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1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所表现出的作者情感和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特点入手,分析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诗歌的朗读和背诵,诗歌意象的分析,作者情感的把握。

难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诗歌背景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交流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4.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表达技巧和作者情感,讲解诗歌背景。

5. 应用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诗歌中美好事物的追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学价值。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写一篇关于《春夜洛城闻笛》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美丽的夜晚。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问题,提高课堂的活跃度。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4.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5篇新课标语文七年级春夜洛城闻笛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品味古诗的思乡怀亲的主旨。

2、掌握通过意象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思念家乡亲人的古典诗歌小学背过不少吧?比如说李白的《静夜思》、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泊船瓜州》。

2、学生背诵以上古诗。

3、背完后老师提示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表达思乡怀亲的感情,提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中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初读一遍感知表现主旨的诗句。

4、学生读完后询问这两首诗表现主旨的诗句,教师总结:这两首诗都有“故园”,点出这两首诗的思乡怀亲主题。

二、学习理解:《春夜洛城闻笛》1、教师范读《春夜洛城闻笛》2、学生朗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初步把握诗的内容。

3、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怎样来理解“暗”?照应题目中的“夜”;写出了“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笛声,想寻找它的来源,却又不知道何人所吹,从何而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经意间打动了许许多多的人。

(2)第二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满洛城”是夸张写法,由己及人的推想,推想很合理,笛声本来是悠扬的,又当夜深人静,加上春风吹拂,说它飞遍洛城并不过分,客居的有心人,应该是听到的。

(3)谁来解释一下“折柳”这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李白在夜晚听到幽幽的笛声,而且正好吹的是《折杨柳》这首歌,唐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由送别的伤感马上想到家乡和亲人。

因此,本诗根据“折柳”的意象来表达“故园情”的。

(4)启发提问:《春夜洛城闻笛》中用了那些词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思乡之情呢?学生大概会找到“玉笛”、“折柳”,教师板书。

(5)提问,激发创造力:为什么唐人折柳代表送别呢?同学们猜一猜。

这里让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地说,教师最后总结两点:(1)、“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

(2)、柔顺袅娜、随风摆动的柳枝,这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分别时恋恋不舍的心。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优秀7篇《春夜洛城闻笛》教案篇一《春夜洛城闻笛》教案[教学目标]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

(板题,读题)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

)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散(san san)折(zhe zhe she)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案2篇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案2篇

篇一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准确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

2、学习触景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乡之情,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学习触景生情。

教学过程:导入:在唐朝多若满天繁星的诗人中,有一位诗人是唯一被人们誉为既有侠肝义胆,又有仙风、道骨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就是——李白。

李白传奇的一生,豪放飘逸的诗风,确实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一提起李白,就可以想见一个飘然超群的诗仙形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感受一下。

(板书课题、作者)一、读诗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有《李太白集》传世,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多首。

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补充“小李杜”)二、读诗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春夜地点:洛城今河南洛阳事情:闻笛)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三、读诗文。

1、自由读古诗,正音、读顺。

(散 sǎn)2、指名读。

把握节奏。

(七言绝句一般4/3 指名读)3、有感情读。

轻声默念:谁家玉笛-----暗飞声;低吟:散入春风------满洛城;高声:此夜曲中----闻折柳;情到深处可以长叹一声:何人不起-------故园情四、读诗意。

要准确把握诗的情感,首先要准确理解诗的内容。

刚才我们从题目当中知道了,时间、地点、事件。

现在谁具体说说这首诗。

可以翻译,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描述李白当时的情景。

(不知从谁家的窗户里悄然飘出了阵阵悠扬的笛声,这笛声随着春风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在这个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2、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谁家”、“暗”、“散”、“满”“折杨柳”等。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并理解《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文诗的背景、作者以及主题。

2. 掌握诗中的重要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文。

3. 场景音乐——古箏演奏《春之憶》。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用场景音乐《春之憶》为课程导入,并将洛阳美景的图片展示在课件或黑板上。

2. 教师提问:“你们是否听说过《春夜洛城闻笛》这首古文诗?它的内容是什么?”步骤二:了解背景(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唐代洛阳的繁华景象,并带领学生想象春夜洛城的情景。

2. 教师给出《春夜洛城闻笛》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杜牧、唐代文人、洛阳的鸣笛传统等。

步骤三:鉴赏与解读(20分钟)1. 教师逐句解读《春夜洛城闻笛》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思和修辞手法。

2. 教师解释一些生词和常用词的意思,并引导学生进行词汇记忆和疑惑解决。

步骤四:朗读与欣赏(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春夜洛城闻笛》,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 教师播放场景音乐《春之憶》,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学生对诗歌情境的理解和感受。

步骤五:创作与赏析(20分钟)1. 教师分发白纸和铅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想象,创作一幅表达《春夜洛城闻笛》意境的插画。

2. 学生互相交换插画并讲解自己的创作理念,由同学们一起欣赏插画,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步骤六:总结(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总结所学内容,提炼出《春夜洛城闻笛》的主题和意义。

2. 教师鼓励学生表达个人对这首古文诗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唐代洛阳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他古代文人的创作成就。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古代诗文进行鉴赏和欣赏,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堂评价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作业完成情况。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春夜洛城闻笛》教师教案范文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1课时教材版本:人教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洛城闻笛》。

(2)理解诗歌的背景,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诵与默写。

(2)诗歌意境的分析与表现手法的研究。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诗歌主题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白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2.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收集其他关于李白的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春夜洛城的图片和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意境。

2.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2023年最新-《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

《春夜洛城闻笛》的教案(精选5篇)《春夜洛城闻笛》赏析篇一《春夜洛城闻笛》赏析《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接下来一起来赏析这首《春夜洛城闻笛》吧!春夜洛城闻笛作者: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夜洛城闻笛》赏析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

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

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

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

注家多忽略这个字。

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

”(《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

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

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

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

“散”字用得妙。

“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

《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

初中语文_《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春夜洛城闻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节奏,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2、理解诗人由笛声引发感想,情景交融的写法。

3、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 教学重难点]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感。

[ 教学方法]朗读品悟法、小组讨论法、引导点拨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微视频[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一、跨越千年诗仙李白同学们,唐诗千百年来一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去年的《中国诗词大会》让国人对诗词更多了一份热爱。

唐朝有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们知道是谁吗?你知道李白有哪些诗作吗?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春夜洛城闻笛》。

(读题)关于李白,你还有哪些了解?(设计意图:以优美的诗歌感染学生,营造古诗学习的氛围,奠定本课学习的基调。

)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与大家共享。

生介绍完作者,教师出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

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设计意图:学生回顾、交流关于李白文学常识,检查学生对李白的了解情况,同时可以加深学生了解。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点同学们课前准备做得很好,让我们开启今天的诗歌之旅。

齐读学习目标。

三、穿越千载,诵读李白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

所谓三分诗,七分读。

如何朗读,老师送给大家“三法”: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板书1、请同学们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散折2、老师点名学生读。

生围绕三法评师: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还要讲究节奏、停顿。

七言诗的节奏2212 2221 师生用手打节奏读3、老师点名学生读齐读配乐读等师:节奏读准了,我们该如何带入感情来读呢?这就需要通过语调、语速和声音的抑扬顿挫来表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李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春夜洛城闻笛》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一篇古
诗,是李白客居洛阳时的所闻所感。

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诗都是古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通过对春夜笛声的细腻、夸张描写,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

学情分析:《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的体验
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初一学生由于自身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和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模块,即“知人论世—听读朗读—品味诗句—知识迁移”,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弥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

3.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典文化的思想感情。

2.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训练,提升诗歌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上学期我们学了一首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道出了马致远及无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除此之外,我们还学过哪些思乡的诗歌呢?(《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明月从而引发乡愁。

)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春夜洛城闻笛》。

(多媒体展示文题《春夜洛城闻笛》)
二、走进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其诗歌豪迈奔放、清新俊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夸张,惯于采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情。

李白最擅长乐府歌行,近体则以七绝和五律著称。

有《李太白集》传世。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三、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

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夜晚宿在客栈里,因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作此诗。

四、朗读诗歌
1、生根据预习情况自由朗读。

2、生听朗诵音频,注意字音和节奏。

3、请学生代表朗读,生集体朗读。

五、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大意。

1、理解重点词
玉笛:笛子的美称。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笛:芦管。


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园:故乡,家乡。

2、诗句大意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六、品味诗句
“谁家玉笛暗飞声”
①“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②“暗”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门飞来给在外的游子们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以抒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

③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忽隐忽现,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散入春风满洛城”
①“散”是均匀、遍布。

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

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

②“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①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离别情。

长安灞桥是有名的送别之地,唐朝时,灞桥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好友东去,一般都要送到灞桥后分手,并折下桥头柳枝相送。

②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

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

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七、主旨探究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八、吟诵诗歌
结合自己的体会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九、课后思考
①还有哪些有关折柳赠别和闻笛思乡的古诗?
赠别——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乡——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②诗中出现“柳”“笛”意象,是否一定表示思乡之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惬意)
牧童
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闲适)
十、课后作业
搜集课外古诗,分析不同意象的组合对理解诗歌表达情感的作用。

十一、板书设计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暗闻
春夜闻笛折柳故园情

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