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镫看文明传播

合集下载

鲜卑文化管窥马镫的发明与人物双狮纹金饰牌考(精)

鲜卑文化管窥马镫的发明与人物双狮纹金饰牌考(精)

鲜卑文化管窥:马镫的发明与人物双狮纹金饰牌考作者:王大方中国文物报2006年1月4日5版2005年元月,由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合作举办的“走向盛唐”文物精品展正在纽约展出,我和几位中国同行应邀前去进行学术交流,看到许多展品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文物,它们集中反映了从东汉末到隋唐初,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情况。

通过对比研究和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笔者形成了鲜卑文化研究的两个题目,一是马镫的发明及其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二是运用国外文物藏品与中国内蒙古鲜卑文物的对比来研究内蒙古通辽博物馆所藏的“人物双狮纹金饰牌”的文化人类学渊源。

现分别叙述如下:一、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重大贡献——马镫的发明2005年春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与中国国家文物局合作举办的“走向盛唐”文物精品展览中,有一件来自内蒙古的北魏陶制马俑吸引了很多观众,它虽然不很精美但却是中国马镫发明与使用历史中的一件重要文物。

这件北魏陶马俑,1977年出土于呼和浩特大学路一座北魏中期的墓葬中,其时代约为公元5世纪前期,在马俑腹部绘有一对马镫,这是拓跋鲜卑人所建北魏王朝使用马镫的实物见证。

马镫又被西方马文化研究界称为“中国鞋”,它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正如英国科技史学家怀特指出的:“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意义。

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为一体”。

确实,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连接为一体,使骑在马背上的人解放了双手,骑兵们可以在飞驰的战马上且骑且射,也可以在马背上左右大幅度摆动,完成左劈右砍的军事动作。

因此,马镫在距今1500多年以前,被在中国古代北方地区游牧的鲜卑人发明后,便在欧亚大草原上迅速流传,使骑兵的战略地位大大提高,也使世界战争史大为改观。

而在此之前,骑兵骑在马背上飞驰射箭时,必须减速或者下马拉弓射箭;在马背上格斗中,也不能竭尽全力大幅度摆动,否则会失去平衡而落马。

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明传播

3世纪时,中国人已在铸造金具的完备,骑兵的 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 骑兵开始使用马镫后,作战能力大大增强。 首先,骑兵可稳稳地坐在马上自如地使用武器攻击敌人; 其次,人与马牢固地结合在一起,骑兵可借助战马的力量 刺杀敌人,冲杀力极强; 第三,马镫为骑兵能冲入步兵阵营、近距离搏杀创造了条 件。随着盔甲装备的加强,骑兵可在步兵阵营中横冲直撞,威 马镫所主导的一幕幕历史大剧: 力尽显。 1、公元374年,北匈奴单于巴兰伯率匈奴骑兵西渡顿河, 击败以步兵方阵为主力的东哥特军队,宣示了骑兵时代的来临; 2、阿提拉(406-453)率匈奴骑兵横行欧洲如入无人之 境,被教廷和欧洲封建主恐惧地称做“上帝的鞭子”;
没有马镫的时代,骑马是一件十分辛苦的事,骑手要靠大腿的 力量,用力夹住颠跛的马以保持稳定;而作战时,在奔跑的马背上 难以有效地使用弓箭,近战中劈刺过猛、落空或撞击都会令骑手从 马上滑落。 没有马镫的时代,骑兵除速度占优外,战斗力远不如步兵,所 以在抵达战场后,往往下马作为步兵投入战斗。亚历山大(公元前 356-323年)时代的马其顿骑兵就是如此。又如垓下之战(公元前 202年),项羽逃至乌江被汉军追及,“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 中国在南北朝之前是没有马镫的,欧洲则在西罗马帝国灭亡 兵接战。”(《史记 · 项羽本纪》) (公元 476年)前后才出现马镫。因此在此之前是不应该出现马镫 的;在公元前,也不应该出现马鞍。 奥利弗· 斯通导演的《亚历山大大帝》,便没有马镫,也没有马 鞍,只马背一块蒙毡,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大受赞扬;R.Scott导演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但从战国乃至汉初的骑兵, 马背上只有像坐垫一样的马鞍,填充物是兽毛,马鞍前后没有鞍桥, 更没有马镫。当马飞奔或腾跃时,骑者只能用双腿夹紧马身,同时 用手紧抓马鬃才能避免摔下马来,很难手舞大刀长矛灵活刺杀,骑

驰骋疆场话马镫

驰骋疆场话马镫

驰骋疆场话马镫26’发明史话?HISTORY”ONINVENTION驰疆场.:0霉嗽;_:辫鎏豢话王毒.0Il,,马磴是中国率先发明扫应用的,井传播到海外,对世界历史首产生过幂远的影响.美国的中国科技史权威李趵瑟博士说:只有极少的发明象脚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土产生了如此巨七的催化影响.就象中国的尢药在封建主艾的景阶段帮助摧毁了欧洲封建主艾一图四元代执弓箭的骑兵墓自《世祖出措图》G弓蛘,中国的脚镫在最帮助了欧洲封建度的建i现代人骑马是一种享受代人骑马却是一桩苦差事只是供上马时踏足耵的.这种镫,虚是马措的雏夥.至于在考古盅掘中所获得的马而古镫的实物,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古波斯人,蛱噩人,罗马人,已此伦人嫩噩希腊人都不{口道,曼谈不上使用马镫甚至亚力山大大帝率军横跨整个中亚时,他的骑士们的双腿也是跨于马鞍两旁,H脚过有任何东西可支撑,其艰难团苦可想而知.束,古罗马人发明一种扶手,固定在马鞍前岳,让骑士在战马狂奔时可抓住由于中国人发明了马经这种席坷就迎刃而解了.有关中国古代马镫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学术芥*一的问题,大约刮公元三世纪时,中国奎属墙炼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开始用铜或镜制造马镫有人推测, 发明马镫的构思艰可能出自登山时偶打利用皮绳打戒环再踩环而上的经验连争为止,尚未发现汉代使用的金属马镫.』州一1960年期间,在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公元j?年1墓葬中.出土了三件骑马青瓷俩随葬品,其马鞍左前侧赴有三南状镫(兄图一).不过,值碍注意的是,马鞍右侧却没有装镫,秉马者的脚并没有踏在镫里,l糈在足{ji的前上方,并且挂革很短,只有人腿的一半长.由上现象推测,可能蛆,出土于河南安阳孝民屯154号墓中,这是一座西晋柬至东晋(妁舟元3t6年前后)的墓葬(见图二)此茁墓出土的马镫年代稍迟的另一组实物,出土于辽宁朝阳袁台子东晋墓中再迟一学的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冯素弗f无于盘平七年,即元415年)的墓里出土的.孝民屯154号墓.袁台干墓和冯素带墓出土的马镫有共同的特点,都是木芝外包嵌青铜片,孝民屯t54号墓与冯素弗墓的铜镫片都垂空,装饰衄为卓美它们也有明显的差异,孝民屯,号墓马镫的整柄较长磴体呈扁圃形,踏脚赴略向内凹,而冯素带墓中的镫,整柄较短,磴体呈圃状的三角形,踏脚处较平直.这些差异除了表示时代早晚不同外,还反映了马镫在其使用的初期尚未定型,噩民族风格不同等情况.总之,肌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到孝民屯154号墓,到朝阳袁台子墓,再刮冯素弗墓的出土物,表明元四世纪研期,中国就发明了马磴,而马镫的发明,发展经历了肌翱期的单镫到轻由完备的ji镫这样一个过程南北朝叫后,马镫的开j制逐渐变化,最后彤成更使于蹬踏的马国一马蜡的雏形(?仅供上马时踏足之用@呆自湖南长沙西晋永宁二年墓出土的青瓷马)镫这时的马磴,镫柄减短镫体上邵呈圃棘升j,踏脚赴形成微有棘曲的宽平沿(圈三)从世界范围来看,封建社会军队的主力是骑兵.巴格斯明确地指出,不论是西方还未方,”骑兵在整个中世妃一直是吝国军队的主要兵种.在中国,战国叶代骑兵部队还处于童年时代.晋代开始,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乘用的马具完备.从此骑兵的盅展进几了一个新时期有了完善的马具,骑兵就更容易控制和驯服马匹,并且使人骑在马上疑由舒适,稳固,省力;同时.得戏使骑兵和战马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让蔓杂的战舞动作和列阵训练变得更容易丁,能够充分发挥甲胃和兵嚣的垃能,匈东晋和十六国南北朝时骑战和重装甲骑兵的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有利备件(枣见母四).中国在四世纪初成的成套完备的马具(主要是鞍和镫),对相郜的诸国影响很大时代中期f绅五世纪中叶)的古墓中,出土的蹬是木芯外包铁片的扁圆形谥, 显示出与孝民屯晋墓出土拍相同的特点,表现出其间的渊源关系一般讥由,这是H朝鲜半岛寿跳板传几扶桑的,特别是倭与高句丽的接触和矛墙,促进接人大量引进马具,另一方面.倭王也开展了对干国南朝的廿交活动,由于当时北方和南方使用的马具有着共同的特点,因此也不排除其直接从中国南方引进马具的可能性大约0元六世把中叶,悸悍的阿瓦尔人fAvars)从东向西,宁过饿罗斯南部最终到达多瑙河与蒂萨河之间的地带定居,到元0阜时对强大的拜占照帝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其之所锐不可挡,就是因为使用了当时独一无二的铸铁制的马镫为了消除这种威胁,拜占庭国王提此略二世时骑兵进行了太改组.岱元580年又亲自训练骑兵,特别强调必炳使用铁制马镫这是政洲文献史料中第一次提到图三元代鞍蛭国{内蒙伊克昭盟成吉思汗睫l山土)马镫,政洲普遍使用马镫的年代要晚得多,几乎到中世纪早期政洲各国的常规军队寸开始使甩.其原因之一是当时政洲各国还没有中国那样发连的全属冶炼枝拳’正是中国人盅明的马镫,寸使中世纪的政洲进几了”骑士时代围五中世纪时的欧州骑士。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

一支匈奴骑兵与一支汉军步卒远远地对峙着。

去年冬天草原雪灾,冻死牛羊无数。

匈奴骑兵要南下掠夺,汉军步卒要保卫家园,这注定是一场退无可退的殊死恶战。

这边,汉军步卒竖起了盾墙。

盾墙后,弓箭手将利箭搭上了弓弦,只等敌人进入射程。

那边,随着单于发出怒吼声,匈奴骑兵发起了冲锋。

他们双腿夹紧马腹,如狼似虎地朝汉军扑去。

骏马才起步,就有骑兵从马背上滑落。

疾驰中,又有骑兵被甩落马背。

来到盾墙附近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匈奴骑兵并未直接冲撞盾墙,而是减慢马速,对汉军发起了迂回包抄。

这一过程中,不断有骑兵从马背上掉落,有的是被箭矢射中,有的则是失去平衡……匈奴骑兵无法“固定”在马背上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马镫。

没有马镫,骑兵的双腿就没有支撑点,全靠夹紧马腹来保持身体平衡。

长时间保持这姿势非常辛苦,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坠马的危险。

没有马镫,骑兵还得用手来抓住缰绳,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

这么一来,双手持枪、双手开弓或俯身劈砍等大动作都无法实现。

这意味着,没有马镫的骑兵,连自身的战斗力都得不到全然释放,更别说借马力了。

马镫发明前,骑兵的优势并非其战斗力,而是其具有快速转移的能力。

从《汉书·袁盎晁错传》可知,匈奴骑兵难缠不是因为武力凶残,而是一人带多匹马(通常两三匹)。

汉军多时,他们就拍马闪人;汉军少时,他们就冲过来以多打少。

当援军闻讯赶到时,匈奴人已仗着马快跑掉了。

马镫发明后,骑兵和战马才得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作战单元,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可以说,有了马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也是因此,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才会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马镫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马镫的基本结构◆ 马镫的分类1 直柄横穿型马镫鞍和两个马镫构成一个三角形。

从几何原理可知,三角形的稳固性最强。

中国的木芯长直柄马镫是东西方各种马镫的源头。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

“一加一”改变世界的马镫作者:来源:《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19年第08期一支匈奴骑兵与一支汉军步卒远远地对峙着。

去年冬天草原雪灾,冻死牛羊无数。

匈奴骑兵要南下掠夺,汉军步卒要保卫家园,这注定是一场退无可退的殊死恶战。

这边,汉军步卒竖起了盾墙。

盾墙后,弓箭手将利箭搭上了弓弦,只等敌人进入射程。

那边,随着单于发出怒吼声,匈奴骑兵发起了冲锋。

他们双腿夹紧马腹,如狼似虎地朝汉军扑去。

骏马才起步,就有骑兵从马背上滑落。

疾驰中,又有骑兵被甩落马背。

来到盾墙附近时,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匈奴骑兵并未直接冲撞盾墙,而是减慢马速,对汉军发起了迂回包抄。

这一过程中,不断有骑兵从马背上掉落,有的是被箭矢射中,有的则是失去平衡……匈奴骑兵无法“固定”在马背上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马镫。

没有马镫,骑兵的双腿就没有支撑点,全靠夹紧马腹来保持身体平衡。

长时间保持这姿势非常辛苦,而且稍有不慎就有坠马的危险。

没有马镫,骑兵还得用手来抓住缰绳,以协助身体保持平衡。

这么一来,双手持枪、双手开弓或俯身劈砍等大动作都无法实现。

这意味着,没有马镫的骑兵,连自身的战斗力都得不到全然释放,更别说借马力了。

马镫发明前,骑兵的优势并非其战斗力,而是其具有快速转移的能力。

从《汉书·袁盎晁错传》可知,匈奴骑兵难缠不是因为武力凶残,而是一人带多匹马(通常两三匹)。

汉军多时,他们就拍马闪人;汉军少时,他们就冲过来以多打少。

当援军闻讯赶到时,匈奴人已仗着马快跑掉了。

马镫发明后,骑兵和战马才得以紧密结合,形成一个作战单元,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

可以说,有了马镫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兵。

也是因此,英国科技史权威李约瑟博士才会说:“只有极少的发明像马镫这样简单,但却在历史上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中国的马镫为世界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虽然马镫的样式繁多,但主要区别在悬系部分。

根据悬系部 分的特征,马镫可分为4类。

骑兵踩着马镫上马。

骑兵坐在马鞍上,双脚踩踏在马镫上,马鞍和两个马镫构成一个三角形。

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化传播

综合探究二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间的文化传播
有支撑。
• 发明马镫的最初想法可能来自偶尔用来帮 助上马的皮绳套。
• 大约3世纪,中国人已在铸造金属马镫了。 • 成熟的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
备,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
马镫的传播
• 金属马镫发明后很快传播到东北亚的高句 丽地区,突厥人向西传播——6世纪末7世 纪初萨珊波斯人从突厥人那里引入马镫— —7世纪初萨珊波斯人传给阿拉伯人——7 世纪早期,马镫传向东欧和东罗马帝国
• 马镫得传入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影响非同 小可。
不同文明相互借鉴
在马镫发明前,骑士们怎么骑上马?
当时上马的主要姿势为:或左手紧抓马鬃, 飞身上马;或用手中的矛点地支撑身体而 跳上马;或靠踩住安装在矛上的横栓而上 马。
当骑在马上时,骑士们的双脚是无处搁置 的,奔腾或跳跃时,骑士们必须紧紧抓住 马鬃,夹住马肚,才能避免被颠下马背。
马镫的起源
• 马镫是骑没

马镫的历史演变及沈阳故宫藏清宫廷马镫来源

马镫的历史演变及沈阳故宫藏清宫廷马镫来源

马镫的历史演变及沈阳故宫藏清宫廷马镫来源中国是世界上养马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也是马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

中国野马的驯养始于渔猎时代,早在5000 多年前已用马驾车,殷代便开始设立马政(马政亦作“马正”,指我国历代政府对官用马匹的牧养、训练、使用和采购等的管理制度)。

秦汉时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马政机构,大规模的经营马场,并开始使用马具。

先秦时代,马多用于驾车,极少单骑,春秋末年才有贵族骑马的记载,因此马镫是马具中较晚出现的一种特殊器物,不仅方便上马,更是使人们在骑乘的过程中,便于对马的控制,解放双手,尤其是对骑马作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乾隆戎装大阅图轴◆ 马镫细节图我国古代的马镫形制主要经历了几个大的时期变化。

◆ 我国古代马镫形制的演变根据目前考古发现的早期马镫(3 〜4 世纪)资料来看,最早的马镫为单镫上马(产生时间不晚于西晋),属原始形态的马镫。

到十六国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实际骑乘意义的双马镫,最初制作马镫应该是采用“揉木为镫”“屈木为镫”“斫木为镫”等工艺制成的。

由于南北朝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常年的战乱,双马镫的发明使人们在作战时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平衡,解放双手,使用武器作战。

从唐代到辽金时期,马镫的材质多为铁质等金属,镫面由最开始的环形逐渐变成细长的平面,上部的长柄逐渐缩短,这样士兵在作战时能骑乘的更加舒适及轻便,提高作战效率并且减少了制作马镫的用料,节约国家财政支出。

到元明清时期,由于国家的稳定,战乱较之前减少,国力增强,马镫的形制逐渐定型,与现代马镫基本相同,其镫面变为椭圆形,脚踏的地方更加舒适,镫穿依旧很小,两侧多雕刻有精美的纹饰,材质及装饰工艺也更加的华丽和精美。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北方的冬天较冷,人们需要穿棉鞋,上马很不方便,所以冬天用的马镫要比夏天用的马镫大许多。

◆ 清马镫马镫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至清代时已达到了成熟阶段,尤其是满洲族从小便擅长骑射,建国后更是以骑射为其立国之本,对马的重视,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马政制度,马镫的铸造及使用也更加细化。

南北朝时期马镫普及的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马镫普及的历史背景

南北朝时期马镫普及的历史背景作者:张馨方杜严勇来源:《科学与管理》2020年第02期摘要:马镫对人类的历史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马镫的诞生时间暂未有明确的断定,至少西晋之前已有,但是根据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马镫真正大范围的应用却是在南北朝时期,从其诞生到普及使用之间有着一定的时间差,这与南北朝时期战乱、民族文化交融等特定的社会环境和金属冶炼技术、其他马具的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马镫;南北朝;马具中图分类号:N09文献标识码: ADOI:10.3969/j.issn.1003-8256.2020.02.007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马镫是马具的一种,为悬挂在马两边的脚踏工具。

它由脚踏和将脚踏悬挂在马鞍上的链条两部分组成。

通过马镫,骑兵得以更安全地完成各种军事行动,提升战斗力。

在冷兵器时代,拥有众多实力强大的骑兵的政权无疑有着更大的优势,军事实力作为影响政权更替的因素之一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关于马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起源及其传播方面。

占据主流的观点为林恩·怀特及李约瑟倡导的的中国起源说,基本可以确定的是游牧民族创造了马镫,但是对于哪一具体民族尚有争论。

齐东方、陈巍[1]认为应是匈奴,陈凌[2]则认为是乌桓人。

此外也有一些支持鲜卑族的学者。

关于马镫的传播途径,中国学者更倾向于探讨马镫向世界其他地方的传播,对于中国内部传播的研究较少。

虽然马镫的研究成果丰富,但是对于马镫的形成时间目前仍未有定论,多数学者认为至少4世纪以前已经出现,而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直至南北朝时期,马镫的数量和使用范围才达到了可以称之为普及的程度。

其产生与推广使用之间有着一定的时间差。

这期间社会背景已有了显著的变化。

而以往的研究大多很少涉及。

本研究主要聚焦于马镫直至南北朝时期才被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以期对马镫的相关研究进行补充。

有相关文物出土的墓葬中,在时为北魏都城平城的山西大同发现的司马金龙墓为依附于北魏政权的东晋降服皇族琅琊王司马金龙(卒于484年)及其妻的合葬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
大约3世纪的时候。
成熟的马镫的使用对骑兵的影响: 成熟马镫的使用,标志着骑马用具的完备, 骑兵的发展从此进入新时期。
二、马镫的传播
1.金属马镫的传播路线
阿拉伯初)
东欧、东罗马帝 国(7世纪早期)
通过突厥 等草原民 族向西传 播
中国
(西晋)
北欧、西欧
综合探究二
从马镫看中世纪欧亚国家 间的文明传播
一、马镫的起源
定义: 马镫是骑马时的踏脚和支撑装置。一 般成对垂于马鞍两侧之下。 作用: 马镫能起到在奔跑中稳定身体的作用; 进行时,骑者以马镫为主要支撑点, 可以解放双手,在马背上做各种动作。
最初想法可能来自偶尔用来帮助上 马镫的发明: 马的皮绳套。 发明者: 中国的中原人、印度人或中国接壤 的中亚游牧民族。
东 北 亚 高 句 丽 地 区
2.马镫的传入对中世纪欧洲历史的影响
马镫将骑手与马融为一体,使他们成为纵横欧 洲中世纪近1000年的封建骑士,对中世纪军事 贵族封建主义制度的促成具有重要意义。
活动:说说你对李约瑟和斯塔夫里阿诺 斯观点的理解。
活动:结合罗素的观点,依据所学知识,查找 相关资料,列举不同文明间相互学习的事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