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汽车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

现代汽车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
现代汽车用金属材料与非金属材料

汽车用非金属材料性能及应用

汽车用非金属材料性能及应用 一、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在汽车上的应用概述 汽车工程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其中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又分为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胶粘剂、涂料。工程塑料主要指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较好的,具有价廉、耐蚀、降噪、美观、质轻等特点,可用于汽车保险杠、汽车内饰件、高档车用安全玻璃、仪表板等零部件。合成纤维是指单体聚合而成具有很高强度的高分子材料,如尼龙、聚酯等,用于汽车座垫、安全带、内饰件等。橡胶具有高的弹性和回弹性,一定的强度,优异的抗疲劳,良好的耐磨、绝缘、隔声、防水、缓冲、吸振等特点,用于制造汽车的轮胎、内胎、防振橡胶、软管、密封带、传动带等零部件。各种胶粘剂起到粘结、密封等作用。涂料对车身的防锈、美化及商品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陶瓷材料分为陶瓷、玻璃,陶瓷用于制造火花塞、传感器等;玻璃用于制造汽车前后门窗、侧窗等。 复合材料包括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用于汽车车顶导流板、风挡窗框等车身外装板件。 二、塑料、橡胶在汽车上的应用 1.一些基本概念 应力和应变: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而所处的条件使它不能产生惯性移动时,它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应变。材料发生宏观的变形时,其内部分子间以及分子内各原于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就要发生变化,产生了原子间及分子之间的附加的内力,抵抗着外力,并力图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达到平衡时,附加内力与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定义单位面积上的附加内力为应力,显然,其值与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外力相等。 弹性模量:对于理想的弹性固体,应力与应变关系服从虎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比例常熟成为弹性模量。可见弹性模量是材料发生单位应变时的应力,它表征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大小,模量愈大,愈不容易变形,表示材料刚度愈大。 拉伸强度:是在规定的试验温度、湿度和试验速度下,在标被试样上沿轴向施加拉伸裁荷,直到试样被拉断为止,断裂前试样承受的最大载荷P与试样的宽度b和厚度d的乘积的比值。σt=P/(bd) 冲击强度:是衡量材料韧性的一种强度指标,表征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破坏的能力。通常定义为试样受冲击载荷而折断时单位截面积所吸收的能量。σi=W/(bd) 硬度:是衡量材料表面抵抗机械压力的能力的一种指标。硬度的大小与材料的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有关,而硬度试验又不破坏材料、方法简便,所以有时可作为估计材料抗张强度的一种替代办法。硬度试验方法很多,加荷方式有动载法和静载法两类,前者用弹性回跳法和冲击力把钢球压入试样,后者则以一定形状的硬材料为压头,平稳地逐渐加荷将压头压入试样,通称压入法,因压头的形状不同和计算方法差异又有布氏、洛氏和邵氏等名称。布氏硬度试验是以平稳的裁荷将直径D一定的硬钢球压入试样表面,保持一定时问使材料充分变形,并测量压入深度h,计算试样表面凹痕的表面积,以单位面积上承受的载荷(公斤/毫米2)为材料的布氏硬度。 熔融指数:热塑性树脂和塑料在规定温度、恒定负荷下,熔体在一定时间内流过标淮出料模孔的重量。熔触指数可作为热塑性树脂质量控制和热塑性塑料成型加工工艺条件的参

(完整版)汽车用非金属材料简

汽车用非金属材料 内容:1.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在汽车上的应用概述; 2.塑料、橡胶在汽车上的应用; 3.车用非金属材料分类 4.塑料、橡胶常用性质试验方法。 一、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在汽车上的应用概述 汽车工程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其中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又分为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胶粘剂、涂料。工程塑料主要指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较好的,具有价廉、耐蚀、降噪、美观、质轻等特点,可用于汽车保险杠、汽车内饰件、高档车用安全玻璃、仪表板等零部件。合成纤维是指单体聚合而成具有很高强度的高分子材料,如尼龙、聚酯等,用于汽车座垫、安全带、内饰件等。橡胶具有高的弹性和回弹性,一定的强度,优异的抗疲劳,良好的耐磨、绝缘、隔声、防水、缓冲、吸振等特点,用于制造汽车的轮胎、内胎、防振橡胶、软管、密封带、传动带等零部件。各种胶粘剂起到粘结、密封等作用。涂料对车身的防锈、美化及商品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陶瓷材料分为陶瓷、玻璃,陶瓷用于制造火花塞、传感器等;玻璃用于制造汽车前后门窗、侧窗等。 复合材料包括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用于汽车车顶导流板、风挡窗框等车身外装板件。 二、塑料、橡胶在汽车上的应用 1.一些基本概念应力和应变: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而所处的条件使它不能产生惯性移动时,它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应变。材料发生宏观的变形时,其内部分子间以及分子内各原于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就要发生变化,产生了原子间及分子之间的附加的内力,抵抗着外力,并力图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达到平衡时,附加内力与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定义单位面积上的附加内力为应力,显然,其值与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外力相等。 弹性模量:对于理想的弹性固体,应力与应变关系服从虎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比例常熟成为弹性模量。可见弹性模量是材料发生单位应变时的应力,它表征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大小,模量愈大,愈不容易变形,表示材料刚度愈大。 拉伸强度:是在规定的试验温度、湿度和试验速度下,在标被试样上沿轴向施加拉伸裁荷,直到试样被拉断为止,断裂前试样承受的最大载荷P 与试样的宽度 b 和厚度 d 的乘积的比值。dt=P/(bd)冲击强度:是衡量材料韧性的一种强度指标,表征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破坏的能力。通 常定义为试样受冲击载荷而折断时单位截面积所吸收的能量。oi = W/(bd) 硬度:是衡量材料表面抵抗机械压力的能力的一种指标。硬度的大小与材料的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有关,而硬度试验又不破坏材料、方法简便,所以有时可作为估计材料抗张强度的一种替代办法。硬度试验方法很多,加荷方式有动载法和静载法两类,前者用弹性回跳法和冲击力把钢球压入试样,后者则以一定形状的硬材料为压头,平稳地逐渐加荷将压头压入试样,通称压入法,因压头的形状不同和计算方法差异又有布氏、洛氏和邵氏等名称。布 氏硬度试验是以平稳的裁荷将直径 D 一定的硬钢球压入试样表面,保持一定时问使材料充 分变形,并测量压入深度h,计算试样表面凹痕的表面积,以单位面积上承受的载荷(公斤/毫米2)为材料的布氏硬度。

金属材料标准代号

金属材料标准代号 实用钢铁材料手册 1.铸造用生铁[YB(T)14—199」 2.炼钢用生铁(GB/T717—1998) 3.球墨铸铁用生铁(GB/T1412--1985) 4.铸造用磷铜钛低合金耐磨生铁(YB/T5210—1993) 5.含钒生铁(YB/T5125—1993) 6.脱碳低磷粒铁(YB/T068一1995) 一.铁合金 1.硅铁(GB/T2272—1987) 2.锰铁(GB/T3795—1996) 3.金属锰(GB/T2774—1991) 4.电解金属锰(YB/T051—1993) 5.铬铁(GB/T5683—1987) 6.金属钻(GB/T3211—1987) 7.氮化铝铁(YB/T5140—1993) 8.真空法微碳铬铁(GB/T5684--1987) 9.钨铁(GB/T3684一1996) 10.钼铁(GB/T3649—l987) 11.氧化钼块(YB/T5129—1993) 12.钒铁(GB/T4139—1987) 13.钒渣(YB/T008—1997) 14.五氧化二钒(GB/T3283—1987) 15.钛铁(GB/T3282-1987) 16.铌铁(GB/T7737--1997) 17.铌磷半钢(YB/T4025—1991) 18.硼铁(GB/T5682—1995) 19.磷铁(YB/T5036-1993) 20.锰硅合金(GB/T4008—1996) 21.硅铬合金(GB/T4009—1989) 22.硅铝合金(YB/T065一1995) 23.硅钙合金(YB/T5051—1993) 24.硅钡合金(GB/T066一1995) 25.硅钡铝合金(YB/T(We-Q巧)

(完整版)《汽车材料》课程标准

《汽车材料》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材料 学时:26 适用专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 一、课程简介 1、课程性质 《汽车材料》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起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与前后续课程的关系 前修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材料力学》;后续课程:《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发动机电控技术》、等。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汽车的构成和汽车材料的分类。 (2)掌握了解石油、汽油、柴油等各种燃料的使用性能及注意事项。了解汽车的一些其他代用燃料。 (3)掌握发动机润滑系统的作用、性能、以及注意事项、了解并掌握齿轮油、润滑脂的使用性能以及注意事项。 (4)掌握液力传动油、汽车制动液、汽车防冻液的使用性能要求、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了解其他工作液的使用性能要求、规格和使用注意事项。 (5)掌握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结构、掌握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掌握常用金属材料以及典型汽车零件金属材料的选用。 (6)了解车用橡胶材料的品种以及汽车轮胎的类型和结构;掌握汽车用塑料的性能、种类及应用;掌握汽车玻璃的性能、种类及主要用途;掌握其他非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应用。(7)了解汽车美容的含义;掌握汽车美容用品。 2.能力目标 (1)掌握汽车材料分类、金属材料概念。 (2)了解汽车燃油使用性能及评定指标,能够正确选用各类汽车燃料;了解汽车新能源及油料管理技术。 (3)掌握汽车润滑材料的分类、特性、规格、选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4)汽车工作液主要规格的辨别、能够合理选择、正确使用各种汽车工作液。 (5)掌握汽车用金属材料的基本概念,热处理方法,了解常用金属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特点、用途及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掌握强度、塑性及评价指标,硬度、韧性、疲劳强度及评价指标,了解工艺性能;掌握热处理的概念、目的,了解热处理原理;钢的正火、退火、淬火、回火含义及目的;表面热处理的目的、种类,自学钢的热处理新技术部分。 (6)掌握汽车常用非金属材料种类、应用、性能特点以及汽车新能源等的应用状况及发展动态。掌握橡胶、玻璃的特性、种类,了解其一般用途及在汽车上的应用。

汽车常用金属材料

汽车常用金属材料 课后练习 一、填空题 1.力学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强度、塑性、硬度、韧度和疲劳强度等。 2.按载荷的不同强度分为抗拉、抗压、抗剪、抗扭、抗弯曲。 3.普通黄铜仅由铜和锌两种元素组成。 4.大多数工件在淬火时都希望表面和心部都能得到高硬度,要避免零件出现“未淬透”现象,因此淬透性是衡量材料淬火处理性能好坏的指标。 5.淬火冷却剂常用水、油、盐溶液等,它们的冷却能力为水> 盐溶液> 油。 6.合金工具钢牌号中碳的质量分数的表示与合金结构钢不同,牌号中碳含量的数字表示平均碳的质量分数的千分数。 7.碳素钢按钢的质量等级可分为低碳钢、中碳钢、高碳钢。 8.钢的常用回火方法有低温回火、中温回火和高温回火。 9.铝合金按其成分和工艺特点可分为变形铝合金和铸造铝合金。 10.衡量材料塑性好坏的指标是伸长率和断面收缩率。 二、选择题 1、调质处理是指( A )的热处理。 A、淬火+高温回火 B、淬火+中温回火 C、淬火+低温回火 2、球化退火是将珠光体中的渗碳体由片状转化为球状,主要用于( C ) A、亚共析钢 B、低碳钢 C、过共析钢 3、用拉伸试验可以测定材料的( A )性能指标。 A、强度 B、硬度 C、韧性 D、疲劳强度 4、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物质称为( B ) A、相 B、组元 C、组织 D、体系

5、α-Fe是具有( A )晶格的铁。 A、体心立方 B、面心立方 C、密排立方 6、渗碳体的含碳量为( C )%。 A、0.77 B、2.11 C、6.69 D、4.3 7、铸铁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是( C )。 A、白口铸铁 B、麻口铸铁 C、灰口铸铁 8、钢在一定条件下淬火后,获得马氏体组织深度的能力称为( B )。 A、淬硬性 B、淬透性 C、红硬性 D、耐磨性 9、以下几种物质中,硬度最高的是( C )。 A、铁素体 B、奥氏体 C、渗碳体 10、下列碳钢中,硬度最高的是( C )。 A、低碳钢 B、中碳钢 C、高碳钢 11、量具的最终热处理一般为(C ) A、淬火+高温回火 B、淬火+中温回火 C、淬火+低温回火 12、纯铁在加热到( B ),发生同素异构转变,由体心立方晶格转变为面心立方晶格。 A、1538℃ B、912 ℃ C、727 ℃ 13、在铁碳合金中,共析钢的含碳量为( B )。 A、0.0218% B、0.77% C、2.11% D、6.69% 14、低温回火的主要目的是( A )。 A、保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 B、获得较高的弹性 C、获得良好的综合机械性能 三、判断题 1、(×)退火经常安排在机械粗加工之后,用来提高零件的硬度。 2、(×)45钢表示含碳量为4.5%的优质碳素结构钢 3、(×)珠光体的硬度比马氏体高。 4、( × )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晶粒越细,则强度越高,塑性越低。 5、(×)含碳量为0.15%和0.35%的钢都属于亚共析钢,在室温下的组

课题6 汽车金属材料的选用

课题6 汽车金属材料的选用 课题引入 首先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如何在品种繁多的金属材料中选择合适机械零部件要求的材料? ?选择材料时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选好材料后如何确定合理的加工及热处理工艺路线? ?在不同类型的汽车零部件中常用的金属材料有哪些 课题说明 学习金属材料和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工业上能正确的选择材料和应用材料。机器、汽车等机械设备都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所以,零件的制造是生产出合格机械产品的基础,而要生产出一个合格的零件,必须解决为三个关键问题:即合理的零件结构设计,恰当的材料选择以及正确的加工工艺。这三个关键环节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差错,都将严重影响零件的质量,甚至使零件不能使用而报废。 当零件有了合理的结构设计后,那么选材及材料的后续加工就是至关重要的了,它将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及生产效益。因此,掌握各种工程材料的性能,合理的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正确的制定热处理工艺,是从事汽车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 课题目标 ?了解机械零件的常见失效形式。 ?掌握金属材料工程选用的一般原则。 ?掌握轴类零件常用的金属材料及选用 ?掌握齿轮类零件常用的金属材料及选用 ?掌握各类刃具和模具常用的金属材料及选用 ?了解各类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 ?了解汽车覆盖件板料的性能特点及选用

6.1金属材料的选材原则 在机械制造工业中,要获得质量高且成本低的零部件,首先在机械设计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其中机械零部件材料及热处理工艺的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选用的材料必须保证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必须保证零件便于加工制造;必须保证零件总成本最低。即主要综合考虑选用材料的使用性能、工艺性能和经济性能这三个方面。 6.1.1零件的失效 1.失效的概念 零件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即为零件的服役时间的长短。要合理正确的选材,必须首先了解各类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机械零件的失效是指零件由于某种原因丧失了正常的工作能力。具体表现为:①零件完全破坏,不能继续工作;②零件严重损伤,继续工作不安全;③不能满意地达到预期的作用。 零件的失效,特别是那些没有明显征兆的失效,往往会带来巨大的操作,甚至导致严重事故。例如高压容器的坚固螺栓,若发生过量变形而伸长,就会使容器渗漏;又如变速箱中的齿轮,若产生了过量塑性变形,就会使轮齿啮合不良,甚至卡死、断齿,引起设备事故。因此,对零件的失效进行分析,找出失效的原因,是零件设计和选材的基础。 2.失效形式 金属零部件常见的失效形式有变形失效、断裂失效、表面损伤失效等。 (1)弹性变形失效 是指一些细长的轴、杆件或薄壁筒零部件,在外力作用下将发生弹性变形,如果弹性变形过量,会使零部件失去有效工作能力。例如镗床的镗杆,如果工作中产生过量弹性变形,不仅会使镗床产生振动,造成零部件加工精度下降,而且还会使轴与轴承的配合不良,甚至会引起弯曲塑性变形或断裂。引起弹性变形失效的原因,主要是零部件的刚度不足。因此,要预防弹性变形失效,应选用弹性模量大的材料。 (2)塑性变形失效 是指零部件承受的静载荷超过材料的屈服强度时,将产生塑性变形。塑性变形会造成零部件间相对位置变化,致使整个机械运转不良而失效。例如压力容器上的紧固螺栓,如果拧得过紧,或因过载引起螺栓塑性伸长,便会降低预紧力,致使配合面松动,导致螺栓失效。(3)断裂失效 根据金属材料断裂前所产生的宏观塑性变形的大小可将断裂分为韧性断裂与脆性断裂。 韧性断裂的特征是断裂前发生明显的宏观塑性变形,脆性断裂在断裂前基本上不发生塑性变形,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断裂,没有明显征兆,因而危害性很大。一般规定光滑拉伸试样的断面收缩率小于5%者为脆性断裂;大于5%者为韧性断裂。 (4)表面损伤失效

MS201-02 汽车零件禁止使用重金属

材料规格MS201-02 汽车零件禁止使用重金属 1.范围 此规格适用于定义为欧盟指示M1和N1类以及用于替换车辆内此类零件的材料。另外,此规格对不得含有的特定重金属进行管理。(此规格不适用于类似切割油,清洁剂,遮蔽胶带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但不残留在成品中的材料)。 2.目的 (1)此规格防止车辆和报废车辆内材料和部件的重金属污染并达到国际环境法规。 (2)此规格的目的为满足规定(此指示的条款4(2)以及附件Ⅱ),欧洲议会及理事会的EU指示/2000/53/EC中禁止的生产车辆使用重金属,以提高HMC和KMC车辆的环境表现。(3)此规格将修改以满足欧洲议会及理事会的EU指示/2000/53/EC重金属法规的修改。3.要求 3.1 以下三种类型的重金属不得使用在汽车部件和材料中:铅(Pb),汞(Hg),镉(Cd),六价铬(Cr6+) 3.2 例外,以下重金属按照2002/53/EC指示附件Ⅱ(参考附件Ⅱ)。 3.3 杂质的限制:即使未故意使用重金属但如在杂质混合物中发现,如在以下限制内,则视为可接受。但必须提交相关总监签名的官方文件,说明这些物质非故意引入。 wt% 代表重量百分比 上述铅的最大可接受度不包括刹车衬套上的摩擦材料中铝和铜内的铅。 3.4 报告方法:相关部件的材料数据应在HMC和KMC加入的IMDS(国际材料数据系统)中报告。如果质量控制部门要求用于零件检验的报告,应提交部件零件中不含铅,汞,镉,六价铬的文件。此文件应包含按照此文中列表的分析报告。(对于重金属禁令免除的材料和部件,以同样方式提交官方文件。在这种情况下,官方文件应明确规定材料和部件中使用的重金属免除)。 3.5 分析方法 按照HMC和KMC相关授权首个样件检查报告(ISIR)的团队的规定进行分析。 3.6重金属ISIR IMDS(国际材料数据系统)中批准的材料数据可作为HMC和KMC重金属ISIR 的参考。 4.适用日期 此规格从其注册日期起使用。 指示/2000/53/EC附件Ⅱ日期前6个月用于生产。 5.其他 如果有关于此规格的任何问题,应联系HMC/KMC的Namyang研发部经济技术研究团队 <附件1>分析标准/分析报告的要求(作为参考)

机动车用不锈钢光亮饰条标准规定

汽车用不锈钢光亮饰条标准

标准修订记录

目录 前言 (2) 1、范围 (3)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3、组成 (3) 4、要求 (3) 5、试验方法 (5) 6、检验规则 (6) 7、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7)

前言 本标准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研究院提出。 本标准由研究院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究院车身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俊慧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汽车不锈钢光亮装饰条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不锈钢光亮装饰条总成的组成、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与贮存。本标准适用于基体为不锈钢材料的装饰条总成(以下简称装饰亮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JIS-G4305-2005 冷轧不锈钢钢板和钢带 GB/T 2828.1-2003 计数抽样检验程序 GB/T 10125-1997 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 GB 1031 表面粗糙度参数及其数值 GB 11566 轿车外部凸起物 QC/T 17-1992 汽车零部件耐侯性试验一般规则 3.组成 3.1 装饰亮条的组成主要有以下3类: A类:a)光亮条(滚压) b)端盖 c) 3M胶带 B类:a)光亮条(复押) b)端盖 c) 3M胶带 C类:a)光亮条(滚压) b)端盖注塑 c) 铆钉 4.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窗框亮条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并应按照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及设计文件制造。 4.1.2 窗框饰条装配完成后应静置,时间应不小于1天。 4.2 装车要求 4.2.1 装饰亮条装车后应符合GB 11566的规定。 4.3 外观要求 4.3.1 装饰亮条金属外观面 a)无可见划伤、粒点、压痕、裂纹;无明显的扭曲变形及表面磨损;不得有任何影响装配的缺陷。 b)表面不允许有直径0.3mm以上的疵点和直径0.8mm以上的压痕,对于未超出此限值的疵点和压痕在10 cm2内所允许的点数不得超过2点,且任意压痕和疵点间的距离不得小于20cm; c)表面不允许存在长1mm宽0.005mm以上划痕。检查可用显微镜比对法。 4.3.2 塑料(如果有)表面应无明显可见气泡、飞边、缩痕、裂纹等缺陷依极限样件。 4.4 材料要求 4.4.1 钢带要求 4.4.1.1钢带的化学成分应符合JIS_G4305-2005的规定。 4.4.1.2钢带的机械性能应符合JIS_G4305-2005的规定。 4.4.2 PVC要求 4.4.2.1 PVC材料性能应符合《乘用车用塑料密封条技术条件》。 4.4.3 TPV要求 4.4.3.1 TPV材料性能应符合《汽车密封条用动态全硫化热性弹性体(TPV)材料性能要求》

汽车用非金属材料 简

汽车用非金属材料 内容: 1.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在汽车上的应用概述; 2.塑料、橡胶在汽车上的应用; 3.车用非金属材料分类 4.塑料、橡胶常用性质试验方法。 一、非金属材料分类及在汽车上的应用概述 汽车工程材料包括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其中金属材料包括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非金属材料包括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 高分子材料又分为工程塑料、合成纤维、橡胶、胶粘剂、涂料。工程塑料主要指强度、韧性和耐磨性较好的,具有价廉、耐蚀、降噪、美观、质轻等特点,可用于汽车保险杠、汽车内饰件、高档车用安全玻璃、仪表板等零部件。合成纤维是指单体聚合而成具有很高强度的高分子材料,如尼龙、聚酯等,用于汽车座垫、安全带、内饰件等。橡胶具有高的弹性和回弹性,一定的强度,优异的抗疲劳,良好的耐磨、绝缘、隔声、防水、缓冲、吸振等特点,用于制造汽车的轮胎、内胎、防振橡胶、软管、密封带、传动带等零部件。各种胶粘剂起到粘结、密封等作用。涂料对车身的防锈、美化及商品价值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陶瓷材料分为陶瓷、玻璃,陶瓷用于制造火花塞、传感器等;玻璃用于制造汽车前后门窗、侧窗等。 复合材料包括非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用于汽车车顶导流板、风挡窗框等车身外装板件。 二、塑料、橡胶在汽车上的应用

1.一些基本概念 应力和应变:当材料受到外力作用,而所处的条件使它不能产生惯性移动时,它的几何 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称为应变。材料发生宏观的变形时,其内部分子间以及分子内各原于间的相对位置和距离就要发生变化,产生了原子间及分子之间的附加的内力,抵抗着外力,并力图恢复到变化前的状态,达到平衡时,附加内力与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定义单位面积上的附加内力为应力,显然,其值与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外力相等。 弹性模量:对于理想的弹性固体,应力与应变关系服从虎克定律,即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比例常熟成为弹性模量。可见弹性模量是材料发生单位应变时的应力,它表征材料抵抗变形能力的大小,模量愈大,愈不容易变形,表示材料刚度愈大。 拉伸强度:是在规定的试验温度、湿度和试验速度下,在标被试样上沿轴向施加拉伸裁荷,直到试样被拉断为止,断裂前试样承受的最大载荷P与试样的宽度b 和厚度d的乘积的比值。σt=P/(bd) 冲击强度:是衡量材料韧性的一种强度指标,表征材料抵抗冲击载荷破坏的能力。通常定义为试样受冲击载荷而折断时单位截面积所吸收的能量。σi=W/(bd) 硬度:是衡量材料表面抵抗机械压力的能力的一种指标。硬度的大小与材料的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有关,而硬度试验又不破坏材料、方法简便,所以有时可作为估计材料抗张强度的一种替代办法。硬度试验方法很多,加荷方式有动载法和静载法两类,前者用弹性回跳法和冲击力把钢球压入试样,后者则以一定形状的硬材料为压头,平稳地逐渐加荷将压头压入试样,通称压入法,因压头的形状不同和计算方法差异又有布氏、洛氏和邵氏等名称。布氏硬度试验是以平稳的裁荷

Q JLY J A 汽车非金属材料阻燃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

Q/JLY J7110335A-2011① 汽车非金属材料阻燃性 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 <秘密级> 编 制: 孙衍林 校 对: 王文涛 审 核: 李莉 审 定: 赵海澜 标准化: 伍永会 批 准: 顾鹏云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二○一一年七月

前 言 本标准主要参考国标GB 8410-2006《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UL 94-2003《Standard for Tests for Flammability of Plastic Materials for Parts in Devices and Appliances》及国内外相关标准资料,结合吉利汽车非金属材料阻燃提升要求,以及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制定。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NVH及环保性能开发部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丽,孙衍林。 本标准于2011年7月30日发布,2012年1月31日实施。于2016年3月15日第一次修改。 I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限值要求及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非金属材料燃烧特性的评定。 鉴于各种汽车零件实际情况(零件应用部位、布置方法、使用条件、引火源等)和本标准中规定的试验条件之间有许多差别,本标准不适用于评价汽车非金属材料所有真实的车内燃烧特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8410-2006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UL 94-2003 设备和器具部件材料的可燃性能试验(Test for Flammability of Plastic Materials for Parts in Devices and Appliances)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发动机舱内非金属材料 发动机舱内除线束外的零部件非金属材料,如冷却风扇、发电机、起动机等零部件非金属材料。 3.2 线束绝缘材料 主要指绝缘线皮。 3.3 其他非金属材料 除3.1及3.2中规定的其他非金属材料。 3.4 燃烧距离 燃烧距离是指试样表面或内部已经烧损部分的长度。 3.5 燃烧速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