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集锦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赏析试题集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试题集一、读诗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开始①作者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②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二、句意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三、主旨、情感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
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四、赏析试题1.请简要说说“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
“暗”字是首句之关键。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暗”字十分恰当。
另外,“暗”字寓意颇深:①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②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③“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2.请简要谈谈“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字的表达效果。
“飞”写出出乎意料的感觉,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更增添了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的妙处。
①从用词的角度“散”是均匀、遍布之意。
“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意即笛声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全文及赏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春夜洛城闻笛》。
先来看这首诗的首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一个“暗”字,用得极为巧妙。
它生动地描绘出笛声不知从何处悄然传来的情景,仿佛是在不经意间,这悠扬的笛声就钻进了诗人的耳朵。
“飞”字则赋予了笛声灵动之感,仿佛它具有了生命,能够自由自在地穿梭于空气之中。
这一句以问句开篇,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不禁想要探寻这神秘笛声的来源。
“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句境界顿开。
那悠扬的笛声借着春风的力量,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春风本是无形之物,但在此处,却仿佛成了笛声的传播媒介,将那美妙的声音带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一个“满”字,尽显笛声的穿透力和感染力,让人感受到这笛声的无处不在。
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洛阳城在春夜中的宁静与祥和。
“此夜曲中闻折柳”,“折柳”是一个经典的文化意象,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折柳”曲往往寄托着离愁别绪。
诗人在这个春夜听到了这饱含离愁的曲子,心中的情思也被悄然勾起。
这里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情感,而是通过“闻折柳”这一动作,让读者自行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深深愁绪。
“何人不起故园情”,这一句是整首诗的情感高潮。
诗人由自己的感受推及到众人,发出了深情的一问:在这样的夜晚,听到这样的笛声,谁能不涌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呢?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不再仅仅是诗人个人的思乡之情,而是所有漂泊在外的游子共同的心声。
整首诗以笛声为线索,从“暗飞声”的神秘,到“满洛城”的传播,再到“闻折柳”的触发,最后到“故园情”的迸发,情感层层递进,一气呵成。
诗人没有刻意去渲染思乡的愁苦,而是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描绘,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质朴自然。
李白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在这首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和复杂的修辞手法,却能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真挚而深沉的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1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注词释义】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玉笛:精巧的笛.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故园:指故乡,故乡.【参考译文】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响亮的玉笛声,笛声跟着春风,飘满全部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怀念故乡的蜜意!【摘要题解】这首诗当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诗人在旅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怀念本身的故乡或亲人呢?从而引起思乡之情.【文本赏析】此诗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连忙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第二句着意衬着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天然是有心人的主不雅感到的极端夸大.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前人送别时折柳,希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暗示别情.《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酷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本身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故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记.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述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这才是它动人的地方.【佳句集锦】1.浮云游子意,夕照故情面.——《送友人》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峭壁.——《蜀道难》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前人.——《把酒问月》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6.安能摧眉折腰事显贵,使我不得高兴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初中诗歌阅读】中学生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附答案

【初中诗歌阅读】中学生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附答案一提到
阅读
中学生诗歌鉴赏《春夜洛城闻笛》附答案
诗歌欣赏。
(总共10分)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的玉笛偷偷飞?
散入春风满洛城。
我听见这夜曲中折断的柳树,
何人不起故园情!
21.能揭示这首诗主旨的诗句是:,。
(2分)
22.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23.古人在写诗时非常注重文字的提炼,往往具有一词之美。
试着欣赏诗歌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4分)
24.“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
(2分)
,。
参考答案:
21.在这夜曲中听到折断的柳树,谁能承受家乡的感觉呢!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黑暗”有断断续续的模糊含义。
吹笛者只是吹奏和聆听自己,却出乎意料地打动了许多听众,给人们带来无限的隐忧;“人”这个词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来描述夜晚的宁静和悠扬的笛声,这与诗人听到笛声后的孤独情绪形成了对比。
(每个单词得2分)
24.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这位中学生的诗歌鉴赏带给你,学生们应该仔细欣赏。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题及答案
题目:以李煜的《春夜洛城闻笛》为例,赏析这首诗的抒情特色。
答案:《春夜洛城闻笛》是李煜少年时期创作的一首抒情诗。
诗歌内容描写夜晚,一个春夜,在洛阳景区。
张驰犹在,笛声回荡,旎魂不绝,恰似当时的青春:“细草微风岸,卷入流年去。
茫茫江山如故,相思依然苦。
”诗中表达一种难以忘怀、流逝中的留恋之情,令人悲凉。
诗歌抒情质朴,澄淡憔悴,有着浓浓的古风;对芳草的种种联想凝结出一种淡淡而深沉的细雨情感;勾勒出一副萧条夜景,突显出萤火虫般的冷冽意境,营造出一片幽雅而多情的境界;诗歌结尾处,由细腻流转至激昂,赋予了整首诗歌凝重而深情的终结。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的诗词《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赏析】此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以一个猜测性的问句开篇,“谁家玉笛暗飞声”,那悠扬的笛声到底出自何人呢?诗人不言闻笛,而说笛声“暗飞”,便客体为主体,体现出笛声给人带来的触动之深切。
一个“暗”字,下得十分精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也不知吹笛者为何人,只听得笛声暗送,使得他乡客子不免起了羁旅之愁。
“散入春风满洛城”,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它无处不在。
这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并随着春风散布了整个洛阳城,仿佛每个角落里都有笛声响起。
这一“散”字,用得极妙,笛声只有“散入春风”,才能“满洛城”;“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即《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以表示依依别情。
本来这乡愁是诗人自己所生的,他偏偏宕开一笔,推己及人,说所有听到此曲的人都会思乡,使得诗的境界显得阔大。
李白这首小诗,描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依恋与思念,道出了所有人都会生发的情感,这才是它感人之处。
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满”从“散”来,“散”从“飞”来,用字细甚。
妙在“何人不起”四字,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黄叔灿《唐诗笺注》:“散入”二字妙,领得下二句起。
通首总言笛声之动人。
“何人不起故园情”,含着自己在内。
扩展阅读:李白的诗歌成就李白的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
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任随性之而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
李白的绝句自然明快,飘逸潇洒,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很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且同臻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
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原文翻译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一、原文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二、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三、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四、背景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
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
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
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
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
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
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五、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及简析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 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分,意思对即可)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 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
(2分)
答:“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无意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3.“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2分)
①“飞”字写出出手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
“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4.第二句和第四句的修辞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怎样?(2分)
①夸张。
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杨动听。
②反问。
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5.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2分)
离别。
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6.“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2分)
答:这“折柳”是曲名,又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7.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这首诗抒写了离别行旅之苦。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被笛声引起了思乡之情。
8.请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2分)
答:“散”是均匀、遍布。
表现出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无东无西,无南无北,抒发了作者的怀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