽽深受⼈民的爱戴。
杨六郎五⼗七岁那年,病故于鄚州。
皇帝派专使陪同六郎的长⼦杨⽂⼴(戏剧中写杨延昭的⼉⼦叫宗保,宗保的⼉⼦叫⽂⼴)前来护送灵枢回他的原籍太原。
民间短篇睡前故事【五篇】

民间短篇睡前故事【五篇】童话故事是指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童话中丰富的想象和夸张可以活跃你的思维。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经典的睡前童话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民间短篇睡前故事【五篇】1一个农民家里有小鸡、小鸭、小狗、小猪许多家禽,这些伙伴中,小狗最瞧不起小猪。
它常常说:“瞧它胖的那个丑样子,满身都是肥肉,整天就知道睡觉,真不知道主人养它干嘛?”有一天,小伙伴们在一起玩捉迷藏,小鸡想叫小猪也参加,小狗不高兴地说:“叫它干嘛呀?你没看太阳都老高了,它还在睡觉哪!”小鸭子摇摇摆摆地走过来说:“都是朋友还是叫它一声吧!”小狗是个急性子,看大家都同意叫小猪,几步跑到猪圈边喊着:“小肥猪别睡了和大家一起玩捉迷藏吧!”小猪哼唧了一声说:“好……好呀!”只见它慢悠悠地走出猪圈。
小狗心想:“哼!看它呆头呆脑笨蛋样,我今天一定要好好作弄一下它。
”捉迷藏开始得时候,小狗偷偷地和小猪说:“你藏在房子里不要出声保证谁也找不到。
”之后小狗又和伙伴们说:“大家不能去房子里藏,主人看见咱们进房子会不高兴的。
”伙伴们一致赞同。
它们玩的很开心,谁也没注意小猪去哪了。
小猪自己在房子看见也没人找到它,它无聊地竟然睡着了。
连主人开门回来声音它都没听见,主人看见小猪躺在屋子里果然很生气,把小猪狠狠地打了一顿,然后赶出了屋子。
小猪这才知道是小狗作弄了它,以后伙伴们再叫它玩,它都没有参加。
小伙伴们都说小狗应该给小猪道歉,可是小狗说什么也不肯。
一天主人不在家,忽然,小鸡们惊惶地尖叫起来:“大灰狼来了!大灰狼来了!”真的有一只大灰狼从森林里跑来了。
小狗冲着大灰狼“旺旺”地叫着,可是它心里真的是非常害怕。
嘴上很凶腿却向后面退去,本来大灰狼是想偷只小鸡就跑的,但是它发现小狗这么怕它,它呲牙咧嘴地冲着小狗扑了过去。
“蹬……蹬……”大灰狼回头一看,吓了一跳,只见一个大块头向猛它冲过来,它吓得一溜烟逃走了。
小狗看到冲过来救它的大块头,原来是小猪,它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以前那样对你,在关键时刻你怎么还冒险救我?”小猪哼唧地说:“咱们始终是好伙伴,你有难我怎么会看着不管……”小狗更加惭愧地红着脸说:“小猪,对不起!”从此以后小狗再也不会看不起小猪了,它们还成了的朋友。
短篇民间故事集锦(5篇)

【导语】民间故事都着眼于、⽴⾜于现实⽣活,其主题、⾓⾊与主要情节都符合故事传播时的⽣活逻辑。
下⾯是整理分享的短篇民间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希望对你们有帮助!1.短篇民间故事 川南有个⽆名⼩镇,相传有位放牧⼈,实在⼝渴难忍,便俯下⾝⼦,⼿捧路边沟⾥的⽔饮⽤,发觉⽔很咸,⼩镇因此有了名字,叫盐泉镇。
后来,当地商⼈发现了盐业商机,纷纷在⾃⼰⼟地上凿井,遇到盐卤丰富的地⽅,就会有卤⽔⾃然喷薄⽽出。
数年后,⼩镇成了繁荣的⼤镇。
有个陕西盐商,名叫周继发,他就是在盐泉镇发了⼤财,以⾄于举家迁来,世代定居于此。
周继发发迹后,就冒出了⼀个⼤胆的想法:与其在东家⼿⾥倒盐,卖到北⽅,不如⾃⼰就地买井,或者买地凿井,这样,有了根据地,降低了成本,⾃⼰也才好站稳脚跟,显⽰势⼒。
⼀天晚上,周继发和唐⼤财喝酒,⽆意中就冒出了这个想法。
唐⼤财是当地有名的⼤地主,经营着五⼗多⼝井,周继发贩盐,都是从他⼿⾥进货。
唐⼤财当时⼀听,⼼⾥不禁乐坏了,就动起了歪脑筋:“⽼弟,实不相瞒,我正想开个当铺,可眼下苦于⼿头银两紧张,⼀时半会⼉还想不出个好办法……唉,实在不⾏,我就只好卖井了。
” 周继发⼀听,正中下怀,说如果唐⼤财愿意卖井,他就愿意买下,两⼈⼀拍即合。
第⼆天,唐⼤财带着周继发,⼀⼝井⼀⼝井地查验。
每到⼀⼝井时,唐⼤财叫忙碌的⼯⼈,全部就地停下,不要动,然后,差⼈提取深井卤⽔,让周继发当场品尝。
周继发⼀⼀品尝后,咸味均很浓,当即满意点头。
就这样,周继发和唐⼤财签了契约,买下了⽜市坝⼀带的⼗⼝盐井。
2.短篇民间故事 昔⽇,紫禁城乃皇宫禁地,戒备森严,宫内⼈员尚不得随意⾏⾛,外⼈⼜何能潜⼊,⽽且竟闯进⾦銮殿了呢?然⽽在清宫有关档案中却详实地记载了⼀件疯⼈潜⼊太和殿并最后被绞死的事件。
清光绪三⼗⼀年(1905年)夏季七⽉初⼋,宫内各门值班章京按例巡查各宫殿,开始未见有异常。
中左门值班章京继⼭,中右门值班章京隆海,后左门值班章京阿克当阿,后右门值班章京胜禄等四⼈接班后,⼀起会同巡视三⼤殿。
中国民间小故事短篇(精选五篇)

中国民间小故事短篇(精选五篇)1.中国民间小故事短篇从前,有一个商人养了一只聪明伶俐的鹦鹉,无论到哪里,他都会把它带在身边。
有一次,他去京城做生意,身上的盘缠被小偷偷了。
京城离家很远,他当时又累又饿,心里十分焦急。
这时,鹦鹉对他说:“先生,你不如把我卖掉,只要你把我送到王府附近,我们表演一个节目,就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
”商人说:“我怎么舍得卖掉你呢?”鹦鹉说:“现在最重要的是渡过眼前的难关啊!”见商人还是不答应,鹦鹉又说:“你拿到钱就赶紧离开,到城东二十里处的那棵大树下等我就行了。
”在鹦鹉的劝说下,商人来到王爷府附近,和鹦鹉进行了对话、游戏等表演。
他们的精彩表演很快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看。
不一会儿,消息就传到王爷那里。
王爷很喜欢鹦鹉,就派人将商人和鹦鹉请进了王府。
王爷问商人:“听说你有一只多才多艺的鹦鹉?把它卖给我吧。
”商人犹豫着,不肯卖。
王爷就问鹦鹉:“你愿不愿意住在我这里?”鹦鹉说:“愿意!”鹦鹉又接着说,“只给他十两银子就够了,不要多给。
”这一下,王爷更高兴,马上叫人拿出十两银子给商人,并将他赶出王府。
王爷得到一只聪明伶俐的鹦鹉,高兴极了,就站在鸟笼前逗它说话,聪明的鹦鹉也总讲一些恭维王爷的话。
王爷很高兴,叫人好吃好喝伺候着。
鹦鹉吃饱了,叫道:“王爷,我想洗澡。
”王爷立即命人用金盆盛来水,又把它从笼里放出来。
鹦鹉洗完澡后,一边梳理羽毛,一边和王爷说话,王爷笑得合不拢嘴。
不一会儿,羽毛干了,鹦鹉突然展翅飞走了,只剩下王爷瞪大眼睛望着天空,叹息不已。
只要运用智慧,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
2.中国民间小故事短篇五代十国时期,后梁经学家张策少年时就才智超群,学识渊博。
有一次,他家所在的洛阳敦化里,在疏挖一口甜水井时,起出了一只古鼎。
那锈蚀斑驳的铜鼎上铭刻着一行篆字:“魏黄初元军春二月,匠吉千。
”那鼎做工十分精细考究。
左邻右舍无不认为这是稀世的文物。
大家高兴极了,好像已得了飞来的横财。
可是,张策望着古鼎一会,苦笑了笑,说:“众乡亲啊,不是我说扫兴话,这只‘古鼎’是后人假造的,绝不是曹魏时代的珍品。
短篇民间故事精选【5篇】

短篇民间故事精选【5篇】【篇1】短篇民间故事精选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
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
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
他一连打了好几天,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
高了兴还跟石工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
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舂粮食多方便。
”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
石礅打成的这天,正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
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
当时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
就在大伙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
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
”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
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
官员们按鲁班吩咐,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篇2】短篇民间故事精选武松在离景阳冈不远的酒店里,喝下了十八碗酒,倒提着哨棒,脚步不稳地正想向景阳冈走去。
店家追出来喊道:“走不得!走不得!最近冈上有只老虎,已经伤害了二三十条人命。
精选短篇民间传说故事四篇

【导语】民间故事就是劳动⼈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形式的⼝头⽂学作品。
下⾯是⽆忧考分享的精选短篇民间传说故事四篇。
欢迎阅读参考!精选短篇民间传说故事【篇⼀】 春秋时,吴国境内有座⾼⼭,⼭脚下有⼀对铸剑的夫妻,男的叫⼲将,⼥的叫莫邪。
他们⽣了⼀个⼉⼦,取名叫莫⼲。
⼲将、莫邪⽇夜⾟劳,千锤百炼,⽤⾃⼰的⼼⾎铸出了⼀对削铁如泥的雌雄宝剑,雄剑叫“⼲将”,雌剑就叫“莫邪”。
可是这个消息传到贪婪的吴王⽿中,他派⼈抢⾛了“莫邪”剑,还把⼲将给杀了。
莫邪强忍着巨⼤的悲痛,含⾟茹苦地把莫⼲抚养长⼤,并传给了他⼀⾝好武艺。
到了莫⼲16岁那年,莫邪拿出“⼲将”剑,泪流满⾯的对莫⼲讲述了他⽗亲被害的经过。
莫⼲听的⼼如⼑绞:“娘,我⼀定要替爹报仇!”他佩上“⼲将”剑,拜别母亲,上路了。
莫⼲来到姑苏城,正巧吴王在武场上看⼈⽐武。
莫⼲⼤喝⼀声:“暴君,拿⾸级来!”挥动“⼲将”剑刺了过去。
吴王吃了⼀惊,急忙抽出“莫邪”剑向莫⼲抛去。
只见两道⽩光在空中闪耀,忽然并作了⼀道⽩光,从空中笔直飞落下来。
青光⼀闪,吴王的⾸级滚了下来。
莫⼲报仇雪恨后,回到家乡,但是莫邪已经死了。
莫⼲含泪埋葬了母亲,并⽤这套雌雄宝剑来陪葬。
后来,⼈们就把这座⼭取名为“莫⼲⼭”。
精选短篇民间传说故事【篇⼆】 秦朝末年,秦⼆世连年征粮抓兵,统治⼗分残暴,⽽⽼天也不作美,连⽇暴⾬,庄稼全被洪⽔淹了,⽼百姓实在活不下去了。
这时,陈胜、吴⼴就决定带领⼤家起来造反,*秦王朝的统治。
为了使百姓们都来响应他们起义的号召,利⽤当时的⼈⾮常相信天命这⼀点,陈胜和吴⼴做了许多块⽩绫,写上“秦国灭亡,陈胜当王”的字样,分别塞进许多条⼩鱼的肚⼦⾥。
⽼百姓将这样的鱼买回去,剖开鱼肚⼦,发现⾥⾯写着字的“天书”,呀!上天叫我们跟着陈胜*秦朝呢。
于是,都纷纷起义,跟着他们去造反。
不久,陈胜召开起义⼤会,命令⼿下⼈砍⽵为兵器,这就是后⼈所说的“揭竿起义”。
陈胜和⼤家正在⼟台上商量着起义⼤计,忽然看见⼀只花⿅远远地跑来,陈胜“嗖”地拔出箭,豪⽓⼤发,说道:“他⽇我若能得王位,这箭就能将⿅射死!”说罢,⼸开弦响,⼀箭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篇民间小故事_短篇民间故事
传说,李时珍刚开始行医时,出过一次很大的差错,还差点闹出人命来。
有一天,有一个病人,高烧不出汗,头痛得厉害,请李时珍去诊断。
李时珍赶到他家,茶不喝,水不饮,就坐在病人床沿上切脉看病。
他诊断病人患的是伤风病,首先应该发汗,于是他就叫病人在药抓回来之前先煎些生姜水喝,然后裹紧被子睡一觉,出出汗,病就会
减轻。
李时珍开好处方准备走了,病人问他:“伤风病能不能吃鱼?”李时珍一抬头看见病
人家里挂着一条乌鳢鱼,就笑着说:“用生姜煮乌鳢鱼吃无妨,只要发了汗就行。
”
李时珍辞别了伤风病人就到别处去诊病,等他忙了半天回到家里,刚坐在板凳上,病
人的儿子就喘着粗气赶来说,他老子吃了生姜煮的乌鳢鱼后,眼眶子变大,脸色变白,舌
头打结,喘气不匀。
李时珍一听急了,心想:不好,这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幸好这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
老先生挖药回来,一听说这件事,抓起几样草药就和李时珍一起心急火燎地赶到了伤风病
人家中。
李老先生也是个老中医,他让病人煎服了解毒的草药,等病情好转些再煎服治伤风病
的草药,只三天工夫,病人就能起床干活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李时珍问他父亲。
父亲告诉他,生姜煮乌鳢鱼能使人中毒。
这件事对李时珍震动很大,他一连几夜都没睡好觉,伤风病人中毒的情景总是在他的头脑里打转转。
他暗下决心,为了替天下人治病,弄
懂所有中草药的药性,他一边采药行医,一边四处求拜名师。
工夫不负苦心人,他后来终
于成了“医圣”,写出了《本草纲目》。
直到现在,还有些地方不用生姜煮乌鳢鱼吃。
“云云鞋”是羌族人喜爱穿的一种手工制作的布鞋,鞋型颇似小船,鞋尖微翘,鞋底
较厚,鞋帮上绣有彩色云和杜鹃花图案。
关于云云鞋的来历流传着一个故事。
远古时候,清澈湖泊中生活着一位美丽动人的鲤鱼仙子,她看上了一位眉清目秀的赤
脚牧羊少年。
鲤鱼仙子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投注于云纹的演绎,用天上的云朵和湖畔的杜
鹃花绣出漂亮的云云鞋,她将爱情也绣在“云云鞋”上,并赠予赤脚牧羊少年,作为双方
定情信物。
牧羊少年同鲤鱼仙子恋爱了,他穿上姑娘亲手挑绣的“云云鞋”,大有乐不思蜀。
鲤鱼仙子在出嫁头天,高高兴兴地和牧羊少年对唱一连串古老的叙事歌,称之为“花夜”。
其中,有一首情歌这样唱到:“听说情哥要远行唉,阿妹心中难舍分哟;送哥一双云
云鞋啥,腾云驾雾快回来呀。
”还有一首情歌唱到:“我送阿哥一双云云鞋,阿哥穿上爱
不爱?鞋是阿妹亲手绣,摇钱树儿换不来;我送阿哥一双云云鞋,阿哥不用藏起来;大路小
路你尽管走,只要莫把妹忘怀。
”这些优美动情的“花夜”歌都说明,鲤鱼仙子把自己千
针万线挑绣成的“云云鞋”赠送给自己的情哥,视其为一种十分珍贵的礼物,以寄托双方
内心无限的深情和爱慕。
婚后,鲤鱼仙子和牧羊少年成为一对儿幸福美满的夫妻;“云云鞋”因之流传于世,
羌族也因之被誉为云朵上的民族。
徐文长的伯父很喜欢他,时常想些法子逗他玩,考他的思考能力。
有一次,伯父领着
徐文长来到一座贴着水面、桥身既窄又软的竹桥边,把两只水桶装满了水,对徐文长说:“我想考考你,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送你一件礼物。
”
少年徐文长想了一下,就脱下鞋,用两根绳子把小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
放到水里,就这样他提着两根绳子走过了木桥。
伯父还想用一个更难的法子把徐文长难倒。
他说:“既然你过了桥,礼物我当然要给你,但必须要按我的要求去取礼物。
”说着,他就把那件礼物吊到一根长竿顶上,并且告
诉徐文长:“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之类的高地方去取,又不能把竹竿横下来。
”
伯父想,这下徐文长就没有办法了。
但徐文长摸了摸后脑勺,马上就想出了取礼物的方法。
只见他拿住竹竿一直走到一口
井边,然后把竹重向井里放,当竹顶快到井口时,他就顺利地拿到了那件礼物。
伯父被聪明的徐文长惊呆了,不禁拍手称赞:“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
徐文长到舅舅家做客,半晌才端出一盘菜,却只一鸡蛋,舅舅说:文长啊,真是不好
意思,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晚来三个月,这个鸡蛋就是一碗鲜的鸡汤了。
徐文长笑道:啊,真是难为你了。
一日,徐文长复请舅舅,半晌,端出一盘竹片,对舅舅说:舅舅啊,真是不好意思,
你来的真不巧,要是早来三个月,这盘竹片就是一碗鲜美的竹笋了。
张三李四拜访徐文长,张三暗将徐文长拉到一边说:文长兄,今日你若能令李四“呱
呱呱”的叫三声,我今天就请客吃饭。
徐文长笑道:“此事极易”。
徐文长将张三李四带到一片西瓜地中,徐文长手指瓜田对李四说:“李兄啊,你看这
一片葫芦长的多好啊。
”李四纳闷道:“文长兄啊,这明明是瓜嘛,你怎么说是葫芦呢。
”
徐文长道:“是葫芦”。
李四道:“是瓜”。
徐文长:“葫芦”。
李四:“瓜”。
徐
文长:“葫芦,葫芦,葫芦。
”李四:“瓜,瓜,瓜!”
清末年间,滕县有个名叫姚诗志的县令。
他清正廉明,爱民如子。
这位县令很有学问,写得一手好字。
据说他是坐着二把手来滕县上任的。
车子除了少量行李衣物外,全是书籍
和字帖什么的。
滕县南门里有家卖粥的小市民,一天,五更头,两口子抬着粥缸子、碗架去摆摊儿卖粥。
不巧,被一块大石头绊倒,摔烂了粥缸子和卖粥用的碗。
小本营生,这一下,去了半
个家当,两口子就坐在地上哭起来。
这天早晨,县令姚诗志,出了公馆,准备到南门城外游逛,正好碰上卖粥的两口子在
痛哭。
他看泼得满地的粥和碎缸,又问了问卖粥的家境,就对卖粥的两口子说:“这样办吧,你俩把这块石头抬到衙门里去,老爷我要审问这块石头,叫他赔你的粥缸子。
”
卖粥的心里话:俺这就够倒霉的啦,您这位大老爷还开个什么玩笑?!可不抬不行啊,
县太爷的命令,谁敢不听!没法,两口子就顺起扁担,用抬粥缸子的架,抬起那块石头,
朝县衙门走去。
人们见卖粥的两口子抬着块石头,跟在县太爷后面,朝衙门里去,都感到很稀奇,有
的说:“八成大老爷要审石头,这一叽咕,一街两巷的人都跟着去看稀罕,呼啦一下子就
挤满了大堂前的院子。
”
县太爷命令衙役,看守好衙门口,只许进,不许出。
然后,他就站在大堂前开了腔:“乡亲们,今天本县令遇上这块石头绊了人,砸破了缸。
害得卖粥的两口子哭哭啼啼。
本
打算审审这块顽石,估计它不会开口。
可它毕竟引来了众乡亲,这算它将功补过吧。
没说的,请大伙凑个份子,最少一文钱,多者不限,算是大伙周济卖粥的夫妇吧。
”
听了县太爷这番话,看热闹的人,纷纷掏钱捐献,功夫不大,就凑了足足有二十多吊
铜钱。
县太爷让看热闹的人走了以后,自己又拿来五两散碎银子,连同二十多吊铜钱,一
起交给了卖粥的,说:“这足够你的粥和粥缸子钱啦,回家去吧。
”卖粥的千恩万谢回了家。
从此,姚县令为小民分忧的事,一直传到今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