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讲解诗歌背景。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夜晚。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七年级下语文:名师教案:春夜洛城闻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唐诗的背景知识,把握唐诗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2. 诗歌的表达技巧,如韵律、意境等。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春夜洛城闻笛》的配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文的韵律、意境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布置作业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包括背诵诗文和相关的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等。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采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感知。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注释和背景知识资料。
2.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3. 安排课堂讨论和作业的时间。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诗文的背诵和练习题的解答。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从导入新课时的生活化问题,到诗词的逐句解析,再到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我注意到了学生们的一些反应和表现,这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很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经历与诗歌内容联系起来,这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这首诗的意境可能仍然显得有些抽象,他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具体情境体验来帮助理解。
2.教学难点
-生僻字词的理解: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需要教师通过实物展示、图片解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诗句的朗读技巧:学生可能在朗读节奏、语调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示范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学生对于古诗词中抽象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可能感到难以捉摸,教师需采授过程中,我注重了诗句的朗读和节奏划分,希望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但我也观察到,部分学生在朗读时仍显得不够自信,这可能是由于对生僻字词的不熟悉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字词基础的巩固。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我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们能够在小组内部分享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讨论深化对诗歌的理解。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讨论方向的引导。
-诗词意境及主题思想:分析诗句描绘的春夜洛城景象,理解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诗词艺术特色的鉴赏:学习诗句的对仗、押韵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诗句“谁家玉笛暗飞声”中的“玉笛”一词,需解释其象征意义,即美好的乐器,同时强调“暗飞声”表达了诗人对悠扬笛声的隐约感受。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风格。
2. 解析《春夜洛城闻笛》的题目和背景。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李白,让学生对李白有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题目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通过解析诗歌内容,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内容:1.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 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如“春风”、“洛城”、“闻笛”等。
2. 让学生通过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题。
第三章:诗歌鉴赏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教学内容:1. 分析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2. 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用词、句式等。
2. 让学生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和韵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第四章:创意表达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以诗歌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
教学活动:1. 让学生以《春夜洛城闻笛》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或绘画。
2. 组织学生分享并评价彼此的创作成果,互相学习和借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欣赏。
教学活动: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2.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第六章:诗歌背景与文化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春夜洛城闻笛》的历史背景和唐代诗歌文化。
教学内容:1. 介绍唐朝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文化元素。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唐朝的繁荣景象。
《春夜洛城闻笛》 教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2、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
2、讲授法:讲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诗句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悠扬的笛声音乐,让学生静下心来,感受笛声的美妙。
提问学生:听到这样的笛声,你们会想到什么?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诗人李白的生平及创作风格。
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理解诗意结合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教师检查小组讨论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问。
重点讲解“折柳”这一意象的含义,以及它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5、体会情感提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意象、关键词句等方面进行分析,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思乡之情的理解。
6、赏析手法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笛声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即“以声传情”的表现手法。
举例说明这种手法在其他诗歌中的运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7、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关于思乡的诗歌,进行交流分享。
布置作业,让学生模仿《春夜洛城闻笛》,写一首表达自己某种情感的小诗。
8、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设计

1.朗读练习: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朗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情感表达。
2.写作练习:根据诗句中的描写手法,教师给出一个主题,如“夏夜星空”,让学生运用所学手法进行创作,提高写作能力。
3.课堂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总结归纳
(三)教学设想
1.导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讲解: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让学生对洛城有一定的认识。然后逐句讲解诗句,解析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人朗读、齐读、小组读等,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分享感悟。
2.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强调诗句的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情境创设:运用多媒体展示洛城的图片,播放悠扬的笛声,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诗中的意境,深入理解诗句的内涵。
4.描写手法讲解:分析诗句中的描写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学情分析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对古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但在理解古诗深层含义、体会诗人情感方面,仍需进一步引导和培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四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奇事物充满兴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诗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抄写诗句:请学生将《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抄写三遍,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加强对生字词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灏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
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5.师范读,生练读。
[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找答案吧![二问。
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
(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
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
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
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
“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
(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
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
[三问,拓宽想象。
想象打开了,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
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
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
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
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
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生:有店铺、人家。
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
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
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
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师:“谁家玉笛——生:暗飞声师:“散入春风——生:满洛城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
《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四问。
解开前两句诗人描写曲子的用意,提出读与写的难点。
](1)理解“折柳”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
)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
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
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媜写的《夏之绝句》中的两句,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以范例扶助学生,解难过关,选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时]例句: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蝉声如行云如流水,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
又如澎涛又如骇浪,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
(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行云、流水、澎涛、骇浪)生1:笛声好象少女低声的哭泣。
生2:笛声就像家乡的云雾将我缭绕,仿佛我已梦回故乡。
生3:笛声是深秋的风,掀起思乡的波澜,让人心颤。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李白独自客居洛阳城,原来他听到的笛声中有这叙述离愁别苦的《折杨柳》呀!他的心中会怎样呢?生:会思念故乡、亲人。
师:这种情就叫什么情?生:故园情。
师引读:何人不起——生接读:故园情师:是呀!谁的心中能不升起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李白。
还有吗?[五问。
拓展学生读古诗的眼界,使学生深刻理解“爱故乡”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生:出门旅行的人,外地经商的人,他乡工作的人,外出求学的人……师:总之,是远离故乡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思乡啊!因为思乡,纳兰性德“聒碎乡心梦不成”;因为思乡,范仲淹“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思乡,李白又会怎样呢?此时的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心理呢?结合自身的感受想一想,写一写。
[六问。
与前两句的泛写成对比,引导学生写深,写具体,全诗是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生1:折柳曲触动了他孤独伤感的情绪,使他不由得想起曾经与亲友在春风中折柳赠别的情景。
生2:他呆呆地望着窗外。
向西望,那是他家乡的方向!他似乎看到一个柔弱的身影在古井边一俯一仰。
那是他母亲在汲水!生3:他不禁流下眼泪,泪水模糊了他眼前的景象。
生4:他来到窗前,仰望星空,深情地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他的思绪渐远,耳边响起的已不是笛子的声音,而是远在千里外的家人的嘘寒问暖,一句句唠叨饱含了多少深情啊!生5:“唉……”,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春风吹来,他收回思绪,伏案坐下,写下了这首《春夜洛城闻笛》。
(3)分句引读。
师:在这宁静的春夜,不知从谁家飞传出悠悠笛声,飘散在洛阳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李白听到了感伤离别的《折杨柳》——此夜曲中闻折柳。
师:这么动人心弦的曲子,勾起了李白深深地思乡情,不免感慨道——何人不起故园情。
(4)再次引领学生整体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师导读:一千多年前,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游洛阳时,听到哀怨幽咽的《折杨柳》引发了他浓浓的故园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思乡之作。
读——生:(深情齐读古诗)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吟诵《春夜洛城闻笛》。
师:李白曾因明月而生思乡之情,现在又因《折杨柳》的笛声而生思乡之情,这种写作方法叫做“触景生情”或者说“借景抒情。
”师:我们如何把外在的景(悠悠的笛声)与内在的情(思乡)有机的联系起来,如何走进唐朝诗仙李白的“故园情”,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要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充分想象、联想,试着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1.师生交流感受,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2.生写作(可以从不同角度,如“我”,第三人称等)(再次低声播放《折杨柳》、《望乡》)3.交流展示,师生评价。
总结“借景抒情”类古诗改写的方法:(1)抓描绘景物的词语想像画面;(2)借助背景资料揣摩人物内心;(3)不同角度进行改写。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