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测试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确凿záo 骊lí歌亘gèn古人迹罕hǎn至

B 收敛liǎn 叮嘱zhǔ彷páng徨锲qiè而不舍

C蝉蜕tuō讪shàn笑踌chóu躇气冲斗dòu牛

D哽gěng咽炽chì痛磐pán石迥jiǒng乎不同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轻捷屏障仰慕义愤填膺

B 书塾懊悔独裁可歌可泣

C 花圃崎岖深邃来势凶凶

D 丑陋默契锁闭锋芒毕露

3.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向老师提问题有什么不好意思,中学生就应该做到不耻下问,好学上进。

B 学习文化知识应该一点一滴地慢慢积累,特别是初学的人,想走终南捷径,恐怕是不可能的。

C 闻一多先生震耳发聩地喊道:“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

D 新疆天山南北原来是不毛之地,经过开沟挖渠,种麦种棉植树,现在一片葱茏,成为绿洲。

4. 选出下列加点横线词语中不是名词的一项()

A 创建名牌企业,铸就精品工程。

B他穿名牌,吃名牌。

C 往东走五百米,便是学校。

D 意志不坚强,是失败的原因。

5. 符合语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的一项是()

清清淡淡是水,无色无味是水,自由自在是水,我希望自己能为水所接受,。

A假如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B然而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C况且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D 哪怕只是一滴草叶上的露水

6.按要求填空。(4分)

(1)《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2)李白《峨嵋山月歌》中表现清朗秀美夜色的诗句是,。(3)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以悠闲的动作表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诗句是,。(4)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7.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义连贯。(2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8.名著阅读(2分)

为了交流读书成果,班内拟办一期名为“走近名著”的板报,请你从课外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大家。书名:《》主要内容:

推荐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共12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4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______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2.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进行赏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8分)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3.解释加点的字(2分)

①见往事耳见:②即更刮目相待更:

4.翻译句子。(2分)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孙权劝吕蒙学习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2分)(用原文回答)

6.写出一个出自本课的成语并造句。(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节选),回答文后问题(10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证——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急起来,大声喊道:

“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最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到: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了。

1、选文的开头为什么反复地写“快回家去!”的心理活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2分)

3、毕业典礼结束后,“我”回到家里,为什么不直接写爸爸去世,

而写弟弟妹妹们在散落的石榴树下玩闹?(2分)

4、“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语双关,一方面实指

____________________;一方面象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5、末尾说“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2分)

(二).阅读《手》文段,回答文后问题(16分)

凡夫

父亲在被我们村的长辈们准备放入棺材的时候,我披着长长的白色孝服,走近,揭起盖在他那瘦瘦躯体上的白布,拉起他的手,扳起他那僵硬而握不紧的手,把它放在我的脸上,额上。

看着他那古铜色苍白的手背,没有一块平滑的地方,折皱重重叠叠。扳开他的手指,是我前几天给他修的指甲。我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修剪完的,他的指甲很厚,坚硬如铁,用商场买来的指甲剪是无法修剪的,只能用母亲刚磨过的老式剪刀,一点一点地剪。我使尽了平生的力气,屏住呼吸,额头上渗出了汗水,和着我的泪水顺着我的脸慢慢地流淌……

“平儿,我一生没剪过啊!”老父亲说。

“我总是在做活歇着时在石头上磨的,有空就磨。”他笑着望着自己的手指。

我的泪水直往下淌,喉咙哽咽了……

再也无法忍住,呜……呜……

多年郁积在心中的惭愧和感激一下子迸发出来。

是这双手把我们兄妹五人拉扯大,一个个送进学堂,走向社会,成家立业。

再扳开手掌一看,这哪里是手啊,没有平面,没有肌肉,就像老丝瓜内芯做的鞋垫一样横七竖八,密密麻麻的血口子。深的裂口还渗着血,没有钱买蛤蚧油,总是找村里的农机员要黄油,搽在裂口中,我给他买的蛤蚧油,他说一次用一盒还少了;钱要留着你们用,外面什么都要买;我就用黄油可以了。

在手掌深裂口处,他总是要母亲用绣花针缝上。母亲说,每次缝裂口时,真是针针扎在她的心上。

有一年,读高中的我放假回家,一进家门,看到家里人都沉默不语,我小心翼翼地走近他身边。

“平儿,好好读书,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我就好了。”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伸出他那一双手。

我一眼就看见了他那一双手腕上各有一道血痕,血迹斑斑,我拉起他的双手,才第一次看见他那双我从没看见过的手。我的眼睛模糊了,双膝跪在他的面前,号啕大哭起来……

哭声中听母亲说,他被村里当做“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批斗了一下午,吊在村口的那棵大枫树下,整整一个下午。我知道每到星期五他就为我上学的钱做准备,利用劳动的空闲抢着砍一担毛柴,星期六的凌晨1点送到30里外的街上去卖一块五毛钱,给我一块,那5毛留给弟妹们。

我模糊的眼睛望着我那身高不到1.6米、体重不到50公斤的父亲;父亲苍老了。

“我不上学了,我帮你……”话音未落,“啪”,我的脸上一阵火辣辣。

“混蛋!”他咆哮起来。

我第一次挨打,倒停止了哭,咬着牙,握着拳头……

我理解了他……

是他那一掌,打出了我和我们兄妹五人的性格和品质——自强、上进。

这是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那双手。

这是中国农民的手。

6.文章在写父亲生前的事情时运用了的顺序,本文写了“我”三次看父亲的手,第一次着力写;第二次着力写;第三次着力写。通过对父亲的“手”的刻画,表达了“我”对父亲

的。(5分)7. “我”为父亲剪指甲“足足用了半个小时”,还“使尽了平生的力气”,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2分)

8. “我理解了他”,理解了父亲什么呢?对其分析不太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父亲希望“我”把书读好。

B.父亲对“我”爱之深。

C.父亲希望子女们自强上进。

D.父亲认为“我”太任性,恣意浪费钱财。

9.作者用“这是中国农民的手”作为文章的结尾,有何作用?(3分)

10.我们现在好像很难再对生活中某些事件感到心酸难耐。人一天天长大,见惯了周围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竟也习以为常。虽说偶有波澜荡漾,但真要动情,却已如童话般遥远。然而,我们还是会被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所打动。请认真“品读”你的长辈,搜寻他们身上那些最让你心酸难耐的细节写下来。(4分)

(三).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10分)

虽然我是家里唯一的女孩,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爱来,在地里干活,偶尔捉只小兔或鸟儿,回来也是送给两个哥哥。

小学和初中在父亲的不经意间过去了,上学和放学就像他的出工和收工一样,只是顺其自然的事,他不关心我的学习一如我不关心他的收成。

可是我考上了县一中,这就意味着父亲的大半收成都得被我一个人吃掉,母亲望着不太年轻的父亲逐渐弓起的背,幽幽地说:“要不,别让妮子上学了?”父亲脸上刀刻似的皱纹突然地一跳:“哪能?再难也得让她上学。”就为这一句,我第一次被感动了。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夏日,父亲一头挑着我的行李,一头挑着一筐桃子,送我去上学,跟在父亲身后,望着颤悠悠的扁担和父亲那被扁担磨出老茧的双肩,我又一次被感动了,在心里默默发誓:不学出样子来,无颜面对父亲。

到学校门口,我一个人进去,父亲则去卖那筐桃子,等我安排好住宿后,去城里找他,父亲已经走了。我想,他肯定是饿着肚子走的,翻山越岭,还得走二十里啊!

三年高中,我很少回家,父亲总是隔三差五地给我送来干粮和桃子,当然都是些歪七扭八卖不出去的小桃,冬天天短,父亲每次来都得起个大早,见到我,往往是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掏出母亲烙的白面饼,硬邦邦的全是冰渣儿,中午,我们父女俩把饼泡在开水里,就着父亲带来的咸菜,吃的有滋有味。夏日,父亲捎带着卖桃,二十里的山路把父亲的脸晒成了酱紫色,赶到学校已近中午,我把早已凉好的白开水递过去,父亲一气儿就喝了一大缸子。父亲向来是当天来当天走,三年里,他走了他几十年走不完的路程,我对父亲的情和爱,也在这三年里变得缠绵与圣洁。

三年后,我由县城考到省城,也和三年前一样,父亲挑着扁担送我去上学,所不同的是这天不是骄阳似火,而是阴雨绵绵,

火车上,父亲递给我的桃子又红又大,我倒有些不习惯,怪父亲有些奢侈。“你都成大学生了,吃个好桃子,配!”并且,不停地催促我快吃,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

安排好住宿后已经很晚了,我要送父亲到学校的招待所去住,他说什么也要自己去,他说他怕我回来找不到自己的宿舍,我知道,那样父亲会一夜都不安心的,所以也只好随他去了。下过雨后,气温骤然下降了许多,一天的颠簸,实在是太累了,躺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突然,辅导员老师把我叫醒,她说,你父亲为节省十五元的住宿费,竟然睡在外面的水泥乒乓球台上。此刻,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我扑过去抚摸着他那青筋凸起的双臂,哭着求他:“为了我,父亲,请你爱惜自己。”同宿舍的姐妹齐刷刷地站在我的身后,哽咽着说:“就住在我们宿舍,我们可以两个人睡一张床。”“可你们是女生宿舍呀!”辅导员老师还很年轻,和其他人一样眼里噙满了泪水。“那又有什么,他是父亲。”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是啊!他是父亲,他是勤劳又质朴的农民。

11.第一段中“父亲好像从来没有显出特别的喜欢来”一句中的“好像”能否删掉?为什么?(2分)

12 文章前两段写父亲对自己不“特别的喜欢”“不关心”,有何作用?(2分)

13.联系上下文,理解“我双手捧着桃子,一口一口咽下去的却是父亲的心啊!”的含义。(2分)

14.作者多次写到父亲的肖像,意在表现什么?(2分)

15. 同宿舍的姐妹异口同声的回答说明了什么?(2分)

四.作文(共5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人生路上风景好。一路与老师同行,在老师的教诲下我们受益匪浅,茁壮成长;一路与朋友同行,在朋友的影响下我们取长

补短,携手并进。一路与书籍同行,在书籍的滋养中我们获取真知,提升品位;一路与拼搏同行,在拼搏的历程中我们砥砺意志,实现梦想……请以“一路与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 0字。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词句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古 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的所闻所感。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诗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夸张描写,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 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一学生由于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知人论世—听读朗读—品味诗句—知识迁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上学期我们学了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马致远及无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呢?(《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明月从而引发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多媒体展示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二、走进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李白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俊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李白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晚宿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四、朗读诗歌 1、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朗读。 2、生听朗诵音频,注意字音和节奏。 3、请学生代表朗读,生集体朗读。 五、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理解重点词 玉笛:笛子的美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笛:芦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2、诗句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六、品味诗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②“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的游子们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以抒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③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忽隐忽现,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入春风满洛城”

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李白在客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辗转反侧,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不禁被它勾起对家乡的怀念。这 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写、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 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 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听到笛声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诵《静夜思》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3、学生交流(李白) 4、你熟悉李白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补充。)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年轻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坎坷,最终寄情

诗酒山水。) 5、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交流) (在这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情感的是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但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7、质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①“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②这首诗写在春天的一个夜晚 ③李白听到了笛子声 (2)你有什么问题?(谁在吹笛子?) (3)齐读诗题。 二、初读古诗,掌握节奏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指名读诗,并随机指导,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 (古诗不仅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这是一首七言诗,它的节奏是223。)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学生自由练读(2)检查读 5、有节奏地读古诗 三、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同学们已经能把古诗读的很流利、很有节奏了,如果想读得更好、读出感情,就 要先理解古诗的意思。就让我们跟随李白回到洛阳的那个春夜。 (一)感受夜闻笛。 1、出示第一、二句。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赏析试题集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试题集 一、读诗从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开始 ①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②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二、句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三、主旨、情感 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思念和当年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折柳曲让诗人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猛然触动了诗人孤独伤感的情绪。)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四、赏析试题 1.请简要说说“谁家玉笛暗飞声”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写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触动听者的思乡之情。 “暗”字是首句之关键。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暗”字十分恰当。另外,“暗”字寓意颇深:①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②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③“谁家”之“谁”与“暗”照应。 2.请简要谈谈“谁家玉笛暗飞声”中“飞”字的表达效果。 “飞”写出出乎意料的感觉,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渲染笛声,形象而生动,更增添了羁旅者的离愁别绪。 3.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的妙处。 ①从用词的角度 1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本诗。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诗歌大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根据诗歌意象,展开想象,以“诗”写诗,加深感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的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凝结了先贤们最高深的思想、最伟大的创造和最纯洁的感情。在古典文学的大花园中,唐诗更是一朵艳丽的奇葩。涌现出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你说说你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吗?(引出李白) 二、朗读指导。 第一遍读:整体把握,读准字音。 第二遍读:掌握节奏,注意语速。 七言绝句,一般是四顿,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句式。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三、课文研讨 1.解题。 2.有人说:“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最为传神,你能说说吗? 3.前人评价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 4.在这样春风沉醉的夜晚,听到《折杨柳》哀怨缠绵的旋律,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展开想象,写一段话。(采用第一

人称,力争做到语言流畅、优美) 5.归纳主题。 6.课外拓展,加深印象。 7.课堂小结: 悠悠玉笛声浓浓故园情,乡愁是羁旅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静谧的夜晚,习习的春风,更有这悠悠的笛声,引发了诗仙心中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春夜洛城闻笛》。 同学们,最后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这堂课。 四、布置作业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②思乡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积累。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1、上课之前,老师想考考大家。提到大诗人李白,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上学期学过他 的哪篇诗歌?大家可以在公屏上打字告诉我。(这篇诗歌是李白青年时期,即将离开故乡,外出闯荡时写的,一句思君不见下渝州,借峨眉山的月亮含蓄表达自己对家乡、友人的思念之情。)《峨眉山月歌》,大家是否还记得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可以连麦告诉我,也可以在公屏上打字说。说的很详细,老师还有补充。(李白不但文采斐然,还善剑术,相传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他为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爱游历名山大川) 2、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看看这位传奇文人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 传世之作。 3、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的体裁。全诗共4句,每句7个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可见,为七言绝句。 4、既是绝句,我们就要读出朗朗上口的韵感。哪位同学能来试一下?(注意把握节奏, 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为一个节奏)谁还能再来试一下? 5、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朗读过后,大家已对诗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下面, 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诗文的精妙之处。 6、题目是诗文的眼睛,同学们说说看,透过题目《春夜洛城闻笛》,你了解到了那些信 息?可以打字告诉我。(点名季节,时间,地点,本诗为诗人闻笛而感发)没错,这首诗写于(写作背景) 7、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诗文内容,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思考,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语言 描述出诗文前两句所讲的内容。我们一起来看。 8、诗文的意思明确了,大家说说看,诗人在春夜,客居洛阳之时,听到笛声,触发了 怎样的情愫?打字告诉我(思乡之情)。你是从哪句话、哪个字看出来的?(【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折柳是诗文的点睛之笔,也是诗文的意义所在,诗文是叙离别之情的)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赏析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其作品风格豪放飘逸,想象奇特。代表作品有《静夜思》《春夜洛城闻笛》《将进酒》《蜀道难》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有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呢?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客居洛阳城的夜间闻笛声的细腻描写,引发了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

重点赏析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暗”字的意味。“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这句诗修辞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它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诗歌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李白诗词《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赏析 本文是关于李白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春夜洛阳城闻笛源自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春夜洛城闻笛》 【年代】:唐 【作者】:李白 【内容】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背景: 诗人在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的曲调。此时此地听到这首曲子,谁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或亲人呢? 《春夜洛城闻笛》一诗创作的地点在洛城,也就是洛阳,它是唐代的东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千家万户大大小小的灯盏,也渐次熄灭了,偌大的城市已经进入了睡梦。然而就在这个万籁俱寂的、灯火阑珊的时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传出了一阵玉笛之声。笛子,原来是羌族的

乐器,到了唐朝时,已经在广大中原地区非常流行了。诗人在这里着意刻画的就是题目中的“闻”字。在一开始,诗人并没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么曲调,但是慢慢地细听,这凄清婉转的笛声随着春风在夜幕中听得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是一曲思乡怀家的《折杨柳》呀,“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本来李白只是在被动地欣赏着一曲从不知什么地方传来的悠扬的笛声而已,但当他一旦听清了曲子之后,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杨柳》的情调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沉思,是谁人在这连空气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这令人感伤的曲调呀!这笛声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这就是“暗飞声”,是“随风潜入夜”,也许有的人会无动于衷,那是因为她或他,此时正在与家人同处一室,甚至已经安然入梦,当然无由听得,但是“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从折柳,回忆起离别时的情景;从春风,想起家人的亲情。“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表达肯定的心态的句式,口气反而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都会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也是一个和你、和他、和我们大家一样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这首诗也就使得那些不论是古时,还是现代的游子们,经常挂在嘴边心头的诗篇之一了。全部注释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

春夜洛城闻笛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教学提纲

春夜洛城闻笛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着名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李白在客居东都洛阳的一个夜晚,辗转反侧,听到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不禁被它勾起对家乡的怀念。这首诗写的是闻笛,更抒发了对家乡和家人的深切思念。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写、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听到笛声所引起的思乡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朗诵《静夜思》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古诗的作者是谁? 3、学生交流(李白) 4、你熟悉李白吗?(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补充。) (出示李白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着名诗人,被誉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年轻时辞亲远游,想要入朝为官,几经坎坷,最终寄情诗酒山水。) 5、这首诗主要是写什么的?(学生交流) (在这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情感的是空中那轮皎洁的明月。但是,对游子来说,能勾起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又何止这月亮呢?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表达思乡情感的诗——《春夜洛城闻笛》,看看又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思乡情。) 6、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7、质疑课题。 (1)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①“洛城”:东都洛阳,在今河南省。 ②这首诗写在春天的一个夜晚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感情读;悟诗情。 【教学重难点】 1. 明诗意。 2. 悟诗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过的李白的诗作。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2.读诗,正音。 三、译读诗歌 1.参考注解,译读诗歌: 夜深人静的时侯,不知从谁家响起了悠扬的长笛声,这美妙悠扬的声音,随着春风弥漫了整个洛阳城。在这静静的黑夜里,忽然听到感人肺腑的折柳曲,有谁不为此勾起怀念故乡的情思啊! 四、赏读诗歌 1. 赏诗文 此诗①②句描写美妙动听的音乐声,但不是为写音乐的美妙,更不为赞美吹笛者的演技的高超,这与李贺诗《李凭箜篌引》以及白居易《琵琶行》不同。它是为下文诗人静听笛声,听到“折柳”勾起许多游子的思乡之情伏笔铺垫。第二句,采用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笛声的悠扬、美妙动听。③④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直抒听到“折柳”曲后的思乡之情。 2. 赏语言 明确“飞”和“暗”用得好,说说它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是什么?答:①“飞”字写出出乎听众的意料,使无形的声音形象化。②“暗”,写出吹笛人吹笛是毫不经意地吹。

3、赏艺术手法 第二句和第四的艺术手法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表达效果又是什么? 明确:①第二句的艺术手法是夸张。它的表达效果是:极力渲染夜的静谧、笛声的悠扬动听。 ②第四句的艺术手法是反问。它的表达效果是:加强思乡的感情,有一唱三叹的美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六、课后练习 1.背默《春夜洛城闻笛》。 2.此诗写得感人,说说它的感人之处。 明确:本诗没有详写笛声,而是写由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结句“何人”一词,说明爱国思乡人人皆有,爱国思乡之情是崇高的,因而千百年来这首诗感人肺腑。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答案 导语:《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下面是为您收集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⑴洛城:即洛阳,今属河南。 ⑵玉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玉:指玉石。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⑶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⑷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曲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少陵《吹笛诗》:‘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柳曲》也。”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⑸故园:指故乡,家乡。 【翻译】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1.诗中能揭示主旨的诗句是: ,。(2分) 22. 触发诗人故园之恋的句子是: 。(2分) 23.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试赏析诗中“暗”和“满”的表达效果。(4分) 24. “折柳”在诗中指《折杨柳》曲,“柳”与“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借“柳”表达与亲朋好友离别时的留恋之情,请你默写一句古诗中含有“柳”的诗句。(2分) 。 2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2.此夜曲中闻折柳。 23.“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写全一个字各得2分) 24.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春夜洛城闻笛》公开课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蚌埠附属学校初中部刘荣会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背诵本诗,明白诗歌的意思。 2、知人论世,感受作者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3、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感受作者的浓烈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李白的浪漫主义手法:意象、夸张和想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班班通、智慧课堂设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聆听一段笛子纯音乐——《折杨柳》,谈谈自己内心有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感受导入。 二、预习检测 1、请一位同学背诵这首诗。同时设疑:你已经会背诵了,很好。但是你知道这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吗? 2、出示评价: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唐人作闻笛诗每有韵致,如太白散逸潇洒者不复见。 明代胡应麟《诗薮》:太白七言绝,如“谁家玉笛暗飞声”……谓为谪仙,良不虚也。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意远字精,炉锤巧自天然。 清代朱之荆《增订唐诗摘钞》:写得万方同感,百倍自伤。 三、内容分析 过渡语:那么为什么这首诗评价这么高呢?下面让我们就具体来赏析一下这首诗歌。 让我们通过几个问题来简单明确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1、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 时间:春夜 地点:洛城,即洛阳。 人物:隐藏的,作者本人以及吹笛人。 事件:闻笛。 2、看题目,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重要?为什么? 闻,因为全诗都是因“闻”而起。 3、作者是在什么时候闻笛的?这个时候闻笛有什么好处? 春夜。夜深人静,声音更清晰。

4、笛声怎么个清晰法? “散入春风满洛城”。 5、这句话哪个动词很重要? 散。谁能解释一下这两个字的含义。散,化无形为有形,极具动态。 6、那究竟是什么材质做的笛子可以发出这样有魅力的声音呢?又是谁这么有能力吹出如此感人的曲子呢? 玉笛。作者如何知道是玉做的笛子?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期许,作者也习惯了品质生活。也有可能玉笛和其它材料做的笛子发出的声音不同。 谁家,说明不知道是谁,这个时候,也无需知道是谁,有笛声就足够了。7、作者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到了凄婉的笛音,有什么感受? 思乡。谁人不起故园情。没有人不,推己及人,其实并不是谁都会起故园情的,那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情感的深化和放大,由己及人,认为大家都是这样。当然,谁人,这里更多的应该是指离乡之人。 8、都说“春眠不觉晓”,正是睡眠好时节,作者究竟听到的是什么曲子让他产生如此思乡之情? 折杨柳。请同学介绍这个曲子,老师补充。或者出示微课。 9、好,到现在为止,我们一起领会了诗歌的内容,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 四、知人论世 1、你们猜旅居洛城的是不是只有李白一个人?他们会不会和李白一样,都会产生思乡之情? 不一定。 2、那为什么李白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思乡之情呢? 知人:请学生介绍一下李白。 补充概括: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自小生活在四川青莲,青年开始出川游历,足迹遍布各地,离家既远又久,因此,思乡之情经常萦绕心间。【结合李白的游历图讲解】 论世:据考查,此诗作于公元735年,盛唐时期,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正是有志青年奋发有为之时,李白也向往仕途,但不愿考试,希望通过别人举荐进入仕途,至此诗写作之时,尚无作为。古人云三十而立,李白却无业可立,又背井离乡,深夜客居洛阳,自然会愁绪满怀、思念家乡。 小结:以上,我们一起探究了从诗歌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思乡之情。众所周知,李白是继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而本诗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也和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分不开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究一下本诗中较为明显的手法。 五、手法探究 出示PPT: 1、意象的精妙选取。 主要谈:笛、风、柳 (1)《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在山水、羁旅诗中,笛有着广泛的表情达意的动能,最常见的是牵引怀乡的情愫。 又《乐府杂录》载:笛者,羌乐也。古笛曲广为流传的有《落梅花》《折杨柳》《关山月》等,皆为思乡之作。 笛——凄切之音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阅读练习及答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所提到的折柳,究竟指的是什么呢?为什么诗人闻折柳后,就产生了浓浓的故园情? 答:折柳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所以折柳是一支曲子名,所以曲中闻折柳。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2)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答:听到《折杨柳》笛曲(1分,意思对即可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练习二:

1、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 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字的妙处。 答:散字准确的表现了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3、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答: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4、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 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因为不知笛声何处,更不见吹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下册《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案例 一、学前分析人们把最美的状态称为诗境,把最美的意念称为诗意,把最精妙的语言称为诗句,把最动人的画面和最能激发人的想象的言外之意称为诗情。人类最初的学样式是诗,人间最深情的一刻是诗,人心最美丽的邂逅是诗。诗歌让我们亲近大地的美和人性的光辉。初中阶段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对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随着教改向纵深发展,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教研活动正进行着重大变革。为切实提高教学活动质量,学校提出了“有效课堂教学”这一教学研究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本人设计了以“反思教学”的方法对课题进行研讨的教研活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本人的教学业务水平,以更好地理解有效的语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既然是感悟和鉴赏,在教学中除了教师有自己的感悟外,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自己的感悟和独特想法,让教学也带有个性化色彩。然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使得诗歌教学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局面,下面是笔者上课的一个实例,从这个实例谈对诗歌鉴赏课的个人感悟。本次活动以本人所上的《春夜洛城闻笛》为对象。本人执教的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是七年级

下册课外古诗首中的一首诗歌。诗歌写的是在一个春夜,身在洛城的诗人听见了折杨柳曲调因而触发了思乡之情,全诗情感真挚,哀而不伤。在学校推行课改的背景下,本人采用导学案的方式进行教学,用比较法和创设情景法将学生带入特定意象、意境中感受作品形象体味作者情感。 二、课堂结构与构想。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情感。 2、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3、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1、学会赏析思乡诗选取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的一般方法。 2、学会选取恰当的意象,写小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首先,为使学生更好体悟课中的诗情以降低课学习的难度,课前先安排学生搜集李白的生平资料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1、查资料,了解李白生平,诗歌风格和《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 2、熟读诗歌,结合书下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情感。其二,吟读诗歌,把握情感。初步把握该词的内容,同时,通过学生的涵泳诵读,感知诗歌的情感,逐渐品味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和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演示教学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 计

【文题解说】 这是一首李白思乡的诗。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 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 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韵, 令人回味无穷。 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称为东都。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 万家灯火渐渐熄灭, 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 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 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 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 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 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 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本课为 1 课时。 1. 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 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 抒发感情的写法。 3. 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 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4. 背诵诗歌。 1. 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2. 运用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自主学习。 1.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 1.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气、语调的朗读训练, 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

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

七年级下册语文《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感知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境。 3、拓展阅读,感悟诗情。 作者简介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寻李白》余光中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著有《李太白集》。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春夜洛城闻笛》选自《李白集校注》卷二十五。洛城,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在唐代,洛阳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东都。 写此诗时,李白客居洛阳。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繁华喧闹了一天的洛阳城已经平静下来。李白大概正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诗歌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预习积累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玉笛】笛子的美称。【春风】指春天的风。【洛城】今河南洛阳。 【闻】听:听见。【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指故乡,家乡。 阵阵悠扬的玉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情感呢? 阅读提示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了诗人无尽的乡思。曲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声的游子,又有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读时设身处地想象那种思乡的情景,感受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1、关键词语里见妙处。 2、通过想象体会诗境 3、诗歌的主旨意蕴。 4、诗歌的诵读要领。 想象诗境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客居洛城,春夜闻笛) 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的响起?诗人或许正在读书、闲坐,或做着其他的事,一曲笛声不期然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析不清笛声来自哪里。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优质课 三、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部优 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春夜洛城闻笛》是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之一,这首诗系因诗人厌倦飘零、思归故土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时写的,表达了思归安陆的强烈感情。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初中将近一年,对诗歌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从培养学生喜爱诗歌进而喜爱中国古典文学出发,本节课将着重“读“,通过诗歌五读法让学生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关键词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2、掌握诗歌学习方法(诗歌五读法),学习积累、扩写诗歌。 教学重点:通过关键词掌握诗歌内容,感悟诗歌情感; 教学难点:掌握诗歌学习方法(诗歌五读法),学习积累、扩写诗歌。 教学方法:在朗读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收获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相关PPT,要求学生提前了解李白的相关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幻灯片展示《中国诗词大会》外卖小哥夺冠的画面。 2018年2月的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中,由一个外卖小哥斩获桂冠。这突然惊醒了我们,原来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是我们民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瑰宝之一。在华夏子民三千年的吟唱中,我们听到了远古传来的关关雎鸠在水一方唱响,我们听到了那三百首唐诗和宋词的余韵至今传唱,我们听到了梧桐深院汉宫之秋的旋律荡漾耳畔。这是中国的诗歌华夏的精华。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代诗仙李白带给我们的《春夜洛城闻笛》 二、读准字音 1、找多音字,请学生读

学生纠错、点评2、播放录音,请学生听3、请学生正音后再读4、学生齐读 三、读通诗意 1、解题 师:诗人在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时间、地点、事件) 2、关键词 第一组:闻、谁、暗、满 闻:听到(古今异议) 谁:笛声出处不明,对应“闻”; 暗:形容笛声悠远轻细,与听笛者不期而遇; 满:夸张,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为后面思乡作铺垫;第二组:折柳、何人不起 折柳:折柳赠别;《折杨柳》曲;“留”; 何人不起:谁不升起(反问,加强语气);由己及人,联想到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 故园:故乡 3、构置意境 (1)学生根据关键词先说; (2)屏幕提示后再请学生说: 这是一个_____的夜晚,诗人听到_______的笛声,就是那一曲________勾起了诗人________之情。在这情怀中,诗人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来购置意境 4、师生合作,意境伴读 你们说得真好!这样,吴老师来营造意境,你们来读出诗境,读读看是哪一句诗,要读出诗歌的情境哦!师: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谁家玉笛暗飞声) 师: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在夜里倾听一支表达惜别之情的《折杨柳》曲(此夜曲中闻折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