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俗文化
年俗的相关知识和内涵

年俗的相关知识和内涵【摘要】年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俗风情。
年俗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祭祀和农耕仪式,通过不断传承和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
年俗的内涵包括对家庭、社会和自然的尊重与感恩,体现了中国人团结互助、敬老尊师的传统美德。
年俗不仅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更是人们沟通情感、传承文化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年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融入了现代元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年俗的重要性在于它承载了丰富的传统价值和美好愿景,是历史的延续和传统的传承。
在当代社会,年俗也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关键词】年俗、相关知识、内涵、起源、传承、意义、变迁、重要性、传统价值、当代意义1. 引言1.1 年俗的相关知识和内涵年俗是指在特定时间或特定地域内具有共同约定,且在一定的制约下规定和实践,公认具有相对长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承性的风俗习惯。
年俗反映了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经验和认定,是人类对自然的洞悉和把握,是文化对生活的规范和指导。
年俗可以是节日仪式,也可以是民间习俗;可以是历史文化的遗产,也可以是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
在年俗中,人们通过特定的方式和时间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祖先传统的尊重,同时也传承着家族和社会的记忆和情感。
年俗的内涵丰富多彩,既有对自然环境和生命的尊重,也有对社会和文化传统的珍视。
年俗不仅是人们生活中的仪式和习惯,更是文化认同和身份认证的象征。
通过年俗,人们可以感受到前人的爱和劳动,也可以思考未来的发展和希望。
年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继承和传承。
2. 正文2.1 年俗的起源年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和宗教信仰。
据历史记载,年俗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期盼。
最早的年俗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平安,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规模更大、内容更丰富的年节活动。
古代人们相信通过举行年俗活动可以驱邪避灾,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庇护,以及祈求来年的幸福和顺利。
传统中国春节文化风俗介绍(2)

正月初一
压岁钱
正月初一是“鸡日”,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 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 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 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 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 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 日三者的开始。
二 十 四 日 , 水 上 人 家 则 为 二 十 五 日
官 府 在 腊 月 二 十 三 日 , 一 般 民 家 在
”
官 三 民 四 船 家 五 的 说 法 , 也 就 是
十 三 或 二 十 四 日 的 祭 灶 。 有 所 谓
三 , 糖 瓜 粘 指 的 即 是 每 年 腊 月 二
是 民 间 祭 灶 的 日 子 。 民 谣 中 二 十
春节风俗文化 传-统-中-国-节-日-文-化-介-绍
年的传说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 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 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 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
定 在 农 历 正 月
的 日 子 , 春 节
春 节 是 除 旧 布
即个这器沐:们)
。正活初虽新
传统民俗
春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 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 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 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 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 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 岁、
春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 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 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 展:耍狮子、舞龙灯、扭 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 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 郁的喜庆气氛。
初一到十五的年俗大全

传统:家家户户在院子里点燃 火堆,放鞭炮,驱走霉运和灾 祸
寓意: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家庭安康
烧香祈福
初四习俗:烧香祈福,祈求平安和幸福 烧香地点:寺庙、道观等宗教场所 烧香时间:早上或晚上,根据当地习俗而定 烧香方式:点燃香烛,虔诚祈祷,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感激
忌出行
● 初四不宜外出,以免影响家庭运势忌出行 ● 初四忌讳出远门,避免不吉利的预兆 ● 初四不宜出行,以免遭遇不测之祸 ● 初四忌讳出远门,以免影响家庭运势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标题,生成了以下几条介绍: 忌出行
• 忌出行 ● 初四不宜外出,以免影响家庭运势忌出行 ● 初四忌讳出远门,避免不吉利的预兆 ● 初四不宜出行,以免遭遇不测之祸 ● 初四忌讳出远门,以免影响家庭运势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和标题,生成了以下几条介绍: 忌出行
• 忌出行 ● 初四是春节期间忌讳出行的日子,因为民间认为初四是恶日,容易招惹灾祸。 ● 在初四这一天,人们通常会留在家里,避免外出旅行或办事,以免带来不幸。 ● 在一些地方,初四还有“小过年”的别称,人们在这一天会祭祖、祭神,祈求平安顺利。 ● 虽然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淡化了这些传统习俗,但一些人仍然会遵守初四不出行的习惯。
福
注意事项:避 免打破东西, 不要说不吉利
的话
祭土地爷
时间:正月初六
习俗:在家中设香案,摆上三牲、水果等祭品,由家长主祭,祈求土地爷保佑家人平 安健康,五谷丰收。
历史渊源: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对土地的崇拜和感恩,认为土地爷是掌管土地 的神灵,能够保佑土地和家人的平安。
地区普及程度: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尤其是农村地区。
初一到十五的年俗大 全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X
壹
各地年俗文化

各地年俗文化春节是中国人最隆重喜庆的日子。
几千年的流传演变,积累起丰富的年俗文化。
广东深圳青睐桔子鲜花见人就发“利市”山东莱阳吃“隔年菜”磕头“重男轻女”湖北当阳洗澡穿新衣送礼送木材湖北孝感戴着帽子吃年饭河北承德高粱秸测旱涝本命年夜“躲星”辽宁沈阳吃冻梨、点灯笼东北过年花样多腊月二十三吃灶糖。
北方人都供王爷,老百姓在腊月二十三用灶糖封住灶王爷的嘴,让他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以求来年大吉大利!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24日扫房可不是为了打扫卫生,是有讲究的,是将家里的晦气进行彻底地清洁达到驱除的目的。
扫房之后,家中涣然一心。
预示着来年红红火火,欣欣向荣!腊月二十五糊窗户。
在东北四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在窗户纸上再贴春联、福字、窗花和刻有吉祥图案的剪纸,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节日色彩!腊月二十六炖大肉。
腊月二十六一到,就进入准备年夜饭的时刻了,一锅香喷喷的炖肉就是北方人心目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加的过瘾、实惠!腊月二十七杀公鸡。
鸡音携“吉”,古又通“急”。
杀公鸡就是一种指待的说法,是指从这一年开始年货要办完了,由于制作年货还需要时间,再不动手就来不及了!腊月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那天要做一天的面食品种:馒头、豆包、麻花等,正月里人们一热便可入食。
方便美味!腊月二十九蒸馒头。
蒸馒头的寓意来年日子过得蒸蒸日上有个好彩头。
蒸出一些枣糕、佛手等形状,再捏几个豆包,点上红点儿图个吉利!大事之一:年夜饭除夕吃顿丰盛的晚餐,俗话叫做“年夜饭”,也有的地方叫做“团年饭”、“合家欢”、“分岁酒”、“守岁酒”、“辞岁酒”。
大事之二:放鞭炮依据民间传说,年是蛮荒时代的猛兽,常滋扰人类圈养的六畜。
为了将年逐走,人们用火烧竹子,这就是最早的“爆竹”,后来逐渐演化为“鞭炮”。
大事之三:贴春联春联也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
大事之四:看春晚1983年,电视机开始普及。
中国的年文化

中国的年文化作者:钟声漫话春节春节,又叫阴历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传说中,“年”是给人带来坏运气的动物。
赶走“年”需用鞭炮轰,于是有了过年燃放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过年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春节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游子过年时都要回家欢聚。
卅至初一夜,也叫除夕,又称团圆夜。
新旧交替,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除夕晚上,全家老小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
北方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大年初一第一声鸡啼,或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年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过年好等习俗,还有祭祖等活动。
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扭秧歌等欢度年的活动,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才结束。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满、蒙,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蕴味无穷。
春节的传说春节和年的概念,《说文。
禾部》:“年,谷熟也”。
我国自夏商采用夏历,一年分十二个月,每月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子时称为岁首,也叫年。
传说之一:熬年守岁说。
守岁,俗称“熬年”。
此习俗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中国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凶猛异常。
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人们都逃往深山避难。
某年除夕,一个乞讨老人走到桃花村村东头一位老婆婆家,老婆婆劝他快随人们上山躲避“年”兽,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春节的年俗及其演变

春节的年俗及其演变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或中国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作为国家法定假日,春节代表了中国人民的团圆、欢乐和祝福。
春节的庆祝活动充满着丰富多样的年俗,这些年俗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还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展演变。
一、拜神祭祖拜神祭祖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家人会将神主牌及祖先牌摆放在家中的神龛或祭台上。
在祭祖仪式中,人们会烧香、献上美食以及向祖先祈求平安与幸福。
拜神祭祖的习俗传承着对先人的敬意和追忆,也代表着家族的延续和团聚。
二、走亲访友走亲访友是春节期间重要的社交活动。
人们会互相拜访亲戚朋友,表达新年祝福和问候。
这个传统源于中国古代的亲戚关系文化,具有增进感情、加强家族联系的作用。
在亲友的家中,人们会一起聚餐,分享美食,互赠礼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走亲访友不再局限于亲戚关系,也包括朋友和同事之间的互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活动。
三、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传统上,人们认为鞭炮能够驱走邪恶的灵魂,带来好运和吉祥。
春节期间,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们会燃放大量的鞭炮和爆竹,使得整个城乡充满了喜庆的氛围。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一些地方逐渐限制了鞭炮的使用,或改用无声鞭炮等替代品,以保护环境和减少噪音污染。
四、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之一。
春联是用红纸作为底色,写上对联或祝福的话语,粘贴在门框上的装饰物。
春联通常由家庭成员共同编写,内容包括对新年的祝愿、美好的寓意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贴春联的目的是表达对新年的庆贺和期待,同时也烘托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五、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的传统表演艺术。
人们会组成舞龙队和舞狮队,表演起舞龙和舞狮的节目。
据传,舞龙舞狮可以驱邪避祸,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祝福。
在表演过程中,舞龙队员会穿上龙装,手持龙头,高高举起龙身,舞动起伏有致;而舞狮则由几名舞狮者扮演,以模仿狮子的动作为主。
舞龙舞狮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成为了春节期间的一大亮点和旅游景点。
2024版中国民俗文化PPT课件

鼓励创新创意,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与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民俗文化创意产品。
未来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中秋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节日,历代文人墨客纷纷以中秋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词歌赋,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团圆节日,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之意。
中秋节的习俗有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等,其中赏月和吃月饼是最为重要的习俗之一。
民俗文化中的许多活动和仪式都蕴含着和谐、团结等积极因素,可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
中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可以成为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推动旅游业发展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通过传承和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创新表达
将民俗文化与旅游、影视、动漫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出具有民俗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
融合发展
民俗文化创新发展的途径与案例
1
2
3
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标识,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认同感和亲和力。
文化认同
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国际交流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徽菜
八大菜系与地域特色
传统节日食品与寓意
元宵节
端午节
元宵、汤圆,寓意团圆、美满。
粽子、龙舟饭,寓意驱邪避害、祈求丰收。
春节
清明节
中秋节
饺子、汤圆,寓意团圆、和谐。
青团、粽子,寓意纪念先人、祈求平安。
月饼、柚子,寓意团圆、思念亲人。
过年的年俗文化

过年的年俗文化:
过年的年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历史悠久,传承至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过年年俗:
1.扫尘:扫尘是年前除旧布新习俗之一。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
称“扫屋”。
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2.祭灶神: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
取下烧掉,至除夕日早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
灶神上天汇报后,玉皇大帝会根据其表现,决定是否降下灾祸或赐予福运。
3.守岁:除夕之夜,人们要守岁,即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
习俗始于南北朝,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4.拜年:大年初一,人们要互相拜年,表达新年祝福。
晚辈要给长辈拜年,长辈则会
给晚辈压岁钱。
5.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民间传统表演形式之一,也是过年期间常见的表演活动。
龙和狮在中国文化中都是吉祥物,象征着祥瑞和好运。
6.烧门神纸: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
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
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年俗文化
关于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也有的从腊月初八开始,一直过到正月底,其中以除夕和大年初一为高潮。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舜兴起。
舜即天子位时,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
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
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大年初一:初一为吉日,正月初一又称为“元日”,出自《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相祖。
”元日,又指吉日,出自《汉书·王莽传中》:“冠以戊子为元日,昏(婚)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
”;颜师古注:“元,善也。
”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人们都要在这天燃放鞭炮,此后至正月十五,驱凶避邪的鞭炮声将成为街头巷尾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炮仗”、“爆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汉朝《神异经》所记,在两千多年前,人们为驱逐恶鬼,“燃真竹以取其声”。
《通俗编俳优》云:“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
“卷纸为之”是火药发明以后的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人用纸压卷的纸筒代替了竹筒,装上火药,制成爆竹。
有时还用麻茎把爆竹连起成串,称为“编炮”,又因其形似鞭,其声清脆,又称“鞭炮”。
因为爆竹能驱邪,能增加喜庆气氛,其本身又轻巧,深受百姓欢迎,所以广为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出于环保和安全的考虑,有些城市开始限放爆竹,以更好更文明的方式庆贺新年。
大年初二,逛庙会,走亲戚。
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俗称“迎婿日”。
这天好像是姑爷们给岳父母拜年的“法定日子”,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后必须再赶回婆家。
在过去,女儿回娘家忌回门礼为单数,由于传统上认为单数不吉利,带回娘家的礼物必须成双。
王来华表示,中国人最亲密的是血缘关系,姑爷有“半子之劳”,俗话说“一个姑爷半个儿”。
大年初二,姑爷带着贵重的礼物去看望老丈人、丈母娘,正是一年一度作为“半个儿”见“亲娘”的机会,以慰问“二老”。
有的地方称新女婿为“娇客”。
对于“娇客”拜年,岳父母家无不盛情款待。
民俗专家认为“迎婿日”是一种“黏合剂”,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积极意义。
民间还认为,嫁出去的女儿在初一这天不能回门,回门会把娘家吃穷,只有在年初二以后才能回娘家。
在台湾有这样的民谚:“有父有母初二初三,无父无母门担担。
”意思是说有父母的女儿,在年初二以后,娘家人必然来接回去团圆,只有无父无母的女儿,没有亲人想念,娘家也就不派人来接了.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赤狗为熛怒之神,遇之不祥,又因与“赤口”同音,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因此不宜外出也不宜拜年,而应该在家中祭拜天地神明和祖先。
按古人的说法,这天为“小年朝”,有很多禁忌。
据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记载:“(正月)初三日为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同。
”“岁朝”即大年初一,也就是说初三是小大年初一。
道家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因此古人对初三很重视,故称为“小年朝”。
还有一种说法,称年初三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因此,要早早熄灯睡觉,让老鼠在没灯的情况下无法“成婚”,才不会生下一大堆的“鼠子鼠孙”偷吃米粮。
大年初四:又叫“神落天”,这天是民间的接神日,迎接众神明、灶王爷与家神回来守护家人,灶王爷会点名,所以不宜外出。
同时,也是祭财神的日子。
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了。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
据了解,“破五”的来历至今众口不一。
据《封神榜》说,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为“穷神”,令她“逢破即归”。
神话传说中,姜子牙的妻
子是很让人讨厌的背夫之妇,封了穷神以后,就更让人讨厌了。
所以人们就在正月初五这一天“破”她,让她马上滚回去。
南京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竟介绍,旧时,初一到初五民间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在过了初五之后,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这一天称为“破五”。
过去人们讲究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一般不允许搞卫生,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
特别是大年初一,一扫帚也不能动,否则就会将好运气弄掉。
到“破五”这天必须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
在垃圾被扫出大门的同时,鞭炮也从屋里放到了屋外谓之“送穷”。
这天称为赶“五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所以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这天家家户户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街坊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
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为一年之内不犯“小人”,把过去一年不愉快捏进去,新一年可以顺顺当当。
因为包饺子时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着饺子边捏。
据说这样可以规避周围谗言。
妇女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拆,谓之“拆小人”。
据说这样可以免霉运。
此外,有些地方饺子里还要包上钱、枣、糖等,寓意发财、好运、甜蜜、和美。
正月初六,旧时大多数商铺都在正月初六开张,不过这时并不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听戏。
商店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十二岁的男孩,因为十二是六的两倍,这叫六六大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